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 山东高考文综地理部分分析 能力立意 与时俱新
能力立意 与时俱新
——评析2012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转自山东省招生考试网)
2012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的命制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遵循“两个有利于”的原则,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结合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稳中求变,变中有新;以能力立意为主导,重视新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植根学科核心内容,创设新颖情境
今年的地理试题均以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前沿内容为考查重点,覆盖面较广,主要涉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内外力作用、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对天气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工农业发展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措施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在对学科核心内容考查的同时,注重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整体把握,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与往年相比,今年试题呈现的材料使用价值高,与设置的问题紧密相联,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比较深,材料的原创性强。试题入题情境创设新颖,成为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选择题第1~2题组,以独特的“资料集群呈现、定性表现地理事物”的关系图式为信息载体,在图示与文字、水平与垂直的情境创设中,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的感悟、解读、判断、分析的能力。另外,第3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第4~6题组的地面形势图、第7~8题组的我国两年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第26题的“丁坝”景观图等,都巧妙地运用静态的图像来考查动态的地理问题,让考生透过现象究其本质,渗透着地理学探究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关注区域主题事物,体现学科本质特征
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其区域性和综合性。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对区域地理内容的考核,是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来分析、评价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途径。如综合题第26题,选择了区域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特征都较明显的辽河流域,采用直观和丰富的文字资料、区域图和景观图,全方位、综合地呈现试题信息,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入手,进而考查区域内部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从空间变化到时间演变,从自然到人文,紧紧围绕辽河流域的“水”这一区域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主题要素进行“知地析因究理”。这种做法,忠实、科学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也是今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命制上的一大突破。它给今后中学区域地理的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即在某些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应把握区域中最能体现区域特点的关键性的主题要素,围绕该要素,由浅及深,由点到面,对区域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分析。另外,经常开展区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三、依托地理图表,彰显学科特色
地理图表能够将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直观表现出来,既能很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又有助于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并解读出其蕴含的信息,利用获得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利用图表作为试题的信息载体是历年地理高考命题的传统,今年试题命制延续了这种风格。全卷共有各种图表10幅,其中区域图4幅、统计图2幅、坐标图1幅、剖面示意图1幅、景观图1幅、表格1幅并且要求考生绘制剖面图1幅。通过典型的、新颖的、多彩的图表和文字材料,给考生判读、分析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为考生创设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整份试卷的设计,图文并茂,充分彰显了学科特色。如第7~8题组,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我国1982年与2009年两个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与常见的人口金字塔图类似,但不同的是,它寓动态信息于图表之中,将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绘图是地理学习过程中考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体现。今年的综合题第26题的第(1)题,以辽河局部流域的等高线地形图为信息载体,要求考生绘出图中A、B两点间地形剖面示意图,通过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来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这一考核目标,有利于倡导学生平时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各种动手实践活动,体验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这种基础性较强的技能题目再次出现在高考试题当中,对今后中学地理的教学也起到了积极地引导作用。
四、重视问题探究,展现地理思维过程
今年的地理试题设问指向明确,思维含量明显增加,浅层次识记性的题目明显减少。除了多方位、多角度考查考生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基本规律掌握情况外,更注重考查考生缜密的地理思维过程。考生能否全面挖掘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灵活与所学基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进行正确地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是做好今年试题的关键所在。
