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时间:2019-05-14 23:0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第一篇: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制作人:XXX 通过对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历史部分的整理、研究,我对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如下(受篇幅和时间限制,这里只对全国1、2、3卷及北京、天津卷的试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2017年文综历史试题命题特点

1.从总体上看,今年文综历史试题出题形式更加多元,着重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注重贴近中学教学实际。

2.试题视野开阔,立意深远,形式活泼多样,谜语和漫画进了历史考题。同时,试题考查角度新颖灵活,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3.突出体现“以德树人”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能力、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全国1卷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全国3卷第40题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考查,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感。

4.更加重视考题与时事热点的相结合。

比如大热的“一带一路”政策、通州考古、共享单车、天舟一号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这些社会热点都进入了北京卷的文综考题。

二、2017年全国1、2、3及北京、天津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表1: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知识点分布

中国古代史·先秦(政治史)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史)史学核心素养

中国古代史·明清(经济史)中国古代史·晚晴(经济史)中国近代史(文化史)

考点 分封制的作用 西汉郡县制 历史事实辨认 明朝社会经济 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文化交往

分值 4 4 4 4 4 4 30 31 32 33 34 35 41 42 45 46 47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经济史)世界古代史(文化史)世界近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政治史)世界近代史(材料题)世界近代史(开放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抗战根据地建设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西方人文主义之源 工业革命的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后全球格局演变 法国大革命与民族独立近代中西方对比 新中国工资制度改革 《开罗宣言》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 4 4 4 4 4 25 12 15 15 15

说明: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在全国一卷中仍然是命题的重点部分,政治史部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明清之前的史实、经济史的题目主要出自中国明清以后及近现代世界史中,文化史考查较少,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同时,考题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例如第26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辨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从命题趋势来看,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立足考纲,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不回避高频考点。

2017年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符合考纲要求,主体鲜明,重点突出。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中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中洋务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经济体制改革,世界史的人文主义、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当代世界格局演变,都选择了历史教学中重点知识模块,同时也是历来高考备考中的高频考点。非选择题中42题考查的14—17世纪中外历史,从主题上看依然是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

2.注重情境化命题方式,体现新课标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念。今年试卷的材料形式与以往相比,极为丰富、活泼,既有文字资料(第24、27、28、29、30、31、32、35),又有表格(第25、26、33),还有漫画(第34题)。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表格题占了3题,多年未考的漫画题出现在试卷中,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新颖性,而且提升了试题的难度。3.体现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综合能力考查。

如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显性考查热点问题,重视学科能力的考察。

从35、41、42题来看,我们不难窥测到试题暗含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大国外交变化、区域化的挫折、反全球化的论调等,都是需要拨开迷雾探寻实质的内容。试题没有受制于时政,而是以历史的角度考查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试题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表2:全国2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知识点分布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中国古代史·隋唐(经济史)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中国古代史·晚晴(经济史)中国近代史(文化史)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文化史)世界古代史(政治史)

考点 春秋时期的商业 明代官修史书的特点 唐代社会经济 明朝宦官干政的史实 洋务运动 民国时期思想

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 高考制度的恢复 雅典民主政治

分值 4 4 4 4 4 4 4 4 4 33 34 35 41 42 45 46 47 世界近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政治史)史学素养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经济 美国民主政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 4 25 12 中国史(古代到近现代)(材料题)矿业政策 世界史(开放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钟表的发展史

晚晴北京街道管理(城市化)15 一战后世界局势 孔子弟子颜回 15

说明:全国2卷与全国1卷考点分布及分值安排上基本一致,中国古代史所占比例仍然较重,先秦及明清时期是命题的重要时间点,洋务运动再次考到,继续成为高频考点之一。相对于1卷,全国2卷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考查的比重较平衡,其中考经济史的题目有第24、26、28、33题,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三个时间段;25、27、30、32、34题为政治史题目,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部分;

29、31为文化史题目,集中于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民国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成为本卷文化史的重要考查内容。

同时,试卷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整体思维,通史意识突出。例如,非选择题中第41题矿业政策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第42题以表格的方式,将钟表的发展史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论述。钟表的变化是时代的缩影,是不同时期科技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题目要求学生从材料充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题目并论述,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整体思维、通史意识不可或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重视并加强训练。

