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仿写:初中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古诗词仿写:初中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摘要】在当下中、高考中仿写题占有一定的比重,教师往往单独进行专项练习,与作文、诗词等教学割裂开。本文试图从仿写诗词的角度,指导学生联系仿写句子,从而达到锻炼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诗词;仿写;语文;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教学,同样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学习过程。如何将几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是当今语文教育界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写作教学几乎被‘忽略掉。在读、诵、背、赏之外,如何将作文教学加入其中?
同时,在当下的中、高考中仿写题(仿句题或者称作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参照已知例句的格式,仿写一个或一组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相互关联的句子,同时要求句子风格、写作技法(如修辞)保持一致。这些要求就同古人创作诗、词、曲有相似之处。
我们尝试着将诗词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从诗词仿写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主要从句式、语境、修改提高三个角度进行教学实践。
一、句式分析,诗词仿写的重要前提
诗词仿写的第一步是句式,要先从句子入手分析句子特点,准确把握好仿写的关键点。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句子,让学生学会分析什么,怎么分析。首先从字数开始,每句有几个字,然后分析句子结构如:用韵、有无对仗(对偶)、叠字等。我们以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为例来说明一下句式分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该词共有7句;字数分别为:“6,3。9。3,3,3。9。”共计36字;韵脚字为“楼、钩、秋、愁、头”分别在第1、2、3、6、7句;词中无对仗、叠字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启发学生进行仿写。
学生习作:
俯看亭下花放,坐亭上,园内水中落花轻轻荡。
望水中,鱼儿游,落花荡,又是一幅美景映心上。
二、创设语境,诗词仿写的重要保障
这里所说的语境,并不是文学作品中通常所知的语境,而是像仿写试题一样,给学生一个写作的方向。在诗词仿写过程中,如果内容要求放得太宽泛,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地给出范围和写作内容或者规定主题。我们以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为例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我们首先进行句式分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40字;韵脚为2、4、6、8句的“乡、霜、墙、唐”;颈联、颔联要求对仗。如果我们就依此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写些什么。那么教师就应该为学生降低难度,创设一个语境或者说给一个命题。这个语境的选择,我们不妨就从原诗入手,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商山早行》是唐代羁旅诗的代表,温庭筠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自长安赴隋县,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我们就以此“早行”突破口,尤其农村的孩子秋、冬季节寒冷的天气早起上学,和温庭筠当时的情景之间就有很好的契合点,那么就以《上学早行》为题,仿写这首五言律诗。
学生习作:
晨起洗漱罢,忽觉秋意凉。
虫声枯叶云,车辙柏路霜。
草木凝霜露,残叶匿残香。
因思昨宵梦,满腔愁情长。
三、适度修改,仿写水平提升的关键
写作与修改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好的文章无一不是通过反复修改才产生的,比如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写作必须不怕反复修改,必须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等等类似的例子,无一不是在说明修改在文章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写作文是这样,仿写诗词又何尝不是呢!那么我们在诗词仿写中应该怎样修改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改正错误
无论是仿写诗词,还是考场中仿写句子,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和错误。我们修改的第一步就是要修改这些错误和疏漏。比如学生在仿写《相见欢》时的一篇习作:
相见欢?离别愁
独登泰山无友,泪水柔,孤身枫林高处望清秋。
泪已干,心潸然,离别愁,犹如浊酒打翻在心头。
该词是本次习作中唯一一篇加题目的作品,句式很工整,用韵很恰当,上阕写泰山秋景,下阕写离愁,很切合中国文化审美品位,是一篇优秀之作。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可能没有真正登过泰山,泰山似乎是没有枫林的,有点想当然了。建议学生将“枫林”改为“松林”,这样就更接近客观实际。
再如:
相见欢
一轮皓月当空,月似弓,寒光似锦雨落入心中。
入愁肠,化泪流,是悲痛,梦醒时分值愁情正浓。
该词形式结构上不错,但是,上阕的写景有些问题,既然是“皓月”当空,又如何似“弓”?很明显矛盾了。结合该词的用韵修改前面的“皓月”应该更好入手一些,曹孟德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句子,不妨反用其境,将第一句改为“繁星点点当空”。
(二)巧妙炼字
炼字,古人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如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绿”字的妙用等等。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一些动词、形容词入手,让学生尝试着用以一个字来表达更为准确、丰富的含义。比如学生在仿写《望江南》时的作品:
望江南
霜满地,孤立在江边。千浪白花浮眼前,余月当空,照心间,心寄梦魂边。
该词中学生想要通过描写深秋时节的夜晚,霜雪满地的江边景色表达愁思。“余月当空”这一句中“余”用的很不好理解,是表达多余的含义?还是天空中只有“月亮”?学生真实的想法当然是后者,这样的话“余”字用的就不是很好。结合前文的“霜”“浪”“白花”等意象,我们将“余”改为“素”,“素月当空”,天地一白,照透心间,颇有点《静夜思》的感觉。
(三)用典――灵活地化用前人的诗句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在古诗文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即引用前人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用典在初中常见诗词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比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巧妙地运用了向秀和王质的两个典故,表达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和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而且使得诗句典雅富有内涵。初中生经过了九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古诗、古文以及历史故事。这些知识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应该成为学生学识和内涵的积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写作、仿写中去。第一步我们要先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现成的符合自己仿写意图的诗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仿写中去。
