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推荐)
资 源 调 查 与 评 价
实习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实习目的
1,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野外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湖北省咸宁市贺胜桥为样区进行“土壤、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教学实习。2,通过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技能。3,以正射影像为工作底图,根据路线调查和典型区的调查,每组完成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并在室内完成质量评价。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实习时间共安排两周(11月27号至12月11号),分外业调查和内业评价两个阶段。外业调查实习地点为咸宁市贺胜桥镇。
三、实习过程 概述:
通过野外调查,完成各区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草图,在室内将各小组对应的图拼接在一起形成整个区域的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将得到的图扫描数字化和矢量化,通过对剖面记载数据的分析,得到区域土壤质量的评价结果。
土壤图: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
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现场调查的土壤利用状况确定土壤利用类型,在底图上找到相应地块勾绘出边界,按土壤利用分类表标号。
1、外业调查
1.1.老师讲解
老师对野外调查的内容、方法、技巧进行讲解,各组领取各种工具,包括两把铁锹、地质工具包、GPS手持机、底图板等。1.2.路线调查
老师带领大家途径第二组所在区域,现场演示野外调查的技术与方法并挖了一个水稻土剖面,使我们对挖剖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对水稻土的分层与分类有更深的理解,为以后的实习工作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3.详细调查
各小组进行本区的区域分析,预测主要剖面点的位置,做好调查计划。我们组调查的是第六区。
各组根据自己的规划,对全区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具体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挖剖面点时,要选在土壤发育条件相对稳定的地方,并且路旁、沟边、住宅四周等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不能最为剖面点的位置。剖面的大小要足够,一般要求主要剖面规格为1m×1.5m×1m。对于深度,不同点可能不一样,老师的标准是最少1m深或者挖到母质层或地下水。观察面要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并且观察面上不能堆土和人为踩踏,以免影响剖面的物理性质。
(2)完成剖面后观测剖面,客观描述土体构型并特别注意土壤发生层次。(3)完成剖面记载表。原则上是每个土种(或变种)设置一个主要剖面,采取内插或渐进法挖定界剖面,实地填写土壤代号,实地勾绘土壤界线。土壤颜色的比对要用比色卡,不同土层的pH值要认真用pH试液滴定后再对照pH比色卡测定,对pH呈碱性的土壤用稀盐酸进行石灰反应测定。
(4)对于土地利用现状,则根据现场调查的情况,掌握所在地段的土地利用方式,并在图上的对应地方用铅笔勾绘出地块,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对该地块进行标注。最后完成小组区域内的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草图。1.4、比土拼图
各小组将绘制好的草图与相邻组的草图进行拼接。在做土壤图时,要保证边界上相邻的地块土壤类型一致。否则,应拿出记录的表格进行分析,确定该争议区的正确土壤类型。若仍无法确定,应回到野外进行实地验证。对于土壤图,当相邻的地块土壤类型一样时,应将他们并做一块,检查每个闭合图形内的土壤剖面点的类型是否一样及是否有多余的线等。对于土地利用现状图,相邻的地块虽一样,但中间有大的道路不能省略的应保留其边界。最后将合并好的图汇成两幅整图,并各自加上对应的图名、图例、制作时间、指北针等。
2、内业评价
2.1、数据初始化处理
在处理数据之前需要采用ArcCatalog建立对应的GeoDatabase,设置对应的空间参考。建立逻辑的GeoDatabase数据模型,即建立评价中需要的数据库、数据集、图层(要素类)和拓扑关系。对于调查表格以及实验数据,需要将其整理为Excel表格并使用Access将Excel数据导入到mdb文件中。将手绘的土壤图和土地利用图扫描出来后,利用ArcGIS进行几何校正数字化等工作,得到两幅图的矢量数据,并对矢量图形进行赋值。在数字化完成之后,要对两幅图进行拓扑规则验证和属性检查,对有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改。
土地利用图RMS总误差
土壤图RMS总误差
土地利用图数字化结果
土壤图数字化结果
2.2、中间处理过程
2.2.1、选择参评因子
资源调查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壤,土壤的主要养分指标以及土地利用的方式需要参与评价。土壤类型及其典型样品的养分数据是在表格中查询得,土地利用是根据野外调查的土地利用方式来得到评价数据。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提取非评价单元,然后从土壤图中擦除对应区域,从而得到最终的土壤图。
2.2.2、归一化和栅格化
无论是为了建模还是为了计算,首先基本度量单位要同一。归一化是一种简化计算的方式,即将有量纲的表达式,经过变换,化为无量纲的表达式,成为纯量。其具体作用是归纳统一样本的统计分布性。归一化有同
一、统一和合一的意思。
栅格数据本质是矩阵的表达,因此栅格数据在计算上具有比矢量数据更好的支持矩阵计算的基本算法。土壤资源评价的主要算法是根据权重计算土壤资源的得分,划分资源等级,实现对土壤资源的统一评价。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和栅格化处理。实习中用ArcGIS进行数据的栅格化实现以及栅格分析和计算。在土壤图中,我们选出了9种评价因素,分别是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A层厚度。使用分段函数型属性归一化方法,根据已有的数据和公式,我们将其倒入excel中,利用excel开发工具来处理数据,得到归一化后数据。而对于土地利用图,我们则利用枚举属性归一化实现方法通过ArcMAP的Reclassfiy工具进行归一化处理。
土壤归一化处理结果 2.2.3、确定因子权重
本次实习中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因子权重。
构造比较矩阵
利用Matlab得到权重矩阵、CI、CR值
2.3、评价实现过程
2.3.1、等级分数计算和土壤分级
将归一化之后所有评价指标的归一化栅格图像和对应权重放入放入栅格计算器中,可以计算加权和。计算公式为:[表层有机质]*0.2950+[全氮]*0.1607+[全磷]*0.2179+[全钾]*0.0944+[碱解氮]*0.0672+[速效磷]*0.0653+[速效钾]*0.439+[PH值]*0.0315+[A层厚度]*0.0240=加权和,计算之后的结果为土壤资源分,再根据得分划分土壤等级。2.3.2、评价成图
四、实习心得
1、在这次实习中涉及到了自然地理学、土壤学、资源调查与评价等多个学科所学的知识,同时使用了遥感,GPS,GIS的一系列技术。在实习的过程中使得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是对以前的知识的一个很好的回顾与应用,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过程。实习的方式填补了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的不足,使理论与应用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野外实习增强了我们个人的独立生存能力和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在实习中,每人都会有一次帮厨的机会,虽然只是平常的家务活,但做好一个班的量还是需要经验与耐心的,基地厨房的叔叔阿姨们人都很好,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同时,这次实习,我们小组的合作也是比较成功的。分工明确,相互帮助,这就使得我们圆满顺利的完成了这次实习,男生们挖坑的技巧掌握的越来越好,还记得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会用镐头,最后都用的很熟练,女生也很认真地记载每一个剖面的性状。当然,在野外也遇到过很多平时没遇到过的困难,但大家都很乐观。总而言之,实习的过程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每天都很充实,现在回想起来,这也可以说是一段快乐的时光,这必将是大学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第二篇: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实习报告
