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黔东南州三个民族乡调研情况的报告(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1:5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黔东南州三个民族乡调研情况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黔东南州三个民族乡调研情况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对黔东南州三个民族乡调研情况的报告

关于黔东南州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报告

我州是一个多民族的边远贫困地区,有33个民族和2个待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全州民族乡1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87%,民族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做好民族工作,对巩固和发展全州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实脊梁和主体力量,事关民族地区人民生活质量,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便没有同步小康奋斗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州少数民族和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速加快、结构趋优、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但总体上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为此,州政协文化教育卫生与社会联谊委员会和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在分管领导的领导和指导下,联合组织率相关同志、负责人分别于月日—0日,对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榕江县定威水族乡、黎平县雷洞瑶族水族乡和从江县刚边壮族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展开调研,并认真听取了有关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建议,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现阶段我州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的基本情况

坝芒布依族乡辖7个行政村36个村民组,全乡4832户,18593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65%,是纯农业乡,全乡现有耕地面积13182亩,人均耕地0.7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33元。全乡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建有高效农业农业示范园区,境内有老蛇冲省级森林公园、仙人桥、千亩草场等旅游资源。

(二)榕江县定威水族乡基本情况

榕江县定威水族乡辖7个行政村,33个村民组35个自然寨,共有1572户6668人,常住人口6057人,其中水族3252人,少数民族人口6219人,占总人口的93%。该乡地处月亮山腹地、位于都柳江畔,属全省100个1类贫困乡镇之一,耕地总面积3720亩、林地面积18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2%。2013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23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25元。

(三)黎平县雷洞瑶族水族乡基本情况

黎平县雷洞瑶族水族乡辖12个行政村99个村民组,共有3127户、12779人,居住瑶、水、苗、侗四种少数民族,其中瑶族占17.3%、水族占11.2%、苗族占13.8%、侗族占57.7%;全乡国土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08亩,主产水稻、茶油、油菜、花生等农作物,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属于国家二类重点贫困乡。全乡19个教学点,只有3个达到寄宿制学校,未建有中学校点。2013年全乡经济生产总值6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15元。

(四)从江县刚边壮族乡基本情况

从江县刚边壮族乡辖15个行政村89个村民组,共有2637户、11075人,居住壮、苗少数民族,其中壮族占77%、苗族占21%,其他仅占2%;全乡国土面积145.28平方公里,该乡东毗邻广西杆洞乡、东南与广西同炼乡接壤,乡内最低海拔为270米,最高海拔为1643.3米,山高地陡,生存环境恶劣。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102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345元。

二、我州民族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对四个民族乡的调研视察,我们认为在民族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逐步完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的进步,民族同胞生产方式、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四个民族乡虽居位不同,但在发展方式上,各乡都能根据情况和条件,能立足乡情,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本乡民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四个民族乡都不同程度的在发展经济、社会教育上作了努力,积极投入了一些为使农民增加收入的小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民族乡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总体上来说,由于四个民族乡所处的地理位臵较差,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自然条件恶劣,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许多民族村寨还存在着不通路的现象,村级医务室房屋简陋,医疗设备差而且落后,无医生,对小病不出村还有较大困难。学校学生住校拥挤,食堂条件差,特别是榕江县定威水族乡中心校食堂,学生就餐餐桌少,食堂拥挤,学生们大多数只有在食堂外或操场边吃饭,如遇天气不好,学生的就餐安全、舒适问题得不到保障。

(一)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民族乡地属偏远,虽大部份都村村通公路,但路况普遍较差,安全隐患较大,多数是晴通雨阻,交通运输受到严重影响;农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其中农田水利设施、防灾、减灾工作与农业发展还不能配套,沟渠有效灌溉面积低、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农业生产大多实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发展项目都是一些小项目,不成规模,形不成产业,致使群众生产难发展,农民增加收入有困难;乡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定威乡村小校舍有近三分之一是危房,雷洞乡有19个教学点,其中只有3个达到寄宿制学校,普遍纯在双语教师严重缺乏现象;村级卫生室缺少卫生员,医疗设备少,群众看病难问题很难解决;从江县刚边壮族乡驻地良田村位于三百河畔,由于没有桥梁,附近村寨的群众和学生都要撑船过渡,安全隐患大。

(二)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短缺。四个乡均属山区,山多地少,可利用耕地有限,矿产资源匮乏,无工矿企业,产业结构单一;土地贫脊,传统的“糠、玉米+养猪”是大多数留守老人的生活支柱,群众抵卸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严重制约了民族乡经济的发展;农村贫困面大、程度深,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缺钱、缺粮、缺住房、缺基本生活用品现象严重。

