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山东枣庄市中文化路小学 孙中会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数学学科,“数学体验”则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生成的对数学内容的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是体验者以自己的数学学习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基础上去理解、感受、建构的过程。让学生进行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在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策略。
一、触境生情——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情境是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 前提。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情境设置是否恰当,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动情”。情能使人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行沟通和联想,促成多种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体验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则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对它漠不关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设计的,即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又要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同时创设的数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同时在内容上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探索性,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的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获得丰富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总之,学习者对体验的情境越是感到乐趣,这种体验的过程掌握得越牢靠,这种体验的结果就越发表现得真实。尤其是在与旧经验相冲突的情境中,学生产生了更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习者更会极具积极性、主动性地去体验。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体验
新课程指出: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体验与感悟由于其潜隐性和长期性而被忽略,乏味单调的认知生活满足不了学生完美的精神需要。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只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书本知识。并且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没等到学生学习历程的完成和升华,就急不可耐地抛出现成的、设定好的结论。无疑,这种操作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与感悟。这里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内化之后,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的一种内心反省。学生从中经历了数学的再创造的体验,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真心流畅地表达感情、进行深层次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来学习数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特别要使大部分同学甚至所有同学都参与相应的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并不都能探究得出结论,但是学生可以增进数学理解的过程知识。因为,数学探究强调的是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意识,主动参与做数学的学习方式。只要用心地去钻研、去探索,哪怕遭遇的全是挫折与失败,也会获得一种体验性的过程知识,在日后的学习中发挥作用。因此,在指导
第二篇: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亲身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有利于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实施进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得到体验已刻不容缓。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感悟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任何一名学生,即使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的脑中不是一无所知的,也不像大家所说的是一片空白,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有一些,只不过没有那么的准确、完善。如何让现实与抽象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呢?在教学时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高年级的一些数学应用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讲,很难理解,不知如何下手解决,一旦换成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熟悉的生活事实,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解决问题也显得比较轻松。
如去超市买冷饮用多少钱,怎么付钱;买2斤梨子、每斤1元,3斤葡萄、每斤2元,妈妈给10元钱,应找回多少等等,孩子们通过这些随时随地接触的东西时就用到了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知识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具体的内容,说明我们在使用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比如,“元、角、分”的教学时,就像前面所讲的,很多孩子都有随父母去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因此,课堂上老师设计出超市的“小售货员”的角色,则非常适合他们的需求,在这样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既能毫无顾虑,彻底地放飞自己的思维,投入自主学习状态;又可在体验和感悟中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发现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他们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而且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生在这样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数学,必然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必能调动起学数学的兴趣,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非常容易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记得有这样一句英语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可见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即使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抽象概括的能力,但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体验性学习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会学,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感性到理性,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亲手量一量身边各种物体的长短,课桌、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等一些物体的长和宽;学习时间单位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钟表等,都可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体验了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和创造,这样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宝贵的,甚至终身难忘。记得,在讲1平方米的概念时,我剪了1平方米的报纸让学生们去站,六年级进行总复习时我问他们1平方米有多大,所有的学生都说出来:老师,1平方米可以站14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可见当时的这个活动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多么的深刻。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拿出36根小棒让学生按第一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1/3,第二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2/6,第三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3/9,进行分小棒游戏。学生开始从争论这样分不合理,到结果每组分得的小棒一样多,在分小棒的实践操作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比较,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成为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重视应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