选择题第三题,以某区域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为信息载体,要求考生能够判断图中侵蚀面、沉积岩和岩浆岩形成的条件及先后顺序。考生应该清楚:地层在抬升的情况下,遭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侵蚀面;在地壳下沉时,接受沉积而后慢慢形成沉积岩;图示该区域的岩浆在最后侵入,冷凝后形成花岗岩。该题将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与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考核,对考生综合把握这部分内容提出了较高的思维层级要求。选择题第4~6题组,旨在让考生通过“地面天气形势图”中风向分布规律和突变的特点,让考生首先根据“锋面两侧风向迥然不同”的知识确定锋面的位置,其次判断两处锋面的性质,然后调动不同类型或性质的锋面对天气有不同的影响等内容来回答问题。整道试题“思维链”的各节点(风向—气团—锋面—天气)环环相扣:不同的风向产生不同性质的气团,不同的气团相遇产生不同性质的锋面系统,不同的锋面系统造成的天气现象又不一样。体现出自然地理问题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这比平时考生所练习的此类题目的思维要求要高。第5题所考查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部分内容虽多次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但今年的试题设计,将“遥感技术”放在设问中,考查的是其在科学考察过程中的具体功用,考查的思维层次也较往年高。综合题第26题,一改往年对区域地理考查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即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围绕该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诸多方面进行扫描式地考查),转而注重对一个区域内某一主题要素进行梯级式、深层次地考查;试题设问层层递进,具有很强探究性。要求考生能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循着设问的引导,一步步探究和分析区域问题,试题对考生地理思维过程的考查要求较高。题目各设问之间都有一定承接关系:第一问表面上是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实则让考生明晰该区域东西侧河流所流经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由此引出第二问设题背景及问题:辽河干流水量主要来自其东侧支流、泥沙主要来自其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并让考生分析此现象产生的自然原因,第一设问中的“地形”因素也是第二设问答案的一个要点。通过第二问看出的“辽河是条含沙量高的河流”又为第三问——分析“某些河段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的原因打下伏笔。在第三问的答案中“河流泥沙淤泥旺盛,河床抬高”这一要点就是从河流高含沙量这一特征得来的。试题中第二问和第三问所设问题看似让学生分析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实则隐含着该流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河流泥沙含量大、水量少,通航能力差,工农业发展造成该流域缺水严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第四问—河道整治工程“丁坝”的作用、第五问—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并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该流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最后两问是对前面三问隐含的生态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措施及其意义。整道试题从影响水系发育的地貌背景,到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剖析,再到水问题以及水生态、水经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辽河流域的“水”这一区域地理环境的主题要素展开,让考生不断进行区域问题的分析、演绎、归纳和探究,完整地展现了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全过程。
五、关注时代热点,渗透地理思想
关注身边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今年的地理试题中隐含了诸如科学考察、我国的人口问题、水资源开发及水环境问题、国家大型工程的建设、城市化发展等一些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渗透了“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如选择题7~8题组中关注的中国人口问题:人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中国人口的增长模式在短时期内完成了从“高低高”向“低低低”的转变,人口的发展与布局呈现出增长数量大和老龄化程度快速增长的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红利”与“未富先老”成为中国社会谈论的热点问题。综合题第26题(5)小题,通过分析“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引发考生对区域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思考。第27题则着眼于中国城市化这一长期的热点问题,通过江苏省与贵州省城市化发展的对比,论证和探讨了我国近30年来沿海与内陆地区城市化发展状况的差异。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考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自身的发展,关心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新进展与新成果,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012年地理试题结构与排布合理,承转衔接顺畅,各种难度的试题比例适当。对考生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地理学习潜能积累与能力要求有所提高。试题学科特点鲜明,在“地”与“理”的结合中联系实际,创设题目情境;在“知地析因究理”中注重思维过程;在图文信息的运用中形成表达结论。整体性功能强,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贯彻始终。试题的总体特点可以归纳为“图表载体,能力覆盖,知识抽样,方法支撑,思维展现,思想渗透”。
第二篇:2014高考文综山东卷《生活与哲学》部分
2014年高考文综山东卷《生活与哲学》部分
33.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之中,“理”是离不开人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34.假如“完美”是100分,那么60分不完美,80分也不完美,但不要因为80分不是100分而否认从60分进步到80分的意义。这启示我们要
A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
C抓住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D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
35.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41.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
材料二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9分)
第三篇:2014广东高考文综答案(地理部分)完整版
一、【答案】选择题部分
1.D.郑州和洛阳
2.B.郑州和洛阳
