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人本教育的主阵地,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人本教育非常重视课堂环境下的文本教学,精选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优秀文本,进入课堂,用人本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宇宙、社会、人生的真实面貌,深入思考自然和人类生成与发展的规律,获得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学习为人处世的本领,促进生命的健康和谐发展。下面我们介绍这类教学中的记叙类文本教学课例。
一、文体总说
记叙类文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人本教育精选一批写人叙事的文章进入教材,这类文章或选自历代正史,或出自名人的回忆,所记人物大都是历代英雄豪杰,清流任士,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折射着人性的光芒。阅读这类文章,对学生的生命实践有重要的示范或借鉴作用。人本教育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教育价值,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
二、课例介绍
(一)教学内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文本分析:本文是梁实秋回忆他在清华大学学习时的老师梁启超的一篇散文,文章联系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描写人物的活动,生动地记叙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情景。文中画面虽多为剪影,但栩栩如生,是梁启超人格精神、品德学养、才艺天赋的综合体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作用。
(三)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学习梁启超先生追求真理、热心事业,追求崇高学术人生境界的高尚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品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节内容,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3、赏读课文,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人物、表现人物的语文素养。
(四)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外收集梁启超先生的资料,了解人物政治、学术、文化方面的成就。
(五)教学实录
师:(出示梁启超画像,提问)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生:(齐)梁启超
师:梁启超先生人们对他还有哪些称谓?有谁知道。
生:梁任公,梁卓如,饮冰室主人。
师:昨天,我们安排大家在课外查阅了有关梁启超先生资料,下面,我们请人用一句最简要的话,说说你所了解的梁启超?
生:(1)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2)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提倡君主立宪制的改良派代表人物。
(3)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4)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
(5)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
师:上面,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一些关于梁启超先生的情况,大家想不想进一步走近梁启超先生,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过那些事,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生:想......师:请大家翻开课文3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一),我们来看一篇课文。
师:(板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记叙文或叙事散文,一般分为写人的文章和叙事的文章两类。从这个文题看,本文该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叙事的文章?
生:(1)叙事的文章。
师:既然是叙事的文章,为什么不叫“记一次演讲”,或“记一次精彩的演讲”。
生:写人的文章。
师:既然是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不叫“记梁任公”或“记梁启超先生”
师:到底是写人的文章,还是叙事的文章,我们读完课外后,来深入讨论。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读后在课文的每一段前面标上序号,思考我们提出的问题。
生:(诵读课文)
师:文中有没有写人的内容。
生:有。
师:文中是否写到具体的事件。
生:写到了。
师:那好,我们不妨走进文本,具体看看哪些是写人的,哪些是写事的。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标题中有没有暗示本文会写人,为什么称梁启超为“梁任公先生”?
生:(茫然)
师:不知道不要紧,请大家看一则资料(链接)
梁任公名号的来历
《墨子·经上》:“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
《墨子·经说上》:“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早年梁启超十分崇拜墨子的人格,自号“任公”,便是取墨者任侠之义。任侠有三大特点: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梁启超年轻时即服膺墨学,欲努力发扬墨家的根本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吃苦耐劳,不断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心血。
梁启超在戊戍变法失败后,更是深感其师康有为“托古改制”之不足,于是便大力宣传与倡导墨子之学与墨家精神,大谈“墨学救国”。
生:(自读材料)
师:“任公”与梁启超有什么关系?
生:任公是梁启超先生早年自封的名号。
师:梁启超以此为号有什么用意?
生:足以表明他年轻时以天下为己任,报国为民的志向。
师:说到这里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圣人伊尹,梁启超自号任公,还有向伊尹学习的意思,伊尹是我国商代任臣,曾经辅助三代君王,最终帮助商汤建立商朝。虽然身处纷乱的时代,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不因功绩显赫或君主无道而有任何改变。梁启超到底是一个什么人,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介绍梁启超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的原句。
生:“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哪位同学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下面的材料。(链接资料)
梁启超晚年远离政治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早年幻想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来改良社会,曾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外交欤内政欤》)晚年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生:(朗读)
师:大家再想想梁启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梁启超是一个时刻为国家、民族前途而思考的人。
生:梁启超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前途而奔波的人。
生:梁启超还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人。
师:上面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同学们分析、判断也很到位。下面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继续讨论。
生: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值得仔细分析。
师:我们就来分析分析,我问你这句话有几层含义?
