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

时间:2019-05-13 03:0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

第一篇: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

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

甘寨小学教师:石永玺

《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把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摆在首位。

但纵观当前小学作文现状,学生的体验并没有在作文中得以很好体现,情况不容乐观。从学生习作来看,大多数学生写作文都不是出于情感表达需要,而是为了迎合教师或社会的评价标准被迫奉命写作。作文缺少个性,没有独特的体验,学生在习作中弄虚作假,空话大话连篇,作文结构程式化,作文内容雷同化,语言表达成人化,找不到童真童趣。从作文教学看,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因素,单一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注重作文技巧,结构模式的指导,极少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对学生体验的激活及情感的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生机和活力。究其成因,主要是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识结构不完整,思维品质不成熟,他们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和体验往往比较粗浅。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开始进行体验式习作教学的探索。

一、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

体验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使学生真切体验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学生的各种体验,让他们不仅在各种情境中体验生活,而且创造生活,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他们作文“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它的教学程序可以分四步进行。

1、积蓄体验

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学,学生往往是在毫无思想、材料准备或体验零碎肤浅的情况下进行的。课堂上经常是优等生唱主角,中下学生一片茫然,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是似曾相识,没有个性。体验性作文教学第一步就是课前提前数周告知学生作文的内容、范围、主题等,然后根据作文的要求,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动手操作,如何有方法有层次有计划地认真观察、阅读相关书籍汲取知识。在实践中教师要适时、适机、适当地指导学生注意记录每一个实践环节,特别是一些细节,为习作积累具体的材料,要积累材料的同时,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积蓄充分的情感。这是作文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

2、激活体验

学生要写出生动具体、情真意切的作文,激活已积蓄的体验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音乐、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激活学生已积蓄的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分享体验的愿望。

3、表达体验

表达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实践中看到的、做过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内容以及由此萌发的情感有条理地与同伴分享并记叙下来。这个过程伴随着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深化认识,过滤、筛选实践中获得的有益成分并使之积淀下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单纯地累积材料,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体验,彰显自己的独特性。

4、升华体验

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最小的孩子在完成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反映,或喜或忧,或豪情满怀或抑郁伤感等,但这只是个体情感的表面体现,教师要引导他们将这种体现逐层深化,纳入到健康运行的轨道上来,使其经历一个“情绪――情感――情操”的演变,催生出无穷的力量,真正起到作文育人的效果。整个过程要以学生为主,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富有个性,有效地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二、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操作策略

1、生活观察策略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必要的情感体验是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前提。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仓库。我们根据学生接触生活的特点,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无论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还是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随时积累。这种积累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米”下锅,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与体验的累积。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情”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

2、阅读贮存策略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知识的宝库。阅读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精读,还是粗看都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陶冶情趣。因此,边读、边悟、边记,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所需的信息,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同时这种阅读也是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淀。

3、真情批注策略

有句教育名言:“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作文完成了,老师批阅时融入真情,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强成功的体验,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情批注特别强调的是要真心赏识抒写发自肺腑的真话。宽容,接纳和赏识每个孩子的习作,让孩子敢于写真。教师的宽容,将给孩子的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他们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他们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不定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此外,当学生不愿教师把自己说的话公开出去时,教师应向学生保证:绝不会把学生的习作中倾吐的真言公开,以消除学生写真的畏惧心理和后顾之忧。当学生在写真作文中暴露出一些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作为老师,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做好调和工作,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写真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

在写评语时,语言最好不带否定式的批评,而是要千方百计挖掘其优点实行肯定式评价。语言要有亲和力,具有感染人的真情和热情,这样的激励评价,才能调动学生写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在真情表达上有信任感和安全感,才可能对写作不厌其烦,乐此不疲。

“文章千古事”。作文和作文教学一直是个大难题,作文教学研究是颇有争议的大实验。但我坚信体验式作文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一定能得到迸发,真知灼见一定会在笔尖流露。

第二篇: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

浙江省慈溪阳光实验学校(315300)任爱萍

【摘要】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包括开放、体验、创新、发展四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引导他们亲身体验,积极探索,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同时通过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