总体上看,2017年新课标文综全国2卷历史试题符合一贯的命题思路,中规中矩。材料比较新,有一定的时代感,试题突出古为今用的思想,符合考生的思路和习惯,难度适中。

表3:全国3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知识点分布

考点

分值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40 41 44 45 46 中国古代史·先秦(文化史)中国古代史·秦汉(经济史)中国古代史·隋唐(经济史)史学素养

中国近代史·晚晴(经济史)中国近代史(文化史)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文化史)世界古代史(政治史)世界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经济史)中国史(材料题)中国近代史(开放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汉字的演变 汉初经济的复兴 唐代经济(土地制度)史学核心素养·史料辨析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时期中西文化融合 列强在华特权的问题 现实主义绘画特征 雅典民主政治 人民主权

集体农庄、劳动报酬 70年代“滞胀”危机 台湾与祖国统一问题 中国近代化进程 隋代法律改革 日本大陆政策 4 4 4 4 4 4 4 4 4 4 4 25 12 15 15

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15

说明:全国3卷与全国1、2卷相比,考查经济史的题目所占比重较大,25、26、28、34、35都是经济史考题,涉及的考点有: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唐代均田制之下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70年代“滞胀”危机。雅典民主政治、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再次成为高频考点。文化史中突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例如第一题汉字的演变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多元。第40题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考查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爱国主义情怀。

总体上看,全国3卷考点仍重基础,没有怪题偏题,试题难度相对1卷、2卷较小。考查重点突出,按时间先后及模块定考点,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表4:2017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历史部分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分布

中国古代史(政治史)中国古代史·明清(经济史)世界近代史(文化史)中国近代史·晚晴(文化史)中国近代史·晚晴(军事)世界近代史(经济史)世界近代史(政治史)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文化史)世界近现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政治史)中国古代史(材料题)中国史(材料题)世界现代史(材料题)

考点 君主专制 清代四大名镇 宗教改革 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海防 工业革命的影响 华盛顿会议 抗日战争 毛泽东思想

分值 4 4 4 4 4 4 4 4 4

18世纪以来的世界科技革命 4 两极格局 16 20 20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清朝至今中国民法的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说明:2017年天津高考文综历史试卷,考点分布合理,中外并重,突出中国史;厚今薄古,注重近现代史。从通史和中外两个角度看,其中涉及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有28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有32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有46分,没有世界古代史的题目。从模块分布看,必修与选修兼顾,必修各模块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选修题目的设计与往年保持了一致,依然是命制了一道选择题;必修模块更注重必修一、二的知识考查。具体来说,选修考查在选择题中体现;必修一、二、三在试卷中所占分值依次递减,分别为44分、38分和13分,突出政治、经济史的考查,思想文化所占比重较低。

试卷内容上体现新课程理念,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坚持对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革和创新,其中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题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要求。整体上看,试卷结构平稳,同时题目平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无偏怪题,难度控制比较理想。

表5:2017年高考北京卷文综历史部分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37 40 41 知识点分布

史学素养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中国近代史·晚晴(文化史)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史学素养

世界古代史(政治史)世界近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政治史)古今中外(材料题)世界近代史(材料题)中国古代史(材料题)

考点 史料辨析 宋代君主专制 明代思想控制加强 西学东渐 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

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辨析 古希腊政治制度 新航路的开辟 马歇尔计划 民权运动 儿童:成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 丝绸之路

分值 4 4 4 4 4 4 4 4 4 4 4 38 8 6

说明:2017年的北京文综历史试卷贯彻和强化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和教育目标,突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考查,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在试卷设计上,强调历史学科的思想与基本方法,突出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首先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是难度不大的选择题,学生也需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其次,通过开放设问,并配合分层赋分的评价标准考查学科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典型如37题第3问,考查考生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解读,开放设问和分层赋分标准,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能力,自主表达思想意愿的舞台。第三,试题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第14题,以历史上对柳宗元的评价为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时空观,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的考查则渗透于12、14、18、37等题中。历史解释则是非选择题考查的重点,集中体现在学科内综合题第37题。

整体上看,北京卷测试目标明确,考查方式与角度合理有效,灵活多元,难度适中。

三、2018届高三备考建议:

1.继续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重点关注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主干知识,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尤其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的阶段特征要重点关注,为此形成学生对历史的总体印象和直观感觉,为新一年的复习备考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另外需要注意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把握,做到准确而迅速的反映出来才可以。

2.在新一年的备考过程中,需要继续渗透核心素养,无论是复习讲解课还是习题训练课,都需要关注这一点,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特色鲜明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要较多关注和涉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渗透要做到润物无声、不死记硬背、不直接灌输。借助于有直接冲突的一些史料,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或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由此做出合理的解释,可以最大限度的突出核心素养,在复习中,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3.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建议在新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寻求其与教材所学知识的契合点,并以此为思路进行大胆设计,选择新材料和教材主干知识相联系,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可以借机让师生集思广益,加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也关照现实生活。

4.复习过程不要过于功利,尽量兼顾到每个专题的主要知识点,出于试题设计的需要,今年有可能侧重于必修一、二,必修三的知识点涉及较少,但并不意味着明年仍然这样;今年没有涉及古代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点,明年考查的可能其实是在增加,所以作为复习备考,不能兼顾各个知识点,是不明智的。复习要全面而系统,不心存侥幸,才能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

制作人:xxx 2017年8月4日

第二篇:2010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2010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2010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今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1、我省文综试卷的自主命题与往年全国卷历史试题相比,总体印象是:稳中有变,难度适中,凸现新课程理念。稳:整份试卷题型、题量相对稳定,阅读量适中;变:两道主观题目比例由原来的22:34变为28:28,增加了地方史内容,更注意了学科能力的考查;新:依据新教材,运用新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整合历史素材,选取颇多的新角度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严格遵循历史学科的考纲及说明的要求。

(1)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题目的设计图文并茂。选择题有5题属于图片题,第12题、17题属于实物图片题,第15题是漫画题,第16题是历史地图题,第21题是表格题。这些图表题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捕捉图表有效信息的能力。如第16题学生如能捕捉到图片右下角“军阀割据界”图例,马上就能判断这是北伐战争示意图,进而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应该说命题者是颇具匠心的。一直以来,我们呼吁高考要与新课改新课标想吻合甚至理念上要超前,今年选择题一改那种死板板的单一文字叙述,是考历史知识,但更多的是考学生的能力。在客观题设计上,有点上海卷的风格,安徽卷开始活起来了。

(2)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既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又注意试题内容的覆盖面。从内容及分值的分配上看,必修1占42分、必修2占22分、必修3占26分、选修1和选修2共占10分,符合《安徽高考说明》中的相关要求。

3、具有鲜明的安徽地方特色。作为我省文综第二年自主命题,第12题和第13题分别考查了安徽省六安双墩汉墓及特产茶叶,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省情的认识,也为试卷打上了鲜明的安徽烙印,颇为适合安徽考生“口味”,富于地域特色,很有人情味。这一基础知识与安徽地方史有机结合,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4、出题形式有创新。必修3文化史部分出了大题;选修内容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就考两个选择题。平时我们教学总特别重视必修1和必修2,而模考也总注重对必修1、2的考查;很多人认为要论必修3的重要性,思想比科技更重要,更有考查的价值。可今年题目偏偏出人意外。选修也一改往年做法,不以问答题出现,而考选择。这给我的启示是:任何猜题、押题都是无用的,与其那样,还不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材和图册,如何感悟历史。

5、充分体现“文史不分家”。很多题目学生需要借助语文知识特别涉及到阅读能力。如第14题柳宗元观点、第16题对应时代主题、第20题明治政府的认识、第36题的材料一、二等,都要求学生有很好的阅读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平时教学尽可能补充一些材料,特别是历史文选,设计一些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试论结合的能力;加强与语文老师的合作交流。

6、不回避热点问题,热点问题隐性考查。注重考查主干知识,高考历史不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安徽卷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第35题第一问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后两问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第36题考查了古代、近代、现代的对外关系等,都是热点问题但是上述试题并没有“单刀直入、就点考点”,每一题都只是“软切”热点,考查角度都较为新颖。