——湖北咸宁市贺胜桥镇土壤调查 《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门理论结合实际很强的课程,其实用性及其与农业生产的结合紧密性是我们专业所学所有课程中最大的,而且这一门课程是以其它课程为基础的,在理论和实践上充分利用了《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土壤侵蚀原理》、《地质与地貌学》等课程所学,安排在大四有其极大的合理性,是我们充分将各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实现学习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的机会,也是检验我们大学中学习效果的一次良好时机,也给了我们深入田间地头体会农业生产,学习实际生产操作的的绝佳契机。
课程的户外实习从2010年11月13日开始,我们一起赴咸宁市贺胜桥镇进行了为期9天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壤侵蚀状况等实际情况调查,虽然课程安排在考研这一时间段,给了我们中的部分同学以不小的时间压力,但总体来说,从实习开始到最终结束我们在老师们的辛勤努力指导和带领下,还是认真踏实的完成了课程要求的主体内容,最终得到了三张成果图,个人也体验了生活,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和同学,老师的关系也提高了不少。
对我而言,实习的确受益匪浅,看到最终获得的成果图也是颇有成就感,这些成果也许可以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具体实习相关内容大致如下:
一.课程实习内容概述:
1、通过野外调查,完成各区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侵蚀图的草图。土壤图: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
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现场调查的土壤利用状况确定土壤利用类型,在底图上找到相应地块勾绘出边界,按土壤利用分类表标号。
土壤侵蚀图;根据现场调查的土壤侵蚀状况,参照相应标准,确定土壤侵蚀等级,在底图上勾绘出边界,标注侵蚀等级。
2、内业:将各小组对应的图拼接在一起,转绘到另一张聚酯薄膜上。
二.课程实习总体过程
1、老师对野外调查的内容、方法、技巧进行讲解,由小组长抽签决定本组的区域并领取各种工具,包括两把铁锹、地质工具包、GPS手持机、底图板等。
2、全区的路线调查。由老师带队,对部分区域进行实地调查,使大家对整个区域的状况有了大致了解;该区域以丘陵为主,土地利用主要有水稻田、菜地、林地、竹林等。
3、各小组进行本区的区域分析,预测主要剖面点的位置,做好调查计划。我们组抽到了第六区。我们第一天进行路线调查,为接下来的几天做好准备。之后的几天按照已定计划一步一步完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详细调查。各组根据自己的规划,对全区的土壤类型、土壤侵蚀情况和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具体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挖剖面点时,要选在土壤发育条件相对稳定的地方,并且路旁、住宅四周等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不能最为剖面点的位置。剖面的大小要足够。一般要求主要剖面规格为1m×1.5m×1m。对于深度,不同点可能不一样,应尽量挖到基岩或地下水。观察面要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并且观察面上不能堆土和践踏,因为这样会影响剖面的物理性质。挖出来的表土和底图要分别堆放,以防止将土填回去之后影响其原来的理化性质。
(2)、完成剖面后观测剖面,客观描述土体构型并特别注意土壤发生层次。描述土壤构型可用下列发生层次、亚层符号表示。A00(残落物层)、A0(粗有机物层)、A1(有机质层)、A2(为特定的灰化层,一般不用)、A3(过渡层)、H(泥炭层)、B(淀积层)、C(母质层)、D(母岩层)、Fe(铁盘层)、L(网纹层)、R(卵石层砾石层)、A/B、B/C(A向B过渡层,B向C过渡层)、A(耕作层)、P(犁底层)、G(潜育层)、Ag(表层潜育)、W(潴育层)、E(灰漂层)、b(埋藏层或重迭层)、h(有机质聚积)、t(粘粒聚积)。
(3)、对于剖面的观察记载。原则上是每个土种(或变种)设置一个主要剖面,采取内插或渐进法挖定界剖面,实地填写土壤代号,实地勾绘土壤界线。剖面的具体设置、挖掘、观察、记载,按常规的土壤调查及规定的表格进行。土壤颜色的比对要用比色卡,不同土层的pH值要认真用pH试液滴定后再对照pH比色卡测定。调查路线距离50米左右,观察要仔细,记载要认真,查后要有综合评定。我们评定的重点是土壤层次发育的特点。
(4)、对于土壤侵蚀状况,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实地进行分类,并根据地图轮廓和实际分级情况用铅笔勾绘出地块。
(5)、对于土地利用现状,则根据现场调查的情况,掌握所在地段的土地利用方式,并在图上的对应地方用铅笔勾绘出地块,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对该地块进行标注。最后完成土壤类型、土壤侵蚀情况和土地利用现状草图。
(6)、在进行调查时,若在田间遇到当地居民,可向其询问附近的农业生产状况以更真实地掌握当地的土地状况。
5、比土评图。各小组将绘制好的草图与相邻组的草图进行拼接。在做土壤图时,要保证边界上相邻的地块土壤类型一致。否则,应拿出记录的表格进行分析,确定该争议区的正确土壤类型。若仍无法确定,应回到野外进行实地验证。拼图的具体做法是做好了相邻边界的分析后,将各小组草图裁剪下来,用胶带粘在一起。然后用一张大的聚酯薄膜蒙在上面,进行转绘。对于土壤图,当相邻的地块土壤类型一样时,应将他们并做一块,检查每个闭合图形内的土壤剖面点的类型是否一样及是否有多余的线等。对于土地利用现状图,相邻的地块虽一样,但中间有大的道路不能省略的应保留其边界。最后,在图上加上图名、比例尺、制作人信息等。
三.个人在实习中的任务完成过程
11月13日
上午我们做车出发,大约2 个小时左右的样子,我们便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就看到上一批的同学在等待着车的到来。我一下车也没急着搬行李,而是和他们上一批的同学聊了一会儿天,这才得知,他们一开始的几天好像是比较辛苦,加上他们在这几天的天气比较热,所以每个人都黑了许多。
之后对住宿的地方大致看了下,总体感觉还是可以接受的,同学们都睡在一起想必会十分的热闹。刚来第一顿饭好像不那么快准备好,不过吃着还不错,乡下的水还是比较养人的。下午没多会,我们来到楼的第三层,老师们给我们开了个会,动员加详细介绍还有就是注意安全。也难怪,这人生地不熟的,出了事儿也不好办,老师还是要费心了的。
11月14日
上午,老师带我们进行了路线模拟调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一个不断上坡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石英砂岩,泥质页岩,第四纪红土,石灰岩四种岩石发育的土壤和母质岩体,这的确令我有了不少思考。湖北咸宁所在的古老岩层的河流
沉积真是历经变化,几经周折。我们第6小组的成员在下午出发去找我们组所在的边界。我们就沿着107国道一直往南走。不过经历了很多年的变化,图上和实地景观有非常大的区别。不过我们不断的摸索,还是发现了其中的遥感影像中的水域和居民区还是比较容易辩认的。我们还咨询了一名当地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大叔人也很热情。我们也得到了重要的信息,如果不是这么一问,我们还不知要走错多少冤枉路呢!
11月15日
今天天气很不好,下着雨。各个小组带着馒头榨菜和鸡蛋去定边界,我们一路上走的多是山路,没什么什么人。一路上遇到很多岔路口,最后还是迷失了方向。只好拿地图上的较大的水域青山水库作为定位点,在重新定位之后继续上路。午饭是在路上边走边吃中度过的,下着雨冷的要命。终于在晚饭之前把我们的区域基本上定好了,并知道我们的边界大致上有哪些村落,为接下来几天的调查打下了好的基础。不过我们第一天的既定目标还是没有完全实现,不少路已经很难辩认,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路。
11月16日
今天是我帮厨。本来小时候就有过做菜的经验,现在是分不清楚怎么做了,也不知道油盐应该放多少,但大致的摘菜还是比较拿手的,没什么难度。就是早上要去买菜,起那么早,天很冷,这还是比较考验人的。但咱还是挺过来了的。
11月17日
一大早我们叫了辆“麻木”,直奔目的地——黎首村,具体方位在大屋朱,我们也是到了才知道这么个地方的。这就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开车的师傅地方比我们知道的多了。青山上的很多林子被砍掉了,很多地方种的芝麻。还有的地方新种上的沙树的覆盖度还比较小,土壤侵蚀比较严重。武广高铁旁边的山丘上的侵蚀沟足足有40厘米!这个区域的水稻土多是瀦育型,有很多鳝血斑。在青山水库旁边,我们还发现了烂泥田,使我们领域中较少的水稻土类型,组内人员还是小振奋了一下。中饭我们吃的有声有色,在青山水库旁边,一组人在那里
野炊,挖了个坑烤了红薯!
