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摭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摭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与评价观,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崇尚真知、探寻真理的氛围,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为人师表,和谐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的作用,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一个良好学生的真正体现,学生只有在老师给予的宽松、愉悦的环境下,才能健康地茁壮成长。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且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尤其在处理学生问题上,要善于巧妙地用一句俏皮话、一个小小的玩笑话、一个对学生善意的揶揄、一次轻轻地抚摸,这样使紧张的空气得到缓和,使学生能直抒胸臆,感受不到压力,既有助于问题的处理,又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信任和尊重。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有了这样的能力,课堂教学何尝不会有效呢?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二、调整课堂结构、丰富教材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内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这种动机的产生,它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而一堂课中教材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所长,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在大纲中,学生对耐力跑教材不感兴趣,也是最难教的内容,学生一听上课内容是耐力跑就害怕,不愿跑。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将跳绳作为发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与耐力跑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中长跑的技术,克服了“厌跑”心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奔跑兴趣。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安排活动性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所学的技术。如在弯道跑技术教学时,单纯叫学生做50m弯道跑,学生兴趣不大,而结合圆周接力跑游戏。这样不仅运用了弯道跑技术,发展了速度素质,也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授课要循序渐进,引导到位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在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都有所得,有所发展,有所提高。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从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为出发点,力争人人爱体育运动,人人爱上体育课,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
如:在田径教材中跑的内容教学时,跑这一项目是枯燥的、单一的,且易疲劳,学生积极性不高,练习不认真。针对这一项目的特点,我就采用各种游戏跑、接力跑、越野跑、障碍跑、合作跑等练习,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然在跑的练习中也不要千篇一律地重复某种方式、手段,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练习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练习提出既不犯规又跑得快为胜,第三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调动学生。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有利于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四、重视过程激励,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激励,少一点责怪;多一点表扬和肯定,少一点批评和否定。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运用科学、恰当、富有情感的期待性激励语去鼓励评价学生,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产生教育学中的“暗含期待效应”,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引起学生做出积极的响应,而且能诱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促使学生向老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对自我身体、意志品质的挑战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害怕、紧张、情绪低落等反应,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将激励性语言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方法很多,如:语言激励、竞争激励、影响激励和评价激励等。在活动中使用语言激励,如:“快!加把劲!”“我相信大家经过努力应该完成得相当出色!”“你一定行!” “好样的!”„„这些充满鼓励、期望和启发的语言,就会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向上的氛围,给学生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精神。
教学是复杂的,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每一个受教育者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不断实践和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柳培鑫
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3年第01期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正确思想观念以及锻炼并提高多种技能的关键性渠道,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最终的归属的地方。所谓有效性,就是教师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样的知识、更丰富的体验、更扎实的技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加快学生的成长就逐步成为教育界的热点。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然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运用现代教学理念结合高中新课程来讨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几方面策略。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
在教育教学中去实际贯彻“民主和谐”、“互相尊重”、“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改的重要基本原则。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取得美好情感体验的过程。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乐于探索新事物,勇于表现真性情,从而保证了高效率的学习和能力的晋升。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成功的教学课堂。教师应努力营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深更广的参与到课堂中去,让他们的个性张扬起来。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陈述,然后创设情境巧妙引出问题,促使学生提问并发生心理的认知冲突,让他们展开讨论,最后促使学生去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还要高度赞扬学生的积极参与。但这整个过程要保障有序的进行,不能乱成一盘散沙,杂乱无章,更不能为了附和一味的去肯定,这都是一种误导。要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抓住学生探讨时出现偏差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说明。让学生既要动的了,又要动的好,课堂氛围收放得当。
新课程理念正是在倡导教师要尽可能的去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身教往往大于言教,创造神奇多变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过去的单纯传授知识,从感情、态度、价值观上给予学生更多实际关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使课堂更富活力,更具人性化,更有创造性,这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是课前准备的基本前提,此外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面来讲是对学生才能的培养,侧面来说则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教师虽然基本都经历了高等教育,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相应的知识
内容更新也在不断的加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攀登,与时俱进,接受新形势的挑战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了解高中阶段教学内容,就会出现专业知识遗忘,产生一些不该有的知识盲点,也会造成思维方式固定,教学不活泛,学科知识面变窄而不敢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怕出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等等,这必然出现一定的束缚性。因此除却完全掌握中学阶段学科知识体系结构以及知识点之外还需要建立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等一些必要的学习,这可以提高教师的素养,使教师在将传统课堂转变为研究性课堂上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师生的不断反思,是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的源泉