生:还没有想好。
师:其他人,有没有想发言的。梁启超是不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生:(齐)是!
师:那好了,大家说说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生:有三层含义:一,梁启超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二,梁启超的学术文章对青年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三,青年学子景仰梁启超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而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有很大影响?
师:大家听清楚了没有?同不同意这个观点?
生:听清楚了......同意......师:(链接资料)请大家看下面的资料。
梁启超与戊戌变法
1895年春梁启超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发起维新运动,此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梁启超与云南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师:再问大家,作为戊戌政变的主角,云南起义的策划者,梁启超值不值得景仰。
生:(齐)值得。
师:那么,青年学子对梁启超无限景仰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和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呢,那又是因为什么。
生:那是因为梁启超先生的学术和文学成就更出众。
师:我们来看看梁启超先生的学术成就。(链接资料)
文坛领袖,学界巨人
梁启超学术研究非常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晚年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和国学研究。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名冠中国近代十大国学家之首,对清华大学的人文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清华学子产生了广泛影响。
梁启超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首倡近代文体革新,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短短三十六年里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具有惊人的勤奋和才华!
生:文章结尾还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梁启超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生:而且是当世少有者中的一个。
师:课文中有例证吗?大家找一找。
生:从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可以看出来
生:特别是从他演讲的内容,演讲时态度和表情可以看出来。:
师:关于梁启超的热心肠我还要给大家补充一点材料。(链接资料)
梁启超的“热心肠”
1902年6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9号刊发《东籍月旦》书评,言及读日文有“简便之法”,习得此法,则“慧者一旬,鲁者两月,无不可以手一卷而味津津矣”。这种“专学读书”的妙方,很受欢迎。于是,一读者来信询问究竟,引发梁启超的趣答:真通东文,固非易易。至读东书能自索解,则殊不难。鄙人初徂东时,从同学罗君学读东籍。罗君为简法相指授。其后续有自故乡来者,复以此相质,则为草《和文汉读法》以语之。此己亥夏五六月间事也。其书仅以一日夜之力成之,漏略草率殊多,且其时不解日本文法,讹伪可笑者尤不少,惟以示一二亲友,不敢问世也。后鄙人西游,学生诸君竟以付之梨枣,今数重版矣,而一复读,尚觉汗颜。
师:大家议一议,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什么品性。
生:喜谈。
生:很热心。
师:梁启超先生热心做的是一些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这样热心?
生:在日本热心帮助故乡来的人学日文。
生:帮助自己的同胞,尽快地掌握日语,掌握语言工具。
生:掌握了语言工具,就能多学知识。
生:还有,学了知识,回到祖国就能报国。
师:很有意思,梁启超这样热心地帮助同胞学日文,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生:(齐)救国!
师:我们把上面讨论过的内容,整理一下,再想一想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投影,链接)
1、梁启超先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国学大师。
2、梁启超一身充满矛盾,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前途,思考、实践,并不断修正自我,他的所有选择都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标准。
3、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
师:这样的人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我希望大家很好的想想。本节课就讨论到这里,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文章是怎样写事的。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曾经讨论过文中是否完整地写到一件事情,大家都说写到了,既然如此,请同学们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说文中写到什么事情。
生:梁启超作演讲
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作《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梁启超在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作《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
师:哪位同学的表述最好?