这天我们在青山上居然还发现了一条蛇,大冬天的在路上晒太阳。我第一个看见的,本人一生最害怕的就是这东西!想来,湖北咸宁这地方还真是有点奇怪,这么冷的天也有蛇出没。
11月18日
今天我们依然在青山周围实地考察,发现这里的土壤除了第四纪发育的红壤外,还有石英砂岩和泥质页岩发育的土壤。村里的青壮年人很少,很多外出打工,贺胜桥这块不大的地方,居然有至少四条铁路通过,想必以后会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所在。有老乡还上来跟我们聊沙树的价钱和怎么种田的问题,没想到咱这还是有用武之地的。中午在基地吃的饭,蔡院长一行领导来探望我们,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鼓励,不过没什么物质上的帮助,听说上次的都有,还是有点小不满的。哈哈!
11月19日
最后一天真正的室外实习了,所以感觉还真有点不舍,这几天这么在外面跑还真是有了点生活经验,这才则开始进入真正的状态就结束了。
这一天主要是对部分末完成的田块进行增补,挖了不少的剖面,不过很多都都没有记录,因为记录表用完了。不过现在可以颇感自恋的是我这一铲子下去就可以知道这里是什么土壤,感觉很不错。
近中午的时候,我们吃了个饭,把从当地村民那里用鸡蛋换来的红薯烤了吃了,这几天来的第二次了,还算幸福的事情,工作累了之后这么一玩心情真是不一样。
11月20日
在室内整图,各个组把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侵蚀图都拼在了一起。晚上,帮厨的人弄了很多菜,听说这花了有800多元钱,这儿的物价还真是如老师所说的一样,陈伯还买了土鸡汤。不过这里的鸡汤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喝,勉强过的去吧,咱寝室的班长今个儿还小生了点气。呵呵,他几乎喝醉了,咱没陪他,这还真有点过意不去,不过咱这也不能喝呀。
最后,再总结性的几句:
1.还是首先要感谢几个学长,学姐陪我们过的这几天,还是很辛苦的,他们可是以前来过的,也没什么新鲜感,就是陪我们,很难得的。张老师以前给我们上过课,这次才真正体会到张老师对人原来这么好,态度总是很和蔼的。李老师还是要全面考虑我们的实习也很辛苦,不过老师的学识和乐观的心情态度倒是更让我们印象深刻。
2.我自己这几天来,感觉实际应用的知识还是学习的不够的,理论感觉起来与实际的差距太大,不切合的地方太多。就比如说一个犁底层的厚与薄,它到底处在潜育层的上面还是下面就让我怀疑了很久,以前的知识不牢固的原因呀!这种实践类型的课程真应该多开才好!
3.同学们间的感情现在觉得真的很重要,相处下来,很多同学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感觉我们这个年纪在大学里还真是很实在的,但愿以后也会如此!
第三篇: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为了真实掌握我旗农作物秸杆资源现状,为今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确切的数据资料,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及实施细则》的要求,乌拉特后旗农牧业局组织人员对全旗农作物秸杆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现将乌拉特后旗农作物秸杆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汇总如下:
一、前沿
我旗土地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草场面积3650万亩,耕地面积11.2万亩,农业是乌拉特后旗的支柱产业,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向日葵、蔬菜等。年农作物秸秆总量达6.34万吨,其中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掉的接近一半之多,并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通过本次对我旗农作物秸秆资源的产量、分布、收割方式和利用途径的调查,进一步摸清了我旗农作物秸秆资源状况,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对我旗今后秸秆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并为我旗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和秸秆利用项目立项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此次调查工作要求及结合我旗实际情况,主要对我旗玉米、小麦、向日葵等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及去向做调查,并根据此次调查工作问卷调查比例,确定了1个镇2个行政村为入户调查区域。即巴音宝力格镇东升村和五支渠村。调查时间为2009年4月10日至30日。
二、乌拉特后旗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 乌拉特后旗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阴山横贯旗境内把我旗自然分为两个部分,山前狭长地带属于河套平原的一部分,山后地区是广阔的大草原,山前属于河套平原地带。旗内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光照充足,降雨量小,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5℃-6.8℃,日平均气温≥10℃的年积温2521℃,无霜期140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达到3220—3360小时以上,光能资源丰富。项目实施地点位于山前河套平原地,无霜期可达145天以上。干旱少雨,光照强烈。
全旗总人口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万人、农牧业人口3.1万人,占总人口的47.5%,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的少数民族边境旗。现辖2个苏木、3个镇、73个嘎查村,交通、邮电事业发展迅速。同时,开通了中国移动、联通通讯网络。建旗以来,我旗的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等事业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8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5 亿元,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3.0:81.6:15.4;财政总收入完成150006万元,增长21%,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9.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6亿元,增长4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968元,增长2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15元,增长50%,两个收入的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2008年我旗再度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旗县行列,排名第80位,较上年提升19位。同时被首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年会和第三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组委会评 为“首届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旗县”和“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旗县”。
三、调查过程和数据处理
我旗本次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严格按照《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有关规定执行,主要以实地调查为主,文案调查、组织农牧业技术人员讨论座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并充分利用已经有的农牧业相关调查数据结果。对调查所掌握的资料和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并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农作物秸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的规定,对调查回来的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基本掌握了我旗农作物秸杆资源的总量和利用现状以及农作物秸杆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文案调查
查阅我旗2006年-2008年的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农牧业 部门统计台帐、气象部门数据记录以及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等相关数据资料,填写了此次调查基本情况表内容。
(二)组织技术人员座谈讨论
根据此次调查工作要求,2009年4月21日,我旗组织农牧业局、农业技术推广、植保、苏木镇分管农业镇长、村长等12个相关人员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利用、焚烧等情况进行研讨评价。通过座谈讨论,初步了解掌握了我旗秸秆资源现状,根据我旗实际情况确定了典型调查乡镇和自然村。并为我旗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三)实地调查
根据我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理位置、种植结构以及秸秆利用方式等的不同、技术人员座谈讨论及按总乡镇数量20%-25%的比例选取了1个苏木镇2个自然村为问卷入户调查对象,并每个自然村选取15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共计30户。调查人员携带调查表逐户入户调查,确保获得准确、完整的数据。
四、我旗秸秆资源量评价
秸杆资源总体情况:我旗种植面积不小于总播面积5%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葵花等三种作物,2008年全旗小麦种植面积 2006公顷、玉米1928.7公顷、向日葵1554.3公顷。经过我们调查测算,我旗2008年小麦秸秆生产量为1.42万吨,玉米秸秆生产量为2.3万吨,向日葵秸秆生产量为0.82万吨,这三项主要农作物的秸秆生产总量约为4.54万吨。
