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导学案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
导学案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开始提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关注,以此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逐渐的开始应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本文主要对导学案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
前言: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占有课堂的主体地位,而对学生则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并没有知识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阻碍性的作用。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为主体,不仅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导学案教学的应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一)导学案编写问题
导学案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当前的高中数学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形式比较单一,导学案作为教学实践模板被广泛的应用,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照搬照抄现成的模板,没有突出课题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导学案的编写随意性比较强,很多教师认为导学案的编写就是备课,因此,做得比较随意,导致教学的质量难以提升。
(二)导学案使用问题
在进行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很多的学生并不能正确的使用导学案,因此,导学案的预习作用难以实现。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导学案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对学生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使得导学案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其次,教师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进去,因此,所编写的问题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比较极端的问题,其一是教师忽视导学案的存在,很多年长的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已经奋斗了几十年,他们自认为经验丰富,从而对导学案的存在并不重视[1]。同时,一部分学生由于对导学案的认识不足,不愿意接受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其二是对导学案过分的依赖。很多教师将导学案当做了讲课的稿件,每次课堂教学都照着导学案进行,完全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教学丧失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此外,在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导学案来巩固课堂中所学习到的内容,以此来得到学习质量的提升。但现实中,在课程结束后,很多的学生并没有完成导学案,而教师对这个反思的过程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得导学案无法发挥出作用。
二、导学案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虽然当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导学案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长久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对数学教学逐渐的失去兴趣,主体性也得不到发挥,严重的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对导学案教学一直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索,相信一定能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一)合理设置情境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板书就是教师的最好教学方法[2]。但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如果教师仍然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在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合理的情境,将对学生的兴趣起到良好的调动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让学生对只是进行主动的探究。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学生提供指导意见,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3]。作为教师应当不断的进行进修和学习,重视教学助长,并在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创新导学案
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升和协调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之前,应对导学案的本质进行充分的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新导学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强调的是学生的能力发展,而不是只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在导学案的教学中推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结语: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式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有着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升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作为高中的数学教师,应积极的研究导学案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以此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引导。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感受到乐趣,最终得到教学效果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作者单位:江西赣南师院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赞民.构建内涵丰厚的高中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11(04):52―56.[2]郑金才.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14):26―30
[3]李敏.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4(28):22―26.
第二篇:高中数学导学案
1.2应用举例
学习目标:
1、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和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应用正弦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能力。
3、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难点:确定解题思路。
一、课前预习:
解三角形应用题中与距离相关的几个概念
1、水平距离、垂直举例、坡面距离:
2、仰角、俯角:
二、典型例题:
问题
一、怎样测量一个底部不能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
例1:北京故宫的四个角上各矗立着一座角楼,如何通过测量,求得角楼的高度?
问题2:怎样测量地面上两个不能到达的地方之间的距离? 例2:设A、B是两个海岛,如何测量他们之间的距离?
问题3:如图,墙上有一个三角形灯架OAB,灯所受重力为10N,且OA,OB都是细杆,只受沿杆方向的力,试求杆OA,OB所受的力(精确到0.1)
问题四:如图,在海滨某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监测,台风中心位于城市A的南偏东
300方向、距城市3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北偏西450方向移动。如果
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半径为120km。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精确到0.1h)
【反思总结】
【布置作业】P15 A 2P16 B 2
三、课后训练:
课后练习
第三篇: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摘选