引导

开放

体验

创新

发展

体验性 学习

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教学模式,包括开放、体验、创新、发展四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自主的探索实践,将数学实践活动定位于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体在参与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自我体验,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科学实践与主体能力性的统一。形成教是开放性的引导;学是探索性的体验;过程是互动性的发展。其基本特征是主体参与,体验中学。

一、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

体验性学习首先承认学生的学习是体验的,他们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教师应对学生的体验活动抱有热情和期望,并通过教育的实施,使他们的体验精神得以发挥,体验能力得到培养,实现体验的学习。

体验学习的目的是追求学生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发展,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创造性人才做好准备。

体验学习的教学方法,着重要解决教是为学的问题,采用引导的方法;在学法上要研究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意义的问题,用体验的方法;同时强调教与学的结合,实行引导学生体验,让孩子会体验,会思考,会创造。

体验学习思想的概括表述是: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更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各个规定性的理论综合就是开放、体验、创造、发展

二、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依据1:开放有序原理。

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才有可能走向有序;没有开放,没有涨落,处于平衡的系统,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如果教师不开放观念,按教师设计的程序去学习,学习还是在封闭的系统中进行,学生的主体性仍然不能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开放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心理与教学的实际出发,用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解开教材的束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去学习;转变教师角色,使 自己成为学生体验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允许在教学中修改程序,去协调学生体验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走向社会,多种途径让学生接受社会实践的体验。

依据2:体验建构论原理

体验建构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积极探索,逐步积累,逐渐构建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疑难,教师要激发学生去探索思考,引导他们通过验证与反思,悟出一些 自己的体会。

依据3:双主体互动论原理。

这种理论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强调教师作为教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主客体不断变换的过程。教师只有用心去体验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设身处地的引导,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产生和形成,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去感染学生,又以学生的体验来激发自己的引导。

依据4:再创造原理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并非是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上的原始创造,而是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

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最能在最近发展区水平上迸发,教师要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司空见惯的问题,激发学生再创造。

三、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小学数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是体验的学习,其基本过程的关键词是:

下面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予以说明。

过程1:开放情境

师: 同学们,任老师刚刚拿到了一套新房的钥匙。想把它装修得漂漂亮亮的,这堂课,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算一算该买多少装修材料。同学们愿 意帮帮我吗?

师:看了这张平面图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大胆地把教材的例题改变成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题,把学生带入开放的情境,让他们获得学习材料和自由开放的空间,在生动而活跃、紧张而和谐的求知氛围中感受体验,激起参与动机。

过程2:主体参与

师:老师想在客厅铺上高档的地砖,你能想办法算算客厅需要多少地砖? 猜一猜:长方形客厅的面积大约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生1:我想,求多少地砖就必须求出客厅的面积。

生2:长和宽

生3:是长乘宽

生4:我认为是长加宽。

生5: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

„„

师:咱们来做个实验

拿出几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想好它的面积、长、宽各是多少,然后把数据填在表里。

这个过程中通过猜想激起学生学习的渴望,再通过摆、填、想让学生自主地、愉快地去活动,去体验、去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从体验中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励者,这是一个通过行为活动进行感性体验 的过程。

过程3:合作交往

拼好后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学生在操作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交流亲身活动的体验,互相启发,开展辩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认识新问题,为个体表现打下基础,是一个群体交流的过程。

过程4:激发表现

汇报交流情况

生1:我用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为2平方厘米

生2:我用了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为8平方厘米

生3:我也是用8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也是8平方厘米。

„„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有关,是长乘宽。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请同学们算出客厅的面积

其它几间房间的面积你能算吗?

生1;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我能算出厨房和卧室的面积,厨房;3×2=6(平方米)

卧室:4×3=12(平方米)

生2:我算出卫生间的面积是:2×2=4(平方米)

生3:书房的面积是:3×3=9(平方米)

生4:卫生间和书房不能这样计算,因为它们是正方形。

生5: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我们可以把正方形相邻的两条边分别当作长方形的长和宽,所以我们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生6: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板书: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这个过程提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争辩又要尊重事实;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问题,创造出一个发挥个性,发扬体验精神的过程。

过程5:科学评价

师:我们已经把所有房间的面积算出来了,你有什么体会?