(三)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四个民族乡办学条件差,师资、校舍均不能满足需要,加上撤校并点后,边远村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困难,特别是留守儿童上下学接送问题更为凸显。教育的落后导致长期以来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陈旧,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目前收入较多的仍然是外出打工。但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外出打工人员只能从事体力型低薪工作。医疗卫生经费不足,设施设备落后,服务网络不健全,医务人员少,技术水平偏低。群众看病难问题很难解决,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四)资金投入不足,群众生活生产条件落后。尽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但这仍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大部分人口仅解决了温饱,普遍没有现金,生产投入不足,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也无钱购买,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由于长期的贫困,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缺资金成为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

三、进一步加强我州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州四个民族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在较短的时间里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除民族乡自身不断努力外,坚持给予优惠照顾和积极扶持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建议: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乡是我国特有的散杂居少数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依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一种基层政权组织,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乡工作高度重视,1983年、1987年分别下发通知,要求帮助和扶持民族乡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1993年11月又专门颁发了《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因此,必须从坚持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的高度和我州民族及其工作的实际出发,加强对民族乡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要把加快民族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摆上重要位臵,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扶持。要结合民族乡工作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切实抓好落实。特别是州、县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民族乡的具体实际,把民族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重点,纳入专门计划,加快发展。

(二)加强协调,认真贯彻落实《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

国务院颁发的《条例》是对生活在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关怀,贯彻好《条例》是实现党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等基本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体现。建议州政府要对民族乡的县政府贯彻落实《条例》的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各有关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各项规定,结合我州民族乡的实际,有计划、有方案地把工作做细,特别是应把财政、税收,开发利用资源,帮助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优惠照顾切实落到实处。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民族乡基础设施建设要以解决通路、通水、通讯(广播电台)等为重点。交通仍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虽然大部分村通路,但是路的质量差。通路和广播电视覆盖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等级不高,下一步要在提高等级、利用这些现代设施创造效益上下功夫,不能仅停留在用电为照明、电视为娱乐和电话报平安的层面上,要把电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更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远程教育等网络技术,组织群众学习先进科学文化,为生产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发挥媒介作用。

(四)科技兴乡,加快知识经济发展步伐

民族乡要缩小差距,加快发展步伐,最重要的一条是走依靠科技知识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因此建议:加大对民族乡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试范力度,进一步完善民族乡科技服务体系和功能的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科技培训、推广、应用的指导和服务作用。同时应有计划地每年从民族乡选派有关人员到有关科技部门,职业院校培训学习,为民族乡定向培训人才,帮助民族乡提高科教兴农的水平,加大科技知识的普及力度,不断提高民族乡群众科技文化素质。

(五)鼓励支持,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建议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上要向民族乡倾斜,扶持民族乡依托畜牧、林业、生态、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快民族特色产业项目,着力打造黔东南原生态食品,提高资源就地加工和增值的能力,不断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六)建好班子,提高民族乡干部素质

有了好的政策能否用好关键在干部,一个地方经济能否有较快发展关键在班子。建议按有关规定选派好民族乡的主要领导干部,搭配好班子,并要保持相对稳定;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培训中心等作用,分层次、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轮训民族乡干部,以不断提高素质;组织民族乡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挂职代培,提高才干。

第二篇: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xxx乡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XX乡综合服务站——xxxx

位于xxx县南端的xxxx乡,是我县多民族聚居且人口较多乡镇之一,全乡常住人口4110人,共有4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898亩,居民分布在踏卡河两岸约30多公里的峡谷地带中,其中彝族同胞占85%,有少数藏族和汉族杂居,历来各民族生产生活和谐、互助友爱,享有xxx县“民族团结进步乡”的美誉。这里气候宜人、阳光充裕。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更有花椒、核桃等高品质经济林木。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相继提出了“两篇文章”和“三篇文章”的发展思路,确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描绘出了我县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蓝图。如何推动我乡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经过深入村组走访农户和专题调研,通过调研,现对我乡农村经济发展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我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全乡地方生产净总值达到622.73万元,年均增长10%;全乡人平纯收入达到3635元,年均增长11%;全乡粮食播面2822亩,粮食总产量为607吨,年均增长2%;全乡年末牲畜存栏17632头(只、匹),年均增长5.23%,商品率达13.97%;

