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形结合为计算教学护航
数形结合为计算教学护航
小学数学内容中,计算教学是基础,没有正确的计算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我们应当重视计算教学,特别是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思想方法。
什么是数形结合呢?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把抽象的数字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可使计算中的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教学生计算,让学生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运算,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利用数形结合促进理解基本的运算 从儿童思维发展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还是比较简单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有具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也是他们后续学习的需要。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得到形象的认识、处理和解决。一年级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时,涉及到对“个位”和“十位”的认识,这时教师要进行大量的小棒摆放活动,让学生理解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和数位的大小。比如教师用小棒演示“9”加“1”成捆放在“十位”的过程,并且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又比如:在“11”下面摆一捆和一根,让学生感知“1个十”和“1个一”的数字值相同但位置值不同,同样的“1”表示的多少也不同。通过这样的数形对应过程,让学生对数位有形象化的感知。小棒的直观呈现,使学生对数位的大小有了充分的理解,也为后面学生理解“满十进一”和“退一作十”基本算理打下基础。
二、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建立计算模型 数学是抽象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在计算法则方面繁杂而枯燥。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模型,使学生经历自我探索和对计算法则的直观理解过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内容。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有“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省去直观操作直接讲解算理、计算法则。学生在课堂上貌似理解,但学生的计算却出现“积的对位错误”以及“谁与谁相乘的混淆”的问题。新教材引入借助点子图,让学生让学生利用点子图去探究多种算法。学生将点子图进行分割,发现多种算法,算式中的积与点子图一一对应,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用点子图建构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模型,让学生经历了对知识自主探究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还能较好地掌握算法,感悟和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算法的多样化,同时体会乘法竖式的简洁有效,且恰当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三、利用数形结合帮助推演算理过程
计算教学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算理。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有充分的实践活动时间,其次教师要借助直观图进行课件演示,解释过程。在这里,学生的操作和教师的直观演示,就是数形结合的过程,是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的关键。借助直观图理解算理,对于那些抽象思维水平不够的学生是必要的。特别是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仅凭“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来说明还不够。利用直观 图示,学生看出两个图形都变成由若干个大小一样的图形(即计数单位相同)来表示,就可以相加了。图形直观、明了,使学生既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方法——通分。同样,对于能抽象体会转化思想的学生,可以利用直观图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由于分数的抽象性,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算理的理解更加困难,所以更加应该引入图形,使学生对分数所对应的部分有直接的感知,从而发现计算的方法。例如在计算1/5×1/4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图: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出它的1/5,再把1/5平均分成4份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学生从图形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结果就是1/20。从而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就是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数形结合”的过程,更加有效地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提高了学生的有序思维和推理能力。
四、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图形计算规律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几何图形,要求观察它发展变化的规律去并计算更大数量的结果。几何图形繁杂,学生如果只凭仅有的几个图形去“数”出结果,往往使学生们找不到办法,无所适从。然而再难的几何图形,都是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现出来的。这时就要用到数形结合,用“数”的理性去驾驭“形”繁杂。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通过图形,列出边数与多边形所包含三角形个数的对应数列。在列出几组数列对应后,学生惊喜地发现多边形边数总比所包含三角形个数多2,得出多边形内角和是(n-2)×1800。这样,通过几条简单的数列关系,把几何图形的内在联系条理清晰的展现出来,学生对繁杂的几何图形作出了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
五、利用数形结合理解运算定律
运算定律是对数量运算之间的关系的规律性总结,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将数与形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把定律中数量关系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把公式、定律、数理的学习过程、理解过程通过图示去展现,是数形结合的典型体现。比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两个宽相等并相连的长方形,请学生计算整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可能会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分别计算出两个小的长方形面积,再把所得的面积相加,二是把整个图形看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首先算出长,然后用长乘宽。然后观察两个算式相等的关系,并通过多个类似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在这里,面积图帮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思想在计算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数形结合可以把无形的计算法则形象化,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力的增强,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最关键的一点,数形结合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得数学教学充满乐趣。相信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一定会引导学生由怕数学变成爱数学。