秸杆利用现状:目前我旗农作物秸秆利用的主要方法:一是用作牛、羊等家畜饲料,这部分占秸秆总量的50 %,约2.27万吨;主要以玉米秸杆为主。二是用作肥料,主要用于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等,这部分约占秸秆总量的13%,约0.95万吨;三是用作燃料。农户投入柴灶生火做饭,这部分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25%左右,约1.14万吨;主要以向日葵秸杆为主;四是焚烧。这部分占秸秆总量的10%左右,约0.45万吨;丢弃浪费的占秸杆总量的2%左右。
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一是秸秆综合利用附加值低。在已被 利用的秸秆中,有25%左右直接用作燃料,有13%左右的秸秆直接还田用作肥料,这部分秸秆利用附加值低。二是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单一。目前,我旗70%左右的秸秆利用主要是用作饲料、燃料,使用方法比较原始、单一。就拿饲料而言,并没有将秸秆压块或粉碎,只是简单的零星投放。而燃料更是农民将作物秸秆乱堆乱放在院内,随意去烧。三是秸秆利用未形成规模优势。秸秆用于畜禽饲料的还是以农户养殖的羊为主,非常分散,未能集中连片;沼气建设在我区已全面展开,目前我区农民户用沼气原料主要是畜禽粪便,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沼气所占比例很小。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生产沼气等技术在我旗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
五、我旗秸秆资源经济性评价
乌拉特后旗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边境,欠发达旗县,目前还没有秸秆资源深加工企业和厂家,目前我旗农作物秸秆利用途径主要是畜禽饲料和炊事燃料,给农户没有带来很大的经济收入,体现不出来秸秆资源的经济价值。
六、我旗秸杆资源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我旗农业生产现状以及国家对农业发展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分析认识,我们认为我旗农作物秸杆资源总量将在目前的基础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一)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分析,我国粮食需求从目前到2020年这一阶段,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预计到2020年,人均粮食 消费量为395公斤,总需求量达5725亿公斤。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国家必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鼓励农民多种粮食。同时我旗目前粮食种植面临的形势和机遇,也有利于扩大粮食种植面积。2008年全旗小麦种植面积2006公顷,总产量为1.18万吨。除用种和口粮以外,小麦的商品量为10.99万吨(按总产量的65%折算),而我旗现有伊力特面粉厂,年生产能力就达2万吨,因此生产总量远不能满足我旗生产加工厂需求,供需缺口较大。2008年底我旗小麦市场价格1.24元/斤,比上年增加0.28元/斤,增长25%。小麦也是各类套种和复种的母田,是轮作倒茬、恢复地力、防治病虫害的最佳夏收作物。玉米也是近年来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粮食品种之一。一是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玉米需求量逐年增加。2008年全旗牲畜饲养量65万头(只),消耗玉米约5000万公斤。二是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业异军突起,剌激了玉米种植。今后随着养殖业和玉米精深加工业的不断发展,玉米的需求量及外调量仍将增加。预计今后玉米种植面积将会稳定增加。
(二)向日葵种植面积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近年来我旗向日葵种植一直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种植向日葵经济效益较高,农民种植向日葵的积极性比较高。向日葵种植面积波动不大,秸杆资源总量也会稳中有增。
综合以上分析,未来5—15年内我旗农作物秸杆资源可利用总量在目前的基础上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各级各部门应抓紧做 好我旗农作物秸杆资源利用的综合规划,推动秸杆资源利用工作的尽快开展,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
七、不确定性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旗小麦、玉米、向日葵秸杆总量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这为我旗开展农作物秸杆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番茄、脱水菜等其它种植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原因是我旗番茄、脱水菜以出口为主,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如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番茄、脱水菜出口受阻,价格下跌,但由于番茄、脱水菜等其农作物秸杆占我旗秸杆资源总量比重很小,不会对我旗农作物秸杆资源综合利用产生大的影响。
八、结论与建议
通过我们对我旗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分析,我们认为,我旗农作物秸杆资源较丰富,秸杆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较大,发展前景广阔,蕴藏着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旗应尽快开展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我们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户用沼气。目前,我旗已建成沼气池1600座,经过调查,每建一座沼气池年可消耗2亩小麦秸秆或1.5亩玉米秸秆,基本满足农民一年生活所需的燃料,可为农民节本增收千余元,同时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户用沼气有利于发展清洁能源,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减少秸秆污染。因此,要把 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户用沼气与动物粪便为原料的户用沼气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秸秆沼气快速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实现农作物联合收获,检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和秸秆编织业。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8]105号文件明确提出将对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秸秆燃料乙酵制备以及秸秆收集贮运等技术给予补助和资金支持,我们要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政策,抢抓政策扶持机遇,进一步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不断完善投资政策和投入方式,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提升我旗秸秆综合利用的层次和水平。
第四篇: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通过以卫片为底图进行的野外“土壤及土地利用”调查和室内制图等教学实习环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贵阳市花溪区桐木岭进行“土壤及土地调查与评价”教学实习。2.掌握“资源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培养野外独立工作能力。3.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绘制土壤分布图。
二、实验主要工具及试剂:
1.图纸(桐木岭6号)、锄头、铁锹、Hcl溶液、pH指示剂、pH试纸、白瓷板、电动刀、取土盒5个、彩笔等
三、实习要求 1.以正射影像为工作底图,根据路线调查和典型区的调查,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等。
土壤利用图:根据土壤利用状况确定土壤利用类型,并按土壤利用分类表标号。土壤图: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对于新土种由小组根据土壤指标状况先命名,然后进行统一命名。2.根据路线调查和典型区域的调查完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在室内完成各小组专题图的拼接。3.花溪区桐木岭周边区域土壤的分类、质地、植被类型、侵蚀程度、植被覆盖度等调查以及实习报告的完成。
四、实习计划及时间
实习时间计划为5天,分野外调查和室内制图两个阶段。
1、野外调查阶段。(4天)
2、室内制图阶段(1天)。