人们有反思才有进步,教师也是同样,将自己的实践作为对象,对本身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深度的剖析和严密思考。这是将自己置身于外的批判行为,也是促进自身的成长。波斯纳曾经说过“经验加反思就是成长”,这简洁的表述出教师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分析,更是对自身言行上的认识,不断的去评价自己在课堂教学上的有效性,不断的反思并矫正不妥当的教学行为,并且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加以运用,新课程的改革正是遵循这种反思原则让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古语有云: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教师总结在教育教学当中的长处与短处,审视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反思教学得与失,增强自我监控能力并且严于律己才能提升自我的发展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在这个思索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无形中的优化了课堂教学,使其有效性大幅度提升。
三、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创建有效课堂的得力工具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运用在了教学当中,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课堂教学要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它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更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牢。比如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圆锥曲线相交问题,空间立体几何问题,直线和求动点的轨迹问题等等。都可以制作成动态课件,让学生更直观了解。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好看,它可以创设情境,烘托教学氛围,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还拥有增加知识密度,节省板书时间,扩大课堂知识容量,突破空间限制,让学生拥有愉快的赏读体验等多种好处。因此,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工具会更加有效的进行课堂学习。
当然我们要注意使用时“度”的限制,作为辅助手段恰当运用,切忌过度使用。应该本着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从实际着手将教学与多媒体完善结合,千万不可以本末倒置,将内容断章取义的投影出来,或者制作过于美轮美奂的影片,过度吸引学生眼球使得他们忘记去思考学习内容,浪费其效能,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然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需要全体教师长期努力的一个工作,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握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重视知识结果,更重视教育过程,充分体现教学的基本价值。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快乐、高效的学习并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第三篇:怎样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家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因此,中学教学方针发生变动,中学体育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仍然存在定位不清、强度不足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探讨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以期推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有效性;对策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智育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对学生体质的锻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体育教学作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目前中考成绩已经将体育成绩包含在内,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学校、教师和家长也逐渐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但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打造趣味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1.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中学体育教学的定位不清晰。从根本上讲,我国中学教育仍处于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考试导向阶段,因此,语文、数学、英语等应试教育学科被视为“主科”,受到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在体育教学方面,虽然体育成绩已经纳入中考总成绩的考核,但中学体育课并不受重视,体育课始终被视为一门“副科”,考试也只是“临阵磨枪”,体育教学的定位出现偏差。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真正内涵,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事实上,即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也只是因为其能够缓解部分文化课压力,并非发自内心地对体育课程拥护,认为将来考大学还是需要文化课成绩。因此,许多学校和教师会将体育课的时间肆意挪用,以期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许多家长也支持这一决定,一些努力学习的学生也很高兴。
1.2中学体育教学的强度不足。体育教师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肩负着直接而重要的责任,中学体育教师必须从体育课程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实际教学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训练计划、训练强度,明确培训方式。近年来,为了适应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在聘用中学体育教师时,会进行严格的专业能力审核,选拔专门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然而,虽然这些教师的体育素质较高,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性有所欠缺,很多体育教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对体育课堂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缺乏课堂协调和组织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体育教学的强度不够。
1.3体育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从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通常会选择跑步、跳远、体操等常见的运动方式,这些枯燥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学开始就一直接受这些项目的训练,所学内容基本相同,中学体育课自然也就丧失了原本该有的吸引力。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体育教师未能真正把握体育教学的目标,在课程设计时仍然沿用传统观念。
2.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以学生为中心,引导教学。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再适合当代体育课堂教学。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师对课堂教学具有完全的控制权,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备课决定的,但传统备课方式缺乏灵活性,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被动式的学习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的教学观念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体育教学这类实践性科目,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关键,也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理念。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其主要在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之间做出变化,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应重视各类师生互动活动的发展,并采用综合指标考量学生,进而逐步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从意义上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按照学生的医院展开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体系中,体育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例如在进行体操的学习时,学生只是生硬地跟随教师练习动作,甚至认为学习体操是一种累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课堂氛围僵化,教学效果不乐观。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角色。