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

时间:2019-05-13 00:1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

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 刘冬梅 北京玉渊潭中学 王海臣

翻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增大,板块多样,布局新颖,与老教材相比,很少有干瘪的纯知识性的叙述。但是也许正是新教材的这些优点使教师感到了棘手。因为面对这样的教材,你根本无法照本宣科或放任自流,必须下一番苦工夫,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教法,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育目标。围绕新课程教学目标,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课堂改革实践呢?

一、要注重课程意识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传统课程观要发生重大变革。

所谓课程应理解为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的组合,这就决定了课程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应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能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应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劳动。

例如,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课程可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有关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将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对生态系统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正确认识到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的一员,人不能脱离生态系统而单独存在,进而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生态道德观,即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观念;用爱护自然的活动取代征服自然的行为;用人类对自然的自觉调节取代自然本身的自发运演;用保持自然统一的情感取代瓜分自然的劣径;用对自然的权利观和义务感取代对自然的统治与掠夺;用适度消费取代无度消费;用节制生育取代放任生育;用经济的有机增长取代经济的盲目增长的生态观,使学生对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要改变教师的角色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不难得出教师的角色也应改变,即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而且在实践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应放下尊严的架子,应从讲台上走下来,应与学生成为朋友,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中学习,要使学生在学生与学生间的研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感到学习过程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过程。

三、要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个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等,从而克服只向学生预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以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材料,如“蜣螂出口澳大利亚”,“渡渡鸟与卡伐利亚树”,“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生物间捕食关系场景”的描述,“达尔文对‘猫与牛’的描述”等,引发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圈的稳态及环境保护奠定基础。之后再通过对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污泥”等补充材料的剖析,强化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为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教学奠定基础。

显然,这种教法是对传统学习方法的一种挑战。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教师“讲”得少,学生“想”得多。从追求教科书的结论到注重学生知识的建构,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讲明自己的观点,决不能教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受。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没有问题就是最好的教学。而今天,新课改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例如,对“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应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有哪些,比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然后再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例如,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蝗虫用什么部位呼吸、鼠妇的生活习性、影响开花的环境因素、植物吸失水的条件、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等实验,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设,找出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然后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手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力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摸索出科学实验的方法、技能和手段。其次是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自己实验观察,自己分析归纳,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例如,探究蜗牛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小龟爱吃什么?蜗牛是否有感觉?马铃薯如何繁殖?等等。常言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在新课标教学中,主张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告诉给学生,单纯地回答学生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将他们的问题转化为探究性小实验,而此时教师只起画龙点睛、引导启发者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和互相取长补短,创设出实验设计的氛围,展示科学的问题情境,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这也正是新《标准》所倡导的。学生有极大的潜力,他们的自学能力及互助精神是不容低估的。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引导他们学会从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能主动对事物与事物现象进行研究,经过探究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既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尽快的弄懂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强化新课标意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新课改 新理念

河南省登封市嵩阳中学 王怀敏

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通过几学年薪课改教材教学的的体验,本人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感受,望与大家共同切磋。

1.“以人为本”

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多样思维的人,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不仅要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他们将来终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能力培养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知识点多,教材容量大,对学生知识掌握要求高,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使本来生动有趣的历史变得枯燥乏味,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逐渐产生厌烦情绪,随着这种负面情绪与日俱增,逐渐丧失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而新课改正是针对这种弊端,降低了知识难度的要求,并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的新教材图文并茂,与原有的教材编写相比可读性、欣赏性、趣味性极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尽可能多的手段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使教师由传统的“独角戏”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

3.新课改并不否定教师的讲

有一种误解似乎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不需要教师的讲。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观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里克特说过“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让你的学生因你的讲解而喜欢上科学,你应该使他们的求知欲望变得更加强烈”。教师的讲关键在于怎样讲,教师的讲解如何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产生想象、有利于学生理想情操的熏陶,那么这样的讲解也是无可厚非的。

4.变苦学为乐学

兴趣对一个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抓住了这个关键,要想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感到学习历史很轻松、不难,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在历史课堂上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而不是在受苦受罪,真正做到变苦学为乐学,那我们的教学目的就算真的达到了。

5.充分体现师导生学

新课改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就感,教师起到导的作用。这样的课看似轻松,实际却不是这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备课,对教材及学生的各方面彻底吃透,才能在课堂上自如地驾驭教材,对学生导的到位,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还要走到前台去。

6.要充分利用活动课

新课改安排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历史短剧、实地第二历史课堂、小制作等,特别作为历史许多学生认为离我们很遥远,对我们现实作用不大,我们可以通过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登封作为著名的“文物之乡”,历史遗迹很多,况且新课改教材中也多次提到我们登封有关的东西,如禹都阳城、嵩岳寺塔、元代郭守敬观星台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生生的历史实物资源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教学。开展历史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愿意参加,而且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既巩固了历史知识,同时又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从而也就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新课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教师对新课改不一定很快适应,但只要有新的理念,就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相信你会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的拼音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拼音教学