体验性学习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分析、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和体验,问题解决自然就成为体验性学习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感悟数学思考的途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既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要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记得,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问题:一个池塘的平均水深是1.2米,一个小孩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么这个小孩在池塘边玩有没有危险。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谓透彻。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列举各种平均数的事例,比如,时下最流行的各项娱乐活动以及体育竞赛中,给参赛选手打分,最后如何计算选手的平均成绩等都可用做教学的实例。从这些事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通过计算平均数可以反映事物的集中趋势并进行比较,同时可以通过平均数来对某一事物的发展作为预测等。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明了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样学习,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再如,学了“统计”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统计,如让学生调查本班的男、女生人数、本年级的男、女生人数、全校的男、女生人数;在小组内调查每个同学喜欢的课外活动项目等等,同时进行数据的分类和整理。这些活动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可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作为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第三篇:信息技术让体验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信息技术让体验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京口区实验小学 赵春蓉
《新课程标准》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果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中,被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那么,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数学教学改革的突破,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体验性学习是以实践为主要途径、以直接感知为主要形式、以获得直接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方式的实施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让学生能认知、能体验、能感悟的时空,即教学情境,而现代信息技术在体验性学习情境创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有助于体验性学习的资源整合。
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将固定的、静止的教材内容活起来。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学习的机制,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鲜艳的色彩、动态的呈现、超文本的链接、声光电的综合运用的特性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资源。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又如一位教师执教《相遇问题》一课中,用速度和乘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接受,于是多媒体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3分钟相 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3分钟就有了3段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走的路程和。
二、信息技术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工具。
各种信息化手段,如幻灯、实物展台、录音机、录像机、CD、VCD、多媒体计算机等,不仅可以增大体验情境的信息量,丰富体验的情景,还可以通过其直观的听觉、视觉的冲击力,强化体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速学生体验内化的过程。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屏幕上首先出现河、山、大桥背景的画面,然后出示一道应用题:有一列火车长300米,以900米 / 分的速度通过大桥,桥长24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接下来有一列火车正开过来,在车头接近桥头时或车尾刚刚走过桥的另一端时,让学生观察火车和大桥。闪烁的线段图,然后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距离和桥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火车运行的动态演示,与直观线段图构成一个整体,使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动态地显现于屏幕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兴奋而愉悦的心理状态,接受视听信息,很快便能够理解,并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地数量关系并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信息技术强化了体验性学习的反馈
在体验性学习的强化反馈阶段,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体验获得的情感、方法和知识提供大量实践、操作和检验机会,具有一定的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提供有关时间的网站,让学生自由地浏览,再结合不同的年历卡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日历中不合理 的地方我能修改吗?我想自己设计月历„„”等等,学生各取所需,自由自在地在网上畅游,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要,真正让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焕发出个性的色彩。
又如,在讲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统计内容时,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协作小组,共同收集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全放到学校网的服务器上,上课时在网络教室中,将资料发卷到学生机中,资料共享,各小组同学可以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也可以对别人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学生收集的内容很丰富,“视力情况调查”“选择春游地点”“动物的种类”等,然后小组共同想办法整理数据,在充分地时空里对EXCEL统计表的知识进行探索,师生共同质疑,合作解决,最后在BBS讨论区中交流整理数据的方法,提出新的问题,同时找到相关的链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点击哪个按钮就出现相应的图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合作研究的氛围很浓。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互动的空间,真正实现了协作体验性学习。
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学习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是思维的享受。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接受先人的间接经验与进行体验性学习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和体验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使人的认识升华,才能使知识和见识相互激发,产生出思想和才智的电光与石火。
第四篇: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直观的体验和感悟,以此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外现为基本的能力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获得体验,丰富经验,增进理解。学习是一项综合性认知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理论,学会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直观的体验和感悟,以此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外现为基本的能力和行为习惯。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和经验,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具体的认知过程,创设较好的学习应用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成深刻认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学生认识感受
