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法”的开发与利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讨论意识,快速高效地对知识点进行整合,灵活机智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与技巧,主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走出学习误区,勇敢理性地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切实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提高.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浅谈“讨论法”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以期能提高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营造课堂环境,诱导学生讨论意识
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能解放学生的思想,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感,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利用有趣的方式将知识展示出来,将学生内心的好奇、欲望激发出来,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比如学习有关“浮力”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给学生展示一张人体躺在死海表面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躺在水面上那种惬意,然而学生又觉得不可思议,因而产生了疑问.问题展示:为什么会有这样现象?
学生都知道,人在水中容易被淹死,这充分说明这张图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就会对这个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学生在感受到浮力的同时,对产生浮力的大小和因素进行讨论,从而得到了人之所以能够躺在水面上,主要是因为受到比普通水中的浮力大,从而导入溶液密度不同所产生的浮力也就不同的探究之中,进而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验证溶液密度对浮力的影响.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推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具体的事物出发,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积极思考其中究竟蕴含着什么原因,得到了浮力公式.整个课堂学生的讨论情绪高涨,使得课堂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帮助学生养成了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激化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讨论的情绪直接影响到讨论的效果.讨论中,教师要注意“激化”矛盾,使学生能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奋进的状态,从而消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疲劳感,教师要合理的安排和调控节奏,使学生讨论的内容都针对具体的问题,切实地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方法技能运用到问题解决之中,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学习有关“光现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光现象进行讨论,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太阳光、灯光、七彩光等生活中常见的光,教师可以顺势切入问题,使学生的讨论变得具体生动.问题切入:讨论我们认识的光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每个学生对光的认识不同,得出的答案也就有一定的差异,进而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也就更为认真,通过对彩虹的学习,学生知道这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五颜六色的光;通过对太阳光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由于太阳光中含有紫外线,学生会觉得阳光很舒服温暖.另外,学生对生活中其它的光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真正了解了光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光的认识更深了一步,将自己的看法与他人的看法进行了融合,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了光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印象,使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三、联系升华,灵活应用创新
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亲身地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现实与知识相联系,利用已有的知识积极地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从而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实践,真正达到应用创新的目的.比如学习“透镜及其应用”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供透镜,让学生放在太阳光底下,学生会清楚地看到透镜下面光亮的小点,然后在小点处放置一张纸,学生发现纸慢慢地燃烧了起来,学生讨论的话题自然生成,纷纷地对透镜的性质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了透镜的相关性质.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问题:大家看这是森林火灾的图片,为什么在森林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的时候,也会引起火灾呢?
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产生了质疑,进而主动进行讨论,积极在森林中寻找可以做透镜的材料,激烈的讨论时学生想到了水滴,从而知道了水滴可以做凸透镜,对太阳光具有聚光的作用,主动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明白了物理知识在其中的应用.通过这样的讨论,激励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搭建,灵活地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实际联系,在讨论和合作中对知识进行了整合,不仅实现了问题的解决,还帮助学生建立了新的知识体系,确保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四、整合评价反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合理、有效地评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搭建整合,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持续、稳定地对物理进行学习.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利用引导点拨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反馈,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肯定、鼓励和反思,以激励学生更努力地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学习有关“家庭电路”的时候,学生对家庭电路或者教室电路进行了细致具体的分析之后,对相互之间的连接和控制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反思,从而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问题点拨:对本节知识点进行总结,建立相关的知识框图?
学生已经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整合讨论中就会变得很积极,从电器元件,保险丝、插头、插座的构造进行了总结和连接,教师鼓励学生对其中的控制方式、电路组成搭建相关的电路图,学生还从安全用电角度出发进行了讨论,并积极地对问题的解决进行了讨论,搭建出了一张科学严谨的知识网络图.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就是课堂的中心,非常积地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随着教师的点拨进行思考,充分做到了对学生的唤醒、鼓励和激励,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总之,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就是创新,而“讨论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不断地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不再受制于呆板的教学模式,而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磨练了学生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的积极进取,从而不断地进行突破和进步.
