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诱发创新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情境激趣。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色。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以悬念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是怎么爬的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新 课 程 伴 我 成 长
基础教育课程在神州大地蓬勃发展。接触新课程,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而真正进入新课程,对于我又是一番新的体验和洗礼,如何教好这门学科,如何用新的课程观和新的理念去教学旧课程?以下便浅谈本人在这几年中的一些教学见解: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知识、技能的动力。没有兴趣,学生是无法学习你所教学科的知识的。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的做法是:
1、故事激趣法。
2、悬念激趣法。
3、活动激趣法。
4、奖励激趣法。
二、开放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定的,或者是教师从教学用书上抄的,是以教学、教师为中心,上课起来肯定枯燥无味了。如果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挥,结果肯定不同凡响,就拿我所教的《触摸春天》和《生命,生命》来说吧,在教学《触摸春天》这课时,我先制定了几道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互相讨论回答。可结果却没达到预期目的,课堂一片沉寂,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学生不积极参与其中。但再教下一课《生命,生命》时,我在板书课题后,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的,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思想立即活跃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生命是干什么?有的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生命有意义?„„我及时把学生想知道的问题来作为教学目标,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分组解决)。顿时学生学习自觉性被调动起来,纷纷去看书,去查阅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热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一直受用非浅。
三、开放教学过程
1、课程发言权让学生自己掌握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主体地位。因此,我积极改革课堂发言常规,告诉学生当课堂上老师制定的某一位同学发言后,不够完整需要补充或说得不够正确需要纠正时,可以不用举手,不经老师许可或说得不够正确需要纠正时,可以不用举手,不经老师许可就站起来发言,或者坐着回答都可以。
这样做,既节省时间,又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增强了课堂活力,又培养了他们友爱互助的优良品质。这种做法,几乎贯穿在每堂课中,学生受益匪浅,乐此不疲
2、利用角色扮演,为学生全面成长创造条件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师应给予学生展示能力、潜能全面成长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地全面成长创造条件。
如教学《口语交际》“购物讲价”这一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一个模拟买卖市场,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的扮顾客,有的当老板,模拟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学会了买卖讲价地学问,又体会到做文明顾客,进行文明经商地乐趣。有时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个场景状况,然后,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去采访一下全班同学,看看当事的人和发生的事对不对,为什么?自己今后如何面对这种现象?这种活动,在采访和被采访中,学生良好思想及表演素质得到积极的培养。
总之,开发教学过程,学生得到展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能力、情感,价值观也得到提高和加深。
四、开放教学内容
要充分利用乡土教材。课改理念提倡运用校本课程,乡土教材,这样学生学起来倍感亲切,兴趣浓厚,而且知识得到拓展。如学习《桂林山水》和《七月天山》这两课时我就让学生去搜集我省名山大河的资料,不到几天功夫,学生就搜集到五指山、万泉河、白石岭、南渡江、七仙岭等文字资料或图片,我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向全班同学介绍我省名山大河的具体情况。这样学生的知识内容就更广泛了。总之,课本不是唯一的教材,我们教师应大胆放手去教,放手去做。
五、开放地组织教学
开放地组织教学,就是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校外延伸,不局限于课堂。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因为这是一篇描写燕子和春景的文章,我就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田野边观察春天美丽的田野,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观察记录的情况,说一说把自己的内容展现给大家。特别是象教学作文这类乏味的东西,开放地组织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我曾在教学生写“我发现„„”习作时,我就把学生又组织地带领到校外宽阔地田野、草地、树林等地方,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无限美好的风光和其中的奥秘。这样学生就不觉得乏味,反而饶有兴趣,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大开眼界,增长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洗礼下,如何教好语文这门学科,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在积极探究之中,我相信,在新课程的引领下,语文教学将会取得跨跃式的成绩。同时,我非常希望我的同行们能够把你们的教学心得体会、经验感触展现出来,我们共同学习探索。最后,衷心祝愿我们铜川新区的教育事业越走越辉煌。
第二篇: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杨华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江总书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体育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学科,除了肩负着向学生传授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体育知识外,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它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双边活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观念,发挥教师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新颖、独特,就是一个人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生,也包括对于自我只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这就意味着创新是有层次的。一般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创新”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具有积极探究的心向和强烈的欲望,以及奇异的思维方式,新颖、独到的锻炼方法等等。广言之,只要对学生个体来说是他从未见过的,是通过自己努力探求所获取的,我们就可以称为创新。正如我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新发源于想象力,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也是创造活动的核心。从学校体育已有的创新成果来看,许多新的发明创造源于体育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中大多数内容是由多技术、多环节组成的完整技术动作,根据不同的重、难点,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产生想象力的前提。