另外,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娱乐性因素,以趣味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结合情景教学的模式,营造体验式学习氛围。中学体育教师必须主动转变教学理念,摆脱传统的教学悖论,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教学观念。在体育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培训线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将教学重点与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程内容制定教学方针,明确教学目标。举例来说,当进行篮球教学的单手肩上投篮内容时,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动作规范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明白单手肩上投篮需要身体多个部位的配合,动作连贯性和节奏都比较快,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这样首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可借助多媒体设备等进行视频观摩学习,通过精彩的篮球比赛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进一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针对重要的动作点,教师应进行示范教学,对动作要领加以点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囫囵吞枣式的教学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反而会降低教学效率,而如果想真正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贯彻实施教育改革中因材施教的理念。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设计一些无差别的基础训练,借以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进行一个大致的掌握,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科学设置适合各组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强度,让学生不会感到过大的训练压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跨栏教学为例,身高可以作为教师分组的主要参考依据,对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设置不同高度的障碍。
2.3增强课堂趣味性,有效教学。中学生青春洋溢、活跃好动,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课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难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普遍倾向于趣味课堂,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强课堂趣味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轻松学习,实现身体锻炼和体育知识的完美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内容一般是根据教学目标提前进行备课,但备课并不意味着进课堂内容必须按所准备的内容分毫不差的进行,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例如,当进行篮球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易建联和姚明等优秀篮球运动员引入课堂内容,不仅介绍篮球训练的技巧和方式,同时增加运动员的精神教育,借助优秀运动员的努力精神和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教师可以在篮球训练中加入有趣的小游戏:将每10个学生分为一组,令其围绕成圈,成员间进行运球和传球训练,随机确定接球人,若不能成功接球则要接受“惩罚”。这样的游戏能够最大限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发现篮球运动的有趣之处,从而自发主动学习。
2.4结合生活,实际教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强调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衔接已成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传统教育理念下的中学体育教学将体育成绩考核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没有意识到将体育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使体育教学完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钩。传统体育课堂上,教师一般选择跑步、跳远等基本运动方式,学生也只是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课堂氛围僵化,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缺乏是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关键,从长远来看,枯燥的学习氛围容易引起学生对体育课堂的负面情绪。因此,教师必须体育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主动探索生活中的体育元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教育生活化的一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生活用品进行体育锻炼,如用例如用空罐作为投掷物或标记来进行投掷训练;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地质条件,组织学生进行登山、游湖等户外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贴合生活实际,让体育教学更具生活气息。
3.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已经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范围,但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中学体育教师必须首先明确体育学科的定位,以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根本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身体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另外,学校要完善体育教学的设备设施,重视教师的专业性,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和教研讨论,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强永浩.浅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时代教育,2018,(2):112-113.
[2]魏萌.浅谈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J].收藏与投资,2017,(6):136.
[3]李东平.试论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发现,2018,(1):103.
[4]应诗武.如何提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体育时空,2017,(24):179.
[5]曾凡林.探讨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7):215-215.
第四篇:“因材施教”摭谈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由此之由乎。”《学记》中的这段话从一个侧面,客观的分析了教学结果与教学目的相悖的主观原因,精辟的论证了善教与乐学的辨证关系,其中所反映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和艺术特性,至今还闪烁着不灭的光辉。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却仍然存在着忽视学生原有素质,在淡化学生的个人欲望、个人情感的前提下,主观地“呻其占毕,多其讯言”,致使学生“隐其学”、“苦其难”,从而泯灭学习兴趣,甚至“疾其师”而荒废学业。这正像夸美纽斯批评有的教师不顾学生领会与否,只是尽其所愿教的错误做法时指出的,“这犹如向仄口瓶子猛灌多量的水一样,结果大量的水都流到了外面,最后瓶子中所得之水比缓缓注入的还要少。”
我们也明白:教学本身就是“双向”的“互动”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见《学记》)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从这种“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普遍道理中,受到深刻的启迪:作为一名教者,在教学中必须杜绝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凝固僵化。因为教学不同于物质生产,教学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潜在能动性。“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语)教育者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并以此为根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譬如,我县在“目标教学实验”和“生态创生实验”教学中,就把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方法探究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熟悉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志趣、个性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并依次分层、划段,设计训练作业。要求学生尽其所能,独立思考,协作探究,拾级而上。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树起自己的尊严,在乐学中步入属于个性的天地。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墨子也反复强调:“必择物而从事焉”,“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公孟》)并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撙其撙。”(《大取》)古人的这些言论无不反映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内涵,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归宿。