近5年的踏卡在受水资源开发的大环境影响下,农村经济成倍增长,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2000多元达到了2010年的3500多元而且实际水平是远远大于这个数值的,经济的高速提升给我们乡的发展带了很多好处,首先农牧民群众思想意识的改变是最为明显的,在2011的农村实用科技培训会场上我们看到主动参

加听课的群众明显增加,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也比前几年增长了不少。其次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饮食和娱乐文化有了巨大改观。蔬菜和高蛋白类食品出现在多数家庭的餐桌上,每天下午有了跳舞健身的人群,节假日会举办各种文娱活动。农村住房由以前的简陋、破旧、拥挤的巴巴房变成现在高大、宽敞、明亮、舒适的砖瓦房。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在开展好以玉米、土豆、瓜菜为主的农业种植外,结合地区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区域化种植,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截止目前已种植各类经济林木 亩(核桃1600亩、花椒800亩、),蔬菜示范地50亩。产业结构得到有效优化。

(二)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按照“特色山羊为主,六畜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养羊大户,重点抓好畜种改良和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截止目前全乡共引进种羊10余只,培育一定规模的种羊户5家,各类牲畜年末存栏达17632头(只、匹)。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近五年期间,全乡建成贯穿全乡4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的通乡油路一条,全长48.5公里,共完成通村公路17条,80余公里;实施人畜引水工程管道60000米,基本解决全乡农牧民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完成移动和联通通信覆盖全乡及通乡宽带的建设;继续巩固全乡2个村8个村民小组用电畅通(尚有4个村11组未通电,均靠微型电解决用电问题);完成100户沼气池建设和150户危房改造,17户牧民定居。

(四)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切实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借近

几年全县水电资源开发的机遇,采取政府支持、个人联系、能人带动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五年来劳务经济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

(五)副业收入稳定。虫草、松茸及中药材的市场活跃,也给我乡群众带来一定的收入,能占到总收入的8%左右。

二、当前制约我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水资源开发带来的强劲经济增长的势头已经过了,在对比其它发展速度欠缺的乡来看,我们乡的经济指标外表艳丽实际却面临削弱和退化的局面。作为一个乡发展的核心,踏卡乡政府领导班子来说,未雨绸缪保证全乡群众继续增收是目前最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工作期间的调查和思考我们发现以下几点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乡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科技示范、反季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的看来,农民增收的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时,我们乡没有企业甚至连农产品加工的小作坊都没有,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农民收入增长趋缓,收入受阻。“种地、养猪、养羊”这类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却受到土地受草场面积的制约,前景黯淡。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

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1、品种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慢。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乡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面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中药材、蔬菜等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2、自然条件差,发展意识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

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虽然2010年完成了部份农田改造,但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到2012年为止我乡还没有专用于生产灌溉的水渠,对“能排能灌、旱涝保收”这样的科学目标仍是可望而不可及。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臵严重失衡。如踏卡乡中心校现缺编教师就10余名,学校里的生活老师、工勤人员甚至炊事员都在用来授课。其结果可想而知。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我乡中心卫生院工作人员一共才6名,药品配备奇缺,好多时候居然买不到感冒药和止痛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加快发展我乡农村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走制度保障之路。一是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三是积极探索公司加农户的合作发展模式,引导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规范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农业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强农业技术、质量安全、农业机械、信息与物流等建设,增加投入,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业给予大力支持。

(二)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走发展现代农业之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必须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速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一是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土地流转效益。通过土地流转,把零星的土地流转成连片集中种植,给防虫治病、机械操作带来方便,达到土地流转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效益的目的,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二是

土地成片流转后便于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使用大量农业机械进行大规模的集中连片作业,以全程机械化生产代替传统手工作业,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达到省工节本的效果。三是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土地规模经营可以将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转,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二、三产业中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打造名优品牌,走品牌带动之路。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要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精品农业,提高单位效益,要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以我乡境内两面山坡为主片区,依托耳朵村核桃示范区带动作用,强化科技措施推广应用,发展魔芋、中药材等产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设施农业,确保优势特色产业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向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增加农业投入,走科技兴农之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在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林业、水产等方面选择一些花钱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项目,如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科学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虫、培肥土壤、作物布局等,大力加以推广。适当的增加农业的投入,扶持典型户,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的争取项目资金,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五)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走和谐发展之路。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总之,农业作为天生的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走遵循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发展之路,在促进农业基础建设方面,要从资金技术上予以扶持,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工作,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对我乡主要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优增劣减”的调整,重点抓粮食、饲料加工业,畜禽产品等龙头企业建设,从而确保我乡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三篇:关于少数民族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以__乡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为例

