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创新教学的几点尝试1(精选)

时间:2019-05-13 01:1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古诗词创新教学的几点尝试1(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古诗词创新教学的几点尝试1(精选)》。

第一篇:初中古诗词创新教学的几点尝试1(精选)

初中古诗词创新教学策略 中宁大战场中学 曲晓菊

【内容提要】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重翻译分析、背诵默写,忽视了古诗语言精练,节奏明快,音乐感强,形象思维丰富,感情色彩浓厚的特点,以致放松了对诗的意境教学,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艺术真谛的感受,束缚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致使古诗词的文化底蕴流失殆尽。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利用配乐歌唱,编谱乐调,情境感染,更改字词,变换文体,联想类比,编排情景剧,丹青描绘等多种方式,形象、生动、完美地展示了古诗的艺术魅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关键词】古诗词 意境 欣赏 体验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目标可以说突出了“欣赏”和“体验”,强调了“积累”和“运用”。但是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师只需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传统课堂上强调古诗词的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对诗歌意境的体验和欣赏。诗词的语言美、感觉美、意象美、意境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考试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因此我们应积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对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以“立人”为中心,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为此,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创新,效果颇佳。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因此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自主体会,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体会声情并茂地去读,毕竟老师的朗读代替不了学生的感悟,在学生的初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然后再范读或让学生听录音。这样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配乐歌唱,再现古诗词节奏魅力,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古诗词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用来演唱的。

《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特有的气息,它所具有的音乐气息是其它体裁文学无法比拟的,诗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因此声情并茂的诵读还不足以真正展现古诗词节奏魅力,而给古诗词的配乐演唱则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再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诗词欣赏真正成为文声并茂的整体。如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时,配上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轻轻哼唱,一边体味诗词的意境。另外还让学生自己为古诗词编调或者利用现有的乐调填古诗词,让现成曲谱与古诗词“联姻”。使学生在唱中背诵、积累古诗词,在唱中体会古诗词的节奏美、音乐美,领会古诗词穿越时空的魅力。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积累的速度,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为古诗词谱曲的过程就是理解诗意,体悟诗情,融入情感,进入情境,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为欣赏诗词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当然教学中邓丽君的《淡情幽幽》专辑、杨小林的《绿蓑衣》专辑、林红的《欲去又依依》、《中华少儿古诗歌曲集160首》等都可以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音乐手段实施的经典资源。

三、情景感染,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而古诗词的意境美是一种不可言明、只可意会的感觉,能让人的心灵在一瞬间穿越千百年时光与当年作者的心境重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迈,“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阔······诗人笔下一个个平凡的汉字舞动起来,成为鲜活的画面,这是一种无言的感动。但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老师就是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而不得要领。为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人的情感,古诗词教学的应注重情景的创设,化抽象为形象。而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如在教《清平乐·明月别枝惊鹊》时,我先把一组配有音乐的图景展示给学生:皎洁的月光,广阔的田野,美丽的村庄,静静的树林,惊飞的鸟雀,千啭的蝉鸣,不绝的蛙叫。再让学生看图片描绘情境,此时学生思维像打开了的闸,尽情的叙写,描绘出一片田间丰收时的景象。更有甚者还想像到自己身临其境的 2 情境。接着我让学生为本图片配上一首诗词或写一段画外音,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清平乐·明月别枝惊鹊》,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体悟到了本文优美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四、更换字词,深层次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是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关键的诗词加以启发、点拨,那么就能促使学生作更深更广的思考、联想,从而快速体会诗词营造的意境之美。而教学中有时让学生直接体味这些字词时学生的一下难以理解,而采取变换、更替字词的方法就会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层次的领悟其意境。如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把“怒号”改为“猛烈”,说“八月秋高风猛烈”,学生会觉得改成“猛烈”不好,因为“怒号”这个词既写出了风的猛烈,又让我们听到了风的声音,更形象一些。还有,“怒号”这个词中的“怒”字用得特别精彩,它用拟人的方式写出了风大。如把“卷”字改为“刮”学生认为“刮”太一般化,什么风也可以说是“刮”、而“卷”字就写出了风是猛烈的。再教龚自珍《己亥杂诗》时把“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白日”改成“红日”让学生去体味。学生会想到白日则给人的是凄凉,惆怅之感,而红日给人的是朝气蓬勃的景象,这与本文意境不相符。

