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外拓展古诗教案
走近中华古诗,趣谈佳节风俗
一、课前交流
现在已经是第三节课了,你们累不累啊?(真棒,在坚持一会,相信你们这堂课同样会学的很认真对吗?)赵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心里有点紧张,你们来给赵老师打打气好吗?鼓励鼓励我。(指名对话)
二、导入
1、首先恭喜你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认真学习,掌握了一首新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来背一背啊?指名背,齐背。
2、光会背还不够,还要能解决下面的思考题那才叫真的掌握呢!
3、出示课件:考考你:
1、重阳节在每年的什么时候?
2、有哪些习俗?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老师为了奖励你们,让我们坐上时光机,一起到农历九月九日,共度重阳节,好不好? 课件出示:重阳节资料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头插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师述:据专家们说,一千多年来,重阳节与其他传统节日有显著的不同,就是它没有什么祭祖敬神的迷信内容,无非就是登高、郊游、饮酒、赏菊罢了。
4、(再一次齐背古诗)师述: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的传统佳节又何止重阳节,千百年来,诗人谱写了多少有关传统佳节的诗歌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古诗,说佳节风俗。
三、走进古诗说传统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佳节吗?谁来说一说?
2、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下面老师给你们几个节日,和打乱的时间,谁能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呢?(端午
除夕
中秋
清明。先连线,在排序。)
3、你们真棒,排序又快又好,下面你们想从哪个节日开始呢?
4、走进除夕
a出示课件(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在农历一年中吃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那么正月的第一天,初一古人称为元日。
b请小朋友们看首诗,在热闹的鞭炮声中,借助注音,读一读,读通,读顺; 想一想,这首诗里写到了过年的哪些风俗?(指名读后谈)
(诗歌从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入手,抓住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三件事,放鞭炮、饮屠苏酒、换桃符,来表达春节里的喜庆和人们喜悦的心情。)你读出来了吗?有谁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让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这首诗,读出过年的喜庆来。
C除了诗歌里说到过春节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啊?说的真好,下面让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感受下过年的热闹气氛吧。课件播放
5、走近清明
a过完年,春姑娘也悄悄地来到了人间,万物复苏,大地一片新绿,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相约踏青、祭拜祖先,阳历四月五日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了。老师也带给你们一首清明的古诗,请欣赏哦。(课件出示清明的诗歌)
下面让我们给一段动画片来学一学这首古诗,好吗?
b这首诗理解了吗?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呢?没有关系,老师会帮助你的。谁来说一说你家是如何过清明的呢?
c小结:课件出示: 清明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6、走近端午
A清明节过后了,就到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是啊,你们
知道端午节又叫什么名字吗?
B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课件出示,图片展示
C这样有趣的端午节啊,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十分有趣的描写端午节习俗的古诗,愿不愿意读一读啊?(出示课件:古诗一首
端阳)
D刚刚老师已经介绍了端午节的重要的习俗,你们还记得吗?读一读这首诗,诗中提到了哪些习俗呢?(挂菖蒲chāngpú、喝雄黄酒、贴符)
E同学们读得可真仔细啊,全班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希望以后再过端午节的时候把端午节的习俗给长辈们说一说,把古诗说一说,好吗?
7、走近中秋
这堂课上我们还要再欣赏最后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诗人在中秋节所写,但抒发的却不是思乡之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A学完之后,你想说什么呢?
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B中秋之夜,虽然各地风景气候不同,但是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却是有共同之处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下中秋节的有关知识。课件出示:课件21张 C你们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吗?22课件出示:
d同学们古代文人为中秋节谱写的诗歌很多很多,他们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以月寄情,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今天我们不去一一品读了,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不一样的中秋夜,希望他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今后更喜欢读古诗,喜欢研读古诗,更能对我们国家的传统佳节的习俗有了更深了解,今天的课就到此为止,谢谢同学们,下课。
请全班学生注意:请同学们在我处领取初等教育系毕业论文评审表,实习之前必须交纸质文档,今天之内必须交论文电子文档,没有在学校的同学发到我邮箱(932757154)!在学校的同学将电子文档拷到我的u盘上。电话:***
第二篇:课外拓展古诗教案
走近中华古诗,趣谈佳节风俗
一、课前交流
现在已经是第三节课了,你们累不累啊?(真棒,在坚持一会,相信你们这堂课同样会学的很认真对吗?)马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心里有点紧张,你们来给马老师打打气好吗?鼓励鼓励我。(指名对话)
二、导入
1、首先恭喜你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认真学习,掌握了一首新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来背一背啊?指名背,齐背。
2、光会背还不够,还要能解决下面的思考题那才叫真的掌握呢!