生1:我们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2:这个过程中我们是通过猜一猜、摆一摆得出结论的。

„„

此过程是系统前面过程中的学习体会,生生间、师生间交叉评价体验的认识,完整深化问题的认识,从学中体验使个体体验升为理性认识,这是交叉评价中体验问题认识的过程。另外,在结束本课前,还可以适当放开知识面,开放视野,或提出开拓性的问题,让学生继续去探索,去体验,去持续发展。

四、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

特点1:主体参与,活动中体验

作为主体参与,体验学习的课堂教学体现的是科学的活动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活动是人的天性,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活动才能最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下面几点:

1、要创设自由开放的活动教学空间。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活动起来,就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把教室变成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学习数学的乐园。如改变学生矩阵式的听课方式,变成有利于学生交流,活动的灵活多变的方式,如小组讨论组团式,全班交流团圆式,辩论对垒式,表演圆弧式等。

2、要创建适合活动体验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依据大纲调整或改编教学内容,以适合活动体验教学的开发。

特点2:合作学习,交往中体验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还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纳入认识活动过程,成为学生认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种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在互助的信息交流中,有着一种尊重和信任的体验;在个体与群体交流中得到理解和沟通的感受;在与别人协作中,体验着一种互助与竞争的精神;在协作成败中,分享成功与挫折的体验。这些体验只有在亲身合作过程感受中才会发展。因此教师要 在鼓励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使师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自身体验和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特点3:差异发展,适应中体验

学生的发展必然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立性,寻求每个学生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参与中,要多提供几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方案,让他们都充分动起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层次,在这种适应他们自己组合和变换中感受、体会、发展自己。

特点4:激发表现,成功中体验。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善于营造主动学习体验的氛围,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知识得以掌握,技能得以形成,并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这种积极稳定的心理倾向必将使学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体验。当然在平常教学中难免会有失败和挫折的感受。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是宽容的、激励的,甚至要挖掘失败中的合理一面,要给予微笑和信任、鼓励的目光,引导他们去继续探索、感受、体验。

特点5: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条件

条件1: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体验氛围

为使学生有宽松的心理来进行“体验”活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把自己融在学生之中,与学生同做同乐,参与学生的操作、体验与讨论,必要时给予指导。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延缓判断,不急于评论,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体验。当标新立异的思维出现时,鼓励他们进一步去体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要迫使学生进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条条框框,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自由度和主动权留给学生,让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 活动。

条件2:注意个别差异,使体验活动发挥个性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不相同,表现在学习数学上,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尤其是那些主体参与度低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他们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使他们进入良好的体验和发展机制。

条件3: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自我体验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关怀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是喜欢学习的,都是会参与“体验”活动的,在学习过程中,凡是能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操作的尽量让学生操作,凡是学生能总结归纳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发展他们的体验能力。

第三篇:作文教学系列讲座材料五:小学“体验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体验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临海市哲商小学 谢柯娜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笔者试图构建一种与“语文课程标准”最为合拍的体验作文教学模式。“体验作文”的基本教学模式:观察感悟,丰富生活体验——确定主题,诱发生活体验——创设情境,激活生活体验——交流合作,强化生活体验——构思成文,抒发生活体验——灵活修改,深化生活体验——多元评价,满足成功体验——分层展示,升华成功体验。

[关键词] 生活体验 享受作文 体验作文 教学模式

小学作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虽然国内的教育者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但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高效的作文教学体系。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主要有:

⑴训练内容过于精细化,忽视学生的个体创造。⑵章法指导过于机械化,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

⑶人物事件过于虚构化,忽视学生的真情实感。⑷评估方式过于单一化,忽视学生的创作热情。

⑸写作语言过于成人化,忽视学生的童真童趣。

⑹习作课堂过于封闭化,忽视学科的整合统一。

这样的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真情实感、内心体验的表达;也使学生对作文失去感情和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文学素养功底。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因此,笔者试图构建一种与“语文课程标准”最为合拍的体验作文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模式,尊重学生生活体验,还原生命本色,努力开辟能唤醒孩子天性,激发学生灵性,张扬学生个性的作文天地,让作文教学充满阳光,充满勃勃生机。

