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摘要: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最近引入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愉快的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本文主要从小学音乐学习角度探讨参与体验教学模式。介绍了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提出了该模式的实施策略,总结了该模式对小学生的影响效果。关键词:参与、体验、教学模式、小学音乐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话阅历浅,经验积累少,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与丰富情感呢?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融入教学与发展情感呢?在教学中以美育智、以美怡情的同时又应注意些什么呢?“参与——体验”教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新课标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参与——体验” 教学模式正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为指导思想进行研究和应用的。音乐实践活动是获得认知、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途径,而实践需要以自我参与作为前提,所以,自我参与成为实践学习的重要手段。
一、“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体验”是指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音乐时所经历的一种心里活动,强调的是对情感的体会和感受。“参与——体验”是以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参与为手段、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线,力求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因为凡是主动的体验,都是积极的、活跃的,容易入脑入心,感染力强的;而被动的体验往往是肤浅的、感染力弱的,所以,“参与——体验”的前提是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开始,其教学关系的本质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关系,要变传统的“教书匠”为合作伙伴、变单项的传授为互相探讨、变说教型为情感型、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有着良好的理论依据的,比如杜威的主体参与思想,杜威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主张“从做中学”,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他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率先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向了“学”和“活动”,真正从理论上确立起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的“活动”指的就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做中学”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另外还有苏霍姆林斯基的“参与——体验”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参与、体验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的核心,也是其精华之所在,它充分反映了其教育理论的现代性。苏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这是一个过程,学生只有参与这个过程,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因此,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目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并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反思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另外布鲁纳在他的结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发现学习”,即是设法鼓励学生参与体验性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为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他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体参与者。”强调了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即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1927年发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写到:“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强调了“做”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体验需要结果化。“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学上学的是学生”,强调了参与体验的相辅相成。这些理论为“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二、“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小学参与体验式音乐教学”要求以每课时为单位,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允许学生在感受、参与表现音乐时有不同的方法与表现形式。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就必须先激发其兴趣。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生活等,总是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鉴赏教学中,我常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为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做好铺垫。如我在教《赛马》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的导入语:“同学们,提起马,就不由得会想起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想起那迷人的草原风光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游牧生活,还有那翩翩飞旋令人陶醉的舞蹈。你知道蒙古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呢?”由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过渡到“那达慕”大会的“男儿三艺”比赛,并由此将学生的兴趣点引入“以趣激情”的初听全曲阶段:“同学们,音乐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它不仅能描绘画面,表达情感,还能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这节课,冯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它表达的是‘那达慕’大会中的哪一项比赛?音乐的情绪怎样?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如果请你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你会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复听全曲时又请学生模仿二胡的演奏姿势拉心中的二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还有就是在教 《音乐家舒伯特》一课时,可以从舒伯特的故乡——音乐之都维也纳入手,以朗读并观看《少年舒伯特》的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生动又感人,既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聆听舒伯特音乐的愿望。又如在教《打字机》一课时,可设计“以趣引情”的导入:“今天的音乐课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有趣的乐曲,他像是在表现什么呢?”学生在开门见山的问题下会直接进入对乐曲的关注,并带着兴趣展开想象,创设自己的音乐情境,让音乐的不确定性带给学生第一份快乐。接下来,带领学生了解打字机发展史和创作背景,熟悉打字机的功能和特点,为欣赏音乐做好相关知识的铺垫。以此同时,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让学生对照着实物录像视听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主题音乐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生动的视听内容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悟到“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使学生的兴趣不断升温。接着教师围绕主题旋律展开一系列的问题,进入“以情激趣”的初听全曲阶段:“打字机在操作中发出几种声音?打字机的速度是怎样的?工作效率如何?你能否从音乐中感悟到打字人的心情?你能扮演一位打字员,用动作和表情来传达你的情感吗?”一连串的问题力求贴近情境主题但不脱离音乐要素(节奏、速度、情感),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形象,达到有“情”体验音乐的目的。
