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
山东省教育厅
鲁教高函(2012)4号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做好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厅与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鲁教高字„2011‟9号,以下简称《意见》),同时开展了项目立项工作。2011年共确立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5个,精品课程533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个,教学团队99个,评选表彰了省级教学名师99名。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立项数量多、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充分调动了学校和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高等学校内涵建设。根据规划安排,兹将2012年度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各高等学校按照《意见》和所附的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以及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含特色专业建设点、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申报要求(见附件),及时做出安排,按时完成项目的推荐和申报工作。
二、各高等学校要根据《意见》精神,完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注重项目的系统性。在做好已立项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扶持新项目,挖掘、培植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形成项目梯队。不断优化项目结构,丰富项目内涵,构建国家、省、校三级项目体系。
三、在项目遴选、推荐、申报的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新政策、研究新情况,使项目立项与当前的工作重心相吻合,以保持项目的先进性。2012年度的项目立项工作要与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卓越系列教育培养计划、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计划、高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紧密结合。
四、适当兼顾项目在不同学科、专业、院系之间的合理分布,努力扩大项目的覆盖面、受益面,体现均衡性。在强化优势项目、发展特色项目的同时,注意教学改革项目的群众性、基础性、引导性等特点,发挥重点项目的传帮带作用,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的全面提升。
— 2 — 附件: 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要求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六日
— 3 — 附件:
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
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要求
1.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要求…………………………()2.精品课程申报要求…………………………………()3.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要求………………………()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要求………………()5.教学名师申报要求…………………………………()6.教学团队申报要求…………………………………()
— 4 — 1.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要求
一、申报条件
参照《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见鲁教高字„2011‟9号)执行。
二、申报限额
本科:大学2个,学院1个。高职高专院校1个。已确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或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不再重复申报。
三、申报材料:申报书一式二份(双面印制),申报汇总表一式一份,同时将两者电子版发至指定邮箱。
四、提交时间:2012年4月30日前将申报材料报至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联系人:曾宪文。电话:0531-81916528。地址:济南市文化西路29号。邮政编码:250011。电子邮箱:zengxw@sdedu.gov.cn。
— 5 — 2.精品课程申报要求
一、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要求
(一)申报条件
2012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和思路、建设内容、申报程序、自主申报资格等参照《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见鲁教高字„2011‟9号)执行。联合申报课程中的往年国家或省级精品课程数量不得超过1门。为保证课程质量及展示与传输效果,课程录像可参照执行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修订版)”(见教高司函„2012‟11号)。
(二)申报限额
具有自主申报资格的学校按照规定的限额进行申报;其余本科院校的申报限额为3项,高职高专院校的申报限额为2项。
(三)申报材料
所有申报课程(含联合申报课程中的每门课程)均需填报《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申报表》,其中联合申报课程还需填报《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联合申报精品课程整合优化情况表》。自主申报课程与其他申报课程的要求相同。《申报表》和《整合优化情况表》是专家进行评审的重要依据,表格电子版应放在课程网站的显著位置。
各校填报的《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电子版请于4月30日前发到邮箱gaojiaochu@sdedu.gov.cn。
— 6 — 《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联系人信息表》电子版请于3月30日前发到邮箱gaojiaochu@sdedu.gov.cn。如联系人信息与2011年相同,可不再重复上报。
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申报要求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1号)要求,我省本科高校(不含部委属高校)共可推荐3门课程或选题参加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遴选。
本科高校可按照文件要求确定不超过1门课程或选题进行申报。《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课程推荐表》(见教高司函„2012‟11号附件2)和《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课程推荐汇总表》(见教高司函„2012‟11号附件3,请在《汇总表》下方注明课程或选题的现场教学录像网址)电子版请于3月5日前发到邮箱gaojiaochu@sdedu.gov.cn。
三、其他
所有表格格式及其他相关材料均可从山东省教育厅网站主页http://www.xiexiebang.com。
— 9 — 5.教学名师申报要求
一、评选范围、评选条件、评选办法与步骤、申报名额和需提交的材料按照《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第六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鲁教高函(2011)3号)执行。其中,申报书一式三份,支撑材料一式一份。
二、高等教育教学经历有关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1年12月31日,教学任务统计时间段为2009-2011年。
三、申报截止时间:4月30日。请各学校于4月20日前将评奖联系人的有关信息书面报至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联系人:张琳。电话:0531-81676757。地址:济南市文化西路29号。邮政编码:250011。