数学是从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抽象总结,要想真正学好数学,需要将数学更好地回归生产生活,还原具体的应用情境,以此感知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情况,获得更加直接的体验和感悟。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此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应用,在生活中感受,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帮助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强化其认知感受,在具体场景中应用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时,首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些具体的事物,如桌面、尺子、蝴蝶等,感知轴对称的具体体现,以此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得到真实感受。然后利用教室现有的多媒体现代化投影设备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碗碟等更多常见的用具。接着让学生从身边事物观察,找出最近的呈现轴对称的事物,教室的门、电扇、电视、讲桌、凳子等,学生能够找到很多。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分析轴对称图形的好处和美观,欣赏这些事物。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而且能够更好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得到最真实的体验,增强他们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构建知识能力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锻炼,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他们的探究兴趣,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发展能力。小学数学实施体验性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感知,在操作应用中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动手,自己感受这些知识,从中获得感悟。在实践中发现学习的缺点和不足,在应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学生只有动手实践,才能获得更真切的感受,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构建他们的知识能力体系。
如,学习“图形的平移”相关教学内容时,这些知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体验,也只有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才能不断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分步骤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首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方格,并在中间点一圆点,将圆点在方格里沿着水平方向或者是竖直方向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感知“平移”的概念。其次,再让学生用一块方正的橡皮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移动,以此让学生明白具体实物在平移前后的异同。再次让学生进一步尝试立体实物的平移状态和变化,感知与对称的不同。最后,再让学生通过平移前面的点,通过数格子将图形平移后得到的图形画出来,让学生掌握并巩固平行线的画法。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究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方法,也能做到触类旁通,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
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做好知识迁移巩固和提升
体验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感受,深化理解,将知识与现实应用结合起来,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引导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进一步迁移巩固和提升能力,在实践中巩固,在探究中发展,在反思中升华,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反思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让学生能够多思考,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体验,提升思维品质。
如,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自己练习,他们在实践中既能掌握能力,又会发现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反思,让学生找到不足,培养他们严谨的态度。有的学生做这道题=1+1=2教师可以把学生错误的做法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反思:这道题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学生通过反思,很快得出由于受“凑整”思维定式的影响,把的结果错算成了1,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通过这次改错,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悟出“计算须细心,学习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想当然”等。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纠错追因的意识,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获得更多感受和感悟,不断强化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曾燕红.小学数学课堂“体验性学习”的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4.编辑 孙玲娟
第五篇: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
浙江省慈溪阳光实验学校(315300)任爱萍
【摘要】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包括开放、体验、创新、发展四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引导他们亲身体验,积极探索,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同时通过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
引导
开放
体验
创新
发展
体验性 学习
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包括开放、体验、创新、发展四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自主的探索实践,将数学实践活动定位于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体在参与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自我体验,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与主体能力性的统一。形成教是开放性的引导;学是探索性的体验;过程是互动性的发展。其基本特征是主体参与,体验中学。
一、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
体验性学习首先承认学生的学习是体验的,他们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体验活动抱有热情和期望,并通过教育的实施,使他们的体验精神得以发挥,体验能力得到培养,实现体验的学习。
体验学习的目的是追求学生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发展,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创造性人才做好准备。
体验学习的教学方法,着重要解决教是为学的问题,采用引导的方法;在学法上要研究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意义的问题,用体验的方法;同时强调教与学的结合,实行引导学生体验,让孩子会体验,会思考,会创造。
体验学习思想的概括表述是: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更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各个规定性的理论综合就是开放、体验、创造、发展
二、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依据1:开放有序原理。
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才有可能走向有序;没有开放,没有涨落,处于平衡的系统,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如果教师不开放观念,按教师设计的程序去学习,学习还是在封闭的系统中进行,学生的主体性仍然不能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心理与教学的实际出发,用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解开教材的束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去学习;转变教师角色,使 自己成为学生体验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允许在教学中修改程序,去协调学生体验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走向社会,多种途径让学生接受社会实践的体验。
依据2:体验建构论原理
体验建构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逐步积累,逐渐构建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疑难,教师要激发学生去探索思考,引导他们通过验证与反思,悟出一些 自己的体会。
依据3:双主体互动论原理。
这种理论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强调教师作为教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主客体不断变换的过程。教师只有用心去体验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设身处地的引导,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产生和形成,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去感染学生,又以学生的体验来激发自己的引导。
依据4:再创造原理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是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
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最能在最近发展区水平上迸发,教师要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司空见惯的问题,激发学生再创造。
三、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小学数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是体验的学习,其基本过程的关键词是:
下面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予以说明。
过程1:开放情境
师: 同学们,任老师刚刚拿到了一套新房的钥匙。想把它装修得漂漂亮亮的,这堂课,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算一算该买多少装修材料。同学们愿 意帮帮我吗?