第二篇:数形结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数形结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甘世军
(安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2)
摘 要: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数”与“形”按照一定条件相互转化.本文通过图形对于解决函数的最值、不等式、轨迹等问题来掌握数形结合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促进作用.关键词:数形结合;方法;数学教学;应用
引 言:数与形是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抽象和反映,是数学的基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处处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从数和形两个侧面对问题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构成了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以数助形、以形助数、数形互助,构成了数形结合的基本途径. 1 与函数有关的问题
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常常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函数的图象是函数解析式的“形”的表象,它以图形的方式来刻划函数中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函数的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是中学阶段学习函数理论的重要方法,既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函数的性质,也有助于应用函数的性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1 实系数方程x2+ax+2b=0的一根在(0,1)之间,另一根在(1,2)之间,求范围.分析 若直接利用求根公式或根与系数的关系,则步履维艰;若把数的关系转化为图
f(0)0,b0,像,则条件便转化到图像上.令f(x)= x2+ax+2b,可得f(1)0, 即1a2b0,2ab0.f(2)0,b2a1的第1页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图1 图2 它是(a,b)所要满足的条件,用图像表示点(a,b)的区域为△ABC的内部,可理解的几何意义为过点(a,b)与(1,2)的直线的斜率,显然有
14b2a1=kAD<
b2a1 x1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 若直观通过解方程来求其实根的个数,则比较麻烦.可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第2页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函数y=以方程1x1x和y= x2-2x+1的图像,通过观察可知,这两个函数的图像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所=x2-2x+1只有一个实根,应选A.2 与不等式有关的问题 不等式所涉及到的复杂变换技巧和过于形式化的知识特点,使不等式的学习便得抽象和难于理解.如果方程或不等式两边的表达式有明显的几何意义,或通过某种方式可以与图形建立联系,可将方程或不等式所表达的抽象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的位置或度量关系加以解决,使得原问题直观且易于理解,从而所讨论问题得到解决. 设f1(x)和f2(x)是[a,b]上的连续函数,以曲线y= f2(x)为下界,以曲线y= f2(x)为上界,以平行于y轴的直线x=a为左界,以平行于y轴的直线x=b为右界所围成的图形是一个点的集合.如果图形不包括界线在内,那么这个点集可以用下列不等式描述:a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图5 我们把形如a 则(y-x+1)(2x-y-3)>0(x,y)(MN)(M' N'),从原不等式的区域(下图)可知,所求解为: E= (x,y)|- 1 (x,y)|2 图6 第4页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例5 已知正数a、b、c、x、y、z,且满足条件a+x=b+y=c+z=k>0 求证:ay+bz+cx 如图,作边长为k的正三角形ABC,在其三边上分别取P、Q、R,使AP=a,CR=b,BQ=c.则 BP=x,AR=y,CQ=z,SAPR=SABC=1212aysin60,SPBQ= 12cxsin60,SCRQ= 12bzsin60,k2sin60.显然有:SAPR+ SPBQ +SCRQ x2103x80+x2103x80=20.分析 要解这个方程,按一般解法,就是先化简,经过两次平方后脱去根号,再求解.但过程非常繁冗,容易出错,因此不是个好解法.观察一下这个方程的形式,就会联想到椭圆第一定义的数学表达式,配方后再令(x53)y225=y 2,即可得(x53)y22=20,且20>10 3.由椭圆第一定义可知,点(x,y)的轨迹为一个以(-53,0)、(53,0)为焦点、长轴为20的椭圆.这样的话,解原方程就等价于已知椭圆上点的纵坐标去求它的横坐标,因此问题得以简洁明快地解决.第5页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解 原方程(x53)y2222(x53)y22=20 22(x53)y2y5(x53)y =20 2x2y221yx1001.2510025y25故原方程的解为x=45.3 与抛物线有关的问题 抛物线是平面内到一定点和到一条不过此点的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这一定点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叫做抛物线的准线.利用图像常能找到解决与抛物线有关问题便捷的解题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掌握圆锥曲线的图像是很重要的内容,它直观反映了曲线的特点灵活应用图像解题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不但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例7 已知抛物线C:y2=2x-1即定点A(2,0),试问:是否存在过A点的直线L,使得能在抛物线上找到不同的两点关于直线L对称?若存在,请求出直线L的斜率的范围;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2).当k=0时,显然成立.当k≠0时,设抛物线上关于直线L对称的两点为:P(x1,y2)、Q(x1,y2),PQ的中点为R(x0,y0).由y12=2x1-1,y2=2x2-1,两式相减,得y0=-k.又因直线L过点R,所以y0=k(x0-2),得x0=1.2如图,过R作x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N,则yN=-k,得xN=k2k212,结合图像易知xN< x0,即12<1,得-1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图8 4 与轨迹有关的问题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一方面求轨迹方程的实质是将“形”转化为“数”,将“曲线”转化为“方程”,通过对方程的研究来认识曲线的性质;另一方面求轨迹方程是培养学生数形转化的思想、方法以及技巧的极好教材,也是解析几何的主要课题.该内容不仅贯穿于“圆锥曲线”的教学的全过程,而且在建构思想、函数方程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等方面均有体现和渗透.轨迹问题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和重点,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巧妙的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8 已知圆x2+y2=4和点C(4,0),A,B为圆周上的两个动点,且满足∠ACB=90,求弦AB的中点P的轨迹方程.分析 巧用平面几何知识,避免运算.