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亲身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有利于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实施进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得到体验已刻不容缓。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感悟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任何一名学生,即使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的脑中不是一无所知的,也不像大家所说的是一片空白,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有一些,只不过没有那么的准确、完善。如何让现实与抽象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呢?在教学时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高年级的一些数学应用题,对一部分学生来讲,很难理解,不知如何下手解决,一旦换成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熟悉的生活事实,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解决问题也显得比较轻松。
如去超市买冷饮用多少钱,怎么付钱;买2斤梨子、每斤1元,3斤葡萄、每斤2元,妈妈给10元钱,应找回多少等等,孩子们通过这些随时随地接触的东西时就用到了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知识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通过具体的内容,说明我们在使用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比如,“元、角、分”的教学时,就像前面所讲的,很多孩子都有随父母去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因此,课堂上老师设计出超市的“小售货员”的角色,则非常适合他们的需求,在这样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既能毫无顾虑,彻底地放飞自己的思维,投入自主学习状态;又可在体验和感悟中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发现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他们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而且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生在这样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数学,必然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必能调动起学数学的兴趣,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非常容易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记得有这样一句英语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可见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即使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抽象概括的能力,但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体验性学习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会学,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感性到理性,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亲手量一量身边各种物体的长短,课桌、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等一些物体的长和宽;学习时间单位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钟表等,都可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体验了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和创造,这样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宝贵的,甚至终身难忘。记得,在讲1平方米的概念时,我剪了1平方米的报纸让学生们去站,六年级进行总复习时我问他们1平方米有多大,所有的学生都说出来:老师,1平方米可以站14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可见当时的这个活动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多么的深刻。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拿出36根小棒让学生按第一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1/3,第二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2/6,第三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3/9,进行分小棒游戏。学生开始从争论这样分不合理,到结果每组分得的小棒一样多,在分小棒的实践操作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比较,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成为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重视应用,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
体验性学习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分析、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和体验,问题解决自然就成为体验性学习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感悟数学思考的途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既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要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记得,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问题:一个池塘的平均水深是1.2米,一个小孩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么这个小孩在池塘边玩有没有危险。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谓透彻。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列举各种平均数的事例,比如,时下最流行的各项娱乐活动以及体育竞赛中,给参赛选手打分,最后如何计算选手的平均成绩等都可用做教学的实例。从这些事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通过计算平均数可以反映事物的集中趋势并进行比较,同时可以通过平均数来对某一事物的发展作为预测等。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明了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样学习,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再如,学了“统计”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统计,如让学生调查本班的男、女生人数、本年级的男、女生人数、全校的男、女生人数;在小组内调查每个同学喜欢的课外活动项目等等,同时进行数据的分类和整理。这些活动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可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作为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孟
淑
芝
介休市实验小学 2004年10月
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介休市实验小学
孟淑芝
一、体验性学习的概述:
什么是体验呢?字典上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也指亲身经历。体验,从字画上也可解释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首先强调实践,但又区别于实践,它必须有感捂,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体验性学习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主体性、交往性、过程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主体性,因为凡体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那种缺少主体意识的体验是一种“虚假的体验”。真正的体验是学习者将客观知识“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个人经验中的有机成分,成为自己的知识。交往性,凡人都是交往、交流者、体验发生在交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师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过程性,过程是通往结果的大道,结果是过程的自然到达。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要重视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后者的意义常常大于前者。个性化,对此美国著名学者维纳·艾莉指出:“我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包含着大量的对自己来说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这些体验过滤了我所知道的和理解的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为什么要实施体验性学习?
因为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符合学生心里认知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都为体验性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体验贯穿于新课改的方方面面,“体验”是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儿童体验生活和存在的意义,把他们培养成完满的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总体目标,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学习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建构,积极的体验。“体验”是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本次新课改适应21世纪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这”三维一体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新课改强调由 1 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结合。体验本身就是知、行、意、情相结合的过程,所以体验就是新课改中三维一体目标。“体验”是新课程形态的重要内容。基于全面,和谐的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改打破原有课程知识本位,分科主义的做法,加强课程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尊重知识经验的整合性,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而体验是新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内容。
三、如何实施体验性学习:
(一)情境中可以体验
理想教学效果的取得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没有实实在在的参与就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更不会有相应的技能。因此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上,使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恰当的学习情境中感受体验。1、生活情境中体验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创设了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第一次是师生之间购买,第二次是小组内购物,第三次是全班内购物,在这样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动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问题情境中体验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开展积极思考,深入研究。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只急匆匆赶路的唐老鸭不小心撞到一辆车的棱角上,又撞在了地上的石头尖上,师问:“唐老鸭撞到了什么地方,怎么会那么疼?”