少数民族是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少数民族的小康,[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和扶持。全面、客观地把握当前的扶贫攻坚形势,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对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__乡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供参考。

一、__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__乡现有兴庆、东山、苍北三个少数民族村,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11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3.4。多年来,少数民族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三个少数民族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256元,增加到2004年的1965元,年均增长11.76,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是初步形成能稳定解决群众温饱的支柱产业。少数民族村因地制宜,开发一批与解决温饱有直接关系的短、平、快种养项目。乡党委、政府以解决温饱、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出台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农业产业的优惠政策,扶持兴庆村建立了千亩毛竹林基地和百亩杨梅水果林基地,苍北村建立了种兔场基地,东山村建立了高山大棚蔬菜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形成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自1999年开展百乡扶贫攻坚工作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坚持自力更生,在上级帮扶下,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扶贫攻坚期间完成了经过兴庆村的通乡公路桥南线的砂改油工程,开通了__至平阳闹村康庄公路苍北段的水泥路,修建了通玉苍山康庄公路,大大改善了少数民族村的交通状况。投入28.02万元建造了东山引水工程,解决了1000多人的饮水问题,并于2003年完成农电网改造,实行同网同价。各村基本上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同时,乡政府每年都要拿出资金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三房户改造和改水改厕工作,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经过乡村的共同努力,我乡少数民族村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__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工作虽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与全县其他地区相比较,发展仍相当缓慢,我乡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是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现在的__农村,有60左右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目前各村效益农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而且随着扶持效益农业补助资金的减少,效益农业发展的步伐将会减慢,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少数民族村级集体基本上无经济收入,村级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帮扶单位给予解决,大多是“空壳村”,而且我乡基本上没有税源,乡财政运行相对困难。乡村两级自身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同时,随着各村劳动力外出的增多,在家党员年龄偏大,发展新党员后备力量不足,造成村党组织相对薄弱,缺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三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生产效率低。目前我乡少数民族村人均耕地仅有0.45亩,加上农户生产经营地块零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仅给科技推广、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土地开发等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农业生产相对成本高。同时由于缺少投入,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村民的收入。

四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五是由于地理环境制约,我乡村居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导致第三产业缺少发展空间,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扶贫开发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发展战略。各级党委,政府要从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继续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工作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开发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虽然离不开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但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自我发展机制才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建所在。

1、进一步转变少数

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可以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为此,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帮资金、帮技术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毕竟“石头孵不出小鸡”。

2、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旅游业既能发挥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又符合欠发达地区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要求,还能大量增加就业岗位。少数民族村要充分利用处在玉苍山景区、南雁景区、碗窑古村落和莒溪的“浙南九寨沟”等景点的中心位置的地缘优势,正在建设的__至玉苍山和__至南雁公路将为滨海玉苍山、南雁荡山旅游网络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民族风情游,同时大力培植生态经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着力抓好现有形成的毛竹、畜牧业、高山蔬菜、水果林等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的后期管理和综合开发,加大对肉兔养殖和本地鸡养殖的扶持力度,推动肉兔产业和本地鸡养殖上规模、上档次,提升产业层次。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山区原有的天蓝、水清、山绿、环境优美的面貌,使之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充分展示农业示范、农业观赏、休闲等多种功能,推进旅游富民。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确实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温饱的基础,也是巩固脱贫致富的基础。为此继续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进一步加大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庄整治,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改善居住条件。通过异地脱贫,政策鼓励等措施,引导其他少数民族村民向中心村和中心城镇集聚,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政府扶持,动员和组织农民修建小水库、山塘等小型水利工程,加快民族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民族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大病统筹,杜绝因病致贫。

4、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市场经营意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加快少数民族地方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基础。我乡将以我县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契机,围绕本乡特色农业的发展和市场劳务的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就业和创收能力。同时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增强市场意识和适应能力,使广大农民能够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组织农业生产,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发展经济,必须精诚团结,凝集合力,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素质再强,但如果各吹各的调,只能是一盘散沙,最终一事难成。乡党委、政府要始终紧扣发展“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年青干部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为加快__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第四篇:民族乡关于民生问题调研汇报

文章标题:民族乡关于民生问题调研汇报

我乡始建于xx年xx月,xx年xx月正式成立乡党委、政府。全乡占地总面积30余平方公里。现辖xxx个行政村,xx个村民小组,总人口xx户,xxx人。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其中汉族占