比如我们在仿写《商山早行》的《上学早行》中,由于情景太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毫无掩饰地表露在其中,充满了哀怨的愁绪。比如:前文我们列举的学生作品。
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不妨回顾一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将消极的情感彻底摆脱掉,表现诗人的旷达。引导学生从理想、人生的奋斗目标的角度,来看待现在辛苦的求学过程是否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那么就有同学写出了这样的尾联“对比实幸运,就此愤图强。”“仰头看蓝天,鸟迹满天空。”表达自己要为理想不断地去奋斗,以及翱翔于天地间的未来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启发“我们是否可以用前人的诗句来表达这份情感呢?”学生开始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就产生了:
晨起动书囊,临行忆梦乡。
鸡声石屋雾,人迹石道光。
薄雾遮人影,乌首似白霜。
欲当凌绝顶,回想又何妨。
四、小结
从整体来说,仿写诗词存在一定的难度,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简单的词或曲入手,创设一定的语境(也可理解为命题),完成初步仿写。然后再经过师生共同研读修改错误、锤炼语言(炼字)、活用前人诗句(用典),这样经过几次练习之后,学生即可初步掌握仿写诗词的技巧。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第2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韦立军.宋词鉴赏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作者简介:孙广武,天津市静海县梁头镇中学,中学一级,硕士。
(编辑:龙贤东)
第二篇:初中作文仿写练习
初中作文仿写练习
1. 根据下面这句话的格式,仿造两个句子,而且最后一句要点明寓意。
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你将收获一片金
黄;,。
2. 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说出承诺并不难,有时只是轻轻一句话,有时只
是默默的一次握手,但作出承诺的决定却是不易,因为轻轻一句话,那是用信誉
写成的铮铮誓言,;,;
默默一次握手,那是用人格定下的切切保证。负起承诺,就负起了不变的真情,就负起了不悔的初衷。
3. 仿造下面这句话的句式,以“思想”和“意志”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
子。
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茁壮。
思想。
意志。
4. 参照下面两句话的句式,仿写两个句子。
热情是人生的太阳,能照亮征程上的每一角暗地;热情是燃烧的火
把,能点燃友谊的篝
火;,。
5.仿照句(1),在横线上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内容要能推出句(2)的观
点。
(1)无论是批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遍尝百草写成《本草纲目》的李时
珍;,。
(2)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6.以“成功”和“失败”为中心,写一段排比句。
7.仿照下面一组排比句,以“痛苦”和“幸福”为题写一组排比句。
劈开天幕的闪电是瞬间,但是闪电过后便是永恒;凄婉的音符是瞬间,而音
乐里的爱却是永恒;头脑中的灵感是瞬间,记下激情的文字却是永恒。
8.阅读下面的句子,续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的思念之情的句子。
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亲多姿多
彩的面貌而自豪?
9.仿照下面的句式,改变地点和内容,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我梦想,来到了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了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第三篇:初中古诗词创新教学的几点尝试1(精选)
初中古诗词创新教学策略 中宁大战场中学 曲晓菊
【内容提要】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重翻译分析、背诵默写,忽视了古诗语言精练,节奏明快,音乐感强,形象思维丰富,感情色彩浓厚的特点,以致放松了对诗的意境教学,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艺术真谛的感受,束缚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致使古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殆尽。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利用配乐歌唱,编谱乐调,情境感染,更改字词,变换文体,联想类比,编排情景剧,丹青描绘等多种方式,形象、生动、完美地展示了古诗的艺术魅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关键词】古诗词 意境 欣赏 体验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目标可以说突出了“欣赏”和“体验”,强调了“积累”和“运用”。但是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师只需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传统课堂上强调古诗词的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对诗歌意境的体验和欣赏。诗词的语言美、感觉美、意象美、意境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考试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对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以“立人”为中心,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为此,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创新,效果颇佳。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因此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自主体会,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体会声情并茂地去读,毕竟老师的朗读代替不了学生的感悟,在学生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然后再范读或让学生听录音。这样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配乐歌唱,再现古诗词节奏魅力,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古诗词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用来演唱的。
《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特有的气息,它所具有的音乐气息是其它体裁文学无法比拟的,诗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因此声情并茂的诵读还不足以真正展现古诗词节奏魅力,而给古诗词的配乐演唱则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再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诗词欣赏真正成为文声并茂的整体。如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时,配上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轻轻哼唱,一边体味诗词的意境。另外还让学生自己为古诗词编调或者利用现有的乐调填古诗词,让现成曲谱与古诗词“联姻”。使学生在唱中背诵、积累古诗词,在唱中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音乐美,领会古诗词穿越时空的魅力。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积累的速度,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为古诗词谱曲的过程就是理解诗意,体悟诗情,融入情感,进入情境,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为欣赏诗词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当然教学中邓丽君的《淡情幽幽》专辑、杨小林的《绿蓑衣》专辑、林红的《欲去又依依》、《中华少儿古诗歌曲集160首》等都可以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音乐手段实施的经典资源。
