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06:2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第一篇: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校本教研工作总结

政治: 金万顺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开始实行,作为冲在改革浪潮尖端的一线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该作好哪些准备?将何去何从呢?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总结中不停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应用于实践检验,从而看清前进的方向。

在日常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我认为情景问题讨论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下面结合初二思想品德《理解与宽容》这一课,谈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会。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情景问题供学生讨论。其中几个环节是: 1.“大胆设想——人们之间没有理解会怎样呢?”

①同学之间没有理解;②师生之间没有理解;③亲子之间没有理解。

2.“我思我行——遇见以下问题你怎么做?”

①朋友不赞同你的意见,与你意见有分歧;②同桌的墨水不小心溅到你的衣服上;③老师批评你上课不认真,你觉得冤枉。

3.“情景体验”:①你的一篇得意之作获得了校一等奖,但你的同学当众指出你文中的许多不足;②放学路上,一个校外流氓向你敲诈勒索。针对以上情景,我设计了一些问题:遇到那些情况,我会怎么做?说说理由。然后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换位认知——假如我是”设计了三个角色:“假如我是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假如我是父母,我希望我的孩子;假如我是自己的朋友,我希望我自己”。

当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而且想出了许多有创意的好看法、好点子。我在总结的时候,充分肯定了这些看法,有的同学的看法甚至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计,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学生的讨论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可以说是意外收获。通过这堂较成功的讨论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灌输上,而应通过设计情景问题讨论,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我认为一堂好的政治课应该是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学生实践能力。为此,我把情景问题讨论法运用到每节课的思想品德课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馈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的弊端,教师是“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包打天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变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情景问题讨论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反馈二:设计情景问题讨论,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由于一些说教原理抽象难懂,使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是设计情景问题讨论。比如我把“理解与宽容”这个内容设计成几个环节:我思我行、小品表演、情景体验、换位认知。因为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实际的情景问题讨论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多且新颖,打破了“一言堂”,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反馈三:情景问题讨论,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讨论课不能只说不做,设计情景问题时,尽量把讨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我在设计“理解与宽容”时,设计了一个实践问题——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要求学生选择几个需要理解的对象进行沟通,并做好记录。以往的政治课教学只重课堂,课外的社会实践几乎是空白,设计实践问题,使学生能面向社会,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撰写小论文、开展调查、收集资料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反馈四:情景问题讨论,应当把握好度,做到收放自如

作为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当好引导者。特别是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有些话题学生很感兴趣,说得很多,甚至说偏了,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及时地去引导,同时要挖掘学生回答的内容。我这次课的失误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做到“收放自如”,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比如在讨论“情景体验”时学生说了很多,但是我的引导不够,学生很投入,自己的激情却不够,没有及时地小结。

通过讨论还涌现了一大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总之,在思品课教学中,通过设计情景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主动学习的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放飞思想,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也面临新的挑战——在实践中多反思,多总结,特别是要提高情景设计的能力和课堂的随机互动能力。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论文

摘要:我国教育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从讲政治讲德育的角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作为一线教师该作好哪些准备?将何去何从呢?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在总结中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从而看清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开始实行,作为冲在改革浪潮尖端的一线教师该具备什么素质呢?该作好哪些准备?将何去何从呢?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总结中不停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应用于实践检验,从而看清前进的方向。

在日常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我认为情景问题讨论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下面结合初二思想品德《理解与宽容》这一课,谈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会。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情景问题供学生讨论。其中几个环节是: 1.“大胆设想——人们之间没有理解会怎样呢?”

①同学之间没有理解;②师生之间没有理解;③亲子之间没有理解。

2.“我思我行——遇见以下问题你怎么做?”