第二篇: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一、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课堂讨论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严格以教材内容为基本依据的前提条件下,着力为学生创设好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将学生引导至教学情境中,并不失时机地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讨论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度,这就要求既要为学生营造出较为热烈的课堂讨论气氛,同时又要控制好课堂秩序,防止混乱情况的产生。课堂讨论法对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着力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积极性。通过课堂讨论法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改观以往对于物理学习较为枯燥无味的看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着力提高自身的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够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密切沟通交流。
第二,活跃课堂气氛。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能够发动班上所有同学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从而让学生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物理相关知识,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初中物理课堂讨论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构建良好的讨论氛围
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确定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诉求等结合起来。在明确了解当前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的同时,以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为开端吸引学生参与,再将课堂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讨论教学中,进而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以《光的折射》这一章节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为了确保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将该课程教学活动放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要求学生拉好窗帘,保持教室内的环境较为阴暗。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引发好奇心,心里想着老师把教室弄这么暗是想干什么。接着,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讲台上设置出一道光线,这道黑暗中的光线能够立刻抓住学生的眼球。
与此同时,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所带来的平面镜,首先用自己手上的一面镜子,将射出的光线折射出去,接着要求学生前来“帮忙”,用剩下的镜子来继续折射光线。通过这样一种互动的方式,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在完成这个简单的小实验后,教师可恢复教室的正常光照环境,此时向学生提问“光在折射过程中折射的方向受到什么影响”,在对学生分组后要求学生展开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一位代表向教师阐述本组的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科学的讲解。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在教学活动最开始时就营造出一种教学环境的神秘感,从而为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打下扎实的基础。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的方式,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依然存在着小组内部分学生参与讨论不积极的情况。有些学生由于物理学习能力不高,有些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内向,因此小组讨论的质量实际上也打了折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应该在一旁进行积极聆听,并适当参与,鼓励一些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活跃整个小组的讨论气氛[2-3]。
以《显微镜和望远镜》这一章节的教学与活动为例,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观察小组成员的反应,对一些反应较为冷淡的学生予以积极鼓励。例如,有些学生针对显微镜与望远镜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所产生的想法已经被同组成员给说出来,因此他就可能产生一种自己已经无话可说的错觉。针对这一情况,首先,教师可以就上一个的同学提出相应的质疑,哪个地方说得不够到位,哪个地方说得可能比较主观,接着再将问题抛给目标学生,积极鼓励他对教师的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尝试进行解释。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另一种思考与分析方向的方式,帮助目标学生转移自身的注意力,将思考与分析的重点进行转移,从而得到自己的一些新看法与新见解。教师在得到学生经过引导下所给出的见解后,予以认可和鼓励,从而提升目标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又如,针对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可要求该学生作第一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和组内成员均给予积极、耐心的鼓励,并对其发言内容进行必要的鼓励和赞赏。
另一方面,对一些错误发言,教师可适当采用较为温和的方式,比较委婉地向该同学提示“可能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你忽略了……”、“你的这种观点还是比较可取的,只是还需要稍微进行一些修正”。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不会伤害同学的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又能够让他明白到自己的错误和所犯错误的原因,从而为下一个更为积极主动的发言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讨论式教学是当前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讨论式教学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就应当着力构建良好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才能真正意义上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第三篇:浅谈高中历史课堂讨论法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讨论法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这两年新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新课程中运用较多的讨论教学法。
[关键词]
历史课堂
课堂讨论
有效性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讨论法并非新的教学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欣喜。自课程改革以来,在公开课、优质课评选或诸多报刊、杂志中。一时间,讨论式教学再一次被我们推到了课改的前沿,但更多的声音却是“讨论式教学只能流于形式,很难有实际效果”。在这种声音下,面对讨论式教学很多教师望而却步,能够长久推行更是凤毛麟角了。那么在当代新课改的形势下,课堂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现状到底如何?
事实上,受到旧课程内容的影响,现有教育评价机制的制约,教师认识上的误区、缺乏操作的经验技巧甚至学生因素的影响,其应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教科书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其时序性不够,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划分割裂了历史进程本身的整体性,内容很多重复,专题式的安排脱离了学生的通史基础知识严重不足的实际,使初高中教学脱节,教学工作很难展开。
②时间紧,内容多。新课程内容多,有些内容比较难,按照课标和指导意见的要求,一周3课时的教学时间就显的很紧,(想想看学生一学年要学完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3本书),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老师们为赶进度,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实践新课程的诸多目标,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③与新课程相应的评价体系远远没有建立。从历史这门课来看,现在的评价方式仍然只有考试,而考试的内容,从平时的配套练习到地级市的统考,不是知识太老旧就是太简单,所以现在的状态仍然是学生为考试而学,老师围绕考试而教。
④教师们对于新课程的理念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很不够,很多人对新课程的热情不足,当然这也有客观的原因,比如说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制约,还有就是老师们很多都太忙太累了,在高考制度下,考试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长的压力让老师们放不开手脚,所以上课一般都是老一套,没有多大的变化。
⑤讨论法未能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课堂教学中很少应用,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仍唱主角。很多教师都认为,课堂时间有限,每节课需花费大量时间讲解书本知识,时间已经很是紧凑,实施讨论法必定会缺乏足够的时间。再加上学生能力有限,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太多,岂不是得不偿失?