所谓“体验作文”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再将生活的体验与对文本的感悟结合起来,不断整合、内化再整合,产生新的思想体验,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并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体验作文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习作教学,它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一句话,它关注写作的全过程。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体验作文”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观察感悟,丰富生活体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无米”主要是由于习作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再加上学生生活范围的有限,而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学生在写作时,你总会听到这样的唠叨:“又写又写,有什么内容可写,每天不

都是一个样的,平平淡淡的,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对小学生而言,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如我班一女同学,早晨起来看见厨房里并排放着三碗煮好的糯米粥,端在手上喝在嘴里,不凉也不烫,由此想到奶奶平时对自己的关爱。正因为有了厚实的生活基础,更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所以写出的日记是那样的感人。

二、确定主题,诱发生活体验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过于死板“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须不知这样的教学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收效甚微。教师的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这样,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学生对这样的命题根本就不感兴趣,有的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习作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作文命题不在乎“大”与“小”,而在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能诱发内在的生活体验,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说我情”的题目才是关键。于是我们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兴趣爱好来命题。

三、创设情境,激活生活体验。

选择好主题之后就要考虑以何种形式将主题展示给学生。一个主题确定下来是不是迎合所有学生的心理,对以前的生活体验学生是否还能清晰再现,这些都是影响作文的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当老师的给学生创设一种缘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态“情境”,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走入生活,共同体验,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

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的确,一个成功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再现生活,提供素材,还能激活学生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在创作欲望的驱使下,自然灵感喷发。那么该怎样创设情境呢?

1、多媒体再现情境

有时事情经历了,也有了一定的体验,但真正要把经历的事情写下来,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事先把关键部分用数码照相机记录下来,制作成课件,然后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这样往往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阶梯。如确定主题是“秋游”后,我就将自己在海边秋游时,有意识拍下的内容:看到大海时同学的神情、抓被螃蟹的大螯咬住了手、不小心摔倒、满载而归等镜头,做成多媒体课件。在习作课上进行展示,学生便很轻松地高质量地完成这次

习作。

2、学生表演情境

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让学生自编、自演、自评。学生通过置身于场景之中的情境体验,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这样进大大减缓习作坡度。同时,教师还可有针对性地对于精彩动作,要求表演者“定格”、“慢放”、“重放”,并适当进行语言描绘,引导其他同学观察描绘,从而为学生的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如省教坛新秀湖州市东风小学肖绍国老师上的一节作文指导课----《演演说说写写》,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肖老师与一学生扮演一对父子俩,观看足球赛的电视直播。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为学生再现了真实的生活画面,然后让学生说说,说好了,再写下来。这样的指导,学生有了更深的体验,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3、开展活动情境

根据学生喜欢活动的天性,教师应立足“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生引入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如和学生一起扳手腕、吹羽毛、逗笑,一起争创校园吉尼斯记录,一起包饺子„„丰富的活动会带给学生有趣的习作内容,带给学生强烈的兴趣、丰富的情感体验。

记得我在任教小学三年级作文时,曾组织了这样一次体验性活动——“保护鸡蛋宝宝”。告诉孩子们,拿到鸡蛋宝宝后,你就是“鸡妈妈”,你就是“鸡爸爸”了,要把你的宝宝给照顾好哦!看着一个个天性活泼好动的学生小心翼翼地拿着“鸡蛋宝宝”保管时,我已经知道这将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活动。我要求他们除晚上睡觉外必须把鸡蛋带在身上,一刻不离。经过一个星期的携带、照顾,我根据这一活动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回顾照顾过程,交流照顾感受。因为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带着新奇、紧张的心情去亲身经历照顾鸡蛋的过程,都有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都产生了强烈的交流和倾诉的需要。

其实除了丰富的校内活动,社会生活、大自然更是学生作文素材的好源泉,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带入社会、大自然,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地观察体验,掌握作文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作文素材。

四、交流合作,强化生活体验

在有了大量生活观察、情境感悟以及个性体验之后,学生对写作专题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时候教师不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进一步充实材料、强化体验、理清思路。交流的方式很多,有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头脑风暴等。

五、构思成文,抒发生活体验

以上这些环节都是写作的准备阶段,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此时教师再给予学生适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启发,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整体构思,列出写作提纲,逐渐成文,抒发内心体验。

六、灵活修改,深化生活体验

俗话说“好文章要三分写七分改”,可见修改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写,教师改,成了作文教学的模式。这既不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修改作文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作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要