诚然,“因材施教”要立足于研究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教法”和“学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美国的布鲁姆也指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确实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为了实现不需要教的教,找到促进学生最充分发展的最佳途径,就要研究“教法”和“学法”。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结合而成的。教涉及到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程序步骤,以及学涉及到的知与不知、能与不能,大都是变量,并没有固定的界限,且这诸多变量都是围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质量互变规律而展开。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种变量的控制或引导,在具体的教学情景里,及时而敏锐地洞察学生变化的趋向与程度,适时适度地设计或演绎出促进学生发展变化的教学方法及唤起学生自我运动的学习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也正是这个道理。
毫不忌讳地说,教学改革,春风化雨,教法、学法,异彩纷呈。不论北京宁鸿斌的卡片启迪教学法、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辽宁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还是我县在“分层异步达标”、“生态创生模式”实验中提出并得到肯定的教学法……都无不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着眼学生成长、发展的趋势,注重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突出“教法”“学法”的研究。尽管他们教法各异、学法有别,但殊途同归,曲径通幽。如果深层次分析一下,种种教学模式乃至具体的教法、学法的产生、发展、定型,都是教育者的教育个性和教育风格的综合反映,都是教育者在不同教学情境、学科内容中发挥多维价值功能,探索开启学生心扉的途径和方法的必然产物。所以教法学法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特点,它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此,“因材施教”就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或机械地模仿某种先进的教法学法。而应该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在“同中求异”中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在“异中求同”中促进自己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当然,教育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人的工程,“因材施教”除了强调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的主观努力外,还要启动学生的心志,诱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就必须顺着学生生长、发展的趋势,及时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使之在一次次的成功喜悦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避免“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教之不刑”的结果,收到“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效果。
总之,“因材施教”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开放的、发展的,它凝结着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和广大教师的智慧、机智和创造性,闪烁着唯物辨证法的思想光辉。请记住“教育应该永远追随着生活的进步。”(第斯多惠语)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拘一格、博采众长,“从有限中找到无限,从无限中找到永久,从而使永久得到确定。”(马克思语)在张扬个性中,遵循人的生长、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五篇:“因材施教”摭谈
“因材施教”摭谈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由此之由乎。”《学记》中的这段话从一个侧面,客观的分析了教学结果与教学目的相悖的主观原因,精辟的论证了善教与乐学的辨证关系,其中所反映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和艺术特性,至今还闪烁着不灭的光辉。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却仍然存在着忽视学生原有素质,在淡化学生的个人欲望、个人情感的前提下,主观地“呻其占毕,多其讯言”,致使学生“隐其学”、“苦其难”,从而泯灭学习兴趣,甚至“疾其师”而荒废学业。这正像夸美纽斯批评有的教师不顾学生领会与否,只是尽其所愿教的错误做法时指出的,“这犹如向仄口瓶子猛灌多量的水一样,结果大量的水都流到了外面,最后瓶子中所得之水比缓缓注入的还要少。”
我们也明白:教学本身就是“双向”的“互动”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见《学记》)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从这种“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普遍道理中,受到深刻的启迪:作为一名教者,在教学中必须杜绝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凝固僵化。因为教学不同于物质生产,教学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潜在能动性。“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语)教育者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并以此为根据,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他们各有所得,各有长进。譬如,我县在“目标教学实验”和“生态创生实验”教学中,就把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方法探究目标之一,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熟悉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志趣、个性特征,特别是他们的原有素质和知识底蕴,并依次分层、划段,设计训练作业。要求学生尽其所能,独立思考,协作探究,拾级而上。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树起自己的尊严,在乐学中步入属于个性的天地。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墨子也反复强调:“必择物而从事焉”,“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公孟》)并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撙其撙。”(《大取》)古人的这些言论无不反映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内涵,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归宿。
诚然,“因材施教”要立足于研究学生,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教法”和“学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努力去教,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能使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美国的布鲁姆也指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确实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为了实现不需要教的教,找到促进学生最充分发展的最佳途径,就要研究“教法”和“学法”。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结合而成的。教涉及到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程序步骤,以及学涉及到的知与不知、能与不能,大都是变量,并没有固定的界限,且这诸多变量都是围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质量互变规律而展开。因此,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种变量的控制或引导,在具体的教学情景里,及时而敏锐地洞察学生变化的趋向与程度,适时适度地设计或演绎出促进学生发展变化的教学方法及唤起学生自我运动的学习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也正是这个道理。
毫不忌讳地说,教学改革,春风化雨,教法、学法,异彩纷呈。不论北京宁鸿斌的卡片启迪教学法、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辽宁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还是我县在“分层异步达标”、“生态创生模式”实验中提出并得到肯定的教学法……都无不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着眼学生成长、发展的趋势,注重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突出“教法”“学法”的研究。尽管他们教法各异、学法有别,但殊途同归,曲径通幽。如果深层次分析一下,种种教学模式乃至具体的教法、学法的产生、发展、定型,都是教育者的教育个性和教育风格的综合反映,都是教育者在不同教学情境、学科内容中发挥多维价值功能,探索开启学生心扉的途径和方法的必然产物。所以教法学法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的特点,它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此,“因材施教”就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或机械地模仿某种先进的教法学法。而应该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在“同中求异”中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在“异中求同”中促进自己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当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