3、出示课件:考考你:
1、重阳节在每年的什么时候?
2、有哪些习俗?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老师为了奖励你们,让我们坐上时光机,一起到农历九月九日,共度重阳节,好不好? 课件出示:重阳节资料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头插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师述:据专家们说,一千多年来,重阳节与其他传统节日有显著的不同,就是它没有什么祭祖敬神的迷信内容,无非就是登高、郊游、饮酒、赏菊罢了。
4、(再一次齐背古诗)师述: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的传统佳节又何止重阳节,千百年来,诗人谱写了多少有关传统佳节的诗歌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古诗,说佳节风俗。
三、走进古诗说传统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佳节吗?谁来说一说?
2、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下面老师给你们几个节日,和打乱的时间,谁能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呢?(端午
除夕
中秋
清明。先连线,在排序。)
3、你们真棒,排序又快又好,下面你们想从哪个节日开始呢?
4、走进除夕
a出示课件(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在农历一年中吃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那么正月的第一天,初一古人称为元日。
b请小朋友们看首诗,在热闹的鞭炮声中,借助注音,读一读,读通,读顺; 想一想,这首诗里写到了过年的哪些风俗?(指名读后谈)
(诗歌从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入手,抓住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三件事,放鞭炮、饮屠苏酒、换桃符,来表达春节里的喜庆和人们喜悦的心情。)你读出来了吗?有谁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老师会帮助你的。让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这首诗,读出过年的喜庆来。
C除了诗歌里说到过春节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啊?说的真好,下面让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感受下过年的热闹气氛吧。课件播放
5、走近清明
a过完年,春姑娘也悄悄地来到了人间,万物复苏,大地一片新绿,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相约踏青、祭拜祖先,阳历四月五日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了。老师也带给你们一首清明的古诗,请欣赏哦。(课件出示清明的诗歌)
下面让我们给一段动画片来学一学这首古诗,好吗?
b这首诗理解了吗?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呢?没有关系,老师会帮助你的。谁来说一说你家是如何过清明的呢?
c小结:课件出示: 清明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6、走近端午 a明节过后了,就到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是啊,你们知道端午节又叫什么名字吗?
B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课件出示,图片展示
C这样有趣的端午节啊,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十分有趣的描写端午节习俗的古诗,愿不愿意读一读啊?(出示课件:古诗一首
端阳)
D刚刚老师已经介绍了端午节的重要的习俗,你们还记得吗?读一读这首诗,诗中提到了哪些习俗呢?(挂菖蒲chāngpú、喝雄黄酒、贴符)
E同学们读得可真仔细啊,全班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希望以后再过端午节的时候把端午节的习俗给长辈们说一说,把古诗说一说,好吗?
7、走近中秋
这堂课上我们还要再欣赏最后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诗人在中秋节所写,但抒发的却不是思乡之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A学完之后,你想说什么呢?
