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综试题(历史部分)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综试题(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13.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15.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6.图6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1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B.北渡长江C.跨越陇海线D.挺进大别山
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19.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名话强调是的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21.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旅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B.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 布尔什维克党沙皇政府D.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B. 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3.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图7示意全球8个始终开放与40个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年经济平均增长率(1966—1990年)读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关于图7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现现负增长 ③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④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5.图7启示我国发展经济必须
A.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B.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C.保障外资经济的优先发展D.保持人民币持续升值
二,非选择题
38.(37分)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X在狱中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事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兵,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边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故谓人有那女则可,谓见(见:见汉)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间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梵书》
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凡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
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于此同事,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扰,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雨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怒在丧其元;我令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材料三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禁止不动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出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决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她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时,他说:“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编紫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的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单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种的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41.(15分)历史
在A、B、C三题中任选一体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
行政权委托给国王。
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驶之。
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被编入居住地国民自卫军的男子,享有选举权,即“积极公民”;而处于奴仆地位的、被提起公诉的、破产和不能清偿债务的以及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则属于消极公民,无选举权。——摘编自法国《1791年宪法》
材料二凡出生于法国并在法国有住所的男子而年满二十一岁者,„„均有行驶法国公民权利的资格。
立法权由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掌握。
行政权由24人组成的执行会议行驶。
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1)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该原则源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那部著作?(4分)
(2)指出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11分)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员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记录》
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9分)
参考答案
13.D14.D15.C16.B17.A18.A19.C20.C
21.D22.B23.D24.B25.A
38.(37分)
(1)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2)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相似之处: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射虎提出自己的设想。
(4)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
41.(15分)历史
A.(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1)原则:三权分立。著作:《论法的精神》。
(2)差异:材料一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实行共和制;材料一将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以纳税额和社会地位限制公民选举权;材料二取消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之分,扩大享有选举权的公民范围。评价:共和制的确立和公民权利的扩大,有利于调动人民积极性,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没有给妇女公民权,有其局限性。
C.(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方面起了表率作用。孙中山:
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迫,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篇:2018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2018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5.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31.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 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34. 表3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1929~1930年
类别
1930~1931年
烟煤业-12.3-19.1
金属矿业-6.6-18.3
制造业-7.2-11.3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二)必考题:共135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圣人)(仁人)
(智人)
上(愚人)
老尧、舜 孟子
子贡
子
齐恒公
秦始皇
宋襄
李斯
公
夏桀
商纣 周文王 屈原 范蠡
商鞅
吕不韦
孔子 荀子 廉颇
韩非
荆轲
陈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 《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题号 24 25 26
答案 D B B D D C C A B A C A
41.(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42.略
45.(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46.(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47.(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第三篇:2009年宁夏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及答案
2009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宁夏卷)
二、非选择题
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下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般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14分)
(2)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明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12分)【参考答案】