— 10 — 6.教学团队申报要求
一、申报名额
本科:大学每校限报2个,学院每校限报1个;高职高专院校:每校限报1个。
二、申报条件
参照《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方案》(见鲁教高字„2011‟9号)执行。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省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带头人须是学校正式在编人员,且年龄不得超过58周岁。
三、申报材料与报送时间
请各高等学校于2012年4月30日前将以下材料报送至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1.《2012年省级教学团队推荐汇总表》。
2.《2012年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分本科、高职,纸质版和电子版各一份)。汇总表和推荐表请参照2011年样式,从山东省教育厅网站主页“下载专区”“质量工程项目附件汇总”中下载。
联系人:张鹏程。电话:0531-81916019。地址:济南市文化西路29号。邮政编码:250011。电子邮箱:zpc@sdedu.gov.cn。
主题词:高等教育
申报
通知
政府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山东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2年2月16日印发
校对:曾宪文 共印160份
第二篇: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管理办法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管理办法
(鲁教科字〔2009〕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高校科技项目)的管理,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培育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升我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高校科技项目是我省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支持我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第三条高校科技项目分为资助经费项目和自筹经费项目,每年集中申报一次,研究期限一般为2至3年。资助经费来源于省财政设立的山东省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用于资助省直属高校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申报的项目。
第四条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处是高校科技项目的管理机构,负责项目的受理、评审、立项、检查、结题验收等工作。
第二章申报
第五条高校科技项目采取限额方式申报。
第六条申报条件
(一)选题学术思想新颖,符合我省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或较大的应用前景。
(二)项目负责人必须是我省高校在岗的教师和科技人员,学风端正,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须具 1
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一般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年龄不超过45周岁,重点支持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
(三)课题组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主要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申请项目的研究,所在单位能提供相应的研究条件。
(四)项目负责人无主持在研的高校科研项目。
(五)申报自筹经费项目时,须提供出资证明。非省直属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只能申报自筹经费项目。
(六)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申请的项目,提倡跨学科、跨院校、跨部门联合申报,发挥群体优势,联合攻关,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第七条申报程序
(一)省教育厅每年4月底前下发本高校科技项目申报通知,确定各高校项目申报限额、条件、程序和有关要求等。
(二)各高校根据省教育厅申报文件确定的限额及要求,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组织校内申报,并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在对初审结果校内公示(不少于7天)后,确定申报的项目。
(三)申请人应如实填报《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项目组成员均应在申请书上签字,不得代签。
(四)项目负责人所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对本校申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所在高校学术委员会应对申请项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等进行全面审查,择优推荐。有合作单位的,应在申请书上签署合作意见并加盖公章。申请项目的内容应真实,并无对他人科研成果知
识产权的侵权问题及其纠纷,申请人及其所在单位承诺对此承担责任。
第三章评审与立项
第八条高校科技项目评审与立项遵循“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公正合理、择优支持”的原则。项目的评审过程分为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和审批立项三个阶段。
第九条形式审查由省教育厅科研处负责,对审查不合格的项目不予评审;专家评审采取通讯评议和会议评审相结合的办法。
第十条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对专家评审通过的资助经费项目及经费额度进行联合审批立项,并下文公布。自筹经费项目由省教育厅审批立项并下文公布。
第四章实施与管理
第十一条项目批准立项1个月之内,签订《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简称《合同书》)。资助经费项目《合同书》由项目负责人及所在单位与省教育厅科研处签订,并作为拨款和结题验收的依据;自筹经费项目《合同书》委托学校与项目负责人签订,报省教育厅科研处备案。逾期不报,且又不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的或项目负责人提出无法落实《合同书》确定的条款,作自动放弃处理,则撤销该项目。
第十二条 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填写《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进展报告》,重点反映研究项目的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和下工作计划等。进展报告应于每年1月底前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统一报省教育厅科研处,其中,资助经费项目的进展报告将作为下一拨款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研究人员发生变动、研究内容上有重大调整以及须延期、中止的项目应及时以书面形式报省教育厅审批。其中,延期项目延长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四条省教育厅科研处将根据项目实施情况适时进行抽查。
第五章经费管理
第十五条高校科技项目经费主要由山东省高校科研专项经费资助和承担单位自筹等构成,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第十六条高校科技项目资助经费按照一次核定、分拨款的办法下达,其支出的范围及管理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山东省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鲁财教[2008]16号)执行。
第十七条因故撤销或中止的项目,除停止拨款以外,视情况收回已拨经费的全部或剩余部分;对违反相关规定或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发现并核实后,将撤销对项目的资助,直至收回已拨全部经费。
第六章结题验收
第十八条高校科技项目应在合同结束后6个月内进行结题验收。一般情况下,基础研究类项目提交结题报告,应用研究类项目采取会议验收或通讯验收。