第三篇:2009年北京市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

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北京卷)历史部分答案及全解全析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学习历史的场所回答12、13题 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 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 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分封制开始于西周。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故正确选择C项。【考点定位】考查我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13.北京孔庙(见图7)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元朝”、“进士”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进士”是科举制内容之一。A项所述开始于隋朝,排除。B项内容符合北宋史实,排除。C项是明朝坚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故正确选项为D。

【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民族融合内容。W.w.w.k.s.5.u.c.o.m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现民族和睦有多种方式。回答14、15题。

14.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匈奴”、“两汉”、“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等有效信息限定词。中原的冶铁、凿井技术传给西域,而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原,这些经济文化交流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B项所述属于军事斗争,排除。C项指出塞蒙古高原,排除。D项出使欧洲,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政府对边疆的治理。

15.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 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 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 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其中的“因俗而治”就是当今提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中的“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它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政府派遣流官代替土官,排除。④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正确选项为A。【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民族自治制度。

面对外来冲击,近代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回答16、17题。

16.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862年”、“京师同文馆”、“外语、化学、物理”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同文馆以传授近代自然科学为主,替代以往的经书。A项所述符合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排除。B项内容为维新派主张,排除。D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排除。C项是同文馆的目的。故正确选项为C。【考点定位】考查洋务运动知识

17.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的思想的是

A.“自强直属,在于练兵”

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早期维新派”、“商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商战”,这里指利用本国的经济力量同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进行竞争。A、C项为加强国防军事力量,排除。D项涉及的民生,排除。B项强调经济比军事的重要性,排除。正确选项为B。【考点定位】考查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中国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回答18、19题。

18.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六十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A.《辛丑条约》 B.《凡尔赛和约》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一战后”、“战胜国”、“中国蒙受屈辱”等有效信息限定词。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召开了巴黎和会。A项发生1901年,排除。C项签署于1943年,排除。D项签署于1945年,排除。一些列不平等条约的通称《凡尔赛和约》,正确选项为B

【考点定位】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图8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注明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图8 A.① B.② C.③ ④.D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等有效信息限定词。①项史实是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但不符于抗战时期,排除。②项是国民党29军夺回宛平的史实,排除。③项是1938年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排除。④项是朱德等领导一一五师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史实。故D项是正确选项。【考点定位】考查抗日战争。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回答20-23题。

20.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二者的共同点”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在人文主义的领域的进一步发展。A、B、C项分别为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和伏尔泰的主张,排除。人文主义的内容包括:自由、科学、理性、追求幸福等。正确答案为C。

【考点定位】考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知识。

21.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国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其中属于法国的是 A.通过立法确立小农土地所有制 B.允许农奴通过赎买获得“份地” C.圈占土地建立资本主义农牧场 D.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地税改革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近代社会转型”、“土地制度”、“法国”等有效信息限定词。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颁布土地法令,“土地小块出售”等。B项为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排除。C项为英国圈地运动,排除。D项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政策,排除正确选项为A。

【考点定位】考查法国大革命知识

22.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是 A.清教徒受到迫害 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

C.广大农民丧失土地 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社会问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A、B、C项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之前,排除。正确选项为D。

【考点定位】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3.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 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 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前者所述为德意志统一,后者为德国一战、二战的失败。德意志统一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走上了武装侵略的道路。B项为德意志统一的作用,排除。C项是统一的具体政策,排除。D项与德意志统一不紧密,排除。正确答案为A。

【考点定位】考查德国统一。

37.(36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队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

【答案】(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

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

(3)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4)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

【解析】回答第(1)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明中叶”、“欧洲各国与中国贸易”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主要回答明清赋税制度的内容。第(2)问,解题注意关键词“林则徐奏稿”“ 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 致之 偷漏出洋之弊”。总结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第(3)问,考查美国1929年和197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以所学知识为主。第(4)问,这里的“社会条件”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和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经济状况。重点考查所学知识的扎实程度。【考点定位】考查古今中外货币流通的变化以及应对措施。

39.(8分,历史部分)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在增进各国经济互惠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3)概况上述材料的核心思想。(2分)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6分)【答案】(3)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

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区域合作”、“共同体”等有效信息限定词。指出材料的主张。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欧共体成立的作用,以所学知识为主。【考点定位】考查欧洲经济一体化知识