生:(齐)第二位同学。
师:大家想一想,这中间有什么经验,今后表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我再问大家,本文写事件,写到哪些具体内容?你们在文中找一找,同座商量商量。
生:演讲前认真地书写讲稿。
生:还写到梁启超先生的出场和开场白
生:重点写他讲《箜篌引》。
生:还写到他讲《桃花扇》和《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师:大家阅读得很仔细,也回答得很准确,我们来具体的看课文。先请大家找出写梁先生演讲前认真书写讲稿的原文。
生:“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师:这样做表明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生:办事认真,值得学习。
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是全才。
师:说得很好,不过我要提醒大家思考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些“秘密”的,整理一下思维的过程:首先——找事件;再——找相应的原文;然后——思考人物为什么这样做事。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下文。梁启超先生是怎样出场和做开场白的?先找原文。
生:写出场:“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师:这个出场有什么特点,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写作者的亲身回忆,真实。
生:“记得清清楚楚”表明印象深刻。
生:通过作者的观察,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行动,还写了眼神。
师:的确如此,大家看看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层次之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描写分两层:(1)写身材、肖像、衣着;(2)写精神气质。
生:这样既写外貌又写神采,还略带一点夸饰。
师:哪里是夸饰?
生:您看“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不一定真的就光芒四射嚒,(众生笑)主要是表达学生对老师好奇和赞美之情。
师:再看开场白:“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谁能说说这个开场白的好处,梁启超的表现给你什么印象?
生:写人物富有个性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突出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
生:可以看出其人才华横溢,修养良好,开朗直爽,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我很想成为梁启超先生这样的人。
师:想法很好,优秀学子应该如此。不过,我要提醒同学们,梁启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弄清楚了,学人物才能学到根本。我问你,梁启超的演讲为什么要从《箜篌引》的讲解开始?这与人物的经历和性格有没有关系?
生:不知道(很茫然)
师:我们先来看看《箜篌引》里有什么故事(链接),请大家把这则材料读一读。
关于《箜篌引》
《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出自崔豹《古今注》)
生:(读材料)
师: 翻译。(链接译文)
译文:一天早晨,黄河茅津渡口船卒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老者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要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投河而死。那位老妇悲伤至极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师:课文说“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具体怎样读的不详细。但闻一多有一篇回忆梁启超先生文章中有这样的记载:(链接)
闻一多听梁启超讲《公无渡河》
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讲完了压低身子,两手一摊,说:“就是这样!”
师:《箜篌引》的主题,是疯狂与死亡。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命中注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梁启超先生在讲演时,为什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韵文里独独选择《箜篌引》来作开头呢?大家想一想梁启超与那位白发狂夫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梁启超明知变法不可为,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生:颇有一点白发狂夫的味道。
生: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颇有蹈死不顾的气概。
师:说得很好,梁启超意志坚毅,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仍不退缩,坚持斗争、策划云南起义等重大活动。难怪梁启超先生以此作演讲的开头,并且这样投入。
讲《桃花扇》、《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也应该如此,请大家看下面这些资料。(链接)
关于《桃花扇》
我的崇祯主子呀!我的大行皇帝呀!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
【桃花扇·胜如花】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师:胜如花,是明代末臣左良玉哭崇祯皇帝一段唱词。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师:我再问大家,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所处的时代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有什么原由?
生: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
师:一出《桃花扇》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梁启超如此悲绝,不仅仅是因为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一个人,那个人?
生:(齐)光绪皇帝!
师:哪位同学了解光绪皇帝?
生:我略知一二,光绪帝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就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的愿望没有实现。
生:而且我还知道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法国和日本。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课文说“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又是为什么?(链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听闻官军收复黄河流域,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大家想一想此时此刻的杜甫会有哪些反应?
生:(齐)高兴,欢喜,喜极而泣。
师:梁启超先生读这首诗会又有哪些反应?
生:(齐)高兴,欢喜。
师:流不流泪?
生:(齐)流泪!