(1)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是对麦哲伦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纪念碑背面的文字是对拉普拉普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反侵略斗争,对祖国做出了贡献。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求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需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2)文化遗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址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遗址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文化遗址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
40.(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 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15分)【答案要点】
(1)“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4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 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答案要点】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42、(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 法律 2 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材料二
第三篇
国家权力 第一章
国民立法议会
第二节
初级会议
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
凡属积极公民,必须:
„„在一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10分)
【答案要点】(1)《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制制定的权利;
《1791年宪法》: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2)《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43、(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气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9分)【答案要点】
(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2)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第四篇: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制作人:XXX 通过对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历史部分的整理、研究,我对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如下(受篇幅和时间限制,这里只对全国1、2、3卷及北京、天津卷的试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2017年文综历史试题命题特点
1.从总体上看,今年文综历史试题出题形式更加多元,着重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注重贴近中学教学实际。
2.试题视野开阔,立意深远,形式活泼多样,谜语和漫画进了历史考题。同时,试题考查角度新颖灵活,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3.突出体现“以德树人”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综合能力、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全国1卷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全国3卷第40题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考查,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感。
4.更加重视考题与时事热点的相结合。
比如大热的“一带一路”政策、通州考古、共享单车、天舟一号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这些社会热点都进入了北京卷的文综考题。
二、2017年全国1、2、3及北京、天津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表1: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知识点分布
中国古代史·先秦(政治史)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史)史学核心素养
中国古代史·明清(经济史)中国古代史·晚晴(经济史)中国近代史(文化史)
考点 分封制的作用 西汉郡县制 历史事实辨认 明朝社会经济 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文化交往
分值 4 4 4 4 4 4 30 31 32 33 34 35 41 42 45 46 47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经济史)世界古代史(文化史)世界近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政治史)世界近代史(材料题)世界近代史(开放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抗战根据地建设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西方人文主义之源 工业革命的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后全球格局演变 法国大革命与民族独立近代中西方对比 新中国工资制度改革 《开罗宣言》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 4 4 4 4 4 25 12 15 15 15
说明: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在全国一卷中仍然是命题的重点部分,政治史部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明清之前的史实、经济史的题目主要出自中国明清以后及近现代世界史中,文化史考查较少,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同时,考题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例如第26题,主要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史料辨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从命题趋势来看,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立足考纲,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不回避高频考点。
2017年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符合考纲要求,主体鲜明,重点突出。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中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中洋务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经济体制改革,世界史的人文主义、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当代世界格局演变,都选择了历史教学中重点知识模块,同时也是历来高考备考中的高频考点。非选择题中42题考查的14—17世纪中外历史,从主题上看依然是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
2.注重情境化命题方式,体现新课标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念。今年试卷的材料形式与以往相比,极为丰富、活泼,既有文字资料(第24、27、28、29、30、31、32、35),又有表格(第25、26、33),还有漫画(第34题)。非常明显的变化是表格题占了3题,多年未考的漫画题出现在试卷中,不仅增加了试题的新颖性,而且提升了试题的难度。3.体现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综合能力考查。
如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显性考查热点问题,重视学科能力的考察。
从35、41、42题来看,我们不难窥测到试题暗含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大国外交变化、区域化的挫折、反全球化的论调等,都是需要拨开迷雾探寻实质的内容。试题没有受制于时政,而是以历史的角度考查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试题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表2:全国2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知识点分布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中国古代史·隋唐(经济史)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中国古代史·晚晴(经济史)中国近代史(文化史)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文化史)世界古代史(政治史)
考点 春秋时期的商业 明代官修史书的特点 唐代社会经济 明朝宦官干政的史实 洋务运动 民国时期思想
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 高考制度的恢复 雅典民主政治
分值 4 4 4 4 4 4 4 4 4 33 34 35 41 42 45 46 47 世界近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政治史)史学素养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经济 美国民主政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 4 25 12 中国史(古代到近现代)(材料题)矿业政策 世界史(开放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钟表的发展史
晚晴北京街道管理(城市化)15 一战后世界局势 孔子弟子颜回 15
说明:全国2卷与全国1卷考点分布及分值安排上基本一致,中国古代史所占比例仍然较重,先秦及明清时期是命题的重要时间点,洋务运动再次考到,继续成为高频考点之一。相对于1卷,全国2卷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考查的比重较平衡,其中考经济史的题目有第24、26、28、33题,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三个时间段;25、27、30、32、34题为政治史题目,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部分;
29、31为文化史题目,集中于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民国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成为本卷文化史的重要考查内容。
同时,试卷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整体思维,通史意识突出。例如,非选择题中第41题矿业政策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第42题以表格的方式,将钟表的发展史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论述。钟表的变化是时代的缩影,是不同时期科技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题目要求学生从材料充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题目并论述,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整体思维、通史意识不可或缺,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重视并加强训练。
