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谈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关系国家的兴亡。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之一。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从根本上还没有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家长重视等方面仍然还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偏远山区乡村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是广大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当前,农村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逐渐萎缩,城镇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优质学校班容量越来越膨胀,这种愈来愈大的城乡差距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当“城市学校挤破头、乡村学校无人读”的分化现象越来越大时,消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实现教育的相对均等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社会课题摆在面前亟须解决。针对当前农村教育特别是部分偏远山区乡村的教育问题,有待于急需解决。高度重视、着力解决农村教育特别是部分偏远山区农村教育问题势在必行。
农村小学均衡发展存在那些问题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这种改革同样波及到乡村教育,由改革所带来的问题和乡村教育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相互交织,使乡村教育发展面临困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3、适龄学生入学的积极性不高,过早辍学成为突出问题。乡村子弟入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考上大学而摆脱农村,能否顺利地读完大学和就业成为乡村学生首先要考虑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大学生毕业后实行市场择业,由于经济整体发展步伐缓慢,用人主体短缺,缺少人际关系的农家子弟即使大学毕业也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算经济帐,不肯在教育上多投资,而是提早要求适龄学生务农或就业,而一些适龄学生感到上学无望,也愿意提早走向社会。
4、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大量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城市小学学生数骤增,大批农村优秀青年教师被选拔到城市学校任教,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农村师资力量越发薄弱,教师配备不全,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而地处偏僻、条件差的农村学校教师更是紧缺,从而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白天只有上课的时间,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加之,学校教师少,管理制度不健全,使部分教师因此而工作作风散漫,得过且过。新分配
4制定出台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的政策措施,及时引进年轻的优秀教师和一些急需的学科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集中解决农村小学各学科专任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建议出台有关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城乡轮岗的政策,把到农村任教年限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及岗位晋升的必要条件,适当放宽农村小学教师晋升教师职务的条件,提高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通过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优先录取等政策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以改善和提高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师资水平。
3、加强班子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大部分的班子成员都是本校提拔上来的,除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不高之外,各种利益集团的纠缠不清也直接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农村学校在本身管理制度建设上有先天的缺陷性,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大多办学时间很长,教师间大多是本地人,互相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相对来说管理的实行牵涉到的因素更多,往往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流于形式。所以引进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很容易,但如何让它生根发芽,在实际学校管理中发挥效能,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多了。而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头羊”,领导班子的能力和作风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为此,首先要建设一支团结务实、高效进取、敢抓敢干的领导班子。
4、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78-
第二篇: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例谈
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例谈
党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个大课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都要朝着均衡方向发展。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辖区内有2所完小,4所初小,1个教学点。学校存在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普遍性的问题,与城区学校相比,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师资水平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即使是校内各所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也不均衡,各校发展不平衡。面对这些问题,几年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校务实探索、拓展整合、在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一、立足校本,整合校内教育资源
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从中心学校内部来说,主要体现在教师个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差异,不同类型学校师资的调配,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料的配备、教学管理等方面。我校结合学校的客观实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优化整合,有效促进了校内资源最大限度的均衡。
(一)、调整布局,撤并整合
