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孟宪法对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课堂教学得失的的品评
孟宪法对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课堂教学得失的的品评--
对课文的处理有思想,有目的,有技巧,水到渠成,顺“导”成章。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精通课文的基础上。恰是在精通、抓住课文特点的基础上,自然而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所以目的鲜明,巧于取舍,因教材处理的个性化而彰显重点,举重若轻。由此看来,要做一个教语文的行家里手,甚而教学专家,仅仅有理念是不够的,要有独特的思想,要有出众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懂得阅读和写作的真谛,要有精通教材的真功夫,敢于质疑教材,能够批判地利用参考书,甚而抛开参考书,来大胆彰显自己的理解,讲求语文教学的实效,在讲求实效的基础上力求一些美感,那就是较为完美的课了。
余映潮老师这堂课,没有表演,没有做秀,就是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在导课,巧用民主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切实能有收益(关于“文意理解”的阅读方法和锤词炼句的写作表达技巧),十分可贵。这与现在没有思想的做秀课有天壤之别。
这堂课在处理教材方面也有不足。就是在要求学生用富有诗意的短语来概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语段时,先入为主地运用了“小山雪霁”“ 雪后斜阳”来概述,只注重了“霁”和“斜阳”这一方面的语义,有失全面性,流于片面。其实,学生的“小山雪景”这一答案是正确的,应该顺理成章地采纳,或再加以修饰,用“秀山妙雪”“ 秀山俏雪”,更好一些;“ 妙”在哪儿,“俏”在哪儿,又恰能跟下面设计的问题自然照应。再就是,我以为,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是教师在精通教材,形成主见的基础上,要随机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注重采纳学生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和正确总结。这需要更为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而余映潮老师在整堂课的的把握中,还是总忙于让学生跟着自己教学思路走,“牵”着学生走,学生的思考时间少了一些,思维灵活性少了一些,有一些局促。希望余映潮老师在教学艺术上更上一层楼。
再就是课末的教学目的性点题太笼统,不够明确具体。首先是“文意理解”这种读书方法的破题,应进一步说明读课文抓全文的“文眼”(抓文眼),抓能概述全文主旨的“要句”(抓要句),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在阅读应试中也常常运用到。要注重运用。而阐释“精读一段” 时则应进一步说明锤词炼句、恰切运用修辞手法,是重要的写作技巧,能使语言顿然出彩,写作时当多多有意识地加以运用。这样教学目标岂不是更明确实用,更富有教学实效了。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山东滨州的一个乡镇语文教师
孟宪法
余映潮《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执教:余映潮 整理:黄亚东、杨晓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师以手指屏幕)
生齐:济南的冬天
师:很好,这第一个动作就说明你们很聪明。首先,我们来看背景材料。(师屏幕出示背景材料)
生:(齐读)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师:下面开始学习课文。猜一猜,老师给你们训练的第一个内容将会是什么?
生1:朗读课文。
师:朗读。多聪明啊!(学生会心地笑)这一定是准确的答案,但是假如不朗读呢?(师和善地笑,生笑)会怎么样呢?再猜!
生2:熟悉生字。
师:熟悉生字。(生笑)对不起,这篇课文里好像生字非常少。(生笑)继续说。
生3: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师:怎么熟悉呢?要有方法。生3:先朗读课文。(生大笑)师:然后再概括--生3: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哎呀,接得真好。(师哈哈笑,生笑)生4:分析课文,了解作者写的什么内容。
师:还有更新的说法吗?没有了吗?好的,大家请看--(出示屏幕)文意理解,美段细读。再请看--(出示屏幕)一起读。
生:(齐读)“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师:请大家沉思默想找答案。开始吧!
(生开始看课文,思考问题,找答案。师行间安静地巡视。共2分45秒)
师:好的。两人或三人之间议论,可以互相地指出“你不对”,或者互相地表扬“你对”。开始吧!
(生小声议论)
师:咱们开始交流。请举手表达你的观点。生1:我认为应该是“温晴”。师:下面还应该有话说。(生大笑)
生1:“温情”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师:对,还应该有话说。(生笑)师:好的,他的答案属于简单答案。生2:我认为是“宝地”。(看师)师:别看我,自己说。
生2:因为济南有温晴的天气,算得上个宝地。
师:这就是因为所以。好,行,继续来。
生3:我认为是“温情”,因为全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济南天气很温暖--就是温晴来写的。
师:好,她说得很概括,她说全篇文章都是围绕着济南的天气很温暖这样一个关键词来写的。
生4:我觉得“奇迹”更适合体现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因为济南的冬天是不刮风的,这里的冬天并不寒冷。
师:嗯,因为没有风,所以这就是济南冬天的特点。好,谢谢你。继续说。已经有几个答案了?宝地,温晴,奇迹。还有没有看法?
生5:我认为济南的冬天应该是慈善的。因为文中说济南的冬天没有大雪,只有小雪。
师:还有新的意见吗?现在出现了四个答案,没有新的见解了?我们就来分析吧。首先我们先来看“奇迹”,大家把文章的第一句话读出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读--生:(齐读)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师:好,那么这个“奇迹”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因为没有风(师生齐说)而是一个奇迹。“奇迹”是管谁的呢?管风的吧?那么“奇迹”能不能够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呢?
生:不能。
师:可能是不行的。因为它只是说“没有风便是个奇迹”。我们再来看“宝地”:“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的算个宝地。”是“温晴”重要还是“宝地”重要?
