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老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时间:2019-05-13 00:1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老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老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第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老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老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摘要】新课程在我县全面实施已经有多年了,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觉得化学老师应从五方面加强观念改变,即: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转变师生角色、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学法指导。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每一位教师都要与时俱进、下大力气,改变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观念;改变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在我县实行已有多年了,使用后,我深深感到新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行为。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新课程内涵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目标上,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育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改革过去传统的只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过程考察的评价方式,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必须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总结,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2改变师生角色,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走进新课程后,教师不再是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和惟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化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拟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合作寻找真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一贯以升学为目标的教学观念,营造一个较为民主的课堂,转换师生角色,师生的距离才会近起来,学生的头才会抬起来,手才会举起来,话自然也就敢“多”起来。

比如,我在教《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节时,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参与学生的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思维十分活跃,结合实际生活,畅所欲言,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在课堂中,教师将事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而学生呢?就像一种盛知识的容器,其任务是“学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能够理解、消化、运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如中考)能够熟练地取用这些知识。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这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此为宗旨,形成一种教师――教材――学生的联结,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的完成任务的活动。

新教材要求我们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体验感受,自主形成知识,获得能力,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和制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鸡蛋游泳”,学生先在容器内放入稀盐酸,之后放进一个鸡蛋,观察现象,学生们看到鸡蛋最初在容器底部,并且鸡蛋上逐渐附着大量气泡,随着气泡增多,鸡蛋逐渐上浮,接近液面处,气泡迸裂,鸡蛋又下沉,以后重复上述过程。此实验生动有趣,学生非常兴奋,实验结束,学生讨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深化了学生的化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思想。

4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消极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呆滞的课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在新的课程下,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相信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学的机会。

联合国教育专家保罗朗格郎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积极的学习意愿,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的行为。

比如,在九年级复习课上,我就采用了学生讲课的方法,请学生课前都准备好复习的知识点,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归纳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然后其它同学补充,教师最后整理、归纳。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除了课堂教学外,化学教师还应组织学生研究问题,带领学生亲身体验。

例如学习防锈知识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怎样防止镇农贸市场顶蓬的锈蚀”的探究,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研究。首先发现问题:市场顶蓬锈蚀状况?然后提出问题:顶蓬锈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三步分析问题:怎样应用所学知识来防止顶蓬锈蚀?最后设计防锈的方案并对比优缺点。这样拓展了防锈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手段已不局限于课堂,内容也不局限于课本了,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5注重教学策略,加强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很大改变,由此也引起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育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人的学习依赖于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学生得到的是格式化的知识,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实验、调查等)的重要作用,从而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后,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应是开放性的,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开放的、多样的,应不时地这样鼓励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

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一节时,我自己设计了开放性问题:“有两瓶浓盐酸和浓硫酸,我们如何鉴别它们?”当学生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溶解放热等性质,回答出鉴别方法时,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再根据浓盐酸的特性思考,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共能列出十多种鉴别方法,使所有学生的创造力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教师不断的鼓励、培养下,学生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不同教材,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学法指导。

如学习了《爱护水资源》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考察活动,主要围绕下列问题:我镇水污染状况怎样?有无浪费水现象?污染后的水对人和工农业生产有哪些危害?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源在哪里?怎样防止水污染?你知道的其它“水”有哪些?要求学生开展实地考察、访谈、资料查询等活动,最后写一份“我所认识的家乡水”的科学小论文。教师对学生不论采取何种模式的指导,都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但教师在指导时要把握一个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让他们自学或通过互助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先让学生碰壁、思考、讨论,然后我们再从中做适当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这样,学生才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这样新课程的思想才能落到实处。

初中化学新课标教学理念改变的初探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通过学习新课程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革自身的教学行为。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活动模式是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实现教师教法的转变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走进新课程后,教师不再是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和惟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化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拟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学生合作寻找真理。

二、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3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在课堂中,教师将事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而学生呢?就像一种盛知识的容器,其任务是“学会”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并且能够理解、消化、运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如中考)能够熟练地取用这些知识。教师和学生所有的这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此为宗旨,形成一种教师――教材――学生的联结,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枯燥的完成任务的活动。

三、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2.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而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下的评价方式,将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

四、贴近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的。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社会实用人才。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用语教学[范文模版]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用语教学

天柱县渡马中学

许积灯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符号,它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化学学习启蒙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纵观新课程下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化学用语不仅是中考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且还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每一份试卷的不同题型中。然而对有关试题考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失分较多。针对这些情况,在新课程中更要重视化学用语教学。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化学用语教学要过好四关,提出以下四个观点。

