第一篇:f再造医酬读后感
读《再造医酬》有感
目前,医疗单位迎来了全面的医改政策,其牵涉面十分广泛,改革制度也较深入,但其举措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许多阻碍,在进行医疗体系彻底革新方面我国医改显得后劲不足。通过医改政策的实践推行过程不难发现医疗单位人事薪酬问题是影响医改进程的首要因素。同时在我国医改实施的具体环节中暴露出较多的人事制度缺陷,而国内目前可供借鉴的成功医疗人事制度与医酬制度较少。笔者在《再造医酬》一书中看到了我国医疗改革一个可能的新方向,其为我国医疗界薪酬制度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参考。《再造医酬》一书主要对“PT医师费”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阐述了发展中的医师薪酬制度与薪酬激励理论的关系,探讨了“PT医师费”制度中的结构、设计环节、分配、保障、奖励等机制,为我国医酬改革提供了理念与技巧依据。
一、《再造医酬》解读
《再造医酬》的联合作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科教处处长吴克霞说“医师费制度是基于分享的一种理念,医生和医院之间是一种合伙的关系,分享共同的收益,并且共同承担风险。这样的一种理念对于医疗机构和管理人员来讲都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如果把我们的员工都看成是与之分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团队,我想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成果。”《再造医酬》中强调的正是这种全新的基于合作的医师费制度,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前提,在改进医酬制度的同时保证了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机构运营效益的提升。而关于医生薪酬制度的革新方面,《再造医酬》中将医生的薪酬较合理的分为三个部分,即:收入积分根据提供的直接医疗服务得出;在年资积分的设置上考虑了医师的成长所需要的时间、职级;在科内的积分上,根据科内的教学、行政服务等情况算出。与国外毕业学分制一样《再造医酬》中将以上三项的综合积分作为医生最终总收入的标准。而对于医酬改革的具体实施,《再造医酬》作者吴克霞还建议到:“不能从第一天开始就把医生置于市场飘摇的状态下,一定要给他稳定的保障时间去发展。因为医生和病人之间关系的建立、病人对医生的信任需要时间,我们称其为“养成期”。在养成期里,需要保障薪,并引入奖励的机制,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保障薪的比例。这种设置既给了医生保障,又能激励医生不断成长。”
二、《再造医酬》中大陆医酬方式汇总 当前我国大陆医疗机构医师薪酬计算方法虽然随医改的实施而发生了一些变化,医疗机构的计薪方式也一改过往固定薪水方式而逐渐趋于多样化,但医师与各种药品、医疗耗材等挂钩的医酬方式显然是导致了我国抗生素、有害放射性医疗资源、昂贵医疗耗材等过度使用甚至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固定的医生医酬方式无法提起医生工作热情和提高医院绩效,过度灵活的分配制医酬又导致医疗药品器械使用失序,那么我国医酬改革到底该何去何从?从国际医疗机构经营体系看主要分为开放式医疗体系和封闭式医疗体系两种,我国大陆和台湾均采用封闭式医疗体系。大陆封闭式医疗体系下的医酬计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中型民营法人医院
大中型民营医院普遍采用医师专业技术计薪方式,并以制度形式进行规范管理。该类医院通常设立了标准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清单,医师按比例从医疗项目标准收费获得提成,该项医酬计算方式即所谓的医师专业技术报酬。
(2)国营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的医酬方式是固定薪资加奖励金双重计薪。公里医院在给予医师固定薪资的基础上,按医师的从业年资、职务等级、服务表现、和工作绩效等相关标准对医院盈余收益和超额收入进行分配,以此提高医师服务意识与工作热情。由于公立医院本身就按等级划分,因此公立医院的奖金发放方式也有严重等级特性,且因其奖金的自行发放制度,公立医院财务透明度大大降低。
(3)民营小型诊所
民营小型诊所由拥有医师资格证的医师自主经营,因此医师的医酬即为其医疗机构经营利润。因小型诊所开办与运营资金方式是独立出资或个人筹资,拥有绝对所有权,故其医疗收入与服务收入均为个人所得,无需进行分明的医酬分配。以上几种医酬制度是我国大陆医疗机构计薪方式较为全面的概括,以上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医疗机构和计薪方式都有较严重的缺陷,一些薪酬制度甚至导致医德丧失和限制医药材泛滥,后果严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我国已成为癌症新增和死亡率全球第一的国家,进行医疗改革已然刻不容缓,在寻求改革的航线上我国医疗行业可以充分利用和借鉴医疗机制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现有的医疗制度,是医疗改革少走弯路。