生:(齐说)温晴。
师:什么道理啊?我们换一句话来说。把“而能”改为“因为”,读--生:(齐读)因为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师:哪个重要啊? 生:温晴。
师:因为它是条件。只有温晴,因为温晴,才算是宝地,如果没有温晴了,它既是有山有水,也可能不是宝地。温晴至关重要。因此“宝地”是可以概括济南的特点的,但是“温晴”才是贯穿整个文章的线索。好,再看“慈善”。“慈善”在哪个地方呢?
师生齐读: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师:“慈善”这个词出现的位置在哪里啊? 生:第二段的末尾。
师:对,很不显眼的地方啊。它跟“温晴”相比,哪个的位置要重要一些呢?
生:温晴。
师:看文章要看标题,看首段,看它第一段里边的关键语句。好,我们再来把第一段读一下。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读--生齐读。
师:好的。继续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那么它告诉我们第一段写的是什么呀?
生:阳光。
师:阳光,我们加一个“暖”字,--暖阳(板书)。你们接着往下看,第二段是暖 ?第三段是暖 ?第五段是暖 ?接着说。
师:“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段写的什么?我们再来读:“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写的什么呢?
生:小山。
师:小山,对了。不要紧张,你看,山出来了。(板书:山)第三段同样是写小山,但主要是写什么?
生:雪。
师:对了。雪也是暖暖的。(板书:雪)太阳照着她,微
微露出点粉色。第五段就好说了,是什么?
生:水。
师:(板书:水)你看,都是暖和的。于是我们就能够理解了,我们来看(出示屏幕),从全文看,读--生:(齐读)从全文看,作者的笔触由暖阳、暖城、暖山,到不结冰的水,所表现的都是温暖晴和。
师:那么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呢? 生:温晴。
师:还有理由呢!(出示屏幕)第二段是全景写城、写山,第三、四段写雪中的山色,第五段写温暖的水,所以它们都是在温晴的基调上来展开画面的。显出和谐一致的美感。继续看(出示屏幕),非常重要的段落,即使是写雪景,读--生:(齐读)即使是写雪景,也在表现着温晴。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因为晴朗,所以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师:所以“温晴”是能够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的。那么换一句话说,一起说:这篇文章写的是--生:济南冬天的温晴。师:多好啊。再换一种说法。生: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师:对了。
师:这就叫做文意理解,就把这篇文章的大意弄懂了。好,在这个活动中,我观察了,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表现得很用心。我们继续来。(出示屏幕)第二次训练,美段细读。第一次活动是朗读,第二次活动是写,做作业,第三次活动是记录,老师讲,你做笔记。我们通过三次活动来完成美段细读。现在,怎么朗读呢?请大家用朗读来划分层次。前面两排读第一层,第一层在哪里呢?你们赶快找,赶快商量。中间三排读第二层,最后的同学读第三层。要求是每一组、每一群同起同落,来表现你们是读懂了这个层次的。开始商量。
(生商量。)
师:开始了。一二排是第一层,后面三排是第二层,余下第三层。最妙的,读--一二排生齐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师:对不起,你们--生:错了。(师生笑)
师:哪一个同学来帮帮他们啊,第一层在哪儿呀? 生: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师:听见了吧。再来读。
一二排生齐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中间三排生齐读: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后三排生齐读:等到快回落的时候,„„
师:对不起,你们两组全都--生:错了。(师生大笑)
师:你们说第三层应该在什么地方? 生: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师:好,那你们为什么接着他们没有读完的继续读呢?(生笑)这叫明知故--生:明知故犯。(大家笑)
师:大家用单竖线把三个层次标出来。第一层概括的写一句话,第二层细腻地描写,第三层议论抒情。好,层次分好了,现在看联系。(出示屏幕)四个题目,第一、二排做第一个题目,第二个题目后两排,第三个题目再后两排,第四个题目最后两排。
师:第一个题目是: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训练的是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二,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训练你们对线索这一个词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段落的分析能力;第三,说说“顶”“镶”字为什么用得好,语言欣赏;第四题,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是个综合的题目。好,开始,各自完成任务。
(学生思考、讨论4分钟)
师:下面请大家交流。第一组,画面命名,不仅要命名,还要求有诗意。哪一个先来?请你来,因为你是第一组,哈哈。
生1:(沉默,未能回答)
师:好的,再想。你来。生2:雪的披纱。
师:雪的披纱。多美啊,小山上有雪,雪像披纱一样披在小山的身上,那小山像新娘一样啊,哈哈。(大家笑)
生3:我觉得应该是“山的披纱”。
师:山的披纱,好啊,小雪给小山披上了微微带点粉色的衣服,多好啊。
生4:我觉得应该是“水纹花衣”。
师:水纹花衣,你看,这个画面感就出来了。生5:我觉得应该是“山中雪景”。
师:很直观,同样有诗意。“小山雪景”可能更好一些,谢谢。
生6:山姑娘的发饰。
师:山姑娘的发饰。多好啊,山姑娘们的头发很漂亮,能不能把它扩大一点,山姑娘的美姿,也可以吧?山姑娘的花衣,也可以吧?好的,看老师给它命的名(出示屏幕)--小山雪霁。(板书:霁)这个“霁”是指雨雪后初晴。小山雪霁。只有几个同学在做旁批,其他同学呢?第二个命名是“雪后斜阳”,下雪之后天晴了,斜阳映照在山坡上,多美的景色啊。
师:这个问题是个困难的问题,所以很为难第一组的同学。第二组的同学们,你们将会产生争论。画出一个字也不是很容易的。画出贯穿全段的一个字,哪一个同学来说?