一、过好元素符号关: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然而物质的化学式又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的,因此,元素符号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我刚刚涉足初中化学教学时,忽视了元素符号的教学,一学期后,竟然发现有的学生连元素符号都不会写,可想而知,他们的化学成绩必然很差。针对这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常常把元素符号的教学,分散于专题一,二、三、的教学之中,提前记1-20号元素、金属活动顺序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每节课让学生读一遍元素符号,让学生在无意识中的记住元素符号。在专题三学完之后,采用听写,对个别后进生采用人人过关等手段,来强化学生记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记住并正确书写常见的27种元素符号。

二、过好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和原子团化合价关

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是我们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工具,只有记住,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从而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化学式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一般采用把元素化合价及原子团化合价编成口诀,比如:一价是尖兵,氟氯溴碘氢,钾钠和银金。二价要记清,氧镁钙钡锌。三价就是铝和铁。四价碳硅大将军。氮磷就在五价寻,变价元素单独记,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硫。并且每节课上课读一遍,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记住并理解化合价口诀,再采用默写和抽个别学生背诵等手段来强化学生对化合价的记忆。

三、过好化学式的书写关 化学式能否正确的写出,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针对这一知识点,一般应讲清楚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一)、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应该给学生指明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如:铁Fe、钙Ca、硫S、氖气Ne,而氢气、氧气、氮气、氯气等双原子分子,常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一小数字“2”来表示其化学式即H2、O2、N2、Cl2。

二)、化合物化学式的写书 首先,在讲授书写化学式时,先讲课本上的例题,再结合例题编成如下口诀:一排顺序二标价,价数交叉写右下,约简价码作角码,代数和为零去检查,通过这个口诀,学生书写化学式就不容易出错。

其次要向学生讲解化学式中的几种常见读法,如某化某由两种元素组成,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硫酸某含硫酸根,碳酸某含碳酸根,硝酸某含硝酸根,氢氧化某含氢氧根等。这样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从而克服死记硬背化学式。

对于这一知识,讲完之后,印成题单,及时检测,而且是多次检测,直到学生熟练掌握为止,对个别较差的学生应个别过关。

四、过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关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是学好初中化学最为关键的地方。如果化学方程式掌握较差,那么必将影响化学计算的教学,因而,我一直特别重视化学方程式的教学。

在化学方程式教学中,首先应讲清楚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三个书写步骤,即,一是正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二是配平化学方程式;三是注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应加强练习。也通过编写如下口诀进行训练:左反右生一横线,配平过后加一线,等号上下注条件,箭头来标气沉淀。学生运用这个口诀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就少了“丢三落四”的毛病,学生就轻易就掌握了书写化学方程式。其次是课本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均要求学生一一记忆,并且每周定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学完酸、碱、盐后,把书上化学方程式归纳四类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其它反应。印成题单,让学生记忆,并定期检测,做到人人过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且熟练的书写化学方程式。

以上就是初中化学用语分散教学原则和学生学好化学用语的四关,同时,教师还应对化学用语的有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以便于学生能系统掌握。另外,还应不定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化学用语方面的检测,只有这样,才能把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落到实处,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化学都没有摆脱“纸上谈兵”,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次数少之又少。化学实验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深刻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原理。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高达90个,难度和可操作性存在着很大区别。因此,如何高效完成实验,将实验教学的价值扩展到最大化,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

一、规避实验风险,增加实验机会

化学实验的改革需要从观念入手,反之则劳心劳神,抓不住重点内容。虽然部分化学实验具有一定危险,化学药品有毒、有腐蚀性,但并不能因为有危险、有困难,而放弃学生做实验的机会。规避实验风险,将意外事故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这才是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验机会,让学生走出课本内容,投入到具体化学材料的认知中。例如,在“燃烧需要条件”的探究性实验中,难免出现火苗。针对“火苗”这一带有危险性的因素,教师可从燃烧材料、燃烧环境、个人防护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首先,实验环境不能完全封闭,必须要保持空气流通;其次,减少每次实验燃烧材料的数量,对火苗的最大程度进行限制;最后,制定详细地操作流程,加强对学生的保护,确保火苗产生的烟气不会对学生的眼睛造成损伤。在做好一系列安全教育和准备工作后,鼓励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从实验中得到教材里的结论。