五、实习地区(花溪)概况 花溪区位于贵州高原中部,是省会贵阳市南郊的一个县级区,地处东经106°27′~106°52′,北纬26°11′~26°34′。北临南明区、乌当区,东与龙里县相邻,南接长顺县、惠水县,西与清镇市、平坝县接壤,距贵阳市中心17公里。全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地总面积957.6平方公里。花溪区地势起伏较大,地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地貌总的轮廓是:东西两侧山地、丘陵地势较高,海拔1200米以上;中部槽谷盆地地势较低,海拔1100米左右。以分水岭为界,西南至东南部位中山峡谷及台地,地势较高,海拔在1300米以上;西北、东北部海拔多在1200~1300米之间。花溪区处于长江、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带,从西南部的旧盘、掌克至桐木岭、孟关上板一线为分水岭。分水岭以北及高坡东部属于长江流域乌江水系,面积60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9.2%;以南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面积41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0.8%。按河长大于10公里或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标准,全区共有17条河流,境内总河长257公里;其中属长江流域的9条,总河长147公里;属珠江流域的8条,总河长110公里。本次实习区地理位臵、范围、自然概况 位于花溪区西南部的罗平村、尖山村、板桥村,境内山高谷深,垂直气候差异大,森林复被率高,立体农业显著;属岩溶中山地貌区,距花溪2公里,地形起伏不平,海拔高度在1213.5~1433.3米之间;多为板岩风化山体,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水蚀作用显著,多为水蚀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3.5℃,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29.3mm,年日照时数1250~1290小时,〉10℃年积温3600~4200℃左右,无霜期255~290天;地层以泥炭系、石灰系和二叠系的碳酸盐岩类的风化残积物、坡积物等为主,表层出露以石灰系的灰岩为主;受成生物气候和生物活动的影响,土壤以黄壤为主,其中旱地土种以黄沙泥土为主,水田土种以黄泥田为主,土壤pH值在7.0—7.5之间。分布在平缓和坡度较小的区域土层深度平均可以达到1.5米,坡度较大区域,土层较浅平均只有0.6米。主要树种杉木、马尾松和毛栗等灌丛等,森林覆盖率和自然植被覆盖率较高;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自然土以硅质黄壤和石灰土居多旱作图主要有黄沙泥土、冷砂土、大泥土和岩泥等;水稻土有黄沙泥田、大眼泥田和冷侵田等。
六、实习内容及过程 <一>、理论知识学习经过刘老师对这次调查实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开始安排接下来几天的调查的具体内容和各项调查技术的原理和注意的细节。花溪区桐木岭土壤和土地利用调查以正射影像图为底图,按地形图为标准,典型区域为单位,地块为基础,生产为中心,障碍发展的土、肥、水等因素为重点进行。土壤图的内容:包括土壤类型(以土种为主),主要剖面点位,行政区界,队所在地、主要道路、沟渠、水面、抽水机站、石质丘陵保留一定的等高线,图廓内应绘制图例(主要包括着色和土壤代号、土壤名称、面积、说明)、比例尺、方位标(正北面图可省)并标明制图时间和单位。
土壤利用类型图: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划分。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三级分类,进行统一的编码排列。<二>、实习开始 1.我们班共分为9个小组集体进行了一条路线的调查桐木岭地区土地利用现状。2.根据相关探查技术和步骤9个小组分区调查桐木岭地区和花溪地区的土壤。<三>、调查内容 1.成土因素与土壤特性的关系:(1)成土因素揭示土壤的发生与特性
a.关系式:道库恰耶夫公式: S=f(C,O,R,P)T S:土壤体 R:地形C:气候 P:母质 O:生物 T:成土时间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2)土壤发育与母质的关系
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中的一些性质例如机械性质、坚实度、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母质中的磷、钾、钙、硫和其他元素也影响着土壤的自然肥力。
许多土壤的属性继承了母质的性质。酸性岩母质含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抗风化力强的浅色矿物较多,多形成酸性的粗质土;基性岩母质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抗风化力弱的深色矿物较多,多形成土层较厚的粘质土壤。从酸性岩母质到基性岩母质随着硅含量的减少,而铁,锰、镁、钙含量显著增加,不同母岩发育的红壤,其化学组成不同,富铝化强度也有差异。一般说来,由玄武岩、石灰岩等基性母岩发育的红壤,其淋滤系数、分解系数、铝化系数和铁化系数的相对值,均高于由花岗岩等酸性母质所发育的红壤。如果母质层具有不同质地层次,亦影响到土壤中物质迁移转化过程,非均质母质对土壤形成、性状、肥力的影响较均质母质为复杂,影响土体中物质迁移转化的不均一性,不同母质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土壤。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很有影响。斜长石和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含有多量的三水铝矿,酸性岩中的钾长石发育的土壤则以高岭石为多。冰渍物和黄土中,含水云母和绿泥石较多;下蜀黄土以水云母为主;页岩和河流冲积物富含水云母;紫色页岩,湖积物和淤积物多蒙脱石和水云母。蒙脱型粘性母质易发育成变性土。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情况也不相同。钾长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钾;而斜长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钙;辉石和角闪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铁、镁、钙等元素;含磷量多的石灰岩母质,在成土过程中虽然石灰质遭淋失,但土壤含磷量仍很高。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质地粗的母质上形成的土壤质地也较粗,质地细的母质形成的土壤质地也较细。粗质母质易发育成淋溶土,细质母质易发育成潜育土。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地带性土壤是砖红壤和红壤等,但在石灰岩和紫色岩上发育的土
壤,因含有大量碳酸钙,阻滞和延缓了富铝化作用的进行,因而分别发育成为石灰土和紫色土。(3)土壤发育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而土壤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风化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说,土壤的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所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作用,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产生一定性质和类型的土壤,因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学中,把土壤温度和湿度作为诊断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矿物的风化有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其速度和温度有关。气候对次生矿物形成的影响,一般情况是,降水量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多。土温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因此,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的次生粘土矿物。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而干旱和高温,好气微生物比较活跃,有机质易于矿化,不利于有机质积累。不同气候带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不相同。草甸土中微生物数量最多,黑土中微生物数量每克土可达数千万个,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中,微生物数量在数百万到数千万个之间,湿润地区的红壤,砖红壤中,微生物数量较少,但某些砖红壤中也可达两千万个左右。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如寒温带分布着灰化土,温带分布着暗棕壤,暖温带分布着棕壤,亚热带和热带分布着红壤、砖红壤等。同时由于气候干湿程度的差异,也分布有相应的土壤类型,如温带湿润气候区,分布有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分布有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分布有荒漠土。(4)土壤发育与生物的关系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同时又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它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其中植物,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及其相应的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土壤的作用最为显著。绿色植物对分散在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并把太阳能转变为潜能,再以有机残体的形式,聚积在母质表层,然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合成作用,或进一步转化,使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逐渐丰富起来,产生了土壤肥力特性,改造了母质,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的有机质的性质、数量和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因而对成土过程所产生影响也不同。