生1:我认为是“雪”,因为写山和日落的时候都是写雪。师:就是嘛,全段都是写的雪。
生2:我认为是“妙”。因为全段用雪衬托出小山的妙。师:我就知道你们要有争议的,到底是“雪”还是“妙”? 生3:我觉得是“雪”。因为刚刚给画面命名的时候,老师您取的名字是“小山雪霁”“雪后斜阳”,所以我觉得是“雪”。(众笑)
师:我还要说一句话,最妙的是雪后斜阳啊,(大笑)最妙的是小山雪霁啊,(大笑)那你怎么办呢?是“妙”还是“雪”呢?
生3:我觉得是“雪”。(众大笑)
师:她固守她的阵地。(笑)还有没有同学说说观点?我们来读,大家听这句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哪个字重要啊?
生:妙!
师:“雪”是写的内容,而“妙”字是画面的主要特点,整段都是写的小雪之妙。好,请把“妙”字圈下来。
师:我们来看第三题。“顶”字为什么用得好?“镶”字为什么用得好?
生1:“顶”字比喻很贴切,写出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师:你看,一个完整的欣赏这个字的句子出来了。好,谢谢。“镶”字为什么用得好?
生2:形象地写出了雪后山的秀美。
师:“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同样是写小山小雪的,“镶”字为什么用得好呢?这是一个难点,我们先放在这儿。第四组同学回答你们的问题,品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
生1:这一句话妙处在于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师:多好啊,从修辞手法上面进行了赏析。生2:它把雪比喻成花衣暗示出雪的美。师:给我们一种画面的美感。
生3:它用拟人的手法写雪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而显得更加美丽。
师:对,用一个“穿”字,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有动有静的画面。行,他们这组还是回答得很好的。我们来看第三题,“顶”字为什么用得好?(出示屏幕)写出了雪中小松的形态美,写出了松上小雪的轻盈,它不是盖着、扣着、压在上面。“镶”字用得好,是因为线条很美啊,写出了天山相连处逶迤的线条与亮丽的轮廓,同时这个“镶”字也有拟人手法的味道。(老师讲析,学生听记)
师:为什么说第四题是一个综合题呢?它关联了很多方面的知识。第一,这句话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第二,写出了雪后山色的斑斓;第三,给我们以画面之美;第四,有静有动,静中有动,山是不动的,但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就给我们以动感;最妙之处是以小写大,诗意盎然,用小小花衣
来写很大很大的小山。
师:好,这是第二次训练。这一段文字,它的美妙之处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刚才分析了层次清晰就是妙处,用一个字作为线索贯穿全段就是妙处,再看其它的妙处:第一,多角度反复;第二,化静为动;第三,以虚写实;第四,段末点题。一段文字有那么多妙处,难怪我们要进行美段细读。(老师讲析,学生听记)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种读书的方法。首先大致地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意,叫文意理解。然后细细地、反复地品读其中某一两个精彩的段落,叫做精读一段。要是还要补充的话,就是你这个作业了,背读一节。我们的作业就是把第五段文字背下来。你看我们理解一篇文章,精读一个段落,然后背诵一个段落,不就学得很充分了吗?
师:好,这节课同学们辛苦了,下课。
第二篇:7.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散步》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可以上课了吗?(得到回应)课文打开,看一看屏幕。
这节课我们来看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精致的散文。(读屏幕上的文字)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我们将通过这样三个环节来学习(投影):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二、理解文意
师:(读屏幕投影的文字)
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学生思考,完成活动。
师:可以交流了吗?(得到回应)你的标题是什么?说明理由。
生1:我拟的标题是:整个世界的分量。课文第八小节最后一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分量指的是我背上的母亲和妻子背上的儿子,一家四口,虽然很小,但在作者和妻子的心里,却是整个世界,可见浓浓的亲情。
师:拟得很好,你扣住了结尾,很有哲理的结尾。
生2:我拟的标题是:生活之美。本文通过一家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家庭之间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
师:是呀,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出亲情,他们的生活是和睦的、美好的。
生3:我拟的标题是:小路亲情。一家人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作者尊重母亲,母亲疼爱孙子,体现了尊老爱幼,表现了一家人的和睦、互相体谅、互相关爱。师:你抓住了小路,抓住祖母对孙子的呵护,可见作者也是有感而发,很有意味。生4:我的题目是:亲情。整篇文章就在写亲情,写互相关爱、体贴的亲情之美,我这个题目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师:写亲情、家庭生活、中年人的责任,亲情拟得很好,你读出了那种意味。
生5:我拟的标题是:情满小路。本文有质朴的语言、有浓浓的情意,有一家人的协作,小路上洒下了浓浓的情意。
师:多有情味的标题,慈祥的母亲,乖巧的儿子,一起走向阳光,走向池塘。
生6:我拟的标题是:春天的步伐。文章充满了温馨,写出了家庭如春天般的温暖,而且作者也希望母亲如春天的步伐一样,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师:你读出了另外的一层意味,很好。
生7:我拟的标题:延续生命。一家四口三代人在小路上散步,在小路上可以走很远很远,有延续的感觉。师:生命是传承的,于作者而言,有很重的责任,呵护老人,善待小孩,这是生命的感受,就如作者看到新绿的铺展时想到了生命,很好。下面来看看老师拟的标题。(屏幕投影)
如:三代同行: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如:幸福的家庭 亲情无边 分歧 大路小路 责任 背起整个世界 如:春意 呵护 生命,生命 小事情深 选择 温馨瞬间(稍加解释了一下)
师总结:但是话说回来(读屏幕上文字)
(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三、朗读课文。师:(读屏幕上文字)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师:(投影)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解释了一下“波澜”。)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二次朗读。师:(投影)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三次朗读。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