三、情景感染,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而古诗词的意境美是一种不可言明、只可意会的感觉,能让人的心灵在一瞬间穿越千百年时光与当年作者的心境重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迈,“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阔······诗人笔下一个个平凡的汉字舞动起来,成为鲜活的画面,这是一种无言的感动。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老师就是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为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人的情感,古诗词教学的应注重情景的创设,化抽象为形象。而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如在教《清平乐·明月别枝惊鹊》时,我先把一组配有音乐的图景展示给学生:皎洁的月光,广阔的田野,美丽的村庄,静静的树林,惊飞的鸟雀,千啭的蝉鸣,不绝的蛙叫。再让学生看图片描绘情境,此时学生思维像打开了的闸,尽情的叙写,描绘出一片田间丰收时的景象。更有甚者还想像到自己身临其境的 2 情境。接着我让学生为本图片配上一首诗词或写一段画外音,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清平乐·明月别枝惊鹊》,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体悟到了本文优美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四、更换字词,深层次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是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关键的诗词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而教学中有时让学生直接体味这些字词时学生的一下难以理解,而采取变换、更替字词的方法就会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层次的领悟其意境。如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把“怒号”改为“猛烈”,说“八月秋高风猛烈”,学生会觉得改成“猛烈”不好,因为“怒号”这个词既写出了风的猛烈,又让我们听到了风的声音,更形象一些。还有,“怒号”这个词中的“怒”字用得特别精彩,它用拟人的方式写出了风大。如把“卷”字改为“刮”学生认为“刮”太一般化,什么风也可以说是“刮”、而“卷”字就写出了风是猛烈的。再教龚自珍《己亥杂诗》时把“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白日”改成“红日”让学生去体味。学生会想到白日则给人的是凄凉,惆怅之感,而红日给人的是朝气蓬勃的景象,这与本文意境不相符。
五、变换文体,进行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而教学中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而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重要形式——改写或扩写文本。因此教学时我不是进行简单的翻译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优美的散文、剧本、现代诗等。通过对改变后的文章体会,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对其进行再赏析。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让学生发挥想像描绘诗人送别武判官时的情境,学生想到了边塞大漠冬天早到,大雪纷飞的奇异风光,也描写了将士生活的艰苦,更体会到了好友离别时的惆怅。再如学习杜甫《春望》时,就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扩写,学生联想到安史之乱的情境和作者赤忱的爱国之情以第 一人称的形式把本文扩写成一篇故事完整的记叙文,逼真而又丰富地展现了作者的颠沛流离的悲苦和感时伤怀的心情。
扩写诗词还可以部分扩写,即抓住诗词中的经典句子,发挥想象,创造出新的内容来。比如抓住《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想象出花木兰在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表现其赴沙场杀敌的急切心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联类比照――联想和想像的另一重要方法。
古诗词鉴赏虽然重在诗歌本身,但不囿于一首,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在学生感悟“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就让学生根据情境联想与此意境相同的诗句,学生就会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地流”,进一步体会到了诗的空旷意境和诗人惆怅的心情。
六、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表演情景剧,逼真再现古诗。如在教《石壕吏》时让学生先课外熟读文本改写成情境剧,然后把他拍成话剧。通过学生的深刻领会,精心策划,积极配合,深情表演,把夜深人静,老翁匆忙逃离,老妪悲伤哭诉,妇女胆怯躲藏,官吏凶狠及家中贫困的情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表演再现了诗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也跨越时空与诗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悟。
2、动手画画,生动描绘图景。
常言“诗如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另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异常的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画中描绘的是景,融入的是情,是感悟,也是创造。同时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方法,教师还可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灵活有趣地让学生学古诗词,品味古诗词,陶冶身心,提高素养。真正达到新课标中提出的积累与运用,欣赏与体验。如(1)开展诗词朗诵欣赏,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2)、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赏析名篇名句。(3)、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4)、分门别类编辑古诗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分门别类的收集一些古诗,并给它们编上醒目的小 标题。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古诗词教学就应着眼于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主要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析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 石利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
第四篇:浅议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仿写
浅议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仿写》 邳州市邹庄中学
