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孟
淑
芝
介休市实验小学 2004年10月
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介休市实验小学
孟淑芝
一、体验性学习的概述:
什么是体验呢?字典上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也指亲身经历。体验,从字画上也可解释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首先强调实践,但又区别于实践,它必须有感捂,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体验性学习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主体性、交往性、过程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主体性,因为凡体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那种缺少主体意识的体验是一种“虚假的体验”。真正的体验是学习者将客观知识“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个人经验中的有机成分,成为自己的知识。交往性,凡人都是交往、交流者、体验发生在交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师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过程性,过程是通往结果的大道,结果是过程的自然到达。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要重视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后者的意义常常大于前者。个性化,对此美国著名学者维纳·艾莉指出:“我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包含着大量的对自己来说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这些体验过滤了我所知道的和理解的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为什么要实施体验性学习?
因为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学生心里认知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都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体验贯穿于新课改的方方面面,“体验”是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儿童体验生活和存在的意义,把他们培养成完满的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总体目标,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学习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积极的体验。“体验”是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本次新课改适应21世纪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这”三维一体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新课改强调由 1 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结合。体验本身就是知、行、意、情相结合的过程,所以体验就是新课改中三维一体目标。“体验”是新课程形态的重要内容。基于全面,和谐的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改打破原有课程知识本位,分科主义的做法,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尊重知识经验的整合性,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而体验是新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内容。
三、如何实施体验性学习:
(一)情境中可以体验
理想教学效果的取得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没有实实在在的参与就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更不会有相应的技能。因此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上,使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恰当的学习情境中感受体验。1、生活情境中体验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创设了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第一次是师生之间购买,第二次是小组内购物,第三次是全班内购物,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动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问题情境中体验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开展积极思考,深入研究。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只急匆匆赶路的唐老鸭不小心撞到一辆车的棱角上,又撞在了地上的石头尖上,师问:“唐老鸭撞到了什么地方,怎么会那么疼?”
3、游戏情境中体验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得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投沙包的游戏:一上课生排着两行整齐的队伍进入操场,然后 2 教师提出做向桶内投沙包的游戏,桶放那儿呢?有的学生提议放得队伍中间,但有的学生提出不公平,要公平就得围成圆,但怎样就能围成规范的圆,生提出先画一个圆,怎样画呢?于是学生积极动脑寻求解决画圆的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并且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除了以上提到的,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设置悬念情境等,情境的创设得当,就会使自己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实践中体验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让数学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数学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舞台。1、课中实践中体验
课堂是实施素质的主渠道,教师要努力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操作,把箱子里的物体按形状分类。然后触摸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并把这些物体在桌子上滚一滚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学生的手摸、口说、感受、体验,发现这些物体的面的异同点,物体的形状不同,物体的面也有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经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实现“再创造”。2、课后实践中体验
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材料的选择应带现实背景和时代气息,使数学问题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在上完《统计》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调查周围的人,喜爱吃什么水果,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让学生说出假如你是水果店的老板,你会作出怎样的决策,这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统计的目的。这样的课后实践,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魅力与应用的价值。
(三)、评价中体验
课堂教学中,为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 3 行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1、在教师的评价中体验
2、在自我评价中体验。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既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省,重新认识和评价形成对自我思想行为的反思意识。
3、在集体评价中体验。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接受他人的评价,从而促进自己不段进步。
体验教育对于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新形势下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它的意义和价值,积极投身其中,思考、探索、交流、研讨,创设最佳的体验情境,让学生获得锻炼。
(孟淑芝)
2004.10
4
第二篇: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亲身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有利于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实施进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得到体验已刻不容缓。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感悟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任何一名学生,即使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的脑中不是一无所知的,也不像大家所说的是一片空白,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有一些,只不过没有那么的准确、完善。如何让现实与抽象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呢?在教学时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高年级的一些数学应用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讲,很难理解,不知如何下手解决,一旦换成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熟悉的生活事实,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解决问题也显得比较轻松。