44、少数民族占56。由于我乡群众全部从贫困地区迁入而来,多数群众都是文盲,思想观念淡薄,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违法乱纪。如抢劫、偷盗等时有发生。自成立乡党委、政府以来,乡党委、政府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在群众中宣传法律、法规知识,讲解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制度。建乡以来,我乡以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小康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而农村和农民小康的核心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村小康的重点和突破点。我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来对待和研究。

一、农民增收的重要性

1.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本乡实际,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围绕“稳粮扩经强三产,种草养蓄抓带田”的发展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为农民创收。这直接关系到我乡经济的发展,从而也关系到全县经济的大力发展。

2.农民增收,关系到我乡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关系到我乡的社会稳定。因此生态、农业重点产业调整培育工程、劳务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基础建设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等在某种程度上为农民起了创收,增收的作用.3.农民增收,关系到我们党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巩固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充分实现。农民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只有农民基础和我们党的群众基础牢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更牢固,只有农民不断增收,逐步富裕,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得到根本体现。立足本乡优势,坚持走好“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1881"工程,通过“1881”工程的实施,力争实现养殖业收入xx万元,人均xx元,占人均收入的xxx。

二、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1、农民的农业收入增长乏力。一是耕地资源极度稀缺制约了农产品产量增长空间,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二是乡财政的支持能力虽大,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地盐碱较大,植被稀少,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种植收益不高。四是农民经济基础薄弱,大多数群众刚步入温饱水平,在农业种植以及操作技术学习上投入不足。部分群众对当地水浇地的种植操作规程没有完全掌握,不会用科技改良土地,还存在投入大于收益的现象。五是水利设施破损严重,农业灌溉十分困难。特别是八、九、十支渠下段无法引水,加之又无机井,有近xxx亩土地荒芜。六是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新鲜事物慢,不能够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务技能。大多数群众受生活条件所限,无力购买农业机械,机械化生产能力不高,生产效率低。七是生态用水短缺,且用水政策不明确,树木及时灌水受严重制约,树木干枯现象日趋明显。八是农户迁移到点率低,无法解决房屋破损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村容村貌整治效果。九是农业生产面临诸多难题。主要表现在:农业资源约束加剧,耕地日益减少,水资源缺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未能根本解决;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科研滞后,农技推广应用率不高。

2、农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农业生产结构方面,农业产业化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农产品深加工链条太短,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使农产品总量扩张不能为农民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下降,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较少,收入比重较小;尤其在非农产业方面,发展水平低,较低层次的交通运输、建筑、饮食业等占相当比例,而较高层次的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信息咨询、金融等几乎为空白,在低层次行业上的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3、农民自身素质存在问题。全乡农民收入低,学科学,学知识观念淡薄,导致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占87,部分上学儿童流失较为严重达到6。因此造成大部分农民对市场意识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市场经济条件的需要,对市场的超前预测和有效分析还十分有限,加之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素质较低,大部分农户仅仅只限于追求眼前利益,对土地的投入不断减少,也给较快增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当前依靠价格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已走到了尽头,新的形势下需要有新的方法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劳务输出增加收入。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发展

思路,进一步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力争今年全乡劳务输转人数达到xxx人以上,劳务输出收入达到xx万元,人均收入xx元,占人均收入的xxx。(全乡劳力xx余名,户均输转1年以上劳务工xx名,全乡xx人,实现xx万元,人均年收入xx0元,户均输出季节性短工1名,全乡xxx名,收入xx万元,人均收入xx元)带来信息、带来钱财、带来致富门路、带走贫穷。

2、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来增加收入。要以小集镇建设和商业一条街建设为载体,新建商业门点xx户,同时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进城经商、流通返运、本乡现有乡村个体门点多方收入,实现二、三产业收入xx万元,人均xx元,占人均收入的xx。(全乡22台机械,2450年/台元,实现收入5.4万元;23户个体门点2500年/户,实现收入5.75万元)。