40.(16分,历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

【答案】:(2)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选答2: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回答第(2)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问题围绕内外因展开回答,以所学知识为主。第(3)问,按年份顺序回答开放格局的形成,但要具体一些,防止过于笼统。

【考点定位】考查新中国外交和对外开放知识。

W.w.w.k.s.5.u.c.o.m

第四篇:2012年河北省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

2012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新课标)历史试题

(适用省:河南 黑龙江 吉林 宁夏 陕西 海南 山西 新疆 云南 内蒙古 河北)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 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 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答案] C [解析] 首先用排除法,A 选项,若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的话,不可能这么严重的触犯他们的利益,所以排除;B选项中,没有政治与经济分离的表达;D 选项中,迁移豪强大族使用的不是经济手段,是政治的压迫手段。其次C选项从侧面反映出豪强大族的土地兼并影响到了专制集权,所以命令他们迁移,故选C [考点] 汉朝中央集权 [难度] ★★★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恋爱因法海和尚作梗终酿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行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 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 D [解析] 本题目直接从课本知识提取即可得出。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反应到文化领域就是出现了话本小说,所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考点] 宋朝思想文化背景 [难度] ★★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产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首先依据材料的背景我们可以得知是明后期商业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松江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当地的经商之风益盛。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说之前大概十分之一的是官员,十分之九的是农民,但是正德以后许多农民改为经商,这就道出了社会结构中的职业变化,故选B。此外用排除法,A 中言商业的发展使得农业衰退,材料中只是提到务农的人数减少,但是农业的发展水平不只完全有务农人数决定;C中材料明显没有提及;D选项游手之徒是指商人,并不是无业游民,该称呼是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映 [考点] 明后期经济发展的影响 [难度] ★★★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市民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 D [解析] 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而材料中王阳明观点的主旨是四业虽不同,但根本相同,只要各业尽其心。所以答案为D [考点] 王阳明心学 [难度] ★★★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清代政治制度的了解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制度逐渐僵化,内阁式微。由材料中“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本题主要反映的是内阁办公拘泥规制,并未谈及权力和事务分配问题,所以选择B [考点] 清朝政治制度 [难度] ★★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立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题目中梁启超认为专制的削弱引起分裂,分裂之后便是统一,统一后专制进一步加强。所以B、D均为对材料的错误理解,A选项中维护统一的主要条件应为中央集权制度,不应将其与君主专制等同。所以选择C [考点] 君主专制制度 [难度] ★★ 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节的把握能力,题中提到张謇曾为状元,这说明张謇所受到的教育一直为传统教育,他“捐弃所恃,舍身喂虎”指的就是他要抛弃自己阶级地位和观念,全身心投入到商业中。因此答案选A [考点] 实业救国思想 [难度] ★★

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你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当建党前早期共产党员思想的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所采取的暴力革命是形式所趋,暴力革命是社会的必然选择。A选项存在逻辑错误,B选项在时间与历史状况不符,D选项不是中共所持有思想。因此选择C。[考点] 中共思想 [难度] ★★★

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答案] D [解析] 该题通过美国的评估文件反映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状况,题目选项中涉及外交关系,有些迷惑,学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材料给出时间为1958年,此时中国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国民经济出现混乱,而美国评估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和史实不符。A项题目中没有涉及;评估中表述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获得苏联援助并没有低估苏联的作用,B项不符;美苏争霸中50年代末期苏联开始和中国关系恶化,不选C项。[考点]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 [难度] ★★

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 A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学生对市场经济改革的细节把握。依据材料反映出的是92年全国的下海经商潮,而根据题目的关键时间是1992年可以排除答案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1984年以后;同时依据书本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继农村体改后1984年城市体改全面展开,与答案B、D中的“开始”一词不相符。题目中的“下海潮”是全国范围内的一次大规模举动,因而A项正确。[考点] 经济体制改革 [难度] ★★

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答案] B [解析] 首先根据所学知识罗马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即为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A项;根据材料,某人输掉了官司是因为《十二铜表法》的规定,所以不能表明审判程序缺乏公正,C项不选;D项明显错误,不选。而该人输掉官司仅仅是因为将“葡萄树”说成“葡萄”而和法律中的条款字眼“树木”不相符,明显表明其形式主义,B项正确。[考点] 罗马法 [难度] ★★★