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B中秋之夜,虽然各地风景气候不同,但是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却是有共同之处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下中秋节的有关知识。课件出示:课件21张 c们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吗?22课件出示:
d同学们古代文人为中秋节谱写的诗歌很多很多,他们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以月寄情,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今天我们不去一一品读了,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不一样的中秋夜,希望他能带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今后更喜欢读古诗,喜欢研读古诗,更能对我们国家的传统佳节的习俗有了更深了解,今天的课就到此为止,谢谢同学们,下课。
第三篇:课外古诗教案专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和这四首诗的文学常识。
2、品味语言,体会古诗意境,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的艺术画面。
3、理解、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积累诗文语句,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5、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古诗,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
难点: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
3、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庭中有奇树》:
(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一起品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和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二)、评价及文学地位: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钟嵘给过“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高度评价;《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明代谭元春说:“在诸古诗之上,千古无异议。”
问一下学生:“《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
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
(三)、文学常识介绍:
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四)、诗歌细读与合理想象: 先让全体学生齐读一遍,接着与学生一起一句一句地品读诗歌。(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后四句分别描写了一幅图景)前四句讲解-----先释词:第一句中的“奇”字是指“不一般、珍贵”;第二句中的“华”同“花”、“滋”是指“繁”;第三句中的“荣”也是指“花”(板书“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第四句中的“遗”是指“赠送”,读音便为“wei(去声)”(提醒学生这是一个重要的古文知识点)。接着给五分钟时间给同
学根据诗句进行自由、合理想像。请两位同学具体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同学描绘一番: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后四句讲解------先释词:第五句中的“馨香”是指“香气”、“盈”是指“满”;第六句中的“莫”是指“没法”、“致”是指“送到”;第八句中的“别经时”是指“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接着给五分钟时间给同学根据诗句进行自由、合理想像。请另外两位同学具体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同学描绘一番。
(五)、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 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 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不矛盾。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六)、有感情地朗读及流畅地背诵。
请一位同学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再次感受此诗的艺术魅力;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背诵此诗并叫两位同学起来背诵。
二、学习《龟虽寿》:
(一)、导入:读题解题,走近作者。
(二)、预习反馈:检查学生字词及内容理解预习情况。
(三)、活动探究:
活动
一、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范读。2.指名读诗 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订正。
4.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前四句为第一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说神龟虽然长寿,可还是难免一死呀。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和就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这四句诗说明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在当时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紧接着在第二层中间四句中,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中,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这几句诗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认为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后六句为第三层。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继发壮怀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能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国,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活动
二、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1.教师进一步介绍写作背景,结合图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2.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
活动
三、总结提升,背诵古诗。
三、布置作业:
1、注音。枥()
冀()
贻()
沥()
骥()
怡()
2、默写古诗
3、解释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4、预习后两首古诗词。
第二课时
一、学习《赠从弟》: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就随《赠从弟》这首诗来感悟古代诗歌意境。
(二)、走进诗人: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作品流传很少,现仅存十五首。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从弟:堂弟。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罹:遭受。
凝寒:严寒。
(四)、教师范读读全诗。
(五)、自读全诗,感知诗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三、四两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
五、六两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
(六)、学习全诗,探究讨论。
问题一: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问题二: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问题三:如果把这首诗赠给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做?
(七)、齐读全文。
(八)、总结全文。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二、学习《泰山梁甫行》。
(一)、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自读理解。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翔:绕行。[7]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三)、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一兽 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一由 穿梭毫无顾忌。
(四)、鉴赏: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一居。
所以“妻子象禽一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三、学生齐读这四首诗歌。
四、自由背诵这四首诗歌。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这四首诗歌。
2、完成《学法大视野》上的相关习题。
第四篇:课外古诗教案
晴儿
《課外古詩詞誦讀》
教學目標:
1、了解古詩有關知識和這四首詩の文學常識。
2、品味語言,體會古詩意境,運用想象描繪詩歌の藝術畫面。
3、理解、感受詩歌の思想內涵和藝術魅力。
4、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四首詩,積累詩文語句,注意節奏和語調の變化。
5、結合注釋理解詩句の意思。學習詩人表達の樂觀自信、自強不息、積極進取の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誦讀古詩,熟練背誦,積累詩文語句
難點:
1、品味語言,體會意境,培養學生熱愛古代文化の思想感情。
2、運用想象和聯想描繪詩歌畫面。
3、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詩歌鑒賞能力。在把握詩意の基礎上,體會詩人の情感。
教學准備:課件。教學方法:古詩四步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庭中有奇樹》:
(一)、導入:(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是對於哪些作品の評價嗎?它指の是《古詩十九首》の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の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の一首——《庭中有奇樹》,一起品味一下這“一字千金”の語言魅力和這首詩の藝術魅力。
(二)、評價及文學地位:
對《古詩十九首》,曆來都推崇備至。鐘嶸給過“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の高度評價;《文心雕龍》作者劉勰說:“實五言之冠冕也”;明代譚元春說:“在諸古詩之上,千古無異議。”
問一下學生:“《庭中有奇樹》屬於幾言詩?”