单位:南昌大学附中课题组负责人:黄伟民执笔:程晓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江西省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在2008年9月启动。“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课堂教学始终是主渠道。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在学法指导上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还能做哪些工作?这些就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无疑影响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追求把数学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主动学习,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应是新课程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应有常法,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学的角度,为学生的学习设计一种方案是必须的,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引入学案的“学案导学”是一种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课堂教有教案,学生学有学案。课堂建立起学与教的桥梁,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还学生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让数学课堂动起来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课题的含义及主要概念界定
(一)、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学案”的定义是指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案,它是相对于“教案”而言的。“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方案。站在学生的角度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导学”是指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引导包括课前预习、上课、练习、复习、兴趣与能力培养、课后应用等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课堂上主要是“对话”形式利用学案对学习进行引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数学学习内容编制出学案。利用学案作为导航,使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预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带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课后,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整理、归纳、复习知识,形成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包括课前、课中、课后,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案的价值、特点及运用方案研究
本课题将以南昌大学附属中学所开展的学案研究为突破口,通过对学案的目的、学案
与其它教学文本的关系、学案的内容、学案的运用方式等问题的研究,探求建构充满活力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学案导学”数学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中“对话”导学的意义、内容、方式的研究。3)本课题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动,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对话为形式的教学活动,对话是导学的关键。
4)对教师教研活动的特点和开展进行分析研究
本课题力求探索一条以课堂教学研究带动学校教研活动的途径。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认真学习研讨,深化对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的理解
自申报课题后,我们组织高一数学教师和相关的课题同志认真学习新课标,学习新教材,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参加培训,并请来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北师大版主编王尚志教授、副主编张饴慈教授为我们做专题讲座,更新教育观念。大家对本课题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讨,并达成了共识。
1)新课程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新课程的核心是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为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本质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新课改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教师包办,学生依赖的状况。“先学后教”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以教导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2)学案在课堂教学中能起怎样的作用呢? 我们认为至少有两点:(1)学案可以成为数学课堂连接教师、教材和学生的纽带。传统课堂教学普遍有两种倾向,就是“单向性”与“封闭性”。单向性是指以教师为中心,只站在教的角度来思考教学和处理教材,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封闭性是指教案是教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忽视了“学”,对学生来说没有公开性和透明性。学案能弥补教案的这两个不足,它能让学生课前很好了解教材和教师的意图,使学生有目标,从而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还学生主体性。通过学案学生在课堂上和教师互动起来,成为数学课堂连接教师、教材和学生的纽带。(2)学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学案”是指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案。是从学生的学的角度来设计的。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使学生直接参与课堂,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总而言之就是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遵照课题研究的目标,围绕本课题的核心概念问题,召开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研会。共同设计实验研讨课,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通过在整个高一年级三轮的实验研讨,探索并初步形成了我们关于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具体如下:
1)学案与教案的关系:学案是相对教案的一个概念,教案与学案具有不同的含义。学案指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导学方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学案即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学案不能代替教案,教案不等同学案,两者在学和导中都不可或缺,形成“学案导学”教学整体。
2)学案与教科书的关系:教科书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教学与学习文本。学案是站在
学生学习角度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案。学案是为让学生更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学案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学案的编写应尊重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同时弥补不足。设计学案是要有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的分析教科书,并将教科书中没有明示的东西通过学案让学生领悟出来。教科书是全国共用,学案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而设计的。
3)“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一点对于“学案导学”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2)引导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课本中的内涵、思想。
(3)差异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让各个层次学生通过学案学到知识,得到发展。
(4)阶段性原则:在学生使用学案进行学习的初始阶段,学案设计要较为详细。便于学生慢慢适应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如何看好数学教科书。对“学案导学”有一定的适应后,学案的设计要更深入,更具启发性;对这种模式形成习惯后,学案可以简略,比如高三时则可为提纲式。
(5)系统性原则:数学知识体系有其完整性、逻辑性。但许多学生确感到知识零碎、难以把握。教师在学案书写中就应重新整理、归纳,理出思路、找出知识突破口,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更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复习,甚至参加高考。可以作为学生以后整理知识的材料。
(6)实用性原则:学案要有实用性,不能脱离教学,不能为了做学案而做学案,走一个形式。而是一定要用到课堂中去,让教师用得方便,学生学得有针对性。
(7)有效性原则:要使设计的学案实实让学生感到学有收获,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8)减负性原则:减轻学生、老师的负担老师用得方便,教学游刃有余。4)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教学要求
(1)学案的编制:通过每周一次的备课组集体活动,在备课组教师的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由备课组长提出要求,指定教师编写,然后再由备课组讨论修订,进行编印。也就是备课组长分工→提出相应要求→个人编写→个人汇报→集体讨论修订→分头整理→制成学案→印刷:
(2)学案的栏目:经过多次实验研讨,我们为学案设置以下四个栏目,不妨简称四个引导。
学习引导----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思考引导----提问(老师提启发性的问题)变题目-----从例题中变式 总结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可采用框图、树图、表格等。拓展引导-----最后我们要做什么?作业、课后思考题、资源链接。根据课型的不同,学案的组成应有所不同。