三、《再造医酬》中PF医师费计算方式分析 《再造医酬》主旨在于改进医院医酬分配体制,书中以台湾长庚纪念医院为例子提出了对医师费进行重新分配的具体措施。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创办于与大陆目前医疗情况大致相似的上世纪70年代,“看病难、看病贵”是当时台湾医疗界普遍现象,长庚纪念医院在那个年代就开始尝试改变医疗困境。首先,为杜绝该院医生中饱私囊,长庚纪念医院合理的将医生待遇提高至一定高度,紧接着以医生的实际工作量作为其薪资的计算方式。《再造医酬》一书中的医酬改造项目包括了制度框架、整体设计、分配机制、保障机制、奖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并对PF医师费制度结合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管理实践案例进行了阐述。《再造医酬》一书中所阐述的PF医师费制度是指:医师的收入实行积分制,医师收入积分与其提供的直接医疗服务(亲自参与的挂号费、查房费、手术费、门诊费等)直接挂钩,医生年资积分则根据医师成长所需的时间与职务等级实行。此外医师依科内提供的教学服务或行政服务等还可享有科内收入积分,这三项积分总和是医生的综合收入。
即: PF医师费=直接医疗服务积分+医师年资积分+医师科内积分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再造医酬》一书中提到的医师直接医疗服务中药品费、医疗机械耗材费等与门诊、急诊等开单医师没有丝毫关系,而直接与药品、医疗机械、耗材等执行医师挂钩,这一举措很大程度降低了抗生毒的泛滥和高值医疗器械、耗材的过度使用,避免了浪费和医生利益驱使下的医德丧失。而北京长庚纪念医院院长傅天明更认为《再造医酬》一书中的PT医师费制度对鼓励医院科研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傅天明说:“医生中研究做得好的人在研究积分上拿的奖金就多的,在临床做的少就拿得少;而研究做得少医生在临床积分拿得多,在研究积分拿得少,每个医生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
四、《再造医酬》中方案与我国医酬的“兼容度”
由于台湾与大陆都同样采用了封闭式医疗体系,通过台湾场纪念医院叫成功的医酬改革和创新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后,大陆进一步借鉴其PT医师费制度似乎较为可行,然而在借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台湾与内地医疗环境的差异性以及两岸生活、就医水平的差异性,切不可死搬硬套。未考量地区差异性的医疗改革其推行和实施过程中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必须对台湾与大陆两岸改革环境与改革可行性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考察,以达到医酬改造方案的最高兼容度。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创立的上世纪70年代,其人均GDP为414美元(1971年)同年大陆的人均GDP为290元人民币,而截止2013年台湾人均GDP为20930美元,同年大陆人均GDP为6747美元,从人均GDP的数据看,台湾与大陆医疗环境和就医条件尚存较大差距。从医疗改革的机遇来看,第一,台湾医酬改造之初其体制内医生与医疗机构的关系普遍为雇用制,其薪酬方式因受雇与受薪制度而出现不合理与不完善现象,这一契机成就了医师费制度的建立。第二,医师费受医疗保险与医院费用统一由医院发放制度的影响较大。第三,民营企业与财团随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不断涌入参与医疗投资,进一步给PT医师费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契机。第四,医疗行业因医疗信息的高度发展和医疗知识的广泛普及以及人们价值观与健康观念的充分重视而更注重自身运营成本和经营效益。这也直接促使了医师薪酬改造的进行。第五,医疗机构由于医疗保险行业的迅猛发展而备受冲击,医疗行业因此而进行了资源整合与内部制度优化,以保存行业生存力,医酬改造便顺势而生。由此可见,《改造医酬》中所提的医酬改造观点与方案以及案例分析都是以天时地利人和背景下的台湾作为参照,大陆要引进PF医师费制度还必须因地制宜将其充分本土化,以大陆社会经济和民生民意等作为具体考量范围,避免其实践中因“水土不服”而举步维艰。
五、从《再造医酬》到我国医疗改革
我国自实行新医改政策以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新医改渗透的范围和深度都尚不如人意。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现地方性医改政策,但都好景不长或者宣告失败。比如,有名的神木医改模式,其大范围的医疗免费服务精神值得敬佩,但这种大包大揽的财政支撑制度造成了巨大财务亏空,显然不可取;再如,宿迁医改模式,其关注重点为医院产权结构调整,抛开政府调制管控进一步自主化经营,这种模式将公共和个人需求统一考虑,违背了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更难以推行。最后,有必要提及医改“反面教材”之称的重庆医改,这一医改政策推广仅维持7天便因民众游行抗议而宣告失败,其片面而跃进的改革思维置医患的经济负担于不顾是其难以立足的根本原因。要制定切实可行且合乎医疗机构与医师以及患者三方利益的医改制度必须考虑以下方面:
(1)降低医药费用。医师费制度的实行,很好地结合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医生的个人利益以及医院的整体利益,降低了医院在医疗资源上的浪费,逐渐培养了控制医疗成本的良好意识。
(2)提高了医疗机构的收入。医师费制度的实行,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也为医疗机构的收入和利润带来很大提升。既可以调整医疗保险付给各科的悬殊,减少差异,又能使各个科室工作人员的工资更加公平和合理,能够留住优秀的医疗工作者,为医疗机构的长久发展贡献力量。
