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探究
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探究
摘要:小学教材从第一册至第十二册都选编了部分名家的古诗,这些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情深意长。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古文学的兴趣,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丰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美好的情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关键词:小学
古代诗词
教学法
探究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106
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将颂读古诗词列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80首古代诗文。如何使学生体会到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思想美是当前众多语文教师在一直探索的问题。在近年的教学中我摸索出了古诗“五步教学法”,现介绍给同行朋友,以求共同探究提高。
概括说来,古诗词教法分为五个步骤,即解题知背景――初读明诗意――诵读悟意境――品读明诗情――想象论古今。下面以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第一步解题知背景: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古文学中的诗词部分是前人留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诗词有其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渊源,距离小学生年代久远,他们学习起来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查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引入课题后,先让学生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题目的含义,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这就为学生诵读理解全诗扫清了障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先让学了解杜甫一生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房兵曹胡马》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题目中“房”是姓,“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胡”指古代西域,“马”西域盛产的汗血宝马。
第二步初读明诗意:该步骤侧重点放在读准、和对诗歌大意的领会上。教师要环环相扣,把握住如下九个环节。
范:教师要做好朗读提示,先示范朗读,并以充沛的感情读出诗的节奏、韵味和音乐美。
划: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动笔边欣赏边用“/”画出节奏停顿的地方,标注出不懂的词句。
读:让生自由朗读,然后采取指名读、小组轮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诵等形式,让学生灵活地诵读古诗。
评:各种形式诵读后,让生自评、互评、师生点评,诵读优秀者予以表扬和掌声鼓励。
纠:学生诵读评论后,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断错的句子等内容,提示“通假字”和多音字。
解:教师对于一些难解的字词、省略的词、倒装句,引用的典故、神话故事点拨解释,但不宜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议:学生以自学、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尝试讲解诗词的大致意思。
讲: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每句诗的诗意。
点: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对关键词句(诗眼)适时进行点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诗的精妙绝伦之处。
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出塞》《浪淘沙》中分别引用了“西子”“飞将”“牵牛织女”的典故,在《出塞》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教师应加以指导更正,以便于学生理解诗意。
第三步诵读悟意境:大部分古诗词诗中附有图画,画中有景,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这就要求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头脑中一边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一边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感悟。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只起指导、点拨、监督的作用,对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背诵形式可采取抽查、小组背、全班齐背、配乐诵读等方法。如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生背诵时,可以边背边想,在头脑中勾勒出一幅“游子思乡”的秋日晚景,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以细细揣摩、感悟。
第四步品读明诗情: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诗人,走进诗词描绘的景物中,抓住诗眼,反复品读诗文,弄明白诗人写作的目的,体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浓厚情感,达到情感共鸣。此时可以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情感写出来,或者在全班交流,把品读活动推向高潮。
如有位学生诵读《出塞》后向同学讲:诗歌前两句从回顾秦汉以来战火纷飞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的历史,联想到了眼前胡地边塞,战火连绵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第五步想象论古今:古诗词既有旺盛的生命力,又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有的诗重在抒怀言志,有的诗重在针砭时弊,有的诗重在蕴含一个深刻的哲理,有的诗重在展现人民劳动生活的美好场面……完成以上四个环节之一,学生已尝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最后一步可以在课堂上拓展,也可以布置在课后完成,让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写赏析词,使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受到熏陶、得到升华。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会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深厚兴趣。这一环节可视学生的学情而定,不易千篇一律。如学习《题西林壁》后,学生悟出了一个朴素的哲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结果不尽相同。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就会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当然,“五步教学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有时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比如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优等和基础较差的学生而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浅谈古诗词五步教学法
浅谈古诗词五步教学法