利解析几何的知识与方法,一般设P(x,y),2A(x1,y1),B(x2y2).x12+y12=4, x2+y=4,x1+x2=2x,y1+y2=2y,y1y2=-(x1-1)(x2-1).22通过这五个式x1,x2,y1,y2,得x,y的方程,众多未知数的消元过程是大部分学生手足无措,但是若能想到初中几何中的直线与圆的关系,此问题的简便解法就在情理之中了.解 连AO,PO,CO.因为P为弦AB的中点,故OP⊥AB.因为AO=2,设P点的坐标为(x,y),又因为在Rt△ACB中, |PC|= 12|AB|,(|AB||PC|)2=|PA|2=|AO|2-|PO|2 ,又C(1,0), 所以轨迹方程为:2x2+2y2-2x-3=0.第7页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图9 5 与最值问题有关的问题 中学数学中求函数的最值问题是研究函数性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所涉及的知识面宽,方法灵活,应用广泛.在高考和数学竞赛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数形结合思想是求解数学问题的一种常用思想,它不仅对于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形的内在联系具有指导意义,并把数式的准确刻化与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如果只是从”数”到”数”的解题,不仅运算非常繁难,也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果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开拓,会轻松解决此类问题.例9 当s和t取遍所有实数时,求(s+5-3|cost|)2+(s-2|sint|2)的最小值.解 由P(s+5,s),消去S得点P的轨迹为:y=x-5,由Q(3|cost|,2|sint|).消去t得Q的轨迹为: x29+y24=1(0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例10 已知复数Z和w同时满足(1)Z+w+3=0,(2)|Z|,2,|w|成等差数,试问cos(angZ-angw)有没有最大值,如果有,求出这个最大值.解 本题若用代数法或三角法,解题过程比较繁琐.由z+w+3=0可知,在复平面内与z、w、3对应的向量构成首尾相连的三角形或共线的三条线段这样即使三个向量共线,与复数z和w对应的向量的方向也不能相同,当然只能相反.在AOB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180-a)=3|z||w|222|z||w| =1- 72|z||w|1- 72(|z||w|2)2= 81当且仅当|z|=|w|=2时,等号成立.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举各例若零散放置,只能感受到各自独立的解题方法,但进行合理的归纳分析,就能从中总结出很重要的解题方法.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求解各种数学问题,既能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和发展数学的创造性思维.参考文献 第9页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1]张雄、李得虎著,《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2-114.[2]莫红梅.谈数形结合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 , 2003,75-77.[3]赵玲.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7,102-103.[4]施献慧.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云南教育 , 2003年7月:68-70.[5]王银篷.浅谈数形结合的方法[J].中学数学 , 2006年12月第3版:25-27 [6]卢丙仁.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函数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 2003,(20):39-41.[7]刘焕芬.巧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J].数学通报 , 2005年4月:66-69.[8] 袁桂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及其运用[J].广西教育 , 2004,(15):44-45.The combination of the number and shape at middle school math teaching Gan Shijun(School of Mathematics & Statistics,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Henan455002) Abstract: For combining the number and shap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thinking in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number” and “shape” according to certain conditions can be transformed.This paper, by mutual transformation to solve the function of the graphics, inequality, track, etc.To master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number and shape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mathematics connotation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has stimulative effect.Keywords: Combining the number and shape;Methods;Mathematics teaching;application 第10页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法 覃斗中学徐慧贤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获得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知识本身那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学生的后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身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初中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函数思想方法,方程思想方法,模型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用字母代替数学的思想方法,运动变换思想方法等。 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于“形”,研究几何要借助于“数”,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便于理解,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解题过程的机械化,可操作性强,便于把握,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家华罗庚说的好“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 数学史中的数形结合:“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和教育统一贯重“一”或整体的价值”,这种注重“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和直觉性的思维模式,是“数形结合”思想产生的本源。《九章算术》中所给出的各种筹算运演规则,如开方术、方程术、割圆术、阳马术、盈不足术等,从命名上就可以发现这些“程序”性法则(类似于算法)的直观性。现代数学各分支“交叉渗透,学科整合”,无不体现着数形结合长盛不衰的魅力。早在数学萌芽时期,人们在度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就把数和形联系起来了。我国宋元时期,系统地引进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方法,用代数式描述某些几何特征,把图形之间的几何关系表达成代数式之间的代数关系。