二、做好预实验,优化实验教学方案

教材中化学实验的个数和类型较多,如果实验教学方案设计和执行不合理,就会降低实验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笔者的教学习惯,实验之前需要开展预实验工作,包括理论指导、教师演示、注意事项三大方面。教师演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体会实验的操作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更加形象的实验流程。例如,在“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实验设备的密封性、除水干燥、设备顺序等内容的操作问题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最终结论。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得到正确结论,教师需要开展预实验准备工作。首先,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讲解简易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通入石灰水溶液的流程以及实验设备,从而使学生搞清楚实验原理和步骤;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以真实的试管、烧杯、石灰水溶液、酒精灯等实验仪器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的具体操作,并思考实验方法的改进之处;最后,进入实验课堂,根据个人心得体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如果实验结论与预期结论一致则证明实验正确,反之则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思考其中的原因。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实验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化学实验教学增添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网络平台和共享资源的新方式展现了更多实验和实验细节,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深入思考。例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室外观察酸雨,分析酸雨成因和危害的野外实验。一般来讲,初中学生无法接触到酸雨产生危害的地区,更无法体会它的破坏性。面对这样的实验,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解决。在网络中进行搜索便可以得到与酸雨相关的海量资料,拿出其中20到30份进行对比分析,便可以得到较为正确、全面的结论。

四、以实验为基础,做好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衔接

化学实验是从教材到现实的过渡,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生产的重要桥梁。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结合起来,形成理论、研究、应用三者的内在统一。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试验中,学生是否会想到饮料瓶中的气体便是二氧化碳,在实验中是否可以利用雪碧、可乐一类的碳酸饮料得到二氧化碳气体;厨房中的食盐是否可以制成代替氯化钠,配制氯化钠溶液;铁丝、废弃的输液瓶、筷子等是否可以替代实验室的实验仪器。将实验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实验的距离,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结语

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起步阶段,化学实验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化学实验教学层面看,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路,给学生接触化学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学化学;从具体实验安排看,多媒体可以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从具体的实验教学设计看,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从实验本身扩展到生活、生产中,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形成立体性认知。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如何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如何“做”有成效

上传: 王青华

更新时间:2012-4-8 10:47:12

江苏如皋市新民初级中学(226500)郭其云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来获得和巩固的.结合多年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学生实验想“做”有成效, 最起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验目的要明确

要想做好实验, 明确实验目的是关键.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 对自己能“动手做”实验感到很新奇,很有兴趣,甚至是一种渴望, 这往往成为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直接动力, 能很好地激发他们潜在的勤奋和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 无论做什么实验,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也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做这个实验.目的明确了, 学生才知道这一节课要“做什么”、“怎么做”等等,才能围绕目的展开实验进行观察和思考.例如,实验室氧气的制取实验,目的要求如下: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2.学习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围绕此目的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怎样利用化学实验制取氧气, 需要用到哪些化学药品, 产生的氧气用什么方法收集,依据是什么,等等.给学生提出明确且具体的目标, 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 才能使他们更加深入细致地去观察.作为化学教师, 绝不能让学生在没有实验目的的情况下完成实验, 如果那样的话,即便实验过程很精彩的,但从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失败的.学生不知道做实验的目的,只是跟在教师后面看了一通热闹, 这样的实验又有什么作用呢.尤其是教学初期,学生刚学习做实验, 只有让学生带着目的做实验, 学生在做完实验后才有成就感, 才会产生兴趣, 也才会更好地学习化学.如果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目的性, 将来要学好化学就难了.因此,明确实验目的很重要.二、实验器材的作用要熟悉

实验中,各个器材的作用在实验前必须让学生有所了解.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心中对实验器材有了大致的了解,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例如,在做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要用到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导管的橡皮塞、水槽和集气瓶等.学生对这些仪器的外形、实验装置操作原理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注意氯酸钾的纯度, 不能混入易燃物质,否则会发生爆炸;收_____集时试管口要向下倾斜, 否则,试管将会破裂;停止制取氧气后, 应该先移导管, 再移酒精灯, 防止水倒吸, 使试管炸裂等)要有清晰地了解.让学生在实验前了解实验器材的作用, 才能在实验中完整地连接仪器,才能防止在实验中对仪器造成损坏或一些事故的发生.三、观察对象要明确