(3)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医师费制度的实行,对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改善作用,能够使医生在工作上更加负责认真,为患者提供更高的医疗保障,更优秀的服务。
(4)对医师的行为进行改善。医生以前通过收患者红包的形式来增加额外收入,而医药费制度的落实改变了这一局面,医生可以用付出得到相应的合理酬劳,而不需要通过其他不良途径,这是医药费制度带来的显著成效。既可以让医生有尊严的工作,又可以解决医生家庭或者生活压力。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为医生提供安定的工作环境,加强医生对工作单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5)PF医师费制度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求只有医生亲自参与的才允许给医师费,这是在分配制度上的一个很大创新。医疗服务是一个团队工作,讲究合作,医师在医疗服务中虽然是主导地位,但也要强调团队的参与,既做好临床上的工作,又注重创新和传承医疗事业。要求医生参与进来能提高医疗水平,很大程度能提高医生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促使医疗机构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六、《再造医酬》的启示
总体来说,大陆与台湾所用医疗体系一致,大陆目前医疗环境与台湾70年代医疗环境也大致相同,引进《再造医酬》中PF医师费制度有一定可行性,对大陆亟待破冰的医疗人事制度和医酬制度改革意义积极,大陆在充分考虑本土医疗改革环境的同时可以适当借鉴其实践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转化成大陆医改的助燃剂。
第二篇:企业再造读后感
企业再造读后感范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再造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世纪后半期,科技技术的进步推动各国间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经济全球化对各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基于分工和科层的传统组织管理理论影响下,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传统型企业陷入长时间的困境。企业再造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出了通过改革作业流程、重新设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模式实现企业适应新环境下的竞争。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默和钱皮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提出企业再造理论,并于1993年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众,联名出版了《企业再造》一书。该书一经出版就收到读者的追捧,被《时代》杂志连续8周评为全美最畅销书。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这样评价该书——“《企业再造》是一本关于组织和管理的重要著作,它系统阐述了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的基本原理……无论是企业最高领导层、职能部门主管,还是专业人员、决策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之所以该书能获得如此斐然的认可,可以从其实践中带来的巨大效益中体现出来。通过流程再造,“蓝色巨人”ibm公司每年节约经费开支80亿美元,波音公司飞机生产周期从13个月缩减至6个月。一般认为,企业再造理论不是对传统基于分工与科层的组织理论的改良,而是一次从根本上的改革!据此,美国企业为应对欧洲和日本企业的竞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企业再造运动。
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再造(简称bpr),其基本内涵是,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以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钱皮和哈默给企业再造这样定义:针对企业业务流程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尺度上取得显著进展。
其中,以业务流程重组为核心,企业再造理论提出了以下的要求:
第一、对原有的思维模式发出挑战,从思想上跳出原有的边框,即省去不必要的业务流程而不拘泥于原有的管理思想下过细的组织体系。同时,将金字塔形的管理层次改为扁平式的管理。
第二、对原有事务进行彻底改造。这需要企业从头做起,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包括对管理理念、思维模式、组织战略、结构、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相互关联的变革。
第三、以取得经营业绩的改进为目标,即要取得“戏剧性飞跃”,而不是以前的渐进提高和边际进步。
其次,“企业再造”提出了三条基本的指导思想:
一、以顾客为中心。
传统的分工理论将完整的流程分解为若干任务,并把每个任务交给专门的人员去完成,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工作的重点往往会落在任务上,从而忽视了最终的目标——满足顾客的需要。恢复了流程的整个面貌,带来的第一个直接好处就是使每位负责流程的人员充分意识到,流程的出口就是向顾客提供较高的价值。
