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进行小学作文教学
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进行小学作文教学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层次的国民教育都在努力改变旧体制,适应素质教育的新体制,小学教育也不例外。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为小学作文教学在方法论上寻求契合点提出建议。关键词:形象思维 逻辑 小学作文 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的教学水平也提高到一个层次。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模式上都充分考虑到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具体表现为:小学教学逐渐放弃了以往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法到以“趣”、“真”“活”“实”为特色的教学上,从书本教学逐渐转移到生活教学的轨道上,这点特别体现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上。
一、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它的本质特点反映在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思维定向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还不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特征。儿童最初的思维习惯较多依赖具体的事物,可以说,离开具体思维和感性认识,就不太能思考了,这时候需要通过必要的引导,使之转换为较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上来。
人从3岁左右开始,在大脑良好发育的前提下,已具备了从较低级的思维模式向较高级的思维模式转换的客观条件。可以这么说,儿童开始从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如何思考自己所知道的、所记住的事物。这时候,儿童开始能够把实物象征符号和实物本身联系在一起,逐渐有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趋势。
人成长到6-7岁,是思维从“低级的、不随意的、自然的”向“间接的、概括性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段时期也仅仅是从具体 1 形象思维向较抽象的逻辑抽象思维过度的过程。这时由于儿童还不能真正地运用词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思维还具有“狭隘性”、“表面性”,还不能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关系。这段时间完全要让儿童放弃形象思维能力向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转变是不可能的。相反,在这段时间里,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在教学的引导都必须充分尊重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对儿童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可以说,对于逻辑抽象思维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循序渐进。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逐渐开导学生逐渐走到逻辑思维方式的路线上来,必须在发展好儿童形象思维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发展儿童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不能操之过急,这样才能在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方便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素质。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笔者认为,在小学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应该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形象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主要培养在创新思维能力上的提升。
二、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小学生提到写作文,出现最普遍的反映就是“没东西写”,教师批改论文,出现最频繁的评语是“千篇一律”。学生对作文缺乏激情,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无奈,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状况。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过于局限课本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太过于局限课本。这是大多数教师都容易走入的误区,认为,按照课本教,不会有错。其实,作文教学就忌讳框框条条的束缚和写作方法的机械教学。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写作的激情,更扼杀了学生的自由思维带来的创新性。面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不在乎用华丽的辞藻、不在乎有相当系统的思维性,只要合乎天性,贴近生活的真实性便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只要求能把一件物品描述清楚,讲述一件事情让人明白,但前提是真实性和原创性。这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遵循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二)缺乏互动交流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基本上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适当的纠正的 2 机会很少。学生上课还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不太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处于一种盲目教学状态。
(三)题目要求雷同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上对作文题目的要求过死,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不利于思维的充分发展。作文题目的雷同导致了学生写作内容的雷同,这是必然趋势。学生对该题目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积累和素材,或者不感兴趣,就开始参照作文书,导致雷同现象。
三、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建议
(一)提倡自由教学
思维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能被统一。在作文教学上,应该多让孩子使用比喻,这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所谓的比喻其实就是对比,找出万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和联系。不能用课本上的框架固定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的自由发挥,多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多学多观察。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作文教学首先强调生活的积累,其次是精蕴的探求,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的精辟论断。对于小学作文教学,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东西,重在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爱好,而不是培养一个作家。其实,儿童的天性,爱玩,对于有趣的事,充满好奇。这些都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必须注意之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可以在小学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采取大自然教学法、交流式教学法等形式比较自由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力量,对比较抽象的字、词、句、段、思想,尽可能引导学生依靠形象思维去理解。并配合形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课件教学、声音教学和影像教学。在不具备自然教学条件的学校,建议教师将大自然的声音、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外表形象和声音的展示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积累写作素材和对于生活知识的积累。