针对中心小学学校发展不平衡、学校布点分散的特点,我们制订了近、中、远期学校布局调整的规划,近期内,我们首先已经把坪路、万石溪、月港等初小学校中高年级的年段就近撤并到希望、江亩坑两所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优质的完小学校,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初步体现了比较好的成效。中期,我们将利用已经在投建的江亩坑小学寄宿制学校的落成,撤并三林教学点,保留4所初小的低年级教学班,让中高年级学生全部并入完小寄宿学习。远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寄宿制学校的相关师资管理配备的逐步完善,我们计划撤并所有初小,做大做强两所完小,力图让全体青少年共享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合理调配,共享师资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对全体教师个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我们合理调配师资,一是采取从补贴、评优评先等方面政策倾斜,保留薄弱初小的教学骨干力量,做到“校校有骨干”,力图均衡教师资源的配置;二是建立流通轮岗制度,骨干教师轮换薄弱初小任教;三是跨校兼课制度,每个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是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的教育质量的保证,这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底线;针对音、体、美等学科师资缺乏的现状,全中心统筹调配,合理调整课时,让音、体、美等学科骨干教师跨校兼课,有效保障了课时的开齐开足;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做到了校内优质师资的均衡共享。
二、携手共建,共享城乡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主要还体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山区中心小学,与城区学校相比,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管理水平,差距相当大。对此,我们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利用漳州市“百校千师送教下乡”和“百校携手共建”的有利时机,我校与诏安县南诏中心城内小学签定了“携手共建”协议,建立了健全的帮扶机制,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
(一)、“送教下乡”
南诏中心城内小学精选了几位教学名师,结合我校教学教学实际,精心准备了“五个一”,即上一节观摩示范课,做好一次课改专题讲座,指导一位结对教师写一篇有水平的教案,上好一节有质量的课,完成一篇教学随笔或反思。通过送教下乡的一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城区教师的优质课也让农村的孩子获得教益,实现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与农村学校共享。
(二)、“结对帮扶” 我校与诏安县南诏中心城内小学签定了“携手共建”协议,其中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双方分别选择五位教师结成对子,并且任教班级建立友好班级,让五对教师之间从备课、上课、班级活动、教研等教育常规项目和环节进行交流帮扶,农村山区的教师向城镇教师获取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钻研精神,城镇教师在帮扶过程中也从农村山区的教师身上感受农村教师的艰辛和奉献精神,再一次获得深刻的师德教育。友好班级的活动让城乡的孩子“主题互动”,合作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比如“书画联展”、“标本制作”等活动,让城乡的孩子在活动中携手成长。“结对帮扶”既让教师专业水平得到发展,职业精神得到升华。又让城乡的孩子,真正实现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教育资源的美好愿景。
三、做实“农远”,统整网络教育资源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我校结合“农远”项目的实施,本着“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原则,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做实“农远”项目的落实和实施。
(一)、多方筹措,确保“农远”配套的到位
根据县教育局的规划,中心小学三所小学将配备“农远”设备,对这项工作我们十分重视,在中心校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除了节约办公经费投入之外,我们争取乡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发动关心支持教育的企业和有识之士捐献爱心,取得兄弟学校的帮助,筹措资金和物资,完善了三所小学媒体播放室、光盘播放点和和卫星接受教室等“农远”专用教室的防盗网、窗帘、课桌椅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为确保了“农远”项目的顺利落实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强化培训,提高“农远”技术的水平
对于“农远”项目的实施,中心校班子认识到位,把“农远”运用技术的培训摆上重要的位置,把培训情况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纳入“常规管理”范畴,与教师量化管理制度挂钩,通过县、中心、小学三级培训,做到人人受训,“农远” 运用技术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为确保 “农远”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师资保障。
(三)、建立制度,保障“农远”课程的落实
“农远”设备配备完成后,中心校及时制定了几项制度,确保充分发挥和利用“农远”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整合了来自广阔空间——“天网”和“地网”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了让乡村的孩子与城市孩子共享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望。一是课时保障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我们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要上好两节运用“农远”资源的学科课;二是专人负责管理制度,指定骨干教师负责全中心的资源下载和整合,为教师的运用提供帮助;三是检查管理制度,把教师运用农远设备的使用日志、考勤的检查纳入正常的学校常规管理轨道,逐项量分,计入教师业绩,与评优评先、奖金、福利、职称评聘挂钩;四是课堂评优推动,通过“农远优质课”评比的推动,促进教师拓宽渠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几项制度的有效执行,对于保“农远”课程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大课题,也是牵涉的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才可能成为现实。我们中心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自身职能,从学校布局调整、师资调配、拓宽渠道整合利用有效资源方面进行了稚嫩的尝试,路还长,有待继续探索,让城乡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教育资源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第三篇: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关系国家兴亡。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务之急,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现在每天都有人在讲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大家也都知道教育要公平公正。但真正去促成教育均衡发展人却不多,落实到行动上还是有一定距离。然而,老百姓对“读得好”和“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教育的公平性成了社会的焦点问题,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农村的教育资源贫乏,这是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现状。我县也不例外。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硬是克服各种困难,把自己孩子往县城学校送。这样的一股风,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造成很多的农村孩子都往办学条件好的学校挤。结果,县城学校班级已人满为患,有的班级人数超过70人,严重超编。通道都坐人,教师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根本就无法上课。学生受到好的教育,变成一句空话。而农村小学有的班级只剩下5、6人,教室里空空然,冷冷清清,没有一点学习氛围,上课效果同样不好。还有,农村的小学生,小小年纪就远离父母,背井离乡求学,寄托在别人家,管理不到位,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家长又得每月多花500元至700元,给本来就不算富裕的家庭增加负担。农村小学教育出路在哪里?教育均衡发展路在何方?