生1:(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读得好,读出了淡淡的意味,老师提一下修改的意见,稍微的把有些地方的重音加深一些。
生2:(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你读出了诗味,特别是“整个世界”,举重若轻,意味深长。生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啊,你进入了一种情境,是用全部的感受在读文章。
现在,我们一起朗读一下,注意:如“阳光”,要带一种意味;两个“蹲”字,要重一些;“但”字,可以轻一些;“很”字,应该拖一下。全体学生齐读。师总结:(投影)
(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
四、品味语言。师:(读屏幕上文字)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如: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品1:“散步”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品2: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品3:“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品4: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学生动笔。
师: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同桌交流。
师:把你的讲解讲给大家听。
生1:第5小节最后一句: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表现了我的儿子很活泼、天真;家庭很幸福、温馨。师:评价的句式很整齐。
生2:第4小节最后一句: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一句是作者的感慨,想到生命,是希望母亲像春天的万物一样生机盎然。
师:生命,在文章中很重要,通过景色描写的亮丽,表达作者的愉悦,对母亲身体健康的祝愿。
生3:两个“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和使命感,句式整齐,优美;而且我和妻子各有所为,各为这个小家庭尽心尽力,一路上都是亲情。
师:真是蹲得坚如磐石,背起的是生命的昨天和今天,一蹲一背,定格了一幅美好的充满亲情的画面。生4:“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主意了:“还是走小路吧。”母亲开始未听从,但“摸”表现了对孙子的疼爱。“吧”表明有商量的余地,体现的是一种亲情的温暖。师:这位老人很温柔,对小孩子非常的关爱,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生5:“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说明作者是家庭的核心,负有责任,要让全家人平静的度过每一天。
师:是啊,对中年人而言,有沉重的责任,自须背负。亲情、责任感在文中表现得很好,两个成熟的生命就要呵护下一代,善待上一代。师总结:(投影)
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五:结束语。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人事景情,意味深长,表现人物“我”的情愫,读起来很舒服,很甜美。(投影)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谢谢同学们的努力,下课。
第三篇: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文实用研究技法
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文实用研究技法
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文实用研究技法之一:目录索引法
名师,是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或者是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出来的.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就要立意高远,就要首先关注到“研究”二字.----余映潮
(一)定义:就是将专业杂志上或者其他媒体中与研究内容相关资料的标题、作者、期号、页面等信息准确地、有序地、分类地进行记载排列以供日后我们快速查询。
(二)条件:(1)坚持不懈;(2)长期订阅几本专业杂志;(3)有自制的笔记本.(三)分类:1.课文分析目录;2.阅读教学设计目录;3.优秀课例目录;4.专题研究目录;5.试题研究目录;6.作文写作目录;7.教学艺术目录;8.名师研究目录;9.知识性文章目录;10.论文写作研究目录等.普通教师最重要是要建立:课文阅读教学参考资料目录和作文教学设计参考资料目录两种类别.(四)举例:<<背影>>资料索引的分类排列:1.课文背景材料(6处);2.课文赏析材料(14处);3.课文教学设计资料(12处);4.课文扩读资料(3处)(五)作用:1.积累丰厚的资料,增强底气;2.知道对某课文的最新研究成功和方向;3.运用资料解决教学教研上的难题;4.增强应用资料、优化组合、提高研究水平的意识。
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文实用研究技法之二:资料摘抄法
(一)定义:它是一种细化的,有选择性的资料性阅读的技法,它也是根据个人爱好或者教学研究的需要,将精美的难得的资料摘抄下来并分类加以保存的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积累方法。
(二)摘抄的内容:
1.教育、教学、教艺理论;2.课文赏析、背景资料、课文释疑资料;3.课文教例、专题课文研究等。(三)“视点”摘抄法: 1.精辟的观点;2.深刻的分析;3.奇妙的见解;4.精美的赏析;5.精彩的教例;6.精深的诠释;7.精妙的论据;8.多篇文章的综合论述;9.教学材料;10.对著名作者的精要评述;11.与专题有关的事例等.(四)操作角度: 1.索引式摘抄:内容的高度概括;最关键内容的作用;2.语录式摘抄:颇有韵味的语言;3.选点式摘抄:新颖的评说精彩的,分析到位的句段;4.浓缩式摘抄:首括句和关键句的摘抄;5.组合式摘抄: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学术资料;6.评说式摘抄:评说,感悟,感受,启迪等句段.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文实用研究技法之三:文本拆分法
(一)定义:“拆分”从细部从局部的角度入手研究课文,将课文内容拆分为“语言零件”,进行挑选并且重新组合,从中发现从课文整体的角度不易发现的精彩内容,以启迪教学的设计思路或者形成论文写作的素材.(二)“拆分”的作用表现和举例: 1.拆分之后的组合,分类,拼接等形成独立的语言现象;举例:(1)我教<<孔已己>>,巧用十个数:一个环境;两次到店;三种叙述;四种人物;五次取笑;六种描写;七种神情;八个时间,九次笑声;十个钱数.(2)<<故乡>>近义词精妙动词人物描写十几个叠词十几个色彩词.2.拆分后有深化发现,有超常的思维: 举例:(1).<<走一步,再走一步>>对“我”的的心理的成功描写.(2).<<十三岁的际遇>>精美段示:比喻排比想象反问呼告等五种形式.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文实用研究技法之四:横向联系法