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产生想象力的必备条件。韩愈曾在《诗经》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以前,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常流水。因此,体育教师要想搞好体育教学,提出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就应该永不满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丰富经验、活跃思维。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联想的广度与深度越大,知识和经验与联想思维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在拓宽知识在的基础上,善于从对一个事物的思维,联系到对另一个事物或另几个事物的思维,捕捉突如其来的顿悟与理解,以及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瞬间思维形式,并及时纪录下思维的内容,保持思维热线,并适时向纵深扩大思维成果。这样也就越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若联想能与边缘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那将会产生更高价值的新思维。
广阔的联想是产生想象力途径。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是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只要与运动、活动有关,与以上任务相适应的事物,都要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应注意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要从全局出发,提出多种思路,当思维在某一处受阻时,应善于及时变换思维走向;当久思不得其解时,可引导注意力转向其它领域,寻求新的启示;当运用通常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时,可考虑交换事物的条件、目标等因素,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要在逆向、侧向、发散等思维辐射和转移中寻找出各种具有独创的新设想。
例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方法上以跑为核心,采用由浅入深、多形式、多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跑的动作的学习,掌握及巩固加深,在组织方法上也不拘一格,每一次练习学生一学就懂,又是逐步加深,学生兴趣浓,易掌握,可以使教学更具实效。
根据创造学理论及学校体育的特点,体育教师的创新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感觉能力和洞察力。观察是获得感性材料,寻求创新方向,发现事物变化,抓住事物本质,捕捉实践机遇的重要途径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觉察,不忽视微小的异常现象,不轻易放过任何疑点,从多角度、多层面随时注意寻找有价值的线索,不仅看表面现象,又要了解内在实质;既要观察局部,又要观察全局;既要注意偶然事件,也要注意必然规律。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把所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排列、组合、归类分析、提出问题,不让新信息,新启
示和机遇溜掉。
无论任何有价值的设想、计划都要付诸实践,才能变为成果。在体育实践中,教师对于新生事物,要善于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并通过科学实验来加以检验、修正与完善。例如:将音乐引入体育课正越来越被大多数体育教师重视。充分利用音乐的韵律、节奏以及艺术的美感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术、技能也是教法创新的思路之一。体育课在准备和结束阶段或游戏、散点练习中引入音乐,还可以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二、发散探索,诱发学生创新灵感
发散探索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或固定模式,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练习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途径;近年来我国兴起了一种开放购物形式,这种形式把顾客放在了一个主体的地位。顾客置身于“超市”之中可以任意挑选自己需要或喜爱的商品。今天,我们不妨把“超市”的这种经营理念,引进体育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开放的,充满着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时间、空间、环境上的先决条件,并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将体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要想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之中,达到师生情感交融。教师自己应首先进入情境,全身心地去投入,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把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并用富有情感,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如:传统游戏“冲过火力网”有教师将教材稍加改动,创设教学情境“有几只顽皮的猴子,悄悄下山,偷吃了果农大伯的桃子,你是一个出色的小猎手,帮助果农大伯去守猎。”并给扮作小猴子的学生戴上面具或手举画有小猴子的标牌去猎物。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下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象遇到了猴子一样严阵以待,学习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创设出许多方法。教师这时趁机把守猎的具体方法,也就是课的任务——投掷中的快速出手的方法通过学生练习总结告诉学生,“要想打到猎物,必须要掌握好时间,空间概念,出手要快,有一定的提前量。”把课的任务形象化,学生在情境的诱惑下,练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与此同时,教师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练习中,教师扮演一只老猴子,领着一群小猴子,无拘无束地下山来,这个情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做基础,通过角色的互换体验,练习的次数增加了,课的任务也就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体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体育。体育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立定跳远教材中,取材于生活中兔跳、袋鼠跳、青蛙跳等。若让学生将小狗的跑与以上动物的跳结合在一起,对学习蹲距式跳远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为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
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思维空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自己操作、自己探讨、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如:美国曾有这样一节课主题是“埋藏我不能够”,教师一开始上课,首先同所有学生一起在纸上写出自己所有的不能够,然后和学生一起到操场挖坑,将写满所有不能够的纸条埋在地里然后再回到课堂讲课。对于这样的开头就比较新颖和新奇,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课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也要借鉴这种方法改善一下教学过程,在每节课开始的“导言”,即“第一句话”、“第一件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都要扣紧教材、设计、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抓住不同变化了的时机,激活学生思维的出发点,根据学生求新、求异、求趣的心理,给学生以无穷的魄力。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活动最有利于发挥学生装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个性只有通过活动,并在活动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皮亚杰曾说过:“个性的发展实际就是练习、经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大量活动的产物。”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发展个性,同样也能