现以山城中心小学实际情况为例,针对教育事业均衡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
山城中心小学现有教师254人,18所小学。(中心校1所,教师112人,学生2100人。13所农村完小校,4所农村初小校,教师142人,学生1877人)除中心校地处县城外,其余均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农村。如汤坑小学、山边小学等学校与邻县交接。农村小学有的虽然只有50到60个学生,却有六个年级。学生少,班级多。7个教师,除毕业班安排2人任教,其他5人都要包班。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紧,基本上没有配备专职的老师,有的学校整年没有歌声。还有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有的学校平均年龄54岁。因为种种原因,山城中心小学很少分配新毕业的师范生。有的是老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代课转正的,有的是在外乡镇任教数年后调入。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研能力相对低,教师素质相差甚远。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小学与中心校的教学质量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就跑到县城学校读书,造成恶性循环。现状令人担忧。
二、存在问题。
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年龄大,教学整体水平不高。
随着大量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县城中心小学学生数骤增,大批农村优秀青年教师被选拔到中心小学任教,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农村师资力量越发薄弱,教师配备不全,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整体学历水平较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能力较差,又难有培训的机会,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制约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校“门前冷落车马稀”。学习氛围差,教学质量不好。
因为学生少,教师配备也少,造成学校冷冷清清,校园没有生气。学习氛围差,班级没有优生,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老师上课没有激情。再加上老师少,教学工作压力大,任课要跨班和多科,整天累得直不起腰。配备专职教师更是一种奢望。有的老师长期在农村小学任教,思想有情绪,消极应付,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教学成绩提高慢,造成社会、家长有意见。
3、学校缺少相应的教研评价制度,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不快。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对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考核评价缺乏相应的配套,原有的评价无法体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付出与价值,这也严重制约着当前的农村小学教研工作,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不高。教师不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更新教学方法,就难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4、客观环境限制学校教研活动,平时教研有名无实、效果差。
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学生数少、学校规模小,年级基本上以单班为主,年级备课组几乎就只有一个老师,许多老师都要身兼数班、多科,教师工作量大,分身无术,想参加教研活动也没时间。教学研究经常是一种奢侈的想法,有心无力。学校教研管理只处于一种低层次的听课、评课上,难以做到集体备课、集体评课,难以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教研没有实质性的效果。
5、学校经费紧张,钱少难办学。
因为学生少,学校经费紧张,捉襟见肘。所以教师较少外出学习,交流进修的机会也少。有的学校的教育刊物报纸等学习资料几乎没有。新教育理论的信息不灵。外出学习没机会,在校学习没资料。如何去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6、送教下乡,效果不显著。
平时我们也组织中心校的青年教师送教下乡,到下面农村小学上课,和农村小学的老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同时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到中心小学上课或听课,让广大农村教师体验中心校浓厚的教研氛围,但力度不够,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三、主要对策。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师德师风教育,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在教师中倡导“立足本职作贡献,争先创优当先锋”。让教书育人成为教师的工作守则。让爱岗敬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特别要重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全中心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2、整合农村办学资源,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
合理整合农村小学,优化教育资源配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要以这次全国“校安工程”的校舍建设为契机,认真进行布局调整。对现有的学校重新规划布点,留下7所完小校,3个教学点。除中心校外,其他的6所布局都是附近村相对中心点,另外设立三个教学点,方便学生上学。要加强对这些学校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把撤并学校的图书、仪器、桌椅等集中起来使用,老师也集中在一所学校上课。彻底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让广大的农民子弟能就近入学读书,并学得好,留得住。既减轻家长的负担,也减轻县城学校的压力。
3、加大送教下乡力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继续做好组织中心校的青年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的工作。青年骨干教师到下面农村小学上课,和农村小学的老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把最新的教育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村学校。同时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到中心小学听课,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理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4、实行教师动态管理,促进县城教师和农村教师互动。
鼓励青年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中心小学建立县城青年教师轮流支援农村小学制度,服务期限3年,服务期满调回县城。35周岁以下的老师,人人都要轮岗。对到农村小学服务其间,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方面给予照顾。选派规模大的农村小学、年轻一点的老师到中心小学所在校跟班上课,学习一段时间后回原学校任教。