(二)参与体验,实践感受
在教学中,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听赏《赛马》B段音乐时,我先让学生感受B段与A 段在情绪上的变化,接着模唱和视唱音乐主题,又教唱了我为音乐主题专门配写的歌词《赛马主题歌》。并随着对主题音乐的熟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听辨活动:“在这段音乐中,主题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都有哪些变化?”然后引导学生随乐在主题第一次出现时美滋滋地挥挥手、在主题第二次出现时自豪地耸耸肩、在主题第三次出现时愉快地弹舌模仿马蹄声为乐曲伴奏。在一系列的听、唱、辩、舞、奏等活动参与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愈加深刻。又如在听赏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时,我先结合图形谱选用“ ”、“ ”、“·”三种符号来分别表示跺脚、拍手、弹舌(或者跺脚、拍腿、拍手)三种不同的声势;再分别选用鼓、串铃、响板三种打击乐器与这三种符号一一匹配,师生共同设计与乐器相配的模仿性的语言,如鼓——咚、串铃——哗啦啦啦、响板——梆,并随音乐有节奏地朗读图型谱;然后,让学生在伴奏活动中感受和理解乐曲的节奏特点及音色;最后,学生随音乐进行列队表演并配打击乐伴奏。参与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了《土耳其进行曲》的情景,更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进行曲节奏感。在聆听舒伯特《军队进行曲》主题A时,请男生模仿扛枪踏步的士兵;聆听主题B时,请女生模仿热情的人们挥挥手,将雄壮有力和柔美抒情的音乐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再如《打字机》这首乐曲最大的特点是将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配以快速灵巧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打字机的美妙的声音。因此,打字机的打字声、铃声和换行倒机声是这首乐曲的特殊音效。所以,在教学中应将特殊音效作为“兴趣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兴趣点”:“让我们用数8拍的方式,听听哪几行的铃声出现的位置是一样的?在第几拍上?”让学生用身体当乐器,和着音乐模拟铃声,并注意铃声和倒机声两种声音的力度对比。以对比为核心,以问题为手段,采取多种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关注音乐,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三)体验内化,理解升华
学生对音乐的内心体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是对音乐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后产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如教《我是人民小骑兵》时,可通过舞蹈表演实践、乐器伴奏实践、创作实践等,让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个体实践刺激相互作用,从而主动把对乐曲的理解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反映在情感上就是舞蹈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尽情地表演并进行二度创作;反映在认知上就是对曲式知识的掌握;反映在能力上就是能用打击乐器创作节奏来为乐曲伴奏(如根据曲式和内容的变化分别用不同的打击乐器:A段用响板和双响筒表现马蹄声;B段用鼓和镲表现雷电声,用沙锤和报纸抖动表现风雨声等)。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感悟等活动,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超越具体的对象与事实,生成和个体生命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实现体验的内化和升华。教《阿细跳月》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三个组:人声伴奏组、乐器伴奏组和律动表演组,配合乐曲进行表演,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课后拓展
音乐鉴赏教学的拓展环节主要是通过聆听、总结或表演,达到深化情感体验或知识迁移的效果。比如在《赛马》一课的拓展环节我选用了由陈耀星、陈军父子演奏的二胡曲《战马奔腾》:“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并由此让学生随乐模仿骑马动作离开教室。又如在《音乐家舒伯特》一课的拓展环节可重点介绍舒伯特在艺术歌曲方面的成就及代表作《鳟鱼》、《菩提树》及《小夜曲》等,为以后聆听和学习舒伯特更多的音乐作品做好铺垫。再如《打字机》一课的教学拓展环节可以选择播放描绘性题材的音乐《跳圆舞曲的小猫》、《蜜蜂》或《顽皮的小闹钟》中的任意一首,让学生在寻找乐曲共同点之后概括其概念,由感性理解过渡到理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思考“作曲家对生活充满一种怎样的感情?”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对生活中声音的关注,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从一种表面的兴趣,进入对作品的理解、对音乐要素的认知,并感悟到音乐能表现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情感,还能缔造一种生活的态度。
三、“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主要影响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艺术感觉和气质
“参与—体验”教学模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妥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就是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感情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学生动耳又动眼,动脑又动手,即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孔子言“: 自乐乐人, 自正正人”。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 音乐成了挚爱的良伴。原来在课上不愿积极主动的去表达自己意愿的学生, 现也已经在音乐课中尽情地展示他们的情感, 从而使他们的音乐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同时, 在体验式音乐学习中学生接触到了各种风格与形式的音乐作品, 通过分析、比较音乐作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延伸了多元文化的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气质和艺术感觉。
(二)引导学生实现音乐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体验音乐需要学生有理解创造能力, 需要综合多方知识。学生在音响中游戏、体验、学习音乐, 在参与过程中孕育创造。在一次次体验中, 带动着儿童的想象和灵动的创意, 同时激起他们的兴趣。学生突破了传统的听“ 唱歌”学“ 唱歌”的习惯, 再也不满足一节课学唱一首歌的局面。由于在体验音乐中的变异见解, 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创作, 强调体验音乐作品, 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材料、经验进行个性化创作, 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性和个体差异性。
(三)拓宽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学生通过体验式音乐学习的教学过程,他们不但深深地喜爱音乐学习,而且还与音乐产生了亲近感。他们在音乐作品中大胆地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促进学生的情意、技能、认知、创新的协调发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获得音乐兴趣的持续发展。
总之,参与是学习的主要因素,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体验是贯穿整个课堂生活的主线。“参与——体验”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赏识激励性语言与动作,同时也包括同学之间的赏识与激励,还有学生的自我赏识激励。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班级气氛、优化隋感的环境中,找到自我审美发现的信心与方向,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在小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更积极地投入音乐活动,获得审美满足。“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既是发展性教学的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的理想途径。参考文献
[1] 吕三华 浅谈多媒体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04).[2] 查晶晶 王清 小学音乐学科多媒体教学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电教,2011,(03).[3] 李小爱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用多媒体[J].新课程(小学),2010,(10).
