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

时间:2019-05-13 02:4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

第一篇: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

浙江省慈溪阳光实验学校(315300)任爱萍

【摘要】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包括开放、体验、创新、发展四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引导他们亲身体验,积极探索,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同时通过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

引导

开放

体验

创新

发展

体验性 学习

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包括开放、体验、创新、发展四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自主的探索实践,将数学实践活动定位于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体在参与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自我体验,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与主体能力性的统一。形成教是开放性的引导;学是探索性的体验;过程是互动性的发展。其基本特征是主体参与,体验中学。

一、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

体验性学习首先承认学生的学习是体验的,他们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体验活动抱有热情和期望,并通过教育的实施,使他们的体验精神得以发挥,体验能力得到培养,实现体验的学习。

体验学习的目的是追求学生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发展,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创造性人才做好准备。

体验学习的教学方法,着重要解决教是为学的问题,采用引导的方法;在学法上要研究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意义的问题,用体验的方法;同时强调教与学的结合,实行引导学生体验,让孩子会体验,会思考,会创造。

体验学习思想的概括表述是: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更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各个规定性的理论综合就是开放、体验、创造、发展

二、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依据1:开放有序原理。

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才有可能走向有序;没有开放,没有涨落,处于平衡的系统,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如果教师不开放观念,按教师设计的程序去学习,学习还是在封闭的系统中进行,学生的主体性仍然不能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心理与教学的实际出发,用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解开教材的束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去学习;转变教师角色,使 自己成为学生体验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允许在教学中修改程序,去协调学生体验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走向社会,多种途径让学生接受社会实践的体验。

依据2:体验建构论原理

体验建构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逐步积累,逐渐构建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疑难,教师要激发学生去探索思考,引导他们通过验证与反思,悟出一些 自己的体会。

依据3:双主体互动论原理。

这种理论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强调教师作为教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主客体不断变换的过程。教师只有用心去体验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设身处地的引导,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产生和形成,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去感染学生,又以学生的体验来激发自己的引导。

依据4:再创造原理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是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

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最能在最近发展区水平上迸发,教师要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司空见惯的问题,激发学生再创造。

三、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小学数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是体验的学习,其基本过程的关键词是:

下面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予以说明。

过程1:开放情境

师: 同学们,任老师刚刚拿到了一套新房的钥匙。想把它装修得漂漂亮亮的,这堂课,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算一算该买多少装修材料。同学们愿 意帮帮我吗?

师:看了这张平面图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大胆地把教材的例题改变成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题,把学生带入开放的情境,让他们获得学习材料和自由开放的空间,在生动而活跃、紧张而和谐的求知氛围中感受体验,激起参与动机。

过程2:主体参与

师:老师想在客厅铺上高档的地砖,你能想办法算算客厅需要多少地砖? 猜一猜:长方形客厅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生1:我想,求多少地砖就必须求出客厅的面积。

生2:长和宽

生3:是长乘宽

生4:我认为是长加宽。

生5: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

„„

师:咱们来做个实验

拿出几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想好它的面积、长、宽各是多少,然后把数据填在表里。

这个过程中通过猜想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再通过摆、填、想让学生自主地、愉快地去活动,去体验、去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从体验中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励者,这是一个通过行为活动进行感性体验 的过程。

过程3:合作交往

拼好后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学生在操作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交流亲身活动的体验,互相启发,开展辩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认识新问题,为个体表现打下基础,是一个群体交流的过程。

过程4:激发表现

汇报交流情况

生1:我用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为2平方厘米

生2:我用了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为8平方厘米

生3:我也是用8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也是8平方厘米。

„„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有关,是长乘宽。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请同学们算出客厅的面积

其它几间房间的面积你能算吗?

