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体验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变式研究(写写帮整理)
小学语文体验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变式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体验”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出现了16次之多),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而把体验式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也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专家的肯定。很多教师都在尝试把这一课程改革新理念运用于自己的课堂实践,尝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和发展,如何以一定的模式去引导学生主动地生成、发展、丰富、延伸体验,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因此,我校在2004年申报了《小学语文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被立项为省一般规划课题。2005年结题,2006年,该项课题成果获浙江省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有了较为固定的模式,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更加注重体验了,学生学得也更有情有趣了。可是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们又发现,由于文本体裁的不同,教学过程中主导和主体地位侧重点的不同,教师采用的主体教学策略的不同等原因,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有时甚至束缚了我们的阅读教学。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体验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变式研究》,我们将针对不同的文本体裁尝试采用不同的体验性教学模式。另外,一个单元、一册书的前面几篇课文和后面的几篇课文,由于主导和主体地位的侧重点不同,教学模式自然也就不同。我们以本课题的研究来细化和丰富体验性阅读教学模式,以求更好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好学语文,学好语文。
二、国内外相关综述
1、体验式学习是我国源渊流长的一种优良的学习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提出“圣人以身体之”。著名教育家朱亮则把“切己体察”作为闻名四海的白鹿洞书院的院训之一。在我国传统诗学和传统语文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涵咏”、“吟诵”、“品味”、“体味”、“妙悟”、“入神”等等,也都包含了体验的过程。
2、体验性教学源起于欧洲,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美国。他们强调“从做中学”,以自然为舞台,以活动为道具,以学员为中心,以体验学习的方式提升组织和个人的情商,为学员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体验式培训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使学员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激励中加速所学知识的有效转换。
3、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体验问题和想像问题一直是诗学和美学讨论的中心。体验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带有强烈的反思倾向和神秘主义倾向。体验作为主体的一种反思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力,则极注重一种超越意向,力图使存在的本源意义展示出来,体悟自然、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玄妙。体验不仅是主体的一种内心生活,也是一种与对象的意向性交流。
5、近年来,体验性教学引起我国越来越多教育学者的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6、我校在2004年申报了《小学语文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被立项为省一般规划课题。2006年,该项课题成果获浙江省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总结出了小学语文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模式的四个操作流程:创设情境,生成体验;积极引领,丰富体验;积蓄情感,表达体验;延伸整合,升华体验。
总之,体验性教学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关注的热点话题,已经有很多人进行广泛的研究,但对体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掘。本课题将在前人研究体验性教学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体验性阅读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研究,是有现实意义,也是有广阔背景的。
三、理论依据 1.现代学习观
现代学习观强调学会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有现代学习观,达到学会学习的标准。而体验式教学模式非常重视这些要求,它重视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以使学生想学,它重视对学生的指导和发挥其主体性以使学生会学且学得好,它强调学生的亲身实践以使学生会用。
2、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论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现代教学论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强调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情感、智能的和谐统一,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和在实践中的创新。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客观的评述,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感知、领悟知识,井用实践来证实,又促进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情感、智能的统一。
3、情感驱动理论