①朋友不赞同你的意见,与你意见有分歧;②同桌的墨水不小心溅到你的衣服上;③老师批评你上课不认真,你觉得冤枉。

3.“情景体验”:①你的一篇得意之作获得了校一等奖,但你的同学当众指出你文中的许多不足;②放学路上,一个校外流氓向你敲诈勒索。针对以上情景,我设计了一些问题:遇到那些情况,我会怎么做?说说理由。然后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换位认知——假如我是”设计了三个角色:“假如我是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假如我是父母,我希望我的孩子;假如我是自己的朋友,我希望我自己”。

当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而且想出了许多有创意的好看法、好点子。我在总结的时候,充分肯定了这些看法,有的同学的看法甚至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计,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学生的讨论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可以说是意外收获。通过这堂较成功的讨论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的灌输上,而应通过设计情景问题讨论,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我认为一堂好的政治课应该是能够培养创新意识和学生实践能力。为此,我把情景问题讨论法运用到每节课的思想品德课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馈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说教式”的弊端,教师是“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包打天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变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情景问题讨论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的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反馈二:设计情景问题讨论,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思想品德课由于一些说教原理抽象难懂,使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是设计情景问题讨论。比如我把“理解与宽容”这个内容设计成几个环节:我思我行、小品表演、情景体验、换位认知。因为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实际的情景问题讨论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多且新颖,打破了“一言堂”,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反馈三:情景问题讨论,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讨论课不能只说不做,设计情景问题时,尽量把讨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我在设计“理解与宽容”时,设计了一个实践问题——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要求学生选择几个需要理解的对象进行沟通,并做好记录。以往的政治课教学只重课堂,课外的社会实践几乎是空白,设计实践问题,使学生能面向社会,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也可以根据内容设计撰写小论文、开展调查、收集资料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反馈四:情景问题讨论,应当把握好度,做到收放自如

作为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当好引导者。特别是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有些话题学生很感兴趣,说得很多,甚至说偏了,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及时地去引导,同时要挖掘学生回答的内容。我这次课的失误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做到“收放自如”,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比如在讨论“情景体验”时学生说了很多,但是我的引导不够,学生很投入,自己的激情却不够,没有及时地小结。

通过讨论还涌现了一大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总之,在思品课教学中,通过设计情景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主动学习的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放飞思想,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教师也面临新的挑战——在实践中多反思,多总结,特别是要提高情景设计的能力和课堂的随机互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冯中良,武新春.教育心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6.[2]马燕,陈年红.初中思想品德实施难点与教学难点[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

东北师大附中张钧

尊敬的各位专家、亲爱的各位语文同人:

我先请老师们看几个材料:

《环球时报》2005年7月27日援引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说,近期上海复旦大学曾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是一支留学生队。

“放假了,我在外地读大学的那个GG(哥哥),从外地回来了,带来了他的恐龙GF(girlfriend女朋友),这个人不断对我妈妈PMP(拍马屁)„„”——摘自广州某中学生作文

×××:

16日是令尊70岁生日,犬子在此邀请你们过来吃饭。

——2005高考语文全国卷某考生第20题(要求写请柬)的答案

老师:

我因肚子痛要请假回家。

——高中某生的请假条

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就已普遍感觉到,社会的整体语文水平在下降。即使是在知识分子集中的高校和科学院,不少大学生、研究生甚至部分科研人员,在写作、说话的时候,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把握不住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种现象随处可见。甚至在严肃的法律条文中也都存在不少语言问题。

老百姓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对语文教育开始不满、批评和指责,要求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其实语文教育一直在改革中前行。

“语文新课改究竟应从哪里改起”,这个问题就成了一线语文教师最大的困惑。因为,以前的语文教学存在哪些不合乎语文教育规律的弊端?在众多的弊端之中,哪一个又最为严重?2003教育部制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尝试回答以上问题。比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等。

以上可以算作我今天发言的第一部分内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借用别人的话,可以这样概括新课改的背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现代语文教育发展了近百年、但长期处于高耗低效而屡遭诟病的背景下展开的。它的目标,是一次整体的改革,是针对语文课程基本范式的改革。”

——李海林(浙江师大人文学院)

教育部决定,从2004年开始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4省(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实验推进规划为:

2004年秋季,4个省(自治区)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13%;

2005年,8~10个省份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25%~30%;

2006年,15~18个省份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约占总数的50%~60%;

2007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遵循,所以不能不研究。那么这个新课标到底新在什么地方?各位老师肯定都研读过,所以我简单说:

二、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标阐释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目标、教学要求、课程实施建议。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开设。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最高可达14学分。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学期(约36学时)完成一个课程模块。

必修课程(A)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 “语文一”(A1)至“语文五”(A5)

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E),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F)。学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程。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