第十九条采用结题报告结题时,需填写《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结题报告书》,并附带相关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条采用验收方式结题时,专家组应包含技术、财务、管理三个领域的专家,会议验收一般不少于7人,通讯验收一般不少于5人。课
题组应提交验收申请和《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报告书》,附带相关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需要进行成果鉴定时,可与验收工作同时进行,但需提交成果鉴定材料。
第二十一条研究成果包括:论文(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被SCI、EI、ISTP收录)、专著、软件、数据库、模型、专利等。项目成果均应标注“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A Project of Shandong Province Higher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和项目编号,未标注的不得作为结题验收材料。
第二十二条项目结题验收以《合同书》为基本依据,对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等进行审核,提出结题验收意见。
第二十三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通过结题验收:
(一)未完成《合同书》的主要目标任务;
(二)提供的结题验收材料不真实、不完整;
(三)擅自修改《合同书》规定的研究目标、内容;
(四)超过《合同书》规定期限6个月以上,且未报省教育厅审批;
(五)经费使用不符合有关规定;
(六)实施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但未能解决或作出说明,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
未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要进行整改完善,并在6个月内再次提出结题验收申请。
第二十四条未通过结题验收或无正当理由中止研究的项目负责人,3年之内不能申报高校科技项目;对不认真履行项目组织和管理职能,违反相关规定,甚至弄虚作假,项目结题验收通过率低的高校,省教育厅将视情况减少其项目申报限额,直至暂停受理其项目申请;对项目管理规范,结题验收通过率高的高校,将适当增加其项目申报限额。
第二十五条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若科学意义较大,应用前景较好,需在该研究领域继续深入研究的,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所在学校推荐,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后,视情况给予连续资助。
第二十六条高校科技项目研究成果及其形成的知识产权的归属参照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国办发[2002]30号)执行。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山东省教育厅负责解释。2001年印发的《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山东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法规名称】山东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颁布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 【颁布文号】鲁政发〔2010〕87号 【颁布时间】2010-9-7 【实施时间】2010-9-7 【正文】
山东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我省高等学校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学校安全事故,保障学校及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务院《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以下统称学校)的安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学校安全是指高等学校校园和周边环境安全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安全。
驻校内其他单位的安全管理,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依法管理、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五条 学校安全管理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并予以保障。
第二章 安全管理机构与安全管理人员
第六条 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在高等学校集中、治安形势复杂、治安管理任务较重的区域,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设立治安派出所或者警务室。
第七条 学校应当根据办学规模、学生数量和工作需要,设立保卫机构,统一负责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措施的落实,并接受公安机关的指导和监督,配备必要的器材和装备。其主要任务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安全保卫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
(二)开展安全教育,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三)维护学校内部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
(四)负责学校内部各种临时工作人员和机构的治安管理;
(五)对校内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员进行教育;
(六)协助公安机关侦查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事故;
(七)参加当地公安机关统一组织的治安联防活动;
(八)办理当地人民政府及其公安机关交办的其他安全保卫事项。
第八条 学校应当按照校园常住人口(教职工、学生、离退休人员等)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的比例配备专职保卫人员。校园规模较小、区域分散、治安情况复杂的,可以适当增加。
学校保卫人员应当接受有关法律知识和治安保卫业务、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考核,应当依法、文明履行职责,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学校不得聘用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从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
第三章 安全管理职责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对辖区内学校安全管理的领导、协调、监督、检查职责,维护学校及周边秩序,保障学校安全。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履行学校安全管理职责,综合整治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共同维护学校及周边安全。
第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职责:
(一)依法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二)制定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考核目标,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考评;
(三)指导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和制定校园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四)建立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指导学校妥善处理安全事件与事故;
(五)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六)协助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救援和调查处理。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应当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职责:
(一)将学校及周边地区作为治安巡逻重点区域,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处置和打击扰乱学校秩序和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在学校门前及周边道路上设置完备的警告、限速、让行等交通标志,完善各类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加强对学校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住房城乡建设、公安、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周边建设工程的执法检查。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在学校围墙或者建筑物旁边进行工程建设,在校园周边建设集中使用大型电磁辐射发射设施或者高频设备项目,设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场所或者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学校安全的场所或者设施。
第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城市管理等部门应当对学校周边经营场所进行管理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依法取缔学校周边占道经营、无证经营摊点、摊贩。
第十五条 文化、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取缔学校周边擅自设立的娱乐场所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规范学校内部上网场所的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新闻出版、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等部门应当依法取缔学校及周边兜售非法出版物的游商,查处学校周边制售含有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的出版物的单位和个人。
第十七条 卫生、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应当对学校的教育设施、生活设施以及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和督促有关医疗单位和专业防治机构做好学生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加强对影响学校及周边的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饮食环境的管理和监督。
第十九条 气象部门应当指导学校对校舍及附属设施采取防雷击等避险措施;地震部门应当指导学校落实地震灾害预防措施。
第四章 学校内部安全管理
第二十条 学校内部安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一)制定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目标,建立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对师生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及时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制定学校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师生员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演练;
(四)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建立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
(五)配合当地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对学校安全事故进行救援和调查处理,妥善处理师生意外伤害事故。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一)安全教育制度;
(二)门卫、值班、巡逻制度;
(三)现金、票证、物资、产品、重要设备和仪器、文物等安全管理制度;
(四)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五)易燃易爆物品、放射性物质、剧毒物品、危险化学品的使用、保管等安全管理制度;
(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七)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八)大型活动申批制度;
(九)机密文件、图纸、资料的安全管理和保密制度;
(十)公共场所和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制度;
(十一)安全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制度和考核、评比、奖惩制度;
(十二)需要建立的其他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应当包括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疾病预防、心理健康、避灾避险、防赌、防毒、防艾滋病、防传销等内容。
学校应当在每年开学初、放假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集中进行安全教育,并组织开展有关应急演练。
学校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第二十三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教职工熟悉安全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掌握安全救护常识。
第二十四条 学校应当严格门卫管理,建立外来人员和车辆出入学校登记查验制度。禁止将非教学用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品和管制器具等危险物品带入校园。
第二十五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学生宿舍应当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宿舍设施应当符合安全要求。禁止私接电线及使用明火和劣质、大功率电器;禁止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管制刀具等危险物;禁止留宿异性;禁止饲养动物。
第二十六条 学校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等规定。建立食堂物资定点采购和索证、登记制度与饭菜留验和记录制度,检查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状况,保障师生饮食卫生安全。
学校食堂要有专人负责师生就餐期间的安全。
第二十七条 学校应当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按照交通规则在校园内设置交通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除紧急救助车辆外,未经允许,任何机动车辆不得进入学校教学区、运动区和学生生活区。经允许进入的车辆,应当按照规定的线路和限定的速度行驶,并在规定地点停放。
第二十八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校内重点部位和危险品的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人,做好安全记录。危险品管理、使用人员,应当经过培训后上岗。
第二十九条 学校应当保证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等人员密集场所出入口畅通和楼梯安全,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避免有害网络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十一条 学校举办大型活动,应当根据活动的规模和性质,分别向有关部门申报,制定并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第三十二条 学校应当对身体和心理有异常状况的学生做好安全信息记录,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及时告知学生家人;不宜在校学习的,应当劝其休学或者退学。
第三十三条 学校不得将场地出租给他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当经常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各种安全管理制度、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安全隐患及整改情况;