5、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策。为更好做好这方面工作,我们选择了《城乡协作的教研意义与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就是要加大中心校和农村校教研的合作力度,每学期开展6次的教研互动(中心校教师到农村小学上公开课4次,农村小学教师到中心小学上公开课2次)。目的是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教研质量,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竭力促使山城中心小学范围内的学校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小学生不再往县城挤,减轻家长负担,减轻县城学校的负担。
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又感到这种城乡协作的教研力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需求,满足不了农村小学提高质量的需求。我感到中心校和农村小学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学水平等,中心校老师和农村老师在教研方面较难取得共识。结果造成一头热一头冷,我们是想让教师多学一点,但老师们似乎不领情,教研效果不是很明显。为克服这一现象,我们要加强“片区教研活动”。所谓的“片区教研活动”,就是把几所相邻的农村小学联成一个教学片区,在这样的片区内开展教研活动,既省时又方便。大家的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条件又在同一个层面上,比较能沟通,教学方法较能产生共鸣,可以说“片区教研活动”是“城乡教研协作”的补充和延伸,效果不错。
“片区教研活动”至少每学期要开展2次。中心小学指定教导处的一位副教导专职负责。每次教研都要求精心准备,每次的活动都进行登记存档,使“片区教研活动”开展扎实有效。真正提高农村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以上的对策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贯穿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而教研活动是主线。我们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搞好各种层次的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研活动质量,为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创造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水平又是均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把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抓好,把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把学校办成家长满意的学校,就近入学应该是农村广大家长的愿望。广大的农村家长就不必把自己孩子往县城学校挤,就不必让自己孩子,小小年纪就远离父母,背井离乡去求学。就不必使学生家长每月多花500元至700元,给本来就不是富裕的家庭增加负担。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第四篇: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之我见.doc
发展之我见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因此,教育也随之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事业。当前,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仍是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参差不齐,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是实施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重要前提。
一、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呼唤教育均衡发展。
1、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少,学校硬件设施差,我乡11所小学中,只有中心校校本部办学条件稍微好一些,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等。一般的农村小学只能保证有地方上课,而一些基本的教学配套设施,如:音乐室、美术室、健身房、图书室、实验室等,只能出现在孩子的幻想里。
2、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缺乏体育、美术、音乐、英语等专任学科教师,即使有这类教师也只能兼职,应对上级的督导把课开开。师资结构不合理,出现老龄化。老教师适应不了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一部分小学教师出身民办,文化程度不高,又因家在农村,节假日常常要为家庭生计奔波,故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妨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的推进。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以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目标取向和策略选择,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全民族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之我见。
1、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重视教育的氛围,让人们认识到中国要发展、经济要腾飞、教育是关键。
2、建立健全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价体系,帮助落后学校发现不足,寻找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制定改进措施,限期整改,以实际行动赶超先进。
3、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名师共享”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上指导课,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
4、建立健全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补贴细则。实施支教活动,扩大教师的流动面,实行教师轮岗制。城市教师必须到农村小学支教一至二年,方能得到晋升。设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对长期支持在偏远农村任教的教师实施特殊津贴。鼓励青年教师到偏远学校支教,对支教的教师同样实施特殊绩效工资津贴。
5、优化学校结构,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寄宿学校建设,完善管理方法,逐步撤并一些规模较小、存在价值不大的学校,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优化配置,保证教师老、中、青结合,学历高、低互补,集几村之力办一所学校,对学校
第五篇: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摘 要:促进小学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能够推动民主平等,保障公民权利,实现教育的全面深入。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会导致教育水平低下,学生无法得到教学保障,影响农村地区的人才发展。造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因为主要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师资力量有限,教育资源短缺。想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教师专业素质,实现农村地区小学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小学义务教育 农村 发展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减小城市和农村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教育水平和教学设备质量,保持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充足,教学需要得到充分满足,配备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开设各类课程,使各地区的办学质量达到国家要求水平。