17世纪上半叶,法国数学家笛卡儿以坐标为桥梁,在点与数对之间、曲线与方程之间建立起来对应关系,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从而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后来,几何学中许多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立方倍积、三等分任意角、化圆为方等问题,最终也借助于代数方法得到了完满的解决。即使在近代和现代数学的研究中,几何问题的代数化也是一条重要的方法原则,有着广泛的应用。沟通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不仅使几何学获得了代数化的有力工具,也使许多代数学和数学分析的课题具有了明显的直观性,在数学解题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形,或者把图形性质问题转化成数量关系来研究,后者把数量关系问题转化成图形性质来研究,以便以数助形或以形助数,使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 数形结合的具体应用: 函数数形结合的应用 1、图形信息的获取,建立适当的代数模型。不少函数问题以图形的形式出现,图形中包含丰富的代数知识,仔细观察图形、图像、把握图形的特点、找出图形中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例1:某校部分住校生,放学后到学校锅炉房打水,每人接水 2升,他们先同时打开两个放水笼头,后来因故障关闭一个放水笼头。假设前后两人接水间隔时间忽略不计,且不发生泼洒,锅炉内的余水量y(升)与接水时间x(分)的函数图像如图。 请结合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请你写出一个结论; (2)问前15位同学接水结束共需要几分钟? (3)小敏说:“今天我们寝室的8位同学去锅炉房连续接完水恰好用了3分钟。”你说可能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此类题型为图像信息问题,所有的信息由图像反映,图形是折线,分为两段,代数模型为:两个不同的一次函数。根据图形可得到点的坐标(0,96),(2,80),(4,72)。代表的意义为:到2分钟,锅炉内原有水96升,接水2分钟后,锅炉内的余水量为80升,接水4分钟,锅炉内的余水量为72升;2分钟前的水流量为每分钟8升等。利用待定系数法的代数方法求出函数解析式,利用代数的精确性说理解题。 解:(1)略 (2)当0≤x≤2时,y=-8x+96(0≤x≤2),当x>2时,y=-4x+88(x>2) ∵前15位同学接完水时余水量为96-15×2=66(升),∴66=-4x+88,x=5.5 答:前15位同学接完水需5.5分钟。 (3)若小敏他们是一开始接水的,则接水时间为8×2÷8=2(分),即8位同学接完水,只需要2分钟,与接水时间恰好3分钟不符。 若小敏他们是在若干位同学接完水后开始接水的,设8位同学从t分钟开始接水,当0<t≤2则8(2-t)+4[3-(2-t)]=8×2,16-8t+4+4t=16,∴t=1(分),∴(2-t)+[3-(2-t)]=3(分),符合。 当t>2时,则8×2÷4=4(分) 即8位同学接完水,需7分钟,与接水时间恰好3分钟不符。 所以小敏说法是可能的,即从1分钟开始8位同学连续接完水恰好用了3分钟。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自觉性,用心挖掘,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的、潜移默化的、可行的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由此可见加强“数形结合”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总之,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很多的概念,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它是在感觉、知觉、思维形成表象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的逻辑加工而逐步形成的理性认识结果,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如果能充分揭示“数”与“形”的关系,实现“数”与“形”的转化,一定能使枯燥的数学增加几分趣味性,也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强化思维。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 数学思想有许多,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 新课标的修订,从原来的“双基”拓展到“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知识和技能是数学的“双基”,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以数与形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数形相结合的观点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渗透。小学数学中虽然不像初中数学那样,将数形结合的思想系统化, 但作为学习数学的启蒙和基础阶段,数形结合的思想已经渐渐渗透其中,为更好的学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两方面的知识做铺垫,同时也在培养抽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 一、运用图形,建立表象,理解本质 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都是从直观、形象的图形开始入门学习数学。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具体的事物是出现在抽象的文字、符号之前的,人类一开始用小石子、贝壳、木棍、骨头记事,慢慢的发展成为用形象的符号记事,最后才有了数字。这个过程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阶段和过程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一年级的小学生学习数学,也是从具体的物体开始认数,很多知识都是从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 如小学应用题中常常涉及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倍”的概念,如何把“倍”的数学概念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对“倍”有自己的理解,并内化称自己的东西?我认为用图形演示的方法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方法。就利用书上的主题图。在第一行排出3根一组的红色小棒,再在第二行排出3根一组的绿色的小棒,第二行一共排4组绿色小棒。结合演示,让学生观察比较第一行和第二行小棒的数量特征,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绿色小棒与红色小木棒比较,红色小棒是1个3根,绿色小棒是4个3根;把一个3根当作一份,则红色小棒是1份,而绿色小棒就有4份。用数学语言:绿色小棒与红色小棒比,把红色小棒当作1倍,绿色小棒的根数就是红色小棒的4倍。这样,从演示图形中让学生看到从“个数”到“份数”,再引出倍数,很快就触及了概念的本质。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低年级开始学习认数、学习加减法、乘除法,到中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高年级的认识负数等都是以具体的事物或图形为依据,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表象中抽象出数,算理等等。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运用直观图形,巧妙地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例如:如,教学“体积”概念。教师可以借助形象物体设问,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首先观察物体,初步感知。让学生观察一块橡皮和铅笔盒,提问:哪个大,哪个小?又出示一个魔方和一个骰子,提问:那个大,那个小?通过观察物体,让学生对物体的大小有个感性认识。接着在一个盛有半杯水的玻璃杯里慢慢加入一块石头,学生可以观察到,随着石头的投入,杯中的水位不断上升。问:玻璃杯里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学生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为什么玻璃杯里的水位会随着石头放入而升高”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很自然地领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体积” 这一概念。