一般说来,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有机残体的数量多于温带夏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又多于寒带针叶林,草甸植物多于草甸草原植物,草甸草原植物多于干草原植物,干草原植物又多于半荒漠和荒漠植物 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并且是多方面的。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使其中潜藏着的能量和养分释放出来,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使生物能世代延续下去。土壤物质的生物循环不断反复进行,土壤肥力也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同时,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此外,某些特种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增加土壤氮素养分。各种自养性细菌对矿物质的分解等,都对土壤形成和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土壤动物中的原生动物,各种土栖昆虫、蚯蚓和鼠类等,它们的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同时它们以特定的生活方式,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以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的作用。土壤动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并可作为肥力指标(5)土壤发育与地形的关系 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不同于母质、气候、生物因素,它没有给土壤提供任何新的物质,它的作用只是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它和土壤之间并未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只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个条件。它是通过其他成土因素对土壤起作用的。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方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是不同的。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下降,而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湿度逐渐增大,因而自然植被也随之发生变化,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出现土壤垂直分布的规律。在北半球,南 坡接受光热比北坡强,但南坡土温及湿度的变化较大,北坡则常较阴湿,平均土温低于南坡,因而影响土壤中的生物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南坡和北坡的土壤发育,甚至土壤发育类型均有所不同。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斜坡排水快,土壤物质易遭淋溶,常见砾质薄层土壤;在低洼处,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高地和低地之间表现为共轭关系。在相同的降水条件下,平原、岗丘、洼地等不同地形接受降水的状况不同。不同的地形部位的母质分配是不同的,山地上部或台地上其母质主要是残积母质,从上部质地较细的土层到较粗的碎屑物,过渡到基岩。坡地和山麓的母质多坡积物,粗碎屑和粗颗粒分布在地形高处,愈远则颗粒愈细小,多由细砂和粘性物质组成。在山前平原的冲积锥或冲积扇地区,成土母质为洪积物,从地形部位较高处向低平处,土壤质地由粗逐渐变粘。土壤分布的特点是砾质土→砂土→壤土→粘土。地形发育深刻地影响着土壤发育。由于地壳的上升和下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不仅影响土壤的侵蚀与堆积过程,而且还要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变化,从而使土壤形成过程逐渐转向,使土壤类型依次发生演替。
2、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情况: 2调查区的土地总面积为hm,具体的各类类型见表1。86.1715表1 各类土地利用现状表
2土地利用类型及编号 土地面积(hm)占评价区域比例(%)1农用地 111灌溉水田 9.19 18.47 114 旱地 32.54 65.17 121果园 0.27 0.16
131有林地 0.99 0.65 132灌木林地 2.37 15.10 142养殖水面 0.04 0.14 2建设用地
211农村居民点 5.5 10.86 221公路用地 2.19 0.55 223水库水面 2.10 0.52 3未利用地 311荒草地 0.55 6.73 312河流水面 0.81 0.62 评价区域总面积 86.1715 100.00
3.主要土壤类型和分布特点: 2土 类 具体类型 面积(hm)占土壤总面积% 黄黏泥 16.9 13.5 黄 壤 黄泥土 6.89 7.11 黄沙泥土 12.37 2.43 石灰土 黒岩泥 24.3 34.13 大泥土 18.51 13.63 黄泥田 3.02 2.64 熟黄泥田 2.53 3.39
水稻土 黄沙泥田 3.35 12.81 大泥田 1.11 1.56 大眼泥田 2.10 9.08
1.68 12.58 建筑及水域 ———— 86.1715 100 土壤总面积 ———— 4.主剖面记录
层层次采样地土种海拔高度母岩母次质结颜土属 地形植被 坡度 厚PH 点 名称(米)质 代地 构 色 度
号 cm 0壤暗粒—A 7.1 粘棕状 6 土 灰 新关口 黑色石灰土 山坡、草地 岩泥 30° 1100—1200 石灰岩 6粘块棕—C 7.4 土 状 灰 23 采层层次厚样土地形坡海拔高度母岩母次土种名称 度 PH 质地 结构 颜色 地属 植被 度(米)质 代 cm 点 号 春硅0—25 A 7.1 粉沙粘 粒状 暗棕 江铝25—40 B1 7.2 粉沙粘土 块状 暗灰棕 生质旱地 大黄泥土 5° 1123—1200 白云岩 40—52 B2 7.6 粉沙粘土 菱状 灰棕黄 态黄大于52 C 7.4 粉沙粘土 块状 黄 园 壤
七、土壤分类 黄壤为地带性土壤,一般具有土层深厚,代换性能低,盐基饱和度小,酸性强,速效养分低和缺磷等特点。土壤特性随母质类型及地形部位变化差异甚大。分布区形成的黄壤,沙性重,渗透性强,变温快,易受侵蚀;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者,质地粘重,耕性不良,但保水保肥,稳温性能较好。
石灰土盐基饱和度高,中性至微碱性,有机质及矿物养分丰富,土质虽粘重,但因结构良好,不易扳结,肥力较高。坡土土层薄,多石旮旯,不耐旱;低洼地溶洞多,地表缺水干旱,雨季如排泄不畅,易受涝。水稻土分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等亚类,淹育型水稻土占稻田面积的23.2%,大多为塝田,养分缺乏,熟化度低,肥力下中等。潴育型水稻土系主要稻用土壤,占62.7%,排灌条件好,耕厚,有机质及养分含量高,保肥保水,熟化度好,肥力上中等。
土类 亚类 土属 土种 硅质黄壤 中层硅质黄壤 硅铁质黄壤 厚层硅铁质黄壤 薄层硅铝质黄壤 硅铝质黄壤 中层硅铝质黄壤 黄壤 厚层硅铝质黄壤 薄层铁铝质黄壤 铁铝质黄壤 中层铁铝质黄壤 厚层铁铝质黄壤 硅质黄壤性土 厚层硅质黄壤性土 中层硅铁质黄壤性土 硅铁质黄壤性土 厚层硅铁质黄壤性土 黄壤性土 薄层硅铝质黄壤性土 黄壤 硅铝质黄壤性土 中层硅铝质黄壤性土 厚层硅铝质黄壤性土 四黄泥土 黄泥土 黄泥土 小黄泥土 豆面泥土 黄沙泥土 黄沙泥土 黄泥土 豆面泥土 灰泡黄泥土 灰泡黄泥土 白沙土 石沙土 火石沙土 偏沙土 偏沙土 冷沙土
石渣子土 黑色石灰土 黑色石灰土 薄层黑色石灰土 薄层黄色石灰土 黄色石灰土 中层黄色石灰土 黄色石灰土 厚层黄色石灰土 淋溶黄色石灰土 中层淋溶黄色石灰土 薄层黄红色石灰土 黄红色石灰土 黄红色石灰土 中层黄红色石灰土 石灰土 厚层黄红色石灰土 大土泥 黑油砂土 大土泥 砾质大土泥 大土泥 岩泥 小土泥 小土泥 白大土泥 白大土泥 白云沙土 白云沙土 钙质和中性紫色土 紫色土 中层紫色土 薄层酸性紫色沙土 酸性紫色沙土 中层酸性紫色沙土 厚层酸性紫色沙土 薄层酸性紫色土 酸性紫色土 酸性紫色土 中层酸性紫色土 紫色土 厚层酸性紫色土 薄层酸性砾质紫色土 酸性砾质紫色土 中层酸性砾质紫色土 紫泥土 羊肝石土 紫沙土 紫沙土 紫泥土 血沙泥土 血泥土 砾质紫泥土 潮沙土 潮土 潮土 潮沙泥土 潮泥 死黄泥田 水稻土 淹育型 坡旁黄泥田 寡黄泥田
黄沙泥田 偏沙田 坡旁黄红泥田 大黄胶泥田 死黄红泥田 寡黄红泥田 坡旁黄红泥田 黄红偏沙田 黄大泥田 大泥田 大泥田 白沙泥田 潮板沙土 潮板沙田 血泥田 血肝泥田 羊肝泥田 黄泥田 黄胶泥田 小黄泥田 黄泥田 黄油沙泥田 偏沙泥田 油偏沙泥田 黄红泥田 油黄红泥田 黄红泥田 黄红胶泥田 黄红偏沙泥田 潴育型 黄红油偏沙泥田 大眼泥田 大眼泥田 龙凤大眼泥田 大眼黄泥田 紫泥田 紫泥田 浅血泥田 紫油沙泥田 潮沙泥田 潮泥田 潮泥田 砾石底潮沙泥田 冷水田 冷水水田
冷沙泥田 湿鸭屎泥田 鸭屎泥田 干鸭屎泥田 熟鸭屎泥田 青紫泥田 青紫泥田 浅育型 青潮泥田 青潮泥田 青潮泥沙田 冷浸田 冷浸田 冷浸沙田 浅脚烂泥田 烂泥田 深脚烂泥田 沼泽型 马粪土田 低位马粪土田 中白胶泥田 白胶泥 熟白胶泥田 侧渗型 重白鳝泥田 白鳝泥 中白鳝泥田 熟白鳝泥田
八、土地资源评价
(一)评价的依据和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是以土地生产力为主要依据,在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上,应用室内分析数据,进行综合评比,确定各类土壤质量等级。根据土壤性质、土壤环境条件、多年平均的生物生产量,以评定该土壤单元的质量等级。土地利用现状打分图 利用水田 旱地(果园林地 灌木林地 草地 裸岩地 现状 菜地)100 80 60 40 20 0 得分 权重 PH平均坡度 土层厚度(厚>利用现状 40,薄<40)0.05 0.3 0.5 0.15 得分
PH 4.5-5.5 5.5-6.5 6.5-7.5 7.5-8.5 PH
值 <4.5 >8.5 40 60 80 100 60 40 得分 坡度 0-5 5-10 10-15 15-25 坡度 >25 100 80 60 40 25 得分 土层厚度 80-100 60-80 40-60 0-20 土层厚度(cm)>100 100 80 60 40 20 得分 等级 60-80 得分 >80 <60 1 2 3 等级 根据花溪区各评价单元的地力综合指数,将其分为三个等级,但计算出来的没有一等级地。二等级地为水田,面积为9190.81平方米;旱地(果园、菜地)、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均为三等级地,其中旱地面积为3254.44平方米,林地(灌木林地)面积为33628.06平方米,草地面积为5003.36平方米。一等级地0平方米,二等级地面积有9190.81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7.99%,三等级地面积有41875.86平方米,占总面积的82.01平方米。