3、游戏情境中体验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得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投沙包的游戏:一上课生排着两行整齐的队伍进入操场,然后 2 教师提出做向桶内投沙包的游戏,桶放那儿呢?有的学生提议放得队伍中间,但有的学生提出不公平,要公平就得围成圆,但怎样就能围成规范的圆,生提出先画一个圆,怎样画呢?于是学生积极动脑寻求解决画圆的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并且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除了以上提到的,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创设故事情境,设置悬念情境等,情境的创设得当,就会使自己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我们在创设情境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实践中体验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让数学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数学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舞台。1、课中实践中体验
课堂是实施素质的主渠道,教师要努力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操作,把箱子里的物体按形状分类。然后触摸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并把这些物体在桌子上滚一滚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学生的手摸、口说、感受、体验,发现这些物体的面的异同点,物体的形状不同,物体的面也有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经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实现“再创造”。2、课后实践中体验
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材料的选择应带现实背景和时代气息,使数学问题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如:在上完《统计》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调查周围的人,喜爱吃什么水果,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让学生说出假如你是水果店的老板,你会作出怎样的决策,这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统计的目的。这样的课后实践,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魅力与应用的价值。
(三)、评价中体验
课堂教学中,为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需要适时地对学生进 3 行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扬起自信的风帆。1、在教师的评价中体验
2、在自我评价中体验。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既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省,重新认识和评价形成对自我思想行为的反思意识。
3、在集体评价中体验。学生在群体活动中接受他人的评价,从而促进自己不段进步。
体验教育对于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新形势下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它的意义和价值,积极投身其中,思考、探索、交流、研讨,创设最佳的体验情境,让学生获得锻炼。
(孟淑芝)
2004.10
4
第三篇: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山东枣庄市中文化路小学 孙中会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将课程从“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因此,“体验”自然也就成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数学学科,“数学体验”则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所生成的对数学内容的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是体验者以自己的数学学习需要、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已有的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基础上去理解、感受、建构的过程。让学生进行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在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中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为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教学策略。
一、触境生情——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情境是数学问题产生的土壤,数学情境的精心创设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 前提。情境是体验的一扇窗口,是体验过程的门户。情境设置是否恰当,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动情”。情能使人进行深刻的思考,进行沟通和联想,促成多种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体验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则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对它漠不关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老师创设的问题情景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设计的,即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又要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同时创设的数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同时在内容上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探索性,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的适当的引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获得丰富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数学体验。总之,学习者对体验的情境越是感到乐趣,这种体验的过程掌握得越牢靠,这种体验的结果就越发表现得真实。尤其是在与旧经验相冲突的情境中,学生产生了更为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习者更会极具积极性、主动性地去体验。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体验
新课程指出: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体验与感悟由于其潜隐性和长期性而被忽略,乏味单调的认知生活满足不了学生完美的精神需要。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只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活动,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书本知识。并且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没等到学生学习历程的完成和升华,就急不可耐地抛出现成的、设定好的结论。无疑,这种操作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与感悟。这里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内化之后,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的一种内心反省。学生从中经历了数学的再创造的体验,使学生积极参与认知、真心流畅地表达感情、进行深层次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来学习数学。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特别要使大部分同学甚至所有同学都参与相应的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并不都能探究得出结论,但是学生可以增进数学理解的过程知识。因为,数学探究强调的是积极思考数学问题的意识,主动参与做数学的学习方式。只要用心地去钻研、去探索,哪怕遭遇的全是挫折与失败,也会获得一种体验性的过程知识,在日后的学习中发挥作用。因此,在指导
第四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小学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小学数学
盱眙县鲍集中心小学
刘巨祥
【摘 要】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已是当前教育的普遍共识,如何让小学生真正寓情感于学习活动,就是教育者须认真探究及实践的课题。为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来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以解决生活数学,尤显得重要。
【关键词】经历
体验
探索
生活化
实践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用“经历、参与、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数学活动与学生的体验过程已息息相关、不容孤立。而我们知道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他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区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将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想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一比,后者肯定由于前者。因为后者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这种学习活动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所以这种学习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在创新教育的大前提下,我觉得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来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定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他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便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小学加减法法则”的教学,我先让学生到商店调查有关商品的单价,以及商品的买卖,并且亲身去买一些商品。上课时,在复习了小数的意义及整数加减法的法则之后,让学生报出所买商品的名称、单价及应付的钱。然后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共应付的钱?列式和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大部分学生经亲身体验后,能从元、角、分的角度表达列式和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也有的学生由于见到小数的都是小数的单价,能用小数的组成表示列式和计算的依据。然后观察找出所列竖式的共同点,并与整数加减法比较,从而理解小数点对齐的含义。这样巧妙地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亲身体验知识的来源,有亲切感、真实感、兴趣高、体验深。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中体验