一般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等部分。而所有这些部分我们认为都可以设计在这四个引导栏目中。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角色的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设计好自己的导。
(3)编写学案要做好三项研究:
1、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深入挖掘知识点的能力价值。切合实际的制定出学习目标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础,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心理培养目标等。“学案导学”教学认为知识及能力目标是显性目标,应体现在学案上,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情感及心理培养目标是隐性目标,可不写在学案上,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调节,创造条件得以落实。相应的目标设计相应的引导,放入相应的引导栏目。
2、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在学案教学中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己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成情况,由学习者能够立即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所以,要促进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关键是要增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如何判断出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使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就产生了新旧知识的意义同化。我们通常是通过设置知识准备,练习或补偿性测验的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
3、研究知识规律,特别是知识点的衔接,以确定知识主线,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①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它是学案上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和保证。②学法线: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路体系,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③能力线:是针对各知识点所载的能力价值,教学要求提出的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内涵,是一条暗线,但设计者心中应是一条非常明晰的线,它是学案设计的重心所在。教师对这几条线心中有数后,就可以为它设计相应的引导。
(4)学案的使用:每节课一个学案,课前发放编印的学案,课堂教师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自学,学生依据学案,借助教材、多媒体,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学案导学”的主要环节。教师依据学生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对学生自学达不到或不适应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并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思考结果,大胆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信心。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我们的教师讲得精导得彩。
步骤如下:
课前发学案→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做学案→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分析、讨论→教师精讲→反馈训练课后:教师收学案→教师批改学案→发现问题→反馈纠正→发回学生整理成册→复习巩固。
(5)“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要让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要给教师一定的时间精讲点拨。同时师生也要有一定的互动时间。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师生共同活动时间约占三分之一,学生独立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较为合理。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设想
(一)研究中导的研究还不深入。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对话为形式的教学,老师在导的过程中,对话原则是什么,语言要讲究怎样的艺术,不同的语言导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二)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有的老师虽然有学案,但忍不住,讲得多,不放心学生。整个课堂仍然是老师讲解多。
(三)“学案导学”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素质。教师要“导”得
主动,必须要导在学生主动学习上。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要具备这种主动导学的本领,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四)学案编制有待完善;学案发放时间的问题------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利用?分阶段性发?如何有利于学生学习?太早发很难操作,学生很难预习。现在是课前发。下一轮能否调整完善,能否提前一个学期发?一个老师编,其他老师能理解透吗?如何让学案与教学融合起来?这些都有待研究。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所有的教学模式都不能机械照搬,都要灵活应用。
通过研究,本课题组认为,高中数学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科学性强,方向正确。
附录一
“学案导学”案例研究:
1)数学学案案例应用
(1)上课内容:
【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第四节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一)上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教师:南昌大学附属中学庄子娟
(2)(学案)
【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第四节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一)学时:1学时 【学习引导】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2223练习止.2.回答问题:
(1)本节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层次?(2)每个层次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层次之间联系? 3.完成练习4.小结
二、方法指导
1.阅读本节内容时,必须对照模型“长方体”或对照“教室”,多观察实物.2.本节内容属“概念分类型”,应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树图语言.3.阅读本节内容时,应与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作比较.【思考引导】
一、提问题
1.点、线、面互相搭配共有几种情况?
2.“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意义是什么? 3.能否从公共点个数多少来说明“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关系的合理性?
二、变题目
1.在四棱锥中,举出一些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例子.2.在三棱锥中,与AB异面直线有哪些? 【总结引导】
点与直线 点与平面
线与线
线与面
拓展引导】 1.课外作业习题1-4.第4题.2.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则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是?如何说明? 3.两个不重合平面有两个公共点,则两个平面的关系是?如何说明? 4.“两直线上有一个公共点”能否说明两直线在一个平面内?
2)本节课“学案导学”的教学设计思路及分析
(1)、教案描述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内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内容虽然只有看似简单的3个公理,属“概念分类型”,培养文字语言转化为树图语言的能力,对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意义很大。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课堂生动、具体、有趣,避免抽象、空洞、乏味,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学案》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形成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学生学习的习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目标:
a、知识:通过观察长方形模型,发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及相关公理;
b、能力:能用简单的模型发现点与点、点与直线、点与平面、线与线、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观察问题的能力),并从分类的角度再重新发现这些位置关系中的联系,从而发现公理(分类讨论的能力);
c、情感:体验用模型观察几何关系,并用分类思想研究几何问题的过程,从而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体会研究的乐趣的成就感.
