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有感(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01:5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有感》。

第一篇:读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有感

读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有感

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一直希望找到一本书能够具体讲述我们在教学中该采用的教学活动。寻求了很久,我发现很多著名的教学专家都注重理论的讲解,并不去深究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终于我发现了《直谏中学语文教学》这本书,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教授身体力行,深入到中学语文教学的第一线,与中学语文教师交朋友,在教学活动中发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总结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剖析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率的根本原因。

在《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欣赏孙绍振教授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个案分析”,这既是他的学术观点的高度浓缩,又是他的学术方法的一次精彩的大众版演示。比如,在分析鲁迅的《祝福》时,他抛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穷困吗?”。这样的问题,一般的中学生也有可能提出来,广大的中学老师也都有可能在课堂上涉及。但是,涉及问题,并不意味着明白这个问题的分量,也不意味着清楚这个问题有可能抵达的深度。况且,有意识的、自觉地运用这个问题,推演出一个普遍化的小说艺术的问题,与只是凭本能的感觉提出问题,那是两回事。探究孙绍振教授的解题途径,仅仅通过对祥林嫂“穷死论”的发问,到揭示出结论:“祥林嫂之死,其最悲惨处不在于她物质上的穷困和精神上的痛楚,而在于造成物质穷困和精神痛楚的原因是封建礼教。”以及“广大群众的思想的麻木,在牺牲的弱女子的悲剧面前,居然没有一个人,包括和她同命运的柳妈以及一般群众表示同情,更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如此荒谬的封建礼教表示愤怒,有的只是冷漠,甚至是冷嘲。更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种麻醉性甚至对于受害者也是一样,连祥林嫂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合理。”,再至小说因果性关系探讨,这其中,引动读者思考的环节至少七层之多。环节的多寡与思考的严密与否当然难以成正比例关系,我欣赏的是孙氏思考的每一个环节衔接的有力,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对下一个问题的推动,而下一个问题的获得又都是上一个问题的发问的结果,所以,在孙绍振的个案分析中,问题与问题之间形成了深度,如此,才有可能导致思考的周密。我想,孙绍振的“个案分析”,即使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教师个体,但我相信对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都是有启示的。

孙绍振教授的“个案分析”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方法的改变,分析视角的改变,导入的方式的改变是关键。孙绍振教授的“个案分析”,解剖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但在孙绍振教授的讲解中,我们却发现,新颖的提问角度,缜密的思考“路线”,完全可能使一种名篇显示出独特的新颖的而不是越讲越乏味的艺术力量。

通过孙绍振教授的“个案分析”,我们认识到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相当强的人文色彩,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可能象数学那样完全按照逻辑演绎展开,但是,文学作品间是具有可比较性的,通过内部的和外部的比较来确定某篇文学作品的特征,确定其审美位臵,同样可以赋予文学的剖析以说服力的。

孙绍振教授的“个案分析”还告诉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强调操作性并不意味着只注意微观分析,微观的背后实际上环绕聚集着种种宏观的学术观点、文化观念。一位教师,如果不明白自己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那是可悲的,但一位教师,接受了一种教学观念,却不清楚这种教学观念的背景和位臵,也是难以将“可操作性”贯彻到底的。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观念的获得和手段的使用,始终处于非常清醒的态度,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人可以拥有知识,但并不一定知道自己的知识处于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中,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外部条件“创造”了你的知识。

所以,我认为,孙绍振教授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可贵之处,还在于以“个案分析”“演示”中学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的同时,不断地以微观的分析“酝酿”“催熟”宏观观点。“个案的分析”中的几乎每一个“案例”分析,都联系着一种具有理论爆发力的学说观点,或是具有针对性的原创观点,或是富有现实解释能力的新的语文观念。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每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成为具有原创性的教师,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希望中学教师提高运用某种教学方法的自觉性,追求更具深度的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设计出更具有人文色彩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案,同时,适当地拓展自己的教学视野适当地追逐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使自我时时处于“研究状态”,这样的要求,可能对于根本地改变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积弊,是有益的。这是我读了孙绍振教授热情、泼辣、简捷、一气呵成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最深的感受。