五、变换文体,进行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而教学中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而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重要形式——改写或扩写文本。因此教学时我不是进行简单的翻译而是把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优美的散文、剧本、现代诗等。通过对改变后的文章体会,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对其进行再赏析。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如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就让学生发挥想像描绘诗人送别武判官时的情境,学生想到了边塞大漠冬天早到,大雪纷飞的奇异风光,也描写了将士生活的艰苦,更体会到了好友离别时的惆怅。再如学习杜甫《春望》时,就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扩写,学生联想到安史之乱的情境和作者赤忱的爱国之情以第 一人称的形式把本文扩写成一篇故事完整的记叙文,逼真而又丰富地展现了作者的颠沛流离的悲苦和感时伤怀的心情。

扩写诗词还可以部分扩写,即抓住诗词中的经典句子,发挥想象,创造出新的内容来。比如抓住《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想象出花木兰在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表现其赴沙场杀敌的急切心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联类比照――联想和想像的另一重要方法。

古诗词鉴赏虽然重在诗歌本身,但不囿于一首,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笔者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在学生感悟“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就让学生根据情境联想与此意境相同的诗句,学生就会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地流”,进一步体会到了诗的空旷意境和诗人惆怅的心情。

六、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表演情景剧,逼真再现古诗。如在教《石壕吏》时让学生先课外熟读文本改写成情境剧,然后把他拍成话剧。通过学生的深刻领会,精心策划,积极配合,深情表演,把夜深人静,老翁匆忙逃离,老妪悲伤哭诉,妇女胆怯躲藏,官吏凶狠及家中贫困的情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表演再现了诗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也跨越时空与诗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悟。

2、动手画画,生动描绘图景。

常言“诗如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另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的兴奋,异常的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画中描绘的是景,融入的是情,是感悟,也是创造。同时学生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方法,教师还可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灵活有趣地让学生学古诗词,品味古诗词,陶冶身心,提高素养。真正达到新课标中提出的积累与运用,欣赏与体验。如(1)开展诗词朗诵欣赏,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2)、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赏析名篇名句。(3)、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4)、分门别类编辑古诗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分门别类的收集一些古诗,并给它们编上醒目的小 标题。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古诗词教学就应着眼于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主要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析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 石利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

第二篇:初中古诗词教学初探

初中古诗词教学初探

石堰中学 赵胜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走出传统古诗词教学注重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的误区出发,就如何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关键词:古诗词 审美心境 意境 意象

正文:

说到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学,人们往往对唐诗、宋词、元曲倍加赞赏。的确,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当然不能忽视古诗词的教学。2001年修订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并基本上要求背诵。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诗词的审美心境。

导入除了对诗人作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如:

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

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

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和情境美。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其中流淌的音乐美,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其创造的情境美。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拔。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一般来说,平声流连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主观情绪的起落和客观物象的张弛。

如,在朗读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重读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尤其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且“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另外古典诗词都有严格的用韵规律,让学生把感情和气势融入到韵脚中,也能突出诗词的情境。如“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的《无题》),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

在理解了诗词的意象,把握了诗词的意境之后,再进行诵读,则可以进一步体会诗词蕴涵的深层情感,再一次获得情感体验,并达到在理解基础上背诵的目的。

三、深入理解,体味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就要靠教师创设情境了。以下是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意象整合

意象,就是融合了作家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月”,也许因为其圆且亮的美好,又也许其遥不可及的神秘,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心”无处可寄,只好寄予善解人意的“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子瞻中秋团圆之际,却无以见子由,于是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找出上阙的意象有“明月”、“雀”、“清风”、“蝉”、“稻花香”、“蛙声”,这一系列意象构成了夏夜幽美的景色:皎洁明月,微微清风,幽幽稻香,乌雀飞啼,蝉鸣高挂,蛙声一片,展示了词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和与淳朴农民的深厚友谊。

2、知人读诗

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诗歌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赏诗之前,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就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沁园春•雪》,只有了解了作者写作背景,才有可能解得这首词。毛泽东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大诗人,这是解这首词的一把钥匙。毛泽东缔造了中国的历史,他的诗自然也记录着历史,无论是行军途中还是战争间歇,生活有多么浓烈,他的诗就有多饱满;面对人生,气吞山河,高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用自己的词作张扬了生命的美丽,为自己增添了人格魅力。在教学古诗词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人身经历以及作品创作的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中不但体会了诗词之意,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了解。