教学要关注儿童多方面的可能需要。首先要关注儿童的情感,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才能使学校成为儿童发展的乐园。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内在条件首先是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心理的发生始于情感,情感先于认知。儿童的成长是由爱与关怀孕育的。因而,情感发展为先的观点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支点。
4、情景教育理论
这一理论古已有之,例如孔子提出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实际上就是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我国教育工作者李吉林等人将情景教育理论进行新的尝试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一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孤立的,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即通过情景的最佳设置与模拟,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
5、建构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起初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也就是说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去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四、研究的预期目标
1、本课题研究是省重点立项课题《小学语文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子课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求文体不同,教学主体与主导的侧重点不同等情况下所产生的多种体验性教学模式。我们把这种以小学语文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变化、派生而来的阅读教学模式统称为“小学语文体验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变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积累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整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五、小学语文体验性阅读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体验性原则
3、激励性原则
4、合作性原则
5、创新性原则
六、研究的内容
(一)不同教学文体产生的变式及实施策略
1、写人记事类
(1)理清脉络,整体体验:一般来说,写人记事类课文头绪较多,情节较复杂。可借助审题、释题理清思路,作品结构规律理清思路,让学生对课文全貌有整体的印象,获得对文本的初步体验,从而为下一步抓文章关键和重点的突破做好铺垫。
(2)细读品味,深层体验: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获得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领悟写人记事类课文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寻找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点,如对人物传神的对话;表现人物形象、心理的生动深刻的词句;作者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句子进行深入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从而获得与文本对话的深层体验。(3)自主表述,表达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所想所感,都是体验的外在表现形式,要让学生倾述出来。如在初读时,做上标注;在深入学习时,自由表述自己的理解;在充分理解文本时,动笔写下感想等。
(4)前伸后延,升华体验:课前,了解人物信息,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奠定情感基础。课后,了解相关信息,升华体验。
2、写景状物类
(1)创设情境,初步体验: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往往都很美,一篇美文就应该获得美美的体验。在上课伊始就要利用录音,音乐,动画等多中教学媒体创设感染力较强的情境,使学生在良好情境的熏陶下获得初级体验。
(2)引领细品,加深体验:在教学中,即要注重整体教学,也要引导学生对句子的细细品味。通过对重点句词的朗读品味,分析理解,能够获得更深入的体验。
(3)借助想象,丰富体验:教学此类文章,不能止步于语言形式与技巧,还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和感受的触角,让诗情画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画面,从而进入诗人精心创设的意境,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丰富情感体验。
(4)情境诵读,表达体验:给学生创设有效的,有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诵读,或交流感悟,或进行相关创作,让学生得到有效表达体验的途径。
3、科普读物
(1)引领初读,理解课文:科普读物是通过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一个科学知识,学生读起来也比较轻松。科普读物的第一关就是搞懂课文蕴涵的知识。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质疑问难,上网搜索等方法。
(2)积极引领,丰富体验:科普读物里的很多知识孩子了解的还不够全面,教师要发挥引领的作用,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立体化的体验。
(3)运用朗读,表达体验:把科学知识蕴藏在生动的语言中,通过个读,男女生读,小组读,赛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把读懂的知识和从文本中获得的体验表达出来。
(4)延伸整合,升华体验:一篇科普文可以在横向,纵向联系许多科学知识,通过学生查阅,教师补充,课后收集等多种方法获取相对全面的知识,从而对文本会产生更高级的体验。(5)质疑想象,放飞体验:科学是神秘的,我们可以搞懂一些,但留给学生大部分的是未知。如《月球之谜》通过质疑学生能把获得的一时体验放飞到他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去。
4、童话寓言类
(1)创设情境,生成体验:运用讲故事,音乐配读,动画播放,教室布置等创设一个童话的世界。
(2)进入情境,丰富体验:运用语言描述,遐想等手段,引领孩子进入童话的情境,从而体会到童话寓言中人物的感受。
(3)沉浸其中,真切体验:要营造一个持续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孩子沉浸其中,如此获得的体验才是真切的。
(4)出而再入,表达体验:完成对文本的对话,理解了故事的含义也就有了丰厚的体验,再融合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让孩子二次进入文本,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可以是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等形式。