总体上看,2017年新课标文综全国2卷历史试题符合一贯的命题思路,中规中矩。材料比较新,有一定的时代感,试题突出古为今用的思想,符合考生的思路和习惯,难度适中。
表3:全国3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知识点分布
考点
分值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40 41 44 45 46 中国古代史·先秦(文化史)中国古代史·秦汉(经济史)中国古代史·隋唐(经济史)史学素养
中国近代史·晚晴(经济史)中国近代史(文化史)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文化史)世界古代史(政治史)世界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经济史)中国史(材料题)中国近代史(开放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汉字的演变 汉初经济的复兴 唐代经济(土地制度)史学核心素养·史料辨析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时期中西文化融合 列强在华特权的问题 现实主义绘画特征 雅典民主政治 人民主权
集体农庄、劳动报酬 70年代“滞胀”危机 台湾与祖国统一问题 中国近代化进程 隋代法律改革 日本大陆政策 4 4 4 4 4 4 4 4 4 4 4 25 12 15 15
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15
说明:全国3卷与全国1、2卷相比,考查经济史的题目所占比重较大,25、26、28、34、35都是经济史考题,涉及的考点有: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唐代均田制之下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70年代“滞胀”危机。雅典民主政治、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再次成为高频考点。文化史中突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例如第一题汉字的演变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多元。第40题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考查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爱国主义情怀。
总体上看,全国3卷考点仍重基础,没有怪题偏题,试题难度相对1卷、2卷较小。考查重点突出,按时间先后及模块定考点,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表4:2017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历史部分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分布
中国古代史(政治史)中国古代史·明清(经济史)世界近代史(文化史)中国近代史·晚晴(文化史)中国近代史·晚晴(军事)世界近代史(经济史)世界近代史(政治史)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中国现代史(文化史)世界近现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政治史)中国古代史(材料题)中国史(材料题)世界现代史(材料题)
考点 君主专制 清代四大名镇 宗教改革 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海防 工业革命的影响 华盛顿会议 抗日战争 毛泽东思想
分值 4 4 4 4 4 4 4 4 4
18世纪以来的世界科技革命 4 两极格局 16 20 20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
清朝至今中国民法的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说明:2017年天津高考文综历史试卷,考点分布合理,中外并重,突出中国史;厚今薄古,注重近现代史。从通史和中外两个角度看,其中涉及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有28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有32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有46分,没有世界古代史的题目。从模块分布看,必修与选修兼顾,必修各模块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选修题目的设计与往年保持了一致,依然是命制了一道选择题;必修模块更注重必修一、二的知识考查。具体来说,选修考查在选择题中体现;必修一、二、三在试卷中所占分值依次递减,分别为44分、38分和13分,突出政治、经济史的考查,思想文化所占比重较低。
试卷内容上体现新课程理念,贴近中学历史教学,坚持对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革和创新,其中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题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要求。整体上看,试卷结构平稳,同时题目平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无偏怪题,难度控制比较理想。
表5:2017年高考北京卷文综历史部分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37 40 41 知识点分布
史学素养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中国近代史·晚晴(文化史)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史学素养
世界古代史(政治史)世界近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经济史)世界现代史(政治史)古今中外(材料题)世界近代史(材料题)中国古代史(材料题)
考点 史料辨析 宋代君主专制 明代思想控制加强 西学东渐 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
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辨析 古希腊政治制度 新航路的开辟 马歇尔计划 民权运动 儿童:成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 丝绸之路
分值 4 4 4 4 4 4 4 4 4 4 4 38 8 6
说明:2017年的北京文综历史试卷贯彻和强化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和教育目标,突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考查,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在试卷设计上,强调历史学科的思想与基本方法,突出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首先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是难度不大的选择题,学生也需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其次,通过开放设问,并配合分层赋分的评价标准考查学科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典型如37题第3问,考查考生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解读,开放设问和分层赋分标准,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身能力,自主表达思想意愿的舞台。第三,试题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第14题,以历史上对柳宗元的评价为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时空观,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的考查则渗透于12、14、18、37等题中。历史解释则是非选择题考查的重点,集中体现在学科内综合题第37题。
整体上看,北京卷测试目标明确,考查方式与角度合理有效,灵活多元,难度适中。
三、2018届高三备考建议:
1.继续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重点关注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主干知识,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尤其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展阶段的阶段特征要重点关注,为此形成学生对历史的总体印象和直观感觉,为新一年的复习备考打下较好的知识基础。另外需要注意时间和空间概念的把握,做到准确而迅速的反映出来才可以。
2.在新一年的备考过程中,需要继续渗透核心素养,无论是复习讲解课还是习题训练课,都需要关注这一点,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特色鲜明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要较多关注和涉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渗透要做到润物无声、不死记硬背、不直接灌输。借助于有直接冲突的一些史料,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或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由此做出合理的解释,可以最大限度的突出核心素养,在复习中,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3.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建议在新高三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寻求其与教材所学知识的契合点,并以此为思路进行大胆设计,选择新材料和教材主干知识相联系,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又可以借机让师生集思广益,加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也关照现实生活。
4.复习过程不要过于功利,尽量兼顾到每个专题的主要知识点,出于试题设计的需要,今年有可能侧重于必修一、二,必修三的知识点涉及较少,但并不意味着明年仍然这样;今年没有涉及古代世界史的相关知识点,明年考查的可能其实是在增加,所以作为复习备考,不能兼顾各个知识点,是不明智的。复习要全面而系统,不心存侥幸,才能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
制作人:xxx 2017年8月4日
第五篇:2009年北京市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
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北京卷)历史部分答案及全解全析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学习历史的场所回答12、13题 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 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 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分封制开始于西周。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故正确选择C项。【考点定位】考查我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13.北京孔庙(见图7)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元朝”、“进士”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进士”是科举制内容之一。A项所述开始于隋朝,排除。B项内容符合北宋史实,排除。C项是明朝坚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故正确选项为D。