二、以员工为中心。
“企业再造”将直接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扁平化结构成为替代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的新模式,变革后的企业中主要以流程小组为主,小组中的成员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知识、综合观念和敬业精神,这一客观要求推动员工不断学习,实现挑战性的目标。
三、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
另外,钱皮和哈默还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再造”的程序——经营管理合理化。企业“再造”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企业的整个生产、服务和经营过程,使之合理化。通过对企业原来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的变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
第一,对原有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根据企业现行的作业程序,绘制细致、明了的作业流程图。一般地说,原来的作业程序是与过去的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并由一定的组织结构、作业规范作为其保证的。当市场需求、技术条件发生的变化使现有作业程序难以适应时,作业效率或组织结构的效能就会降低。
第二,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并进行评估。为了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鼓励创新。对于提出的多个流程改进方案,还要从成本、效益、技术条件和风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选取可行性强的方案。
第三,制定与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和业务规范等方面的改进规划,形成系统的企业再造方案。企业业务流程的实施,是以相应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业务规范、沟通渠道甚至企业文化作为保证的,所以,只有以流程改进为核心,形成系统的企业再造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企业再造理论在指导美国企业变革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让人们认识到了企业再造理论的巨大威力。同样面临全球化挑战的各国政府组织,也极力地试图通过政府变革以跟上时代的步伐。美国率先将流程再造引入政府管理,实施“政府再造”,再次引发了公共管理的巨大变革。各国政府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大力建设各种政府官网,发展电子政务系统。这些举措逐步实现了政府转型,一方面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民众满意度,另一方面大大节约了行政开支。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流程再造对于政府的改革同样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但在较长实践的实践之后,企业再造理论也面临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企业再造理论试图通过流程再造来突破分工的束缚,但这并不能消除分工。对企业而言,企业是一个由不同部分组合起来的整体,彼此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与任务,分工合作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可能避免的。实际上的流程再造更多的是将纵向分工变成横向分工、缩小了纵向分工的层级而已。同时,企业再造是一个整体性的改造,需要对企业的宏观及微观环节都进行系统性地再造,对于企业管理层和决策层的勇气和魄力及专业要求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以上原因,虽然企业再造在波音、ibm等大型企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许多中小型公司的成功率却并不高。
但不管怎样,哈默和钱皮创造的企业再造理论对于新时期企业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如同泰勒等人所提出的一系列曾经被奉为真理的管理理论都在后面的实践中被证明存在许多不足,企业再造理论尽管存在一些其本身不能完全克服的问题,但这也是促进管理理论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不能因此就否定其科学性与重要性。
第三篇:再造卓越读后感
阅读了吉姆·柯林斯的著作《再造卓越》后,我的思维视野开阔了,以前都是看一些企业如何走向成功的书籍。而《再造卓越》一书,却把企业的衰落概括了五个阶段,企业无论大小要想发展必须有个好的管理者、决策者,这个人要具有远见的眼光和洞察力,人才的使用、管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注重人才内部培养使用,造就企业发展的认同感!