师:产生强烈共鸣。梁启超与杜甫所处的时代社会状况有哪些相似之处?梁启超这一段声泪俱下的诵读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
生:梁启超时代的中国最为动荡、混乱,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纷纷侵占我大好河山,国内军阀混战,与唐安史之乱的形势非常相近。
生:国家动荡让杜甫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杜甫白首放歌,梁启超与杜甫一样忧国忧民,这一段声泪俱下,读罢长笑的诵读,最见梁启超的真情。
生:梁启超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情怀。
师:说得很好啊。整理一下讨论的内容,作者写梁启超的演讲写到哪些内容。(投身幻灯片)
1、演讲前认真地书写讲稿。
2、出场和开场白
3、讲《箜篌引》。
4、讲《桃花扇》
5、讲《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师:把两节课讨论的内容观照一下,本文到底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叙事的文章?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学什么?
生:(学生讨论发言)
师: 教师总结。(链接幻灯片)
生:(齐读)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文中写名人之事,表颂扬之情,传风雅之趣。从形式上看,有完整的叙事情节,应属于叙事文,但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梁启超的演讲正是他个人经历、思想、修养、学识水平和人格特征的综合反映,从本质上看又是在写人。因此,本文实际上是通过叙事来写人,表达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
师:(链接幻灯片)
生:(齐读)
阅读本文,我们要学习梁启超的为人。
梁启超是一个像伊尹、墨翟一样的任士,虽然身处纷乱的时代,但他始终如一的坚持着自己为国为民的志向,不因功绩显赫或君主无道而有任何改变。他一生参加过戊戌变法,但又反对过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他曾试图依靠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来改良社会,但理想破灭后,又策划云南起义,公开反袁,维护孙中山的共和制。直至晚年完全从政治的纷争中走出来,致力学术。梁启超一身充满矛盾,但一直都在为国家的前途,思考、实践,并不断修正自我。他的所有选择都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标准。
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乃文坛巨匠,学界伟人。
师:(链接幻灯片)
生:(齐读)
阅读本文我们既要走进文本,走进文本的语言艺术里,走进文章的文化背景中,走进文章人物形象的描写中,走进作品完整的叙事情节里,与作者交流、互动;阅读本文,我们又要走出文本,整体观照理解文章,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思考人物的性格品质,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玩索文章的写作艺术,品评文章的语言艺术。
师:(链接幻灯片)
生:(齐读)
阅读本文,我们要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是通过议论抒情,如“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二是通过叙事抒情,如“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三是通过描写抒情,如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启超,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师:做人,就要有真性情,热心肠,做学人,就要有大学问、真本领,报效国家民族,梁启超实乃我等楷模。下课。
第二篇:高一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练习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练习
阅读训练
一、品读体会
1.品读下面一段对梁启超先生的外貌描写,体会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蕴涵着怎样的情感。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2.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1)将句子中的空缺补充完整,体味这样描写的妙处。
(2)将能够表现听者和演讲者融为一体的句子抄下来,仔细品读,想想为什么梁实秋他们能够那样沉浸于其中。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习题。
①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过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云儿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光,好似萤火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②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别的东西,都(甲)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乙)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③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丙)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工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④“这笑容又仿佛是哪里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⑤又出现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⑥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漾漾地合了拢来,(丁)在一起。
⑦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冰心《笑》)
1.从第①段来看,这篇散文开头的特点是什么?选出最佳的一项()A.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起。B.开门见山,揭示全文主旨。C.描写环境,渲染气氛。D.展开议论,引出画面。
2.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应填的一个词是什么?选出恰切的一组()A.藏 洒 笼 缠 B.隐浸 笼 绾 C.躲 浸 罩 系 D.隐洒 罩 系 3.将下段话复归原文,应置于何段之后?()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到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⑤段 4.④段中加粗的“这笑容”指的是()
A.安琪儿的“微微地笑” B.孩子的“微微地笑” C.老妇人的“微微地笑” D.三个笑容
5.本文的结尾段落有什么特点?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A.呼应开头,得出结论 B.结束全文,点明主旨 C.展示美景,鼓舞信心 D.抒发情怀,增强感染力 6.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A.赞美人们的爱心。B.歌颂人们的乐观。C.赞美雨后放晴的美景。
D.抒发在孤灯苦雨后看到清美图画的喜悦。
参考答案
一、1.这段关于梁启超先生外貌的描写文字不多,但是很传神的将他的精神状态和个性刻画出来了。
2.(1)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绘声绘色的将梁任公沉醉于自己的演讲的状态描摹了出来。
(2)句子略;作为受传统文化浸润很深的知识分子,梁实秋确实能够与梁任公的爱好产生共鸣,对古典文学爱之愈切,沉浸其中亦愈深。
二、1.C 2.B 3.B 4.B 5.B 6.A
第三篇:高一语文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教学设想】