为了进一步使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继续在盛满水的玻璃杯里放石子,学生观察到水溢了出来,教师启发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杯里溢出的水的多少与放进去的石子有什么关系?经过讨论得出:从杯里溢出水的体积等于石子的体积。至此,学生不仅认识了概念,而且能够应用概念。 在利用实物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以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不仅要用诱导性问题,更要用一些启发性问题,激疑性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除了提供充分的形象感性材料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外,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及时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完成概念的建构。 二、画出图形,表达数量,揭示本质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常常不能借生活经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来理解数学概念。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利用直尺、三角板和圆规等作图工具画出已学过的图形,通过动手作图,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从画图体验中领悟概念。通过作图观察、比较分析,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学校六月份用水210吨,比五月份节约了。五月份用水多少吨?”这一例题时,笔者没有急着和学生一起画线段图,而是让学生在认真读题和初步思考后汇报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这样做的目的有:一,注重学生的直觉思维,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学生真实水平的体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随时调整教学方案;二,在没有教师的任何提示下,学生的汇报与交流是学生逻辑思维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三,当学生交流出现矛盾时,迫使学生产生验证的需要。当学生有需要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画线,当线段图完成的时候,学生的争论也就戛然而止了。因为有了线段图的合理支撑,学生对210÷ 这一算式已坚信不疑了。可见,通过画线段图即数形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将题目中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从而降低解题难度。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采取先数后形的策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同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 三、数形结合,为建立函数思想打好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数和形往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并存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考察,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形,把图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或者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问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数与形相得益彰。 用形的直观来分析数据中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优点,在数学整个发展过程中,人们也总是利用数形结合或数形的转化来研究数学问题,可见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中虽然没有学习函数,但还是慢慢的开始渗透函数的思想。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能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可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高效率地学好数学知识,更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增强,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龙游县塔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负责人:黄秀清 成员:徐根 郑素莹 柴巧云 郑丽萍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众所周知数与形这两个基本概念,是数学的两块基石,可以说全部数学大体上都是围绕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提炼、演度、发展而展开的,在数学发展进程中,数和形常常结合一起,在内容上互相联系,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也使许多代数学和数学分析的课题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而且往往由于借用了几何术语或运用了与几何的类比从而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例如,线性代数正是借用了几何中的空间,线性等概念与类比方法,把自己充实起来,从而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数学学习,不单纯是数的计算与形的研究,其中贯穿始终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其中,“数形结合”无疑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与“形”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数学学习的两个重要基础,它们分别发展的同时又互相渗透、互相启发着,共同推动着数学科学的向前发展。 (二)研究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世界中,数与形是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这是直观与抽象相结合、感知与思维相结合的体现。数与形相结合不仅是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需要。从表面上看来,中学数学内容可分为数与形两大部分,中学代数是研究数和数量的学科,中学几何是研究形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中学解析几何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研究的学科,实际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渗透了数与形相结合的内容。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作为数学老师,应能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上的灵活,过程上的简便。在小学阶段,虽然属于数学的起步阶段,但笔者认为渗透“数形结合”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懂得 “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记忆。学生懂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后,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性记忆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有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那么,就能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的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四,“数形结合”的方法是联结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红线。