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如在进行双人跳绳教学时,为了提高双人之间的协调性,根据儿童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教师做一种双人对跳方法)--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想象,创设新方法)--认识特征的思维特点(跳时紧凑、协调)。学生通过看一看(看教师示范)、做一做(自己练习)、想一想(发动思维)、试一试(自己的创设的新方法)、学一学(学习别人的方法)、比一比(进行比赛)、评一评(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充分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学”、“顽中学”的教学思想,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
学生为本”是时代对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完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转变角色,变体育知识的传授者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法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培养其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
2015年3月5日
第三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寇波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思考的问题。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不进将会很快被淘汰,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开放的思想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党革命和建设的无数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就能打破思想禁锢,激发工作活力,就能改进生产关系,解决先前落后的生产力,解放思想是适应形势,抢抓新机遇,寻求新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这次我校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学习非常及时,十分必要,对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寻求新发展,壮大我校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如何使这场大讨论深入开展,取得实效,我认为应扎扎实实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激活自己的思想。通过组内学习讨论,查问题、找差距、激发每个人的思想活力,形成人人动脑筋想办法,个个转变观念谋发展的局面,使领导和职工,干部和群众思维互动,同步解放思想,统一到加快我校发展上来。在教学中要能够开拓创新,破除旧思想、旧观念,首先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课堂教学为追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对孩子们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根据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我常常课前常常认真研读文本,和同事探讨有效而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找准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充满趣味竞争的组织形式下力求用生动的导入,丰富有趣的识字方法,以及课中穿插的小故事和诙谐幽默的话语调动孩子的学习性兴趣,因此学生们都爱上语文课。
二是坚持与时俱进,弘扬创新精神,就是要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在管理班级中,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班级来说,创新是创建优秀班集体的前提条件。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的作用。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不论成年人还是小孩子,所以我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把那些关心集体、积极热情、办事认真、有一定组织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的岗位上来,在开学初开展各种活动,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例如一分钟自我推荐,带队做操、放学等,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任用的班干部经常留意他们的行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召集在一起开会,教他们如何管理班级,如何开展活动,并让他们留心观察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创造机会让他们在独立工作中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其工作能力。陈燕是个学习优秀工作负责的班干部,可是胆量小,说话细声细气。为了锻炼她的胆量,我特意安排她多做班级事物,我指导她从收作业、排队、帮学生听写等进行训练,后来她能一个人帮助老师管理全班,令熟悉她的家长们大吃一惊,有了锻炼,如今的她勇敢大方多了。通过对学生潜力的挖掘,涌现出了何建红、刘玉彬、吴亮文等优秀的班干部。我常常和家长积极增进交流,关系和谐,许多家长都知道我是个坦诚正直负责的人,对我的工作相当支持,非常信任,也非常感激教师对孩子的教育。
三是敢于转变工作作风。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我们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把握好原则性。为此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拉近距离,热情的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讲课的内容,对后进生来说难免有不懂的地方,作为教师,更应该耐心详细的对他们进行辅导,而不能一味的埋怨学生、埋怨家长,对潜能生的辅导是我在教学外又一大关注的重点。班上黎嘉俊、汪明媛、伍恒智这三个孩子的学习基础相当差,她们的父母没有文化又整天为生计操劳,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来辅导学习,这些孩子在课堂上也常常沉默寡言,这让我深深感到,虽然她们的出身条件和家庭环境和别人相差甚远,但是她们也应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决不能让她们
在人生的第一步就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对她们课内外学习的辅导我就一直承担了下来。长期以来,一般中午和下午放学的时间,我手把手地教她们复习拼音,认读生字课文,复习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内容,家庭作业也是我手把手亲自辅导他们订正,往往一课简单的生词却要三番五次地听写,还有可能他们不全对,但我一直用极大的耐心和亲和的态度尽心着;在课堂上,我给予她们非常密切的关注,常常将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她们回答,并对她们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辅差,贵在早抓和持之以恒。我在她们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心血和汗水,事实证明我的辅差工作是有效的,成功的。她们的成绩越来越有进步,期末考试都在八十分以上,,在今年的学习上,我已经明显感觉到这四个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吃力了,人也变得自信开朗。
四要勤于学习。应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我不是一个性格张扬的人,但我的骨子里却有着对事业的敬重和追求,总爱实实在在地做着分内的工作,我以做一个优秀教师为目标,时刻不忘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平时我常常观看名师教学视频录像,聆听各种专题讲座,翻阅有关书籍,大量吸取教育理论的营养,并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成绩也有不足,我将在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中不断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我们要时刻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倡导更新观念