⑥很大部分“讨论法”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讨论,但是教师仅对那些“标准”的答案给予肯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这样的讨论,最终目的仅仅是希望从学生嘴里套出教师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答案,目前很多历史课的“讨论”就止步于这种简单的形式。
⑦很多教师对课堂讨论法存在误解,往往把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就叫“讨论”。实际上,这种提问的方法只能使得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在寻求答案。而真正的讨论法必须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互动来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以此来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现在学生的负担很重,除了课堂的时间,课外能给历史这门课的时间少之又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课堂45分钟内做足文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又努力实践新课程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目标。怎么做到呢?我想办法总会比问题多的,只要我们能去想去大胆实践,在这里,从我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适当的课堂讨论是很好的办法。
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讨论式教学,归根到底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更多的发挥引导作用。而在我们教学实践活动中,最容易碰到的问题是学生启而不发,以及讨论式教学的耗时低效。其实,讨论式教学并不如我们惯性思维想象的那么简单——老师设问,学生讨论。它的实施需要如下条件:
第一,教师必须端正自身认识。如果我们自己认为讨论活动只是供人欣赏的花瓶,那就自然缺乏深入讨论的动力,学生的配合与否,教学效果的良莠也就无从谈起。也只有教师的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会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会有学习效果的事半功倍。
第二,研讨式教学需要适当的情景设置。这往往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容易被忽视。一段音乐、影视、一段美文佳句,哪怕是一段争吵,都会使学生更加投入到你的课堂当中,进而参与到你所设计的讨论活动中来。有一句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也是优秀的引导者。以恰当的方式引起学生在同一问题上的共鸣,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课堂导入,而是在整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时刻在你设置的情景之中,如身临其境,让他们的发言不由自主。其实,教师情景设置就是让学生成为“情景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第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通常希望学生能够一语道破天机,甚至时常发生越俎代庖、急于求成的错误。对于学生的讨论我们应理性对待,不可一味以宣判的口吻评价。只有教师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你的学生才能在争辩中得到真理。这就如同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法”。学生在讨论中难免会走一些弯路,此时需要我们设置新问题帮他找答案,当然,更高水平的要求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会关注一些看似与本科教学不相干的问题,有时甚至可笑,这些问
题往往被我们忽略不计或宣判死亡,殊不知,这些问题恰好可能是学生的兴趣激发点,在此深入发掘或巧妙地转入正题都是解决良方。总之,我们应善待学生的每一个讨论成果,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讨论氛围。
第四,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讨论法的局限和优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讨论法也不例外,讨论法最令人质疑的可能就是它所需花费的时间了。如果一学期只搞一、二次讨论课,学生的确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但是如果经常性地采用讨论法,学生的查阅资料、组织材料及表达能力会不断进步,所花费的时间会越来越少。现在的学生之所以负担重主要是由于要做太多枯燥的、搬运工似的功课。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一旦他参与到讨论中并且获得满足的话,那么这就被认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自然就不会成为负担了。更何况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获得合作探索的珍贵成果,这比教师单纯的传授印象更深刻,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因此,从长远来看,讨论法无论从时间还是效果来看都是很经济的。
第五,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在课前把命题告诉学生,布置必要的一些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当然适当的分组也很重要,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规模一般以6人左右为宜,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其它组员人人做好发言的打算,这样可以避免有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有机可乘,养成了不动脑的坏习惯。
第六,教师所提供的讨论命题必须难度适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不是所有教材都适宜讨论,只有富有启发性和一定难度的教材,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命题过难,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命题过易,学生无需积极思考就能说出答案,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如在讲到“罗斯福新政”时,让学生讨论“罗斯福新政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经济危机”比提问“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要好得多。事实证明:只有在不难不易的时候,学生才有探索的积极性。
第七,教师必须做好一个引导者的工作,把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在讨论过程时不能过分介入,但也不能袖手旁观。如果过分介入就会失去讨论的意义,若完全是旁观者,讨论很可能就会演变成漫无目的的闲聊如在讲到“文艺复兴”时,可以提出:文艺复兴是不是真的要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学生通过事先的预习,应该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因势利导,进一步让他们讨论:既然不是真正想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那为什么要打出这样的旗号呢?一步步将讨论引向纵深。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当讨论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及时用肯定的态度指出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及时提炼出学生发言中所隐含的新观点,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
第八,学生的精力处于“低谷”时。教育心理学理论证明,课堂开始后10分钟,学生思维还未进入最佳状态;最后15分钟,学生大脑疲劳,注意力易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两段时间里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注意学习活动的多样化,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提出蕴涵学生创新、思维空间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迅速简明回答问题,学生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很快转入兴奋状态,个个跃跃欲试,思维被迅速推向高潮。
第九,学生认识发生偏差,见解产生分歧时。在课堂讲授和练习过程中,难免有学生对某些内容发生理解偏差,见解分歧,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对一些普遍性问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辩。然后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统一见解。