5、古诗文类
(1)创设情境,铺垫体验:兴趣是先导,在教学比较难懂的古诗文首先要创设吸引学生的情景,为获得良好体验做铺垫。可以用以下方式:
1、配乐,教师描绘画面;
2、猜谜引入;
3、复习背诵学过的古诗;
4、课件出示诗歌描绘的情景。
(2)感知诗意,初生体验: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感知诗意。如:从插图感知诗意,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从已有的知识入手,感知诗意。(3)理解诗句,深入体验: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诗文的词语和句子,对诗文进行合理的联想,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获取深入的体验。
(4)领悟诗情,丰富体验:诗情要在全诗上感悟,通过小组讨论,辩论,描绘,朗读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从而丰富了阅读体验。
(5)进入诗境,升华体验:读诗文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文的意境。通过朗读,复述,表演等形式让进入意境,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
(6)诵读诗句,内化体验:指导学生抓住重音、平仄、停顿、语速、语调进行诵读,增加语言积累,增加文化积淀,并进一步体验到诗文的意象、情绪、韵味。
(二)教学主导与主体不同侧重产生的变式及实施策略
1、侧重教学主导的教学变式及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体验性教学运用较多的一种策略。
(2)积极引领,引导学生体验:引导质疑,启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孩子合作探讨,使学生有序有度的深入体验。
(3)感染熏陶,丰厚学生体验:教师要运用语言,音乐,图片,音像等手段,感染学生,使学生的体验立体化。
(4)总结拓展,升华学生体验:总结学生的体验,上升为一个观点或一种精神,使体验升华,闪光。
(5)课后延伸,延续学生体验: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相关阅读、相关创作,开展专题活动,使课堂体验延续到课堂之外。
2、侧重学习主体的学习变式及实施策略 A、以个体体验为主
(1)进入情景,自读自悟,原初体验: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记录下自己的原初体验。
(2)交流感悟,延伸整合,升华体验:每个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交流自己的感悟,其他学生可以做补充,整合完善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B、以小组体验为主
(1)进入情境,原初体验(同上)(2)小组交流,多元体验: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原初体验,可以获得多元的体验。
(3)小组汇报,表达体验:小组讨论商定一个研讨的主题(可以是对课文某一个方面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一个段落的研读,还可以是对中心问题的质疑和释疑),组员进行讨论交流。(4)交流整合,升华体验:每个小组选派一人参加全班交流,介绍主题研读体验。在学生充分发表观点,表达体验后,教师只作适当的补充,以深化学生的认识,或给他们的体验以新的启发。
(三)多种变式的评价策略
1、观察法
根据观察发现对实验班级、实验学生在多种变式教学前后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学习氛围,课堂发言的广度,深度及次数,课堂教学的效果等。
2、访谈法
通过与学生,教师及家长的访谈交流,获得学生对多种变式下实施的课堂产生的兴趣度,参与度,教师对新模式课堂的满意度等。
3、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在多种变式下的各个学习阶段,参与体验的积极性和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4、个案跟踪法
确立个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及课堂表现的跟踪调查,进行前后对比,获得多种变式的实施效果。
七、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围绕课题,遵循目标,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通过个案的分析、总结,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2、经验总结法: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关体验性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地开展实验研究,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3、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5个班为实验班。本校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4、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5、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评价方法。
(二)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已作了近3年的非正式性探索。2005年1月相关课题立项为浙江省一般规范课题,11月结题。2006年开始,相关课题的研究进入深化研究、成果推广阶段,大面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本研究将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层层深入地继续开展研究。下面将课题研究步骤分阶段加以简单阐述: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1月)
(1)通过问卷、座谈、调研等多种形式对教师、学生进行调查:对本课题开展的理解和支持程度。
(2)搜集师生对当前语文课堂的意见和整改要求,对前测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3)举行开题会。明确课题组内人员分工,并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完成课题研究方案,个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12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广泛搜集整理各类资料,以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2)每个课题组成员带动自己的徒弟和结对教师参与本课题的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从实践上探索“体验性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多种变式”,提炼各个模式的变式相对应的教学策略。