如去超市买冷饮用多少钱,怎么付钱;买2斤梨子、每斤1元,3斤葡萄、每斤2元,妈妈给10元钱,应找回多少等等,孩子们通过这些随时随地接触的东西时就用到了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知识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具体的内容,说明我们在使用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比如,“元、角、分”的教学时,就像前面所讲的,很多孩子都有随父母去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因此,课堂上老师设计出超市的“小售货员”的角色,则非常适合他们的需求,在这样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既能毫无顾虑,彻底地放飞自己的思维,投入自主学习状态;又可在体验和感悟中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发现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他们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而且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生在这样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数学,必然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必能调动起学数学的兴趣,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非常容易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记得有这样一句英语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可见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即使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抽象概括的能力,但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体验性学习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会学,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感性到理性,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亲手量一量身边各种物体的长短,课桌、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等一些物体的长和宽;学习时间单位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钟表等,都可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体验了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和创造,这样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宝贵的,甚至终身难忘。记得,在讲1平方米的概念时,我剪了1平方米的报纸让学生们去站,六年级进行总复习时我问他们1平方米有多大,所有的学生都说出来:老师,1平方米可以站14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可见当时的这个活动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多么的深刻。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拿出36根小棒让学生按第一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1/3,第二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2/6,第三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3/9,进行分小棒游戏。学生开始从争论这样分不合理,到结果每组分得的小棒一样多,在分小棒的实践操作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比较,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成为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重视应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
体验性学习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分析、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和体验,问题解决自然就成为体验性学习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感悟数学思考的途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既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要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记得,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问题:一个池塘的平均水深是1.2米,一个小孩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么这个小孩在池塘边玩有没有危险。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谓透彻。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列举各种平均数的事例,比如,时下最流行的各项娱乐活动以及体育竞赛中,给参赛选手打分,最后如何计算选手的平均成绩等都可用做教学的实例。从这些事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通过计算平均数可以反映事物的集中趋势并进行比较,同时可以通过平均数来对某一事物的发展作为预测等。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明了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样学习,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再如,学了“统计”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统计,如让学生调查本班的男、女生人数、本年级的男、女生人数、全校的男、女生人数;在小组内调查每个同学喜欢的课外活动项目等等,同时进行数据的分类和整理。这些活动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可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作为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第三篇:浅谈美术教学中体验性学习
浅谈美术教学中体验性学习
金堂县土桥镇三小 周腾云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以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前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的自由表现,大胆创造;第三个领域则倾向于素质品质;最后一个领域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创造。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区别静止的水果与滚动的水果,学生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通过鼻子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芬芳;通过动手绘画体验,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
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与认知。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用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使教材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性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如欣赏《赛车》那幅画时,设问:骑车的小朋友头发怎么啦?(飘起来了)为什么飘起来了呢?(因为车速快)„„使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夸张。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和认知。如通过棉花拼贴画教学,让少年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熟悉棉花材料的特性,掌握棉花拼贴画的方法,体验运用脑与手把普通材料变为一种艺术品的自豪和喜悦,同时棉花拼贴画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体验性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相互联系,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听觉、手感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复合体和共同体。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寓德于“美” 以“美”育人 金堂县土桥镇三小 周腾云