五言詩在《古詩十九首》之前就已經出現,但卻是到了《古詩十九首》,才達到爐火純青の地步,標志了文人五言詩の成熟,標志了抒情詩の新發展。
(三)、文學常識介紹:
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の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の19首五言詩。它們不是一人一時之作,也不是一個有機構成の組詩。
“古詩”の原意是古代人所作の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の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の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
“古詩”已形成一個具有特定涵義の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の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の一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の地位,這一標題也就成為一個專題名稱。
(四)、詩歌細讀與合理想象:
晴儿
晴儿
先讓全體學生齊讀一遍,接著與學生一起一句一句地品讀詩歌。(全詩八句,可分作兩個層次。前後四句分別描寫了一幅圖景)前四句講解-----先釋詞:第一句中の“奇”字是指“不一般、珍貴”;第二句中の“華”同“花”、“滋”是指“繁”;第三句中の“榮”也是指“花”(板書“木本之花曰榮,草本之花曰華”);第四句中の“遺”是指“贈送”,讀音便為“wei(去聲)”(提醒學生這是一個重要の古文知識點)。接著給五分鐘時間給同
學根據詩句進行自由、合理想像。請兩位同學具體描繪一下前四句詩句所描繪の景象,最後老師進行總結,並給同學描繪一番:前四句詩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在春天の庭院裏,有一株嘉美の樹,在滿樹綠葉の襯托下,開出了茂密の花朵,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著枝條,折下了最好看の一樹花,要把它贈送給日夜思念の親人。
後四句講解------先釋詞:第五句中の“馨香”是指“香氣”、“盈”是指“滿”;第六句中の“莫”是指“沒法”、“致”是指“送到”;第八句中の“別經時”是指“離別已經有相當長の時間”。接著給五分鐘時間給同學根據詩句進行自由、合理想像。請另外兩位同學具體描繪一下前四句詩句所描繪の景象,最後老師進行總結,並給同學描繪一番。
(五)、詩歌鑒賞品味:
1、詩歌中の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の方式是什麼?其目の是什麼?(提示:方式是“折其榮”,目の是“遺所思”)
中國人民很早對於自然就有很深の愛好,對自然の愛與對人の愛往往緊密地 聯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の人の禮物往往不是什麼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 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の人,遠行の人為了表示對好朋 友の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是簡樸の,也是美好の。正如王維の《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 思。”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の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の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の美好祝願。
2、詩の最後兩句“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是否與前面相矛盾?表達了作者什麼樣の思想感情?
不矛盾。大意是說:“這花有什麼稀罕呢?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借著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這是主人公無可奈何、自我寬慰の話,同時也點明了全詩の主題。從前面六句來看,詩人對於花の珍奇美麗,本來是極力贊揚の。可是寫到這裏,突然又說“此物何足貢”,未免使人有點驚疑。其實,對花落下先抑の一筆,正是為了後揚“但感別經時”這一相思懷念の主題。無論說花の可貴還是不足稀奇,都是為了表達同樣の思想感情。但這一抑一揚,詩の感情增強了,最後結句也顯得格外突出。詩寫到這裏,算結束了。然而題外之意,仍然耐人尋味:主人公折花,原是為了解脫相思の痛苦,從中得到一點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兒無法寄達,平白又添了一層苦惱;相思懷念更加無法解脫。
(六)、有感情地朗讀及流暢地背誦。
請一位同學起來有感情地朗讀,再次感受此詩の藝術魅力;給同學們五分鐘時間背誦此詩並叫兩位同學起來背誦。
晴儿
晴儿
二、學習《龜雖壽》:
(一)、導入:讀題解題,走近作者。
(二)、預習反饋:檢查學生字詞及內容理解預習情況。
(三)、活動探究:
活動
一、自學古詩,了解詩意。
1.範讀。2.指名讀詩 3.組織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讀詩、訂正。
4.組織學生同桌之間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前四句為第一層:“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意思是說神龜雖然長壽,可還是難免一死呀。騰蛇和龍一樣能夠乘雲駕霧,然而一旦雲消霧散,和就蒼蠅螞蟻一樣,灰飛煙滅了!這四句詩說明曹操對生命の自然規律有著十分清醒の認識,這在當時迷信猖熾の時代是難能可貴の。
緊接著在第二層中間四句中,曹操一掃漢末文人感歎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の悲調中,慷慨高歌:“老驥伏櫪,志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在這幾句詩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紀の千裏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裏の豪情。認為有志幹一番事業,の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の追求永不會停息啊!