以学生自学为先,以课堂交流为主,提高鉴赏水平。【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1、阅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做一点回答。
2、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范例,在文中做尽可能的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他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领略大师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并注意加点字的字音:
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谦逊(xùn)激亢(kàng)
屏息(bǐng)试泪(shì)蓟北(jì)涕泗(sì)箜篌(kōng hóu)
2、让学生简介梁启超和梁实秋(学生介绍之后课件展示):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送“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余杭人。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三、这篇课文是篇带*号的自读课文,让学生借课后习题第一题完成本课的两个教学目标:品人、品文。
指导过程视学生课堂反应而来,板书以学生回答为主,教师随机指导,板书应分为两块,“品人”,“品文”。先指导学生品人再谈写作启示。教师应相机补充的知识点如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准备全诗诗文 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的“第一快诗”。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
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桃花扇》――课件准备相关介绍
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崇祯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 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箜篌引》――课件引述原文及评价
《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引晋崔豹《古今注》里说:“《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感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可引导学生联想任公可能在感怀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的勇气值得敬仰。小结:任公的爱国思想及对青年的影响、教育: 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是不是就钻进故纸堆,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事了呢?”
任公先生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影响教育青年学生。先生早年投身政治,领导或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后来意识到君主立宪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激励广大的青年学生。他的真性情、他的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的。课件展示《少年中国说》部分语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品文:
1、选材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细节描写)
2、语言简练、传神。
四、作业:描写是凸显人物个性的有效手段,你最喜欢那段描写?仿写一段。本课知识点无法一一涉及,倘若能在课堂中让学生完成以上所设计的两点足矣。
第四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目标:
1、感受与鉴赏: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2、积累与整合: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应用与拓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字词落实及相关背景资料,请参照“状元桥”)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3)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探究明确: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热心肠”,本义:待人热情,做事积极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热肠,文中“热心肠”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热血,一腔爱国热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学术人格的魅力来感染人,教育人。照应第8段。
4、评点大师:作旁注: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外貌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4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描语言。
(5段)深情朗读《箜篌引》(意韵丰厚)。
(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可爱)动作特点。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脱)举行动。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下面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五、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六、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
第五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范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2)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加旁注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2)理解粱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三、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相信大家对“演讲”一词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类的演讲。例如每周一你们的《国旗下讲话》,竞选班干部等等。今天,让我们重温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家的精彩演讲,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36页。
2、题目解说:(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从哪一个字可以判定本文的文体?(记)“记”,记人或者记事的散文。
(2)那么本文记了谁?(梁任公先生)也就是梁启超。称他为“先生”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有哪些政绩?最有名的当属什么?(戊戌变法)与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为“康梁”;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一起发动公车上书;1916年策划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并且,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他的资料: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大家知不知道其他的三位导师是谁?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底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另外他还被人广为称颂的一点就是他的九个子女都各有所长,人人成才。