(一)定义:从某点生发开去,将能够集聚到一起的材料积聚起来,从而辅展出一个个资料板快的方法就叫:横向联系法。它是一种连类及其,整合同类资料,板块积累,集聚精华的方法,它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理解教材的水平,设计教学的水平和撰写论文的水平。
(二)多角度的联系组合:(三)举例说明: 1.积累关键性的基础知识; 1.<<读写结合法练习设计方法论>>的材料组合: 2.积聚训练用的阅读材料;(1)仿写学用:<<组歌>>;(2)补说续写<<喂-出来>> 3.编织写作指导用的训练材料;(3)变角改写:<<智生>>;(4)想象创造<<藤野先生>> 4.组合学习语言材料;(5)话题短文<<故乡>>;(6)读后随感<<亲爱的爸妈>> 5.收集同一个论题的多个论据;(7)表达感受<<雪>>;(8)自由表达<<事物的答案>>.6.汇集某中文体的若干教法;2.<<陋室铭>>找朋友: 7.赏析有相同点的人物形象;<<守礁铭>> <<社区铭>> <<文章铭>> <<球迷铭>> 8.介绍景物描写的多种笔法.(三)相关论文的题目举例说明:.有关鲁迅的作品资料:1.鲁迅的作品中的儿童形象;2.鲁迅小说中的议论;3.鲁迅小说中的开头和结尾艺术;4.鲁迅小说中的“我”;5.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6.鲁迅小说中的“炼名”艺术;7.鲁迅小说中的步态描写;8.鲁迅的作品中的矛盾词语妙用举例;9.鲁迅的作品中的“手”的描写等.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文实用研究技法之五:纵深探索法
(一)意义:研究的视点较集中,有阶段性,而且十分需要耐心,需要不断地作出发现。
(二)开拓角度:问题、话题、课题、选题、论题、专题。
(三)举例说明:
1.“议论文”写作指导:运思的角度(1)单个举例;(2)集中用例;(3)并列用例;(4)对举用例;(5)叙议结合;(6)联想升华;(7)因果分析;(8)形象喻理;(9)表里分析;(10)类比分析;(11)辨证分析;(12)逆反议论。
2.咏物寄意”写作技法研究:(1)写物抒情;(2)托物寄意;(3)咏物喻人;(4)写物忆趣;(5)巧用象征;(6)物我交融。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文实用研究技法之六:精品收藏法
1.收藏“100”串起的著述;2.收藏有关“名师研究”的套书;3.收藏名师的系列论文;4.收藏对自己有益的书籍和辞典;5.收藏各套教材;6.收藏课外自读课本;7.收藏语文刊物的历年合订本;8.每年中高考试题专集;9.语文报刊的知识短文;10.各种媒体的优秀教例;11.某名家作品的各种研究资料;12.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奇闻妙事;13.收藏名师的一句话;14.收藏语文报刊中的好文章好的教例.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文实用研究技法之七:自建仓库法
当教师的人一定要能够很有耐心地积累资料,而且有毅力地积累由自己撰写或者编写的资料: 举例如下:
(一):1.100篇课文阅读教学资料;2.100篇课文赏析文章;3.系统作文训练资料。3.几十万字的教学笔记;4.100篇课例课后反思;5.语文教育专题研究资料;6.系统中考复习指导材料.(二):积累文言诗歌赏析短文语言表达模式:(1)整体概说式;(2)内容叙说式。(3)画面描述式;(4)语言赏析式.(三)阅读教学设计创新:1.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2.课中活动的创新设计;3.课堂提问的创新设计;4.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5.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6.教学手法的创新设计;7.教学细节的创新设计;8.学法实践的创新设计.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文实用研究技法之八:课文欣赏法
余老师主张一线的语文老师要多写课文赏析千字文,在研读教材上达到“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的境界。
(一)课文赏析千字短文的特点是:短、新、丰、美。
1.短:作者理解教材的能力,钻研教材的水平,提炼美点的能力及写作技法文字工夫的提炼。2.新:标题要新,内容要新,观点要新,表达技巧要新.3.丰:内容要丰厚、丰满、丰富。4.美:话题的选择,文章的层次,内容的组合,分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二)如何出新探究技法: 1.纵深探究----<<马说>>的语气;2.妙要列举--<<我愿是急流>>美点寻踪;3.选点突破---<<祝福>>的眼神描写;4.连续发现---<<再塑生命>>中的三种描写段;5.反复多角---<<狼>>的三次评点;6.横向牵连----<<称呼心情心理>>7.巧变角度---<<品一品<变色龙>中的人物群像>>8.渗透学法--<<安塞腰鼓>>的审美式阅读等
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文实用研究技法之九:案例分析法
(一)定义:就是对案例进行分析,进行品评析,进行剖析,进行赏析。这是语文教师最喜爱的高效率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一,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水平和策划水平。但是案例研究是有着相当难度的研究工作,连课改的专家们都避而远之。
(二)案例分析的种类与手法有以下几种:
(1)课堂观察(评课)(2)教例评点(3)课后反思(4)案例交流(5)案例归纳(6)案例跟踪(7)特例评说(板块式、师生合作)(8)美例欣赏
(三)优秀案例的写作表现在:言短意长。
例如:第5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余映潮老师听了14节课后,写作了《教师的话语浪费》一文,它的中心内容是:(1)开讲语浪费;(2)导入语浪费;(3)交代语浪费;(4)嘱咐语浪费;(5)插入语浪费;(6)组织语浪费。
特级教师余映潮语文实用研究技法之十:论文写作法 研究论文写作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时俱进”,关注背景,关注形势,要研究“时代”“前沿”“现在”。论文的写作要从微观入手,要找准写作的方向。论文写作的细节化研究:(1)四个关注:新背景 新栏目 新项目 新材料。(2)六个“新”:新创意 新命题 新视角 新方式 新语言。
如何找寻写作的内容呢:思想 探究 赏析 实践 策划
开发 触发 应对 繁衍 系列。例如《说说课堂活动的创新设计》可以分为:(1)分层次推进式朗读;(2)微型话题式品读;(3)妙点揣摩式欣赏;(4)拓展迁移式创编。
第四篇: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作者:余映潮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屏显1: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标题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就行。
生:这篇文章标题的意思是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师:嗯,很好。简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策”字的意思,课文没有注释。
生1:策略。
生2:在战国时期记录的一些国家的事情。
师:还有新的解释吗?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册”)。这个字“策”就是它,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你看这个“策”字很有意思,什么头?