後六句為第三層。這首詩始於人生哲理の,繼發壯懷の高唱,複而回到哲理の思辨:“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對人生の看法頗有一點辯證の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律,人總是要死の。接著講人在有限の生命裏,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取,建功立業。最後再談到人在自然規律面前也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如果能善自保養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壽。這裏の“養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而是說一個人精神狀態是最重要の,不應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の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の精神國,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の青春。
活動
二、創設情境,朗讀感悟。
1.教師進一步介紹寫作背景,結合圖畫引導學生感受古詩所表達の情感。
2.組織學生有感情朗讀。
活動
三、總結提升,背誦古詩。
三、布置作業:
1、注音。櫪()
冀()
貽()
瀝()
驥()
怡()
2、默寫古詩
3、解釋書後兩句詩句の意思。
4、預習後兩首古詩詞。
晴儿
晴儿
第二課時
一、學習《贈從弟》: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詩の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名族最值得世代相傳の精神瑰寶。今天我們就隨《贈從弟》這首詩來感悟古代詩歌意境。
(二)、走進詩人:劉楨(?-217),字公幹,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人,“建安七子”之一,劉楨の詩風格勁挺,不重雕飾。作品流傳很少,現僅存十五首。
(三)、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從弟:堂弟。亭亭:高貌。
瑟瑟:風聲。一何:多麼。
盛:大,凶猛。罹:遭受。
凝寒:嚴寒。
(四)、教師範讀讀全詩。
(五)、自讀全詩,感知詩意。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亭亭山上松,瑟瑟穀中風”,開篇描寫出松柏樹の整體形象:高聳挺拔,立與山上,笑迎“瑟瑟”寒風,不像嚴寒低頭,不在惡勢力下彎腰,高俊雄偉,傲骨錚錚。三、四兩句“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意思是風聲是多麼の凶猛,松枝在風中又是多麼の剛勁。是對風聲與松樹都予以展開描寫,描寫松柏與寒風在對立中所展現の情狀,突出了松の可貴品格。
五、六兩句“冰霜正慘淒,終歲常端正”意思是正當嚴冰寒霜帶來一片悲慘淒涼景象之時,松樹卻總是那麼挺拔美好。通過冰霜の殘酷再一次反襯松樹の不畏嚴寒與高潔傲骨。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兩句の意思是難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嗎?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嚴寒の本性。直接寫松品格,點明主題。
(六)、學習全詩,探究討論。
問題一:詩中の松柏樹有什麼特點?
松柏經寒不衰、枝幹堅勁の特征,寫出了松柏の凜然正氣。詩人緊緊扣住松柏經寒不衰、枝幹堅勁の特征來描寫,寫出了松柏の凜然正氣,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已對高風亮節の贊美和追求。
問題二:詩の題目是“贈從弟”,作者の目の是什麼?
詩人並沒有將他希望堂弟應如何如何,但其勸勉之言卻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樣堅貞自守,不因外力の壓迫而改變本性。也有自況自勉の含義。詩人告訴我們,必須像松柏那樣永遠保持堅貞自強の個性,才不愧為一個頂天立地の人。
問題三:如果把這首詩贈給我們,我們應該怎樣做?