第二篇:读《直谏中学语文教学》

读《直谏中学语文教学》

读孙绍振教授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之前,我对这位我并不熟悉的作者曾以上网“百度之”作了初步的了解。很有意思地发现,这虽是一本针砭中学语文教学的书,其作者孙绍振却并非是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百科名片上他的身份是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和中国文艺理论协会副会长。再看他的生平简介,除开主编过初中语文教材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再无其他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经历。读完本书的自序我不由得惊叹,一个大学教授怎会将中学教学里的陋习弊病看得如此明晰,将应试教育重压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的痛苦感受得如此透彻!待读完全书,更是为孙教授精辟独到的见解、幽默风趣的语气和细致深刻的剖析深深折服。我想,这或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绝大多数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奋斗多年的教师们,乃至苦读多年即将走向教育岗位的我们,都已在因循多年的模式里形成了习惯性教学思维,也就是在本书中被批判的,使语文教学沦为纯粹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的教学思维。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还没有教学经验的师范生来说,“沿袭”是最为稳妥、最为安全的一种接受方式,倘若跳出前人的模式,且不说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尚未可知,首先在自己心理的一关便是过不去的。俗话说:枪打出头鸟。真正敢于将自我心中的独创性思维付诸教学实践的人少之又少,当然,大家都有一颗负责的心,害怕自己还不够丰厚的知识积淀和不够成熟的教学水平会误导了学生,按以往固定的模式教学,至少路子不会偏,这是对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这种害怕,就使自己变成“装在套子里的人”。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中说到: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孙绍振教授将这句话引用为“炮轰新编中学语文课本”一节之序,便是这个道理。孙教授对由来已久的字、词、句意义分析和划分段落并分析段落大意这两项教学步骤尤其深恶痛绝,他认为,事物没有绝对的界限,对于文章来说更是如此,一篇文章往往具有多种划分标准的可能性,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以一种标准的划分扼杀了学生的思想,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满堂灌”,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麻木沉默地听。“在课堂上无谓的消耗时间,无非是把僵化的东西说成是天经地义的。这对于青少年实在是一种精神浪费。”对于一个正是从这种语文教学定式中经历过来的人,我对孙教授的观点深表赞同。

既然不采用死板的按段落划分分析的方式,那怎样去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情感脉络呢?对此,孙教授首先提出了“分析”的真正意义。

“从思想方法上来说,什么叫做分析?分析就是把本来统一的,水乳交融的,天衣无缝的东西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

孙教授在本书的自序中说道:“„„一切经典作品,都是完整的、天衣无缝的,以形式和内容的水乳交融的统一为特点的。而要分析则要从统一的作品中提出问题来,问题不是摆在表面上的,而是在文章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深处的,这就是难度的所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许多浪费时间的纠缠(如段落大意的划分和字词句的孤立解释)都是由于没有从文章深部提出矛盾,而不提出问题,也就谈不上分析问题。”

这正是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而具体怎样提出问题、再怎样作解决问题的分析呢?对于这一点,孙教授在本书的第三章第二节,“通过还原和比较进入分析”中做了具体阐释。他将操作步骤分为以下几点:

1、证明和证伪。主要是针对议论文的写作和理解来说,提倡爱因斯坦所倡导的“两面神”思维方法,亦即总是把事物放在正反两面中检验,通过正例肯定论点,通过反例发展论点。

2、应该这样写和不应该那样写。弄清为什么作者不该那样写,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他要这样写。在本书中举了托尔斯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在监狱中探望玛丝诺娃一段的原稿和定稿为例,明白为什么采用修改后的定稿而不采用原稿,才能体会定稿在这一段描写中的妙处。

3、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规范的比较。就比如诗中描写的爱情都是从一而终、至死不渝的美好情感。而小说这么写却会流于平庸枯燥,毫无看点。本书中具体取白居易赞颂永恒不变爱情的《长恨歌》和鲁迅曾构想的李隆基和杨玉环“被出卖的爱情”为例。

4、艺术感觉的“还原”。要求把作者省略了的,被感知和想象排除了的,用自己的推理和想象还原出来。本书中举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例中“千里江陵一日还”中不实之处,来推理李白流放“中道遇赦”,急于回家见到妻儿的心情。

5、情感逻辑的“还原”和比较。情感逻辑不像理性逻辑那样统一,它可以自相矛盾。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分析全面性,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恰是绝对化。正如严羽所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要抓住情感逻辑,则必须舍弃理性逻辑。本书取《三国演义》中关公放走曹操这一情节,展示了人物不合理性的情感逻辑。