初中生往往对科学很是崇拜, 很渴望自己能够亲自做好每一个实验.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但是, 对于化学还是很陌生的中学生, 要完成观察任务, 光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 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观察什么呢? 观察反应物的形状、颜色、状态、气味.读书有三到, 观察也应该有三到:心到、眼到、鼻到.也就是学生观察途中要用眼睛看, 用鼻子闻, 还要用心思考.其次, 在观察过程中不能只注意主要现象, 而忽视一些细微现象;最后, 要观察生成物的形状、颜色等等.往往最重要的就是那些细微的容易忽视的现象.学生开始学做实验, 没有经验,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科学家的发现往往是从一些细微观察中产生的, 并举一些例子, 如镭的发现等等,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会更加全面.科学地听、科学地做,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如果学生实验中动用了这些感官, 认真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 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 同时观察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学习化学这门功课的兴趣, 如此良性循环,学习就不难了.四、实验结论填写要实事求是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 才算真正获得了知识.教师要针对实验教给学生记录实验现象的方法.如,制取氧气的实验结束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本实验的反应物是什么?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完成实验现象的总结.在做实验记录时, 教师要根据表格的说明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实事求是地填写, 尤其是细微的容易忽视的实验现象.实事求是是关键.很多学生喜欢照搬书上的东西, 其实科学在于发现.如果对待科学仅仅是注重学到的知识, 那么科学就永远不能创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运用所学的知识推出结论或者做出相应的解释.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大家分析,甚至于可以再做一次实验, 让“发现”更加合理比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现象,如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的过程中,我们常会嗅到一种刺激性的气味,而氧气是无味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课上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讨论探究,通过查资料、找文献的方法寻求答案.总之,方法不限,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探究出结果.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二者结合反应会有氯气生成.实验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出难点, 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改进方法,克服困难, 对于细微现象切不可糊里糊涂一带而过.比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会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什么办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最终会思考出解决措施.如,减少二氧化锰的用量,或者用氧化铜代替二氧化锰, 或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教师还可以根据改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再实验.尽量通过实验课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五、实验后的再分析要做到位

实验结束以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再分析.比如氧气制取实验结束后,我们还可以用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来做其他的实验;再比如加热铜绿, 假如对装置进行整改,还可以用来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收集氧气的装置可以得出氧气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 用它还可以收集哪一类性质的气体.除了用氯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外, 还要引导学生总结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来制取氧气, 其装置和收集方法是否要做相应改变等.学生会在这样的启发中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思维,渴望做好下一次实验.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而实验能力正是创造能力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了自主实验的能力和习惯,动手能力增强了, 得到的将是“渔”而不是“鱼”, 这样的课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古人云:学是为了不学, 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实验课才是“做”有成效的课.转自《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探索

江西省修水县散原中学ABC 332400 摘 要: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最终解决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探究式实验教学的优点、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策略、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实验探究 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虽是化学教育的启蒙教育阶段,就其内容而言不仅涉及到化学学科体系中的各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已经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实验这一载体,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我在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尝试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即根据所学内容在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来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巧用实验方法去探究各种情境事件,能有效激活化学的知识储备,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一、实验探究教学的优点

所谓实验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规律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结论—应用。它具有下述三大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因为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实验探究教学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的一节课中,我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提出富有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将课堂搬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初中化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式实验,先由教师演示实验,然后学生观察现象,并归纳物质的性质,这样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而实验探究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演示实验验证法,而我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法来处理。上课前教师首先准备好所需实验仪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式和主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新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对知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的。“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学生的亲身体验体验对于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教学就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的去思考,去探索。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鉴别H2SO4和NaOH时,就可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案,然后进行实 验检验。学生们居然找到十多种方法,即(1)石蕊(2)酚酞(3)Na2CO3溶液(4)BaCl2溶液(5)CuSO4溶液(6)FeCl3溶液(8)Zn(9)PH试纸(10)CuO(11)Cu(OH)2等等。可见,学生们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挖掘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它一方面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地产生化学问题,能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验研究,能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1.策略一 增强实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的趣味性是提高学生探究精神的良好途径。如在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之前,我先表演一小魔术:在黑板上挂一张“空”的白纸,当依次向纸上喷洒无色溶液A(水)B(氢氧化钠溶液)后,一朵娇艳的红色玫瑰赫然出现。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我又继续喷洒无色溶液C(稀盐酸),“玫瑰不见了,不见了,太神奇了”。在整个魔术观察过程中,学生的感观受到刺激,探究的兴趣被激起,这样将发现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思维在边实验边讨论的氛围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或者改变组织形式,我提出问题,学生自行设计,自我去探索,动手动脑。选用日常生活、环境、能源、生产中实际问题,家庭小实验来探求、解决自身紧密联系的问题。如:怎样简单快速除去室内异味?麦收季节如何防止自燃现象的发生?如何防止家庭金属制品生锈?等等;实验用品尽量来源于生活:如用鸡蛋壳代替石灰石,干电池锌皮代替锌粒,吸管代替导管,玻璃杯代替集气瓶、烧杯等。在破除封建迷信,破译魔术现象过程中,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科学的神奇,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化学,在化学中研究生活。