生1;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我能算出厨房和卧室的面积,厨房;3×2=6(平方米)

卧室:4×3=12(平方米)

生2:我算出卫生间的面积是:2×2=4(平方米)

生3:书房的面积是:3×3=9(平方米)

生4:卫生间和书房不能这样计算,因为它们是正方形。

生5: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我们可以把正方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当作长方形的长和宽,所以我们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生6: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这个过程提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争辩又要尊重事实;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问题,创造出一个发挥个性,发扬体验精神的过程。

过程5:科学评价

师:我们已经把所有房间的面积算出来了,你有什么体会?

生1:我们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2:这个过程中我们是通过猜一猜、摆一摆得出结论的。

„„

此过程是系统前面过程中的学习体会,生生间、师生间交叉评价体验的认识,完整深化问题的认识,从学中体验使个体体验升为理性认识,这是交叉评价中体验问题认识的过程。另外,在结束本课前,还可以适当放开知识面,开放视野,或提出开拓性的问题,让学生继续去探索,去体验,去持续发展。

四、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

特点1:主体参与,活动中体验

作为主体参与,体验学习的课堂教学体现的是科学的活动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活动是人的天性,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活动才能最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要创设自由开放的活动教学空间。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活动起来,就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把教室变成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学习数学的乐园。如改变学生矩阵式的听课方式,变成有利于学生交流,活动的灵活多变的方式,如小组讨论组团式,全班交流团圆式,辩论对垒式,表演圆弧式等。

2、要创建适合活动体验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依据大纲调整或改编教学内容,以适合活动体验教学的开发。

特点2:合作学习,交往中体验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还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纳入认识活动过程,成为学生认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种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在互助的信息交流中,有着一种尊重和信任的体验;在个体与群体交流中得到理解和沟通的感受;在与别人协作中,体验着一种互助与竞争的精神;在协作成败中,分享成功与挫折的体验。这些体验只有在亲身合作过程感受中才会发展。因此教师要 在鼓励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使师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自身体验和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特点3:差异发展,适应中体验

学生的发展必然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立性,寻求每个学生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参与中,要多提供几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方案,让他们都充分动起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层次,在这种适应他们自己组合和变换中感受、体会、发展自己。

特点4:激发表现,成功中体验。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善于营造主动学习体验的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知识得以掌握,技能得以形成,并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这种积极稳定的心理倾向必将使学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体验。当然在平常教学中难免会有失败和挫折的感受。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是宽容的、激励的,甚至要挖掘失败中的合理一面,要给予微笑和信任、鼓励的目光,引导他们去继续探索、感受、体验。

特点5: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条件

条件1: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体验氛围

为使学生有宽松的心理来进行“体验”活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把自己融在学生之中,与学生同做同乐,参与学生的操作、体验与讨论,必要时给予指导。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延缓判断,不急于评论,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体验。当标新立异的思维出现时,鼓励他们进一步去体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要迫使学生进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条条框框,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自由度和主动权留给学生,让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 活动。

条件2:注意个别差异,使体验活动发挥个性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不相同,表现在学习数学上,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尤其是那些主体参与度低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他们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使他们进入良好的体验和发展机制。

条件3: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自我体验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关怀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是喜欢学习的,都是会参与“体验”活动的,在学习过程中,凡是能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操作的尽量让学生操作,凡是学生能总结归纳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发展他们的体验能力。

第二篇: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

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

甘寨小学教师:石永玺

《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把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摆在首位。

但纵观当前小学作文现状,学生的体验并没有在作文中得以很好体现,情况不容乐观。从学生习作来看,大多数学生写作文都不是出于情感表达需要,而是为了迎合教师或社会的评价标准被迫奉命写作。作文缺少个性,没有独特的体验,学生在习作中弄虚作假,空话大话连篇,作文结构程式化,作文内容雷同化,语言表达成人化,找不到童真童趣。从作文教学看,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因素,单一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注重作文技巧,结构模式的指导,极少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对学生体验的激活及情感的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生机和活力。究其成因,主要是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识结构不完整,思维品质不成熟,他们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和体验往往比较粗浅。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开始进行体验式习作教学的探索。