(二)安全设施、器材是否完好有效,安全疏散通道、出口是否畅通;
(三)值班室、消防控制室设施运行、记录情况;
(四)体育教学设施、试验设施、学校建筑、运动场地、供水用电设备、食品卫生、重大危险源等安全情况;
(五)安全责任人、主管人、安全员的工作情况;(六)其他需要检查的内容。
第三十五条 学校应当建立安全工作档案,记录日常安全工作、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消除等情况。安全档案作为实施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
第五章 事故报告与处理
第三十六条 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和重大治安、突发公共事件后,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学校应当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及时组织抢险、救助和防护,保障学校安全和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
第三十七条 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和安全责任事故,应当在1小时内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属于重大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逐级上报。
第三十八条 重大安全事故善后工作结束后,学校应当就事故发生的原因、处理程序、处理结果、责任认定、整改情况等以书面形式上报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同时还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九条 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需要对外发布信息的,由学校负责统一发布。新闻媒体对事故的报道应当客观准确,禁止渲染炒作。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学校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并组织设施。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8
第四篇: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名单
附件二: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名单 刘传勇 山东大学医学院 王洪君 山东大学信息学院 柳丽华 山东大学教务处 赵爱国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梅 强 董立新 李 莹 董士军 马 君 吉晓莉 孙 丽 高 琪 陈文军 孙红霞 刘 臻 马建山 赵新强 刘 海 朱东华 赵 凯 毕晓芬 山东大学教务处教研科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 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务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务处 青岛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青岛大学国际学院教学办公室
李相仁 青岛大学教务处教务科 张卫东 青岛大学东校区教务科 郑 玲 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曹振斌 烟台大学教务处 樊海涛 烟台大学土木学院 吴晓燕 杨清霞 王丽芳 丛 林 国迎春 贾素贞 董文良 孙国春 齐登红 赵长平孙正凤 徐文尚 姜 岩 王素玉 赵义军 郑兆青 贾 曌 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 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济南大学教务处 济南大学政管学院教管办 济南大学教务处
济南大学化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 聊城大学教务处 聊城大学实验管理中心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聊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教科部 山东科技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教务处 山东科技大学理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 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
伊学军 山东理工大学教务处 赵文玲 山东理工大学理学院
赵 霞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岳学海 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 李镇江 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曲建英 刘保成 马 莉 范学工 邵景玲 鹿晓阳 段培永 吕明英 于永杰 王化学 刘文涛 吴志清 刘 敬 马秀峰 徐新农 曲志才 赵 岩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 青岛科技大学教务处 青岛理工大学教务处 青岛理工大学教务处教务科 青岛理工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教务处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教务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教务处 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冷志强 鲁东大学教务处 苏 勇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孙虎山 鲁东大学教务处 秦凤珍 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 刘传宝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钟 杰 崔言顺 周 杰 仵允峰 王汉忠 杨同毅 董成双 李茂峰 张永清 井西学 丁洪杰 李 艳 唐文校 贾 佳 刘正林 张 慧 韩作生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高教研究中心 青岛农业大学教务处 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潍坊医学院教务处
山东轻工业学院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教务处 山东交通学院工程机械系 山东财政学院教务处 山东财政学院教务处 山东经济学院教务处
刘贵基 山东经济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 杨家珍 山东工商学院教务处
卢宏伟 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毅萌 山东体育学院教务处教务科 张茂林 山东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 唐鸣岳 荆 雷 王 霞 滕丕强 徐仲成 赵 勇 王统永 澹凡忠 胡千红 李洪亮 刘士全 孙文旗 杨兆华 王 剑 徐 伟 王明东 左登华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警察学院教务处 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 临沂师范学院教务处 潍坊学院教务处 潍坊学院法学院 德州学院教务处 德州学院教务处 泰山学院教务处
泰山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枣庄学院教务处 枣庄学院教务处 滨州学院教务处 滨州学院地理旅游系 刘传进 菏泽学院体育系 李瑞祥 菏泽学院美术系 许海波 山东政法学院教务处 王三海 山东政法学院教务处 程 杰 济宁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系 张吉松 方永荣 刘连新 齐 强 张 晗 张 黎 陈宪锐 龙跃洲 王 强 方秀新 刘永春 宋爱芹 耿 磊 李广伟 张建华 谢 英 李 军 烟台南山学院教务处 烟台南山学院软件工程学院 青岛滨海学院 青岛滨海学院教务处 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教务处 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泰山医学院教务处 滨州医学院教务处 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济宁医学院教务处 济宁医学院护理学院 山东万杰医学院教务处 潍坊科技学院教务处 潍坊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教学办公室6