布鲁纳认为:“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在中学数学中要赋予新的涵义。而在中学数学中全部保留下来的内容只有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与之有关的内容,而“数形结合”是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小学数学和中学数学的一条纽带,“数形结合”更是连接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一条红丝带。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早在数学荫牙时期,人们在度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过程中,就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了。早在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数学家系统地引进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方法,用代数式描述某些几何特征,把图形中的几何关系表达成代数式之间的代数关系,17世纪上半时,法国数学家笛卡几通过坐标系建立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创立了解析几何学,后来,几何学中许多长期不得解决的问题,如尺规作图三大不能问题等,最终也是借助于代数方法得到完满的解决。 近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研究得很多也比较透彻。虽然“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还是很少,并且也不透彻。但其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经验与借鉴为本项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人们通过思维,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小学生的思维是其智力的核心部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其智力发展的标志和缩影。发展小学生的智力,主要应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尽管孩子的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把比较抽象的几何定理与代数公式硬塞给小学生,一般说来,不易被接受。然而,从小学三、四年级以后,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却是可能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有关知识的孕伏和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是非常紧密的。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忽视了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科知识的理解过程脱离了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使知识难以理解。为了培养更聪明和富有创造力的新一代,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共同开发。 四、课题界定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在数的问题与形的问题之间互相转换,使数的问题图形化,形的问题代数化,从而巧妙地解决貌似困难、复杂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而在小学,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肩发展的阶段,在小学数学中,特别是新教材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小学阶段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好时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数、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数形相结合”的观点,并使这一观点扎根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成为运用自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工具。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数形结合”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针对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现状,分析影响其“数形结合”思想的因素,研究出提高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相关措施或策略。 2、“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形”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在某些数学概念中运用“数形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 3“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中,“数形结合”用得最多的是应用题的分析求解中,通常是将数量关系转化成线段图。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实际上,在不同的问题中,可将数量关系转化为不同的图形。 4、总结出“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应用中的培养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素质。 2、培养学生具有敏感、主动的“数形结合”意识,能够根据需要去发现数学问题中的“数”与“形”,并且利用“数形结合”解决相关问题。 3、为中学及后来学习数学打下更扎实的基础,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的理论书籍、文章,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发展情况和目前的研究成果等信息,使本课题的研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更加明确,更加科学。 2、调查分析法:调查分析本校及周边小学的数学教师和学生在数学的教与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大致情况,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调查,了解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数形结合”方面的连结点及发展状况。以增加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每学期末,采用情景调查与试卷调查的方法,检验科研成效。 3、行动研究法:将有关“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的初步成果再应用于实践,是教师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某个具体问题时,一起探寻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并在实践与研究中不断调整、补充、完善。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4――2007.5)第一阶段:实验前调查分析,学校组织讨论、分析有关数学教学中与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培养有关的素材及因素,发掘已有的教学中学生“数形结合”思想培养的经验,收集、提炼第一手资料。并建立组织、查阅文献、寻找理论依据。 第二阶段: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方面的文献资料,拟定自己的子课题方案,做好开题准备。 2、实施阶段(2007.9――2009.7)第一阶段:各子课题组实施研究,收集资料,完成阶段性总结报告,反思研究过程并作修正、完善。 第二阶段:继续实施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修正,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整合,定期进行学习、交流。 