第十,最后要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引出结论,提高认识。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会出现不同观点的碰撞。针对于此,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观点归纳为几类及其相关论据,帮助学生理顺思维,史论统一,强化认识。对讨论中的某些争论不必得出结论,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继续思考的余地。
虽然目前课堂讨论的运用还不是非常之普遍,但是这一方法有着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既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更重要的是,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形成了“兴趣——探索——提高”的良性循环。
另外,现在高考的倾向,不仅是死板的知识点,更是一种历史思维的全面性、科学性、创造性,而这些单靠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能实现的,把握新课程实践的契机,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讨论教学是值得尝试的一种,如何有效的展开讨论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探索的还很多。
参考文献:
[1]刘立新
“中学历史课堂讨论教学质量的思考”
《历史教学》2006年第1期
[2]陈红
“历史新课改和讨论法教学的实施”
[3]胡阳新
“现代开放式历史教学模式探讨”
[4]《新课改教师发展与教学新方法—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人民日报出版社
[5]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献县乐寿镇中学
胡建才 摘要 :多媒体教学要讲直观、形象,尤其是碰到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更应如此,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之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兴趣也起来了,但要取得更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信息量大、教学效果好、传统的课堂教学
现在的初中物理课程,在课程体系、教材结构,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都正处在新一轮的改革中。这种改革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注重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注重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与物理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不仅是一种教学艺术,而且还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让计算机变成真正的教学工具,充分发挥新的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我在近几年的物理教学中,不断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以求更大的进步。
一:信息技术的特点
1、信息量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45分钟的时间往往非常紧张,物理课程中有些实验是老师在课堂上枯燥的讲,学生被动地听,收效很差,作业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时间处理。这些问题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之后,通过视频和
PPT等技术往往能轻而易举的得到解决。这样,一方面节约了宝贵的上课时间,提高了效率,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恰当地引入网络技术,这种优势将更加明显。2. 辅助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的结论、实验原理,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
我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有一些实验(如电磁感应)的效果不是太明显,可观察性受限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辅助教师把演示实验的过程及现象更准确、更清晰、更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如:在演示“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时,就可以把实物投影的镜头对准试管中的物质和温度计,并把它投影到大屏幕上,以便学生观察、比较并读数、记录。这样做,既使学生真切地看到了实验的步骤,又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加清晰可见,就比单独做一个演示实验或单独用一个固体熔化实验的课件进行演示效果要好得多。
另外还有一些教材规定不允许做的实验(如托里拆利实验)、不方便做的实验(如用水柱测量大气压强的实验)、不能做的实验(如原子弹爆炸),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进行的演示实验,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出来,这样就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感性认识的目的。另外,在进行分组实验之前,让学生在“仿真物理实验室”
(物理实验软件)里熟悉实验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操作和步骤,待学生熟练掌握实验之后,再带学生进行真正的物理实验,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实验的信心,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同时还可以减少实验仪器的损坏。
3、教学效果好
多媒体教学要讲直观、形象,尤其是碰到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更应如此。在信息课中,提供给学生是良好的图形界面、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同时,声、光、色并存,使得学生在学习的途中,心理上比较放松,易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能较长时间保持在兴奋状态,另外,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给学生造成深刻的、积极的印象,学习效果良好。
4、利于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往往重于学生的主体,学生在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被动地学习,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张扬,标称优秀思维品质的开放性、发散性,创新性得不到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在信息技术介入之后,尤其是比较好的多媒体课件或直接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交互性,合作性,学生个体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学习过程中的较大的自由度都真正使得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的“后台”走到“前台”,真正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很多人为的条条框框,这既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给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要求
教师必须掌握相当的多媒体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FrontPage等,只有这样,才能合适地选择教学软件制作相应的课件,才能真实地反映一些具体的物理过程(尤其是实验)。其次,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在网络课中,所出现的知识将非常地多,非常地广,要解决在教学中随时出现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懂得相关的、尤其是跨学科的知识。再次,对教材的把握程度也要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要知道的是,信息技术虽然有很多的好处,但毕竟也有它的不足,换一句话说,网络技术并不是所有类型的物理课都适用,教师为了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必须首先要认真地审视、分析教材,知道那些内容适合引入,那些内容不适合引入,这一点只有经过认真的考虑,才能做出决定。最后,在课件的制作中,对教师的排版、审美、色调的搭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等。