作者;吴传超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初中学生的作文现状,指出仿写这一传统方法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作文感到困难的弱势群体更是一条捷径。分析论述了什么是仿写,仿写的主要作用,重点阐述了怎样选择范文指导仿写,突出一个“新”字,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结合起来。最后总结初中学生只有经过反复的仿写练习,掌握写作技巧,思想和艺术都成熟起来,才会步入创作的文学殿堂。
关键词:初中作文、仿写
校园内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学生最怕星期五,星期五写作文,一写作文愁死人”。这反映了部分学生怕写作文的事实。初中学生,大部分作文基础薄弱,缺乏生活阅历和语言积累,作文有一定的困难,写作水平亟待提高。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读书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多读是写作的前提,关键是如何处理所读文本和作文的关系,如何借鉴所读文本来作文?尽管所学文本对学生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不同,但总的要求是语、修、逻、文,字、词、句、章,“文”、“章”除了有理解文意外,还有学习作文的意思,要求学生在整体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去作文。仿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作文感到困难的弱势群体更是一条捷径。
“仿写指仿照一篇文章的立意、体裁,结构或写法而写成另一篇文章,又称‘模写’。仿写是从模仿入手,学习优秀范文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长处,培养提高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的能力,”① 这里界定了什么是仿写,并指出了仿写的方法、目的及作用。对初中学生来说,仿写是在原有的思想、生活和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着重模仿借鉴典范文章的某些特点或某部分来写。所有长处皆可借鉴。仿写要从整体上把握范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精彩之处,字斟句酌,细心研读,局部推敲,整体领悟,深入探究,发挥想象,参照范文的意境,写出新的格调和神韵。仿写切忌生搬硬套,抄袭,而着眼于“新”字,坚持“推陈出新”的原则,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和范文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仿写,稳步提高。仿写的作用很多,除引文所述之外,其主要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㈠、仿写可降低作文的难度,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逐步提高写作水平。学写作文犹如初次登楼,楼高数层,望而生畏,仿写犹如登上楼梯,感到塌实,增强了自信心,有达到目标的希望,畏惧的心理逐渐被解除。作文有路“仿”为径。范文就在面前,有路可循,有法可学,具体实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生动的范文可以感知学习,揣摩作者的审题,领悟作者的立意,体会文章的构思,作者是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心中有了文章的形象,写起来会比较容易,害怕的心理被逐渐克服,长期仿写,汲取多篇文章的长处,学会多种写作方法,积累语言词汇,对作文有新的领悟,水平会逐步提高。
㈡、仿写是创新的基础。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像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文艺离不开模仿,不模仿而创造,那是无中生有,不可想象。”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从题材的开掘、主题的提炼到表现手法的选择,甚至连篇名都是仿拟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② 而内容却是全新的,是一篇讨伐封建礼教的战斗檄文,深刻揭露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刘禹锡的《陋室铭》,可谓脍炙人口,流传千古,而下面这个仿作,也令人耳目一新:“才不在高,有官则名,学不在深,有权则灵,斯是衙门,唯我独尊,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谈笑有心腹,往来无小兵。可以耍特权,接帮亲,无批评之乱耳,惟颂扬之赞声,青云能直上,随风显精神。群众曰:臭哉此人!③ 逼真地描绘了无才无识,专横跋扈,吹吹捧捧,结党营私,巴结奉承之徒的形象,其丑恶嘴脸暴露无遗,真可谓入木三分。名为仿作实有极深创意,仿原文的结构,表达新的讽刺意义,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如果不对原作深入钻研,对意境的深刻体会。对词句的反复推敲,对语言的含英咀华,能仿写出如此作品吗?原作表现作者高洁志行、安贫乐道的志趣,伟岸清高的思想,仿作锋芒毕露,直指官场的黑暗面,实属创新之作。
仿写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仿作只是学习,练习,是基本的功夫,是基础,是通向创新的桥梁,是走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拆掉这座桥梁,很难达到创新的成功彼岸。正如绘画和书法一样,哪一位成名的画家不是经过无数次对名画的临摹,然后写生,走向成功的创作,哪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不是反复临帖,集百家之长,吸取前人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作家彭瑞高所说:“仿作是一切文艺家,艺术家达到成功的必由之路。”④ 没有仿作阶段,而一味的标新立异,是低劣的浅层次的,不符和人的认知规律,不能被人们所接受。他或多或少都要受到作品的影响。俗话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是受到唐诗的影响,在吟的过程中会想到唐诗是怎么写的,在学会的基础上才能“吟”开去。
现在的初中学生,将来不一定都成为作家,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和一般应用文,”⑤ 必须打好语文基础,垫好作文的底子,练好写作的基本功,培养创新精神。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口吃不成胖子。作文水平的提高要从基础抓起,好高骛远,无异于拔苗助长,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渐进的过程,教师指导仿写时要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范例供学习和借鉴。其策略如下:
㈠、充分利用教材练习仿写。现有语文教材是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文章,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分单元整合,有的单元是令人深思的人生话题,有的展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有的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有的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有的描绘亦真亦幻的世界,有的选自名家名篇,有的选自文坛新秀之手,非常适合学生学习,但不一定都适合学生仿写,教师要有所选择,适当安排。其实有的课文后面有仿写的要求。例如七年级语文教材明确要求仿写的有七次,隐含着要求仿写的有八次,多为局部,片段仿写,形式多样。仿写要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进行,注重阅读感悟,领会文章主题,理清行文思路和整体框架,然后探究精彩片段与主题的关系,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的关系,是如何表情达意的,反复琢磨,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化他境为我镜,入其境,息息相通,强烈共鸣,出其境,手能写之,精心构思,仿写自如,仿中而有新意,通过仿写的训练而有顿悟,在原作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升华,达到新的境界。如果不去细心的阅读、体会,不深入文章中去,浮光掠影,仿写会带有盲目性,内容肤浅,毫无新意,达不到锻炼思维、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因此熟读精思是前提,领悟写作是关键,分析指导是帮助。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为写而读。仿写的过程就是揣摩原有的语言组合规律从新组合语言生成新意的过程,创造出新的意象的过程。
