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备课基本要求及检查标准
弥河初中备课基本要求及检查标准
一、要求
1、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意图和重难点,同时认真了解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状态(学情调查),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安排教与学的活动过程(预设与应对方案)。
(1)教学目标要准确体现新课程三维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
(2)教学内容要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进行重组,做到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利于学生认知迁移的形成,促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形成;
(3)教学过程要清晰完整,突出重难点,反映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教学应注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与活动设计,即学案(重点对学生活动的设计)。
(4)教师要深入开展在参与式合作备课的前提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主要学习方式的备课实践与探索。
2、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备课,同级同学科不同教师既有共性又要有个性,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如同级同学科教案相同,则视为不合格教案。
3、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每课时都必须有备课, 其中新授课占国家课程规定节数的70%;复习课占国家课程规定节数的
20%,讲评课占国家课程规定节数的10%。(语、数、英复习课每学期为不少于10次,讲评课每学期不于8次,其余学科复习课不少于8次,讲评课不少于6次)。
4、复习课备课(包括:课时复习,章节复习,单元复习,学段复习,综合复习),讲评备课(包括:单元检测讲评、学段检测讲评,综合讲评),课外阅读备课应写在同一教案本上。
5、物理、化学、生物要有实验课备课。没有实验备课的每缺一节扣1分。
6、备课质量:项目齐全,要有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1)课题、授课班级、时间;
(2)教学目的、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突破的方法;(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5)课时、教学用具;
(6)教学过程:即要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预设的教学情况,有实施教学的策略,设计有启发性的教学与方法,有分组学习或演示实验或精选示范性习题等。各学科教师要按规定写出详案。重点要体现对学生活动的设计即学案。
(7)作业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难度、密度,体现“循序渐进”。即要有层次性和选择性。提倡分层设置作业。
(8)板书设计: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洁、明确、规范。
(9)教学反思:记载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如:如何科学地传授基础知识;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增强教学的思想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如何指导学习方法;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等。
注:
(1)、复习课中的复习过程一般应按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小结、课堂检测、板书设计,复习中应包含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
(2)、讲评课中的讲评过程一般应按导入、新授、针对性练习、小结、针对性检测、板书设计,讲评课中还应包含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素质指导,传授一定的应考策略和答题技巧等。
7、备课中的教法体现上,要学会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倡导“问题意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特点。积极探索其它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树立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先学后教,教为学服务的理念。
8、详写教后反思,所有教师都应有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反思一律用红色笔书写,各学科备课必须提前一周备写。在每周例会前以教研组长批阅登记为准,每周统计一次,每迟一节扣0.1分。讲评课、复习课也应随进度备课。
9、每学期定期检查教案五次,即第一周、第五周、第九周、第十五周、第十九周。
10、用好、用活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增大课堂容量、体现教学直观性、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优势。每人每月至少要有一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一学期不少于4次。每超一次加0.1分,每少一次扣0.1分,附加在教案得分中。
11、备课要有实用性、科学性,书写整齐、页面美观。备课凡在检查中,被点名批评的每次扣0.3分,点名表扬的奖0.1分;凡在县级检查中,被点名批评的,备课该项扣0.5分,点名表扬的奖0.2分。
二、内容
1、备大纲。抓住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要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掌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及第一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备教材。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点,确定其中的重点,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理解整个教学体系,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弄清每节课知识内容的地位,从而确定好当堂课的知识点以及其中的重点。
3、备学生。了解学生基础,确定知识的难点是关键,要注意尊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掌握学生原来的知识水平,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的习惯方法,做出正确的教学预见和判断,从而确定每节课教学知识点中的难点和关键。
4、备目标。将教学的基本目的任务具体化,要根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以每节课的知识点为出发点,确定精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出其“三性”:
(1)科学性。教学目标的深度广度符合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能为绝大多数学生接受,没有偏低特别是没有盲目的拔高化倾向,每项目标明确具体,达成与否可以通过观察,检测确定。