一、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案例
据调查,某县是省级经济欠发达县,人口 123 万,全县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面积广,山区面积占三分之二,贫困人口有 40多万,所辖 36个乡镇有 25 个欠发达镇,落后的乡镇农民年均纯收入仅有1211元,与经济发达的镇的9000多元相距十分悬殊。不平衡经济状况导致了该县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当前,这些农村山区薄弱学校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第一,经费短缺。欠发达乡镇财政困难,不少地方不但没有教育投入,反而截流、拖欠、挪用教育经费。2000年至 2002 年,全县 25 个乡镇拖欠教育经费达 2100万元。山区薄弱学校公用经费缺口较大,2003 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仅有45.74元,初中仅有 49.84 元,维持日常运转都十分困难。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负债近1亿,大多在农村山区学校。第二师资薄弱。农村山区教师待遇低,交通不方便,办学条件差,优秀师资外流严重。全县1331名代课教师,大多在农村山区学校。第三,设施落后。所有的农村山区学校办学条件都达不到省I类标准,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正式的运动场地,没有实验室、电教用房,缺少基本的图书、仪器、电教设备。此外,农村山区学校尚有 C、D 级危房3.5万平方米。第四,布局失调。全县 60人以下的小学还有31 所,占小学数的 13%,09个班400人以下的初中,还有13所,占初中所数的 20%,最小的一所小学只有 4 人,这些微型学校分布散、规模小、效益低,均处在农村山区。由此可见,该县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当前,农村山区初中毕业生因为学业不良、缺乏生活技能,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路”的尴尬。
二、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
(一)完善教育硬件设施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均衡配置学校办学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精神。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加大经费配套投入、相关部门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大力发展教育。根据这一意见的提出,各地政府应加大对本地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让各个校园购进新式的学习资料,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材,在操场上安放多种体育锻炼器材。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让学校使用教育经费在对原有教室进行翻修的基础上,新建实验室、多媒体专用教室和学生活动中心等。美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设备保障。使农村小学在教学设备上符合国家的办学标准。让各个校园在基础设施相一致的基础上实现公平教育。
(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缩小和城市校园的差距,更要在教学质量上达到一定水平。农村小学校园应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深入落实素质教育,突破教育的限制,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德育?橄龋?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省、市、县都拟有“素质教育评估指标”,各级分别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评估验收。各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如每年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篮球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文娱汇演、一二?九爱国演讲、读书征文竞赛等丰富的活动。全面推进了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综合发展。
(2)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以学生为前提,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育的目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小学生课业繁重,学习压力过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此问题,各地农村中小学应学习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如在教学中采用“洋思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学习效率和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学校开设的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学生没有了学习压力,生活得更愉快了,成长得更健康了。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琢磨基石的工匠,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贫穷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基本数量的缺少、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师短缺、师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是之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但是,二十年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相关的优惠政府,引进优秀教师;加大对“豆芽科”教师的培养。各级教育部门积极鼓励教师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学历提升,利用暑期时间组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育培训、学科培训;学校整合等一系列措施。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准、文化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象得到缓解。
三、结语
农村小学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城乡间的经济环境差异。对于教育不均衡问题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善,政府部门应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扶持力度,改善由于教育经费不足造成的农村地区教育质量下降问题,促进公平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J].人民教育,2001,(7).[2]林清华.2006年基础教育研究发展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