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如何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府谷县华阳九年制学校 刘爱民
摘要:思想品德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
关键词:勇于探究 创新
思想品德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思想品课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示例,在思品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取得创新收获呢?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创造性开展教学情境。学生好动,爱表演,喜欢模仿,教学中,教师运用教材中的人物、情节构思成情境,指导学生充当其中“角色”,在表演模仿的过程中,无论“演员”还是“观众”,他们的情绪都会随活动的进展而强化,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变静为动,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我的自画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驴、抬轿的人、路人等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做好导演,给学生的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台词”、“表演”评分指导总结并及时反馈。利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设疑导问激发兴趣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如教学《诚信使你我走的更近》这一课,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课题,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们被老师一激,好奇心被引起,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诚信?”有的说:“为什么说诚信能使人走的更近?”也有的问:“怎样才能诚信?”……学生的问题接连不断。顿时,课堂上出现热闹的场面,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三、辩论活动开发潜力
思品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抽象,条条框框原则性强,如果老师只是照着书本讲,学生听起来显然是索然无味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教学《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这一课时,我组织全班同学分成二人小组围绕“漫画中两位学生的行为是否为不良行为”这一问题进行辩论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是,他们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的做法正确,有的说不是,对社会有危害。这时,我就趁热打铁,紧追着问:“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行为呢?”接着,围绕“不良行为”开辩论会,学生推选出主持人,并志愿加入正方或反方,围绕辩题准备理由,这种形式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思维活跃,更具创造潜力。
四、情感交流互动体验
情感体验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在他们鲜活的心灵中植下一片葱茏浓郁的绿洲,使他们人性丰盈,人格健全。如九年级第六课《角色与责任》一课,我让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充当学生、工人、公务员、律师、农民、科研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记者,每组发给笔、本子、计算器、锄头、音乐曲、照相机、法律文书、显微镜等。你们能说说自己组的用处吗?责任是啥?学生拿着礼物,摸一摸,比划比划。各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说出了一大堆的责任,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种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接下来我让学生玩一个“黄金广告——亮出我自己”的游戏,设计一段广告来推荐自己,然后请学生上台推荐自己,展示自己。通过充分发挥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气与乐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强化了体验。
五、走出课堂拓展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 府谷县2016年教科研论文参评
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如教学《合理选择职业》一课,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从事某种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我们组织学生考察部分环卫工人的工作,到环卫所了解了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使学生了解到环卫工人对人们生活的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每种职业都有它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了基础。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于我们一线教师观念的转变,我们应把书本和生活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行为深度转型 韩立福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2、有效教学十讲 余文森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思品课中阅读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是,很多政治课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使学生在语言表达,理解分析能力方面显得不足,不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随着近几年中考的改革,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学会收集、整理、利用相关的资料,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现象。所以,无论什么教学模式,都把阅读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来对待,有助于学生把握、理解教材,提高学习能力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目前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差,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其它能力的发展。作为一名长期在学校担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就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首先,浏览引语,把握全课。思想品德课教材的每一课都有引语。引语无标题,自成段落,采用趣引、设疑等方式,对本课所用讲述的重点内容作出了提示和指点。其次,通读标题,理清脉络。每一课中有两个以上的框节,框题是该课的主要内容。每一框节下又没有两个以上的标题,标题是这一框节的主要内容,框题就是该课的知识目标。所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首先抓住框题,抓住这个中心问题,然后抓住小标题,把握其内容提要,这样就从总体上理清了全课的脉络,把握住了教学目标。再次,精读正文,掌握重点。正文部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首先,让学生根据阅读思考题、标题或自己的阅读分析,在书上划出主要内容,其次要仔细阅读正文中的黑体字,这些黑体字是基本观点重要结论,是教学重点所在,对此要反复读直到熟记。最后,泛读材料,说明道理。材料包括文字材料、插图、表格,这些都是思想品德课教材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看文字材料,这部分内容以小字部分出现,或举例说明观点,或是正文所讲知识的延伸与补充。其次看插图与表格。思品教材中每课都有插图,指导学生看插图时一看这幅图下方的文字表述,这是该图的中心意思;看图的具体内容,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说出这幅图放在此处的用意。
2.根据不同的内容,遵循渐进,分段进行