第二篇:“主动体验”音乐教学模式总结(模版)
一、研究概况:
1、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音乐新课程倡导“以审美为核心”,其中反映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是以直接关注“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因此,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新课程理念,把握课堂教学规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使其健康成长。“主动体验”音乐教学模式就是在这一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构建和实施的。
2、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聆听感悟—表现创造—拓展延伸。
模式的研究,主要以音乐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音乐教学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过程,力求实现音乐课堂教学中:以兴趣出发,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渴望,进而引导学生感受领悟,保持探索音乐学习领域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开发心智潜能。
3、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课题实验目标的研究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XX年.7-2010.8(目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课题模式进行实验)
第二阶段:2010.9-2010.7(目标:在实践中总结得失,进一步落实课题目标)
4、课题研究对象:七年级学生,总计400人
5、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
二、实际效果:
从学生方面说:
1、学生学习的状态变“被动”为“主动”,乐于主动倾听和学习音乐。
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的教学方式突出体现了其教学优越性:在短时间内及时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讲授广东音乐之前,教师围绕授课内容,利用多媒体呈现出与内容相关连的视频:播放中央民族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实况演出,视觉与听觉的冲击顿时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倾听广东音乐的愿望,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增强。
2、学生学习的方法变“肤浅”为“深入”,乐于主动深入体验音乐。
音乐艺术,是一门听觉艺术。聆听音乐的感受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初听乐曲(或歌曲),学生往往凭借直觉印象及个人喜好来评价其好听或是不好听,速度快或者慢,情绪是忧伤或是喜悦,而很难另有说法,或者是感到无从说起。然而,教材中每一部音乐作品的选编都有其典型性特征,能够深入体验这些作品,正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在充分聆听并把握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才能恰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细节的微妙之处,如:
民乐合奏曲《江南好》开始部分教师设计问题提问:“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由哪些乐器模拟演奏的?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样的演奏方式来表现的?”由于这些问题的设计,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到乐器音色、其演奏技法及整体的听觉印象,进而通过速度、节奏特点来体验音乐语言的表述方式;第二部分在分析音乐速度逐渐加快,力度逐步增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到音乐情绪及色彩的变化、感受扬琴音色的变化,进而了解其丰富的演奏技法。
又如:在介绍吹打乐《龙腾虎跃》一课中,教师精心选取不同鼓声的片段欣赏,从其音色对比,敲击方式,及配器的层次上引导学生感受激越热烈的气氛。教师在某一乐段中关于鼓的描述是这样的:各种鼓敲击鼓沿儿的演奏以及竹板有规律的声音,形成了一段富有个性的音响背景,同时更加突出了大鼓雄浑粗犷深沉激越的声音。娴熟的排鼓演奏声音清脆悦耳,节奏鲜明轻快,华丽流畅的鼓点一气呵成,呈现出一段色彩绚丽的听觉效果,加之人声应和更是锦上添花,增添了喜悦的情绪。各类鼓声完美融合、交织错落,使得此乐段的演奏声部清晰,张弛有度、层次分明。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聆听并有所感悟后,才可能精心选取到特色片段进行欣赏并设计出有效问题,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感性的语言描述将会引导学生发展乐思,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主动欣赏,深入地体验和感悟音乐。
3、学生学习的效果变“胆怯”为“自信”,乐于主动参与合作表现音乐,对音乐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自信,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提问及练习中,教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将会增添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学中面对学生唱歌跑调现象(见教学叙事《让飞扬的歌声伴随心灵成长》中案例),积极引导和鼓励,最终学生树立起了学习音乐的信心,没有因为“跑调”现象而对音乐课望而生畏。
4、对教师而言:因为教学方式的改变,引起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及课堂学习效果的改变,由此反过来促进教师反省自身,充实提高业务理论和专业技能,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三、研究结论:
“主动体验”音乐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了教师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必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鉴赏音乐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音乐领域学习探索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并且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了合作探究意识,从而达到了高效低耗的课堂教学效果,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鉴赏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心智潜能。
四、问题讨论:
“主动体验”音乐教学模式适用于音乐课不同课型(唱歌课或欣赏课)的研究和实践,在教学中我更多偏重于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实验研究。因为,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快速成长,七年级学生面临着变声期的不适应,自我意识的急剧增强,逐渐不愿意开口唱歌,因此,教学内容也应据学生实际情况而作相应调整。唱歌课课型不再成为音乐课的主要课型,而欣赏课则以其创作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配器丰富、表现形式新颖多变等全新的视听效果而越来越受到学生的认可。
因此,我想: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此模式在运用于唱歌课的教学时,则可以在“主动体验”模式下,更多加强声音音色训练、气息控制、歌曲艺术处理及多种演唱的表现形式上,在实践中对比、强化人声演唱的不同效果,并尝试适当的教法和学法,提高中学生对唱歌课的兴趣及演唱水平。
第三篇:参与式教学模式
1.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参与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最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英国的一些社会学专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让当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援助项目当中来,才能使援助项目取得成功。后来引进到教育领域中来,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参与式教学法。即以小组工作、实物教学、提问、学习激励与学习游戏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语文的参与式教学是指在语文学习中,教师采取小组工作等一系列教学措施,创设轻松、愉快、平等、有趣、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和自我反思,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自身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模式。参与式教学的价值:
1、使师生教与学的观念得以更新,逐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转变”。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合作教育的过程。它使教育者认识到:课堂上必须注重摆正师生的位置,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学中应表现为辅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它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能力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也能在参与实践中认识到:应该从为分数而学的被动“受教”转向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大胆创造、表现自我,为成为具有“三自”精神而学。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三转变”,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管、灌、压向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转变。
2、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的能力
学生参与的过程是一个生—生合作、组—组合作以及师生合作的过程,它使学生看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合作的过程又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组织与交往过程,这里既有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还有学校与社会的交往,多种交往使学生心胸开阔,提高了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3、有利于学生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
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人的价值实现在于组织、集体、他人、社会的认可、肯定、承认自己的劳动、创造等。学生主体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创造更新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显示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发挥了个人应有的作用,体现了个人的价值,从而更增强了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信心。因此,他们感激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内心产生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并由此产生了价值追求的新目标。2.如何实现参与式教学: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即充分尊重学生、支持、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求知识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下参与探究学习。
其次不把现成的知识结论直接递给学生,而应带领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些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并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使他们具有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第三是给学生相关材料,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探索知识,主动地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知识,让知识真正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第四是在教学中分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情绪酝酿,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舞台。
最后,要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历练,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3.如何组织课堂活动:
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同时还要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基于以上观点,我将模式的基本特征用下图来表示。教师活动特征:导入兴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境—导标反馈—导练拓展;学生参与特征:唤起参与—自读质疑—精读评议—披文入情—自我小结—举一反三;认知动态过程:认知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情感内化—理性加工—巩固运用。当然,这种模式的上述特征只反映教学中各环节的基本关系,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的,可作适当的调整。基本做法有:(1)导入兴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执教《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课前,我将《喜爱音乐的白鲸》一文的课件和《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的课件重新组合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既获得了听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大自然声音丰富的特点。
(2)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教学中的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的切入点。这些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3)导引点拨。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4)导情设境。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5)导标反馈。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课前的既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新知的能力。如在学习《赠花卿》一诗后,我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
(6)导练拓展。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目标设计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效益都在不断提高。
第四篇:参与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
(下发各校教研组)以学校教研组长工作室、学科备课组为核心单位,开展教学模式的学习借鉴。其学习、借鉴的基本模式为:
(一)小学 ——“参与式”教学。引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的自主学习方式,全面吸收“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尝试教学法”和“引导自授法”之精髓,全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自2009年12月以来,我县曾两次组织教师参加州教育局组织的“参与式”教学专题学习研讨,2010年确定永兴中心小学、永定小学为“参与式”教学的探究实践学校。通过一年的实践,两所学校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的理念、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参与式课堂模式已见雏形。在下步实践探究中,一要通过理论学习、考察观摩、校际交流,学科开放周活动,校本培训,扩大学校的参与面,让每个教师均能了解“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活动方式。二要通过专题讲座,样板示范,优质精品课展演,使广大教师理解掌握“参与式”教学的精神实质,让“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手段、以发展学生为目的”的教育理念深入教师心中。三要积极鼓励教师从“参与式”教学的四个环节入手,即:创设情境、激趣导学→自主合作、讨论探究→迁移应用、巩固练习→归纳总结、评价反思,并通过实践、提升总结出符合自己学科实际的“参与式教学方式”。