(3)及时记录、存档,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汇总,基本完成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及时调整体验性教学模式的方案,不断提出新的设想。
(4)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体验性学习的进展情况。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在校内推广应用。
(5)2008年上半年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课题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6)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3、总结阶段(2008年1月——2008年6月)
(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聚集群体的智慧和力量,继续细化、深化体验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进一步完善模式,向全校其它学科推广,并在全校开展有关“体验性课堂教学”的论文、教学设计、实录、案例评比活动,并把部分教师得奖的文章编印成集。
(3)组织座谈,邀请专家进行评价和指导。在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展示体验性课堂教学,让家长也来参与评价体验性课堂教学的效果。
(4)收集整理资料,对体验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概括,对其运用策略加以修整完善,完成实验工作报告和实验总结。
4、推广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
(1)通过送教、开课及讲座等形式,将研究成果向兄弟学校及结对子学校推广。
(2)通过衢州市、江山市和区片课题申报会议,采用汇报的形式向到位的专家、领导、教师作汇报,将成果向省内外福射。
(3)吸收专家、领导、教师的建议,改进研究措施,对体验性教学作进一步深入研究。(4)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5)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八、研究的条件分析
我校是“浙江省教科研200强学校”,有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参与本项课题研究的五位老师均是学校的教学骨干,且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其中,徐建立老师全面负责学校的各项教学研究工作,曾主持过多个省地级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撰写的几十篇论文先后在《中小学管理》等刊物公开发表。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主持过省、地级的课题研究,并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撰写的论文在《中国教育报》、《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教材教法》、《小学教学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累计三十余篇,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课题研究工作经验,有能力承担这一研究课题。
第二篇:浅谈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笔者尝试在小学品德课堂上进行“体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力求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自主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乐于分享。
关键词:互动 参与 丰富 体验 分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07-01
孩子品德的形成来自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小学品德“体验――分享”式教学注重学生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努力创设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表现自我的民主氛围,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亲身体验、乐于分享。在这样的品德课堂中,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道德成长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品德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图文并茂,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要求老师把课堂变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品德课堂教学更有效。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皮诺曹的鼻子》一课时,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这样设计这节课的开头: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这些动画人物你们认识吗?(播放动画人物视频)他们多可爱呀,同学们认识的动画人物真不少,看看这个人物你们认识吗?(播放《木偶奇遇记》片段)这节课,我们把皮诺曹请到教室里和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出示皮诺曹贴画)
咦,小朋友们发现了吗?他和我们有什么地方长得不一样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啊!听到小朋友们都知道他的老毛病,皮诺曹害羞地躲到了黑板上。(板贴皮诺曹贴画)
皮诺曹看到小朋友那么快乐地学习,多羡慕啊!在仙女的帮助下,他变成了真正的孩子,每天和我们一样读书、写字、学本领,大家想知道他最近的表现吗?让我们看看吧。(播放《新木偶奇遇记》片段)
二、提出问题,讨论探究
品德课堂就是引导学生在互动和体验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和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教学《绿色小卫士》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的危害,可以这样设计:
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杯水,这是从我们城市的印染厂取来的,仔细看看,这是一杯怎样的水?据环保部门测试,这水中有毒染料的含量严重超标,里面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果这样的水流入人的饮用水,会怎么样?如果被用来灌溉农田呢?如果进入河流呢?
