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申报简表
成果名称: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实践
成果完成人:
李庆宁,陈长江,陈彬,熊绪,朱春华
成果完成单位: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等级建议:
二
等
奖
推荐单位名称(盖章):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时间:
二0一一年三月三日
成果科类:
工
学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类别:教学改革
申报等次:二等奖
成果名称:
校企业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实践
成果主要完成人:李庆宁,陈长江,陈彬,熊绪,朱春华
申
请
人
及
简
况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李庆宁
高级工程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610学时
主持项目设计引进实施
陈长江
教
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150学时
参与项目设计实施
陈彬
高级工程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600学时
参与项目实施
熊绪
副
教
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80学时
参与项目引进
朱春华
高级工程师
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80学时
参与项目设计实施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争取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得专业教学软硬件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探索出了实行产权联结,按现代企业的制度运作,建立双向嵌入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共同进行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生产性实训教学大纲,构建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3,在船舶类高职院校率先与船舶专业设计公司合建生产设计工作站,并开展实船生产设计,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使学生有了直接参与船舶生产设计的真实的教学平台,能真正做到从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成果用于企业生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设计收入设立“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学生奖励基金”,还可以作为工作站的发展基金,进一步推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4,专业教师以工程师身份积极参与工作站的船体生产设计,与企业的工程师进行了联合设计和技术交流,企业的工程师定期对教师进行了
“tribon”软件和造船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为校内实训基地训练了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2,学校和企业“双向兼职,双岗双职”建立良性运作机制,构建了共同参与的校内生产性教学基地的管理体系,工作站工作团队由本院师生和上海佳豪公司派驻人员组成,工作站站长由学校专业老师担任,企业管理按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工作站承接船舶产品生产设计任务,将实船产品引入生产性实训教学,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以工程师身份参与船舶生产设计,与佳豪公司的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了自身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与锻炼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二篇: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申报简表
成果名称:
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实践
成果完成人:
李庆宁,陈长江,陈彬,熊绪,朱春华
成果完成单位: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等级建议:
二 等 奖
推荐单位名称(盖章):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时间: 二0一一年三月三日
成果科类: 工 学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类别:教学改革
申报等次:二等奖
成果名称: 校企业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实践
完成单位:(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2)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主要完成人:李庆宁,陈长江,陈彬,熊绪,朱春华
申 请 人 及 简 况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李庆宁
高级工程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610学时
主持项目设计引进实施
陈长江
教 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150学时
参与项目设计实施
陈彬
高级工程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600学时
参与项目实施
熊绪
副 教 授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80学时
参与项目引进
朱春华
高级工程师
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80学时
参与项目设计实施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争取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得专业教学软硬件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探索出了实行产权联结,按现代企业的制度运作,建立双向嵌入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共同进行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生产性实训教学大纲,构建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3,在船舶类高职院校率先与船舶专业设计公司合建生产设计工作站,并开展实船生产设计,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使学生有了直接参与船舶生产设计的真实的教学平台,能真正做到从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成果用于企业生产,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设计收入设立“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学生奖励基金”,还可以作为工作站的发展基金,进一步推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4,专业教师以工程师身份积极参与工作站的船体生产设计,与企业的工程师进行了联合设计和技术交流,企业的工程师定期对教师进行了 “tribon”软件和造船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为校内实训基地训练了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1,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上海佳豪武汉船院船舶生产设计工作站,工作站既作为佳豪公司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也作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学院提供近600㎡的场地,XX年9月佳豪公司投入50余万元,购置电脑,安装船舶设计软件.2011年6月再投资200余万元安装“tribon” “sb3ds”软件.