3、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收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紧紧围绕“稳粮扩经抓带田”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继续稳定粮食作物面积7960亩,其中:粮食作物6600亩左右,逐步扩大经济作物套种面积,由06年的130亩,增加到今年的1360亩,大力发展以小麦套葵花、小麦套玉米、玉米套孜然为主的带田种植面积600亩,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亩均效益,力争实现种植业收入60万元,人均147元,占人均收入的16.4。(粮食作物(小麦、大麦)6600亩,平均单产440斤,全乡总产290.4万斤,平均价0.77元,实现收入223.6万元,减去物化投入亩均250元{籽种60斤×0.8元/斤=48元;化肥:底肥-二铵40斤×1.3元/斤=52元,追肥-尿素40斤×0.66元/斤=26.4元;机播18元/亩 机收35元=53元;水费66元/亩;农药5元/亩},物化总投入165万元,实现纯总收入58.6万元,亩均88元;若遇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减产亩均收入60元左右,实现纯收入39.6万元;1360亩经济作物亩均纯收入120--140元,实现总收入17.7万元)

4、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建设现代农业归根到底要依靠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纪检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贯彻落实治慢工程,抓好“五项建设”达到“四个目标”为实现“翻番升位”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五、几点建议

1.建议教育、卫生等上级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七墩的业务的管理和指导,积极给予政策、经费的倾斜。确保部门业务的正常开展。

2、建议将我乡上报批准为省扶贫困乡,并给予政策倾斜。

3、建议今年继续投资完成我乡八、九、十支渠下段所有渠道改造工程。

4、建议为我乡每年提供一定量生态用水,明确持续生态用水政策和标准。

5、建议对我乡xxx公里乡村主干道路黑色路面铺筑。

二00七年五月十八日

《民族乡关于民生问题调研汇报》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民族乡关于民生问题调研汇报。Rz8

第五篇:黔东南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黔东南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黔东南州在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始终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黔东南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瓶颈”问题,如何有效化解这些制约因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一、黔东南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全州农民在马路市场自产自销农副土特产品,这也是第一批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摇篮”。改革开放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相继出台一列系适应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和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展壮大,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省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年--1986年):恢复发展阶段。1978年全州个体工商户仅有413户,从业人员547人,注册资金12万元。1981年7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第一个确立市场主体资格的法规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有力地促进了个体经济发展,全州的个体经济也随之得到了恢复发展。1986年底全州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9988户,从业人员36768人,注册资金2863万元。

2、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稳步发展阶段。1987年8月5日国务院颁布《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4月全国人大修改后的《宪法》中明确“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益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颁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州非公有制经济也得以稳步发展。1991年底全州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2228户,从业人员43255人,注册资金7116万元;私营企业有114户,从业人员2940人,注册资金1156万元。

3、第三阶段(1992年—1996年):快速发展阶段。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了从对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飞跃,极大地鼓舞和激励投资者办厂、办企业,推动了全州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1996年底全州个体工商户达53215户,从业人员68816人,注册资金24225万元;私营企业发展到558户,从业人员9341人,注册资金9015万元,非公有制经济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第四阶段(1997年至今):持续健康发展阶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下来。1999年7月1日全州出台《黔东南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条例》,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办法。2005年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清除了障碍,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州个体工商户达69009户,从业人员86531人,注册资金109251 万元;私营企业达4956户,从业人员38704 人,注册资金410742 万元;农村专业合作社215个,从业人员4535人,注册资金6963万元。

二、黔东南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点近年来,全州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展,发展层次不断加深,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其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1、户数迅速增加。个体工商户、非公有制企业户数不断增加,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全州个体工商户达67011户,从业人员84048人,注册资金103946万元,户数与1978年相比增加了162.25倍。私营企业户数发展到了4875户,从业人员52169人,注册资金403967万元,户数与1989年相比增加了90.28倍。2004到2008年,全州个体工商户户数年均增长5.5%,非公有制企业户数年均增长21.3%。

2、贡献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在丰富税源、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贡献巨大,而且在增加城乡就业、推动技术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构建和谐黔东南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迅速提高,2008年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6.09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37.8%,比2004年提高4.15个百分点;创税15.38万元,占财政收入的64.8%。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全州解决社会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自2000年以来,全州城镇新增就业94517人,累计安置下岗职工38204人,在全州新增的就业岗位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85%以上的就业岗位,大大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3、经营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准入条件的放宽和非公有资本自身实力的提高,非公有资本逐步进入农业、重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旅游文化、教育卫生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涵盖一、二、三产业,经营领域和投资领域多样化。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内部结构多元化的特点,正由商业零售、小作坊生产逐步向批发、商品超市和规模生产、加工及运输业、建筑业等方面发展。如近年不断发展壮大的中泰药业、东升房产、中昊电子、皓天生物,以及一些介入旅游业、中介行业、社区服务的企业等,既拓展了发展空间,又填补了全州一些产业空白。