一、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

体验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使学生真切体验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学生的各种体验,让他们不仅在各种情境中体验生活,而且创造生活,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他们作文“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它的教学程序可以分四步进行。

1、积蓄体验

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学,学生往往是在毫无思想、材料准备或体验零碎肤浅的情况下进行的。课堂上经常是优等生唱主角,中下学生一片茫然,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是似曾相识,没有个性。体验性作文教学第一步就是课前提前数周告知学生作文的内容、范围、主题等,然后根据作文的要求,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动手操作,如何有方法有层次有计划地认真观察、阅读相关书籍汲取知识。在实践中教师要适时、适机、适当地指导学生注意记录每一个实践环节,特别是一些细节,为习作积累具体的材料,要积累材料的同时,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积蓄充分的情感。这是作文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

2、激活体验

学生要写出生动具体、情真意切的作文,激活已积蓄的体验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音乐、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激活学生已积蓄的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分享体验的愿望。

3、表达体验

表达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实践中看到的、做过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内容以及由此萌发的情感有条理地与同伴分享并记叙下来。这个过程伴随着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深化认识,过滤、筛选实践中获得的有益成分并使之积淀下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单纯地累积材料,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体验,彰显自己的独特性。

4、升华体验

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最小的孩子在完成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反映,或喜或忧,或豪情满怀或抑郁伤感等,但这只是个体情感的表面体现,教师要引导他们将这种体现逐层深化,纳入到健康运行的轨道上来,使其经历一个“情绪――情感――情操”的演变,催生出无穷的力量,真正起到作文育人的效果。整个过程要以学生为主,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富有个性,有效地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二、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操作策略

1、生活观察策略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必要的情感体验是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前提。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仓库。我们根据学生接触生活的特点,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无论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还是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随时积累。这种积累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米”下锅,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与体验的累积。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情”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

2、阅读贮存策略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知识的宝库。阅读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精读,还是粗看都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陶冶情趣。因此,边读、边悟、边记,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所需的信息,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同时这种阅读也是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淀。

3、真情批注策略

有句教育名言:“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作文完成了,老师批阅时融入真情,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强成功的体验,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情批注特别强调的是要真心赏识抒写发自肺腑的真话。宽容,接纳和赏识每个孩子的习作,让孩子敢于写真。教师的宽容,将给孩子的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他们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他们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不定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此外,当学生不愿教师把自己说的话公开出去时,教师应向学生保证:绝不会把学生的习作中倾吐的真言公开,以消除学生写真的畏惧心理和后顾之忧。当学生在写真作文中暴露出一些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作为老师,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做好调和工作,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写真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

在写评语时,语言最好不带否定式的批评,而是要千方百计挖掘其优点实行肯定式评价。语言要有亲和力,具有感染人的真情和热情,这样的激励评价,才能调动学生写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在真情表达上有信任感和安全感,才可能对写作不厌其烦,乐此不疲。

“文章千古事”。作文和作文教学一直是个大难题,作文教学研究是颇有争议的大实验。但我坚信体验式作文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一定能得到迸发,真知灼见一定会在笔尖流露。

第三篇: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亲身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有利于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实施进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得到体验已刻不容缓。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感悟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任何一名学生,即使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的脑中不是一无所知的,也不像大家所说的是一片空白,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有一些,只不过没有那么的准确、完善。如何让现实与抽象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呢?在教学时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高年级的一些数学应用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讲,很难理解,不知如何下手解决,一旦换成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熟悉的生活事实,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解决问题也显得比较轻松。