例如课文《春》研讨练习三,课文最后三段把春天写成“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这是隐含着的仿写,在教师指导下精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认真推敲三个比喻句,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赞美春天的新、美、充满力量,仿写:春天像一首诗,饱含着感情;春天像一幅画,舒展着,耀人的眼;春天像芭蕾舞,旋转飞动,踏着催人奋发的鼓点。三个比喻句表现了春天的深情,美丽、振奋人心的特点,符合教材的要求。
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练习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这段描写,以儿童特有的眼光观察,抓住了事物特征,符合儿童的心理,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由低到高、由静到动很有层次感。学生要认真阅读、体会原文的妙处,恰当的选用词语,而不局限于原文,才能仿写出属于自己的佳作。如“不必说如茵的草坪,清澈的池水,田田的荷叶衬托着的粉红的荷花,婆娑的垂柳;也不必说时飞时立的蜻蜓,绕花而舞的蝴蝶,善歌的黄鹂唱着婉转的曲子;单是池旁的假山,就让人流连忘返。” ㈡、从中考、高考试卷及复习材料中搜集范例仿写。1、2003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仿写句子,例句:“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学生阅读分析,原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语意上设置了对比情境,快乐的日子里共享喜悦,忧伤的日子解除忧愁。学生仿写:朋友是成功日子里的一辆轿车,稳稳地送你踏上新的征途;朋友是失败日子里的一条渡船,默默地把你渡向成功的彼岸。修辞结构相同,语意连贯而有拓展,成功的日子送上新的征途,争取更大成功,胜不骄;失败的日子暗渡你走向成功,败不馁,与原句相比,富有新意。此练习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也培养了阅读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仿写也是中考、高考的检测题型之一。2、2004年徐州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仿写。”人的一生是不断雕琢的一生。雕琢自己,使生命更富有意义;雕琢自己,使人生更灿烂辉煌。青松雕琢自己,从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扎根岩石与青天白云游戏;小草雕琢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海雕琢自己,从而浩淼无边,博大深沉,敞开胸怀拥抱大山和小川;小溪雕琢自己,从而义无返顾、勇往直前,朝着远方的江河和大海奔去.------“以小草为对象,根据上下文仿写句子。.要做好这个题目,就要认真阅读文段,把握主旨.。文段以青松、小草、大海、小溪为喻,他们的雕琢形成自己的特点,从而突出主题.。小草雕琢自己应有坚强不屈,芳草萋萋,绿草如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特点,仿句自然而成,.句意贯通,浑然一体.。
㈢、多种类型仿写,选取典型范例分类仿写。仿写句子,积累名言警句;仿写片段,或叙事,或议论,或说明,或描写抒情;叙事具体,用词 准确,议论精当,适时适度,观点鲜明科学,说明简洁有序,条理分明,描写抓住特征,外貌、心理、语言,突出人的个性,写景要有层次,选准不同的角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真意切。仿写全文,把握结构,谋篇布局。合乎逻辑。
㈣、从古诗文名篇佳作中选取范例仿写,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阔知识视野,步入古代的文学宝库,走向创新。
1仿写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泪纷纷,祭扫烈士悼英魂,借问鲜花何处送,武河岸边烈士林。原诗抒写清明时节雨中行旅的情怀,旅途遇雨伤感愁苦之深,想寻个酒店避雨驱寒。仿诗步其韵另辟蹊径,写出清明祭扫烈士追悼英魂的情景。立意求新,由原诗的写己扩展到写群情。
2《红楼梦》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稍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⑥语言形式工整,讲究对仗,韵律和谐,长短句错落有致,眉眼,身材,体态,面色,神情各异,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样是美女,却是两个不同的形象,同样是大家闺秀,却有不同的气质,同是阆苑鲜葩,却有不同风姿。让学生感受到古人是如何描写人物外貌的,从何处落笔,从何处收笔,描写如何生动传神,突出个性,学会描写的方法,描写不同的外貌表现出不同的年龄、职业、气质、个性,而不是套用文中的词语来写新时代的青年。
㈤、从当代名家作品及精美时文中选取范例阅读仿写,与名家相沟通,提高思想认识,捕捉时代气息,融入新潮,与时代潮流共浮沉,与时代脉搏同跳动,与时俱进。例如,向学生推荐贾平凹的散文《丑石》,让学生认真阅读,体会深刻的主题,重点模仿文章的构思,欲扬先抑的手法,不少学生写出了象样的作文。
㈥、让学生自荐范文仿写。这样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广泛涉猎,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去选择精彩的文段,自己喜爱的作品去仿写,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积极性,使写作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先抄写原作,或写出原作提纲,再写出仿文,比较阅读,探究与原作的异同,有没有创意,也便于教师的检查指导与评价,避免抄袭教师还不知道。这样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扩大了阅读面,又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㈦、从思维的方法上指导学生仿写。不仅要引导学生正向思维,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扩散思维,创新,写出新颖的作品。
1、鼓励学生批判性阅读,逆向仿写,目的是创新,提高自身修养,练就过硬的本领,在仿写中提高写作能力,学会多种写作方法,由具体感悟到抽象概括,再到具体的写作实践,逐渐摆脱对原作品的依赖性,走向成熟,走向独立。抱着审慎的态度去阅读,以怀疑的眼光,批判的思想去发现问题,吸取精华,从立意、结构、体裁、观点等方面逆向思考,求新求异,写出观点独到的作品。例如,解读《旁观者未必清》这篇范文,学习范文的逆向思维方法,审慎的阅读态度,精辟的分析,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写出了“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吗?”,“出头的椽子先烂吗?”等文章。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产生疑问的大脑。学习《愚公移山》时,学生联系现实,写出了愚公的工作方法不可取,耗资费时不科学,搬家是明智之举的文章。
2、扩散性思维,多角度仿写。在深入分析、理解范例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打破原作主题的单一性,人物性格的扁平性,扩散到表现主题的多样性、深刻性,人物性格的立体性,一事多文,换个角度和层面立意构思,由一点或一篇范文,扩散、联想、分析、归纳,高度概括出最有价值,最适合借鉴的方法,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例如,学习《滥竽充数》这篇文章后,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在立意上求异,有的学生写出了“不学无术将被社会淘汰,落后就会挨打”的文章,有的写出南郭先生刻苦学艺的故事,有的写出了“滥竽充数,过在宣王”批评旧的人事制度,有的为湣王改革大唱赞歌,异彩纷呈。
总之仿写是为了创新,借鉴是为己所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立意更新颖,结构更精致,思想更深邃。如果不学习、借鉴、模仿,要走许多弯路,无所适从,如同在黑夜中摸索前进。范文如同黑夜中的灯烛,指引我们上前去。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一条件,会更快地实现理想目标。鸟儿的双翼,只有练硬,才能展翅蓝天。学生只有经过反复的仿写练习,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思想和艺术都成熟起来,才会步入创作的文学殿堂。