(二)遵循思维规律
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儿童只有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才是教学进一步深化的关键和主要目的。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巧妙地加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在学生作文的实践中,在正确学生对于事情的感性描写外,适当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和 3 对文章结构逻辑的初步涉足,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巧妙结合,对于作文的教学有进一步的重要意义。
(三)培养创新能力
不要太过于拘泥学生作文题目,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思维能力,作文的题目可以涉及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作文题材。语言也不要太过于拘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自然生活的观察,贴近生活,巧妙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的形象描写写作手法,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在足够掌握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而,在作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笔者认为,能做到这些,并达到应有的效果,小学作文教学就算是成功的了。课程改革使我国的国民教育更上一个台阶,但仍不能掉以轻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也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快国家教育多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颖,从思维概念的辨析中看儿童思维的独特性[J], 学前教育·幼教版,2008.4
2、戴斌荣,儿童思维分类实证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
3、华晓芬,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4、史淑敏,走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J], 时代教育,2008.8
5、张秀梅,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点心得[J],甘肃教育,2008.9
第二篇:历年高考儿童思维儿童思维发展规律进行小学作文教学
。
..。
..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进行小学作文教学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层次的国民教育都在努力改变旧体制,适应素质教育的新体制,小学教育也不例外。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为小学作文教学在方法论上寻求契合点提出建议。关键词:形象思维 逻辑 小学作文 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的教学水平也提高到一个层次。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模式上都充分考虑到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具体表现为:小学教学逐渐放弃了以往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法到以“趣”、“真”“活”“实”为特色的教学上,从书本教学逐渐转移到生活教学的轨道上,这点特别体现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上。
一、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它的本质特点反映在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思维定向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还不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特征。儿童最初的思维习惯较多依赖具体的事物,可以说,离开具体思维和感性认识,就不太能思考了,这时候需要通过必要的引导,使之转换为较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上来。
人从3岁左右开始,在大脑良好发育的前提下,已具备了从较低级的思维模式向较高级的思维模式转换的客观条件。可以这么说,儿童开始从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如何思考自己所知道的、所记住的事物。
第三篇:读书心得-做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践行者
做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践行者
——读《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感
这个学期又在日常的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渐渐地接近尾声。每天都这样的忙碌着,有的时候,也会感到身心疲惫,可是一想到孩子们,我的全身立刻充满了力量,心中充满了快乐和幸福的感觉。有的时候我又有些惴惴不安,担心和害怕自己的工作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很希望能够找到可以给我信心和动力的经验、理论或是方法,由此在工作之余,我重新研读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希望可以在知识的大海里汲取养分,让自己在知识、经验和能力方面可以继续成长。
一直以来,我心中都有一个困惑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我们当前学前教育所倡导的尊重幼儿发展规律,这个发展规律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在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玩教具及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我们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在哪里?通过此次读一本好书的活动我找到了这个答案——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阶段理论。下面我介绍一下我对这个理论的理解。
首先,从认知的机能和构造上来分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是“人”这个主体与“环境”这个客体之间绵延不断的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具有同化和顺应这两个机能。所谓“同化”就是一种吸收摄取的过程,指的是儿童在与外界环境的作用中把外界事物的概念吸收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它的基本活动是“看”,通过“看”这个过程把其他的事物吸收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恰恰,幼儿时期最典型的同化活动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会把树枝当成螺丝刀,会把气球当成水果,会把月光当成灯光等等,幼儿通过象征性的游戏打开认知之窗,建立属于他自己的认知体系。而“顺应”就是