2、要注意趣味性
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之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兴趣也起来了,但要取得更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做课件是就必须要进一步注意到现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的特点,把课件做成动画、游戏的形式,这方面我做过一些尝试,从学生课堂上各方面的反映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五篇: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
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把枯燥、抽象、呆板的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可以对物理实验进行必要补充,以及在多媒体使用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到合理使用,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 物理教学 兴趣 实验
多媒体工具现在已经在我国很多学校普及,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是无法满足现代教育需要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后,已经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产生巨大影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媒体是指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具有传递、记录、存储和处理加工信息的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得到了“美”的感受。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把平时老师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容易掌握和理解的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能把一些现实不具备实验条件的物理实验进行模拟演示。我任教几年来一直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工作,现在将我切身体会浅谈如下:
一、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初中女生,她们喜欢形象思维,对物理
课常常是望而生畏。所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物理教学的关键。美国著名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初中阶段,学生对物理学科感到既陌生又好奇,激发他们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就可以使枯燥、抽象、呆板的物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观看到事实情景再现,例如:《浮力》这一章,采用多媒体就可模拟古代罗马军队战争时死海抛战俘的情景。当战俘不但没有下沉,反而一个个都平安的仰躺海面上,全被波涛送回岸边。一下把学生的心集中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急切想知道其中奥秘,可以很好的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兴趣。在《运动的描述》一节时,教师让学生观看这样一段录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他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一把把它抓了过来”画外音:“飞行员抓到的是什么呢? 原来是一颗德国子弹”。让学生思考“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可以引起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非常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对答案的渴望可以让学生认真学习这一课内容,对提高教学效果作用明显。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增强实验效果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现如今中考考察的重要内容。物理实验由学生
动手做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然而由于受时间和学校实验器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甚至有些实验不能够演示。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等作用。一些不能搬进实验室进行操作的物理现象,如闪电、日月食、海市蜃楼、内燃机、潜水艇、核裂变、核聚变、超声波等,都可以用模拟的方法直观而形象的在计算机上演示出来。如物理课中磁感线的教学,热现象中的液化和汽化现象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增强可见度,来提高教学效果。在介绍电流的形成时,可制作多媒体动画软件,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使抽象的理论得以鲜明的感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物理教学多媒体使用要因课制宜
多媒体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发挥多媒体工具作为辅助工具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物理实验是物理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物理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物理实验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做的物理实验,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养成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应该用多媒体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多媒体课件毕竟只是 “虚拟”技术为了弥补“现实”条件的不足,“虚拟”与“现实”是互补的。比如在光学《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学生亲身体验就会比观看模拟演示实验效果好,对于像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实验,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无摩擦条件都可以在多媒体动画演示
实现,可以让学生通过动画直观形象的获得第一手感知材料。另外在使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时,教师还要打消一部分学生认为多媒体演示实验是根据目的教师编造出来的顾虑和疑问,对学生做出必要的说明和解释。
总之,多媒体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而不是替代,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要根据实际课程考虑多媒体课件本身的教学价值,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本身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则没有必要化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课件。盲目运用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变相成为“满堂灌”,加重了学生负担,教学效果也会不理想。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它都不可能完全代替全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但是,只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实验课件,可以做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让初中物理教学变的更灵活、更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并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将不仅是促进教学手段的变革,同时还必将促进关于教材的观念与形式、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进而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建宏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7).[2].张俊三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5.[3] 吴峥 中学物理新教材的研究 [M],北京 化学教育研究工作室百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