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结合所学专业,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职业习惯,提升职业素养,“工学结合”培养应用性人才.2,学校和企业“双向兼职,双岗双职”建立良性运作机制,构建了共同参与的校内生产性教学基地的管理体系,工作站工作团队由本院师生和上海佳豪公司派驻人员组成,工作站站长由学校专业老师担任,企业管理按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工作站承接船舶产品生产设计任务,将实船产品引入生产性实训教学,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以工程师身份参与船舶生产设计,与佳豪公司的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了自身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与锻炼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3,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船舶产品生产设计,学生在真实的生产产品,真实的生产过程,真实的职场氛围,真实的企业文化中教学做合一,实现了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4,实现教学与生产双丰收,学校与企业共受益.XX年佳豪公司从工作站直接招聘技术熟练的学生40名进入佳豪公司工作,现在大部分学生已成为项目主管,为佳豪公司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上海佳豪武汉船院船舶生产设计工作站先后完成了中国远洋总公司南通中远船务分公司350人生活驳船,振华港口机械公司1200吨,3000吨浅水铺管船,南京武家嘴船厂1080teu标准集装箱船,长航宜昌船厂8000吨多用途船舶等共230个分段,近8000张图纸的生产设计,设计产值150万元.图纸已全部用于企业生产,得到了厂家的高度赞扬.2,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带动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内燃机,船舶电气自动化等专业.2011年,工作站又引进了佳豪公司在船舶动力装置,船舶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计划对学校船舶动力装置,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开展实船生产性实训,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带动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内燃机等专业,形成以点带面的专业化,系统化.通过改革与实践,专业建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船体识图与制图》课程被评为11年省级精品课程,编辑出版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实训指导》,《船体放样实训指导》教材,发表了人才培养和实训教学论文三篇,对船舶类国家示范性建设的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与船舶专业设计公司合建生产设计工作站,并开展实船生产设计,进行生产性实训教学,在该模式的影响下,全院各部门都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办学,全院船舶类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9%以上,毕业生获得企业的高度赞扬.实现了与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体系.2,工作站的实船生产实训为学生提供了船舶生产设计的真实教学平台,图纸用于企业生产也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收入的一部分设立上海佳豪武汉船院学生奖励基金.3,显著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4,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湖北省高教处处长张建军等领导和许多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先后到工作站进行考察,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国船舶报》2011年4月2日发表“设计公司开进校园 ——武汉船院与佳豪公司联手打造生产设计工作站”的文章,并发表评论:“让设计公司开进校园,这无疑给正在苦苦求索解决之道的大专院校提供了一条途径.设计工作站是学生们对其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进行预演的一个绝佳场所……”.《中国水运报》2011年3月26日也发表文章:“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武汉船院与上海佳豪公司搭建教学新平台.”
— —
第三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书
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为核心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实施效果
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1000字)
成果简介:开展自我评估是教育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基础。南昌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当中,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强校理念,立项研究,积极实践,先后开展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点)、专业综合评估(线)、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面)、学校基本教学状态数据监测(体)的自我评估工作,构建了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为核心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持续有效地开展校内自我评估,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测和持续改进,有效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