第一阶段:带着问题、观点阅读。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先编好阅读思考题或告诉学生主要的观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能找到答案或观点。阅读思考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贯彻适当难度原则,激发学生独立分析的热情与兴趣。第二阶段:在阅读中找出问题、观点。在第一阶段训练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读完一框后,说出该框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是什么,又是通过哪些材料来论证的。由于不给思考题,阅读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适时提示、点拨,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地结合起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材是最好的一种文本资源,正确的阅读教材,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政治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教给他们阅读政治课本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1.阅读教材,培养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
首先,要阅读正文。要在阅读前,教师要进行阅读提示,在黑板上展示本节课的预习目标,教师给学生自读、自想、自述的时间要充分,要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读书,切忌匆匆忙忙走过场。通过阅读,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层次,逻辑关系,构建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对政治材料的感知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其次,要阅读教材的辅助文。如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相关链接,名言名句等栏目,是对正文的疑难问题相关概念的进一步解析、深化,这些内容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来解决,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地探索、获取、理解文本所承载的知识信息。
2.阅读时政,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要求学生关注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关注身边发生的典型案例。要求学生阅读中学生时政教育,新闻类报纸,法治教育报等刊物,举办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或时政热点专题课,并就这些问题结合课本知识谈一下看法,运用教材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按照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到与课本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思考、表达,教师不要过多地加以限制,相信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阅读试题,培养解题审题能力
近几年中考,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因此,中考试题以鲜活生动的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很多同学在考试中,往往答非所问,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对材料没有认真阅读,急于做题导致的。因此,要求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和问题,读懂题意,要明确问题的指向。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中提高能力,寻找规律。教师重视了学生的阅读,并积极恰当地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持之以恒。通过阅读,他们的聪明智慧会在这种主动、独立的阅读活动中得到展示,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育进行“再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能思考,会运筹善于随机应变.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合格公民的需要。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追求的最高终极目标。在此,我结合二十六年的教学生涯,谈谈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点滴感想。
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起着引导者、管理者的重要作用。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紧密配合。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优秀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教师不仅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营造富有创新精神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及时发现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思考的结果给予适时的引导,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新必须先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专业知识累、教学技能训练、思想素质提高等方面全面入手,为学生做个好榜样。然后在学习环境的营造上必须下大力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在激发、引导学生方面,教师还应注意方式方法;要本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宗旨,和学生平等对话、友好合作;要试着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角度地理解、帮助、鼓励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首先得帮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是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学生是否专心听讲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了进行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还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再次是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1、数学思维及其特征
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思维.其特征如下;(1)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的有机结合。(2)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特别要重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2、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品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的灵活性(2)思维的批判性(3)思维的严谨性(4)思维的广阔性(5)思维的深刻性(6)思维的敏捷性(7)思维的独创性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蕴含在数学材料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极好素材.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下功夫.方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无论是课堂例题的设置还是课后练习题的设置,都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去吸引学生,并使之从中得到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思维发散的题目对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益的。
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初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灵活地学习,善于学以致用,并且勇于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其次,为了顺应社会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创新型人才在社会就业之中得到疯抢,他们具有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然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条件。总之,创造性思维无论对于现阶段的学习还是将来的就业都不可或缺。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想具有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敢于想象。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敢于想象和推理。解题方法多,辅助线添法多,使学生对数学证明题中一题多解探究,提供了发展空间,增强了探究的乐趣。