九、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分区原则必须全面考虑土壤的环境条件和土壤性态,尤其是土壤改良的地理条件(如地形、水文地质等)和障碍因素(如过沙、过粘、内涝、盐碱等),把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作为分区的依据。生产性能及利用方向及改良措施:土层松散,石砾含量高,肥力低又干燥,须保护好现有植被,严禁山火、放牧及灰积肥,让植被自然恢复演替;在土层后的地点,可栽种喜钙经济植物。以保土为主,合理利用土地,防止土壤侵蚀;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促进土壤结构的松散,培肥土壤。陡坡地应退耕还林,缓坡地要修梯田,保持水土。(1)黄泥土 成土母质为凝灰岩和流纹岩风化的残积坡积物,部分是泥岩风化物。质地以粘壤土或壤质粘土为主,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pH4.5一6.2。B层有效阳离子交换量为5me/100g土左右,盐基饱和度为8一19%之间;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伊利石为主,伴有少量三水铝石和烃石;粘粒硅铝率与硅铁铝率为2.6和2.1。该土种地形陡,侵蚀较重,土体浅薄,砾质性强,磷素缺乏。生物积累强,富含有机质和速效钾素,适宜于柳杉、黄山松以及杉、松、毛竹生长,应发展柳杉为代表的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和以黄山松为代表的常绿针阔混交林。(2)黄沙泥土 成土母质为砂岩风化物,经垦种而成旱耕地。B层黄色或灰黄色,pH5.5左右,粉粘比2.2左右,阳离子交换量8.5me/100g土。该土种土体薄,质地轻,有机质含量少,结构松散,耕作容易,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较差,早春供肥快,发小苗,后期供肥差,作物产量低。种植花生、甘薯、马铃薯、玉米、烟草等,多一年二熟,玉米亩产100一150kg。今后应施足有机肥,配施磷肥,注意后期追肥,烟草还应特别注意追施钾肥。积肥困难地方,应大力发展绿肥,增加肥源,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3)石灰土 石灰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在碳酸岩类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多为粘质,土壤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均高,土体与基岩面过渡清晰。石灰土土类划分4个亚类,本区均有分布。红色石灰土亚类多发育于厚层石灰岩古老风化壳,是风化淋溶最强、脱钙作用最深的石灰土,土体无石灰反应,酸碱度中性;黑色石灰土亚类是零星分布于岩溶区的岩隙与峰丛间的A-R型土壤,黑色腐殖质层厚20-40cm,有机质含量5-7%,脱钙程度低,土体有石灰反应,微碱性;棕色石灰土亚类性状介于前二者之间,无或弱石灰反应;黄色石灰土亚类分布于海拔800m以上山区,常与黄棕壤或黄壤交错分布,土体有黄化特征,中性反应。该项目区的石灰土主要有黑岩泥和大泥土两个土种。黑岩泥: 成土母质为碳酸盐岩类(白云岩、石灰岩等)风化的残坡积物。土壤pH7.3—7.8,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阳离子交换量22—35me/100g土。该土种有机质含量丰富,结构良好,质地偏粘,盐基饱和,交换性能好,土壤肥力高。在开发利用上宜封山育林,发展柏树、椿树、白杨、泡桐等用材林,或油桐、棕榈、杜仲等经济林,还可发展天麻、三七等药用植物。增加植被覆盖,涵养水源,防止干旱。大泥土: 成土母质为石灰岩风化的残坡积物。土壤pH7.0—7.5,呈中性反应。阳离子交换量17me/100g土左右。该土种土体较厚,结构较好,通透性好,质地上层稍轻下层稍重,有利于保水保肥,养分含量中等。宜种性广,多为一年二熟,亩产玉米200kg黄豆120kg,烤烟150kg,甘薯2000kg,小麦150kg,油菜120kg。改良利用上,应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补施磷肥,合理追肥,保证作物健壮生长。(4)水稻土 水稻土是通过长期水耕而形成的人为土,由于周期性氧化还原交替和淋溶淀积,可在原来母土的基础上形成若干新的发生层,如淹育层、犁底层、渗育层、潴育层、脱潜层、潜育层。因发生层次的组合不同,水稻土划分8个亚类,本区除没有分布于滨海地区的盐渍水稻土和咸酸水稻土外,其余6个亚类均有分布。潴育水稻土为发育良好的水稻土,其构型为Aa-Ap-(P)-W-G;淹育水稻土具Aa-Ap-C构型;渗育水稻土具Aa-Ap-P-C构型;潜育水稻土具Aa-(Ap)-G构型;脱潜水稻土具Aa-Ap-Gw-G构型;漂洗水稻土具Aa-Ap-E-C构型或Ae-Ap-W-C构型。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沿江平原、丘陵山地的沟谷及山坡梯田,其中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高产水稻土分布区之一。该项目区的水稻土主要有黄泥田、熟黄泥田、黄砂泥田、大泥田和大眼泥田五个土种。黄泥田: 成土母土为第四纪红色粘土红壤,耕作年限长。土壤pH6.0—7.8,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阳离子交换量15—25me/100g土,盐基饱和度在70%以上,且随土层加深而提高。该土种质地粘重,耕性差,土性偏冷,水、肥、气、热状况不协调,耕层浅薄,质地偏重,适耕期较短,肥力偏低。该土种施肥的效果甚好,增产潜力很大。土壤有机质
含量较少,土壤物理性质差。为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力,应加深耕层,同时增施有机肥。2.项目区内土壤适宜性评价 土壤的适宜性评价是批评价土壤用于某种用途时的适宜程度,在选择参评分子时通常要考虑土壤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土壤的内部因素。同时又既要反映到、影响到区域土地的整体生产力,又要将区域内土壤适宜性差异分出来。根据区域控制原理,项目区内的许多重要环境因素都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例如气候因子,因此在参评时省区分级标准差异不大的因子。黄壤受脱硅富铝化作用和黄化作用的影响,PH在5.5左右,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不高,由于风化淋溶作用强,有机质矿化速度快,有效磷被铁铝固定明显加强。并且在黄壤酸性条件下不是任何作物都能生长的,因此要因地致宜,种植一些喜酸性植物,例如马尾松、竹子以及油茶、柑橘、油桐等。此外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磷肥、石灰以及其他化学措施,配合其他农业、水利措施治理黄壤酸、粘、瘦、薄的障碍因素。石灰土地区多是山区,这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耕地地块窄小且零散,土层浅薄,砾石多,不利于机械耕作,而且石灰岩的裂缝多,漏水,因此在石灰土地区进行耕作是不适宜的。当然不得已必须耕种的情况下,那也得经过复杂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保护。潮土分布分布在平坦的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植被为草甸,有机质丰富,加上本地光热水资源丰富,是很好的粮绵生产基地,但是这种土壤在本地的数量极少,因此大多被开发成水稻田。3.室内拼图 对各个小组的几天来的调查进行总结,并对各个小组完成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拼接。在绘制各个图之前,现在每组的薄膜上确定了控制点,方便拼合是图幅能够准确匹配,我们先按控制点将四个小组的图拼合后者在一
张较大的薄膜上将各个小组的图绘制到一张上去。拼合完成后进行对图幅进行修饰,绘制图例、比例尺和图幅名称等。
六、实习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土壤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实习,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增强了我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让我们对土壤调查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从实际出发提高了我们的读图及制图能力,查了很多相关资料,如何制定评价土壤图动手等能力;知道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的基本方法和具体工作,也懂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此次的实习活动,我们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调解,在仅有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条件下认真的完成此次任务。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仅依靠平时课堂上的听课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外亲身实习,亲自去完成老师布臵的实习任务才能更全面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对这门课有更感性的认识。总之此次实习活动我们不但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在实际动手操作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在知道自己的不足之余懂得自己该怎么样改变自己的现状。最后真诚地感谢学院给以我们这样的重要学习机会和刘老师对我们的耐心指导。
第五篇:土地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土地调查与评价实习总结
关键字:小组 完成 实习路线 调查 区域 土壤 绘制 土壤侵蚀
一实习目的1.通过以航片为底图进行的野外“土壤、土壤侵蚀及土地利用”调查和室内制图等教学实习环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咸宁市贺胜桥镇为样区进行“土壤、土壤侵蚀、土地调查与评价”教学实习。
2.掌握“资源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培养野外独立工作能力。二实习要求