该体系由教学决策、资源保障和教学执行、监控督导和教学评估、信息反馈等四个子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见图1),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系统(质量评价与诊断)为核心,在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自我评估,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与诊断,然后通过质量反馈及修正系统进行改进。自我评估坚持每年进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每学期开展),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全方位、全过程常态监测,在“质量信息收集—自我评估诊断—评估信息反馈—调控与修正” 的闭环管理模式下,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够实现教学质量“常态监测、自我诊断、自我调控、持续改进”的功能。项目实施过程,制定了覆盖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涵盖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结合定量为主的结果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合纵连横的全贯通的评价组织机构,建设了基本状态数据与时点评价数据相结合的结果呈现平台,形成了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持续改进机制,在提高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投入、本科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水平、本科生培养质量、优化专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图1 南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示意图
本成果以问题为导向,旨在破解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难题: 1.自我评估体系不健全。一些高校自我评估的形式很多,但缺乏明确的核心和主线,监控工作散而乱,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无法达到教育部要求的质量监控体系全面覆盖、常态监测的效果,也难以有效发挥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的信息预警、运行监控和质量决策等功能。
2.评价方式不科学。一些高校自我评估按照合格评估的方式开展,导致评估结果无法量化和排序,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可量化就不可管理,持续改进也就失去了抓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有效度也难以真正得到实现。
3.评估结果运用不彻底。一些高校评估往往流于形式或缺乏持续性,评价结果不分析、不反馈、不整改,没有形成 “评估—反馈—整改—再次评估”的闭环系统,无法起到应有的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作用。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构建了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为核心的校内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教学决策、资源保障和教学执行、监控督导和教学评估、信息反馈等四个子系统组成。体系涵盖学校的办学目标、教学过程管理、教学制度建立、质量标准制定、质量评价和信息处理、持续改进等内容,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构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该体系通过“质量信息收集—自我评估诊断—评估信息反馈—调控与修正” 的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以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为导向,选取影响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点)、专业(线)、学院(面)、学校本科教学基础状态数据(体),以“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为核心,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点),覆盖全部课程。由学生评教信息、督导专家听课信息、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信息组成,严格按照日常工作流程和要求填写,综合三方信息评教结果,遴选授课质量优秀课程、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课程;专业综合评估(线),覆盖专业该信息来源于本科专业数据填报及综合评估系统,由各专业填报、学院审核,定量指标评价结果由系统直接算分、定性指标由专家在网上评分、最后综合评分。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面),覆盖学院。注重日常教学质量信息的积累,各指标的信息数据及评分信息来源于各职能部门,以及专家对学院自评报告和院长汇报答辩的评分。学校本科教学基础状态数据监测(体),涵盖核心数据。成果为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注重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尤其是教育部指定25项核心数据的收集,并进行自身发展变化的纵向比较,以及与同类高校的横向比较,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与评价,并作为学校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评价方式 2.构建合纵连横的全贯通的评价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涵盖学校主要领导和职能部门、各学院(部);学校专门成立了正处级教学督导与评估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化的监督与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学技能培训,同时根据学校的办学定同时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有关质量标准,监督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处的成立,使学校、职能部门、学院之间三者的质量保障与协调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
3.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估制度建设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包括教学运行质量标准、教学管理质量标准、教师教学质量标准、学生学习质量标准等覆盖教学全过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出台《南昌大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方案(试行)》《南昌大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南昌大学本科教学授课质量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确保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建立了定量与定性结合定量为主的结果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1)授课质量评价。形成了学生评价以知识能力获取和教学效果满意度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专家评价以教学水平评价和持续改进为核心的指标体系,网络辅助教学评价以引导教师时间、精力投入教学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三方面评价指标、标准自成体系,最终结果是三方评价的有机结合,共同决定教师的授课质量结果。(2)专业综合评估。以学生、教学工作为中心,从投入、加工、产出来设计一、二级指标;在若干个反映专业办学状态的指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方便量化且可重复验证的指标;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将定量与定性(以定量为主,占近70%)、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客观反映专业改革和建设的真实状态。