师:看了这张平面图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大胆地把教材的例题改变成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题,把学生带入开放的情境,让他们获得学习材料和自由开放的空间,在生动而活跃、紧张而和谐的求知氛围中感受体验,激起参与动机。
过程2:主体参与
师:老师想在客厅铺上高档的地砖,你能想办法算算客厅需要多少地砖? 猜一猜:长方形客厅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生1:我想,求多少地砖就必须求出客厅的面积。
生2:长和宽
生3:是长乘宽
生4:我认为是长加宽。
生5: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
„„
师:咱们来做个实验
拿出几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想好它的面积、长、宽各是多少,然后把数据填在表里。
这个过程中通过猜想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再通过摆、填、想让学生自主地、愉快地去活动,去体验、去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从体验中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励者,这是一个通过行为活动进行感性体验 的过程。
过程3:合作交往
拼好后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学生在操作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交流亲身活动的体验,互相启发,开展辩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认识新问题,为个体表现打下基础,是一个群体交流的过程。
过程4:激发表现
汇报交流情况
生1:我用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为2平方厘米
生2:我用了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为8平方厘米
生3:我也是用8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也是8平方厘米。
„„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有关,是长乘宽。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请同学们算出客厅的面积
其它几间房间的面积你能算吗?
生1;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我能算出厨房和卧室的面积,厨房;3×2=6(平方米)
卧室:4×3=12(平方米)
生2:我算出卫生间的面积是:2×2=4(平方米)
生3:书房的面积是:3×3=9(平方米)
生4:卫生间和书房不能这样计算,因为它们是正方形。
生5: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我们可以把正方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当作长方形的长和宽,所以我们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生6: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这个过程提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争辩又要尊重事实;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问题,创造出一个发挥个性,发扬体验精神的过程。
过程5:科学评价
师:我们已经把所有房间的面积算出来了,你有什么体会?
生1:我们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2:这个过程中我们是通过猜一猜、摆一摆得出结论的。
„„
此过程是系统前面过程中的学习体会,生生间、师生间交叉评价体验的认识,完整深化问题的认识,从学中体验使个体体验升为理性认识,这是交叉评价中体验问题认识的过程。另外,在结束本课前,还可以适当放开知识面,开放视野,或提出开拓性的问题,让学生继续去探索,去体验,去持续发展。
四、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
特点1:主体参与,活动中体验
作为主体参与,体验学习的课堂教学体现的是科学的活动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活动是人的天性,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活动才能最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要创设自由开放的活动教学空间。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活动起来,就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把教室变成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学习数学的乐园。如改变学生矩阵式的听课方式,变成有利于学生交流,活动的灵活多变的方式,如小组讨论组团式,全班交流团圆式,辩论对垒式,表演圆弧式等。
2、要创建适合活动体验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依据大纲调整或改编教学内容,以适合活动体验教学的开发。
特点2:合作学习,交往中体验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还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纳入认识活动过程,成为学生认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种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在互助的信息交流中,有着一种尊重和信任的体验;在个体与群体交流中得到理解和沟通的感受;在与别人协作中,体验着一种互助与竞争的精神;在协作成败中,分享成功与挫折的体验。这些体验只有在亲身合作过程感受中才会发展。因此教师要 在鼓励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使师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自身体验和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特点3:差异发展,适应中体验
学生的发展必然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立性,寻求每个学生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参与中,要多提供几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方案,让他们都充分动起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层次,在这种适应他们自己组合和变换中感受、体会、发展自己。
特点4:激发表现,成功中体验。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善于营造主动学习体验的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知识得以掌握,技能得以形成,并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这种积极稳定的心理倾向必将使学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体验。当然在平常教学中难免会有失败和挫折的感受。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是宽容的、激励的,甚至要挖掘失败中的合理一面,要给予微笑和信任、鼓励的目光,引导他们去继续探索、感受、体验。
特点5: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条件
条件1: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体验氛围
为使学生有宽松的心理来进行“体验”活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把自己融在学生之中,与学生同做同乐,参与学生的操作、体验与讨论,必要时给予指导。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延缓判断,不急于评论,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体验。当标新立异的思维出现时,鼓励他们进一步去体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要迫使学生进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条条框框,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自由度和主动权留给学生,让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 活动。
条件2:注意个别差异,使体验活动发挥个性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不相同,表现在学习数学上,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尤其是那些主体参与度低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他们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使他们进入良好的体验和发展机制。
条件3: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自我体验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关怀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是喜欢学习的,都是会参与“体验”活动的,在学习过程中,凡是能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操作的尽量让学生操作,凡是学生能总结归纳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发展他们的体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