(七)、齊讀全文。
(八)、總結全文。
全詩以簡練の語言寫出了松樹剛正堅貞、不屈不撓の鮮明形象和不向嚴寒低頭,不向殘暴彎腰の氣節,詩作融入了對松樹贊頌の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興手法象征詩人自己の性格與抱負,同時也是為了勉勵他の從弟。
晴儿
晴儿
二、學習《泰山梁甫行》。
(一)、教師範讀詩歌,學生自讀理解。
(二)、重點詞語解釋。
[1]異氣:氣候不同。
[2]劇:艱苦。
[3]草墅:用草搭蓋而成の簡陋房屋。
[4]行止:行動の蹤跡。
[5]林阻:山林險阻之地。
[6]翔:繞行。[7]柴門:用樹枝等物編成の門。
(三)、譯文:
八方の氣候各不相同,千裏之內の風雨形態不一。海邊の貧民多麼艱苦啊,破舊の草屋是他們の棲身之地。妻子和兒子像禽一獸 一樣生活,盤桓在險阻の山林裏。簡陋の柴門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圍自一由 穿梭毫無顧忌。
(四)、鑒賞:
曹植自曹丕篡漢後,在自己生存の艱難不幸中,逐漸體會到下層人民の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の手法,反映了邊海農村の殘破荒涼景象,表現了對下層人民の深切同情。
“八方各異氣,千裏殊風雨。”是說天下の自然環境不一樣,所遭受の風雨災害也不一樣。言外之意是說,海邊氣候潮濕,風雨狂暴,海嘯龍卷風也時有發生,是不適合人生存の地方。這兩句突出邊海人民生存環境の惡劣。
“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邊の人民,他們生活在荒野草叢林木中,多麼荒涼,多麼淒慘。這本是野獸出入の地方,可他們卻長期の與野獸同一居。
所以“妻子象禽一獸,行止依林阻。”這是對妻子以及孩子の整體形象描寫,從中我們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體蓬頭垢面の野人一樣の粗俗艱苦の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見他們與世隔絕の愚鈍頹廢形象。他們依靠自然環境の險阻,和野獸爭奪相間生存,他們不但經受生活の艱難困苦,而且還有隨時被野獸吃掉の生存憂懼。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柴門簡陋淒清,在海風中嗦嗦搖蕩,狐狸兔子好象從天上飛來一樣從屋簷下飛來竄去。這裏通過狐狸、兔子の側面描寫,反襯出邊海人們生活環境の荒蠻以及邊海人們の恐懼與淒楚。本文以白描の手法,言簡意賅地全方位展現了邊海人們の痛苦生活。
三、學生齊讀這四首詩歌。
四、自由背誦這四首詩歌。
五、布置作業:
1、默寫這四首詩歌。
2、完成《學法大視野》上の相關習題。
晴儿
第五篇:课外古诗
一、考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从近几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卷中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一大亮点。其原因有二:一是和高考相衔接,高考中每年都考。二是体现“新课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纵观各地中考试卷,古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品味诗词凝练、含意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
2、对名句的分析理解。
3、诗词节奏的划分。
4、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
6、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古诗词鉴赏这类题目的一般所选材料来自唐宋名篇名家,由课内向课外发展。
从阅卷场反馈信息看,学生失分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诗词中的词语,典故等基础知识积累不够。
2、分析问题时张冠李戴,或者脱离文本,不结合全文或背景来分析,3、表达时语言空泛,分析问题不具体,不全面。
4、缺少必要的诗词鉴赏术语,造成表达不准确,针对以上情况,老师应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一)、指导学生揣摩语言,理解作者“炼字”的技巧,尤其体味诗句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
(二)、学一首诗,一定要学生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审视题目,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准确把握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透过诗题,我们可以知道作品的内容是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诗,还是送别诗、咏史诗、叙事诗。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来体味作者情感,另外也可以结合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感情。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如,“枯藤老树昏鸦”读出的就是凄凉,“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读出的则是喜悦。
(三)、弄清诗歌创作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动静结合、引用典故等。了解这些手法便可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四)、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答什么。
(五)、掌握必要的鉴赏术语:如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风格流派: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评价主旨: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表现手法: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寄寓、寄托、侧面描写等。
语言特点: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明白如话、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雄健、深厚。
恰当运用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必须在提高兴趣的基础上反复涵咏、咀嚼体味、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主题;必须弄清与诗词有关的一些术语,必须反复历练,准确简洁地答题,规范答题语言,就会有较大的收获。
二、关于诗词鉴赏
(一)、套公式10个字:修辞、内容、特点、效果、情感 总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的手法(修辞),将~~~~~的~~~~~(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描绘了一副~~~~~~~的形象或画面(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情感)。具体说来: 1修辞:比如修辞就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你要找准,没找准后面也难得得分,实在找不到就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什么虚实动静也比较常考。2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把该句用信达雅的句子翻译一遍~ 3再说特点——一般就是生动形象的,含蓄委婉的等等几个概括的词 4效果:通常就是描绘了怎样怎样的画面,烘托了~~~~~氛围等 5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与题材归类:
a怀古诗。此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杜牧的《赤壁》
b送别诗。这类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此一吐胸中激愤或表明心态,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c行旅诗。此类诗多抒发久宦在外或长期漂泊或久戍边关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d闺怨诗。这类诗重在抒发女子对在外丈夫的思念。如《望江南》。
e战争诗(边塞诗)。这类诗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生活的艰辛和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渔家傲》。
f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钟情山水,厌弃官场;或描绘山川,热爱河山。
感悟诗歌要求掌握常用的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注意积累一些相关的名词术语。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直抒胸臆等。
(三)、品诗。品关键词句,可以从画面、形象、思想感情、哲理和语言表达、锤炼词句、修辞等方面进行品析。
(四)、平时学生要多读多理解性地背诵,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既提高了对诗歌的理解运用,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诗词中常见思想情感的技巧点拨
概括全诗或诗句内容,对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志向、观点、哲理等主旨进行揭示。