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倡导更新观念,倡导创新,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创新意识仅仅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性思维才是创新素质的“内核”。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真正具备创新素质。创新教学占有重要位置。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中,有很多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知识点。教师若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科学讲解,就能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及时鼓励他们的“标新立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观点,人称“标新立异”。教师应该充分给予肯定,当场表扬学生,鼓励学生的质疑,“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就更加完整了。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作者:董建春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5期
[摘要]教学组织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新课程对学校的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要在教师组织形式、学生组织形式、班级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作者简介]董建春(1966-),男,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河南南阳473061)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092-02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的管理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管理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则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必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机制保证。
一、教师组织形式的创新
科学的教师组织形式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教师共同研讨和合作,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与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不当的教师组织形式则会压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教师间的共同研讨与合作,不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从我国现状看,教师组织形式有包班制、科任制、年级组、教研组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组织和运用。天津某学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是打破传统惯例(即教研组和年级组分设),将两者巧妙结合在一起,教研组指导年级组工作,年级组内的不同学科分设小的教研组,它与全校性的教研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种做法吸收了年级组与教研组的长处,同时也克服了它们的短处,既利于教师们的有效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技能,了解学生特点,也利于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有力地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效果很显著。在具体做法上,他们规定了备课专用时间,每周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的集体备课时间,做到“六个研究到位”,即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研究到位,研究对大纲、教材的理解到位,研究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的确定到位,研究教法学法到位,研究教具与学具的运用到位,研究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结构到位。为确保这种组织形式的有效性,他们还制定了行政人员听课和集体下组督导制度。学校行政人员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并定期有计划地集体下组督导,做到五帮: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帮助教师改革教学结构、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岗位教学能力等。
此外,根据国外小队教学的情况,结合我国现实,合作式协同教学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探索的教师组织形式。合作式协同教学的教师组织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业务水平基本相当的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共教一个班或几个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共同备课,共同了解学生。在正式教学中,按课业需要和个人专业特长轮流主讲,以某一个为主,另一个或几个与之配合,然后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教师分工辅导、指导,教师要定期开会研究、评价和做出计划。这样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共同对学生进行施教,收到互助合作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机会,减少教师的负担和工作量。结合大班上课、分组讨论和独立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传统的包班制是由一位教师全权负责一个班级,教授这个班级包括语文、数学、音乐、手工等几乎所有课程,用于小学低年级。这种形式教师负担重,一个教师要备、教多门不同种类的课程,缺乏教师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机会也会降低。而且,学生们在教师的任期内一直接受同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师的优点、缺点都会给学生以较深影响,而学生却得不到不同风格特点教师的教育、熏陶和感染,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的良好发展。传统的包班制,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没有考虑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是从教育学意义上来安排的。从目前来看,它主要存在于规模小、学生人数少的学校以及农村和偏远地区,在城市和规模较大的学校主要被科任制所代替。而对科任制来讲,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有利于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案,其相应的管理方式是年级组和教研组。在具体的教学中,师生互动机会比协同教学减少,也主要是知识教学,而且除了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课堂以外的状况了解甚少。从出发点来看,它主要是完成知识教学的任务,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完整发展,其缺陷也是明显的。因此,可以把合作式协同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师组织形式。
二、学生组织形式的创新
班级授课制自产生以来发挥了它的巨大价值和优势,至今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从各国教学改革的情况来看,并没有简单地抛弃班级授课制,而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也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原则,尤其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绝不能轻易否定,对学科课程的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应在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长处的情况下,结合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克服其弊端,使之有利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整体而言,不能把课堂教学作为唯一的组织形式,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社会条件,把课堂内外教学、学校内外教学结合起来。就学科课程而言,可以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非指导性教学、活动课程等形式。