生:竹字头。
师:这和当时的书写用具有关系,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
[点评]入题简洁,切入巧妙。解说标题,让学生明白故事情节,不经意间突出了重点;解说“策”字,既使学生理解了“战国策”的含义,同时又丰富了文化常识的积累,巧妙。没有刻意设计的导入语,师生对话,营造了平和轻松的教学氛围。
师: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放开喉咙,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2分钟)
师:咱们今天读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书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刚才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再来,各自体会,不要齐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好,开始了。
(生自读2分钟)
师:我觉得刚才读的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人物中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下面再把注释读一读,开始了。
(生读注释1分40秒)
[点评]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真正落实了“读”。
师:好,看屏幕。
(屏显2: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师:我们现在开始讲成语故事。齐威王这个人呢,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kūn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
(学生准备3分钟)
师:好,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师:好,哪位同学试一下?
生:在齐国有一个面目清秀的人,名叫邹忌,有一天早上他起来穿戴好衣服,分别问他的妻子、他的妾和他的一些门客,说,他和城北徐公到底谁更加的美丽?他的妻、妾、门客都说他比徐公更加美丽,于是他入朝见了齐威王,对齐威王说了他早上的经历,齐威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说“甚善”,于他便下令鼓励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来维护朝政的平和,于是在这好条令的实施下,齐国更加繁荣,使其他一些国家皆朝于齐,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的来历。
师:好,他试的很好,用很简洁的方式述说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一个小小的弱点,“门庭若市”的细节没有说出来,对不对?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非常热闹,于是后来就有了„„挺好的,谁再来说一次?
生2:在齐国的时候,有一个美男子叫邹忌,他有一天问他的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谁美?妻子说他比徐公美;他由于不自信,又问了他的妾和来他家作客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都是说他比城北的徐公美,但是等到第二天徐公来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样子大不如徐公美。他由此联想到现在齐国的形势,就去面见齐王,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齐王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开始广纳善言,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来挑自己的毛病,然后群臣都到朝廷来上书,朝廷里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的。他有一个优点,他点出了邹忌因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而联想到了国家大事。还有没有同学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生3:齐国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人,他叫邹忌,有一天他早上起来之后问他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您非常美丽,徐公怎么能比?”于是他又想到国家大事,就入朝见威王,告诉威王已经受蒙蔽很深了,威王就开始下令说:“如果谁有兴德之言进谏给我,就能受赏。”群臣、百姓都来进谏,所以门庭前面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你看,三个人讲的这个故事,逐步到位。但从“简说故事”这个角度来讲,还可以比刚才这位同学再简。好,你来。
生4:齐国的邹忌在与城北的徐公比美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于是把他得出的这个道理建议给了齐王,齐王认为他说的很正确,于是就广开言路,他的臣子和子民们都去朝廷上给他进谏,十分的热闹,于是齐国就繁荣昌盛起来。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你看,他更简了,但是又简过了头。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师笑)邹忌本来很美,但是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从里面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这样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点就够了。好了,这就是“简说故事”。
[点评]简说故事,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此环节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给学生足够的说话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说话才能,教师及时地发现并表扬优点、适时点拨不足,让学生在自信、快乐的氛围中逐步“简说”到位。
师:下面再来一个学习内容,巧编练习。
(屏显3: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师:你们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他编少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好,开始。
(学生准备3分钟)
师:好了,把你编的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同桌互相审查半分钟)
师:好,展示你们编的练习题。
生1:我编的是“谤讥于市朝”与“朝于齐”的“于”。“谤讥于市朝”的“于”是“在”的意思,而“朝于齐”的“于”是“到”的意思。
师:好,词义的辨析出来了。你还可以找其它的“于”,课文里还有不同的意思。
生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如”的意思,“门庭若市”的“若”表示“像”。师:好,出来了,又一组。
生3:我找的是两个“之”字,一个是“由此观之”,这个“之”字是代词,代指邹忌所讲的这个事情。“闻寡人之耳者”这个“之”是“的”的意思。
(百度:之,是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师:好,又一组。
生4:我找的是“朝”,“朝服衣冠”“朝”指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指朝廷,“皆朝于齐”“朝”是指朝见。
师:“市朝”呢?还有一个“朝”,对不对?