为了顺应外界环境而改变自己的过程。为此他会为了理解一个自己未曾认识的事物将自己原有的知识机构进行调整。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观察到的幼儿模仿行为就是“顺应”的典型表现。孩子时而会模仿大人,时而会模仿老师,时而模仿同伴,时而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如奥特曼。我们对孩子的这些模仿行为都非常的熟悉。虽然同化和顺应看起来是两个相反的认知过程,但是它们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不管是顺应还是同化都是儿童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而进行的认知活动,而这个过程恰恰很好的证明了人(特别是儿童)所具有的良好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其次,从认知的发展结构上分析,皮亚杰把儿童的智慧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从而建立了他的儿童智慧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儿童智慧及心理发展可分为几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恒定不变;认识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面阶段的发展又同时为下一个阶段打下基础。同时每一个发展阶段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儿童的智慧发展在每个阶段上都会有所重叠,且每个阶段都有准备期和完成期。
从上表可以看出,0-2岁是儿童的感知运动阶段,是其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到目的性活动的发展阶段。2-7岁则是儿童可以进行简单思维的阶段,虽然其思维并不完全符合逻辑,不能完全正确反映所认识的事物,而这个阶段的年龄范围也正对应了我们的学前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也是我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目标群体,也是我所有工作的中心对象。同时皮亚杰儿童智慧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智慧发展可分为不同阶段,每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也是不同的,所以学校和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课程内容不应明显超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同时所设计的课程应具有衔接性,前一阶段应为后一阶段奠定基础,后一阶段应是前一阶段的继续,重视游戏和活动,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对这个理论的再次思考和领会让我顿悟,眼前忽然豁然开朗,而后是欣喜若狂,因为我知道这正是我要寻找的。同时也是正确的方向,这不正和我们的《指南》精神相一致,一脉相承吗。《指南》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而且《指南》把年龄阶段的发展目标划分的更加明晰,3-4岁、4-5岁、5-6岁这几个年龄段各个方面的发展目标都做了精确的界定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教育建议。我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应该把每一名幼儿当成一个发展的主体,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
目标,目标的制定不能低于幼儿的发展阶段,这样虽然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过低的教学目标对于幼儿的成才并无什么益处,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同时如果目标制定的过高,以至于脱离了幼儿的发展阶段,只能起到物极必反的作用,更加不利于幼儿的身心成长。最为典型的就“小学化”倾向,过早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其目标脱离了幼儿心理发展所处阶段。就是没有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我们知道,幼儿是身心发展并不成熟的个体,他们行为的有意性处于较低的水平,所有的学习活动基本都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被周围的事物吸引,才能引起他们注意,而且所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当周围再次出现其他事物是他们的注意又被吸引到其他的地方去了。而游戏环境就有着幼儿无法抵挡吸引力,具有神奇的魔力,是幼儿天生的伙伴。在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对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也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育的社会的价值,向儿童传授具体知识,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并不关注;他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这个观点也与《指南》不谋而合。《指南》非常明确的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对于我所处在的学前教育阶段,我要做的就是把我的教学内容植于游戏之中,用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的始末。认真设计游戏环节,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有教
育意义的环境,让幼儿动手操作,帮助幼儿了解和解决在认知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关注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合适,并做及时增减。为幼儿成长创造条件,尊重幼儿的活动权和创造权,做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践行者。
非常感谢能有这次读书活动让我“折返”书中,并找到了心中期盼已久的答案,用一句诗句表示我此时的心情,“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这次的读一本好书的活动,我最大的领悟就是人的发展是自然发展规律的一种,“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生命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她的本质和规律就是一种自然,让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
再次感谢区教育局组织这次活动!
东湖碧水湾幼儿园
2014年6月12日
第四篇:遵循学生发展规律 完成教学目标
遵循学生发展规律 完成教学目标
——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美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工作中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今在此作一番总结,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更上层楼。又一学期结束了。半年来,教导处的正确领导、在美术教师的大力协作下,顺利完成了学期初的预定目标,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基本情况概述:
开学初,遵照教导处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尽可能地按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日益高涨。
一、备课上课方面:
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美术课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多(一周每班两节)。所以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我开展了各个年级的儿童画拓展课程,鼓励学生参加。不少学生绘画功底大大提高。每月在教导处的严格要求下,教师针对错误及时整改,使美术教学落到实处。根据学期初的安排及政教处的临时安排,定时或不定时地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二、学科教学与教研