注释:①刘家桢主编《中学教师实用语文词典》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 465页
②③杨日红《仿出你的亮点》,《作文成功之路》作文成功之路杂志社2006第一期(高中)24页
④彭瑞高《仿作是创作的第一步》,《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六期20页
⑤《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新大纲新理念》。徐州市教育学会,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01,2。53页。
⑥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13-16,参考文献:1《七年级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欧治华,《美**语教材的编写策略》,《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2006,第六期
3许更生《构建“读背写”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1,第五期
4扬日红《仿出你的亮点》《作文成功之路》,作文成功之路杂志社,2006.1
第五篇: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
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新尝试
——文言文教学“五部曲”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刘厂中学 张汝聪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如何让学生摆脱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让文言文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思索、勤总结。在二十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总结了“读”“说”“析”“背”“写”五步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模式 “五部曲”
本人从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有二十多年,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令广大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尤其是对农村孩子来说,读文言文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学习它了。但语文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到底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学生乐于学习文言文,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现阶段教师讲授文言文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承祖国文化、丰富现代汉语、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增强国民文化底蕴的需要,也是学生赢得考试的需要。在目前中学课堂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灌输式的串讲。教师落实了八字方针即“字字落实,句句讲清”,一字一句的讲解翻译,将所有知识一股脑儿的灌输给学生。几乎每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都如出一辙,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文言常用句式;翻译课文等千篇一律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完全失去对文言的兴趣。许多充满着情趣的文言被肢解成了字词的讲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
学生方面,在中考这个大的指挥棒下,学生学习文言文缺乏主体性和主动性、学习兴趣淡薄。中考这个无形的指挥棒禁锢着课堂学习,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有些同学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中考,平时完全无用武之地,这就使得学生从客观上不愿意多接触文言文了。还有就是文言文学习起来费劲,读起来拗口,难于理解也是导致学生不愿学的原因。
二、进行文言文教学有效探索的必要性 这种现状,让我们教师探索文言文教学怎样教才科学?怎样教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怎样教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近几年,听了语文界泰斗余映潮老师的课,还自学了他的一些著作,本人觉得余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让课堂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我心想将这种板块式教学模式应用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会是个不错的尝试。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就是“读”“说”“析”“背”“写”文言文五步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五部曲”文言文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第一部曲“读”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文言文,读是非常重要环节。
1、读准字音。只有读准音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原意。如:《〈论语〉十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不读“shuō”而读“yuè”。《陈太丘与友期》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的“不”,不读“bù”而读“fǒu”。《出师表》中“陟罚藏否,不宜异同”的“否”,不读“fǒu”而读“pǐ”。这些容易误读的字需要老师范读或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听读的目的,更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无形中培养文言语感,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做好铺垫。
2、加强指导。文言文的读并不是让学生把每个字念出来就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诵读方法。①读准节奏。这里的节奏指的是停顿、断句,是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能够正确断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重要。如《〈论语〉十则》中“吾/日/三省/吾身”、《幼时记趣》中“见/藐小之物/必/细究/其纹理”,这些难点就需要我们教师指点反复诵读,逐步形成语感。②读出语气和感情。情是古诗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朋友情、思乡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地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产生共鸣,展开联想和想象。
3、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全员参与的集体读,小组为单位的小组读,自由分散的个别读,分角色的朗读,带有表演色彩的朗读,打擂台形式的比赛朗读等。可根据不同课文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同一篇文章也可采用多种朗读方式结合。如我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就把教学重点落在朗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有感情朗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这节课学生学得乐在其中,我想主要是因为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一个“书声课堂”,学生不但在朗读中快乐地走进了文本,而且很有深度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总之,“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课堂上,如果师生都能入神朗读,乃至成诵,把无声的文字读得有声有色有味,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作品的情感,读出学生的独特个性,那么学生对文言文畏难情绪定必轻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而是要把朗读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的始终。