高中生的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

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

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

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最基本学业,达到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就业的需要或所报考学校的要求,确定相应的水平层次,选修有关课程。

学生修满必修课10学分后,可以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中任意选修4门,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学分,共获得18学分,达到报考高等学校的最低要求。达到第二水平层次的学生,从自己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出发,或根据某些院校、专业招考和某些单位招聘的要求,可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门课,获得24学分,达到最高学分数。

新课程标准,由于它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方面的跨越式前进,这一次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较之以往的历次改革,有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为语文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理想世界。

但新课标公布并实施至今,语文教育似乎未见有什么起色,反倒带来了众多的问题。这不是我的随口结论。这是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陆俭明教授调研后的结论。“这种情况决不能怪罪中学语文教师。说实在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是最重的,他们是最辛苦的,可是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报„„”——《语文教学定位问题》(陆俭明)

“无论是人们对新课标的解读,还是对新课标具体内容的实施,都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一群人正成群结队地在一块旧的工地上搭建着看似热闹的形式主义工棚。”

——摘自许典祥《高中语文教学形式主义批判》(见《教研天地》2006/1)

那么新课程实施至今,在实验区,以及非实验区我们自觉渗透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误区?面对这些误区,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反思?

三、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出现的误区及反思

课例1: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每个学生桌上都摆上了荔枝、生物书和生物图片,听课者很茫然。老师一开场就明确要学生自主学习,“学什么”由学生自己确定,于是课堂很热闹,一会儿有人说要介绍荔枝的结构特点,一会儿有人说要研究荔枝为什么不耐贮藏,还有要研究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老师让学生分组学习,查词典,查生物书,找画册,最后全班交流。一堂课下来,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方法以及信息筛选方法一点都没有涉及,甚至课文都没读一遍。(自评: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尝试。他评:大胆创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例2:学习《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母亲这一形象,培养热爱母亲的情感。学习流程:先让学生配乐齐读第二三节,同时思考在“我”离家去地坛时母亲的行为和心理是什么,教师简单提问后投影答案——爱、理解、坚忍;接着是拓展环节,教师让学生列举古今中外关于母亲的事例,播放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母亲和妻子到烈士墓地的片段;学生探讨母亲常用的意象和母亲形象美的内涵,并思考课文中的“母亲”和其他母亲的不同点——残疾人的母亲,又引导学生联想自己读书看电影看电视所了解到的残疾人的母亲的事迹,老师讲述电影演员秦怡如何对待残疾儿子的事迹,最后号召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自评: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突出语文的人文性。他评:播放电影片段,学生感动得流泪,很成功;突出人文性,既符合文本的特点,又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是很好的尝试。)

老师们,我们共同反思这两个课例,发现了它在实践新课标过程中的误区。

1.因为强调综合性学习,而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性。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目标任务以及学习方法。学科之间有交叉但绝不可互相替代,我们不能把语文泛化。课例1语文的味道不浓,反而更像一节生物课。课例2教师备课很辛苦,资料查了一大堆,课件做得很精美,可是把语文课上成了赞扬母亲的班会课或以“母亲”为主题的综合课,这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创新,而是异化是背弃语文而不是实践新课程理念。

倡导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要知道,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科学教育、审美教育等也就无从附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因过于强调学生主体,造成教师课堂失位。

何为“教师课堂失位”?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因定位不清而使阅读教学陷入无序或不当状态的一种教学现象。主要表现为从倾听者到第三者,从组织者到放羊者,从评价者到好好先生,从民主到独裁。

有一个阶段,有人批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假作倾听而不予评判,于是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就开始频频插话,结果破坏了学生发言的完整性,充当了第三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不作为”,而是要善于倾听并做到恰到好处的“插足”,“插足”的目的是为了调整或补充学生发言,它必须在敏感的觉察学生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操之过急。

老师们知道,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但如何评价学生的独特体验,问题就凸显出来。于是有些教师无原则无条件的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不说一个“不”字,这类现象在公开课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一些学生的答问是随口而出的,教师却如获至宝。

这种一味迁就、信马由缰看上去是尊重了个性,实际上是使得学生是非不分。

另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新课伊始教师问学生阅读课文的感受,学生也真的很听话,纷纷谈了自己的看法。经过一番热热闹闹的交流后,教师会用一句话加以总结,然后抛出自己的问题切入课文。这样的处理表面上民主,实际上还是“独裁”。