过去有一段时间,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汉语拼音是具有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三项功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精神与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和掌握汉语拼音呢?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中,做了大胆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孩子在乐中学、学中乐

新课标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宜接受直观、生动的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学生学得生动、轻松、快乐。儿歌是儿童喜欢的一种体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之前,老师可以通过启发谈话教学生读儿歌:“拼音字母用处大,看书识字需要它,帮助讲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标调歌》:“标调很重要,先把a母找,要是没有a,就把oe标,aoe都无,iu别客套,哪个在最后,就该标调号。”如学ei 这个复韵母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 前i后喝一杯。”朗朗上口的儿歌,淡化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符号,要想让学生爱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新教材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创设富有童趣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自主发现、积极主动、生动有趣地学拼音,认汉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让拼音走进生活

拼音教学应该生活化,老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编排故事,这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学习通过自编顺口溜记忆字母,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激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放飞思维,张扬个性,享受学习拼音的快乐。例如:复韵母ai的四声和标调规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比高矮”、“挨着坐”、“划动手指”等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使原本枯燥单调的拼音教学,变得直观、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游戏,添活力,促使学生掌握字母。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曾说过:“使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和容易,这才是能力培养的宗旨。”让刚入学的儿童乖乖地在课堂上坐40分钟,会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让他们动起来。臂如肢体运动、摘果子、找朋友、猜迷语、做全操,分组竞赛,男女竞赛等,这些游戏活动开展得好,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突出新课标指导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把教师放在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位置上,教师只营造、提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情境和材料,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气氛活跃、活谐,学习在交流、讨论中,心智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培养。如: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阅读一些注音儿歌、注音故事,在每个学生的作业本上用音节注上学生的姓名,让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发作业本,课堂上表扬学生,可以用音节写出受表扬者的姓名,还可以给家里的物件柜上帖上拼音标签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拼音,使学生既体验到拼音的作用和学习的乐趣,又形成了拼音技能,也为今后的识字,学习普通话打上了基础。在学生对所学拼音内容基本掌握后,老师还可以利用外部的影响,经常变换学习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看图拼音,拼读有情趣的句子,制作快乐大转盘。等等。教学效果很好.。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教师论坛征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摘要] 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设计偏重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但是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重视对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视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和发展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正文]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教学设计虽然对教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

在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一、传统教学设计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线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制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教学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随后,教师的教学过程便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一堂课基本上是按教师的预想进行,当教学设计的环节完成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

道。但是,教材里叙述的知识是相对静止的结论式知识,它省略了观察、归纳、探索、猜想的生动过程,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缺少活力。第二、重视知识的最终结论,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教学设计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传统的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于是,教师习惯于将知识重构后输送给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其实,学科知识在教材中只是作为一种重要载体,教学中应该重视的是载体之上的内容,却不是知识本身。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第三、教学效果的检验方式单一,忽视学生表达、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大多是通过课后练习和测验进行的,同时,知识学习的目的是应用、交流,如果不能够把掌握得知识正确、清楚得表述出来,那么这样的知识学习并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传统的检验方式形式单

一、时效性差、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客观、公平,也忽视了学生今后发展所必需的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下教学设计的要求。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在现代课程观中,认为好的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设计要注意完备性和系统性,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这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必须全面地考虑四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因此,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对这个生态系统的设计,教师要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从而导致了教学设计更趋复杂。教师要从单纯设计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设计,将设计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于是在课程这个“生态系统”中“充满了意义、理解和‘交互主体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沟通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

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设计系统观的理念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第二、要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需要通过内化与外化的过程,需要把所学的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呈现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就要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保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交流与操作训练等方式,使教材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注意创设交流机会,在交流中内化知识。言语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维水平,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迁移能力,促使知识内化。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机会,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如教师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仔细描述所观察的内容;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对话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相互问答和相互议论;鼓励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安排学生观察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图表并进行交流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在训练中内化知识。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只有放手让学生在概括定义、发现结论、证明原理、解答习题等训练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及时地修正错误,才能使他人的知识经验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只有开启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得学习落到实处。

第三、教学设计的目标要由单纯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转而变为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

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是最为复杂的、最难以把握的,同时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因此,教师需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宗旨。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学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新的学习的方式。那么,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我通过近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技法课上摆脱“像”

传统的技法课主张你这幅画画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如果一堂课上下来,学生一个都画得不好,一个画得都不

像,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如今,我们要摆脱这种坏习惯,我们应该更明确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滋润的发展。如学生在学习美术教材第七册《水墨游戏—鸟》一课时,在讲解鸟的头部和身体形状时要求学生画出不同鸟头和身体,要求后一位学生画得不能重复前一位学生的形状,逼着学生求新求异,再让学生对不同鸟头和身体进行比较。本来,只要求学生掌握鸟的特征,通过这一活动,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活动有益于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如想象、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摆脱传统技法课的“像”。