难怪水污染被人们称为世界头号杀手。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污染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危害呢?小组讨论一下。
三、信息收集,自主体验
在品德教学中,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丰富品德课堂,帮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全面、清晰的认识,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怎样买东西,学习如何买需要的东西,关注产品的质量:
课前,每个小组都准备一样商品包装盒。这些商品的包装上有很多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火眼金睛看包装”。(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交流。)
(出示“三无产品”)找一找和刚刚看到的包装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们,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小店、小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三无产品”,我们千万不能去买,它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四、反馈分享,总结延伸
在品德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与课后实践为舞台,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和组织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和社会活动,激发学生的亲身感受,在课堂的参与、体验中,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最终通过课堂的拓展延伸达到心灵的感悟,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例如,在教学《逛商场》一课时,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新型购物方式的好处,又能知道这种购物方式的弊端,指导学生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改变了以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购物方式,如今我们不用付现金,甚至不用去商店也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新颖的购物方式(出示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电话购物),你觉得新颖的购物方式有什么好处?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呢? 新颖的购物方式正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它们有利有弊,更需要我们仔细辨别,货比三家,学会理智购物、正确消费,买到合适合理的商品。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实践与体验,以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模拟真实等活动方式,获取感性材料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去认识抽象的概念,促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情感。通过体验与认识的交互作用,促成学生行为和认知的统一,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乐于分享,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第三篇: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
小学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策略
甘寨小学教师:石永玺
《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把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摆在首位。
但纵观当前小学作文现状,学生的体验并没有在作文中得以很好体现,情况不容乐观。从学生习作来看,大多数学生写作文都不是出于情感表达需要,而是为了迎合教师或社会的评价标准被迫奉命写作。作文缺少个性,没有独特的体验,学生在习作中弄虚作假,空话大话连篇,作文结构程式化,作文内容雷同化,语言表达成人化,找不到童真童趣。从作文教学看,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因素,单一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注重作文技巧,结构模式的指导,极少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忽视对学生体验的激活及情感的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生机和活力。究其成因,主要是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认识结构不完整,思维品质不成熟,他们对自然、社会的观察和体验往往比较粗浅。面对这样的现状,我开始进行体验式习作教学的探索。
一、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
体验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使学生真切体验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学生的各种体验,让他们不仅在各种情境中体验生活,而且创造生活,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他们作文“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它的教学程序可以分四步进行。
1、积蓄体验
传统的学生作文教学,学生往往是在毫无思想、材料准备或体验零碎肤浅的情况下进行的。课堂上经常是优等生唱主角,中下学生一片茫然,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是似曾相识,没有个性。体验性作文教学第一步就是课前提前数周告知学生作文的内容、范围、主题等,然后根据作文的要求,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动手操作,如何有方法有层次有计划地认真观察、阅读相关书籍汲取知识。在实践中教师要适时、适机、适当地指导学生注意记录每一个实践环节,特别是一些细节,为习作积累具体的材料,要积累材料的同时,记录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积蓄充分的情感。这是作文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
2、激活体验
学生要写出生动具体、情真意切的作文,激活已积蓄的体验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音乐、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激活学生已积蓄的体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分享体验的愿望。
3、表达体验
表达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实践中看到的、做过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关内容以及由此萌发的情感有条理地与同伴分享并记叙下来。这个过程伴随着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深化认识,过滤、筛选实践中获得的有益成分并使之积淀下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单纯地累积材料,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在实践中的感受体验,彰显自己的独特性。
4、升华体验
