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这种统一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们畅游在语文课程这个学习乐园之中,使学生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尊重他人、自然与生命。地球之母养育着芸芸众生,而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中的人们却又常常感觉不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生命的存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呢?本人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
1、生命意识的培养
要更好的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古诗中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我们面对沉重的打击时,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的勇气,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以此来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生命的坚韧。
2、体验生命
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
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引导他们在无数或习以为常、或难得一见的生命动态中感受各种生命有声有色的勃发;抓住每一个
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二)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渗透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借着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我们无疑应该在反思传统写作教学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于写作教学中,重构“生命化”的写作教学。
那么何谓“生命化”的写作教学?具体地说,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应该是用他们最鲜活、最富于激情和个性的生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观念等的一种活动。因此,保证写作教学“生命化”的第一要务是教师必须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摈弃过去写作教学中对文章形式、章法、技巧等的过分要求和训练,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生活和看法,并逐渐使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出的对生命的关注与思索成为学生生命的一种习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非典肆虐时,有同学恐惧得不敢上学,流露出生命渺小的思想,对生活感到失望、悲观。针对这一点,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人类疾疫流行的历史,重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使学生认识到非典并不可怕,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在与疾疫作顽强的斗争,关键是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引导正确对待,消除恐惧心理,树立热爱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在作文中有正确的观点。
(三)在课外读书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习保尔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名言:“人的生命仅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又如高尔基的《童年》,学习阿廖沙坚强、勇敢、善良的品质。再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被打败。”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乐观面对生活的精神风貌。
(四)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一个特殊的学习部分,其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为主,其学习内容多是一个主题。
1、认识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要让学生认识自己,首要的一点是营造良好的
师生关系,这将有助于教师重视学生个体,创设个性张扬的机会。教师不能以指挥官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永远都应该怀着脉脉的温情去关注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尊重学生的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独立自主权,让每个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2、珍爱生命
下面是笔者在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看电影,谈启发”的一个环节。
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法国记录片《微观世界》。在这个片段中,屎壳郎遇到了不少困难,它的粪球足有它身体那么的大,前进的道路又不平整,到处是突出的小枝条、石块,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人类不以为然,对于昆虫却可能致命的大暴雨。在观看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热爱生命”这一主题思考自己对片段的看法、感受。以下是学生们的一些“杰作”:
我想,我也和这只小虫子遇到了同样的困难,它被一根小小的枝条拦住了去路,而我只是被一道数学题挡住了。我为小虫子的胜利感到高兴,我也相信自己能更完美地打倒我学习中的拦路虎,一起加油!
„„
它(小虫子)的路是那样的崎岖,它的身影在自然面前是那么渺小,我渐渐看不到它的身影,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像林杏子一样,从它的细胳膊细腿中,我感觉到了它的无穷力量。
„„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帮助学生寻找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探究的课题。以上是本人仅从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综合性学习的角度出发,谈了自己对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一些看法和策略。相信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育中,无数孩子的灵魂将被唤醒,以充满人性的关怀去温暖别的生命;将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形成一种和谐的美。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
徐文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枫岭头小学 334100
摘要: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迫切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性美的挖掘,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培养;生命意识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这种统一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们畅游在语文课程这个学习乐园之中,使学生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尊重他人、自然与生命。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呢?现将浅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可行性
在小学语文的德育教学中能够把生命意识强调进去,并加以解释说明,在漫长的教学中使得小学生的生命感悟和意识达到一定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首先,语文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关于人文情怀、德育教育的内容。根据《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语文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依据。”生命意识是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核心所在,让学生对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有初步的认识和思考。小学生处在一个对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不成熟的阶段,养成好的世界认识观对于他们今后的道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充当人生导师的角色,让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识有扎根的认识。