二、创作课上突出“变”:

创作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明白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重要性。可是实际运用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如遇到有的学生根本想不出你如何的去进行铺设让他想象,他还是“纹丝不动”。又如,遇到有的学生他想创造出立意的作品,可是他画不出,表达不出。在以前对于这些学生,教师们就让他们随之任之,这样就把学生的想象力给扼杀了。现在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可以采取把好的作品进行改一改、变一变,这样同样是一种想象,一种创作,如在教美术教

材第九册《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时可以把书中的范画进行修改,把大点改成小点,把色彩变一变,暖调变成冷调、冷调变成暖调等等。从而使学生也体会到通过想象得到一副满意的作品,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工艺课上要“超越”

小学工艺教学对材料准备的依赖性很强,也就是说,工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和学生准备的材料。如果没有材料,工艺课的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所以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不少的孩子怕上工艺课甚至不喜欢上工艺课,不仅仅是因为上一节工艺美术课要准备大量的材料,还因为他们中有不少的同学实在无法达到把作品做成像真正的“工艺品”那样的精致或老师期望的效果。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就要讲究“超越”。常用的方法是这样进行的: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比如漂亮的彩色纸、各类小珠子、小梳子、小亮片、扣子、小卵石等),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工艺创作的源泉。除了“百宝箱”外,还要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艺作品制作的整个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制作技巧,还有比制作更重要的内容,那就

是超越作品的人的因素,即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以及完成作品以后的整个过程,都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热情、个人的性格爱好等情感因素来赋予作品之中,而不要被制作技巧牵着鼻子走。有些比较困难的制作技巧可以不用或“绕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材料与作品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让材料发挥超越材料自身的作用。例如教美术教材第九册《实物的联想》时,我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超越自我,按自己的喜好进行制作。我讲完之后,学生拿出“百宝箱”开始制作,“百宝箱”中无奇不有,有的学生用半块吸铁石、两个铜板和一小段铁丝竟然做出一辆摩托车,过一会儿又把它变成了一个大炮;有的用扣子、小梳子做成蜻蜓,一会儿又变成蝴蝶;还有利用三角尺铅笔做成飞机再变成手枪等等,他们完全摆脱了制作技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以了“超越”。

四、欣赏课上要引入“多媒体”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是语言、文字、实物及挂图媒体的传播,即教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学生对所学的欣赏知识难以消化。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无疑为美术欣赏课打了一剂“催化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快得以消化,而且大大加强了课堂容量。则

使美术课成为老师+课本+黑板+挂图+实物+现代教学媒体,这样就为枯燥无味的欣赏课注入了活力,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而且大大节约了时间。例如美术课本第七册《民间年画》,传统美术课最多只拥有几幅挂图,学生往往不专心,而且一节课很难讲完。而我课前先用摄像机去农村中摄一些农户家大门上的门神或家中的一些财神或一些有关年画的录像做成美术课件,课上来展示给学生们看,并让同学们相互讨论,学生对民间年画知识很快得以理解消化,而且一课时顺利完成。

以上只是我对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进行美术教学的个人之见,但是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只有我们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同志一起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把美术教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下的写字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写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要求,这样 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能提前读写,提前阅读。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 革直接决定着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改革,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其它学科的教学。这充 分体现了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正因如此,我想说如下两点:

一、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了条件。小学低年级尽快认一定数量的字之后,可以通过简单的阅读内容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课外阅读的好处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而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课外阅读的熏陶与启发功效更是不言而喻了。

二、阅读和写作让识字与写字不再枯燥。

当低段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而可以独立阅读后,这样,他们就可以“随文识字”,在阅读中学生反复多次地和生字见面,将课文中生字的出现结合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学生对生字也就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记忆。使阅读促进识字,识字教学就可以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从而学生就会在自己喜欢的读物中轻松识字了。

如此以来,学生的识字量与阅读量会进入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种别开生面的好景致正是得益于本次课改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多认 少写,认写分流,认写讲用不是齐头并进,而是分进合击”。这是一件多么美妙 的事情啊。

下载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学观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标准下的识字教学

    让识字教学充满勃勃生机 云浮市新兴县车岗镇中心小学 张志霞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的要求,其中低年级要求会认1800......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观 摘要:在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习作的指导下,我尝试着新的教学习作观,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交流,充分地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乐于动笔,写作能力有很大地提高,......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摘 要】高中教学是学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其今后的学习能力。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高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不断革新的高中......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济南实验初中语文组陈皓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双基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双基教学 作者: 张丽丽(小学音乐内蒙古赤峰小学音乐一班 )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探索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探索 一、专题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1、作文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体现,能全面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多方面的知识。既体现了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又体现......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的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中的“四性” 泗洪县第三中学 华伟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渠道。要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政治: 金万顺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开始实行,作为冲在改革浪潮尖端的一线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该作好哪些准备?将何去何从呢?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