(二)小学 ——“参与式”教学课堂基本形式。“参与式”教学主要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促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其学科课堂基本形式为:语文新授课分五步教学。即:第一步,激趣导入,明确目标;第二步初读课文,总领文意;第三步,合作学习,答疑解惑;第四步,交流展示,提炼点拨;第五步,巩固提升,阅读拓展。数学新授课分为六步教学,即:第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探究课题,解析教学目标;第二步,发放自学提纲,布置学习任务;第三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第四步,合作学习,质疑问难;第五步,板书结果,交流展示;第六步,巩固应用,拓展练习。科学新授课分为五步教学,即: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步,研读课本,猜想假设;第三步,动手研究,集体研讨;第四步,交流展示,质疑解疑;第五步,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三)参与式教学操作流程
莲池小学教导处
2011年11月24日
第五篇:浅谈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笔者尝试在小学品德课堂上进行“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力求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自主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乐于分享。
关键词:互动 参与 丰富 体验 分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07-01
孩子品德的形成来自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注重学生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努力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表现自我的民主氛围,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亲身体验、乐于分享。在这样的品德课堂中,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道德成长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品德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图文并茂,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要求老师把课堂变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品德课堂教学更有效。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皮诺曹的鼻子》一课时,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开头: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这些动画人物你们认识吗?(播放动画人物视频)他们多可爱呀,同学们认识的动画人物真不少,看看这个人物你们认识吗?(播放《木偶奇遇记》片段)这节课,我们把皮诺曹请到教室里和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出示皮诺曹贴画)
咦,小朋友们发现了吗?他和我们有什么地方长得不一样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啊!听到小朋友们都知道他的老毛病,皮诺曹害羞地躲到了黑板上。(板贴皮诺曹贴画)
皮诺曹看到小朋友那么快乐地学习,多羡慕啊!在仙女的帮助下,他变成了真正的孩子,每天和我们一样读书、写字、学本领,大家想知道他最近的表现吗?让我们看看吧。(播放《新木偶奇遇记》片段)
二、提出问题,讨论探究
品德课堂就是引导学生在互动和体验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和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的危害,可以这样设计:
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杯水,这是从我们城市的印染厂取来的,仔细看看,这是一杯怎样的水?据环保部门测试,这水中有毒染料的含量严重超标,里面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果这样的水流入人的饮用水,会怎么样?如果被用来灌溉农田呢?如果进入河流呢?
难怪水污染被人们称为世界头号杀手。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污染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危害呢?小组讨论一下。
三、信息收集,自主体验
在品德教学中,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丰富品德课堂,帮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全面、清晰的认识,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怎样买东西,学习如何买需要的东西,关注产品的质量:
课前,每个小组都准备一样商品包装盒。这些商品的包装上有很多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火眼金睛看包装”。(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交流。)
(出示“三无产品”)找一找和刚刚看到的包装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们,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小店、小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三无产品”,我们千万不能去买,它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四、反馈分享,总结延伸
在品德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与课后实践为舞台,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和组织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和社会活动,激发学生的亲身感受,在课堂的参与、体验中,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最终通过课堂的拓展延伸达到心灵的感悟,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例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时,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新型购物方式的好处,又能知道这种购物方式的弊端,指导学生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改变了以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购物方式,如今我们不用付现金,甚至不用去商店也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新颖的购物方式(出示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电话购物),你觉得新颖的购物方式有什么好处?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呢? 新颖的购物方式正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它们有利有弊,更需要我们仔细辨别,货比三家,学会理智购物、正确消费,买到合适合理的商品。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实践与体验,以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模拟真实等活动方式,获取感性材料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去认识抽象的概念,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情感。通过体验与认识的交互作用,促成学生行为和认知的统一,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乐于分享,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