采取灵活多样的修改方式。如教师批改、学生自我修改、学生相互修改、师生共同修改、师生单独面批等。其中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相当重要,引导学生从选材、立意、结构和语言等几方面着手,对文章进行重新审视、精心锤炼、升华自己的独特体验。

七、多元评价,满足成功体验。

学生的进步提高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的,这时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显得尤为重要。

1、评价语言激励化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这对我们作文评价的启发尤其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宽容,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应在评语里充分肯定。我们在讲教师评语激励时,其实也不妨为自己减轻一下工作量,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如可采取学生自评为主、小组内互评为辅、教师点评引路的方式。每写完一篇作文,让学生自己写评语,针对自己习作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写作过程中的感受和遇到的困难进行反思和总结。然后请组内其他同学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价。教师可选择几篇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评析,目的是教给学生评价和修改作文的方法。这样岂不两全其美?

2、评价方式多元化

多元评价,指评价者的多元参与。其中有学生的自评,让学生再次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一下写作的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有学生的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够促使他们与同学互比;还有教师的评价,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有条件的还可请家长评价,使家长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并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沟通。

八、分层展示,升华成功体验

不要以为改好,评好这篇作文就算完事了,其实最后,我们还可以再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以他们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升华了成功的体验,再次激发了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欲望。

1、在教室里布置墙报,选择学生日记中较好的请他们在班上朗读后在墙报上展览,每周定时更换。日记内容不限,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优美的,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可以入选。这样,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日记上了墙报,特别有成就感,下一篇就会更认真地去写了。

2、利用校园网,发布满意的习作。许多学生家里已有电脑,我就鼓励学生登陆校园网站,上传自己写得满意的习作,没有条件的学生,我就帮他们上传。看着自己的习作出现在校园网站中,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习作的兴趣更浓了。

3、设立作文成果袋。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只档案袋,由学生自行设计封面,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如“闪亮的水晶心”、“苗苗圃”等。让学生把在报刊上发表的和自己满意的习作放入成果袋内。这样,一打开这个成果袋,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只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学生的作文就能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学生不会再认为写作是一件难事,而是一种享受。增强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地享受作文,使他们的潜力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彰显,这样,必将使作文教学步入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地。

第四篇:浅谈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笔者尝试在小学品德课堂上进行“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力求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自主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乐于分享。

关键词:互动 参与 丰富 体验 分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07-01

孩子品德的形成来自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注重学生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努力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表现自我的民主氛围,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亲身体验、乐于分享。在这样的品德课堂中,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道德成长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品德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图文并茂,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要求老师把课堂变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品德课堂教学更有效。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皮诺曹的鼻子》一课时,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开头: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这些动画人物你们认识吗?(播放动画人物视频)他们多可爱呀,同学们认识的动画人物真不少,看看这个人物你们认识吗?(播放《木偶奇遇记》片段)这节课,我们把皮诺曹请到教室里和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出示皮诺曹贴画)

咦,小朋友们发现了吗?他和我们有什么地方长得不一样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啊!听到小朋友们都知道他的老毛病,皮诺曹害羞地躲到了黑板上。(板贴皮诺曹贴画)

皮诺曹看到小朋友那么快乐地学习,多羡慕啊!在仙女的帮助下,他变成了真正的孩子,每天和我们一样读书、写字、学本领,大家想知道他最近的表现吗?让我们看看吧。(播放《新木偶奇遇记》片段)

二、提出问题,讨论探究

品德课堂就是引导学生在互动和体验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和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的危害,可以这样设计:

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杯水,这是从我们城市的印染厂取来的,仔细看看,这是一杯怎样的水?据环保部门测试,这水中有毒染料的含量严重超标,里面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果这样的水流入人的饮用水,会怎么样?如果被用来灌溉农田呢?如果进入河流呢?