认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掌握教材特点,用好教材。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美术教材中内容过于浅显和繁杂的内容(如范例画和步骤画),作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在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内容的调整。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视美术基本技能教学,加强课堂当场的示范指导,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逐步学会基本的美术表现方法。注重对学生课堂作业的过程指导,凡是学生在技能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以具体指导;对优秀作业,独创性作业予以及时肯定。
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个人业务方面:
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积极参加校内听课,评课以及区教研活动,观看美术学科论坛,并写出心得体会。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同时课外看了很多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提高认识,加强自学。认识到:要搞好教学,首先自身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必须加强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按照教导处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安排并组织教学活动。
2、认真备课,使美术教学能正常开展。
3、通过听评课和研讨,促进自己的经验增长。
4、充分利用美术室现有模具和自制教具进行教学,加强示范。
5、举办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兴趣。充分显示了学生美术水平的提高。
6、定期组织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特长。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今后我将继续遵照教导处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规范的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口头语,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等等。总之,本期工作顺利圆满完成,不足之处便是今后的努力方向,重要的是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下一学期的工作中戒骄戒躁,各项工作都能以更大的起色去博得家长的赞许,领导的认同。
循序渐进
同学生一起快乐学习
美术组 隋晓芳 2013.12
——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第五篇:小学作文教学应遵循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小学作文教学应遵循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关于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思考
一、小学作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作文教学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
生的作文质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上海也产生了以贾志敏老师为代表的,以“趣”“真”“活”“实”
为特色的作文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
机和兴趣为突破口,并强调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基本功,以
及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毫无疑问,这些成功的作文教学经验对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 推进作用。
然而,毋庸讳言,就整体而言,小学作文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还相当 严重。
从学生方面看,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或者觉得作文时“没有东西好写”的情况。至于文字
方面如错字连篇,词不达意,句子不连贯,意思表达不清楚,则更是比比皆是。从教师方面看,作文教学则普
遍存在着重形式训练,轻内容指导;重作文专门技能训练,轻作文基本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片面强调“多写”,却忽略了“多读”;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材方面看,至今还没有一本
科学的、权威的、系统的作文训练教材。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是各学科教学改革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其改革的力度也
是最大的。那末,为什么学生作文的质量及作文教学的效率却长时间处在低水平状态上呢?
山东郭宗明老师早在1992年论述40年来我国语文教学的总体失误时曾尖锐地指出:现代人往往只注重研究
如何把学生教好,而忽视了学生自身蕴藏着的学习语文的潜能;只注意了在如何教的一些具体方法研究上下功
夫,却忽视了人类掌握语文的特殊规律。众所周知,一个学龄前的儿童,在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几
乎是不存在多少障碍的。用5、6年的时间就让儿童掌握了口头语言,应该说,人类在教儿童掌握口头语言方面 的实践是成功的,并且是“多快好省”的。而为什么儿童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就不如掌握口头语
言来得顺利呢?有的学生看似掌握了书面表达能力,他们的作文也能做到有中心思想,有内容,有条理,有情
感,文字也顺畅,但却让人有一种虚假的感觉。
以去年和今年上海地区的中考作文为例,去年的题目是《母爱》,结果在学生的笔下“死”了一批母亲,许多学生在作文中几乎都是面对着母亲的遗像或遗容来表现母爱的。今年的题目是《良师》,结果在学生的笔
下,又“死”了一批良师。
为什么良师、良母都“该死”呢?难道不这样,我们的学生就无以表达他们对良师、良母的感情吗?如果
我们不去回避这些问题,而是勇敢地去正视这些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我们在作
文教学中过分强调作文技巧和方法的训练,过分强调选材上的“新奇”所致。
作文教学之所以如此“灾难深重”,从哲学的高度来反思,我觉得主要是由作文教学要求上的“复杂化”
与作文教学方法上的“简单化”所致。
所谓作文教学要求上的“复杂化”,是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目前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文学化和成人化的
倾向,而其根源在于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过高、过难、过急。例如在对小学生作文的目的要求上,有的竟提出了
“有所为而作”和“立意要深”“选材要新”的目的要求。毫无疑问,这样的“目的要求”是违背《小学语文 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精神的,也是违背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的。因此,这样的
“目的要求”,必然会挫伤儿童习作的积极性,造成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最后导致学生文风不正或是不 会作文。
所谓作文教学方法上的“简单化”,是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把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的概念混淆
了。其实,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口头表达几乎可以将“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在