总之以上的几种情况都是教师没有定好自己的角色,使课堂教学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实际上,课堂只是一个舞台,老师和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学生的戏份有没有得到突出和巩固,关键看教师如何定位课堂及自己的作用。

3.个性化阅读缺失教师的引领。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不少学生阅读见解新颖独特。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对其中错误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大胆及时巧妙的说“不”,要引领学生走进

文本,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刻。

文学作品是人类最宝贵最殷实的精神家园,它让我们遐想神往和崇拜。我们反对灌输参考书,也反对无厘头的历史虚无解构。一些学生把唐僧解读为观世音的梦中情人,让刘胡兰早恋,让刘兰芝改嫁前怀了焦家的孩子。这不是创新,也不是个性化解读。有的教师甚至把类似的改写文章当成范文去读,还认为这就是“鼓励学生自由的阅读,有个性的表达”。其实这是极不负责任的。文学肩扛人性和道义两面旗,肩负着社会责任,过滥或过乱,都是有悖于新课标的。

教师作为一个成熟的读者,在认知水平阅读素养等方面一般要比学生强一些,作为与文本对话经验较丰富的一方,有责任引导启发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提供背景、示范阅读、指导方法、启发思考,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4.因强调阅读的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文的人文性,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有的老师以课文为引子,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上成了政治课;有的深入分析文中的科学道理,甚至动手做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实验,似乎是生物物理课。语文就是语文,语文的性质不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简单相加。过去语文教学中那种肢解课文烦琐分析刻板操练的教法,扼杀人文性也扭曲了工具性;同样眼下某些语文课上那种架空文本和语言,脱离了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凭空追求的所谓“人文性”也不是语文课所需要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其实就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它是建立在阅读的认知结构(即工具性)基础上的。我们不能把人文性视为阅读教学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该以工具性为基础来强调人文性,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为了追求教学的现代化而滥用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在教学中显示了巨大的优势,它可以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又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所以讨论它有无运用必要的意义不大,我们强调讨论的是它的如何应用。

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要恰当的运用,若喧宾夺主,那就事与愿违了。比如板书,在黑板上写,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机动地处理。一旦改为电脑投影,结果常见学生回答不到标准答案,老师就在那儿兜圈子,大有不说到标准答案决不罢休之势,当然,教者也是欲罢不能,无可奈何。殊不知,电脑是死的,而人脑是活的。

实践新课程的误区还不止这些,专家学者们总结出来“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教师不作为”“去知识化”“多媒体化”等诸多误区。

语文课程改革肯定是出了问题,不承认这一点将无法真正讨论任何问题。没有一门学科像语文这样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巨大的成绩包含着巨大的问题,空前的成就受到空前的批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理论出了问题还是实践出了问题,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怎做才能不出问题。于是我又捧读了一遍新课标。读完后,有这一个直观的感性的但可能是错觉,那就是:

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可望而难及的“桃花源”

新课标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描绘了一幅理想主义蓝图,但由于过于理想,这幅蓝图要变成大厦,难之又难。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学段,并非专业教育。新课标不仅以必修课的形式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选读”“社会思维与语文”“语文综合运用”等专门领域,都要有专门的造诣。在这些专门领域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知识,阅读大量作品,还要有相当的评价能力和创作能力。

新课标与高中语文教学计划脱离较远。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高中语文按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高一每周5课时,高二高三每周4课时计算,总共468课时,除去平时复习考试和毕业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那么新课标规定的每个模块要在36个课时内完成。下面我以选修课程“唐诗鉴赏”为例,看看它所提出的几项要求所需要的课时。

1.“选读唐代不同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品”——唐代的诗人数以千计,诗作数以万计,从中锁定15位能涵盖四个时期的重要诗人、平均选取的每位诗人的代表作品10首,共计150首。要求很低,以每课时学习3首计算需要50课时。

2.“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且不说学生能否达到,单说要查找翻阅摘抄相关资料就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吧?就算每首作品只用1课时,还要150课时吧!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和修辞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要达到如此专业化的要求,这历练的时间不算,仅就相关的知识总还要花时间学习吧,再加上15课时不多。