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最小的孩子在完成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反映,或喜或忧,或豪情满怀或抑郁伤感等,但这只是个体情感的表面体现,教师要引导他们将这种体现逐层深化,纳入到健康运行的轨道上来,使其经历一个“情绪――情感――情操”的演变,催生出无穷的力量,真正起到作文育人的效果。整个过程要以学生为主,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富有个性,有效地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二、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操作策略
1、生活观察策略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必要的情感体验是体验性作文教学的前提。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仓库。我们根据学生接触生活的特点,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无论是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还是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要求学生及时记录,随时积累。这种积累不仅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米”下锅,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与体验的累积。亲情、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都是学生作文的重点,而这些“情”都必须从生活中来,从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中来。
2、阅读贮存策略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结晶,知识的宝库。阅读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精读,还是粗看都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和陶冶情趣。因此,边读、边悟、边记,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所需的信息,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同时这种阅读也是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淀。
3、真情批注策略
有句教育名言:“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作文完成了,老师批阅时融入真情,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能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强成功的体验,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情批注特别强调的是要真心赏识抒写发自肺腑的真话。宽容,接纳和赏识每个孩子的习作,让孩子敢于写真。教师的宽容,将给孩子的习作带来无穷的希望。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他们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他们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不定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此外,当学生不愿教师把自己说的话公开出去时,教师应向学生保证:绝不会把学生的习作中倾吐的真言公开,以消除学生写真的畏惧心理和后顾之忧。当学生在写真作文中暴露出一些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作为老师,不能坐视不管,而应该做好调和工作,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写真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
在写评语时,语言最好不带否定式的批评,而是要千方百计挖掘其优点实行肯定式评价。语言要有亲和力,具有感染人的真情和热情,这样的激励评价,才能调动学生写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在真情表达上有信任感和安全感,才可能对写作不厌其烦,乐此不疲。
“文章千古事”。作文和作文教学一直是个大难题,作文教学研究是颇有争议的大实验。但我坚信体验式作文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一定能得到迸发,真知灼见一定会在笔尖流露。
第四篇:论变式教学的高效性
论变式教学的高效性
摘要:“减负”的实施,让学生从大量的习题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所要追寻的最终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因素的。笔者认为,注重变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措施。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问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数学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介绍了笔者在变式教学上的尝试,旨在与同仁一起交流分享。
关键词:变式教学;数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5-0102
题目: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M是BC边(不含端点B、C)上任意一点,P是BC延长线上一点。N是∠DCP的平分线上一点.若∠AMN=90°,求证:AM=MN.题目一抛出,思考片刻,有学生举手。
学生1:看到∠AMN=90°这个条件,我想到构造“一线三等角”模型(如图2)。过点N作NF⊥BP,易得∠1=∠2。再根据∠B=∠NFM=90°,得△ABM∽△MFN。
∵∠NCF=45°
∴设CF=NF=x,MC=y,BM=z,由△ABM∽△MFN得:■=■,∴■=■,化简得:x=z。
∴■=■=■=1即AM=MN
学生2:要证明AM=MN,我想到构造全等三角形。在AB边上截取AE=MC,连结EM。易得△EBM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AEM=∠MCN=135°,∵∠1=∠2,∴△AEM≌△MCN.∴AM=MN。
师:两位同学的建模构造得非常漂亮!现在老师再给它找个双胞胎兄弟。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ECGF如图4放置(B、C、G三点共线),连结AF、DG交于点O,求证:∠AOD=45°。
生思考片刻,没动静。师启发:45°角可以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要出现等腰三角形,我们同样可以去构造全等三角形。
温馨提示,可以参照图3的解法。
生3:老师,我做出来了。如图5,在BC边上截取BH=CG,连结AH、FH,FH交DG于点M。则BC=AB=HG,BH=GF,∠B=∠FCG=90°,∴△ABH≌△HGF。∴AH=HF,∠1=∠2。∵∠1+∠3=90°,∴∠2+∠3=90°,得△AF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FH=45°。又∵AD∥HG,AD=BC=HG,∴四?形AHGD为平行四边形.∴HF⊥DG,∴∠AOD=∠FOM=45°。
话音刚落,其他学生忍不住为其鼓掌.多么敏捷的思维,多么严谨的语言。趁胜追击,笔者将题进一步变式:现在老师让调皮的小弟弟(小正方形ECGF)牵着哥哥的手(点C)旋转到某个位置(如图6),请问这时∠AOD还等于45°吗?
学生纷纷点头,嘴里嘀咕着:凭多年的解题经验∠AOD应该还是45°。
师:那我们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去解决这种情况呢?
有学生马上否定:肯定不是构造全等三角形了,因为此时点B、C、G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找不到刚才的那对全等三角形了。
师:哦,那我们要另寻方法了。构造不了等腰直角三角形,那我们想想,在正方形中,哪里可以找到45°的身影呢?
众生齐答:连结正方形的对角线,对角线平分直角。
师继续引导: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相似图形,那我们能不能从相似三角形着手试试呢?