(3)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评价指标既体现了国家教育政策和教学评估导向,更多的指标则体现了学校发展规划任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突出评价学校阶段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新增数据,以鼓励当前的发展进步。
(4)学校本科教学基础状态数据监测。以全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为依据,对照院校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对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进行写实性自我评价,涵盖了教育部规定的质量报告必须提交的支撑数据,学校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查找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建议,成果是学校质量报告。
5.建设了基本状态数据与时点评价数据相结合的结果呈现平台 先后自主研发了学生网评系统、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本科专业综合评估系统、专家(同行)评教数据库、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基础状态数据库等,并依托教育部评估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形成了学校层面的本科教学基础状态数据库,作为质量报告的基础数据来源。采取“以基本状态数据为基础,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用数据和事实说话,既解决了“教学质量难以量化”的难题,又增强了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提高了工作效率。6.形成了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持续改进机制
学校出台系列政策,积极应用评价结果,除予以专项奖励外,将评价结果纳入资源配置、招生计划编制、学院绩效考核、遴选和建设优势特色专业、评奖评优条件、教师职称评聘条件等重要依据。学校评估工作持续开展,在“评估—反馈—整改—再次评估”的不断运行过程中,监测教学工作整改成效,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三、成果的创新点:
1.理论创新
本成果提出了“将‘点、线、面、体’自我评估作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核心和关键”的理论,为教育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中的自我评估制度做出了有益的诠释。成果借鉴学习国内外高校最新评估理念和做法,选取影响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专业、学院、学校,构建了“点、线、面、体”融合的教学质量自我评估与诊断系统,四者的评价分别自成体系、边界清晰,但又环环相扣,互为联系、互为补充,实现了自我评估的全方位、全过程常态监测,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评价结果的量化和排序,为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抓手,使自我评估真正成为整个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保证了体系的有效运行。项目的实施,2.实践创新
(1)坚持用数据说话,实现了评价结果的量化和排序,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抓手 教学质量评价难以量化是长期困扰高校管理人员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不可量化就不便管理,持续改进也就失去了抓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效度则大打折扣。
南昌大学通过实践,坚持探寻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评估”的路径,遵循高等教育与信息化相融合。设计了以基本状态数据为基础,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开发建设了评估系统平台,使教师授课结果数字化、使专业和学院教学状态与水平可以排序并得到验证,使学校基础状态数据的分析比较中发现问题,可以使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使教学问题持续改进有了抓手,从而促进了各方面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创新了多种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①在授课质量评价中,首创“人课”概念,并创新“课程分类评价”方法。以同一位老师(或课程组)上同一门课程为评价对象,即所谓的以“人课”为评价对象。课程分类评价是为了避免由于课程性质不同对学生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在排序时按课程亚类(如II类通识课里的人文社科亚类)进行。
②在学生网评时,设计了一系列办法,保证学生参评率、保证学生评价数据是真实意愿的表达。如网上设计两段式评价,使学生一次性对本学期所有课程进行总体比较评价;要求同时评价课内和课外教学质量,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
③ 专业综合评估时,参考江西省对同一专业进行评价的经验,抽取其中共性的可量化或可对比、检验的指标,制定较为科学的计算公式,采取按学科分类评价的方式,巧妙地破解了“不同专业难以比较排序”的难题。评估结果得到了普遍认可。
④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强调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新体制下,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作用,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将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与学校教学过程常态数据与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价相结合,更多地体现学校发展任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以及学校具体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等完成情况。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授课质量评价工作成效明显
自2010年评教工作开展以来,共评出授课质量优秀奖768项、提名奖1248项,网络辅助教学优秀奖385项;共有97门次评价成绩后10%的人课经帮扶和教师努力,进入评价成绩前30%行列,同时也淘汰了一批教学质量低的课程。