4.“运用诗词格律知识赏析唐诗作品。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唐诗作品”——诗词格律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学问,连掌握知识带背诵20学时不多。

粗略统计,共计235课时。较比36课时多出不少。这还只是一门选修课所作的最谨慎的估算。其实每个模块都要大量超支。超支的时间到哪里要?学生的课外时间早就被瓜分的一干二净了,哪还有时间留给语文,何况语文的胃口也太大了。

另外,新课标高估了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实力。高中语文教师,即便是学历合格的也不大可能在新课标所涉及的各个专门领域都有较高造诣。能胜任的是少数。而学生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

所以武汉六中的特级教师洪镇涛撰文质问:“这样一个课标是怎么样制订出来的,又是怎么样被审查通过并已开始付诸实施的?只要稍微有点责任心,稍微有点实事求是的作风,稍微作点调查研究,也不会离谱到如此程度吧?”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有赵明的一篇题为“理想对现实的挑战”的文章。含蓄的质疑了新课标的“桃花源”式的设计。文章最后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展现的理想无疑是美好的。课程改革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是,当现实无力面对挑战或者困难重重的时候,站在制高点上的《课程标准》是否也有放下身段,考量现实的必要?面向实际面向多数,面向改革的执行者和实践者,《课程标准》有着逐步完善的必要和空间。”

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只是课程改革毕竟刚刚起步,出现问题了,从专家、决策者到实践者都应该积极的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前两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三大尴尬》,作者是林振远。我读完之后是汗不敢出啊,新课标下语文教师面临三大尴尬: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语文教师不善长写作,语文教师知识底蕴浅。

所以我们作为一线的实践者,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还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渗透新课程的理念。那么课堂具备了哪些特征,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呢?

五、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有哪些特征?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并非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明确,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因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

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

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

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总而言之,剔除课程实施过程中“虚”“闹”“杂”“偏”的因素,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是一种境界;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的反思

0601班顾正林

根据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通过各种资料的了解,我觉得中学英语教学亟待从以下三方面改进。

首先,英语课堂迫切需要趣味教学。学习需要兴趣,学外语学英语更需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排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本人就经历过两个风格决然不同的老师,高一的英语老师讲课非常幽默风趣、气氛活跃,班上同学大多数都学习热情极高;而高二的英语老师是一个很死板保守的人,上课一板一眼、毫无生机可言,大多数学生都觉得英语枯燥无味,整体上都不肯学。所以,新课标下要培养正确心态,树立学习信心;建立情感沟通的正常渠道,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满足学生的“成功欲”;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用好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内外结合,学玩结合,学用结合。尤其中学生朝气蓬勃,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针对这一年龄特点,中学英语课堂更迫切需要趣味教学。

其次,英语课程要贯穿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要把英语当作语言能力培养、把英语当做工具用。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不能只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学,必须要贯穿各学科中才能更好的起作用,才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英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教英语,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和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把英语真正作为工具去教,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英语真正当成工具去用,这样英语教学才会生动活泼,富于情趣,才能更有效地把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高潮。

第三,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要变教书匠为课程开发者、设计者、研究者和创新者,变唱独角戏为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管理者。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满堂灌教学,纯粹把教书理解成该科知识的传授甚至课本的解读,要开拓创新,并把自我发展和学生发展相结合。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切身体验,而不是只注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授。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能只是培养高分低能的“考试人才”。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推荐)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2011年12月28日由国家教育部印发,这是继2001年印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我国首次修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2年9月1日开始实施新修订的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十年来首次大规模修订,新课程标准与旧课程标准相比较,主要在三个大的方面共九个内容的重大修订,即:1.“成长中的我”部分的重要修订:(1)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2)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之处;2.“我与他人和社会”部分的重要修订:(1)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2)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3)引导学生“领会学校生活的幸福”;3.“我与国家和集体”部分的重要修订:(1)积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新环境——现代媒介;(2)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3)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4)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概括起来讲,主要是要增强生命教育、相处之道、网络文明、民族团结、劳动观念、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一、生命教育

1、强化生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生命健康权的地位。生命健康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是一个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我国法律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害,也要求公民不要以任何理由侵犯其他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2)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未成年人是我们家庭、社会、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需要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司法机关等方面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自己也要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生命和健康。