4、规模不断扩大。全州非公有制企业经过不断发展,规模明显扩大,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在50--100万元有1269户;100--500万元有1169户;500万元以上的247户。全州2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私营企业116家,占规模工业总户数的46.8%。目前,全州私营企业中已形成青酒集团、施秉恒盛、凯晟铝业、瑞安水泥、中昊电子、丰球磁材、丰球房产、佳惠连锁等一批特色企业和龙头企业。如施秉恒盛公司设计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生产规模名列世界第三、亚洲第一,2008年生产工业硅7.15万吨,销售收入7.83亿元,占该县工业总产值的53.8%。

5、品牌逐渐凸显。近年来,全州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打造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品牌,涌现出了以酒、茶、中药材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注册了一批产品商标,如青酒集团“青”、“青酒”,雷山银球茶叶有限公司“银球”,凯里康尔佳制药公司“飞云岭”、丹寨黔丹有限公司“黔丹”、岑巩思州工艺厂“思州”。目前全州有注册商标660件,其中贵州省著名商标22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全州私营企业累计获专利品牌261项,如贵州正康中药研发的灰毡毛忍冬金银花栽培技术、加工产品均获得国家专利,凯里信邦的何首乌、太子参中药材已通过国家GAP认证。

6、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全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州和各县(市)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允的原则,推动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资源配置、经济技术合作和进入资本市场等方面逐步享有与其它所有制企业同等待遇。

7、产业呈现集聚发展。州、县(市)相继规划建设了凯里经济开发区、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洛贯产业承接区和凯里炉山至麻江碧波循环经济带及丹寨金钟、台江革

一、黎平洪州等循环工业聚集小区,目前已有冶炼、化工、森工、生物制药等一批私营企业相继入驻,有效地激活了生产要素集中经营,集聚发展。

三、黔东南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总体来看,目前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仍比较低,总量少、规模小,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全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仍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凡带有政府补贴性质的行业,非公有资本进入难度很大,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成为“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的“玻璃门”,看着是打开的,实际上进不去,“非禁即允”的原则还难以完全落到实处。二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在贷款贴息、科技创新、人才培训、创业服务、品牌创建、商标注册等方面的扶持奖励政策还相对缺乏,在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发展,鼓励参与国企改革,引导产业聚集发展的力度还不够。三是缺乏对重点企业的扶持措施,一些特色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私营小企业因扶持力度弱还难以迅速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一些规模以上私营企业也急需扶持才能做大做强。四是受州级、县(市)级权属所限,难以完全满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五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监测分析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企业对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需求。

2、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服务水平、能力、质量还难以达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工商、经贸、商务、国税、地税、工商联等部门均有管理或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职能,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情况,一些个体工商户和非公有制企业反映问题和困难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投诉中心和相关机制保障,有的部门推诿、拖拉,问题和困难迟迟难以解决。二是监管方式有待改进,审批程序繁琐,办事效率低,检查频繁,存在以费代管、以罚代管、以批代管的现象,落实优惠政策、执法检查有时不能一视同仁,随意性较大。三是重管理轻服务,存在服务缺位、管理越位现象。如中昊电子有限公司停电问题,没有得到迅速解决,仅今年5月就停电5次;安平民族制药有限公司货物受铁路运输制约,有时货物停留一个星期仍未发走,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四是对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关的行风评议、软环境建设测评、考评等方面的结果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有时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惩诫、警示作用。

3、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全州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80%以上为业主自筹,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少,导致融资额度小、融资效率低。如今年3月底全州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02.6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为33.8亿元。同时,全州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少,注册资本金小,截止今年3月底除州级外各县(市)仅有担保公司6家(凯里3家,麻江、黎平、锦屏各1家),注册资本金最高的为600万元,最低的仅100万元,难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便捷、有效的融资平台。非公有制企业在跨县(市)贷款、抵押担保方面难度较大,银企合作有待加强。

4、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全州的私营企业中,2008年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只有247户,仅占4875户私营企业总数的5.06%。目前除青酒集团、凯晟铝业、凯里信邦、贵州正康、瑞安水泥、中昊电子、丰球磁材、丰球房产等初具规模外,其余私营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发展后劲不足,还难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5、企业自身素质不高。全州私营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当老板和当经理分不开,投资人就是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能力,内部合力不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领域还不宽,70%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集中在传统加工、高载能、房地产、运输、餐饮和零售等行业,参与农业产业化、旅游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的不多,生产工艺落后,从事高科技产业的寥寥无几,产品单一,产业链短,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优势企业和名特优新产品少,品牌影响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明显滞后于其发展现状,党建工作的覆盖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企业文化建设还较为滞后,履行社会责任能力还较弱。