2.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将专业评估结果作为校内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依据评估结果,近3年先后停招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项目实施推动了学校专业认证(或评估)工作,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专业先后通过国家级专业认证(或评估),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三个专业获批参加2018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3.学院本科教学持续改进
6年来,学院状态评估共评出一等奖40项、二等奖44项,6年评估中全部学院(部)均有获奖,评估即时滚动、竞争发展的功能充分显现。各学院共凝练办学特色60余条,查找本学院本科教学方面存在的大小各种问题100余条,制定整改措施300余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学校本科教学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学校近七年查找到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14条,均认真制定改进方案并顺利完成整改。近五年,学校荣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新增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含医学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5门课程入选国家资源共享课和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主编的多门教材评为国家规划优秀教材,10项多媒体课件获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及优秀奖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数据显示:南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单项得分从2014年的45位稳步逐年提升至2018年的39位。
5.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表现优秀,在近两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共获得全国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并获最具人气奖(全国唯一)和集体奖(排名15位);在近两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学校连创佳绩,多项作品入围终审决赛;三年累计获得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美国IDEA工业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大赛、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临床医学技能竞赛等各级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60余项,二等奖85项,三等奖近百项。2015年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评级榜我校排行25位,充分显示了学校的实力与水平。
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年底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3%以上,考研率保持22%以上,招就处4年“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显示:98%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度认同。
6.成果示范与辐射作用显著
项目实施以来,受到同行与社会广泛认可。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教务或评估部门先后来我校考察调研,南昌大学的做法得到同行普遍认可。
学校先后在“清华教育信息化论坛”“ 全国数字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交流会”“全国高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校际交流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数据库建设研讨会”等全国性会议中做项目主旨发言和交流,得到广泛认同。
2017年11月,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集体评价:南昌大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点、线、面、体”的质量监控初见成效。
南昌大学专业综合评估的做法和经验在江西省得到推广和运用,2015年,江西省开展了以南昌大学为专指委主任委员单位的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该工作得到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的充分肯定。2017年12月4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一场静悄悄的质量觉醒——江西创新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纪实”为题,对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做了全面报道。
第四篇:申报教学成果奖总结材料
2005年《大力推进SRTP和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改项目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新的浙江大学组建后,根据学校创建“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我们积极探索本科教学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和国际化的新路子,着力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在实践教育方面,提出了以培养和发展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以开展学生科研训练和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为抓手,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本科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立科学、规范、高效、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近六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更新了思想观念,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活动,都看作是课程;改革了管理体制和制度,建立分级立项、管理制度,配套激励政策和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充分发挥学院、学生和社会的参与积极性,使我校大学生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全面开展,受益面越来越广,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效显著。从1998年学校组织第一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活动,156人参加,发展到2004年第七期全部23个学院参加,校院二级立项1425项,投入经费100万,参加学生人数已占同届55%以上;近六年来不完全统计,共有2743个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参赛总人数达8656余人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训人数达18201余人次,获国际和全国以上等级奖共计121项。不仅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初步形成了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鲜明特色,构成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主要内容