(3)侵犯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事件时有发生。现在,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都有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现象,有的还显得尤为突出,像校车安全、不发分子拐卖妇女儿童、老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都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

2、强化生命健康教育的措施。

(1)落实每周一节的生命健康教育课时和内容。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初中阶段每周开设一节生命健康课,有专门的教材,安排专职进行施教。生命健康课教师要与思想品德课教师进行联系和配合,整合好教育资源,拟定好各自的教学视角和重点。

(2)强化课堂教学。如:校车安全、劣质奶粉事件、地沟油问题等内容都可以进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

(3)做好讲座或专栏。生命健康教育史一个永恒、全方位的主题。进行生命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职责,也是全体的职责,特别是班主任的职责。学校可以举办生命健康知识教育的专题讲座,可以举行以生命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像逃生演练、疾病的防治、交通安全讲座、水火电安全板报等活动。

二、相处之道

1、强化相处之道教育的必要性。

(1)初中生成长的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是按照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步展开的,在培养学生交往品德上,安排了与父母的交往、与老师的交往、与朋友的交往等内容,这正是初中生将来走向社会所必须的品德。

(2)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我们现在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因为家庭式社会的细胞。我们教育学生要“爱人民”,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热爱一个学生,长大后又怎么去热爱其他的人?再者,现在的初中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思想的人大有人在,有的朋友关系紧张,有的不懂寻找真正的友谊,所以,强化人与人关系方面的知识传授很有现实意义。

(3)要体现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影响着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由于生活背景、年龄特征等差异,使本该和谐相处的亲子关系也出现了不和谐;由于身份、地位、看问题的角度的差异使师生关系之间也会出现一些矛盾;现在不少的初中生由于交友的不慎,而误入歧途。我们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对初中生的交往注入新的内容和方式。

2、强化相处之道教育的措施。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现在是一个大变革的社会,父母在外务工的比较多,学校的留守学生比较多,学生的亲情比较缺失,这时我们更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特别是在节假日,在学生父母回家的日子里,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感受家的温馨,学生亲身感受是在课堂上学不来的。

(2)开展好单元活动。

(3)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之所以实效性比较差,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学始终在学生的心灵之外徘徊。在教学时,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师生联谊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父母、老师、朋友。教学时,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符合的认知特点,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相适应,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三、网络文明

1、强化网络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标志。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每一件事情。网络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带来了便捷,但也不可否认有的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成了网络的俘虏,这时,父母和老师就成了“谈网色变”,一概地批评网络的出现与存在,这是错误和偏激的观点,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认识网络,利用好网络,给网络一个正确的定位。

(2)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网络的信息容量很大,有关部门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也不是十分的到位,所以,网上信息真假难辨,好坏俱在,一些不良的信息、图片对心智不很健全的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3)不少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意识不强。我们上网要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做到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但有的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暴力色情等,有的从不良行为发展到了犯罪行为,所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强化网络文明教育的措施。

(1)举行“网络利弊谈”辩论赛。

(2)配合班主任开好“远离网瘾”主题班会。初中生沉迷于网络,是许多家长、班主任感到头疼的事情,为了发挥好教育的合力,做到思想品德老师、班主任、家长对戒除学生网瘾的齐心协力,思想品德老师可以与班主任联合开好“远离网瘾”主题班会,上号戒除网瘾的团体辅导课,还对网瘾特别大的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

四、民族团结

1、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个民族的人民在这个大家庭里幸福快乐地生活。国家统一,民族兴亡,是所有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的世世代代的追求。“爱好和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之一,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来。

(2)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国际上,敌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有人在,他们居心叵测。在国内,以“台独”、“藏独”、“疆独”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不可低估,他们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从事分裂国家和民族的活动,我们要高度警惕,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3)初中生的知识体系要求。初中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认识问题还没有那么深刻,并且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进行民族团结内容教育,可以让他们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各民族的特点以及我们各民族的相互关系,还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熟悉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他们将来捍卫民族团结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