(二)第二部曲:“说”
1、说内容。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这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现代文阅读如此,文言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通常在一些浅显文言文的教学时,学生在通读文章后,我往往会设计一个问题: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或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虽然有时学生所讲与文章有所偏差,甚至闹出一些笑话,但这样一说,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既锻炼了口才,又训练了思维。
2、说翻译。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把文章每句话用现代文“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口头翻译课文,这样不仅了解了文意,还深入地了解相关的文言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了丰富文言词汇,提高了文言阅读水平。当然,教师不是把所有事交给学生,啥都不做了,相反,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翻译文章的方法外,还应当在难点、疑点处及时地给予点拨。
3、说疑问。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障碍时,我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肯定他的善于思考。例如,在讲《桃花源记》时,其中有一句“夹岸数百步”中的“夹”究竟读什么音,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马上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学生也觉得很有成就感。一旦被教师肯定,他们便会更愿意表现自己,更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4、说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更应不拘一格,发挥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如《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一般的看法,都认为他“鄙”“陋”,但有的学生却认为鲁庄公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能够向“曹刿”这样的小人物请教,虚心听取他的意见,有善于“纳言”的性格特点。对此,教师应予以肯定。再如在学习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后,我提了个问题:“大家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静思片时刻,学生即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说:“生活中也许有很多挫折,但是一定要乐观面对。”有说:“当上帝为我关闭一扇大门时,也为我开启了另一扇大门,那一定会是我另一份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有说:“当挫折成为拌脚石时,退一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更广阔的天空!”
(三)第三部曲:“析”
这里的“析”是“讲析”。对“讲析”这一传统教学手段的一味排斥,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一些教师打着践行新理念的幌子同样拒绝讲析,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烈烈轰轰,学生课后脑袋空空。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鼓励学生讲,总得有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归纳、总结„„讲解、讲析不仅应当,而且必须,关键是讲多少、讲多深、哪里需要略讲,哪里需要详讲。在教学中,我一般在如下方面进行讲析:
1、讲析文章主题。如在讲授《马说》时,学生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我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作者之所以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韩愈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所以作者产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再如教《伤仲永》时,学生在谈方仲永成为“常人”的原因时,只会迁怒于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忽略了方仲永本人“不求上进”这一原因。这时教师不妨追问一句“方仲永变为常人,泯然众人,仅仅只是他父亲造成的吗?”仅此一问,常常能点醒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和分析课文,对文章中心、作者的意图有更深刻的理解。
2、讲析文章语言。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一读,比较两个比喻句有什么不同,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水中藻、荇交横。
学生一读,就说改句少了个盖字。我就让他们闭上眼睛,再细读这两句,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再细读了几遍,有说:“多了个盖字,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还有说:“原句不仅写出了月色的澄清,更能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通过盖字,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再如在教授《爱莲说》时,我由品析文章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形象美。然后请学生针对描写莲的句子议一议,可以看出、读出、悟出多少种“美”来。通过讨论点拨:看出画面美、形态美;读出语音美、情感美;悟出品格美、气质美、正直美„„最后,我水到渠成地归纳: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外在姿态的赞美,其实是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
3、讲析文章写作技法。如在讲析《小石潭记》的美点探寻时,我说:“本文美不胜收,妙点纷呈。我们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体会课文的特别之处,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课文。”接着,我举了个例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12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小石潭周围古树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的清淡之景,也隐隐透露出作者的幽幽喜悦。”然后我要求学生读第二段,须读出一个妙点,读出美。过了一会,有生举手,一个说:“妙在比喻修辞的运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个说:“妙在动静结合的写法。‘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游鱼的欢快,由此也感染了作者。”另一个说:“妙在侧面描写。以鱼写水,未着一‘水’字,却将水的清澄写到了极致,堪称妙绝!”