表达上有时还可以借助体态、语气、环境等因素将“心里想的”顺畅地表达出来,使别人能够听懂。而书面表
达时则无法借助这些有利因素。尽管有时候把“心里想的”如实写出来别人也能读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
些“心里想的”东西只有经过了一番构思以后,再用合乎规范的文字写出来,别人才能够读懂。然而,遗憾的 是,在作文教学中,有人竟将书面作文简单地与口头作文等同起来,这种“简单化”的做法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没有在学生学习书面表达这个“刀刃上”用力气,致使学生碰到作文越写越怕,越 怕越不会写。
二、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
众所周知,文化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重要的素质,而语文素质又是构成一个人文化素质的基本素质
。从基础教育的要求看,作文能力又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主要标志。
为什么作文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要教学生写作文呢?我国学者张寿康先生则
认为:写作是一种需要,是社会和职业需要的一种有力的技能。基于这种重要性,人们要学会思考和文章写作
。张先生进而指出:写作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调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大脑功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综合 实践活动。
由于儿童处在学习阶段,张先生又明确指出:学生作文属于练习性写作,亦即带有习作的性质。这就是小 学生作文的性质。
至于作文教学的性质,就是要训练学生学会思考和文章写作。《大纲》是这样表述的:小学作文教学的性
质,是训练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为此,朱作仁先生曾就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作过精辟的分析,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初步 的书面习作的训练。所谓“初步的”,即以学习和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直接的、启蒙的目的。所谓“书面的”,即是一种书面表达,不是口头表达。所谓“习作的”,是指儿童的习作一般不
涉及社会价值,即学生作文不是以向社会发表为目的的。
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习”,小学
作文教学的性质是“训练”。并以这两个性质作为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要根据语文学习的基本性质来改革小学作文教学
语文学习具有3条基本性质,这就是“模仿”“多通道”“长效积累”的性质。所谓“模仿”的性质,是
指儿童主要靠模仿来丰富语言,并使语言规范化。因为语言有继承性,约定俗成,不能任意创造。所谓“多通
道”的性质,指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现实际生活的,耳闻、目睹、交谈,到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
所谓“长效积累”的性质,是指一个人语文知识的习得和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依靠长期积累。
根据语文学习的这3个基本性质,小学作文教学应该从模仿入手,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并千方百计地丰富
学生的课余生活,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学习思考,学习写作。
1.要正确理解模仿的作用,并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学习作文。
模仿在儿童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都已表明: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很强的,而
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于模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龄前期的儿童成功地学习和掌握了口头表达能力,几乎完全
依赖于模仿。那末,让儿童学习书面表达的时候,为什么要另起“炉灶”呢?
其实,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儿童初学作文更是如此。问题是让学生模仿什么,以及怎样的模仿才
是最有效的?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比如,针对学生模仿范文所写出的“千篇一
律”的作文,有的人就担心这样会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但是没有哪一个成人面对模仿大人牙牙学语的
儿童,会去指责这个孩子所说的话与大人“千篇一律”。基于学生善于模仿,需要模仿的心理学基础,小学作
文教学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从模仿中学习作文。
那末,怎样的模仿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呢?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必须以阅
读为基础,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模仿的性质表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是靠模仿得来的,且主要
依靠模仿规范的语句,而不是日常生活的语汇。所以让学生熟读和模仿范文可以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规范化,并
进而养成良好的书面表达习惯。
由此看来,由模仿导致的“千篇一律”并不可怕,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随着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知
识面的扩大,词汇的丰富,以及写作技能的逐步掌握,儿童作文的个性就会逐步地形成。
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地夸大模仿的作用,那种认为学习课文就是为了供学生作文时模仿,认为读仅仅是
为了培养写作能力的观点,实际上把模仿引入了机械模仿的误区。这样就无异于取消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
务。其实,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同等重要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阅读和写
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它们各有其所应达到的目的。
2.要充分利用语文学习多通道的性质,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和丰富自己的语言。
既然语文学习具有多通道的性质,那末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不能把作文训练限于课堂教学一个通道,而应把学生引导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丰富自己语言的能力。
语文工具是全社会通用的,学生掌握的词语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在作文时具备广博 的知识和丰富的词汇,并具备一定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语文学习多通道的性质给学生带来的好处是:使学生接触和运用语言的机会增多,使课内课外相互补充,便于学生自学。但这种性质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增大,同时也使一部分学生不重视
课内学习。这就提示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的启发是一种
很好的学习。在交流中,教师不应被课堂上少数尖子学生的精彩发言所迷惑,要经常检查那些“不声不响”的、中等偏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十分耐心地帮助和指导这一部分学生,作文教学质量才会取得大面积的提高。
此外,根据语文学习多通道的性质,教师布置的作文也不宜过多。尽管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依靠“多 写”,但须有一个度,即以不堵塞学生学习语文的多通道为宜。反之,如果作文布置得过多,学生学习语文就