古诗词——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河中,它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它以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滋润了无数国人的心灵。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这些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情感的沉淀。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它带着雷霆之声走进了古诗词教学改革的课堂。如何让学生走进古诗呢?赋予这一传统的课题以新的生命力,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话题,值得研究、探讨与实践。现在,我就如何进行古诗词“五步教学法”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解诗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常可以借助眼睛来窥探古人写诗时内心所思所感,所以分析题目自然尤为重要。在诗词学习中,我们可以从诗题、词题中知道一些重要信息。有些诗题、词题往往点明时间、地点,有的点明全诗内容和写作目的,为我们分析提供线索。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时间是九月九日,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习俗是家人或朋友三五成群,登高远眺,祈福抒怀,一个“忆”字又说明此时作者应该和自己家乡(山东)的兄弟们天各一方,诗中自然会饱含思念之情。
像这样的诗歌题目,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过故人庄》,“故人”是友人,老朋友之意,从题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和故人久别重逢 的欣喜
二、知诗人
在古诗词教学中知道作者的情况,了解写作背景,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理解古诗,必须做到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因每个诗人所处的时代与人生的经历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与经历,我们自然就会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对于学生而言,在诗歌学习中,要充分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及描写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渲染的氛围,从而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如《天净·秋思》这首词中,如果了解了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并且困窘潦倒。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我们自然就会理解了诗人将无限愁思寓情于文的悲凉。
三、读诗文
初读古诗词时,我们可要求学生自己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读错的字、词;接着,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读时注意诗词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词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词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 式,如个别读、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词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吟诵,读中感悟是我国诗歌教学的传统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诵读。读诗词时,注意诗词的韵律美——句式、音韵、停顿、平仄等,也要注意诗词的诗情美——意象、意境、情感、情境等。学生读时要创造条件,给时间,给空间,给机会。可以配乐、可以配画,让学生充分的投入,做到声声入耳,句句动情,入情入境,百读不厌。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诗歌的平仄、节奏和韵律,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朗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如,四言为两个音节,即2/2式,“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五言为三个音节,即2/1/2或2/2/1或2/3式,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言为四个音节,即2/2/1/2式或2/2/2/1式,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另外也要把握诗词的平仄。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上句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下句是平仄仄平平仄仄。
如教学古诗《赠汪伦》时,前两句诗叙事,后两句诗抒情,根据这一点,我让学生去想象汪伦对李白的感情,然后引导学生读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读出李白对汪伦的感情,读出朋友之间的深情,读出友人离别似的幽怨。
四、明诗意 读熟古诗词后,就开始了解诗词的含义了。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学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在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词的意思,然后在小组或全班交流。我比较喜欢学生自主学习诗词,老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诗词其实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老师不要过多地干预,一味追求标准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把握中心,体味诗情。
解释诗句要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因而首先必须明确学习目标。根据目标抓住诗歌大意,教师指导学生思维发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最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如《泊船瓜洲》的诗歌大意是诗人瓜洲夜泊时的所见所思,那么当时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样一疑一思,诗歌的基本意思就明确了。
如何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来点拨:
1、再现形象。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词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基本方法就是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诗 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这就要求学生做必要的补充丰富,老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再如“独钓寒江雪”,应是老翁独自一人,在满天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钓,理解时需要作调整和补充。
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接着引导他们联想,按诗歌所描写的,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生活?按常理,农夫应丰衣足食,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启发学生通过对比,理解诗意。