学生在老师的讲析中体会文章用词之巧、写法之妙、内容之美,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第四部曲:“背”
读的最高境界是背诵。张志公先生曾说:“学习文言文必须背诵,背诵起很大的作用。为什么?因为文言文那种语言材料和语言习惯,是我们从实际生活里学不到的。背熟了若干篇文章,就纯熟地积累起了若干有用的文言的语言材料,形成了某些基本的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初步掌握文言„„所以要多背,背得越多越有效。”
1、还原法。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这样几番下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能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爱莲说》一文中第一段,学生不易记诵,于是我就通过还原的方式,让学生翻译我还原成课文原句,然后我翻译学生还原,如是几番,很快学生便诵之如流水。
2、纲目线索法。如,背诵《桃花源记》按照文章的线索;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也就理清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这样沿着作者写作思路背诵,也自然能很快背下来了。
3、对比记忆法。有的文章或段落,其行文非常有特点。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行文的某些特点,对学生的记诵是非常有好处的。如《鱼我所欲也》的最后一段,对比的特点尤为明显。再比如《岳阳楼记》的第三、四段,文章运用悲喜、明暗对比,教师指导学生弄懂了这些段落中采用对比这一行文特点,学生的背诵和记忆就容易得多,也会有效得多。
需提出注意的是,学生在背诵完了后,老师的检查落实非常有必要。我设三道关卡确保背诵的顺利进行。一是小组长关。每四人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早晚读由小组长检查。二是课代表关,小组长检查完后,报给科代表,由科代表在“背诵”一览表上积分,进行公示,形成竞争。三是老师关。上课前五分钟,抽签检查两三个同学,当堂背诵,这既是督促,又是展示。对不合格的同学,督促其按时补上。这样就可保证背诵要求的落实,促使学生将文言内化为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
(五)第五部曲:“写” 作为初中学生,在写作方面如果能从文言文中汲取营养,不仅可以学到遣词造句法,还可以学到文章结构法,以及各种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还应落实到写作上来,“让学生通过有意识的模仿借鉴,逐步学会写作、创作,并最终有效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记录生活、再现生活,有效地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反映个性化的生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写作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体验、挖掘,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1、改写。可以写一个片段。如教学《曹刿论战》,和学生探讨详略安排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描写一个片段,展现“齐人三鼓”之后,鲁军击鼓,鲁军怎样士气旺盛,齐军怎样士气衰竭的战斗情形的。这个写片段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明白把握战机的重要性,而且使“齐师败绩”显得具体可感又真实可信。也可以改写整篇文章。如学了《狼》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该文改编成课本剧,不仅编,还演出来。学生改得兴致勃勃,演得也卖力。最后演得最好的那组,还在级部第二课堂展示上作了表演,取得大家的一致称赞。
2、仿写。如学了《陋室铭》后,我让学生仿写该文。结果收上来的作业令我眼界大开:
一生写了《师徒铭》:师不在老,博学则名。徒不在敏,努力则灵。斯是教室,惟吾学兴。柳树映门绿,阳光入窗明。谈笑皆鸿儒,往来非白丁。可以弹钢琴,阅心经。无叮嘱之乱耳,无生计之劳形。出发上五中,留驻上职校。校长云:何差之有?
还有一生写了《学习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中游则灵。斯自习课,独我闲情。纸条传得快,手脚动得勤。琢磨玩花样,寻思看手机。无父母之唠叨,无师长之提醒。虽非篮球声,堪比台球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3、写读后感。比如学习《幼时记趣》,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学生受启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玩泥巴”“捉迷藏”“烤番薯”“用竹叶、手指等吹曲”“捉蝇之趣”“钓鱼之趣”“玩玻璃弹子”„„儿时之趣尽集于课堂,学生着实来了一次甜蜜的回忆。既激发其学习兴趣,又提升其写作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再如学了《伤仲永》后,我以《由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交来的作业可谓异彩纷呈,现摘录某段:“成功=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的名言告诉我们:勤奋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这些故事流传数千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感召着我们:成功者不一定是聪明人,但成功者一定是勤奋的人。对待成功,我们不能因自己有天赋而坐等机遇,我们要谨记“勤能补拙”,用自己的勤奋砍断荆棘,劈裂顽石,架起桥梁,通向成功的目的地!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为了考试而教,更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教。我的五步教学法,既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好学”“乐学”文言文起到了推动作用。“路漫漫其修远兮”,笔者愿与诸位同仁继续“上下求索”。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语文报出版社(2012、5)
3、《中学语文教学》(初中刊).语文报出版社(2012、10)
4、张羡昌:《文言文教学的“八”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