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示意图可以看出,1965年到199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大幅度增加,而美国大体保持不变,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所以A项单从世界贸易和数据分析并不能完全得出;B项明显错误;D项没有强调前后美苏的变化。所以选C项。[考点] 战后世界经济 [难度] ★★★

第二卷 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总体评价】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修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料中就可找出部分答案,所结合的知识点也都与重要知识点相关。整体而言非选择题部分入手不难,但得分容易不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英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则,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效仿。

1914年,英国的克里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个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英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英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英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加)。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的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3)解决了程式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程式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解析】

(1)回答背景问题,基本上答案就是课本中的知识点,属于知识点再现,只不过还应结合材料找到课本中没有的答案。题目要求答出城市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看过材料后,发现有“1868年”、“英国”字样,可以推断,答案应该分布在工业革命一章,答案要点就应该是工业革命背景的相关内容。所以,首先就应该答出“工业革命”,这是大背景。而工业革命也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中,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增加了,造成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

(2)题目给出的时间限制条件是20世纪,需要阅读从第2段到最后一段内容。第3段说1914年美国出现了“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说明了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赖于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与电等的发明。第6段明显地告诉考生,计算机的发明也是答案要点。再读后面两段,应该注意到“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字样,这说明网络技术也对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重大影响。此外,还必须注意,材料内容始终是围绕着欧美国家是如何应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即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交通信号灯的产生于改进就无从谈起,所以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也是推动力之一。但是,题目要求回答科技方面的内容,所以应该回答城市交通问题产生与演变背后的技术原因,即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造成了新交通工具的产生。

(3)这一问的答案在课本中是没有出现的,必须根据材料得出。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于改进,是为了应对城市交通问题,实际上也在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发明和改进交通信号灯,即改善城市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既是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也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从最后一段中的“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中,可以推测出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于改进有助于促进城市规责意识、法制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发展与进步,即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

【评价】

从整体上看,本题难度不是很大,特别是第(1)(2)两题,需要考生能够迅速反应出课本相关知识点,并结合材料解答。第(3)题难度较大,因为考生无法从课本中找到答案,该问明显地是在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也很贴近现实,是把现实问题放在历史中去考察的典型案例,突出了史学的社会效用,也是史学中“问题意识”的良好体现。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考点】中国近代史 “冲击—反应”治史模式 【解析】材料评析题题型设置与前两年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依然是主要观点加材料分析模式。解答此题一方面从材干中明白“冲击—反应”模式的内涵,另一方面结合图示的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评析,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的灵活性,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史与论的结合。【答案】“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冲击”,中国“反应”其“冲击”,这种模式突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应,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二鸦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和辛亥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货宝”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改革失败的原因。[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②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由材料可知王莽改革属于第三种,考生仅需对材料第一句话加以整理,就可得出第一题的答案。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中决定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最高当权者的态度等。考生根据这些因素,结合材料所提供的王莽币制改革情况信息,即可得出其失败原因。[考点] 中国古代变法 [难度] ★★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弟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政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能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

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二)国民政府委员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任选之

(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权力机关 附注:

(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三)国府文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社会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决议》(1946年1月28日)

(1)概括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答案](1)以宪法形式规定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国民大会职权,国民政府委员全部以国民党充任;以各党派政治协商形式确认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国民政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

(2)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势力和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制约。[解析] 第一问可以由材料概括中得出,首先材料一选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所以得出是宪法规范的内容,然后即从两方面分别找到权力执行机构和权力行使代表即可;材料二由材料出处可知是政协意见,政协的核心意思即认可执行权力的机构和参与政治的方式及人数。第二问,就要结合知识背景和材料反应出的意思作答。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全国人民争取民主政治的时期,此时国民党摆出了一些姿态。原因就要结合当时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分两个大的方面作答即可。[考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难度] ★★★★

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合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合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9分)[答案](1)不同: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德国。(2)原因: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合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解析] 第一问凯恩斯主义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得出。根据“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可以得出有限度的赔款,恢复德国的态度;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

总结出凡尔赛和约的对德规定。该问简单易总结。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背景知识作答。“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从这些材料中可以概括出一些得分点,同时根据战后凡尔赛会议的局限性再进行深层次概括。[考点] 一战后对德政策 [难度] ★★★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员)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出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答案](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机财政。