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五、悟诗情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几幅画,除了物外,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学习古诗词必须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老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人在 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往往和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如《春日偶成》的作者程灏是宋朝理学家,他是得闲一日到大自然中游玩,能够忙里偷闲,他的心情定是愉悦轻松的。而柳宗元在写《江雪》时正是仕途不顺之时,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思绪的写照。仔细品味,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人生境界便突现出来。学生试着带着诗人的心情再去赏插图、读诗歌,进行深层的意境美的体会。
古诗,不仅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弄懂诗句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感染。
古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的古诗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让我们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第三篇:古诗词教学法探究资料
小学古诗教学方法的探究
语文特级教师白金声曾经说过“当前,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沿用机械抄背词义、诗意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这说明了我们许多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运用了许多不够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古诗今译与分析归纳古诗中心这两种方法,是我们古诗教学的大忌。那么,小学古诗为什么不能这样教呢?又该怎样教呢?这个问题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在今天仍有深入探究的必要。
一` 我们说小学古诗教学不能用翻译的方法,是因为:
第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多数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用语浅近,明白如话,学生只要有一定的识字量,经老师稍加点拨,理解难度一般不大(在低年级只要求读读背背),因此根本用不着翻译。第二,有的古诗是不能翻译的,即使能翻译,译出的最多也只是字面义和表层义。如果要求学生牢固这样的译文,就使得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意蕴窄化甚至单一了,无形中就剥夺了学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感受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极不利于学生对诗歌体味。固然,通过翻译可以扫除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但仅靠翻译,很难让学生领略诗歌蕴含的诗意。有小学特级教师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解释为“朝辞彩云间白帝”的倒装,“彩云间”说明白帝城的位置高、景色美,翻译为“早晨,我告别了在 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视频课程 学习资料 公开课 找老师 逛论坛 2彩云间的白帝城”。这并没有错,但如果到此止步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彩云是美好的景物,一般说来,人只有在心情轻松愉快时才能欣赏。如果我们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诗人逢凶化吉后转悲为喜的心情,那么学生就很难体会诗歌的丰富情感,这样的诗歌教学就是不成功的。而诗歌教学中的感受体验,仅靠翻译是很难奏效的。第三,有的古诗看似可以翻译,但一经翻译就会使诗意流失甚至诗味全无。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一些诗歌赏析之类的书籍将其翻译成“枯藤缠绕着老树,老树上停着黄昏时归来的乌鸦”后,就使得原诗“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并置所营造的悲壮苍茫的阔大境界变得狭小了,原诗三个意象并置重复所渲染强调的衰败、荒僻、凄苦、死寂的意味大大减少了。由此看来,古诗翻译只是帮助学生感受诗情、领略诗意、品尝诗味的一个途径,不应该是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在古诗的分析讲解上,我们的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忽略学生感受体验和想象的过程,简单袭用一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分析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认为这样教就把古诗讲深讲透了。这可谓大错特错。众所周知,“诗无达诂”是诗歌解读过程中极正常的现象。诗歌有别 于实用文和其他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必须更加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应一味追求统一答案。有教师在分析讲解李绅《悯农》一诗时,把教参书分析归纳劝诫世人珍惜粮食、爱惜农民劳动成果的中心思想抄给学生。在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学生说这首诗表现了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深切同情,就不对?或者说它表达了对没有耕种而能坐享盘中美餐的剥削者的愤怒、抗议,就不可以?由此看来,小学古诗教学让学生抄记中心思想的方法,还是慎用为好。小学古诗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教师能做的,是在扫除阅读障碍之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想象、直觉,把感受和体悟美的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和领悟,哪怕学生只领略一点诗意,一首古诗的教学也就大功告成。
三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古诗教学行之有效呢?我认为以下几 种方法可行也有效。
一、加强诵读和背诵关于诵读、背诵的作用和方法,前贤和今人已有精辟的论述,我这 里只想澄清某些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有不少老师认为学生只有在完全领会诗意之后才能进行诵读,因而用过多的分析讲解挤占了学生的诵读时间,甚至以“讲”代“读”,以“听”
代“背”。其实我们从另一角度看,诗歌诵读的浸润、熏陶、感染功能,决不是一般的分析解所能取代的。诗歌的音乐美,只有通过有声的诵读才能获得感受;诗歌特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获得深切的体悟。
至于背诵,当然,能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是最理想的,但诗无达诂,只要有一知半解就背诵又何尝不可!更何况,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即使当下理解了也未必正确、全面、深刻。背得多了,印象深了,随着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加,发现的机会也就增加了,加深理解的可能性也增加了,人的诗歌语感品质也相应提高了。
二、创设诗歌情境
我们要尽可能创设诗歌情境,诱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使学
生感受诗情、领会诗意,读出诗味。虽然古诗表达的情感有穿越时空的共通性,但毕竟与较大的时空距离,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古诗教学还不能简单地就诗论诗。有教师在讲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解题之后,就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李白遭流放的故事,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遇赦返回时轻松喜悦的心情。这位教师没花多少时间,也未作冗长的分析讲解,便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紧扣诗歌文本
我们古诗教学要紧扣诗歌文本,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作者及教科书编者的对话,不断挖掘诗意和共享诗味。现今的诗歌教学,由于不少教师对话的底气不足,学生作为对话重要一方的缺席,使很多数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意蕴变得单一了,富有趣味的诗歌教学变得枯燥了。某教师讲读李白的《夜宿山寺》,说“危楼高百尺”的“百尺”是极言楼高,乃夸张之词,并非实指。于是有学生问:“那为何不说„危楼高