3.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4.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550~1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5.A.黄土高原
6.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7.D.坝址下游汛期洪峰流量增大
8.D.1/9
9.B.东北地区
10.A.公路
11.B.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沿岸暖流减弱
二、问答部分【答案】
40.(1)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2)冬季,黑海西北部受西风带的影响,且西风势力较强;风力使黑海西部形成波涛。
(3)黑海周围降水多,蒸发量少;黑海周围径流注入,达到稀释作用;表层海水受降 水和径流的影响大;海水中盐类物质下沉,使深层海水盐度大;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存在密度流,盐度大的地中海海水从海峡下层流入黑海,使深层海水盐度大。
(4)伊斯坦布尔地跨亚欧两州,地理位置优越;伊斯坦布尔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 源丰富,观光旅游人口多;土耳其最大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海港城市,水陆交通便利;重要的金融和工商业中心,人口流动量大。
41.(1)大气降水冬季
(2)梯级开发降水丰富,河流流量丰富;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能资源丰富。
(3)劳动资源木材加工业
(4)珠江流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丰富,支流流域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快;珠江 入海口处地势低平;珠江干流河道短,所以大大支流八口入海。
(5)梧州位于珠江干流西江沿岸;大型造纸厂排放污水量大;梧州市治污能力差;梧 州周围水域自净能力差,大型造纸厂的迁入会使西江污染,甚至危及珠江三角洲。
第四篇:2011山东卷文综地理试卷分析
把传承和创新发扬光大
——评 2011 年高考山东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2011 年的山东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坚持能力立意,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通过真实与鲜活的材料创设新情景,着力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贯彻学科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多层次和多角度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显现出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传承与变化的交融,稳定中蕴含创新
2011 年 山东高考地理试题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规定要求,坚持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方向,汲取多年高考命题改革的经验,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稳中求新,积极探索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新思路;它 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积极寻找和创设新的信息展示平台,选取的命题素材均来自教科书之外的地理著作,注重运用“新情景、新材料”来创设地理“新”问题,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又都落脚到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内容上,可以说是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
命题求稳的思想体现在:一是重视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 不偏不怪,强调 能力立意;二是 试卷结构保持不变,试题的设问具有针对性,难度与往年相当,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三是 试题密切联系社会与生活,不回避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 整份试卷仍然注意到了由易到难的排序和布局,有利于稳定考生情绪,落实了考纲并体现人文关怀。命题求变的思想体现在: 一是 考核内容注重挖掘地理学科本质特征,如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理念的应用和体现,对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要求有所提高;二是新情景的创设注重体验和实践性,如学科内综合题第 26 题,以地理野外实习的综合考察为呈现方式,突显了地理知识来自于社会实践的真谛。三是今年的学科间综合试题第 29 题,体现出的文科高度综合倾向。试题围绕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汉阳铁厂的兴衰进行设题,从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的角度考查汉阳铁厂的区位选择、衰落的历史、地理原因以及汉阳铁厂原址的功能转变,在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将考生所学历史、地理和政治三学科知识交融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学科间综合,为今年山东文综高考试题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立足基础和主干内容,考查学科核心知识
命题设计较好地处理了学科“地”与“理”、自然与人文的比重和关系,主要选取了“时区计算、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光照图”“地壳物质循环、地质过程中的内外力作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气候、河流、洋流、植被等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工业区位选择”“区域空间定位、区域特征的分析和评价、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条件和适宜的农业生产活动”“地貌景观与国土整治措施”等地理学科主体内容来设计题目,以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思维方法的运用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和论证问题”为考核目标,在提供信息和问题设计中表达与渗透地理学思想和价值观。.根植于区域性和综合性,强化地理学科本质特征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各个地区,其地理特征是各不相同的,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同一区域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间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从而体现出了一个区域的综合性特征。所以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两个最基本的本质特征。