重点:理解“点、线、面”之间的五类位置关系及相关公理.难点:异面直线的理解.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发现探究式
教具:长方体、棱锥等模具.(学生自制)(3)、教学主题分析
用“阅读型学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浅显的一些知识准备,同时给学生足够的信心。通过老师引导,以提问的形式深入挖掘课本内容,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本节课的重点---空间图形的3个公理,同时解决本节课的难点。这是学案教学的理念的新突破,也是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转变。(4)、教学情景描述
a、学生自主学习(约10分钟):阅读课本练习止.学案设计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差异性原则、阶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以《学案》为导向阅读,完成《学案》第一部分【学习引导】.这一部分属于课本的浅显性问题,在课堂中多数学生能很好的独立完成,很多同学能根据《学案》中的“小结引导”进行自主小结。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发现问题的乐趣和成就感。当老师问到能否挑战新的问题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信心。
b、自主探索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完成《学案》中第二部分【思考引导】。以学案中的“提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利用实物“长方体”或借助笔、手来摆出空间中的点、线、面的各种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完成学案中的【小结引导】,请学生上台板书,同时给学生以肯定。
(5)教师提问、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公理
a、在学生的“小结”的基础上提问1:从分类的角度,你能发现哪些是平面问题,哪些是空间问题吗?从平面与空间的角度出发,再次分析点与直线、线与线,成功发现公理2。学生感慨:原来公理也是有理可循的。
b、提问2:从公共点的分类的完整性出发,你能发现线与面、面与面的关系中蕴藏着哪些秘密吗?学生在上一个问题成功解决的基础上,继续从分类的角度,很快发现了公理1和公理3。
c、《学案》中的【拓展引导】
提问3: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则直线与平面的关系是?如何说明? 提问4:两个不重合平面有两个公共点,则两个平面的关系是?如何说明? 提问5:“两直线上有一个公共点”能否说明两直线在一个平面内?
以上3个问题为下一节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适当提升。
(6)教学结果
本节课以阅读型《学案》,完整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老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感觉收获很大,对分类的数学思想印象深刻,并对立体几何和数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执教老师感觉整堂课中通过《学案》达到“学生会的不讲,只作点拨,适时引导”,有一气呵成的畅快感。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之我见(节选)
作者:淄博第七中学 王欣国
一、数学学案的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案设计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2.探索性原则。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难度过大的题目一般不作例题和学案练习题。
4.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编写手段创新、栏目设置创新,以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激情。
二、编写学案的基本环节
1.知识目标:就是通过学案学习所要达到的知识目的。
2.知识梳理:即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加工整理,这一环节是整个学案的核心部分。编写时,可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问答的方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对于
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3.典型例题:对于正课内容中体现的典型问题、典型题目、典型解题方法要通过例题的方式反映到学案中,在学案上留下足够的写作空间,对于典型例题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即变式题)。
4.随堂训练:随堂训练的主要目的是灵活运用当堂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随堂训练的题目应控制好难度,一般应包括与课本练习题、习题同等难度的题目,也应包含一定超过课本难度的习题,如高考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使优等生有事可做。知识热点,可以考虑通过高考试题来强化。
5.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写出学习心得或提出疑难问题等,以便及时总结得与失,弥补知识缺漏。
三、编写学案时的注意事项
1.要控制学案的难度,编制学案过难或过易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探索的兴趣。2.编写的学案要有利于操作,有利于检查,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作业本。
四、课堂教学中使用学案时的注意事项 1.积极落实“三讲三不讲”,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切忌切忌面面俱到,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要重点突出。
2.利用学习小组实行分组讨论法,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4.注意课后学案的检查落实力度,使全体学生整体推移,全面提高。5.避免学案内容习题化。“做学案就是要求学生多做学案习题”,这一做法是错误的,不仅增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6.避免“学案导学”变成“穿新鞋,走老路”。对于“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等获得的知识总是不放心,感觉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换句话说,还是不相信学生。
7.学案导学中的“分组学习、互相探讨”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讨论。
8.课后要及时了解学生对学案的使用情况和有关意见,积极作好后续学案的编排工作,提高学案质量。
9.学案使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最好形成文字记录,天长日久,必将有利于今后的学案编写,对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大有好处。
第四篇:导学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导学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推广,课堂的固定教学模式虽然是教学的主要渠道,但无形间已经慢慢发生改变,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思维模式的开发,不在只是依赖于教师的传统灌输,更多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就根据导学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进行简单地探析。
导学案自主探究高中数学自主探究结合学案的教学模式就是利用学案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识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放养”的让学生自学,是需要师生的双面配合,在教师客观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教学导案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增强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交流。
一、导学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
(一)导学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内涵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指导为主,以导学案为辅,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共同协作完成课堂目标。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方面,高中生面临这高考的压力再加上课业量的繁重,对于数学课本身就没有多大的兴趣,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生的课堂积极性。这种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学生被动听得灌输模式,充分发扬学生积极动手实践的能力,对于高中生自身数学的发展和思维方式的锻炼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
导学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强烈的冲击,也启发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还要结合当下的教学环境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也具有反思学习目标、巩固学习内容、增强所学知识的意义。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对于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都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有一定的帮助和积累作用。
二、导学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实施
(一)制定学习目标进行自主预习
探究式教学模式导学案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指导学生明确课堂的学习目标,明确了目标以后就有了学习的方向,教师在上课前,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导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先进行提前的预习。比如,教师要讲高中数学中“圆的方程”的教材内容,教师先将导学案发下去,让学生提前了解并自己对圆的方程的相关概念和公式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有利于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课堂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的增强。
(二)创造问题情景制定学习方案
在技术环境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自主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式的数学学习,例如高中数学中的“离散型随机变量”,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多枚骰子,在课堂上先用一枚骰子进行演示,和学生一起进行可能性的交流,然后把骰子发给学生,让同学之间互相配合,一起探讨事件的可能性。
(三)教师进行点拨抓住重点进行例题讲解