其次,小学语文课程对生命意识具有很强的润色性。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内容与生命意识紧密相连的,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狼牙山五壮士》、《向命运挑战》等课文,这样的内容对生命的赞歌,对生命的尊重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让人们非常的感动。教师在教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能够从生命的本质出发以及生存的意义,让学生能够更加好的身临其境的感触到生命的可贵,从此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命的价值。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1.有效地利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是能够体现生命意识的阅读性的材料,让学生对生命的本质有自己的感官认识,对于这样的素材,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利用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树立起珍惜生命和珍爱生活的理念,对生命意识又一种初步的认识。阅读冰心先生的《谈生命》一文,感悟“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人身情境;处罚学生对“斑羚飞渡”的凄美画面的思考,体验生命的可歌可泣;也可以阅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有时候人生会遇到很多苦难,但都是暂时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战胜困难。2.拓展阅读空间,珍爱生命意识
泰戈尔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运用课内外清新隽永、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阅读理解,感受生命的珍贵,体验亲情的温馨,享受多彩的生活,品味博大的情怀,养成健全的人格,收获生命的真谛,实现阅读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面对生活的磨难,你必须扬起自信的风帆,鼓足生命的勇气,勇敢地战胜它,才能在磨难中走向成熟。
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推荐富有教育意义的名篇佳作,通过一些震撼人心的故事和可歌可泣的人物,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识通过阅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是美好的然而生活以是无情的。生活中常常随时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困境和险情。教师要与学生及时沟通,多从精神上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示范引导他们,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只有直面生活的挑战,勇敢地挑战一切困难,才能把握生命的罗盘,走向更加辉煌的人生。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都清抱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如: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编课文,有《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生命生命》、《生命桥》等,在这写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3.加强作文训练,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教者常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以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写作中的生命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做文章。例如几位同学在考试失利后,灰心丧气,教者不仅要安慰他们,还要找他们个别谈心。事后,教者还可以让学生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为题作文,让学生去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并能有所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让学生思考生命与人生的问题,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珍爱生命、尊重生命。遇到挫折和困难,应当经常与亲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与家人和睦相处,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心胸宽阔、善待他人,珍爱自己。在学习、实践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得到加强,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
4.把生命意识教育贯穿在各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活动,还可以积极地组织类似的演讲或是培训课程。还可以利用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名人名言进行辩论等,让学生和教师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理论和行动对生命的意识再一次的理解,能够真正做到真爱生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课程的内容是体现前人在生命的危难时刻,体现最后对顽强生命的尊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渗透生命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善待人生,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帮助学生产生并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崇高的人格,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从而有完整的生命和美好价值的人生。学生能在学习中感悟到人的生命历程总会遇到许多苦难和挫折,但只要每一个人能勇于面对,敢于挑战,生命将更加璀璨。
第三篇: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渗透的总结与思考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渗透的总结与思考
XXX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之所以叫“人才”,先成人才能成才,成人是成才的方向和动力。泰戈尔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而长期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以至于青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下降和滑坡。目前,在中学校园里,有这样一些令人担心的现象: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及我国科技发展的 成就,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时候,有好些学生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当教师对某些学生的负面言行进行教育时,部分学生中间往往涌动着一股不满的情绪。少数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感到前途渺茫,精神颓废;有些学生滋生拜金主义,认为有了钱就可以拥有一切。
中科院副院长、分子医学家陈竺在一次记者采访中说:科学家不能成为科技动物,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科技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例如,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就是建立在所谓的优生遗传学的基础上的。再如,生物技术通常被用于医学,但也可以被用作生化武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用于人体器官的再造,解决医药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这门技术弄不好也会被用于克隆人,为商业甚至为战争而克隆人,这就反社会了。不光在生物学领域,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问题,如网络黑客问题。为此,陈竺先生呼吁:科学伦理应该成为理科生的必修课。德育是教育之本,而生命意识教育更是德育之基。
生命意识是基于对生命的正确认识,感悟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生命观。而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之珍贵,珍爱生命包括自己的他人的环境中的各种动植物的生命;尊重生命的个体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感悟生命意义和价值,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
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包括:
1感悟生命来之不易。1.1地球的诞生和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起源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几次生物大灭绝现象,但还是有很多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目前来讲纵观整个宇宙,也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所以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2 “受精和发育”:父亲一次送入母亲体内的精子有上亿个,这些精子在15厘米长的轨道中浩浩荡荡前进(对于0.06厘米的精子不亚于万里长征)最后只有几百个能够接近卵细胞而其中只有一个能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母亲十月怀胎(个体发育)将胎儿带到人间,在家人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在亿分之一的概率下,生命选择了你,从这个角度上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生命的优胜者,和我们兄弟姐妹都不同我们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要珍惜生命感谢母亲,要相信自己,实现生命价值。1.3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种子萌发时的力量可以把石块撑开,许多昆虫一生要蜕多次皮,蝴蝶还需要作茧自缚,残疾人的精彩人生-----生命成长经历种种磨练,但勇气和力量为我们开辟道路。1.4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生命,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都是唯一的来之不易的。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无论是人还是其他生物,生命的权利都应该被尊重。2欣赏生命之美丽
从细胞到组织器官个体到生物圈间和谐美,环境中生物多样性之形态美,各种生物表现的行为美,以及科学史展现的科学家的人格之美。从而欣赏生命,保护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例如,学到杂交育种时,通过学生们通过课前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信息的搜索,了解到:他从小立志报效国家,勤奋学习;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以赤诚之心从事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研究;当他被“下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时,并没有忘记他的理想,更是具有了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然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继续播撒智慧。伟大科学家的这种坚定不移的追求,确实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感染力。3感受生命关怀
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是最好的表率,课堂中创设有好的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给学生适宜的发展空间。给自卑胆怯的学生以鼓励,给疑惑的学生以引导,给困难的学生以帮助,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关怀,体会成长的快乐。
我是农民的孩子,也因此对于那些自卑而胆怯的孩子更关注些,有意识的在他们的作业中写一些鼓励的话。但是有一次提问一个孩子很简单的记忆问题,他居然什么也不会,当时很生气,毫不留情的批评了他,之后的两节课他总是低着头,脸上写满了忧郁。课下我找到他指出他的优点:作业都认真完成了思路清晰,遵守纪律等等,并且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了自尊心问题和正确的人生态度,自尊心强一方面是好事,可以激励我们更好的去完成学习和工作,另一方面人人都会犯错误,会有自己没有做好的事,正视它,争取下次做好而不能让它总是影响自己。第一批学生高考前我给每个学生买了棒棒糖和旺旺雪饼,这也是我的祝福希望他们“棒棒的旺旺的”。6月7号在教学楼门口遇到了一个学生,很虔诚的对我说:“老师这是您给我们的棒棒糖,我一直留着就等着今天吃”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的是信仰,巨大的信任。我的心再次被震动了,孩子们的心是多么的细腻,而我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会在他们心里产生如此的影响。第一次当班主任,对于学生迟到的问题,我引导他们分析迟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比如路上着急不安全,家人担心,课上不能尽快进入到状态;一旦形成习惯,参加工作后,在各种职业中会有什么后果。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对迟到问题的常规管理的意义,当然学生迟到还是难免的,先问原因,然学生感受到
老师更关注的的是他(她),而不是他(她)的迟到。没有合理理由就要承担一定的后果。
4.安全教育和死亡教育
没有生命其他一切将无法实现安全教育强调特定情境中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以及帮助他人实现生命安全。例如央视去年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就是在5.12后的一次生命安全教育,通过视频板报材料阅读向学生宣传安全教育:火灾自救,地震逃离,煤气泄露应对等。生命教育包括一定的死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有出生、成长、死亡的历程,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自然的死亡是自然的法则,就像秋叶飘零。而自杀和他杀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对亲人是巨大的伤害。
第四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指个体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在教学论的范畴中,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
我们的教育如贯之以生命就从知识化转向生命化,便显得智慧、灵动、勃发盎然生机。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
一、透析现状,反思生命意识在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功利主义思想的主宰
功利主义下的应试教育让学生过早地接触到成人社会才有的残酷竞争,把物质欲求作为唯一追求的结果。这使得我们无法为生命寻求安顿。对于所追求的目标也越来越没有了把握,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大大改善了,但是精神生活的质量并没有获得同步的发展。人的精神失衡了,生命意义缺失了。
2.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只关注能用分数来衡量的有形的“知识”。对于人生命成长至关重要的、内在的诸如理想、信念等精神的东西往往漠不关心。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使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实施策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1.创设最佳情境,点燃生命的激情
人作为人的存在是时空性存在,生活世界是他们的生命存在赖以展开与充实的情境。创设情境是对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某一具体情境的领悟。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创设一些具体情境,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感受作品作者的生命情怀。
父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朱自清的《背影》是永恒的经典。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前深情诵读小诗《父亲老了》渲染气氛,温情四溢之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刘和刚的《父亲》MTV,让学生说说此刻的感受,或是哪个画面深深感动了自己?学生沉浸在笔者创设的情境中,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笔者趁机把歌曲背后的辛酸故事推出来:刘和刚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寒,父亲刘滋溪为了给儿子积攒学费,披星戴月地在庄稼地里忙碌,由于过度疲劳,在一次耕地时,不小心被“起垄犁”轧断了左手小指。断指再植需要几千元手术费,想想求学的儿子,刘滋溪一咬牙:“不植了,反正少一个指头也耽误不了干活儿。”这样一份深深的父爱,也感动了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为刘和刚量身打造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父亲》。此情此景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父亲的形象在学生的泪眼朦胧中霎时也变得高大了。
有声有色的画面,加上导语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触动他们对生命进行思索的情怀。
2.架设平等对话,体验生命的价值
要想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从认知到行动转化。教师要想进入其体验的内在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世界,其唯一途径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对话。通过对话,教师可以在交往活动中“理解”学生的内在世界并“参与”到这个世界中来。