如去超市买冷饮用多少钱,怎么付钱;买2斤梨子、每斤1元,3斤葡萄、每斤2元,妈妈给10元钱,应找回多少等等,孩子们通过这些随时随地接触的东西时就用到了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知识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具体的内容,说明我们在使用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比如,“元、角、分”的教学时,就像前面所讲的,很多孩子都有随父母去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因此,课堂上老师设计出超市的“小售货员”的角色,则非常适合他们的需求,在这样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既能毫无顾虑,彻底地放飞自己的思维,投入自主学习状态;又可在体验和感悟中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发现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他们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而且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生在这样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数学,必然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必能调动起学数学的兴趣,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非常容易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记得有这样一句英语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可见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即使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抽象概括的能力,但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体验性学习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会学,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感性到理性,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亲手量一量身边各种物体的长短,课桌、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等一些物体的长和宽;学习时间单位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钟表等,都可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体验了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和创造,这样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宝贵的,甚至终身难忘。记得,在讲1平方米的概念时,我剪了1平方米的报纸让学生们去站,六年级进行总复习时我问他们1平方米有多大,所有的学生都说出来:老师,1平方米可以站14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可见当时的这个活动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多么的深刻。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拿出36根小棒让学生按第一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1/3,第二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2/6,第三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3/9,进行分小棒游戏。学生开始从争论这样分不合理,到结果每组分得的小棒一样多,在分小棒的实践操作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比较,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成为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重视应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

体验性学习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分析、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和体验,问题解决自然就成为体验性学习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感悟数学思考的途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既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要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记得,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问题:一个池塘的平均水深是1.2米,一个小孩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么这个小孩在池塘边玩有没有危险。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谓透彻。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列举各种平均数的事例,比如,时下最流行的各项娱乐活动以及体育竞赛中,给参赛选手打分,最后如何计算选手的平均成绩等都可用做教学的实例。从这些事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通过计算平均数可以反映事物的集中趋势并进行比较,同时可以通过平均数来对某一事物的发展作为预测等。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明了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样学习,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再如,学了“统计”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统计,如让学生调查本班的男、女生人数、本年级的男、女生人数、全校的男、女生人数;在小组内调查每个同学喜欢的课外活动项目等等,同时进行数据的分类和整理。这些活动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可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作为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第四篇: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山东枣庄市中文化路小学 孙中会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数学学科,“数学体验”则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生成的对数学内容的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是体验者以自己的数学学习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基础上去理解、感受、建构的过程。让学生进行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在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策略。

一、触境生情——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情境是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 前提。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情境设置是否恰当,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动情”。情能使人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行沟通和联想,促成多种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体验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则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对它漠不关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设计的,即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又要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同时创设的数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同时在内容上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探索性,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的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获得丰富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总之,学习者对体验的情境越是感到乐趣,这种体验的过程掌握得越牢靠,这种体验的结果就越发表现得真实。尤其是在与旧经验相冲突的情境中,学生产生了更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习者更会极具积极性、主动性地去体验。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体验

新课程指出: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体验与感悟由于其潜隐性和长期性而被忽略,乏味单调的认知生活满足不了学生完美的精神需要。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只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书本知识。并且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没等到学生学习历程的完成和升华,就急不可耐地抛出现成的、设定好的结论。无疑,这种操作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与感悟。这里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内化之后,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的一种内心反省。学生从中经历了数学的再创造的体验,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真心流畅地表达感情、进行深层次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来学习数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特别要使大部分同学甚至所有同学都参与相应的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并不都能探究得出结论,但是学生可以增进数学理解的过程知识。因为,数学探究强调的是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意识,主动参与做数学的学习方式。只要用心地去钻研、去探索,哪怕遭遇的全是挫折与失败,也会获得一种体验性的过程知识,在日后的学习中发挥作用。因此,在指导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介休市实验小学 2004年10月

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介休市实验小学

孟淑芝

一、体验性学习的概述:

什么是体验呢?字典上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也指亲身经历。体验,从字画上也可解释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首先强调实践,但又区别于实践,它必须有感捂,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体验性学习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主体性、交往性、过程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主体性,因为凡体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那种缺少主体意识的体验是一种“虚假的体验”。真正的体验是学习者将客观知识“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个人经验中的有机成分,成为自己的知识。交往性,凡人都是交往、交流者、体验发生在交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师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过程性,过程是通往结果的大道,结果是过程的自然到达。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要重视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后者的意义常常大于前者。个性化,对此美国著名学者维纳·艾莉指出:“我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包含着大量的对自己来说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这些体验过滤了我所知道的和理解的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为什么要实施体验性学习?