这一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就非常强了,教师根据高中数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对于重点的例题,尤其是历年高考中的例题中的要点进行精讲,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启发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答案,并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在例题的精讲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问题解题步骤的严谨与规范,另外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假设、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
三、自主探究式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一)自主探究式导学案需要满足的基本要素
导学案的完整包括目标要素、情景要素、问题要素、知识要素、学法要素和评价要素。目标要素在于课堂目标的体现,它决定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向,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也是课堂知识掌握的重点。学生根据课堂目标的要求加上教师的指导,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有没有充分利用体现在导学案要满足的要素是否充分解决,由此看出导学案的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体现。
(二)自主探究式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的使用并不是随意将学案发下去,让学生自主探究。导学案的设计目的虽然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强化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但教师在教学应用导学案也应该做到以下要求,不放弃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以导学案为本精细师生交流,进行课堂总结例题精讲点拨。
导学案的使用时教师学生的双相配合交流,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经过转变自己的教育思维模式与学生之间加强课题之间的交流,配合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学习目标,学生在使用导学案时,先学会根据导学案的课堂预习,对于课堂目标的相关数学概念先进行理解。
四、结语
通过对导学案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高中数学的应用探究,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要发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被动听讲到主动学习的角色转变。高中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枯燥难学的科目,通过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对于教师的数学教学方面也带来一定的思维启发,也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讲课效率,从侧面来讲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张卫霞.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2]陈其君.高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2012.[3]杨宇,金强,邓芳等.“学案导学”与“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结合探索――在植物细胞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22(1):110-113.[4]肖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14,(1):36-37.
第五篇:导学案_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浅谈“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张敏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既是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彰显个性的殿堂,又是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智慧得以启迪的舞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它独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迅速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它把以前笼统繁多的环节,变成了多层次多环节的分段学习,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导学案 自主学习
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教学手段不再是以前老式的黑板式教学,而是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互动的一个平台。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把以前是老师强制让学生学习变成了现在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导学案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那么如何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念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由“教师教”变为“自己学”。本文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揣简陋而论之。
一、目标导航,使学生自学有方向
即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依据导学案,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受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课文之际相机点拔、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学”、“我要学什么”,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预习导学,使学生自学有章法
即学生依据导学案,尝试解决课本问题。学生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带着问题学习课本,主动查阅工具书,对问题作深入探讨和分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收集信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亦可适时点拨。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学生可依据导学案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积累词汇、理解文意的过程,也是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的过程。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巡视相机答疑解惑。通过这一“导学”行为,使学生抓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促其形成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即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精讲点拨等多种形式,进行研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之“疑”,巧运“导”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释疑解困,从而扫清学习障碍。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引导学生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时,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有人说是“我”,有人说是于勒叔叔,还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认为是谁?2.这篇小说的主题有“金钱关系”说、“同情”说、“虚荣”说等等,你认为是什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抛出来,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它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问题探究与阅读思考正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阅读中掌握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此时的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控制着课堂节奏,避免了探究课堂的无序性,确保了课堂教学向目标流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检测评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达标检测既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的环节。学生通过达标练习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获得了成就感,更增加了他们自学的动力。课堂上,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认真巡视,以了解全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补偿教学。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检测:
1、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3、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达标检测题紧扣学习目标,既有双基的落实,又有能力和创新的体现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自信,更懂得怎样在学习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在发现不足的同时调整努力的方向。
五、总结提升,拓展学生视野
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思路、方法技巧,以便更好地内化为创新所必需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不意味着“曲终人散”。教师应引导学生作自我归纳、自我小结。“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运用迁移规律,让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如学习了《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学习自读课文中的《梁思成的故事》等类似的文章,这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导学案的出现激发了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热情,并且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随着时代进步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实际运用的过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只要我们刻骨钻研,吃苦耐劳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让导学案在语文课茁壮成长。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力争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只要遵循科学规律,积极探索,我们用辛勤汗水浇灌的“导学案”,今后一定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