解答这类题目时,分清体裁、题材和表达方式后,就可以按照相对固定的语言格式概括其内容。如:①叙事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叙述了„„,塑造了„„,反映了„„的社会现实。②抒情言志诗的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叙述描写,抒发了„„的情感。③哲理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叙述描写,揭示了„„的哲理。不仅概括的形式相对固定,而且不同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主旨也相对固定,只是叙写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四.诗词曲常见意象
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等无不可以写入诗歌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①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②松——坚贞高洁
③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④莲——表达爱情或高洁志趣。⑤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⑥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⑦鹧鸪鸟——离愁别绪。
⑧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⑨柳——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⑩明月——寄托相思。
古诗词曲中的常用意象还很多,要在阅读鉴赏中逐渐积累这些表意抒情的符号 技巧点拨
解答信息提取题目,遵循以下四步:1.读懂提干,明确要求。2.读懂文本,包括题目、诗前小序、相关注解3.准确筛选4.准确表述{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题材、情感和主旨} 五.歌鉴赏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明确作者和背景资料。这样可以确保鉴赏不盲目,但中考阅读的诗歌大多与作者背景没有密切的关系,除非有相应的注解,否则,可以忽略。
第二步:读懂全诗,整体感知,明确题材、体裁、写作目的,得到粗略的印象,这一步也是鉴赏成功的关键,要明确体裁,可以关注标题,如题目中有赠、送、别等字眼,一般为送别诗;如题目中有登、题、咏等字眼,也可能是山水诗或怀古诗,如次等等,当然判定的最终依据是诗的内容。然后感知诗歌描绘的是什么景象,明确意向、意境的内容和特征,明确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志向或诗句中的关键字眼,要善于发现诗眼。
第三步:分析诗歌是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其关键是理清内容与情感哲理的关系,分清是直接表达还是间接表达,看意向有无明显的对比,有无古今、动静或虚实的变化等等。
第四步:赏析语言,反观全诗。看那些词语使用比较精妙传神,一般要多注意动词、形容词,注意描绘色彩或情感的词语,看看有无叠词或连绵词,进而品析诗句中的修辞格,可以尝试从表意、结构和音韵三个方面分析某些词语或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六、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 举例分析:
例一、十五夜望月 【王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委婉。)例
二、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烘托人物的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面对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夜雨中展读亲友询问归期的来信,心中充满归期无期的孤寂。)
七、实战演练: 1.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1)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八、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1.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2)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2.浪淘沙?怀旧(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3.梅花绝句(陆游)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4.雪中偶题(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5.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9.闺怨(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10.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11.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12.从军行(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13.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14.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15.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16.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秋江(道潜)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8.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⑪ 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⑫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题奉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1.早梅(张谓)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22.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九、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1.(1)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4.(1)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2)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5.(1)答:景物:江、鸟、山、花.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答: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6.(1)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2)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7.(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9.(1)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2)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10.(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11.(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12.(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13.(1)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14.(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5.(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16.(1)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7.(1)答: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18.(1)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19.(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2)破、鸣、点。
(3)答: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20.(1)吟余小立闲干外。
(2)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21.(1)答: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2)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22.(1)答:比喻同胞兄弟.(2)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排挤、互相斗争的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