(2)结构性。教学目标结构完整,相互有机联系,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能力培养目标,也有思想教育目标,它们共同地在每节课知识点的基础上形成和谐的统一,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3)层次性。每项教学目标都应明确学生达成的层次,是要求达到识记、理解、掌握还是运用,均应予明确,目标达成要求的不同层次,应是备大纲、备教材和备学生的具体体现。
5、备程序。确定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需的最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要在教学目标已确定的基础上,设计好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程序,按最优化原则,确定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以及每一环节的预定时间,争取教学目标实施和达成的最优化。
6、备教法。选择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方法,要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作用等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学生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从总体上考虑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以及教学调控的内容和方法。
7、备板书。板书体现出优化的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因此,板书要标题鲜明、条理清楚、繁简恰当、重点突出、形象美观,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记忆。
8、备教具。根据直观性原则,确定教学中起辅助作用的直观教具,如实物、标本、模型、图片、演示或实验的仪器等。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积极性学习心理,确定教学中使用有关电教媒体,如幻灯、录音设备及电影等,为能省时高效,减轻学生负担,考虑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辅助设备,如小黑板、试卷卡片、答题板、图表说明等。
三、方法
备课的具体实施包括个人钻研、集体研究和写好教案三步,其中每一步都是不可缺少的。
1、个人钻研一——按照备课几个方面内容的要求,在个人努力、学习、阅读参考资料的基础上,钻研大纲、教材、学生学习目标、程序、教法、板书和教具各方面的有关内容,做到钻研透彻,确有体会,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总的框架,明确其中一些细节。
2、集体研究一——集体研究一般在同级备课组中进行,其任务有三项:
(1)对备课的几项内容交流心得体会,尤其是对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充分交换意见,以便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2)集体研究要体现以老带新的作用。老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集体研究时要主动帮助新教师备好课。
(3)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集体研究中确定课堂教学的“五统一”,即:统一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的任务、教学重点难点、“双基”的内容要求和对大多数同学的作业要求。
3、写好教案一——教案是教师辛勤备课的结晶,是教师自己宝贵的劳动成果。
教案是每堂课教学的依据,不论何种课型,每节课都必须有教案,都必须有一定的课时目的任务、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实施的过程及采用的方法等。不能几课时并写一个教案,不能使用过去的旧教案上课。
教案要从实效出发,不要流于形式。教案应着重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法、学法和教学的调控,要做到教、学、案一体化,要尽量体现出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
四、规范
1、学期备课
学科起始或学期开学前,各学科年级备课组为了全面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要组织学期备课。学期备课必须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学期备课的内容主要是四个“熟悉”。
熟悉《教学计划》,了解本学科的教学时间安排及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地位和作用;
熟悉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编排体系;
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和特点,明确本学期的教学要求;
熟悉学生,查阅有关档案资料,了解学生“双基”、能力、学风、学法等方面的情况。
学期备课的结果是制订出本学期本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包括:
(1)上学期教与学的情况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分析);(2)本学期教材特点及处理意见;
(3)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4)教学进度表、单元划分及课时安排;(5)优等生与学困生的跟踪培养;(6)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2、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的内容包括:
(1)单元教学目的要求(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2)单元知识结构分析;(3)教学重难点剖析;
(4)本单元在本学期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5)单元课时划分。
3、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的内容包括:上课前每课时必须有一个独立完整的教案,作为上课的依据,不得套写。无教案不能上课。每个教案都要求至少在授课的一周前完成。校长、教导主任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或抽查教师的教案编写情况,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教研组长要把好教案审批关,实事求是,并及时向上级及时汇报教案中存在的问题。
每节课的教案应体现出以下几项内容:
3、检查中,凡教学环节不全或不详的,酌情扣分。
第二篇:备课作业检查标准
常规检查标准
一、备课作业检查
备课:
1、上课前要让年级主任检查盖章后方可使用,周末把本周备课交到年级主任处,由年级统一送交教务处。
2、检查方式包括教务处定期检查和随堂抽查两种形式
(1)主要采取课堂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务处不定时抽查课堂,检查内容包括:黑板利用、课前板书、本节备课
黑板利用15分课前板书15分备课20分(只检查有无备课)
(2)教务处定期检查,每学期不少于四次
标准:总分50分
课前板书15分,课后反思5分,质量30分
教案的构成要素:
1、清楚而单一的课题;
2、正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3、准确而恰当的重点难点;
4、规范而适用的课前板书设计;
5、有效而多样的学法指导(教师活动)
6、学习活动的各个步骤(注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参与组织相宜的学习步骤;
7、课堂反馈
8、体会深刻的教学反思。
作业检查
语文:
检查内容:面批作文、知识积累
1、作文检查要求:
检查标准:检查对学生作文面批情况,要求本学期对每位学生作文面批一次