【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民族融合内容。W.w.w.k.s.5.u.c.o.m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现民族和睦有多种方式。回答14、15题。
14.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匈奴”、“两汉”、“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等有效信息限定词。中原的冶铁、凿井技术传给西域,而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原,这些经济文化交流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B项所述属于军事斗争,排除。C项指出塞蒙古高原,排除。D项出使欧洲,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政府对边疆的治理。
15.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 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 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 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其中的“因俗而治”就是当今提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中的“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它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政府派遣流官代替土官,排除。④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正确选项为A。【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民族自治制度。
面对外来冲击,近代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回答16、17题。
16.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862年”、“京师同文馆”、“外语、化学、物理”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同文馆以传授近代自然科学为主,替代以往的经书。A项所述符合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排除。B项内容为维新派主张,排除。D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排除。C项是同文馆的目的。故正确选项为C。【考点定位】考查洋务运动知识
17.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的思想的是
A.“自强直属,在于练兵”
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早期维新派”、“商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商战”,这里指利用本国的经济力量同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进行竞争。A、C项为加强国防军事力量,排除。D项涉及的民生,排除。B项强调经济比军事的重要性,排除。正确选项为B。【考点定位】考查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中国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回答18、19题。
18.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六十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A.《辛丑条约》 B.《凡尔赛和约》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一战后”、“战胜国”、“中国蒙受屈辱”等有效信息限定词。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召开了巴黎和会。A项发生1901年,排除。C项签署于1943年,排除。D项签署于1945年,排除。一些列不平等条约的通称《凡尔赛和约》,正确选项为B
【考点定位】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图8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注明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图8 A.① B.② C.③ ④.D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等有效信息限定词。①项史实是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但不符于抗战时期,排除。②项是国民党29军夺回宛平的史实,排除。③项是1938年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排除。④项是朱德等领导一一五师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史实。故D项是正确选项。【考点定位】考查抗日战争。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回答20-23题。
20.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二者的共同点”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在人文主义的领域的进一步发展。A、B、C项分别为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和伏尔泰的主张,排除。人文主义的内容包括:自由、科学、理性、追求幸福等。正确答案为C。
【考点定位】考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知识。
21.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国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其中属于法国的是 A.通过立法确立小农土地所有制 B.允许农奴通过赎买获得“份地” C.圈占土地建立资本主义农牧场 D.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地税改革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近代社会转型”、“土地制度”、“法国”等有效信息限定词。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颁布土地法令,“土地小块出售”等。B项为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排除。C项为英国圈地运动,排除。D项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政策,排除正确选项为A。
【考点定位】考查法国大革命知识
22.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是 A.清教徒受到迫害 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
C.广大农民丧失土地 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社会问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A、B、C项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之前,排除。正确选项为D。
【考点定位】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3.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 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 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前者所述为德意志统一,后者为德国一战、二战的失败。德意志统一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走上了武装侵略的道路。B项为德意志统一的作用,排除。C项是统一的具体政策,排除。D项与德意志统一不紧密,排除。正确答案为A。
【考点定位】考查德国统一。
37.(36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队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
【答案】(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
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
(3)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4)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
【解析】回答第(1)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明中叶”、“欧洲各国与中国贸易”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主要回答明清赋税制度的内容。第(2)问,解题注意关键词“林则徐奏稿”“ 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 致之 偷漏出洋之弊”。总结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第(3)问,考查美国1929年和197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以所学知识为主。第(4)问,这里的“社会条件”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和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经济状况。重点考查所学知识的扎实程度。【考点定位】考查古今中外货币流通的变化以及应对措施。
39.(8分,历史部分)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在增进各国经济互惠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3)概况上述材料的核心思想。(2分)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6分)【答案】(3)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
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区域合作”、“共同体”等有效信息限定词。指出材料的主张。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欧共体成立的作用,以所学知识为主。【考点定位】考查欧洲经济一体化知识
40.(16分,历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
【答案】:(2)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选答2: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回答第(2)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问题围绕内外因展开回答,以所学知识为主。第(3)问,按年份顺序回答开放格局的形成,但要具体一些,防止过于笼统。
【考点定位】考查新中国外交和对外开放知识。
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