难怪水污染被人们称为世界头号杀手。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污染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危害呢?小组讨论一下。

三、信息收集,自主体验

在品德教学中,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丰富品德课堂,帮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全面、清晰的认识,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怎样买东西,学习如何买需要的东西,关注产品的质量:

课前,每个小组都准备一样商品包装盒。这些商品的包装上有很多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火眼金睛看包装”。(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交流。)

(出示“三无产品”)找一找和刚刚看到的包装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们,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小店、小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三无产品”,我们千万不能去买,它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四、反馈分享,总结延伸

在品德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与课后实践为舞台,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和组织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和社会活动,激发学生的亲身感受,在课堂的参与、体验中,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最终通过课堂的拓展延伸达到心灵的感悟,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例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时,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新型购物方式的好处,又能知道这种购物方式的弊端,指导学生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改变了以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购物方式,如今我们不用付现金,甚至不用去商店也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新颖的购物方式(出示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电话购物),你觉得新颖的购物方式有什么好处?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呢? 新颖的购物方式正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它们有利有弊,更需要我们仔细辨别,货比三家,学会理智购物、正确消费,买到合适合理的商品。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实践与体验,以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模拟真实等活动方式,获取感性材料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去认识抽象的概念,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情感。通过体验与认识的交互作用,促成学生行为和认知的统一,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乐于分享,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第五篇: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

摘要: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最近引入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积极、愉快的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本文主要从小学音乐学习角度探讨参与体验教学模式。介绍了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提出了该模式的实施策略,总结了该模式对小学生的影响效果。关键词:参与、体验、教学模式、小学音乐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话阅历浅,经验积累少,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与丰富情感呢?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融入教学与发展情感呢?在教学中以美育智、以美怡情的同时又应注意些什么呢?“参与——体验”教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新课标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参与——体验” 教学模式正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为指导思想进行研究和应用的。音乐实践活动是获得认知、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力、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途径,而实践需要以自我参与作为前提,所以,自我参与成为实践学习的重要手段。

一、“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体验”是指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音乐时所经历的一种心里活动,强调的是对情感的体会和感受。“参与——体验”是以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参与为手段、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线,力求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因为凡是主动的体验,都是积极的、活跃的,容易入脑入心,感染力强的;而被动的体验往往是肤浅的、感染力弱的,所以,“参与——体验”的前提是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开始,其教学关系的本质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关系,要变传统的“教书匠”为合作伙伴、变单项的传授为互相探讨、变说教型为情感型、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是有着良好的理论依据的,比如杜威的主体参与思想,杜威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主张“从做中学”,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他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率先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向了“学”和“活动”,真正从理论上确立起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的“活动”指的就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做中学”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另外还有苏霍姆林斯基的“参与——体验”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参与、体验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的核心,也是其精华之所在,它充分反映了其教育理论的现代性。苏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这是一个过程,学生只有参与这个过程,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因此,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目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并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反思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另外布鲁纳在他的结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了“发现学习”,即是设法鼓励学生参与体验性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为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他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体参与者。”强调了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即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1927年发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写到:“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强调了“做”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体验需要结果化。“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学上学的是学生”,强调了参与体验的相辅相成。这些理论为“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二、“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小学参与体验式音乐教学”要求以每课时为单位,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允许学生在感受、参与表现音乐时有不同的方法与表现形式。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就必须先激发其兴趣。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生活等,总是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鉴赏教学中,我常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为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做好铺垫。如我在教《赛马》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的导入语:“同学们,提起马,就不由得会想起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想起那迷人的草原风光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游牧生活,还有那翩翩飞旋令人陶醉的舞蹈。你知道蒙古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呢?”由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过渡到“那达慕”大会的“男儿三艺”比赛,并由此将学生的兴趣点引入“以趣激情”的初听全曲阶段:“同学们,音乐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它不仅能描绘画面,表达情感,还能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这节课,冯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它表达的是‘那达慕’大会中的哪一项比赛?音乐的情绪怎样?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如果请你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你会起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复听全曲时又请学生模仿二胡的演奏姿势拉心中的二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还有就是在教 《音乐家舒伯特》一课时,可以从舒伯特的故乡——音乐之都维也纳入手,以朗读并观看《少年舒伯特》的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生动又感人,既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聆听舒伯特音乐的愿望。又如在教《打字机》一课时,可设计“以趣引情”的导入:“今天的音乐课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有趣的乐曲,他像是在表现什么呢?”学生在开门见山的问题下会直接进入对乐曲的关注,并带着兴趣展开想象,创设自己的音乐情境,让音乐的不确定性带给学生第一份快乐。接下来,带领学生了解打字机发展史和创作背景,熟悉打字机的功能和特点,为欣赏音乐做好相关知识的铺垫。以此同时,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让学生对照着实物录像视听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主题音乐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生动的视听内容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悟到“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使学生的兴趣不断升温。接着教师围绕主题旋律展开一系列的问题,进入“以情激趣”的初听全曲阶段:“打字机在操作中发出几种声音?打字机的速度是怎样的?工作效率如何?你能否从音乐中感悟到打字人的心情?你能扮演一位打字员,用动作和表情来传达你的情感吗?”一连串的问题力求贴近情境主题但不脱离音乐要素(节奏、速度、情感),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形象,达到有“情”体验音乐的目的。