中国有句古语“富不过三代”,听上去蛮残酷,其实它蕴涵了一个道理,创业难守业更难。吉姆.柯林斯先生的《再造卓越》为我们所总结的:企业如何走上衰落和失败,并把衰落的过程解析为五个阶段:狂妄自大、盲目扩张、漠视危机、寻找救命稻草、被人遗忘或频临消亡。第一阶段,狂妄自大。每个企业的狂妄自大的时候,往往是在业绩最优秀的时间,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过度吹嘘自己的成功之道,反面的意见是听不进去的,因为历史都是成功者谱写,慢慢走向狂妄自大的深渊。第二阶段,盲目扩张。有着第一阶段的成功,自然接下来就是狂大规模或者扩大经营范围,根据自己的成功经验来盲目的扩张,成功的时刻已经成为历史,在那一刻 你成功了,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和环境,不一定能再现成功,时间在变,环境在变,复制成功是不行的,我认为要经营好目前的成功之时,还要面对新的挑战,管 理,调研,策略,创新。第三阶段,漠视危机。在成功喜悦或扩张之时,也伴随着危机悄然降临!这个时间段的危机往往在意识中不被引起重视,在日常管理有所体现,业绩不佳现象,但被认为是暂时的,可以忽略不计。第四阶段,寻找救命稻草。在第三阶段中因为危机悄悄的降临,而没有引起管理者或决策者的重视,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是人不行了呢?还是管理不行?有病乱投医,到处寻找灵丹妙药,而不是
寻找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第五阶段,被人遗忘或濒临灭亡。在第四阶段没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后,就会慢慢的走向被人遗忘或灭亡的方向。这本书值得我们去多阅读、多思考,因为许多相似的状况在我们平常工作中常常发生,吉姆.柯林斯先生的衰落五步曲,可以说放之四海皆准。他的管理理念值得我们人们所推崇和借鉴,市场风云变幻,永远充满了变数,我们无法去控制它,我们只能时时刻刻保持如履薄冰、居安思危的心态,不断创新、正视缺点、永不放弃,因为失败不是一种表象,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再造卓越》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很实用!