(1)运用多媒体整合教学内容。

(2)举办民族团结的专题讲座。举办有关民族团结内容的知识讲座,特别是在每年“两会”召开期间,针对“两会”的代表和委员的民族结构状况、代表和委员所提出的关于“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的建议或议案,开展一些讲座,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3)开展图片展或者办板报。每年的十月为我国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各个班级可以利用这个契机,举办我国各民族发展的成就展,或者办一期“爱国”的黑板报,其中可以加入一定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学生是喜闻乐见的。

五、劳动观念

1、强化劳动观念教育的必要性。

(1)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我们获取食物的源泉,劳动成果是我们劳动的结晶。我们要树立劳动光荣,不劳而获是可耻。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职业的分工不同,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同等的尊严。我们要珍惜劳动成果,不要铺张浪费。

(2)就业从“做事”开始。现在大学生就业很紧张,在很大的程度上,有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眼睛朝上看的,想找劳动强度小的,工资又高的工作,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干活。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就要从“做事”开始,从小事做起,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

(3)青少年劳动观念比较缺失。现在的初中生基本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都比较好父母和长辈都百般的宠爱着的,除了读书之外,没有其他的体力劳动,从而养成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在学校里你爱劳动,在家里更是不想劳动,长此下去,这样很危险。

2、强化劳动观念教育的措施。

(1)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利用周末的一天,在自己家里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这一天里,要负责家里的买菜、做饭、洗衣、卫生、接待客人、照顾老人、采购物品等事项。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说出活动后的感受。

(2)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班会。在班会开始之前,让学生收集一些与“劳动”、“劳动模范”、“劳动成果”相关的资料,还可以约请当地的劳动模范、普通的劳动者、本班劳动积极者谈体会或经验介绍。

(3)开展零花钱使用情况调查。现在的初中生一般都有零花钱,有的还比较多,初中生的零花钱都来自父母给的。到底初中生是怎样使用零花钱的呢,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零花钱使用情况的调查,针对学生消费中不太正确的现象,我们要进行引导,让初中生的消费做到合理、环保、绿色、维权、节约,从小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

六、法制教育

1、强化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之一。我们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养成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好习惯。青少年从小要具有法制观念和意识,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2)危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青少年的年龄都比较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太强。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上是不是出现侵犯青少年合法的事件,这时青少年要依法维权,依法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青少年学法、用法很重要。

(3)某些初中生的法治观念淡薄。由于青少年的是非观念不强,还收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初中生不能严格自律,喜欢和社会上的不良少年混在一起,沾染上了一些不良行为,从不良行为开始,逐渐走向违法犯罪的泥潭不能自拔。所以,初中生要自觉学法,提高守法的自觉性。

2、强化法制教育的措施。

(1)整合初中阶段法制教育的内容。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在进行法律知识传授时,要做到心中有数,新授课时有些地方根据需要还要补充一些法律常识。

(2)请法制副校长进行专题讲座。现在的初中学校一般都有法制副校长,法制副校长平时要解答学校师生的法律疑惑,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讲座,至少每一个月要开展一次法制讲座,特别是新颁布、新修订、与师生联系紧密的法律法规要进行重点、全面地讲座,以扩大师生的知识面,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

(3)举行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法制知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竞赛促教学,每学年可以组织一次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分七八年级进行评比,竞赛题的范围以教材为主,占80%左右,教材以外的法律知识也可以出一些题目,以考查学生的法律知识面,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

下载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张淑丽 新课标实施已经十多年了,但新课标的要求与我们的现实的考核存在着许多矛盾,让许多思想品德教师难以适从。特别是本学科推行开卷考试,试......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课程改革以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为出发点,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遵循学生品德形成规律,依据学生不断面临的学习适应、青春期过渡、学习......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解读 第三讲: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 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规律,明确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实施......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张淑丽 新课标实施已经十多年了,但新课标的要求与我们的现实的考核存在着许多矛盾,让许多思想品德教师难以适从。特别是本学科推行开卷考试,试......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反思

    学习新课程创新体育教学 长汀腾飞希望小学吴发波 新课程是按照新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摘 要: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改进,课程教育改革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本文简单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让学生爱学语文......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罗春雷2009年11月 去年我省高中全面实行新课程,新课程重视三维目标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上都有很大的改革。学校和教......

    新课程教学下教学反思[推荐五篇]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误区一:教学开放过度实例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