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最好结合点,也是引导考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重大问题、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的最好平台,是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评价、阐释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如学科内综合题第 26 题的(1)、(2)、(3)小题,考查的是美国西部地区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与水文等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着力体现对区域自然地理事物综合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区域地理分异规律的考查;第(4)小题通过对加利福尼亚谷地和大盆地两地区的对比,分析两区域发展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差异,进而分别提出两地适宜的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忠实、科学地体现和强化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另外,选择题第 2 题、第 6 题,学科间综合题第 29 题、选做题第 30 题、31 题、32 题等,也都较好的体现了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本质特征。.重视探究和体验,突显地理学习的实践价值
通过区域自然地理现象的实地观察来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地域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区域人地关系,是进行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而开展区域性的综合地理实习活动则是获取地理知识和认知地理规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中学地理新课程当中,也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理念,这两者的不谋而合,说明地理学习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关键环节。今年地理高考试题中的第 26 题,以地理野外综合考察实习的形式和内容为设题线索,通过实习线路将沿途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特征贯穿起来 ;试题的创设依据实际实习过程分为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两个 情景阶段,而且在不同情境下的设问都具有一定的现场感和其合理性;在“野外考察”阶段多设计的是较为直观、单一方面的问题,试题从实习者最容易体验到的气温特征开始设题,到内华达山脉也是从感性的山地地形切入,到了大盆地地区,其景观和大盐湖的直观景象遂成为设问的落脚点;实习情景的逼真性,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在“室内分析”阶段,设问则转化为抽象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整道试题,从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从地理要素特征的空间变化到时间变化,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了考生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整体性认知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地理野外调查实习中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等地理学习方法的考查,评价考生在发现问题、探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让考生在具有体验性的地理实习中,步步推进,层层深入,不断进行地理问题的探究。.坚持图表等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除文字表述外,地理学还有表格、地图等众多表达呈现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理学的表象特征。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则继续传承了这一特点。首先,图表数量、类型众多。试题在建构与情境设计上,均采用各种原创性的图表为信息载体,全卷共有 9 幅图、表,其中图像包括区域图、统计图、示意图、等值线分布图和景观图等,而且在图像内容、类型等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如:选择题第 2 ~ 3 题组,将地貌景观图与地质剖面示意图有机地融合形成一幅图来承载两道试题的信息;选择题第 7 ~ 8 题组的我国东部地区两个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第 26 题的某实习小组对美国西部考察的路线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相关信息图的呈现等等,都是今年高考试题图表方面的亮点。丰富多彩、不同呈现形式的地理图表,不仅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也有利于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数量关系和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分析以及多渠道获取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凸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其次,“无图考图”在今年的高考试卷中也有充分体现。很多试题的信息虽然只以文字或表格形式呈现,但在分析与解答问题时常常题不离“图”,常需要通过阅读文字表格获取信息后,再把所得信息呈现在脑中的“地图”上,进而得出地理特征。如:第 26 题第(3)小题,考生答题时,头脑中若有一幅水循环的模式图,就能较容易的从水循环的类型及其各环节找到应答题目的角度;选择题第 2 题,以亚洲四个国家的水稻种植业发展为切入点,以表格形式给出了中国、印度、日本、泰国四国水稻收获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等信息,让考生从中总结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试题虽然没有出现图像,但考生如果“脑中有图”将会对正确解答题目大有帮助。第三,寓动态信息于图表之中。如选择题第 7 ~ 8 题组,选用三个年份、两个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图,将两个城市的城市化过程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有利于考查考生对数量关系和时间变化规律的分析能力。.关注社会性和时代性,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取向
今年高考地理试题的文字、图表等背景材料大多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问题,通过试题设计,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学以致用,体现了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选择题第 1 ~ 2 题组考查亚洲粮食生产,关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选择题第 3 题围绕北方山区国土整治的基本措施,关注我国北方山地丘陵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选择题第 5 ~ 6 题组考查南非周边地区的地理事物,关注的是南非这一新的“金砖国家”;选择题第 7 ~ 8 题组考查我国两个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进程,关注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问题;第 29 题是学科间综合试题,考查主题是“汉阳铁厂兴衰见证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隐含了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等等。对这些现实问题和热点区域的关注,有利于培养考生的爱国情怀和全球意识,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价值取向。