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绝对不是靠一次两次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合理的、有规律的训练中不断强化。在训练计划中,可以从多角度解答题目,逆向思维,系统思维等多个方面进行训练。例如,老师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答方法时,除了按照常规的方法解决外,还可以利用画图像得出图像交点以求解。训练学生探索多种不同的数学解题方法,可以通过图像、公式、表格、数据等形式表现,日常学习计划中的点滴积累才能成就创造性思维。初中阶段的学生既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深刻的了解,同时对创新的学习方式接受能力强,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可以将传统学习方式同创新的教学思想互相结合,塑造学生灵活多变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四、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
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学数学新教材中,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五、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创新能力解决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实施化归,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为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四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即创造出新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一点肤浅的见解。
一、扩大阅读面,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积累素材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开卷有益,读名著更可以拓展知识,陶冶性情,提高欣赏能力。因而,每学期笔者都会选择二至三部名著作为阅读书目,让学生读而有感,感而有言。
另外,学生经常在网上浏览一些热点评论,名人逸事等对他们开拓视野都帮助较大。电视、报纸也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平台。
二、积极观察,深入思考,感悟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和思考生活。
曾几何时,诸多学生的作文素材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写母爱就写雨中送伞,写老师就写灯下改作业,病中补课等等。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虚编故事,不惜以自己父母患重病、不幸去世等情节来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但这种没有真情体验,杜撰出来的文章根本不可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只会让人觉得虚假。
所以,应让学生多留心日新月异的生活事物和社会现象,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和心得感受,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和充沛的情感体验。
三、以求异思维的训练,开拓学生作文思路,培养创新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作文立意的创新就是运用求异思维进行的创新。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作文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训练前,笔者先以几例来说明,应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努力找出与别人迥然不同的看法来。例如:“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班门弄斧”是明智之举,起点高,多向行家学习,“虎威也能假”,这都是一种成功的翻新。
在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训练中,学生异常活跃。经过两次训练后,学生那种模板式的文章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观点、深度的思考。学生李某就这样写道:由于家里蚊虫成患,苦不堪言,欲除之而后快,但打、喷药都无济于事。后发现屋后污水沟乃其滋生之所,清理后蚊子果然大减。由此感悟出做事要追根溯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行。
四、在作文命题与形式上做文章,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1创新是作文的基点,是激发兴趣的契机
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说:“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写得有首无尾、空洞无物的学生,竟然将检查写得诚挚细腻,真情流露,且竟洋洋洒洒写了近千字。这不禁让笔者思考:我们的作文命题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呢?于是在以后的作文命题中,笔者努力从内容上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例如,《畅想2020》、《给我放天假吧》、《我想对你说》、《我看上网》等命题作文都是这一想法的尝试。果然,学生作文中说真话的多了,诉真情的多了。
2作文的结构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现真实的风格与性情
曾有位学生以这样的形式来写母爱:“已知„„求证„„论证过程„„结论„„”这种类似做数学题的写作方式不觉让笔者眼前一亮。是啊,“母爱”是融于生活中的小事,溢于母子的争执里,以这种求证的方式来写母子的意见分歧,母亲对儿子的指引和教导,对儿子深深的爱,不正是一种突破吗?孩子不就是在求证着什么吗?于是笔者以此为例鼓励学生进行形式的创新,学生的写作模式不断翻新,有些虽有不合理之处,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创造。
五、优化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营造轻松民主课堂,活跃学生创新思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扬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就需要在课堂上创设出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师生感情融洽、心灵沟通了,学生才能敢于大胆设想和质疑。
2用充满激情的鼓励,点燃学生创新思维
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平时,笔者特别强调作文要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批改中,不论学生的感受是对是错,只要发自内心,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错误或片面的可以引导,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自豪感,达到激发写作兴趣的目的。
3努力打造多种平台,展现学生风采,激活创造热情
人都有表现欲,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获得众人的肯定与赞美。因此,小到课堂的展示交流,优秀作文上墙,大到编印校报,成立文学社,推荐发表,都是激活学生热情的好方法。
总而言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中学(239400)
第五篇: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文康
(宝鸡市陈仓区坪头中学,陕西宝鸡,721312)
摘要: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3)利用生活中的美, 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给生活带来的美。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例如,在数学中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初中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思维。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
[1] 朱及群.社会心理学 [M].新华出版社 ,1991,12.[2] 肖君和.美的奥秘探寻 [M].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8,91.[3] 郭长椹.心理学专题 [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80 —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