小学美术教育大纲明确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小学美术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美术科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要善于利用教材,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品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寓德于“美”,以“美”育人。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爱国人物和爱国史实,认识家乡和祖国的巨大变化史实„„,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对于把学生培养成新时期的合格接班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利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把画笔对准自己的生活,画家乡的巨大变化,画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如:画《热闹的街市》、《可爱的家乡》、《火红的桔园》等,都是现实中活生生的爱国主义题材。第二、利用儿童美术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社会主义好》中,表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们团结友爱,生活幸福。小朋友们茁壮成长,用歌声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心声;《中国杂技》表现的是技艺精湛、世界一流的中国杂技表扬和祖国传统的京剧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杂技艺术和京剧艺术的热爱;《桂林山水》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只要教师引导得当,都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第三、利用民间美术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年画、剪纸、皮影、木偶、木雕、泥塑、玩具等。在欣赏和制作时,告诉学生这些作品在世界上很有影响,教育学生热爱和继承民间艺术,并不断发扬光大。
第四、利用工艺美术品和建筑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祖国工匠师的杰出创造》,让学生欣赏之后,感受到祖国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利用古今优秀的绘画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唐代敦煌壁画《双飞天》,现代画家齐白石的《荷花》,让学生感受古今画家高超的艺术造诣,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艺术宝库,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第六、利用爱国画家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学生讲一些著名画家的爱国故事,不失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好办法。
二、以集体主义教育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第一、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和偶发因素进行教育。如:设计一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的游戏,让学生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要热爱集体,努力完成好比赛任务,为集体争得荣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第二、利用创作课进行教育。在上美术创作课时,教师有意识地确定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互相友爱的创作内容。如:《我为灾区献爱心》、《手拉手,心连心》、《我们在一起》等。
三、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对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第一、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如:《今天我掌勺》、《劳动动态》等课,在指导学生进行速写和创作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教育学生从小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养成劳动习惯;而《锄禾》、《馒头》等图,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还可教育学生艰苦朴素,让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第二、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法规纪律、革命传统和无私奉献的教育。如:《我最亲近的人》、《我的家庭》等课,可以对学生进行尊重他人等文明礼貌教育;《天天向上》一图教育学生刻苦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三、对学生进行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教育。如欣赏《破纪录》、《我最快》等画时,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要敢于竞争的精神;欣赏《狼牙山五壮士》等画时,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质。
第四、对学生进行爱鸟、保护益虫和环保教育。如教学《小鸟的家》、《爱鸟节》、《画蝗虫》、《画天牛》、《植树》、《绿化大地》。
四、以科学、理想为关键,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下报效祖国的志向。
结合《去太空旅行》、《好帮手机器人》,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结合《我喜爱的活动》中航模小组活动图,教育学生向王伟叔叔学习,从小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总之,美术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非常丰富,除以上谈到的外,教师还要注意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其它教育因素,适时地、长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的始终。
第四篇: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王丽娟
在学校教育中,每门学科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是在特定的数学情景中获得的一些初步的经验,而体验是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记忆、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体验、合作交流。
一、在学习中体验中乐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认识角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借助了具体的事物或图形来帮助学生认识角。在上课时利用学生喜欢的魔术表演“变角”,从他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然后再安排“小小魔术师”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不同的方法用圆形的纸片折角,并找出角,充分感知角的特点。学生通过的“折角活动”,沉浸在操作的喜悦中,专注而又高兴,体验到了“做”的乐趣,培养了操作技能,有效地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现实生活,在体验中理解概念。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素材应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感受到的现实积淀,直接影响其知识的建构。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概念。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体,这是他们理解几何图形、建立几何概念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教师应善于借助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几何学习,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积极思考,初步认知立体图形的相关特点。新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茶叶罐、乒乓球等)。通过课前的收集活动,使学生知道这些图形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上课时,我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把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物体放在一起,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想一想等多种实践活动,真实感知各种物体的特点。这样既不用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也能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概念,同时又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
三、解决实际问题,在体验中发展能力。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小学数学中,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也能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知识点时,我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升空为主线,创设了一个现实生活的情境,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时,我再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数学信息:
神舟飞船的高大约是9米 教室的高大约室3米
飞船舱内面积约是6平方米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4平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法。在学生汇报时,重点讲解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做出反馈:
(1)9÷3=3,神舟飞船真高啊!有三层教室楼那么高呢!
(2)54÷6=9,神舟飞船的船舱好小呢!我们的教室面积就相当于9个神舟飞船舱内的面积!