(一)参与实践操作,促进经验获得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如“将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6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遵循迁移规律,学会解决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和强化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我们要遵循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之中,把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扩大形成内化,或者学生主动地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组去顺应新知识的学习。如“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时,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自己探求平行四边形计算方法,很显然大部分学生用量底和边长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很自以为是,当学生用边长相等的长方形的面积去比时,问题产生了,面积怎么会小了呢?看来量边长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呢?转化成什么图形呢?大胆想象,动手操作,协作交流,及时点拨,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二、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绘学校平面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小学生营造充分平等、和谐的体验 氛围是体验学习的重要前提;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是体验学习的关键所在。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他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才智》2011年27期 宋燕 [2]《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中小学电教》2012年第四期 吴连峰
第五篇: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体验学习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体验学习
一个小女孩低着头,眼睛死死地盯着地面。在她面前,是一条可以逃生的路,但她却不能迈出一步。身边的几个孩子也都不敢抬头,一个男人的声音咆哮起来:“你们没有自己的概念,是不是?你是一个奴隶,对不对?”女孩子点点头,一些孩子抽泣起来。一旦被抓,孩子们就会被罚堆柴火,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总会有个蓄意捣乱的人来破坏他们的劳动成果。除此之外,他们还时时面临着被“绞死”或被“殴打”的威胁。
这并不是电影片段,而是美国亚拉巴马州科斯比训练营中的一堂逼真的历史课。科斯比训练营的老师们试图通过真实地再现当年的环境,让四、五年级的孩子们装扮成奴隶,亲身体验被像货物一样贩卖的滋味,还要与追捕他们的人斗志斗勇。通过这种“情境再现”的课程,孩子们可以真实地体验到历史,是单凭书本教学无法获得的。一堂课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的生命历程。理想的课堂是“乐园”,学生乐在其中,兴趣盎然,理想的课堂生活是“创造坊”,给学生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去体验去探究。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体验的意义。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以及缄默性等特点,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个人领悟和情感意义的生成,能够突显学生在学习中无人可替代的主体地位。把“体验学习”引入 课堂教学中来,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作为市“十一五”课题《小学体验学习研究》研究的一分子,通过学习当代世界最杰出的体验学习专家库伯教授的论著以及在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等的指导下,对数学课堂中的体验学习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初步的探索。笔者认为要上好“体验学习”型数学课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选择适当的体验方法,科学设计体验情境是上好数学“体验学习”课的前提
所谓“体验学习”课是指通过学生亲自经历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周围事物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经验、达到教学目的。在学习中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发展、成功的乐趣,而且还使他们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创新精神、综合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合作精神等诸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发现,进行数学教学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生活实际问题。体验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教师具体选择哪一种方法或者十几种方法综合应用,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考虑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因素。必须考虑教师作为教的主体的优势和不足,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状况、原有的社会环境,考虑学生的特点、身心发展实际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实际的思维水平和行为习惯等因素,以利因材施教。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去选择适当的方法。教学目标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从教学内容出发拟定的。我们所选择的方法必须利于达到教学目的,使方法与内容相适应。三是注重实际效果,避免形式主义。
教学方法确定后,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体验情境:一是设计的的体验情境要充分反映教学内容的实际。二是设计体验情境要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三是设计体验情境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在经历、思维、能力、兴趣、知识体系等方面的特点。四是设计体验情境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将三角青形转化为过去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一般规律。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试着将两个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很快就拼出了一个长方形。从而得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这时老师及时提出新问题:是不是不管哪种三角形在计算面积时都具有这一规律呢?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新的矛盾再次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们剪的剪,拼的拼。
又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袜子,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如通过每个学生尝试“抱25千克的大米”等活动,让学生来感知体验1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建构的平台,开阔同学的视野,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二、教师转变观念,摆正好位置,是上好数学“体验学习”课的保证
1、教师应当是体验活动的组织者、领导都。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体验活动的目标,激发动力,端正态度。教师安排体验活动的时机要合适,难度、时间、作业量要适当。
2、教师应当是体验活动的指导者、古县者、合作者。有些体验体验活动要求教师能够进行示范,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有时还应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感受成功的体验。
3、教师应当是体验活动的鼓励者、评价者。这是体验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角色。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去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主动性、独立性;另一方面,教师应适当地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和体验结束后及时自主评价,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批评、修正错误,强化自身的优势。
教师在摆正了自身的位置以后,还应在思想上积极转变观念,在认识上要注意和防止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将学习性的体验等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从而淡化了学校教育存在的意义。二是限制体验主体的自由,由于教师过多的干预,致使本来以学生为主的体验变成了在教师操纵下的一种没有自主判断、没有行为决策自由的活动,丧失了数学“体验学习”课型的价值。三是应用“体验学习”课型的频率和难易程度失当,不顾教学内容的需要,过频、过难地采用“体验学习”课型,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由于我们的研究才刚起步,因而还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回答,有许多实际问题有待探索。如,怎样把握时代脉搏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地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调整和创新;怎样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深刻的体验;怎样处理好自然环境与人为优化环境的关系,使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产生互补作用以及我们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确保学生的体验、感悟,同时又能兼顾基础知识的落实,实施小学数学体验教学的效果最佳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