四、促进黔东南州非有公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做大做强全州经济的突破口,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社会经济环境具有高度的关联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化,因此,必须立足州情,以加大政策支持为重点,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为主线,以营造良好环境为核心,以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为基本方法,以企业家培养为根本,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出台更为有力的支持政策。在贯彻好国家、省的政策措施,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结合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市场准入、融资困难、用地紧张、人才缺乏、服务不到位等实际问题,研究制定务实管用的支持政策。一是大力鼓励全民创业,放宽准入条件,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支持科技人员携非职务科研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或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允许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辞职、提前退休创办企业,积极吸引黔东南籍在外经商人员和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创业。二是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投融资担保和信息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大力发展以法人资本、社会资本为主的多元化商业性担保机构,不断完善资本金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在内的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贴息和需要政府安排的资金配套等方面。四是鼓励争创品牌,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应按其产品所获品牌的不同层次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积极组织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引导、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申请使用产品地理标志。五是切实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连续性,政策一经制定就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该放的权坚决放,该给的钱主动给,该奖励的奖励,该扶持的扶持。

2、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机制,规范行政行为,从源头上优化政务环境。一是建立和完善举报投诉受理机制,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侵权投诉中心受理个体工商户和非公有制企业投诉,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行为,切实消除“吃、拿、卡、要”现象。二是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次性告知”、“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制度,开展并联审批,做到主办负责、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反馈、一次办结。依法公开收费,按最低标准收费,公示收费,亮证收费。三是建立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重大事项协调制、挂牌督办制等机制,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四是强化行风评议、软环境建设测评、考评等结果的运用,对评议、测评、考评结果达不到要求的部门和单位,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对侵害企业权益的国家工作人员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严厉打击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违法活动。

3、创造更为规范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一是大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倡导合法经营和文明经营,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二是放手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加快建立执业标准和监督机制。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商会),逐步赋予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参与行业规划和资质审查、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行业利益等职能。三是大力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网站、市场营销快速反映网络体系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抢抓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等大通道建设带来物流条件改善的机遇,积极引进大型超市和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建设各类专业市场,稳步推进有条件城镇的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

4、营造更为宽松的社会氛围。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一是大力宣传党和政府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积极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和干扰非公有制经济合法经营活动的典型案例予以曝光。二是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前提下,由党委、政府定期召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会”,评选表彰贡献突出的非公有制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纳税大户和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三是建立政府统计与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调查体系,准确反映、科学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定期发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信息。四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帮助外来投资者解决入户登记、子女就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人事管理、教育培训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政策,切实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下载关于对黔东南州三个民族乡调研情况的报告(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黔东南州三个民族乡调研情况的报告(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黔东南州特殊困难离退休干部调研报告5篇范文

    特殊困难离退休干部及遗孀帮扶机制问题研究 ——黔东南州特殊困难离退休干部调研报告 建立健全特殊困难离退休干部及遗孀帮扶机制,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关于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研报告(最终版)

    关于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对全乡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作详细了解,自4月份开展利用半个月时间,内蒙古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妇联组......

    茅兰沟少数民族乡调研报告 民宗局

    茅兰沟满族蒙古族乡 关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 报 告 一、茅兰沟乡的基本情况 茅兰沟满族蒙古族乡距县城35公里,总面积169平方公里,分布在“一线三川”(即:兴榆线、前营子川、......

    晏婷三个大兴调研报告 -

    “三个大兴”调研报告 拟写人:蒲丽 一、调研对象:纳雍县第二十一小学一年级班 晏 婷二、调研目的 态度决定行为,行为表现为习惯,习惯成为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人的命运。学习态度的......

    优秀调研报告

    优秀调研报告范文小编给大家介绍优秀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调研报告范文一: 近年来,**区纪委监察局立足监督执纪问责主业主责,深化三转,按照打铁还需自身......

    优秀调研报告

    “素质教育现状”社会调查 ——以巫山县为例 报 告 书 学 生 姓 名及学号 曾德辉 20110510522 学 生 姓 名及学号 吴晓辉 20110510524 所 在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年......

    对农村防火的调研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无论农村经济还是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由于人们对......

    大学生毕业实习调研报告例文整理归纳三个

    实习调研报告1 一、实习目的: 光阴如梭,三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相较于2两年的理论学习,毕业实习则是我们大学期间的最后一门实践课程,在此期间,我们每个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