3、作者介绍:好了,介绍完梁启超,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梁实秋: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风格朴实隽永、风趣幽默,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另外还有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4、读准字音:现在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阅读一下这篇文章,读的时候在每一段前面标上序号。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精悍(hàn)1
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蓟(jì)北
5、整体感知:标好之后,大家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9段):具体描述这次演讲。
第三部分(第10段):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
6、“演讲”信息:本文记的是梁启超的一次演讲,那么这样的演讲肯定得有宣传海报(讲座信息)别人才知道,所以请大家找一下演讲的相关信息。
时间:1921年(民国十年前后)
地点:清华学校高等科楼大教堂。
主讲人:梁启超
题目:《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7、演讲特点:第一段中说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一些“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进行分析。
(1)首先,大家先看练习一的示例。大家要先找出描写梁启超的语句,然后作旁注。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来分析梁启超演讲时的特点。
(2)外貌描写:这一段是对梁启超进行什么描写?(外貌)提到了肖像、衣着,身材是怎样的?(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我们进行总结就是他一登台就神采飞扬。
(3)出场时的动作、语言描写:我们先来看他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表现他谦逊又自负,也就是一开口不同凡响。大家再注意这几个动词“打开、扫、翻、点”,好,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他的动作,还要加上他说的话。(点名,表演)关于梁启超的广东官话,还有这样一件事:梁启超呢,我们刚才已经说了,他是广东人,在百日维新中,光绪帝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了之后大加叹赏,谓左右:“粱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障碍使得梁启超失去了大胆谏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话了。
(4)《箜篌引》:在崔豹的《古今注》这样记录:“《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这首诗的主题从表面上看是疯狂与死亡,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中,如此明确的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的,屈指可数。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①公无渡河:劝诫。(你不要过河啊)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②公竟渡河:质疑。(你非要过河)一个“竟”字,道出了一种惊讶。你竟然渡河,明知道结果,明知道渡河会死,你为什么还是执意如此?
③渡河而死:结局。(你落进河里淹死了)渡河导致的死亡。这个悲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又是注定要发生的。
④ 其奈公何:追思。(我拿你有什么办法呢?)悲剧发生了,任凭女子如何哭泣呼喊,也无法改变。于是那个女子也投河而死。结果又回到原来困惑上: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
而在这里梁启超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为例子,并且解说的那么有情感,更在于诗歌引起了他的共鸣。我曾经说过,诗歌的魅力之一就在于任何人都能从诗歌中找到情感共鸣。在这里,梁启超自己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因此,梁启超对这首诗的讲解是深入人心,令作者在20多年后偶然在茅津渡候船渡河时还能记忆犹新。
同样是这首诗,据闻一多先生回忆自己在学生时代听粱讲授时又是不同的讲法。梁启超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5)博闻强记:第七段主要写他的什么特点?(“博闻强记”)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他忽然记不起下文之后动作是什么样的?(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6)手舞足蹈:第八段主要写他演讲时的动作是什么?(手舞足蹈、感情丰沛)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到的两个例子。
①《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作品,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真正如作者所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而“高皇帝,在九天”这一段具体指的是《桃花扇·哭主》那一折中,提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听说崇祯帝驾崩,捶胸顿足对北方哭道:“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其中的高皇帝就是指崇祯帝,崇祯在位17年,励精图治,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最终江山易人,崇祯也自杀身亡。梁启超由崇祯帝联想到自己曾经追随过的光绪帝,他也是为很想有所作为的君主。可是在变法图强时,终因慈禧等顽固派的扼杀而失败,国家依旧贫弱,还被列强瓜分,而自己救国壮志难酬,自然“悲从中来”,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
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唐诗记录七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百姓总算告别颠沛流离,于是梁启超于“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这一哭,为的是国家贫弱,这一笑,为的是百姓告别颠沛流离,那么这一哭一笑正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7)第九段:这里又提到先生演讲的特点是怎样?(酣畅淋漓)
8、作者对粱的评价:综合以上的学习,再结合以往历史课所学到的知识,现在你觉得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识渊博,感情丰富,关心国家大事,办事认真严谨,博闻强记,深受青年学子敬仰的文学家、政治家)
那么作者给了他一个怎样的评价呢?(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前面的有学问、有文采我们都不难理解,如何理解热心肠?(晚年虽不谈政事,但仍旧十分关心国家命运,只是重心比前期来说有所转移,并非像隐士一般“莫谈国事”,完全脱离尘世)
9、探究抒情方法:本文表面记的是演讲,实际记的是人。表达的是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找一找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看看是怎样抒发出来的?
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10、布置作业:课外阅读梁启超的代表作品,如《少年中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