董晓红 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教务处
潘建平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 耿献文 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教务部 张宝来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教务处
李相然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董 艳 王海涛 亚 玫 赵文丽 孙 林 邹本强 亓俊忠 李佩禹 白坤海 高丽萍 耿 杰 牟志华 倪雪朋 丁文利 孙淑敏 苏培庆 郭小文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务处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教务处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与教务处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与教务处 威海职业学院教务处 威海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电子技术学院 淄博职业学院教务科研处 淄博职业学院会计系 淄博职业学院护理系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教学中心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外语学院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务与科研处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于天贵 山东医学专科学校教务处(济南)陈常兴 山东医学专科学校教务处(临沂)蒋继国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教务处 史 晶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 陈红康 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 金 琦 刁洪斌 周卫东 谭茂玉 范保兴 王学军 李瑞昌 巨荣峰 原宪瑞 王友云 曹丽芳 劳振花 王进博 李 新 于 淼 张 伟 王协瑞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商务外语系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系潍坊职业学院教务处 潍坊职业学院园林工程系 烟台职业学院教务处 烟台职业学院教务处 东营职业学院教务处 东营职业学院工业工程系 滨州职业学院教务处
滨州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系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 枣庄职业学院医学部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王新平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系 张奎生 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教务处 王风玲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教务处 吕 闽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教育研究室 曹修平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教务处 郑 丽 孙 涛 殷广胜 许学江 张成金 周 伟 孙经兴 杨 磊 司林梅 刘传琴 张玉敏 刘好汉 刘春艳 王启田 赵树青 赵华增 刘祥柏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务处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学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大王职业学院教务处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教务教学 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教务处 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公路系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港口运输系
刘水国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王爱国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 王平济南职业学院电子系 徐运国 济南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闫 萌 济南职业学院教务处
韩丽君 李志强 崔廷主 熊 炜 郎 静 张华彬 梁承锋 冯 华 侯素美 韩清恩 杨锡田 王兴国 董建文 杨 勇 王振海 孙 明 齐庆苗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教务处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 潍坊教育学院教务处 潍坊教育学院教务处 山东省教育学院外语系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会计学院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管理学院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 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系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基础教学部山东省水利职工大学教务科研处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教务处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教务处 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
梁玉国 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 卞 星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教务处 辛 卉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教务处 谷道宗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时念新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陈章侠 陆 民 张 涵 刘稳章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播音主持系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11
第五篇:2014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
2014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
网上报名须知
一、报名网站是中国教师资格网,网址是 http://;网上填报信息和现场确认需提交的材料及要求详见人事处网站;网上报名结束后,申请人须按规定时间到现场确认。未按规定时间现场确认的,视为自动放弃申请。
二、网上报名时间
正式报名时间:2014年6月16日—25日。
三、网上报名流程
1.进入中国教师资格网(http://)按照网站提示进入教师资格网上申报系统,按照《申请表填写说明》(附后)认真填写,并按要求上传照片(申请人本人近期正面免冠电子照片,照片宽114像素,高156像素,文件大小不超过20k,jpg格式;须与《教师资格申请表》、教师资格证书上粘贴的照片同一底板);
2.核对所填报名信息;
3.确认无误后提交报名信息;
4.提交成功后,系统返回此次报名生成的报名号,请申请人牢记报名所填写的姓名、身份证号、密码及报名号,这些资料是以后修改报名信息以及现场确认时的重要查询条件;
5.申请人请牢记设定的登录密码,忘记登录密码不能登录的责
任自负,如确实需要重新设置登录密码的,须申请人本人持身份证到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办理。
6.报名结束以后,请点击“退出”按钮关闭报名页面,以免信息被他人更改,给申请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