只剩下课堂一个通道了,这就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
3.根据语言学习长效积累的性质,小学作文教学要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上多下功夫。
根据语言学习长效积累的性质,学生掌握书面表达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效积累的过程。且语文是应用性很
强的工具,具有“随身携带”、随用随取的优势,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养成随时积累的习惯。但是,问题是学生
学习语文形成短效积累较易,而形成长效积累则相当困难。这是因为语文知识数量繁多、联系疏松、组合多变,并且与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扩大知识面结合着进行。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那种让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
诵的做法是个好办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范文的“熟读成诵”,可以达到长效积累的目 的。这样,当学生在进行作文的时候,就往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了,进而可以“随用随取”了。
四、要遵循儿童写作的心理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作文基本能力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潘菽先生在分析了儿童作文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后明确指出:儿童写作过程中起着主要作
用的心理因素大致有这样几种,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当然还有兴趣、意志、注意力等其它心
理因素。这几种能力贯穿于搜集材料、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安排结构、驾驭语言、修改文章等各项作文专门
能力之中,构成了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
因此,小学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作文的专门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和习惯。那末,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来培养学生的作文基本能力呢?
根据儿童写作的心理规律,儿童作文基本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思维能力。所以,小学作文教学必须以训练
学生的作文专门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作文基本能力为核心。
1.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注重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目中有人”,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提供
更多的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用自己的脑子来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一
方面要“下放”学习权,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写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使他们养成自
觉写好作文的习惯。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吴立岗先生曾根据活动心理学的原理,提出了小学作文教
学应当从动机走向目的的训练模式,并主张让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写成篇的文章,因为只有让儿童完整地表
情达意,才能激发他们的强烈的作文动机。当然,这与在低年级要加强句子训练、中年级要加强段落训练的要 求是并不矛盾的。
2.要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作文时觉得“有东西可写”。
研究表明,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学生通过观察,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作文材料。儿童通过观察在 脑中储存的材料越多,其思维就越活跃,这样当他提起笔来作文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东西可写”了。反之,那 些平时不会观察、不善于观察的儿童,当他们提起笔来作文的时候就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他们作文中的
一个通病就是“言之无物”。
儿童的观察力是需要进行培养的。怎样培养呢?有些教师采取了“素描作文”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样做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有效的。此外,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对培养学生有目的、有
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主要的还是要养成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要指导学生把观察所得以日记的形式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做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要注重作文构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由于儿童的内部言语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他们在初学作文时还不会构思,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培养。研究
表明,学生作文时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从“想到的”到“说出的”再到“写成的”,既是语言的过程,也是思
维的过程,两者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两者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各有规律可循。教学实践表明,没有经过严密
构思而写出来的作文,即使作文材料再丰富,也是难以围绕一个中心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因此,作文教学中要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构思作文的能力,要指导学生找出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并能根据一个中心,选择材料,组织
安排材料,把意思表达清楚。
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要充分发挥口头语言的中介作用,坚持从说到写的原则进行训练。由于口头语言显
现于外,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在作文中:感知是否精细?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思考是否严密?思路是否清
晰?前后是否连贯?中心是否明确?用词是否恰当?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在口头语言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指导。学生一旦具备了构思作文的能力,他的作文自然就会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 有序。
当然,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所涉及的问题还有很多。然而,只要我们遵循儿童语言
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就一定会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