3、成果形成阶段(2009.7――2009.9)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编撰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和音像资料,做好结题鉴定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分析 (一)提高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 目前我们使用的北师大教材,不把数学课划分为“代数”、“几何”,而是综合为一门数学课,这样更有利于“数”与“形”的结合。只是,教材虽然从低年级起就提供了“数形结合”教学的素材供老师们挖掘,但是对“数形结合”的教学目标过于隐讳,还不太突现,教学上没有把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大多教师虽已意识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却不知怎样渗透、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形结合”的策略一般只是被动的模仿,学生的这方面认知结构不像数学知识那样系统化。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数”与“形”关系的揭示与转化,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类比、发掘,剖析其所具有的几何模型,这对于帮助学生深化思维,扩展知识,提高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课题组研究出以下几点提高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同一思维原则,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素材。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前人认识的成果。学生学习时,通过认识活动把前人的认识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学习是一种再认识过程,学习某项知识所用的思维方式,同前人获得该项知识所用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一致的。同一思维的原则,就是前人用什么思维方式获得的知识,学习时,要用同一种思维方式去掌握这些知识。“数形结合”是抽象与直观,思维与感知的结合,学习时就要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去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因此,“数形结合”教学活动中正确地运用思维方式,有机地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关键。此外,在教学中常思考:如何在小学的不同年龄段安排不同的数形结合内容,以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几何直观能力发展的需要? 2、创设有利于学生直观思维的教学情境。 进行思维活动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没有已有知识、经验(表象)的参与,就没有思维活动。“数形结合”的学习活动既有抽象思维,又有形象思维。进行抽象思维一般要靠知识的新旧联系(迁移),进行形象思维主要靠表象的积累。当学生没有或缺乏教学内容有关的表象积累,或表象模糊的时候,必须用直观形象材料强化,充实孩子的感知,使孩子获得有关表象。很多课利用媒体课件创设更优,同时还提高课堂密度与教学效率。 3、对“数形结合”的培养建立起积极评价机智。 “数形结合”教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首先,数学知识是和科学美感融合在一起的。其次,教师对教材的体验、感受和对数学的热爱,通过教学对孩子起了良好的熏陶、感染的作用。第三,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成功解题带来的喜悦和愉快的情绪。这种伴随认知学习产生的情感,能成为支持和推动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肯定成绩,激起孩子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形”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接受具体性文字中的信息比学习抽象性文字中的信息容易得多,其原因是由于具体名词能产生心理映像(如“凑十法”与“短除法”同是演算规则名词,但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理解与记忆),而儿童利用形象的图式学习比用纯文字推演更有兴趣、更容易学习。 1、“数”的教学借助“形”的直观、依赖“形”来操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能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会出现的更多,刚学习“数”的加减法或乘除运算时,教师如何利用“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还有就是在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形”来探索复杂的“数”的关系。 由于概念的抽象与概括性,教学时要向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而“形”的材料常常是最有效的。如在数小棒、搭多边形中认识整数,在等分图形中认识分(小)数;利用交集图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等等。同样,运算的概念(如“除法”、“余数”)、数学术语(如“平均分”、“大于”)等等都需要“形”的参与。 数学性质是关于规律性的知识,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而形的操作有助于发现规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可作如下设计:让学生用9根小棒摆出三位数,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8根、6根呢?操作中学生发现,组成的三位数是否是3的倍数只与小棒的根数有关,而与摆的方式无关,根数就是各数位上数的和。又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性质”可以让学生在对图形的等分中理解。 2、“形”的教学借助“数”的描述、依赖“数”来巩固。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形”的学习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安排,北师大版本称这一单元为“观察物体”。小学低段数学注重其“形”的直观感知即可,其实到了小学中高段数学就已经把“形”与“数”紧密联系起来了。 在教孩子认识各种图形时,“形”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但也有其粗略、繁琐和不便于表达的劣势。只有以简洁的数学描述、形式化的数学模型表达“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魅力,使儿童更准确地把握“形”。如“长方形”,学生从图形中感知获得的只是“长长的”、“方方的”,只有用数学语言揭示其特征(有4个角,都是直角;有4条边,对边相等)。又如,长方形面积计算,对长方形面积大小观念的建立从定性到定量,从直观比较到数方格,从摆小正方形(面积单位)到发现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最终获得面积计算公式,使儿童从更深层面上认识了长方形。 几何图形的概念因为有了“数”的描述,进一步深化了儿童对“形”的直观知觉。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因为有“数”的运算,用“数形结合”方法认识“形”、说明“形”的意义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火热的数学思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形”的理解,认识到“形”丰富的内涵。 (二)“数形结合”在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与“形”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数学教材的两条主线,更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基本内容。