2.策略二 提高实验可视性

在化学实验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其首要前提要求学生能清晰地观察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展开积极的思考。提高实验的可视性,让学生对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CO2气体与NaOH溶液虽反应但无明显现象。如何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呢?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1)利用指示剂变色呈现现象

(2)利用反应前后,密闭容器中CO2气体量改变,引起气压变化呈现现象。猜想是否可行呢?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得知:NaOH为碱,其溶液显碱性;Na2CO3为盐类物质,其溶液也显碱性。从而否定猜想(1)

讨论后,设计出以下实验方案

经过分组实验,得出以下实验现象:

方案一:试管内液面上升;方案二:气球胀大;方案三:红墨水向右移动; 方案四:烧杯中水倒吸入烧瓶形成喷泉,且变成红色; 由以上现象确定猜想(2)可行。

反思实验探究过程,有同学提出质疑:以上现象是否因为CO2气体溶于水而产生?

经过讨论,同学一致认为应在每一实验方案中增加CO2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装置,从而使实验探究方案更严密。

从以上实验探究结果,同学们将此探究方案类推至SO2与NaOH溶液、KOH溶液等反应。

有些实验可将部分实验的器材的外观加以改变,使其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如将铁片、镁带、铜片剪成元素符号形状放入培养皿中与酸反应,通过投影仪将其放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会感知,会观察,会表达。3.策略三 强化实验的参与性

让学生参与实验之中,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实验原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求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另外拓宽实验的时间,将实验下行到课外。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学生提出猜想:厨房里的食醋也是酸的,它是否也能象稀盐酸、稀硫酸那样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部分盐(尤其是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针对这一猜想,我布置学生利用家里的食醋及相关生活日用品,如:细铁丝、带锈铁钉、干电池的锌皮、大理石块、食盐、碱面、鸡蛋皮等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经过实验学生总结出食醋的化学性质与稀盐酸、稀硫酸相似。同时还积累了生活经验──利用食醋可以除去水垢。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中我将部分安全性高的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来完成。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放实验室,建立化学实验探究学习小组,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

4.策略四 探索实验最优化

教材中有些实验操作方法在学生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经常鼓励学生:实验方法需要创新而且可以创新,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探究MnO2对H2O2溶液的催化作用时,学生将MnO2加入到5%的H2O2溶液中,观察到有气泡生成。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却未复燃。反复几次,结果相同。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带火星的木条从试管中取出后,前端变湿了。原来是H2O2溶液产生的O2中混有水蒸气造成的。则如何除去水蒸气使O2干燥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经讨论后设计出以下方案(1)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干燥管相连。(2)在试管口处加一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与一根较长玻璃管相连,玻璃管外壁用冷毛巾包裹,使水蒸气充分冷却。经过实验,方案一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易行,设计较理想:方案二效果较好,但玻璃管要足够长,且要更换冷毛巾,操作较繁琐。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的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质疑,其中评价方案优劣等环节能够很好体现学习的深度,发展探究能力。通过多次探究,让师生有了共同学习的平台,更加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实验探究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我曾经对实施这一教学方法的三个实验班的135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习兴趣方面,学生都喜欢上“实验探究”化学课。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通过“实验探究教学”的学习,有助于对物质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且在学习过程中,由自己或师生交替操作实验,更有利于掌握实验技能。现已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培养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教学”的锻炼,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且能够带着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更有部分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曾主动做过这类化学实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在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尤其对“实验探究教学”更是下足了功夫。我认为,“实验探究教学”关键是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要适当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要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优化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实验探究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最佳的学习心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尤其是设计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从而达到既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之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把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精神,让他们在创新中成长。这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实验探究教学”打开一扇窗。

2013年10月10日

参考文献

[1]文庆城,曾澄福.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 1—4 [2]杨 洁,张善培. 探究性实验实施的问题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5 19—20 [3]崔米英,李晓文.拓展实验教学思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参考2007.5 25—26

中学化学教学

下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老师教学观念的改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老师教学观念的改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5篇材料)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 ∙作者:张磊(通识甘肃张掖临泽三期通识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3 / 368 ∙发表日期:2010-11-29 17:32:31 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有哪些改变

    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有哪些改变 自任教初中化学以来,本人一直在研究化学教学法,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进行化学教学,效果甚好,新的化学课程改革,不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更......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次课程改革,在7至9年级设置“历史与......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各个关键环节,培养高中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和学习能......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对于这个问题,站在教学系统的不同角度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有很多学校都是从高二开始学习高中生物,学习内容包含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人教版),一年的新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