(二)参与体验,实践感受

在教学中,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体验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听赏《赛马》B段音乐时,我先让学生感受B段与A 段在情绪上的变化,接着模唱和视唱音乐主题,又教唱了我为音乐主题专门配写的歌词《赛马主题歌》。并随着对主题音乐的熟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听辨活动:“在这段音乐中,主题共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都有哪些变化?”然后引导学生随乐在主题第一次出现时美滋滋地挥挥手、在主题第二次出现时自豪地耸耸肩、在主题第三次出现时愉快地弹舌模仿马蹄声为乐曲伴奏。在一系列的听、唱、辩、舞、奏等活动参与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愈加深刻。又如在听赏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时,我先结合图形谱选用“ ”、“ ”、“·”三种符号来分别表示跺脚、拍手、弹舌(或者跺脚、拍腿、拍手)三种不同的声势;再分别选用鼓、串铃、响板三种打击乐器与这三种符号一一匹配,师生共同设计与乐器相配的模仿性的语言,如鼓——咚、串铃——哗啦啦啦、响板——梆,并随音乐有节奏地朗读图型谱;然后,让学生在伴奏活动中感受和理解乐曲的节奏特点及音色;最后,学生随音乐进行列队表演并配打击乐伴奏。参与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了《土耳其进行曲》的情景,更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进行曲节奏感。在聆听舒伯特《军队进行曲》主题A时,请男生模仿扛枪踏步的士兵;聆听主题B时,请女生模仿热情的人们挥挥手,将雄壮有力和柔美抒情的音乐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再如《打字机》这首乐曲最大的特点是将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配以快速灵巧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打字机的美妙的声音。因此,打字机的打字声、铃声和换行倒机声是这首乐曲的特殊音效。所以,在教学中应将特殊音效作为“兴趣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兴趣点”:“让我们用数8拍的方式,听听哪几行的铃声出现的位置是一样的?在第几拍上?”让学生用身体当乐器,和着音乐模拟铃声,并注意铃声和倒机声两种声音的力度对比。以对比为核心,以问题为手段,采取多种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关注音乐,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三)体验内化,理解升华

学生对音乐的内心体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是对音乐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后产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如教《我是人民小骑兵》时,可通过舞蹈表演实践、乐器伴奏实践、创作实践等,让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与个体实践刺激相互作用,从而主动把对乐曲的理解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反映在情感上就是舞蹈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尽情地表演并进行二度创作;反映在认知上就是对曲式知识的掌握;反映在能力上就是能用打击乐器创作节奏来为乐曲伴奏(如根据曲式和内容的变化分别用不同的打击乐器:A段用响板和双响筒表现马蹄声;B段用鼓和镲表现雷电声,用沙锤和报纸抖动表现风雨声等)。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感悟等活动,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超越具体的对象与事实,生成和个体生命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实现体验的内化和升华。教《阿细跳月》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三个组:人声伴奏组、乐器伴奏组和律动表演组,配合乐曲进行表演,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课后拓展