因为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学生心里认知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都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体验贯穿于新课改的方方面面,“体验”是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儿童体验生活和存在的意义,把他们培养成完满的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总体目标,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学习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积极的体验。“体验”是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本次新课改适应21世纪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这”三维一体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新课改强调由 1 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结合。体验本身就是知、行、意、情相结合的过程,所以体验就是新课改中三维一体目标。“体验”是新课程形态的重要内容。基于全面,和谐的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改打破原有课程知识本位,分科主义的做法,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尊重知识经验的整合性,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而体验是新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内容。

三、如何实施体验性学习:

(一)情境中可以体验

理想教学效果的取得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没有实实在在的参与就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更不会有相应的技能。因此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上,使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恰当的学习情境中感受体验。1、生活情境中体验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创设了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第一次是师生之间购买,第二次是小组内购物,第三次是全班内购物,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动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问题情境中体验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开展积极思考,深入研究。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只急匆匆赶路的唐老鸭不小心撞到一辆车的棱角上,又撞在了地上的石头尖上,师问:“唐老鸭撞到了什么地方,怎么会那么疼?”

3、游戏情境中体验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得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投沙包的游戏:一上课生排着两行整齐的队伍进入操场,然后 2 教师提出做向桶内投沙包的游戏,桶放那儿呢?有的学生提议放得队伍中间,但有的学生提出不公平,要公平就得围成圆,但怎样就能围成规范的圆,生提出先画一个圆,怎样画呢?于是学生积极动脑寻求解决画圆的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并且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除了以上提到的,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设置悬念情境等,情境的创设得当,就会使自己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实践中体验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让数学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数学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舞台。1、课中实践中体验

课堂是实施素质的主渠道,教师要努力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操作,把箱子里的物体按形状分类。然后触摸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并把这些物体在桌子上滚一滚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学生的手摸、口说、感受、体验,发现这些物体的面的异同点,物体的形状不同,物体的面也有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经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实现“再创造”。2、课后实践中体验

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材料的选择应带现实背景和时代气息,使数学问题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在上完《统计》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调查周围的人,喜爱吃什么水果,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让学生说出假如你是水果店的老板,你会作出怎样的决策,这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统计的目的。这样的课后实践,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魅力与应用的价值。

(三)、评价中体验

课堂教学中,为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 3 行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1、在教师的评价中体验

2、在自我评价中体验。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既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省,重新认识和评价形成对自我思想行为的反思意识。

3、在集体评价中体验。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接受他人的评价,从而促进自己不段进步。

体验教育对于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新形势下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它的意义和价值,积极投身其中,思考、探索、交流、研讨,创设最佳的体验情境,让学生获得锻炼。

(孟淑芝)

2004.10

下载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让体验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信息技术让体验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京口区实验小学 赵春蓉 《新课程标准》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直观的体验和感悟,以此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外现为基本的能力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

    感悟体验性学习

    感悟体验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需要,更是......

    数学课堂建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数学课堂建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真正掌握与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学模式建构策略反思

    新常态下----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2015年2月1日,交大附小大学区第七届教学工作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校区的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我很荣幸地听取了西安小学教育知名专家......

    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及建构论文

    一、中学语文的互动教学模式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合作为原则,以问题探究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构建互动的生生关......

    浅谈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笔者尝试在小学品德课堂上进行“体验――......

    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摘要: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最近引入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愉快的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本文主要从小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