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解析] 第一问认识可以由材料概括中得出,“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员)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简单且容易得分。措施一样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得出,“民间私熬烟斤”、“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出口,并奸民私种罂粟”、“只准易货,毋许易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仔细,全面理解材料。

第二问评价的时候要全面,既要结合书本知识鸦片战争前夕的禁烟运动来分析,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不足。所以“鸦片战争后妥协性”需要好好揣摩。[考点] 鸦片战争 道光帝禁烟 [难度] ★★

第五篇: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历史试卷分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历史试卷分析

畅游

2012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仔细研读新课标文综历史卷,总体感觉试卷难度适中,试题类型与去年相差不多,尤其是41题延续了去年的开放式探究的特点。命题不拘泥于教材,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立意高远,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重在考核能力的新课标理念在试题中凸显。

一、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2012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并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分;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26、27、34、45、48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

二、试卷基本结构及试题分析

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11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两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史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考题选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1 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做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料中就可找出部分答案,所结合的知识点也都与重要知识点相关。整体而言非选择题部分入手不难,但得高分也不容易。

试题具体分析:

1、第24题材料表述西汉刺史制度中限制豪强地主土地兼并作为监察内容,选项设置有难度,如果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就不可能严重触犯他们利益,材料中没有政治与经济分离的表达,迁移豪强大族使用的不是经济手段而是政治压迫手段,排除A、B、D选项,所以学生用排除法亦可做对。

2、第25题答案可以直接从课本知识提取得出。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发展迅速,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反应到文化领域就是出现了话本小说,所以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3、第26题有难度,材料中提到明朝松江限定语,依据所学我们已知明后期商业快速发展,松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当地的经商之风益盛。材料是说大概十分之一的官员和十分之九的农民变为许多农民改为经商,这就道出了社会结构中的职业变化,故选B。

4、第27题有难度,但已知王阳明是心学代表,而材料中王阳明观点的主旨是四业虽不同,但根本相同,只要各业尽其心。所以答案为D。但干扰项很强,学生会失分。

5、第28题考查学生对清代政治制度的了解。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制度逐渐僵化,内阁式微。后半部分材料非常熟悉,学生会直接选D项“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由前半部分材料中“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本题主要反映的是内阁办公拘泥规制,所以选择B。

6、第29题材料中梁启超认为专制的削弱引起分裂,分裂之后便是统一,统一后专制进一步加强。本题对理解能力要求较高,B、D均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A项中维护统一的主要条件应为中央集权制度,学生会与君主专制等同,错选会多。

7、第30题考查学生对实业救国的张謇的认识,张謇曾为状元,中国官府自古重农抑商,他“捐弃所恃,舍身喂虎”指的就是他要抛弃自己阶级地位和观念,全身心投入到商业中。因此答案选A。

8、第31题有难度,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当建党前早期共产党员思想的了解和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所采取的暴力革命是形式所趋,暴力革命是社会的必然选择。A选项存在逻辑错误,B选项在时间与历史状况不符,D选项不是中共所持有思想。

9、第32题通过美国的评估文件反映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状况,材料时间为1958年,此时中国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国民经济出现混乱,而美国评估为“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和史实不符。题目和选项涉及外交关系,有些迷惑学生,学生需认真对待。

10、第33题难度不大,材料反映出的是92年全国的下海经商潮,调动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相关内容学生即正确选择。

11、第34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A项;C项是强干扰的错选项,某人输掉了官司是因为《十二铜表法》的规定,所以不能表明审判程序缺乏公正;D项明显错误,不选。而该人输掉官司仅仅是因为将“葡萄树”说成“葡萄”而和法律中的条款字眼“树木”不相符,明显表明其形式主义,B项正确。

12、第35题有难度,D项是强干扰项,从图中示意图可以看出,1965年到199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大幅度增加,而美国大体保持不变,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D项没有强调前后美苏的变化。所以选C项。