3、绘画入情

人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中国的许多古典诗词,尤其是写景类的,都具有这一特点。所以,针对写景或描绘性强的诗词,可以让学生在绘画中体会作品的意境。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向学生展示意境相同的山水画或自己绘制的图画,这样,图文并茂,更有利于学生揣摩诗中蕴涵的意境美。如《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鸭”、“古道”、“西风”、“瘦马”的荒凉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画面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漂泊天涯的游子那种睹物思乡,愁肠欲断的心情就不难理解了。

4、音乐烘托

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可以有效地创设情境,让音乐走进作品,用音乐诠释古诗,烘托气氛,也能进入审美境界。如:王震亚把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古琴曲改编为合唱曲《阳关三叠》,深情吟咏着悠远隽永的送别情;夏一峰和杨荫浏把李白的《关山月》填入渊远流传的古曲《关山月》,在豪放大气中透着深沉的感伤情怀;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的通俗歌曲《但愿人长久》也被邓丽君唱得委婉如诉。《春江花月夜》、《江河水》、《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也能达到意外的契合,教师也可从中选择适合的曲子。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论,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诗词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感性的文字,从中体会诗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襟,感受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地生活。

第三篇:古诗词仿写:初中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古诗词仿写:初中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摘要】在当下中、高考中仿写题占有一定的比重,教师往往单独进行专项练习,与作文、诗词等教学割裂开。本文试图从仿写诗词的角度,指导学生联系仿写句子,从而达到锻炼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诗词;仿写;语文;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教学,同样的,语文学习也应该是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学习过程。如何将几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是当今语文教育界不可忽视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写作教学几乎被‘忽略掉。在读、诵、背、赏之外,如何将作文教学加入其中?

同时,在当下的中、高考中仿写题(仿句题或者称作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参照已知例句的格式,仿写一个或一组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相互关联的句子,同时要求句子风格、写作技法(如修辞)保持一致。这些要求就同古人创作诗、词、曲有相似之处。

我们尝试着将诗词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从诗词仿写的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主要从句式、语境、修改提高三个角度进行教学实践。

一、句式分析,诗词仿写的重要前提

诗词仿写的第一步是句式,要先从句子入手分析句子特点,准确把握好仿写的关键点。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句子,让学生学会分析什么,怎么分析。首先从字数开始,每句有几个字,然后分析句子结构如:用韵、有无对仗(对偶)、叠字等。我们以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为例来说明一下句式分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该词共有7句;字数分别为:“6,3。9。3,3,3。9。”共计36字;韵脚字为“楼、钩、秋、愁、头”分别在第1、2、3、6、7句;词中无对仗、叠字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启发学生进行仿写。

学生习作:

俯看亭下花放,坐亭上,园内水中落花轻轻荡。

望水中,鱼儿游,落花荡,又是一幅美景映心上。

二、创设语境,诗词仿写的重要保障

这里所说的语境,并不是文学作品中通常所知的语境,而是像仿写试题一样,给学生一个写作的方向。在诗词仿写过程中,如果内容要求放得太宽泛,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地给出范围和写作内容或者规定主题。我们以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为例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我们首先进行句式分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40字;韵脚为2、4、6、8句的“乡、霜、墙、唐”;颈联、颔联要求对仗。如果我们就依此要求学生进行仿写,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写些什么。那么教师就应该为学生降低难度,创设一个语境或者说给一个命题。这个语境的选择,我们不妨就从原诗入手,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商山早行》是唐代羁旅诗的代表,温庭筠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自长安赴隋县,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去国怀乡之情在所难免。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我们就以此“早行”突破口,尤其农村的孩子秋、冬季节寒冷的天气早起上学,和温庭筠当时的情景之间就有很好的契合点,那么就以《上学早行》为题,仿写这首五言律诗。

学生习作:

晨起洗漱罢,忽觉秋意凉。

虫声枯叶云,车辙柏路霜。

草木凝霜露,残叶匿残香。

因思昨宵梦,满腔愁情长。

三、适度修改,仿写水平提升的关键

写作与修改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好的文章无一不是通过反复修改才产生的,比如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写作必须不怕反复修改,必须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等等类似的例子,无一不是在说明修改在文章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写作文是这样,仿写诗词又何尝不是呢!那么我们在诗词仿写中应该怎样修改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改正错误

无论是仿写诗词,还是考场中仿写句子,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和错误。我们修改的第一步就是要修改这些错误和疏漏。比如学生在仿写《相见欢》时的一篇习作:

相见欢?离别愁

独登泰山无友,泪水柔,孤身枫林高处望清秋。

泪已干,心潸然,离别愁,犹如浊酒打翻在心头。

该词是本次习作中唯一一篇加题目的作品,句式很工整,用韵很恰当,上阕写泰山秋景,下阕写离愁,很切合中国文化审美品位,是一篇优秀之作。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可能没有真正登过泰山,泰山似乎是没有枫林的,有点想当然了。建议学生将“枫林”改为“松林”,这样就更接近客观实际。

再如:

相见欢

一轮皓月当空,月似弓,寒光似锦雨落入心中。

入愁肠,化泪流,是悲痛,梦醒时分值愁情正浓。

该词形式结构上不错,但是,上阕的写景有些问题,既然是“皓月”当空,又如何似“弓”?很明显矛盾了。结合该词的用韵修改前面的“皓月”应该更好入手一些,曹孟德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句子,不妨反用其境,将第一句改为“繁星点点当空”。

(二)巧妙炼字

炼字,古人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如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绿”字的妙用等等。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一些动词、形容词入手,让学生尝试着用以一个字来表达更为准确、丰富的含义。比如学生在仿写《望江南》时的作品:

望江南

霜满地,孤立在江边。千浪白花浮眼前,余月当空,照心间,心寄梦魂边。

该词中学生想要通过描写深秋时节的夜晚,霜雪满地的江边景色表达愁思。“余月当空”这一句中“余”用的很不好理解,是表达多余的含义?还是天空中只有“月亮”?学生真实的想法当然是后者,这样的话“余”字用的就不是很好。结合前文的“霜”“浪”“白花”等意象,我们将“余”改为“素”,“素月当空”,天地一白,照透心间,颇有点《静夜思》的感觉。

(三)用典――灵活地化用前人的诗句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在古诗文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即引用前人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用典在初中常见诗词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比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巧妙地运用了向秀和王质的两个典故,表达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和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而且使得诗句典雅富有内涵。初中生经过了九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古诗、古文以及历史故事。这些知识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应该成为学生学识和内涵的积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写作、仿写中去。第一步我们要先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现成的符合自己仿写意图的诗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仿写中去。

比如我们在仿写《商山早行》的《上学早行》中,由于情景太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毫无掩饰地表露在其中,充满了哀怨的愁绪。比如:前文我们列举的学生作品。

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不妨回顾一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结束全词,将消极的情感彻底摆脱掉,表现诗人的旷达。引导学生从理想、人生的奋斗目标的角度,来看待现在辛苦的求学过程是否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那么就有同学写出了这样的尾联“对比实幸运,就此愤图强。”“仰头看蓝天,鸟迹满天空。”表达自己要为理想不断地去奋斗,以及翱翔于天地间的未来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启发“我们是否可以用前人的诗句来表达这份情感呢?”学生开始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就产生了:

晨起动书囊,临行忆梦乡。

鸡声石屋雾,人迹石道光。

薄雾遮人影,乌首似白霜。

欲当凌绝顶,回想又何妨。

四、小结

从整体来说,仿写诗词存在一定的难度,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简单的词或曲入手,创设一定的语境(也可理解为命题),完成初步仿写。然后再经过师生共同研读修改错误、锤炼语言(炼字)、活用前人诗句(用典),这样经过几次练习之后,学生即可初步掌握仿写诗词的技巧。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第2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韦立军.宋词鉴赏辞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作者简介:孙广武,天津市静海县梁头镇中学,中学一级,硕士。

(编辑:龙贤东)

第四篇: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龙溪九义校

叶春兰

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古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视的结果,并且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很多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发达的社会,文化领域、科技领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话文,对古文学习无须努力去死记硬背。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其实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研究、领会的。有的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或见解,有的文章可以让我们认识政治上的利与弊等等。所以,学习古诗文既可以了解中国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可以把历史当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们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灯。为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自己读、想、讲

教学古诗文,应和现代语体文一样,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以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激起阅读的兴趣。现在有的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灌注式的教学,可可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不彻底的。在教师指导下自读自思自讲,虽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经教师指出,既可得到纠正。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

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回答讨论。这对古文的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讨论题可以兼及内容和语言两方面。一般的应侧重在内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气氛、环境、背景和作者等各个方面,提出思考课题,让学生思索,发表看法。