1.以正射影像为工作底图,根据路线调查和典型区的调查,完成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侵蚀等级图。
土壤图: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对于新土种由小组根据土壤指标状况先命名,然后进行统一命名。
土壤利用图:根据土壤利用状况确定土壤利用类型,并按土壤利用分类表标号。
土壤侵蚀图:根据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确定土壤侵蚀等级,并用罗马字母标明(Ⅰ.无侵蚀;Ⅱ.微度侵蚀;Ⅲ.轻度侵蚀;Ⅳ.中度侵蚀;Ⅴ.强度侵蚀。)
2.根据路线调查和典型区域的调查完成的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侵蚀等级图,在室内完成各小组专题图的拼接。
3.咸宁贺村桥镇周边区域土壤的分类、质地、植被类型、侵蚀程度、植被覆盖度等调查以及实习报告的完成。
三实习计划
实习时间共安排9天,分野外调查和室内制图两个阶段。
1.野外调查阶段
1)到达实习地点,老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第1天)
2)调查技术要点讲解:在老师的带领下,选择一条调查路线进行一次实地的各项调查技术的讲解。(第2天)
3)路线调查指导:按小组所划分区域进行初步的调查,确定并选择一条合适的调查路线,使用示范路线调查的技术与方法,熟悉调查技术和方法(第3天)
4)小组的详细调查,根据第二天确定的调查路线,进行所属区域内的土壤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和土壤侵蚀状况调查。(第4-7天)
2.室内制图阶段
1)室内拼图。各小组野外调查完成的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侵蚀等级图进行初步拼合。如果小组之间接边位置存在较大差异,以所采比土标本为准,如仍无法确定,到野外进行实地验证。(第8天)
2)返校(第9天)
四实习内容及过程
1、到达实习地点及理论知识学习
2007年11月5日,我们整理好行装,坐上学校的大巴,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位于咸宁市贺省桥镇的实习基地。贺胜桥镇地处咸宁市北大门,紧邻武汉江夏区,版图面积88
平方公里,享有三线(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穿南北,一湖(斧头湖)连长江之优。贺胜桥也是但年叶挺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的地方。
经过半天的休整,下午史老师对这次调查实习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开始安排接下来几天的调查的具体内容和各项调查技术的原理和注意的细节。贺胜桥镇土壤和土地利用调查以正射影像图为底图,按地形图为标准,典型区域为单位,地块为基础,生产为中心,障碍发展的土、肥、水等因素为重点进行。
土壤图的内容:包括土壤类型(以土种为主),主要剖面点位,行政区界,队所在地、主要道路、沟渠、水面、抽水机站、石质丘陵保留一定的等高线,图廓内应绘制图例(主要包括着色和土壤代号、土壤名称、面积、说明)、比例尺、方位标(正北面图可省)并标明制图时间和单位,绘制各典型小区和农场土壤图一式两份。
土壤侵蚀图:用地形图和航片作底为测绘土壤侵蚀面,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上设置典型样方。详细观察,划分侵蚀类型和计算土壤侵蚀量,再按已订的分级标准实地勾绘土壤侵蚀类型分界线。
土壤利用类型图:主要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划分。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三级分类,进行统一的编码排列。
2、调查技术详解
第二天史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六个小组集体进行了一条路线的调查。我们带好实习工具:铁锹、铁锤、地形图、影像图、皮尺、酸性试剂、硬度计、白瓷板和GPS等,实地进行了地形、土壤剖面、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的观测,每小组完成了一次土壤剖面表的填写。通过一天的调查基本掌握了调查的技术和路线选择的技巧。
3、小组路线制定
我们小组被分在第三个区域,是一个呈现为“L”状的区域,面积不是很大,但路线很长。我们制定的路线是从近处首先进行初步的调查,熟悉调查的技术和技巧,然后在从最远处向近处开始调查,在熟悉的调查技术的情况下完成较远处的典型区域的调查。
4、详细调查
详细调查总共进行了4天,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四天的主要内容:我在小组中主要是完成土壤图、土地利用图和土壤侵蚀图的绘制工作,以及配合组长进行相关的路线制定。
在野外画三张图。第一张是土壤图,由于仅有一个图板,所以将土壤土绘制在其中一面,根据土壤相应指标确定土壤类型,并按土壤类型表标号,对于新土种由小组根据土壤指标状况先命名,然后进行统一命名。第二张和第三张分别是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侵蚀图在另外一面绘制,土壤侵蚀图是根据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确定土壤侵蚀等级,并用罗马字母标明。土地利用现状图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划分。
我们按照预定的路线开始对3号区域进行调查。我们区域的主要特征是:在“L”区域中是一个“L”的冲,冲的两边是垅,形成冲垅相间的地貌形式。我们从北面开始,这一片区域主要是第四纪红壤,水稻土主要是淹育型水稻土,部分地势较低的地方有少量潴育型性水稻土。然后从南面开始调查,这一块区域地势较低,主要是由泥页岩类棕红壤,水稻土是潴育型性水稻土,该区域水域较多,有大面积的鱼塘、藕田和河流等水面,主要是潮土组成。另外,在新屋王胜茂处有大面积的开荒情况,整片山的植被已被完全破坏,上层表土也被较深的翻耕,无法判断土壤类型,只根据相邻的山地上的土壤判断。
在绘制土壤图时,首先是选点挖剖面,剖面由主剖面、定界剖面和检查剖面三种剖面。原则上每个土种(或变种)应设置一个主要剖面,采取内插法或渐近法来挖定界剖面,实地填写土壤代号,实地勾绘土壤界线。土种是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相同母质的基础上,具有类似的剖面构型和熟化程度等稳定的土壤,不同的剖面构型应分划为不同的土种,根据剖面特征查对土壤工作分类检索表。
挖掘剖面的时,先是要进行剖面点的选择,要选择主要特征土种处来进行挖掘。如水稻田中、坡面旱地、山上林地和水塘等,都需要挖掘主剖面。因为在野外观测,有些地区土壤不易挖掘,剖面的要求能观测到土壤的各个层次,主要使用铁锹进行挖掘,有些层面的土壤硬度较大,配合使用地质锤来达到深度的而要求。
完成剖面后观测剖面,描述土体构型,注意土壤发生层次,土壤障碍层次的组合特征,描述土壤构型可用下列发生层次和亚层符号表示:
A00(残落物层)、A0(粗有机物层)、A1(有机质层)、A2(为特定的灰化层,一般不用)、A3(过渡层)、H(泥炭层)、B(淀积层)、C(母质层)、D(母岩层)、Fe(铁盘层)、L(网纹层)、R(卵石层砾石层)、A/B、B/C(A向B过渡层、B向C过渡层)、A(耕作层)、P(犁底层)、G(g)(潜育层)、Ag(表层潜育)、W(潴育层)、E(灰漂层)、b(埋藏层)、h(有机质聚积)、t(粘粒聚积)等。
水稻土剖面构型举例:
(1)淹育性水稻土:A—C,A—P,A—P—C等。
(2)潴育性水稻土:A—P—W—C,A—P—G—W—C, A—P—W—G—C等。
(3)潜育性水稻土:A—P—G,A—G。
(4)测渗性水稻土:A—E—C;A—P—E—C;A—E—W—C等。
在土壤剖面调查表上填写相应的层次,测量各层次的厚度,各层的ph值、石灰反应,颜色、质地等,填写到相应的土壤剖面调查表中去。
测量深度
比色和测量PH
填写土壤剖面表
绘制土壤图
获得土壤的各项参数后,判断土壤类型,确定所挖掘地点在影像图上的位置,以下面的形式绘制到图板薄膜之上。
土壤代号
土壤剖面代号
绘制土壤图还要确定各个土种的边界,这就需要挖掘较多的定界剖面和检查剖面来完成土壤图边界的确定。
在绘制土壤图的同时还要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侵蚀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采用航摄像片图为底图,结合地形图,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划分。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主要是要将调查区域里的所有的土壤利用情况调查清楚,就需要实地的进行绘制当地的利用情况。土地侵蚀图根据制定的水土流失强度判别参考指标判断当地土壤的土壤侵蚀等级,根据土壤类型、地形、植被覆盖等情况确定侵蚀等级,绘制土地侵蚀图。经过四天的调查基本上完成整个区域的调查,完成了整个区域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侵蚀图的绘制。
5、室内拼图
对各个小组的几天来的调查进行总结,并对各个小组完成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侵蚀图进行拼接。
在绘制各个图之前,现在每组的薄膜上确定了控制点,方便拼合是图幅能够准确匹配,我们先按控制点将四个小组的图拼合后者在一张较大的薄膜上将各个小组的图绘制到一张上去。拼合完成后进行对图幅进行修饰,绘制图例、比例尺和图幅名称等。
五实习总结
通过将近十天的实习,基本掌握了“资源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在调查中我们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实地的调查和实地走访当地村民获得许多第一手的资料,实地的绘制各个图幅,每天的行程也是很远,我们小组在付虹博组长的带领下,制定了详细的路线计划,各个人分工明确,工作效率较高,较早的完成了任务。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紧密合作,团结一致,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条件也比较艰苦,我们都克服过来了,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都生活在农村,调查的地方是农村,虽然我也是农村出身的,但也还是比较艰苦的。我们在这里实习了将近十天,基本完成了资源调查的任务,并提交了成果图。作为大学里时间最长的野外实习,也是最后一次,对我们以后走向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在这里感谢史志华老师、王天魏老师和各位学长在实习中给予我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