检查程序:本学期要求任课教师对每位学生面批一次,教务处对面批作文和学生进行抽查。
计分方法:总分30分
说明:本学期要求对每位学生面批一次,不能理解为本学期只做一次作文;还应该达到学校要求次数,除去面批学生外,对其他非面批作文,教师要酌情检查批改
2、学生积累5分(主要检查书写2分和内容3分)
教师要定期检查,学校期末检查一次
数学、物理、化学
检查内容:作业、纠错本
作业20分(期中次数5分,质量15分)
数学:每周批改3次,理化每周批改2次
检查要求:教师要认真批改,发现错误要及时指出,不能出现和对错号不符的情况,不能出现半对半错;作业要适量,内容不能过多或过少。
纠错本10分(其中次数5分,质量5分)
数学:每周2次理化每周1次
检查要求:要使用双色笔书写,要有错题,有错因分析、正确答案,并且要求学生用适于存放保管的硬皮本(如错题属试卷内容,可把错题原题剪贴在记错本上)
英语:
1、作业20分(质量15分,次数5分)
次数:每周批改两次
检查要求:教师要认真批改,发现错误要及时指出,不能出现和对错号不符的情况,不能出现半对半错;作业要适量,内容不能过多或过少。
2、英语小作文10分
次数:每周一次
要求:英语作文要有专门作文本
政治、历史、地理、生物30分
次数:每周一次
要求:学生不再抄写课后习题,而应该整理出课堂学习内容框架和知识结构
二、听课20分(期中质量15分,次数5分)
1、听课不仅要写出听课过程,更要有听课心得
2、学期中检查重点检查质量,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40节,学期末检查节数
三、理论笔记101、理论笔记内容除去摘录学习内容外,应该包括学习心得、学习体会。
2、每学期不少于5000字。
第三篇: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点子库,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为实现教师有效备课,提高备课、上课质量,结合新课程改革,特制定教师备课要求。
一、备课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差异,体现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二、备课中把握如下环节:
1、熟悉课标对各年级段的具体要求。
2、熟悉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3、了解分析学生: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差异原则,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考虑学生主动性学习,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5、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眼界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和问题,并设计相应的对策。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学生有哪些活动,教师如何协助或指导这些活动,如课件,实验,实践,练习,如何利用教材内容拓展,延伸。
6、课堂练习设计:有的放矢。围绕目标、重难点,可能有哪些问题。
7、作业准备:精心挑选,难度适宜。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知识与技能训练结合,围绕差异教育,分层布置作业。
三、备课格式内容
内容包括:(1)课题;
(2)课型(综合课,实践课、互动课、开放课、创新课、探究课);
(3)教学目标及任务;(4)教学中的重难点;
(5)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教具准备;
(6)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围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学生活动内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如何指导、协助学生活动,体现学法指导);
(7)设计板书和作业(板书可用红笔在过程设计内划勾划;作业,根据学生情况实行分层布置);(8)写好教后信息反馈。
备注:教师备课可以有特色,但必须体现备课思想,具备上述基本步骤,否则一律按缺教案处理。
四、备课步骤
1、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2、阅读和深究教材;
3、翻看相关材料,同时了解学生;
4、确定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
5、编写课时教案。
五、备课内容
1、备课标。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和提示的原则、方法,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水准,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贯彻到每一次课中去。
2、备教材。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全部内容和组织结构,掌握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性(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三点(重点、难点、疑点).创造性地使用、整合教材。
3、备教具。上课需要教具的,必须提前做好准备。需要在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上课的,要提前做好课前硬件准备。
4、备学生。要从不同的学生水平出发,因材因人施教,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层次提出要求,努力使教学切合学生实际。
5、备教法。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各种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6、备板书。要深入分析教材,理清脉络、抓住中心,用简洁的文字或图形,把每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展现于黑板上,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
7、备作业。备课时应设计并试做要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合理安排课后作业的质和量。
8、备资源。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密切联系,本节课所涉及的现实生活资源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六、教案的构成要素;
1、清楚而单一的课题;
2、正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3、准确而恰当的重点难点;
4、规范而适用的板书设计;
5、有效而多样的教学方法;
6、组织相宜的教学步骤;
7、体会深刻的教学反思。
七、课堂结构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知识点);
2、教师教学的行为结构(教师活动);
3、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行为结构(学生活动);
4、教学时间的设计(时间设计)
5、教学活动的各个步骤(教学环节)。
第四篇: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中学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点子库,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为实现教师有效备课,提高备课、上课质量,结合新课程改革,特制定教师备课要求。
一、备课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差异,体现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二、备课中把握如下环节:
1、熟悉课标对各年级段的具体要求。备课时做到上承下接。
2、熟悉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教材的体系和内容的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3、了解分析学生: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差异原则,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优秀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好。注重双基与知识拓展。
4、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考虑学生主动性学习,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5、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眼界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和问题,并设计相应的对策。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学生有哪些活动,教师如何协助或指导这些活动,如课件、实验、实践、练习,如何利用教材内容拓展、延伸。
6、课堂练习设计:有的放矢。围绕目标、重难点,可能有哪些问题。
7、目标检测:有针对性、全面性。
8、作业准备:精心挑选,难度适宜。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知识与技能训练结合,围绕差异教育,分层次布置作业
三、具体要求:
1、每学期教学计划在熟悉课标、通读教材、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个人特点、学校课程安排及现有条件制定。包括:
(1)教材分析(版本、体系结构)。(2)学情分析
(3)教学内容(全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及学时分配。
(4)教学总目标及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5)教材的重难点。
2、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根据莱西教体局的要求,备课组统一制定)。
3、每单元或每课教案要求:(1)课题
(2)课型(综合课、实践课、互动课、开放课、创新课、探究课)
(3)教学目标及任务(4)教学中的重难点
(5)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教具准备
(6)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围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学生活动内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如何指导、协助学生活动,体现学法指导)
(7)设计板书和作业(板书可用红笔在过程设计内勾划;作业,根据学生情况实行分层次布置。)
(8)写好教学反思
备注:教师备课可以有特色,但必须体现备课思想,具备上述基本步骤,否则一律按缺教案处理。教案可以手写,亦可利用电子教案(不允许直接下载,一旦出现直接下载不适合教学要求的一律判为0分)。
第五篇:备课复备基本要求
电子备课复备基本要求
(一)关于复备的内容、形式及要求 复备中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1.标--标记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及有比较性、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
2.增--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过简的环节补充具体说明、注释练习等。3.改--改正原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学法。4.删--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及环节。
5.调--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以上备课要求中我们应强调对原教案的 “增”、“改”与“调”,淡化“标”与“删”,着重个人复备过程中思考的深度,以避免拿来就用、大面积的“标”下划线。
(二)关于“复备栏”的使用
复备栏(眉记)中的复备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增补、对原教案增删修改的分析说明、预见性意见及对策、对原教案中的教法学法分析说明等。复备时应注意既要有对原教案增改内容,又要有原因说明及理性分析,同时注意与原教案中的修改标记相对应。复备应高度重视对教学过程及内容的修改、调整与补充。另外,原教案的字里行间空白之处都可以作为复备的空间,不必拘泥于形式的要求。
(三)关于“教后笔记”的撰写
电子备课每一课时最后一项就是“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既要写出教学法、教学效果的总结、教学信息的反馈,更要体现对教法、学法等理性的分析。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不知如何下笔或说套话现象,作为教师应侧重本课时教学的真正感受与问题的对策而言。教后反思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在教学实践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不断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创造性。
(四)预见性把握单元课时的设置
电子备课是主要的新授和练习的备课,备课量肯定不足,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老师们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增加调整教学课时数,认真做好新增课时的备课,并把所增加的课时备课内容附在电子备课相应位置或用专门备课本备课。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是:每个单元教学之后的“复习课”、“练习课”或目标检测“讲评课”在教学实践中不宜受到教师的重视,一课时的量往往体现在教案中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无明确的目标及要达到的效果,更无方法的设计与梯度的增进。时常有教一个单元备一个单元甚至教一课时备一课时现象的产生。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好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相结合、教学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五)补齐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 实践表明,教师在每个环节的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二次备课中需要我们审视并补齐原电子教案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为此提出以下要求:
(1)新授课课型。复习检查作业;学习新内容(呈现新知、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操练新知识、练习运用)、巩固新知识;总结(复习)所学内容;布置课外作业。
(2)复习课课型。组织教学,提出目标;各种形式复习,总结性操练;发展性小结,布置作业。(3)巩固课课型。组织教学,复习新知,检查作业;分层次操练,提高发展巩固;小结,布置作业。复备作为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全体小学教师需进一步做好单元备课、课次备课及课时备课,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备课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