万丈‟呢?”教师顿时无言。其实,学生提的这些问题并不怪,也不是成心刁难老师。我们的老师之所以不能回答,就是缺乏古诗教学所需的音韵学、修辞学、文学史、文化学等本体性知识。由此看来,只要我们允许,学生是肯动也爱动脑筋的,也是渴望对话的,关键是我们老师准备是否充分。
我们知道,只有立足语文本体,紧扣文本,指向语文教育目标和具体教学目的,允许和鼓励学生言说,学生乐于言说,而且能不时得到教师启发、指点、引导、肯定、赞许,其求知欲和表现欲才能不断得到激发;教师在对话的过程中不但能接纳和提升学生,而且能承诺自己的不知,接受学生的矫正,不断地提升自己,进而使学生和教师的诗歌语感 都不断得到提升,才是真正的对话。
从诗歌的创作到被接受的过程看,有诗人意欲表现的意义,除非诗人有特别的提示,我们今天很难推测也不能妄加推测;有诗歌文本呈现的意义,而诗歌文本常常是开放、多元的;有读者理解和选择接受的意义,而读者的理解接受又是见仁见智的。因此,诗歌的教学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感受体验诗歌的诗意和文本,引发学生的联想,激起学生的共鸣。而这一切,都能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能与教师对话的主体。
第四篇:小学数学五步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五步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庙粱小学
袁丽萍
布鲁诺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不怕出错误,使更多的学生尽快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好的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五步教学法,即:导入新课—自主探索—验证探究—评价体验—布置作业。以探究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东西。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收到明显的成效。(一)素质得到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中,基本上蕴含着这样两个部分——探究思维部分和复现思维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把宝贵的探究思维部分太轻率地转化为常规的复现思维部分。复现思维部分的教学是显现的,是可以用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思维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传授的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即使传授的东西是典范的,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和我的同行们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2、创设问题情境。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学得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活跃的思维能力,以及提出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如 “说说你身边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信手拈来,到处是数、形、大小、位置、统计、加减乘除关系等数学信息,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
4、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课改中,我们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课改中的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4、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
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第五篇:小学数学五步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五步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布鲁诺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不怕出错误,使更多的学生尽快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好的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五步教学法,即:导入新课—自主探索—验证探究—评价体验—布置作业。以探究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东西。
一、课改中的收获
课改中,我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收到明显的成效。(一)素质得到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中,基本上蕴含着这样两个部分——探究思维部分和复现思维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把宝贵的探究思维部分太轻率地转化为常规的复现思维部分。复现思维部分的教学是显现的,是可以用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思维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传授的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即使传授的东西是典范的,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和我的同行们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2、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适当的情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这些情境,经常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有价值的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学得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在课堂探究时如果对于同一问题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不应轻易地否定某一种方法,而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讨论和对比中自己去认识不同方法的优劣,同时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
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既包括学会倾听,也包括学会表达,还包括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要听懂别人的思路,补充或者修正别人的思路;另一方面要准确、简明地表述自己的思路,以及从别人对自己思路的评论中吸取正确的成分,改善自己的思路。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活跃的思维能力,以及提出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3、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如 “说说你身边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信手拈来,到处是数、形、大小、位置、统
计、加减乘除关系等数学信息,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
4、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课改中,我们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课改中的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4、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具、学具的问题。
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