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实践操作,在体验中建构知识。
数学活动中的动手操作,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充分体验,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进而抓住知识的关键,更能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因此,学生的学习体验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质量。
所以开展体验性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认识知识的本来面目,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能让学生深化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使他们积累时间活动的经验,掌握有效学习的途径,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总之,“体验学习”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主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探索,在体验中发展。
第五篇:体验性学习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性学习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山东省无棣县梁郑王学校 王连进 251914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火热的现实生活。体验性学习策略就是这
种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体验作为一个范畴,不同学科对之有不同的界定。作为教学中的体验即体验性学习,是指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再造和再创活动,进而产生理性的发展和意义的一种学习方法。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性学习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科学而先进的理念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催化剂。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
结合。
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
友。
2、教师学生观的转变。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①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热爱每一个学生。②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的个性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每一个学生,用统一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学生。④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更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资源。
3、教师教学过程观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可以统治学,也不可以代替学,教师的教要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此过程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你—我”师生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体验中共生共长的过程。
二、营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民主的学习气氛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就不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发挥作用。试想,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机械地记什么,也就没有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人云亦云、机械模仿、照本宣科、僵化保守的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更需要民主的学习气氛作为基础。
1、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志趣,更要尊重他们各自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浪漫的天真;不但要尊重他们与自己和谐的求同思维,更要尊重其敏锐有余而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因为有缺陷、不完善的发言,也胜于缄默与懒惰。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感受,不强求“同一”,确保不堵塞学生的创新思路,时时刻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自觉思维、独立创新的环境。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把学生当成受教育主体,与之同呼吸,共悲欢,一起品尝求知的艰辛与幸福。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学生置身于这种民主气氛浓厚的课堂,就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床,主体意识被催生勃发,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心理潜能随之释放,创造性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可使用一些简短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分析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建议很独特”等;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这些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要加强师生互动。互动,就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充满生机的课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在这里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常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活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互动主要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交流。其中分组活动是学生间互动的主要形式。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有一定的差异,教学中进行分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个体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这种分组的讨论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活动,它会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从而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敢于创新。
⑴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宽松环境。自由、宽松的外在环境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很重要。学生的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要对学生即使是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给予充
分恰当的鼓励、肯定。
⑵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
⑶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学生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前两者是浅层次的质疑,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问难。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很早就有一个梦想,期盼着红旗早日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美、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时期,看不出明显衰亡的迹象,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还不灭亡?”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问题的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一时还不会进入灭亡的境地。这样就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故事情境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比如讲解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时,可插入“群牛遇虎,齐心护犊,一牛带二犊独奔,为虎所食”的故事。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教师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发扬团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再如学习尊师重教内容时,可举“程门立雪”的典故,教育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去尊重老师。
3、艺术情境
政治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比如讲解奴隶社会剥削特点时,可引用《诗经》中“硕鼠”一诗,加深对奴隶制度剥削残酷性的认识;讲解封建社会剥削时,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理解封建剥削的特点和根源。再比如,讲解“陶冶高雅情趣”时,可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领略自然美、社会美,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在讲解“依法服兵役”时,播放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让学生体会边防战士的豪迈情怀。讲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时,播放《社会主义好》。讲解“改革开放”内容时,播放《春天的故事》等。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
4、漫画情境
政治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恰当地利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小鸟的悲哀”。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一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
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
环保意识。
5、教学手段情境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录像资料,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境设计,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初二“依法打击毒品犯罪”一框,由于学生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够,缺乏感受,所以对毒品犯罪及司法打击力度问题认识不深。讲课时,教师可利用录像,再现“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等历史情境,由学生谈出对毒品的认识,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讲解“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内容时,可播放“大舜”号滚装船海上失事录像资料,使学生明确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受法律保
护,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学中,合理、适时的设置教学情境,可以充分体现“以问题为核心、以能力发展为目标、以体验训练为主线、以习惯方法为保证”的教学思想。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仅立足于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活动,如书报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观察记录、制作广告词、调查报告等。二是群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兴趣小组、合办壁报、召开主题班会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总之,学生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都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实现;只有在体验中,学生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到发展;“为学生的体验而教”应成为思想政治课
教师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