1.小组合作学习。这是指在班级教学中把学生组成几个异质小组,小组成员间以合作性学习活动为主,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异质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态度、方式和能力,实现学生的多向交流,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大致步骤是:教师讲授新教材,向各小组布置学习任务;小组成员以各种方式合作学习,小组内评价和组间交流反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注意对小组成员定期调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与班内其他学生进行交往、合作,同时也要避免某个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固定。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在教室内积极观察学生,及时处理各学习小组内出现的情况,要把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结合起来。此外,为保证小组
合作学习收到实效,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训练,让学生懂得合作的必要性和好处,掌握合作的技能并加以运用。
2.非指导性教学。这是由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等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每个学生可以无拘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发起、自行组织,教师在教学中不起组织、指导和评价的作用,只是以班级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活动,用真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交流思想感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第一,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使学生真实的自我得以展现,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存在感到无拘无束,爱怎样就怎样;第二,提供一些可供学生随意支配的资源,包括书籍、地图、教科书、器材、录音设备、车间、工具以及教师自己的知识、组织方法和情感等;第三,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澄清学生所考虑的问题和希望做的事情,以及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①非指导性教学有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的原则。移情就是有意识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不加判断地认可学生,不以学生的回报作为交换条件。真诚就是表里如一,不装模作样。非指导性教学不注重具体的知识教学,它把人的价值、尊重、自由、创造和潜能的充分实现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的目的。采用非指导性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它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序和具体技术,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品质。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班级教学,灵活把握和运用。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可以打破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根据活动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兴趣爱好、时空条件等灵活安排。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1)以小组(小队)为主的各种内容的小组活动或小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小组或小队,不受年级、班级限制,不受教室、学校限制。在小组内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活动,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2)以班级为主的各种内容的兴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和生活指导活动。这种形式主要是班内分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爱好自由组织、自由活动。
(3)以校级为主的各种内容的集会、升旗仪式、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动性,形式可以更为灵活。(4)以年级为主的各种内容的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形式主要是在年级内打破班级界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随机组合,组成活动小组,可以不受教室限制,也可以在一个教室内分成几个活动内容相同或不同的活动小组。(5)校级以兴趣为主打乱班级界限,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和条件自主选择活动小组。这类小组可以是提高班形式的小组,人员要少,水平要高。
以上各种形式,在一个学校内可以相互结合,灵活使用。比如,在全校中高年级打乱班级、年级界限组成小组,或不打破班级界限在班级内组成各种小组,或各自自主活动等。
三、班级组织形式的创新
班级规模是影响教学中师生发挥主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一个人正常的注意广度为7±2,②也就是说,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9以后,人们往往难以清楚地把
握,这就要求班级规模不能太大,如果太大,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的平均交往就少了,即教育关照度降低,也不利于教师对全班的课堂控制。另一方面,班级规模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教学气氛。我国现在城市中小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尤其是重点学校班级规模更大,远远超过我国1996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小学管理规程》中教学班级学生人数以不超过45人为宜的规定。有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班级规模一般都控制在25人以内,这一数字的含义已经不再表示“相对较小的班级规模”,而是成为标准的班级规模。
座位排列应多样化,学生座位位置应时常变动。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和不同的座位位置制约了教学中的人际互动和主体性发挥。这就要根据班级规模的大小和各种教学的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不同的排列方式对师生、生生互动都有直接的影响。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要对学生的座位位置时常调换,比如,班主任定期对全班座位进行左中右、前中后的调换,这样可以经常改变每个学生周围的人际环境,扩大每个学生与全班同学的交往范围,能使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关注、控制机会。在生理学上也有一定意义,有利于学生视力、听力及身体的成长发育。班主任在座位分配时,还要照顾到男女性别、学业成绩、性格特征等各种因素的搭配,照顾到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交往的全面性。各科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具体需要,在教学中临时变动学生座位、适当分组,这也同样有利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有利于课堂气氛的协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总之,座位排列方式、学生座位位置不应总是固定不变的,每个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座位排列方式和座位分配方法。
[注释]
①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311.②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246.[参考文献]
[1]马增彩.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现代启示[J].天津教育科学院学报,2002(1).[2]潘颖,李梅.班级规模与学生发展的问题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