生5:还有三个“之”字。“朝廷之臣”的“之”是“的”,“由此观之”的“之”代邹忌说的这件事,“孰视之”“之”代指徐公。
生6:我也是补充,补充“于”字,还有“皆以美于徐公”,“于”是“比”的意思。
师:好,“于”还有一个含义,还要找。
生7:我觉得“之”字还有一个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在第一自然段“吾妻之美我者”。
生8:我找的是两个“闻”字,“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第一个“闻”是使某某人听到,第二个“闻”是知道。
师:我觉得还有。比如说两个美字。“吾妻之美我者”,“赞美我,认为我美”;“臣诚之不如徐公美”,“美丽”的意思。还有“甚”,“君美甚”“非常”啊,“王之蔽甚矣”“很厉害”啊。
[点评]巧编练习,解决了文言文字词理解问题,打破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设置练习学生完成的常规模式,展开大面积的学生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师:好,看一下屏幕。
(屏显4: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
师:这个“于”字,“欲有求于我也”,“对”呀,这个意思刚才就没有说出来。“皆以美于徐公”,“比”啊。“皆朝于齐”,“到”啊。“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啊。它有四个含义,有比较细微的区别。“朝”字,不仅词义,读音也有区别。“朝服衣冠”,“早晨”,“入朝见威王”,“谤讥于市朝”这个“朝”指官员集会的地方,市和朝在一起是公共的场合;“朝于齐”指朝见。还有更有意思的一组词——
(屏显5: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师: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师:下面再来做一件事——
(屏显6: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师:翻译一下。
(学生自主翻译1分钟)
师:“地方千里”,这个词要区别一下,地方方圆千里。一齐把老师的翻译读一下。
生:(齐读)朝服衣冠:早晨穿戴衣帽。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弗如远甚:不如(徐公)相差很远。地方千里:土地纵横千里。王之蔽甚矣:王受蒙蔽太厉害了。时时而间进:不时还偶有进谏。
[点评]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讲析,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层次。不仅让学生明白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而且受到学法和思维方法的启迪。
师:最难的问题要出现了,请沉思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故事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开始思考。
(屏显7: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学生自主思考2分钟)
师:互相商量一下吧
(学生商量1分钟)
师:各抒己见,哪一位先来?
生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话中的“私”“畏”“求”三个字写出了我的妻、妾、客都是因为某种原因惧怕我或者求我,而邹忌并不因为别人对他有什么原因而失去了自知之明,这句话写出了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
师:嗯,你再强调一下哪几个字。
生1:“私”“畏”“求”。
师:从三个字看出来,邹忌没有听他们的话,没有沾沾自喜,这就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了。
生2:我感觉也是应该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第一自然段“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字,因为邹忌如果不“窥”的话,不可能去问他的妻、妾和客。
师:这个“窥”字引出了一个故事。
生2:还有一个“暮寝而思之”的“思”,我认为邹忌不“思”的话,就想不出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个“思”字,也就没有下面进谏齐王的故事。下一个是“王曰:‘善!’”这个“善”字,如果齐王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也不会下令群臣进谏,不会有“门庭若市”这个现象,也不会使齐国走向繁荣昌盛。
师:你很能干,很能抓关键字眼。
生3:我也说是这个“善”字。单单一个“善”字就表明威王已经同意邹忌的建议,“善”字同时也说明了威王善于广开言路,能够察纳雅言,说明他是一个明君。
师:他品了一个“善”字,而且从这一字可以看出威王是个很贤明的人。
生4:我说的是第一段中“窥镜”的“窥”字,表现出邹忌爱美的特点。
师:这个“窥”字很有意思,它的含义比较丰富,有人说它是偷偷地看,有人说它是沾沾自喜地看,有人说它表现邹忌比较爱美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那个时候用的镜子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很明亮的镜子,是铜镜,很模糊的,所以要仔细地看。
生5:我觉得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字,也写出了邹忌有自知之明,非常了解自己,不夸大自己,不炫耀自己。
生6:第一段中“暮寝而思之”的“思”字,从这个“思”字我们看出邹忌是个善于思考,能够反思和自省的人。
师:好,我来小结一下。你们的发言真的很精彩,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你们都说到了。看这个“思”字,“思”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很明白的一件家中小事,引发了一个智慧的人的思考,他从一件小事里面,想到了国家的事,因此就有了“讽”。这是文章行文的一大转折,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刚才这个同学很会抓关节,什么关节呢,就是故事发展转折的几个字眼。“思”字抓的很好。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笔的高妙。
(屏显8:“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师:好,再看,第二个字“善”。
(屏显9:“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师:这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因为一个“善”字才引出了下一步的行为、举动,获得国民的拥护,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他能够接受人家的意见,才有了治国的方略,才有了国家的兴旺,才使得人家皆朝于齐,而且从这个“善”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王者的尊贵形象。
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很感谢大家能够在阅读文章时比较准确地抓住关键字眼。
[点评]“思”“善”二字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关键字,引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这两个字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这两个字的作用是这节课最闪亮的教学环节。
师: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屏显10:学习活动小结:简说巧编深思)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努力,谢谢大家,下课。
【总评】
整节课教学如行云流水,学生如沐春风;余老师点拨引导儒雅从容,听课教师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受益匪浅。这节课可以引发我们反思如下问题。
一、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节课用时50分钟,其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约16分钟,学生发言约18分钟。教学过程中,余老师让学生从容读书、从容思考、充分交流、顺畅发言,不催促、不打断,面带微笑,适时鼓励„„这些都使我们的不断提醒学生快速读书、勿勿交流、让自主合作流于形式的课堂相形见绌。
二、怎样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时间上看,余老师讲了约16分钟,用时不少,话语不少,但却未有丝毫啰嗦和喧宾夺主之感。课改后,课堂上教师讲不讲、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余老师的“讲”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三、怎样让课堂绽放精彩
语文课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精彩在于课的内涵。余老师以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新颖、有实效。其间除适时的知识拓展、学法引导外,余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思”“善”等关键词语的探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这节课涂抹上最亮丽的色彩。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精彩,最根本的应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角度与深度。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余老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解读给我们作出了示范。