13、第40题选取城市交通信号灯这一小切口,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点。从整体上看,本题难度不是很大,特别是第一和第二问需要考生调动课本相关知识点,并结合材料解答,第一问回答背景问题,基本上答案就是课本中的知识点,属于知识点再现,只不过还应 2 结合材料找到课本中没有的答案。题目要求答出城市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材料有“1868年”、“英国”字样,答案要点就应该是工业革命背景的相关内容。工业革命也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它们的数量和种类都增加了,造成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回答第二问要看时间限制条件是20世纪,第3段“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说明了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赖于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与电等的发明。第6段提及计算机的发明。后面两段“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字样,这说明网络技术也对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重大影响。此外,还须注意,材料始终是围绕着欧美国家是如何应对城市交通问题的,所以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与演变也是推动力之一。但是,题目要求回答科技方面的内容,所以应该回答城市交通问题产生与演变背后的技术原因,即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造成了新交通工具的产生。第三问难度较大,这一问的答案在课本中是没有出现的,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与改进,是为了应对城市交通问题,实际上也在逐渐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发明和改进交通信号灯,即改善城市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既是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也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从最后一段中的“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中,可以推测出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于改进有助于促进城市规责意识、法制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发展与进步,即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本题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也很贴近现实,是把现实问题放在历史中去考察的典型案例,突出了史学的社会效用,也是史学中“问题意识”的良好体现。

14、第41题题型设置依然是主要观点加材料分析模式。解答此题一方面从材干中明白“冲击—反应”模式的内涵,另一方面结合图示的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评析,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的灵活性,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史与论的结合。

15、第46题难度较大,第一问可以由材料概括得出,首先材料一选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所以得出是宪法规范的内容,然后即从两方面分别找到权力执行机构和权力行使代表即可;材料二由材料出处可知是政协意见,政协的核心意思即认可执行权力的机构和参与政治的方式及人数。第二问,就要结合知识背景和材料反应出的意思作答。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全国人民争取民主政治的时期,此时国民党摆出了一些姿态。原因就要结合当时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分两个大的方面作答即可。

16、第47题有难度,第一问凯恩斯主义主要从材料中根据“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概括得出有限度的赔款,恢复德国的态度;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凡尔赛和约的对德规定。该问简单易总结。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背景知识作答。“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利用他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可以避免由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从这些材料中可以概括出一些得分点,同时根据战后凡尔赛会议的局限性再进行深层次概括。

17、第48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和解析能力,第一问认识可以由材料概括中得出,“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员)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简单且容易得分。措施这一问也一样可以从材料中概括得出,“民间私熬烟斤”、“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出口,并奸民私种罂粟”、“只准易货,毋许易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仔细,全面理解材料。第二问评价的时候要全面,既要结合书本知识鸦片战争前夕的禁烟运动来分析,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不足。所以“鸦片战争后妥协性”这一答案需要好好揣摩。

三、教学建议:

1.抓主干知识,对历史概念要阐释清楚,但不要让学生记忆过细的知识。

2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一网上搜索资料,史书、视频、回忆录、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中国课程网等;二是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历史教材结合讲。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及其珍贵的历史辅导资料。建议学校给每个老师配备三套教材。同时,没星期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

3、平时训练试题的材料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标题解析题,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考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

4.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5.注意历史试题的生活气息,用一些时间关注社会问题。6..注意历史学科的解释能力与评价能力

7.老师要外出学习,关注学术动态,关注每年出题的动向。对后期复习做好调整。

下载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山东卷试卷分析

    2011年高考历史山东卷试卷分析 -----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2011 年高考历史山东卷秉承了以往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的特点,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从整体来说,今年......

    2009年宁夏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及答案

    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宁夏卷) 二、非选择题 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下面有这样......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综试题(历史部分)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综试题(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13.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

    文综试卷分析

    毕业班文综一模试卷分析 试卷题型架构: 模拟试卷题型难度基本与进修校毕业班会考检测试卷难度相当。试卷紧贴教材,有30分左右基础字词、积累知识。阅读的第二题难度较大,其中对......

    2011四川高考文综试卷

    地宝网-南昌生活第一门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四川卷) 文科综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2010安徽高考文综试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一卷(选择题 共128分) 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4分,共128分。在媒体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历史部分)(教师版)[范文]

    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0分) 1.(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2题)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

    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部分重点关注

    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部分重点关注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考查情况:2013年考宗法制、2012年考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2011年考科举制、2010年考宗法制。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