第四篇:《再造招商局》读后感
《再造招商局》读后感
创立于1872年的招商局,在近代国人的记忆里,是一个自豪的名词。是中国近代第一家民族工商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挽回了当时丧失殆尽的民族航权,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第一家银行、第一家现代开采冶炼企业,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等,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社会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作为清末“洋务运动”唯一遗存至今的血脉,招商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从1872年李鸿章一手创立至今,它已经走过了13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过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也经历过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而在最近的10年时间里,通过对庞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管理体系的创新,一个拥有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新的招商局得以完成艰难蜕变。
面对招商局这几年来令人惊异地快速发展,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些魔术般的变化到底是怎样取得的?其中有什么样可以借鉴的秘诀?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将这一切归纳为一句话:静悄悄的革命,这场“静悄悄的革命”的核心是“重组、整合”。
一、内部整合,四大重组并行
2001年刚到招商局的时候,秦晓强调整合的意义:“一个系统运行时间久了后,肯定会有老化和故障,存在着如何
使之进一步优化和提高效率的问题,这就是整合,整合是管理的永恒主题。当然,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整合、优化、发展的内涵不同、重点不同、要求也不同。”在整合上,七年间招商局做了百亿资产的加减法。招商局的整合从管理开始,最后逐步过渡到股权整合。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从控股型公司向经营型公司的转换。在公司内部整合上,招商局提出了产业重组、架构重组、财务重组和资产重组并行的策略。
二、产业重组,聚焦三大主业
最初的招商局集团涉足了大大小小17个行业的业务,最终,招商局集团确定了三大核心产业:交通运输及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集团资源主要集中于做强、做大这几个产业,其它业务则维持运营或伺机退出。
三、架构重组,明晰层级关系
之前招商局的组织构架和内部管理主要问题表现为:纵向上的多级法人化,形成了扭曲的利益关系,且管理链条过长,总部虚弱。招商局集团的架构重组,也就主要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
其一是重新界定总部和下属公司的关系,重新划分权力和职责,取消原来的多级法人制,并加强了总部的建设;其二是结合产业重组,对组织架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减少中间层,解决管理链条过长的问题。
四、财务重组,消化不良资产
招商局的资产整合、内部管理体系的改革等都是围绕着降低负债比(主要是总部的负债比)、提高盈利能力、增大现金流量、消化不良资产来进行的。一是严格控制新的投资,以减少新增负债。二是通过资本和资产经营,获取大量的资本性盈利和现金流入,以降低负债总额和消化不良资产。三是在中央的支持下,有效地调整了债务的币种结构。四是通过采用市场上各种有利的融资工具,进行了大量的再融资,对公司债务的期限、成本等作出了有效的调整。
《再造招商局》这本书让我掩卷沉思的有两方面:一是企业的发展要专注于核心业务。核心业务如何确定,要考量企业自身的资源,行业空间等。只有在该行业取得优势,才能有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这一点,许多企业可能有所认识,但是能果断地砍掉若干亏损的子公司,却是不容易,更不容易的事是把失去控制权的盈利良好的平安保险卖掉。
二是企业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超强地执行无疑是最重要的。战略是方向,是旗帜,没有战略就不能快步前进,或者快步前进也不一定能达到目的。执行同样重要,执行是战略的落实与实现,战略只有实行才能显现出效果。如果没有执行,战略只能说是纸上谈兵了。战略和执行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能比较二者的重要性。同时,在战略和执行中间需要加入学习力,使得公司的战略正确的、有效的、及时的完成实施。
第五篇:《再造政府》读后感
《再造政府》读后感
邹轶君
《再造政府》是一部公共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戴维·奥斯本被称为政府再造的大师,他在本书中系统全面阐述了再造政府的战略路线图和实践中的运用。虽然案例多来自于西方国家,但很多仍值得我们借鉴参考。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均开始推行政府体制改革和行政革新,成为时代风潮,改革创新措施层出不穷,政府体制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丰富。本书的“再造政府”便是新公共管理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企业化政府”的精神。历史总在重演,重读经典著作,每一次都有新的启示。
什么是政府再造世纪80 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新发明,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对全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科层制政府显得迟钝和不适应,导致政府开支大、经济停滞、财政危机、福利困境、政府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严重等种种问题。
而此时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和成功经验与政府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企业的高效率和发展速度让政府望尘莫及,有了参考群众便有了期待。各国政府在困境和压力下采取了措施,探索建立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模式,以适应公共管理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升国家竞争力和行政效能,满足公众的期待。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就是“政府再造”.奥斯本认为政府再造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和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从书中可以明显感到,作者说的这种再造,就是要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创建企业化政府,使政府具备创新能力和应付各种挑战的能力,适应当前和未来环境的变化,提高政府的绩效。倒不是说让政府像企业那般去追求利润,而是要求政府抛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注入政府的部门中,像企业那样以顾客为导向为中心,以创新和竞争的态度使用资源,向社会提供服务。