(一)建立校院二级组织机构,探索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1.成立组织机构,制定管理条例
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学校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在主管教学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在教务部成立了实践教育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有关政策、管理条例、组织实施。各学院也成立相应SRTP指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和不断的完善,已基本建立了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
SRTP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教务部制定有关政策、工作程序、检查评估、编写SRTP指南和研究成果汇编;学院本科教学管理科主要负责项目评审和具体组织实施SRTP;学园主要负责新校区SRTP项目宣传、发动和申报。2.以项目形式管理,提高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实效
将SRTP和学科竞赛活动以教改项目的形式予以立项和管理,并实行学校总立项和学院分级立项制度,责职明确、管理规范,探索了一条高效的实践教改项目管理新途径,有效的提高了学院的积极性和活动实效。扩大了学生自主立项比例,2003年达到76%,教师立项的比例从2000年的51%降为2003年的24%,体现学校“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育理念。
3.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将SRTP和学科竞赛活动纳入培养计划
我们从2002级开始实行《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完成必修、选修和实践环节学分外,还须获得第二课堂4学分后方能毕业,把它正式纳入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应根据学校提供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在课余时间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实践活动项目,以获取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4.社会捐助,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我们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各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浙江舜宇、杭萧钢构、波导公司、华隆科技等企业集团捐助经费开展校、省二级学科竞赛,并组队参加国际竞赛,双方互惠互利。
我们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机会,让学生骨干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如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由学生自主开发创建ACM网站,自主出题,自主维护、管理,自主解决发现的问题等,网站已向全球开通,在全球同类网站中,题库量位居第1,访问量第2,全世界大学生都可以在网站上进行在线竞赛、做题和交流。从2002年3月起至今已超过60万人次,公开提供练习题目1100多题,提供面向全球公开在线竞赛28次,以及每年数十场内部训练比赛,拥有来自全世界各国在线注册用户16000多人,在线提交超过85万次,使全世界更多的大学生都能在网站上做在线竞赛、训练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
5.更新管理理念,加强管理研究,提高管理水平
不断的探索实践,促进了管理人员管理理念的更新,探索了研究型大学实践教育教学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加强实践教育内涵和外延的研究,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绩效。据统计,主要完成人在国家一、二级刊物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多篇。
(二)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广泛提供探索性学习机会。
SRTP是浙江大学本科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以及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创新资源的优势,通过学生或教师立项,并给予一定科研经费的资助,提供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尽早进入各专业科研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和科研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我校是国内高校最早开展SRTP活动的高校之一。从1998年起已连续进行了七年,投入经费由最初的10万到2004年的100万,立项数由1998年的77项到2004年1425项,参与学生由156人到3334余人。同时SRTP项目涉及理、工、农、医、人文、社科、教育、经济、管理、外语各学科领域。通过校、院二级立项,学生参与面、指导教师和投入经费都有大幅度增加,目前学生参与面已占同届学生的55%以上(表1)。
2、学校提倡将SRTP项目研究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或延伸为毕业论文(设计),在完成SRTP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据统计,近年来结合SRTP项目做毕业论文(设计)共有429篇。
3、SRTP项目的研究质量不断提高,成果显著。项目研究成果的形式有论文、设计、调研报告、研究报告、产品研制、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合同转让、专利申请、软件开发和课件建设等。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有关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收录发表36篇、EI的14篇;研制与开发产品、软件和课件13项;申请获得专利13项,科技成果鉴定2项。
(三)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舞台
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环节,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998年前,浙江大学只有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三大学科竞赛,近六年来,学校组织开展了校级、省级、国家级和国际级学科竞赛10余种,其中新增的学科竞赛有7种。
竞赛项目不断扩大,学生参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受益面迅速提高。从1999年的348人次,迅速扩大到2003年的2410人次。据不完全统计,近六年来,共有2743个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参赛学生达8656余人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培训学生达18201余人次。