古诗文学习中,可能争论的问题比学习现代文多,而且有极不相同的看法。教师要各抒己见,让学生不受拘束的发表见解。这里,教师不要固执先入为主的某些传统看法,而要留意当代语言学和文艺理论的新学说,随时吸收科学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学的解说。当然,这种解说要严格限制在课文及其直接相关的范围内。

二、指导学生诵读,读准读畅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强调了读的重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古诗文教学诵读就更为重要。要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读畅,进而增强语感、理解内容、提升品位。对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开始要求读准,古诗文中生僻字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还有些文言句子不顺口,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以此为基础,注意节奏、重音,在发展到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这样以读感染,激发兴趣。读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范读、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有条件的可配乐朗读,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当然诵读要根据课文长短、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读的情况而掌握好读的时间、遍数,以保证课堂的高效。

三、指导学生熟读和背诵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朗读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不能不说是与教师忽视朗读训练有关。因此在教一些名篇的时候,都要求熟读和背诵课文,因为熟读和背诵可帮助学生理解

词句。课文中的古诗文大都是一些浅易的文章,一些较困难的词句文中的注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难的词句,学生可在多读中理解掌握。熟读和背诵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常体现在段落及句式上,通过多读可以加深理解。在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能够和作者产生共鸣,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熟读和背诵可以使学生领会写作上的特点及语言特点。只要能反复多读,学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语言的妙处,这是教师满堂讲授所不能代替的。

四、指导学生口译和笔译

在既有课文注释,又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口译和笔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口译必不可少,笔译则看课文的长短和时间的多少或译或不译,或全译或译一部分。口译尤其是笔译中的错误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语译。重要的是,只有学生自己译,他们才能深切地体验到古诗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更有利于真正掌握阅读它的能力。

指导语译时,一要提出较具体的要求,比如哪里是重点译部分,哪些词语句必须明确译出之类。二是只要求译出词语句中直接反应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内容。

五、读写结合

在学完必修课文中的古诗文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强了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质;我们还可以建议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把握与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五篇: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五入”模式

新建县第五中学 程小勇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在我的教学经历中一直害怕古诗词的教学:既怕诗歌教学内容空洞,延伸不开变成文言翻译,苍白无力;又怕诗歌教学激不起情感的浪花,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还犹自自我陶醉;还怕同学语言赏析能力太不济,体不出美感会不出诗意。在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并观摩了几堂优质课后,我似乎有些心得,觉得他们虽然上课的组织方法各有不同,激趣陈情各有千秋,但还是有些共性的东西,让初为人师者有门径可循。现将其归纳为篇,向同行求正。

一、探究背景,入时。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诗言志”,诗歌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是生活经历的注脚。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情感体验。因此,有必要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番解读。这样的“大语文”环境中,你解读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学作品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诵读成韵,入情。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重要地位。利用多媒体展现诗歌所描摹的情境,辅之于古朴典雅的管弦,加之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读,学生就能自然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如见诗人所见之景,如闻诗人所闻之声,就更能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也就更能激起他们思想上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听范读,默读,有感情地读,次第进行;边由词到句,由句到联地讲解,边提高诵读的要求。诗读畅了,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避免了生硬的讲解,还提高了朗读能力,活跃了课堂氛围,一举三得。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以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品味语言,入理。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炼字用词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拨,组织有序;语言品析上可以安排:词类活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情感蕴含,层次分明;双基训练上可以落实:口头表达——书面整合——联缀成篇,使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千古名篇之所以能流芳千古必有其过人之处,下次有人问及学生们也能说个子丑寅卯来,故谓之入理。

四、创设情境,入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悟性。

五,拓展阅读,入胜。

我国古典诗词数量浩如烟海,把与所学文章相关联的篇章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犹如择一幽径入山林,饱览山光水色,谓之入胜。如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等,可以进行纵横两方面的比较,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有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得以全面的巩固和提高。

总之,我以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方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 程小勇)

下载初中古诗词创新教学的几点尝试1(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古诗词创新教学的几点尝试1(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

    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初探

    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初探 江苏阜宁县明达中学 薛学红 联系电话:*** 邮编:224400 引语: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殿堂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完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思想......

    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

    初中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古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

    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作文教学一般从作文指导入手。然而,面对七年级新生的作文,我陷入沉思。为了省时、高效、大面积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我在研究学生作文心理、分析学生知......

    初中古诗词大全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初中古诗词大全★

    初中古诗词大全 七年级上册【山行留客 】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初中古诗词大全

    人教版初中古诗词 七年级上学期: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

    初中古诗词集锦

    初中古诗词集锦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