如《伟大的悲剧》,主要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故事。教学时,①我首先抓住本文文眼“悲”和“伟大”,提问“悲剧的故事为什么蕴藏着伟大”,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②进一步启发学生: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挖掘“悲”。③体会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经过激烈的讨论,交流对话结果)斯科特所率领的探险队,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中的一些细节让我们记忆犹新。比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感动了很多学生。学生也深深地认识到,他们虽败犹荣; “荣”在他们都在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3.唤醒超越意识,领悟生命的真谛
生命具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人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去创造和发展的过程。
语文教育对精神潜能唯一可做的就是“唤醒”。唤醒学生的超越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存在奥秘的敬畏之心,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意识觉醒,在对有限生命的超越过程中进入到无限的精神境界。
在学生接触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后,笔者就引导一起赏读《我与地坛》,这是一超越生命的典型文本。《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残疾十五年后对个人人生道路和精神探索的结晶,文中充满了作者在横遭命运劫难后对命运深沉、冷静的哲理思考。作者在宁静的古园里,苦苦思索了几年后,终于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残疾的“我”实现了对死的超越。
史铁生不仅能够正视自身的残疾,也摆脱了残缺的命运必然带来的怨恨,并且由此引发对于宇宙人生的探索兴趣。他以自己的病痛体验作为拷问自我与人类灵魂的契机,把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确立为自己的信念,使之成为他在精神世界里安身立命的支柱,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超越。
三、结束语
在充满对生命尊重的语文教育中,尽力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培养他们“面对一丛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唤醒孩子们的灵魂、意识。培养他们健全的存在观,通过审视自身的生命存在,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与偶然,进而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努力发掘、塑造自己生命中的美丽,以充满人性的关怀去温暖别的生命,他们将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形成一种和谐的美。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范文模版)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新城子明德小学
范善霞
环保意识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养我们的母亲,我们同时还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地球。我们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湖海都是我们大家庭的成员。可是,由于人们不友好的行为,地球母亲和她的孩子正在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成为一个有环境素养的高尚的人,成为地球母亲喜欢的好孩子,成为社会的绿色小公民。
同时环境保护也是人类社会遇到的一个很难解决的一个新的课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汽车、机动车、摩托车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人们的生活水平中。这些车排放的尾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使地球的环境越来越坏。这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所以环境保护成了全社会都关注的话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这唯一的人类生存空间,成了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道德修养的重视基地,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一. 阅读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阅读、讲读课文,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大自然中可爱的鸟兽虫鱼,如《走,我们去植树》、1 《小动物》、《珍珠鸟》等,这些课文的教学目的除了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美丽祖国的热爱之外还应该让孩子们知道这些壮丽的河山,可爱的鸟兽虫鱼对美化我们生活环境有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保护它,爱惜它。课文上完后还要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去保护它们。如《沙漠中的绿洲》一课中写了植物,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植物与人类有着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绿色植物以它的光合作用的高强本领,使大地充满生机,使人类得以生存的发展。人类的衣食住行,乃至精神世界,不可一日无植物,地球上要是没了植物,也就没了动物,人类也就无法生存。总之,在课文阅读中,有着纵横交织的无数的环保教育的渗透铺垫。
二.在作文课中渗透环保意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话、作文课中有不少环保方面的材料,如《节约用水》、《特殊的葬礼》等,我们要好好地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如在《节约用水》这一课说话课时,先读这样一则报道:江苏省人口密,人均占有水资源仅1518立方米,缺水严重,人们为了得到水,对地下水的不合理过量开采,已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漏斗区不断扩大,地面沉降加剧。在一些干旱地区,大量吸收地下水使地下水明显降低,加上人们不合理的垦殖和放收,森林和草原遭到严重破坏,使这些地区极易产生“黑风暴”而刮走大量尘土。同时,使大片土地荒“沙漠化”。可见这样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水是非常不恰当的,而我们 每人每天要饮水用5公斤左右的水。我国是个12亿左右人口的大国,大家不妨计算一下,我国人口每天消耗多少吨水?学生通过计算后说:“全国每天饮用水消耗600万吨水。”我说:“600万吨水!也就是说一宽60米,深10米,长10公里的水库盛装的水,这才是一天的饮用水量,那么一年的使用水量呢?再加上农业生产和其他部门的用水呢?那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所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应该学会节约每一滴水。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如何节约用水的。”有了上面的材料作为养料,同学们争先恐后都抢着说呢。这一节课较抽象的“要我说”的作文课马上变成了“我要说”的生动有趣的讨论课了。同学们对节约用水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意见。
三.语文活动课中渗透环保意识
语文活动课既有语文性,又有活动性。怎样在语文活动课中渗透环保意识呢?我认为,在语文活动课中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学生参观周围的社区环境,对社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对社区环境中的良好现象进行宣传。可以多举办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墙报,还可以开一些以“环保”为主题的讨论会。目前我结合“环保绿色工程”的精神,首先让同学们看了一节“环保知识”的书,然后让学生写了“谈谈环境保护,我如何从现在做起”的读后感。同学们都谈得非常透彻深刻,然后,我又让学生做了“保护绿色工程”的宣传,最后让学生出了一期“保护绿色工程”的板报。至此,“保护绿色工程”的环保意识已深入了学生 之心,使他们感受日常生活与环境有着息息相关,从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并探索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学会善待地球,形成与环境友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我们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行动。
实践证明,语文课确实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良好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既可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