(四)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提供保障
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深入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的重要支撑条件。近五年来,学校投入855万元建设SRTP和学科竞赛基地共16个,同时建立了院级校内实践基地77个。学校投入如此之大的经费用于面向学生的基地建设,并组织开展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在全国高校中也是少有的。
二.创新点
通过近六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取得的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1.我校开展的SRTP不仅持续时间长达7年,投入经费340万,而且率先全面试行校院二级立项,大力开展学生自主立项(约80%),促进了学生的广泛参与,目前每年学生参与人数占同届学生的55%以上,在国内高校受益面最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同时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2.在开展学科竞赛方面,形成了一套以相关学科为依托,以实践基地建设和政策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教师主导、学生参与、院系承办、部门协助、社会捐助的全新运作机制,竞赛成绩卓著。
3.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第二课堂学分、推荐免试、获奖奖励以及开展本科生科研成果排行榜评比和“学术之星”评选等,营造良好的氛围,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全面深入开展。
4.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展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在省内高校率先开展本科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机器人竞赛,并将竞赛推向省内和国内其它高校,辐射了改革探索的成果。
三.应用与推广
(一)SRTP和学科竞赛活动从试点全面推广到全校
SRTP从1998年仅77个项目156名学生参与已推广到2004年全校23个学院3334名学生参与,迅速扩大了学生科研训练受益面。2001年开始从学校立项拓展到学院同步
组织院级SRTP立项,并提倡将SRTP项目研究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或延伸为毕业论文(设计)。同时SRTP研究成果显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有近50篇高质量论文被国际SCI、EI收录,并被国内外多次检索和引用。有多项专利,技术合同转让和技术成果转让正在转化为生产力。
在学科竞赛方面由三个校级竞赛逐步拓展成10大学科竞赛,使竞赛项目和参赛学生受益面由原工科类学生为主,逐步扩展到理科和人文社科类学生,累计参赛学生达8656人次。
同时参加SRTP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的学生,深受研究生导师和就业单位的欢迎指导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中物色和挑选实践科研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学生成为他们未来的研究生,在每年800多名保送研究生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曾经立项参加过大学生科研训练或学科竞赛。据统计,从1999年开始,通过学科竞赛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学生达234人。
(二)校级竞赛推广到省内高校
我校率先在省内高校组织校级大学生结构设计和程序设计竞赛,同时邀请在杭和华东部分高校参赛由此推动、促进了全省更多高校的参与,扩大了学生受益面。我校程序设计竞赛从校级组织竞赛走向浙江省后,今年又被亚洲赛区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组委会批准,列为2005年浙江大学承办的亚洲中国赛区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使学校竞赛走出国门,冲向世界。
我校承办了浙江省高校开展的六大学科竞赛中的三大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组委会秘书处均设在浙江大学教务部。我校还承办了两次全省高校数学建模和程序设计竞赛指导教师培训班,有70多所高校参加,这对全省的大学生学科竞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广与普及作用。由于组织竞赛工作卓有成效,并为浙江省高校的学科竞赛作出重要贡献,2001年被浙江省教育厅授予学科竞赛特别奖,并多次被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评为优秀组织工作奖。
(三)建立学科竞赛基地和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竞赛基地和创建竞赛网站是提高参赛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学校投入大量专项经费建立六个学科竞赛基地,同时创建了数学建模、程序设计等6个竞赛网站,为学科竞赛在全校推广和国际间的合作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SRTP和学科竞赛管理经验的推广
近年来我校在开展SRTP和学科竞赛中所取得一些成果也辐射到省内外高校,据不完全统计,近六年来到我校参观考察的高校多达70多所,同时还多次在全省和全国性有关会议上进行交流,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五篇:如何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
三、思路与措施
(一)思路
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一个使命三个地位”,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坚持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抓整改、抓提升、抓评估,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力构建具有南昌大学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二)措施
1.以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为契机,补强本科教学工作的短板和弱项
2.以质量提升工程和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做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3.以评估和督查为保障,实现本科教学工作持续改进
1、抓整改:问题导向、择差扶助、补短补缺
(1)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四个阶段:学校自查自评、教育部专家进校考察、学校整改提高、省厅验收。
(2)整改问题的来源:
①在审核评估及预评估中,教育部专家提出的不足(预评估:6点肯定5点不足4点建议;正式评估7点肯定4点不足);
②学校自查自评凝练出的问题(分立行立改、近期研究解决和深层次长期解决的490个问题);(3)整改问题的内容:6大类20个方面48个具体问题,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①定位与目标
1.文科发展相对滞后。2.国际化办学氛围不够浓厚。
②师资队伍
3.师德师风需强化。4.师资队伍建设需加强(数量与结构)。5.教师教学和教改投入不足。
③教学资源