“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结合既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作为解题方法,“数形结合”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形的问题,用数的分析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对于数量间的关系问题,借助形的直观来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即把题中给出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图形,由图直观地揭示数量关系,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数形结合”化抽象为直观,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直观思维活动的,但小学应用题所明确的数量关系通常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理解,这是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如把应用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用恰当的、形象的图形表示出来,就可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案例1:“鸡兔同笼”的内容,在二年级有,五年级也有。如何让只有二年级的孩子们理解“鸡兔同笼”的问题呢?这里运用到的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们动笔画一画,用一个简单的圆形来代替动物的头,用竖线来表示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多了或少了可以马上就改。比如:鸡兔同笼,有6个头,20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 ①先画6个头 ②各画两只脚(假设都是鸡) ③都是鸡只有12只脚,不够8只,那再补充 这样,可以直观的看到有2只鸡,4只兔。大多学生对这类题目的第一个感觉是难,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化抽象为直观,感觉就是有趣了。 2、“数形结合”化繁杂为简单,理清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些应用题,因其数量关系多,数值变化繁,学生掌握起来十分困难,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果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巧妙运用恰当的图形直观地表示其数量关系,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2:三年级上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今年种了杨树168棵,今年种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5倍。(1)今年种松树多少棵?(2)杨树和松树共有多少棵?第一个问题是简单的,第二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也不难。但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要是没有第一个问题,直接要我们求第二个问题呢。其实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用倍比方法解答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这时,线段图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画出下面的图: 松树: 杨树: 是杨树的5倍 棵 杨树与松树一共有几棵? 借助线段图的直观作用,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1+5=6,168×6=1008(棵)”的意思,根本不需要老师再多加解释。就这样,借助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比方法也就在轻松之中迎刃而解了。 3、“数形结合”化单一为多元,发展了学生的多方面数学能力。 同样的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好的形式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 案例3:结束“三角形面积”的教学后,其中设计了一题目,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并且三角形的高比底短,你觉得这个三角形的高有几厘米,底有几厘米?(高与底都是整厘米数)。对于这种只给出一个数字条件,要求得两个问题的解,部分学生开始会觉得束手无策,其实基本方法就是画图想数字: 8× 3÷ 2=12c㎡ 6×4÷2=12c㎡ 8cm 6cm 这不仅对三角形面积公式要“除2”印象更深了,而且对图形也有了数感。 (三)“数形结合”在教学应用中的培养方式 “数形结合”思想与其他数学思想方法一样,其形成都不是朝夕之间的,我们将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结合,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内容之中。 1、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以具体知识为载体,数形结合思想融入其中,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有一些初步 的感知和直觉,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有意识记和理解识记。通过这些具体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了解数和形是两个不同的侧面,但在一定条件下又能达到统一。 2、揭示——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突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指导 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载体,向学生点破阐释,突出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把形转化为数,用数量关系研究图形,把数转化成形,用形进一步掌握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技能,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3、强化——把教材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内容系统化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学生要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就必须通过强化。桑代克说: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连结,若加以应用,就会变强;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连结,若久不用,就会变弱。教学要注意连续性,要经常地予以强调,并通过大量的综合而达到灵活运用。通过强化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经积累、概括、总结,不断获得创造性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 八、课题后的反思 1、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都太专注于“数形结合”教学课的准备与研究,而忽视了学生其他相关数学能力的发挥。 2、我们的研讨教学大都借助了媒体课件,感觉并不是所有的课都有这个必要,因为花了大把的时间做课件,可有的还不如在黑板上画一画那么明了直观。教学还应从内容出发,而不是为了形式。 2、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绝不是孤立的,受其观察、联想、问题转化等能力的制约,后继可以研究数形结合思想,如何与其他数学思想相辅相成,同步培养以至形成意识。主要参考文献: 1、蓝惠菊《让思想方法贯穿小学数学学习全过程》福建教育2007.10 2、蒋巧君《数形结合是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有效策略》小学数学教师2005 3、张林琴《数形结合”思想的解读与实践》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7.10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法
第四篇:数形结合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范文
第五篇:数形结合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