各国的政府再造实践
政府再造一词揭示出政府改革的本质,改革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政府外部关系的变革。确实在那个年代,各国遇到了共性的困难,美国、英国、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政府再造”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管制及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美国,克林顿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重塑政府运动,指定时任副总统戈尔主持改革,以企业化政府理论为指导,提出创建一个工作更好、花费更少的政府。其主要强调了四个方面的,一是强调顾客导向,重视市场机制,减少政府直接管辖;二是简化政府规制和程序,实现“去官僚化”;三是明确职责明确目标,充分的授权赋能,增强政府的适应性;四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
英国向来是比较激进的与众不同的,从脱欧一事便可见一斑。当年在撒切尔和梅杰任首相期间,英国政府做了激进的政府改革,他们的主要措施是问题导向的,以解决当时出现的问题。一是大幅度精简人员,二是将公共事业转移给私营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三是成立“效率小组”对各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提出改革建议,四是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改革,强调管理者的资源作用能力,五是把服务提供和执行职能从决策部门中分离出来,并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和管理自主性,六是定期检查执行机构的职能和绩效,以确定是否将整个执行机构和某些部门予以撤销或出售,七是以公民顾客为导向,公开公共服务的服务标准,接受全民监督,将人民纳入顾问机制。
新西兰虽远离欧美,但其行政改革在西方国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其改革也带有系统、全面、深刻和激进的特征,被许多国家公认为公共部门改革的典范。他们的原则是国家或政府不介入社会和私营企业能够有效经营和运作的任何领域;保留在公共部门内的商业性组织按照私营公司的形式建构和运作;政府部门、皇家实体机构和公务员的目标明确;政府部门的职权和责任不能冲突和交叉;政府活动的成本由市场因素来决定,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成本应由购买者的需求来决定。
我国的“政府再造”
在西方诸国用改革大潮摧毁了旧的结构和体制,实现了政府机构的分权化、小型化、扁平化,强调了灵活性、效率、责任和结果时,我国从90年代开始也进行了一些尝试,走了相似的路,从政府中脱开了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各级政府不断精简、放权,转变职能。既然我们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很大篇幅专门阐述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要不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要问题,给予了明确回答。
报告明确“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解决了要不要改的问题。报告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解决了改什么的问题。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解决了怎么改的问题。
《再造政府》一书,虽是用了西方国家的案例,但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同样有借鉴意义,有些也已经付诸了实践。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具体实施和补充完善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政治体制改革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更难。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的是人们的经济利益,政治体制改革调整的却是权力,而我们是一个对“权力”有着悠久传统的国度。调整权力无疑是一件非常复杂和敏感的事情,报告明确要求政府要“简政放权”,“推进大部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这相当于要政府进行一次自我革命。但同样应该意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人民群众。这一意义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向前推进。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某些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政府再造”
书中的理论,他国的实践,我国的改革方向,归纳用在高校治理中,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高校是个小社会,与“政府”改革有着同样的逻辑。高校在治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相似,也可以说是一个小范围的缩影。反之,以小见大,在全社会亦可推广。
同政府再造一样,高校治理的头等大事就是明确目标,统一思想。目标要植根在所有管理人员的意识中,哪怕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一旦组织有了明确的目的和目标,组织再造就会变得更加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凡是有着明确目标的组织往往会成为再造引路人的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深度,必然催生政治体制的改革。目前高校的问题客观来说比较多。高校与市场接触实际越来越紧密,但与市场的交换能力实际又有很大的差距。暴露出在治理机制上的种种不适应,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科研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监督管理的一连串问题。说企业是价值导向也好,利润导向也好,都有个在组织内公认的目标。这方面高校也可以注入企业管理的思维。目标未必是利润,但可以是价值增值,也可以如企业那样以顾客为导向为中心,以创新和竞争的态度使用资源,发挥高校的功能。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高校,把经济管理引入是发展趋势。
危机意识催生改革,创新动力促进再造,看追求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