6.教学资源保障不够(教学经费、教学条件、教学信息化)。7.专业建设需加强。8.课程建设急需加强。9.校园环境与秩序需巩固提升。
④培养过程
10.教学方式方法落后。11.考核方法与学业评价方式需改进。12.毕业设计(论文)需进一步规范。13.第二课堂育人效果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提升。
⑤学生发展
14.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需改进。15.学风建设需加强。16.美育体育教育需加强。17.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不健全。
⑥质量保障
18.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完善。19.学院二级教学质量保障工作需加强。20.专业认证工作急需加强。
(4)整改工作安排 ①成立整改工作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组(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学院组
工作机制:领导小组总体指导协调,办公室统筹安排并督查推进,各项目组组长单位牵头,责任单位负责实施,协同单位配合落实。
②时间安排:
1)研究部署阶段:(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 2)实施整改阶段:(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 3)总结验收阶段:(2019年3月至2019年4月)
2、抓提升:目标引领、择优支持、扶特扶强
(1)实施“南昌大学创建一流本科质量提升工程”。
(2)实施背景:1)《南昌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实施方案》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打造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搭建一流平台,奉献一流服务,努力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2)《南昌大学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和使命。3)建设目标:探索建立与有特色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建设具有南昌大学特色的全员育人环境;为学生构建优质、开放、共享的教育教学平台。
(3)提升的内容: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教师培训;改革教学方法。
预期目标: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资助100名教师境外教学访学;出版25部优质“创新创业+”教材;重点建设100门品牌课程;建设2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到2020年):一万门国家一流课程(3000门线上课+7000线下课);一万门省级一流课程)2)构建开放共享平台,提升自主学习动力。
营造刻苦学习的学风;形成宽松的学习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创新创业实践机会。
预期目标:改造50个小班化教室;建设20个智慧教室;30个“一院一赛”品牌赛事;10个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评选大学生十佳创新创业之星;每年20项文化素质特色活动等。
3)树立以生为本理念,提升全员育人实效。
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实施“卓越学子”素质提升计划;实施“数字家园”计划;实施“校园长跑”计划。
预期目标:每年评选35位优秀班导;每年奖励优秀辅导员20万元;每年建设10个辅导员工作坊;每年培育20个特色基地;建设云家园;建设学生资助信息网络数据库等。4)优化结构彰显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加强实践育人条件建设。
预期目标:专业(类)数量控制在80个左右;建设15个国内知名专业、25个省内一流专业、30个区域特色专业;新增10个新型专业;15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建设30个产教融合育人基地;建设10个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教育部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到2020年):一万个国家一流专业;一万个省级一流专业)
5)构建质量文化体系,提升质量保障力度。
开展理论研究;健全组织结构;完善保障体系。
预期目标:建立南昌大学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形成南昌大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成教学质量大数据监测平台等。
(4)工作安排:
1)经费保障:“5年用3个亿做好1件事”,即在未来5年内支持3个亿左右的经费,全力打造具有南昌大学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2)组织机构:成立“质量提升工程”领导小组;部门安排专门科室或专人负责;学院成立“质量提升工程”执行小组。
3)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实行校院两级负责(学校负责项目方案的制定、组织项目的评选、项目的中期考核及完成后的评估验收,学院具体负责项目的初期建设、申报、实施和管理);学校划拨经费,学院统筹安排;项目实行动态调整;项目成效信息公开。
3、抓评估:质量导向,督导评估,持续改进。(1)“五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过程督导与绩效评价(如质量提升项目的过程评价与动态调整);质量标准与质量文化。
(2)实施背景:
1)刘延东副总理指出:“把评估作为建设一流本科的主要措施,非常值得赞扬!”;陈宝生部长指出:“抓质量就是抓责任、抓标准、抓激励、抓评估”;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制度:一平台(国家质量监测数据平台),二支柱(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三保证(内驱力即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推力即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影响力即国际实质等效质量);
3)专业认证与评估的指导思想:一个追求(以评促强,追求卓越),二个突出(突出学生中心,突出持续改进),三个提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完善主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提高质量保障力度,强调质量文化建设)
(3)抓评估的内容: 1)专业认证与评估
a.全力推进工程专业认证(截止2016年底,全国累计有700个(次)专业通过认证,涉及高校近200所,我校只有2个专业通过认证);
b.积极参与理学、农学、人文社科类专业认证试点(2015到2017年,全国共有13所高校19个专业点(工商、会计、新闻、物理、化学等)进行了试点,我校仍属空白); c.大力开展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截止目前,全省已参评 个专业,其中我校参评 个专业,获一等奖 个专业,今年还有 个专业参评。请质量科提供相关数据)2)过程督导与绩效评价 a.审核评估整改的过程督导;
b.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绩效的过程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动态调整);
c.教学状态评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运行状态评估)3)质量标准与质量文化
根据国家专业类质量标准建立我校专业质量标准;建立我校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