学生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感,开始埋头尝试起来。
生4:老师,我真的解出来了。如图7,连结AC、CF,设AF与DC的交点为点H.∵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ECGF。∴■=■=■。又∵∠ACF=45°+∠DCE+45°=90°+∠DCE,∠DCG=90°+∠DCE,∴∠ACF=∠DCG。∴△ACF∽△DCG。∴∠1=∠2。又∵∠AHC=∠DHO。∴∠AOD=∠ACD=45°。
师:非常棒!以上的三个题,我们体验了根据题意出发,完美构造全等三角形和构造相似三角形,同时也体验了从图形特殊的位置(三点共线)到旋转至任意位置的解题策略。
现在老师暂且给类似图6的两个双胞胎(相似图形)的一个顶点重合在一起的两个图形称为“手牵手”型。刚才的两个双胞胎是正方形,老师在想,当双胞胎的形状发生改变时,不知还会不会有类似的结论。
这时,教室里开始一阵“骚动”,学生们开始跃跃欲试了。
生5:老师,我想到了最简单但又很美的图形――等腰直角三角形(该生边说边上台画出了图8的图形),然后自信满满地说:此时的∠AOC=45°。明白的同学请举手。
在座的学生先是愣了一下,随后不约而同地举起了双手!多么聪明的孩子啊,把正方形的另一半“抛弃”以后就成了这种“手牵手”型的,我不禁感叹学生的聪颖与睿智!
受到了这位同学的启发,其他学生也不甘落后,开始大胆猜测、验证。
生6:老师,我觉得还可以是两个等边三角形“手牵手”型.如图9,∵两个等边三角形相似,同理可得△ACE∽△BCD,∴∠1=∠2。又∵∠BHC=∠AHO。∴∠AOB=∠ACB=60°。
掌声响起了,那是源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喜悦啊!
生7:老师,老师,我还有发现.我觉得只要两个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手牵手”,同理可得∠AOB=∠ACB,也就是∠AOB的度数等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
生8:老师,我还总结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手牵手”型的三角形全等或相似都是SAS型的,其中两边是两个相似图形的大边和小边,夹角是它们的相等的内角加上公共角。
这时,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所有的学生向生7和生8投去了“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此刻学生的思维已经达到了质的飞跃,从正方形的“手牵手”型着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创造、概括,让学生经历了方法模型的过程,掌握了抓住基本图形的变化,体会变中不变的性质,笔者认为这肯定是传统课堂所严重缺失的部分。
“手牵手”型的变式历程,让笔者更加坚信变式教学的高效性,尤其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地对题目进行改编并进行解答,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变式训练中提高学生识别和运用基本模型的能力,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对学生思维发展提供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也使类比、转化、特殊与一般数学思想在变题、解题过程中自然、完美地进行渗透,真正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相信在变式的路上,抓住数学的本质,形散而神不散,一定会迎来繁花相送的美丽景象!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中心初级中学 315100)
第五篇:变式教学
怎样进行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更概念非本质的特征、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 “变”的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数学变式教学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变式来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数学“双基”,领会数学思想,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都具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一、类比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许多数学概念概括性比较强,学生理解非常困难;有些知识包含了隐性内容,有仅仅依靠老师的情景创设和知识讲解学生可能无法全面理解数学的内涵的,所以需要运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意义”时,一个分式的值为零是包含两层含义:(1)分式的分子为零(2)分母不为零。因此,如果仅有“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此类简单模仿性的问题,学生对“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还是很不清晰的,考虑“分母不为零” 意识还不会很强。但如果以下的变形训练,教学效果会大不相同:
变形1: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变形2: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变形3:当x______时,分式 的值为零? 通过以上的变形,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数学变式教学有助于养成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
二、模仿变式,更快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数学方法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些数学方法的掌握往往需要通过适当改变问题的背景或者提问方式,通过模仿训练来熟悉。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变式问题,或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可以更快地帮助学生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数学》(上)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SSS”方法的运用,就很好地采用了变式教学的设计形式。
(1)如图(1),△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和BC的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例题1)
(2)如图(2),AB=AD,CB=CD,△ABC与△ADC全等吗?(习题13.2中的复习巩固)(3)如图(3),C是AB的中点,AD=CE,CD=BE,求证△ACD≌△CBE;(习题13.2中的复习巩固)(4)如图(4),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求证∠A=∠D.(习题13.2中的综合运用)教材中为了让学生掌握“SSS”方法,首先安排了(1)中的简单训练,其中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有公共边的三角形,相等关系较为直接,只要验证全等的条件是否齐全、是否对应即可以;而(2)则是例1的图形略为变形,旨在增强学生针对图形变化应注意全等条件的验证意识;(3)、(4)中的两个三角形虽然已经一对边之间有直接关系,但其中一对边的相等关系需要经过简单的推理而得到,难度有所加强,对学生是否掌握“SSS”方法的要求更高。这样的变式训练,让学生通过模仿逐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对初中学生有着更普遍的意义。