音乐鉴赏教学的拓展环节主要是通过聆听、总结或表演,达到深化情感体验或知识迁移的效果。比如在《赛马》一课的拓展环节我选用了由陈耀星、陈军父子演奏的二胡曲《战马奔腾》:“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并由此让学生随乐模仿骑马动作离开教室。又如在《音乐家舒伯特》一课的拓展环节可重点介绍舒伯特在艺术歌曲方面的成就及代表作《鳟鱼》、《菩提树》及《小夜曲》等,为以后聆听和学习舒伯特更多的音乐作品做好铺垫。再如《打字机》一课的教学拓展环节可以选择播放描绘性题材的音乐《跳圆舞曲的小猫》、《蜜蜂》或《顽皮的小闹钟》中的任意一首,让学生在寻找乐曲共同点之后概括其概念,由感性理解过渡到理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思考“作曲家对生活充满一种怎样的感情?”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思考,对生活中声音的关注,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从一种表面的兴趣,进入对作品的理解、对音乐要素的认知,并感悟到音乐能表现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情感,还能缔造一种生活的态度。

三、“参与——体验”教学模式的主要影响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艺术感觉和气质

“参与—体验”教学模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妥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就是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感情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学生动耳又动眼,动脑又动手,即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孔子言“: 自乐乐人, 自正正人”。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 音乐成了挚爱的良伴。原来在课上不愿积极主动的去表达自己意愿的学生, 现也已经在音乐课中尽情地展示他们的情感, 从而使他们的音乐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同时, 在体验式音乐学习中学生接触到了各种风格与形式的音乐作品, 通过分析、比较音乐作品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延伸了多元文化的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气质和艺术感觉。

(二)引导学生实现音乐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体验音乐需要学生有理解创造能力, 需要综合多方知识。学生在音响中游戏、体验、学习音乐, 在参与过程中孕育创造。在一次次体验中, 带动着儿童的想象和灵动的创意, 同时激起他们的兴趣。学生突破了传统的听“ 唱歌”学“ 唱歌”的习惯, 再也不满足一节课学唱一首歌的局面。由于在体验音乐中的变异见解, 促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创作, 强调体验音乐作品, 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材料、经验进行个性化创作, 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性和个体差异性。

(三)拓宽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首要位置,学生通过体验式音乐学习的教学过程,他们不但深深地喜爱音乐学习,而且还与音乐产生了亲近感。他们在音乐作品中大胆地参与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促进学生的情意、技能、认知、创新的协调发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获得音乐兴趣的持续发展。

总之,参与是学习的主要因素,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体验是贯穿整个课堂生活的主线。“参与——体验”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赏识激励性语言与动作,同时也包括同学之间的赏识与激励,还有学生的自我赏识激励。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班级气氛、优化隋感的环境中,找到自我审美发现的信心与方向,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在小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更积极地投入音乐活动,获得审美满足。“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既是发展性教学的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的理想途径。参考文献

[1] 吕三华 浅谈多媒体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1,(04).[2] 查晶晶 王清 小学音乐学科多媒体教学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电教,2011,(03).[3] 李小爱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用多媒体[J].新课程(小学),2010,(10).

下载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高效性策略(大全)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高效性策略 摘 要: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和写作的前提。传统的识字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识字教学的新意创举高效值得探讨。主要论述了情境法识字、游......

    教学模式与策略

    教学模式与策略 1、(单选题)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总结常用的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这主要是采用了下列教学策略中的(B)。(3分) A. 情境教学策略B、课堂讨论教学策略 B.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

    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体验性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成果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一大难题,学生无话可写,无“欲”而写,加之目标不大明确,因此是谈“作”色变,望“文”生畏,为了让作......

    小学个体验磨练性化作文教学(范文模版)

    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 徐小娣 打破模式化,倡导个性化,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作文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谈到个性化作文,先要说说个性与个性化这两个概念。 个性,最早是一个心......

    小学_体验作文_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尝试(合集)

    小学“体验作文”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尝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由此,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时,要在培......

    (论文)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模式及策略

    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模式及策略 广西田阳县第二小学 黄燕芳 摘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从现阶段来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增强了......

    浅谈小班化“适性教学”策略

    浅谈小班化“适性教学”策略 说到“适性教学”,不由地联想起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由庖丁解牛悟出养生之道。养生之道与教育之道是一致的,都在于顺应,好的教育应顺应学生的天......

    “自主体验”教学模式心路历程

    与你同行 ——“自主体验”教学模式心路历程若不是幼鹰忍受着被折断肋骨,推下悬崖的痛苦,又怎会有苍穹间那无比完美又充满哀嚎的振翅一飞;若不是幼蚕耐的住黑暗,坚持等待破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