第五篇:特级教师余映潮讲小说教学艺术
特级教师余映潮讲小说教学艺术
小说,典型地表现生活的叙事文学形式之一;它是”形象”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创造性构思的艺术,综合地有创意地运用表现手法的艺术。
从小说的文体教学的内容来看,其教学的内容可分为这样四个层次:
一.知识层次: 结合文本的教学进行有关小说基础知识的教学,丰厚学生的积累。如:小说的类型,小说的类别,小说的作者、题材、流派风格,小说的要素,小说的”描写”“线索””环境”“细节””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等有关的基本知识以及积累
一定的语言材料。二.理解层次: 从小说阅读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如:课文的内容层次,课文的结构特点,课文的情节发展步骤,小说的要素在文中的体现,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课文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语言的品析及课文中词句的含义,以及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把握小
说的主题等。三.欣赏层次: 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情节结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
如: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欣赏小说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注意描写手法与表现手法,注意精彩细节的欣赏以及欣赏小说的结构手法与特点等等。
四.探究层次: 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读小说的能力。
如: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涵及其社会价值;从创新性、独特性、多样性、社会影响与文学史的地位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多角度地多元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搜集相关作家作品的评论研究资料;尝试写作小说评论,等等。
从一篇课文来看,在常规的教学中,小说教学的内容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理解层次: 它包括: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小说要素的辨识,情节的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整体理解,描写方式的辨识,字词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表达作用的阐释,重点段落的品读,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等等。
二.赏析层次: 它包括:主旨的理解,线索的分析,人物形象的鉴赏,语言艺术的欣赏,构思艺术的品味,人物塑造手法的品析,环境描写的技法及表达作用的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的评价,读者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的表达,等等。
三.扩展层次: 它包括:搜集与作者、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参读课文分析或课文鉴赏的有关文章,联读或比读与课文有某种联系的课内外小说,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戏
剧影视作品,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文实际与教学的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要点明晰、线条简洁的组合。如《孔乙己》的教学,我们可以突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欣赏点”–小说的构思艺术,带动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真正有着小说教学味道的教学:
第一个特点是,小说多角度铺展了人物描写的线条: 孔乙己的”偷”是人物描写的线条。“偷”是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为喝而偷,深刻表现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偷”也是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偷”更是孔乙己挨打的直接原因。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
孔乙己的”手”也是人物描写的线条。除了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有四种特殊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穿着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孔乙己这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他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描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
孔乙己的”脸”又是人物描写的一个线条。课文用”青白”“红””灰”“黑”等寥寥数字,对孔乙己的脸色变化进行了五次描写。这些极为简省的笔墨,也是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涨红”显示了他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别人揭短的心理,”灰色”则表现了他内心的遗憾被人深深击中之后的痛苦。又如孔乙己出场时是”青白”脸色,而最后一次出现时,已是拖着断腿,面目全非。”青白”表现了他在半饥半饱中延续生命,”黑”则表现了他已受到巨大摧残,完全没有了活力。从”青白”到”黑”的变化,包含着在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许多悲哀。
还有”孔乙己与’酒’””孔乙己与’笑’”,都是描写人物的突出线条。
第二个特点是,小说有层次地展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在作者的笔下,孔乙己经历了从出现到消失的生命历程,这种生命历程让我们对人物有了这样一些认
识:
一是从身份、外貌上对孔乙己的直接认识: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有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人,是一个有着睁大眼睛的样子、不屑置辩的神气、颓唐不安的模样、极其惋惜的表情、恳求掌柜的眼色的人。
二是从习惯、性格上对孔乙己的进一步的认识: 他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他是一个酒客,是一个好喝懒做、偷偷摸摸、经常挨打的人,是一个迂腐的自命清高的人,是一个生活在极其冷漠的环境之中的人,是一个受到无情嘲弄的人,是一个地位低下到不如当时的一个”短衣帮”的人,是一个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人,是一个不时有善良天性流露的人。
三是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上
对孔乙己深入认识:
他是一个没有爬上去的读书人,是一个人生的价值连十九个钱都不如的人,是一个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演出了一幕更比一幕惨的悲剧,又在笑声中凄然消逝的人,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是一个”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第三个特点是,小说线索式地在全文中贯穿着对比手
法: 《孔乙己》通篇使用了对比手法,深沉地表现着人物的命运。例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爬上去的丁举人和跌下来的孔乙己、酒客的”快活”和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价值与粉板上的十九个钱、阴冷的天气与热闹的笑声等,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总的来讲,文中的对比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又如通过掌柜对三种人不同态度的对比,把当时社会欺贫媚富、冷漠虚伪的人际关系作了生动的表现。
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喜剧气氛和悲剧命运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病态。又如最突出的一组对比,即孔乙己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场,在外貌、语言、声音、神态、动作方面的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