三、阶梯变式,训练中总结数学规律
初中数学内容的形式化趋势比较明显,而学生的对形式化的数学知识理解普遍感到困难,对某些规律的形式化的归纳往往更是无从下手,所以,适当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变式教学环节,让学生从变式问题中“变化量”的相互关系中,帮助学生总结数学规律。
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数学》(下)关于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的对称轴、顶点、开口等变化规律与a的取值的的关系时就是采用变式教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总结出这类函数的性质的规律的。
首先,用描点法分别画出两个简单的二次函数“y= x2”和“ y=2x2”的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它们与“y=x2”的图像的不同点、共同点,发现如下结论:
(1)三个函数对称轴都是y轴;(2)三个函数的顶点都是原点;(3)开口均向上。
其次,进行变式后再尝试验证。同样用描点法别画出两个简单的二次函数“y=-x2”、“y=-x2”、“ y=-2x2”的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它们与图像的不同点、共同点的系数的可以引导学生验证上述结论,发现(1)、(2)依然成立,而(3)有了不同的变化,就是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实际上与函数中系数的正负有关,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这样,因为需要对图形的几何性质等规律性知识进行总结或验证时,从简单的一类问题开始进行变式,借助变式教学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中其它规律的发现与验证都可以使用变式教学。
四、拓展变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十分明显,经常隐藏于例题或习题之中,教学中如果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进行拓展,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例如下面问题可以进行充分运用会有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图
(一)在DABC中,?/SPAN>B=?/SPAN>C,点D是边BC上的一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AB=10cm,DE=5cm,DF=3 cm,求(1)SDABC。(2)AB上的高。
上题通过连接AD分割成两个以腰为底的三角形即可求解SDABC=40 cm2 ;借助于添加AB上的高CH,利用面积公式和第一题的结论,不难求的AB上的高为8cm。我在教学中并未把求得结论作为终极目标,而是继续问:3+5=8,在此题中是否是一个巧合?探究DE、DF、CH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猜想CH=DE+DF)。
引出变式题(1)如图
(二)在DABC中,?/SPAN>B=?/SPAN>C,点D是边BC上的任一点,DE^AC,DF^AB,CH^AB,垂足分别是E、F、H,求证:CH=DE+DF 在计算例题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具有了用面积的不同求法把各条垂线段联系起来的意识,此题的证明很容易解决。
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此时,我又借机给出变式(2)如图
(三)在等边DABC中,P是形内任意一点,PD^AB于D,PE^BC于E,PF^AC于F,求证PD+PE+PF是一个定值。通过这组变式训练,面积法在几何计算和证明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这一组变式训练经历了一个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巩固知识,学生猜想、归纳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五、背景变式,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在解题教学的思维训练中,通过改变问题背景进行变式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从不同角度去改变题目,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归纳出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思维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的采用,通过改变条件,可以让学生对满足不同条件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通过改变结论等培养学生推理、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性和严密性。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5,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5,周长为16,求底边长。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
6,求周长。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2,另一边长为16,求周长。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6。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
变式1是在原问题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变式2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而变式3中的“5”显然只能为底的长,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变式4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题的关键。通过问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
变式教学实际上是在教学中根据数学教学要求、授课对象、数学教材内容和教学环境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变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要想它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充分考虑上述教学因素;变式教学就是外因,学生的学习活动则是内因,变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空间,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