总之,2011 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的总体特点可以归纳为“图表载体,能力覆盖,知识抽样,方法支撑,思维渗透”,能极大促进高中地理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地理素质的培养,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
第五篇:2014年高考海南文综卷地理部分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地理
第Ⅰ卷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些跨国企业通过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订单的方式,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给承接订单的企业。图1示意某一般模式。在该模式中,制造工厂的国际性转移速度较快。据此完成1—3题。1.在图示模式中
A.发单企业集中在亚洲 B.接单企业主要分布在发单国家 C.产品全部在接单企业的工厂制造 D.利润随订单流向逐级递减 2.从事下列产业的跨国企业,适于采用图示模式的是 A.普通服装制造 B.汽车制造 C.金属冶炼 D.甘蔗制糖
3.在图示模式中,导致制造工厂国际转移速度较快的主要因素是 A.原材料价格 B.交通条件 C.工人工资 D.市场
甲地(位置见图2)气温年变化较小,5—8月降水稀少。据此完成4—5题。
4.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 5.甲地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D.受高纬干冷气流控制
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位置见图3)采用滴管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面和有机棉。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该地种植早熟棉花品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 B.土壤 C.光照 D.水分 7.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 A.降低运输成本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增强市场竞争力
8.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机械化作业可缓解的问题是 A.交通不便 B.劳动力缺乏 C.资金不足 D.土地多盐碱
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北极(海洋运输)航线的开通逐渐成为可能。图4示意计划中的北极航线(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据此完成9—11题。
9.东北航线、西北航线会合处N临近
A.北冰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线 B.欧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C.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D.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10.若北极航线开通,该航线
A.可全年航线 B.单位距离能源消耗较少 C.不宜使用罗盘导航 D.航行的船舶维护费用较低 11.若北极航线开通,下列国家间海水航运受益最大的为 A.中国——巴西 B.日本——英国 C.越南——法国 D.美国——印度 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其中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图5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地的经度为
A.30°E B.30°W C.60°E D.60°W 13.该地的纬度可能为
A.10°N B.10°S C.50°N D.50°S
图6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由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独特6,完成14—15题。
14。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15、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某年3月P地(位置见图7)发生强烈地震,印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据此完成16—17题。
16.图7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7.P地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如图8所示,位于湿润区的某河流,穿过的背斜山脉,进入平原。读图8,完成18—20题。
18、图8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河流流量最小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9、图8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修建水坝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河流穿过平行的背斜山脉的原因可能是
A、河流侵蚀、逐步将山脉切开 B、河流改道,由与山脉平行改为穿行 C、河流先于褶皱形成 D、山脉断裂,断裂处形成河流
第II卷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形成泥炭。图9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巴拿马运河受宽度和水深的限制,目前仅可通航7.6万吨级以下的轮船,更大型轮船的货物则需分装、转运。轮船通过运河的时间约9小时。近期,哥伦比亚拟修建一条铁路,长约220千米,预计通过时间为3小时。图10示意巴拿马和哥伦比亚拟建铁路的位置。
说明与巴拿马运河相比,哥伦比亚拟建铁路在运输方面的优缺点。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俄罗斯亚洲地区森林资源丰富,2007年,中俄共同投资5亿美元在哈巴罗夫斯克建设了一座以木材为原料的纸浆厂,产品主要销往我国。图11示意哈巴罗夫斯克附近地区的铁路和河流。
简述哈巴罗斯克建设纸浆厂的有利条件。24.(10分)旅游地理
图12示意某旅游目的地,该地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规模相对较小。
分析该地旅游规模相对较小的原因。25.(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灯。
图13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500—1700毫米,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000米,平原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端海拔约3000米。山地1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26.(10分)环境保护
图14示意的我国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1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分析该农业取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