6、审美价值的还原和比较。提出将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区分开来,再求超越日常审美价值的优势。本书以《红楼梦》中薛宝钗这一形象为例,她的为人处世很有实用价值,在人事关系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她并非恶人,但因她对人没有强烈的感情,缺少了一种审美价值,所以是“丑”的,由此引申到真善美的既统一又矛盾的错位。

7、历史的还原和比较。不管对什么样的作品,要作出科学的评价,光是从今天的眼光去观察是不行的,只有把它们放到产生这些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还原到产生它的那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氛围中去。尤其强调通过历史前后比较,发现文学作品内容、形式上对比之前的突破。本书以《西厢记》中表现爱情双方内在的曲折和痛苦对比之前诗化完美爱情的超越来体现历史比较下文学作品的进步。

8、流派的还原和比较。一切审美语境都不但与形式(文类)而且与流派分不开。要真正理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奥秘,必须分析其流派的艺术特征。本书取中学课本入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闻一多的《死水》为例。前者受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抒情相当潇洒优雅;而后者则符合象征派“以丑为美”的原则,把本来很强烈的情绪提炼成一种统一的情绪。这就是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了。当无法回答艺术本身的问题时,只有还原到艺术形象的流派的分析和比较中去才有希望。

9、风格的还原和比较。要在相近风格的作家作品中找出个人独创性下的不同点,特别提出,要真正抓住作品的特点,就要把作者作为一个个人,和他所属的阶层区别开来;把作者一般的个性和一时一事的感兴区别开来。本书中取王小波为例,他与钱钟书、舒婷的散文都是幽默的,而王小波独创的特点在于智性和幽默交融,把思辨和幽默,正理和歪理,结合得相当独特。在这样的比较下,就将“幽默”大风格之下王小波的个人特点,精致地比较、分析了出来。

这些具体的步骤又可以抽象概括为两点:第一,对于个别的作品,主要是从艺术形象还原,抓住还原出来的原生感性现象与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之间的矛盾,提出问题。第二,避免孤立地分析问题,尽可能把作品放在可比较的语境中,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提出问题。孤立地面对作品,由于缺乏可比性,是无从分析的。

掌握了“分析”的方法,接下来就回到这个问题了:如何在一篇文章中,不走分段落的老套路,来分析文章的层次?

孙绍振教授提出,以“找关节点”来取代传统的段落大意分析。所谓“关节点”,就是全文中比较关键的语句,也就是矛盾的端倪。其特点是,先把作者的思路和情感变化过程作阶段的划分,然后从其间的联系,全面地把握其特点。要害是把思想、情感作为一个发展、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曲折转化的临界点,就是关节点。孙教授对此这样说:“文章最为重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的目标是内在深层的内涵。犹如以刀切瓜,全面分析和一点突破相辅相成。文章的矛盾隐藏于整体的统一性之中,但是,矛盾的端倪,在局部上可能是突出的。”

抓到了这一个突出的“关节点”,就是初步的成功了。而关节点不是孤立的,它的生命在于和其他类似的关节点的联系。找到多个关节点的联系,就不难找到其思绪的来龙去脉,其逻辑联系。

就《背影》而言,由叙述父亲买橘子背影的一段往上往下细读,不难发现,在此前后几个关节点组成的情感的脉络。

1、原来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2、(他)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迂。

3、(父亲买橘子)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留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了,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眼泪又下来了。

4、(读父亲的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衣,黑布马褂的背影。

找出了这几个关节点,全文的情感脉络,基本上可以掌握了,完全不必在段落的划分上斤斤计较。

有了多个关节点,就可以看出文章的思绪不是一个静止的、僵化的、固定的平面。这种方法,与被动的划分的最大的不同在于,迫使学生追随作者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化被动为主动,使他们做出自己的判断。

孙教授提出的以关节点和思路发展的层次分析法,和段落大意的划分,在思想方法上是大不相同的。第一,它以文章的整体为目标,但是不拘泥于文章的全部,而是从中找出转折的关节,思绪的脉络,观念(关键词)的发展和深化。第二,它所注重的既不是简单的划分,也不完全是笼统的直觉。而是在抓住一个初始的观念、关键词,找出它和它派生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看它在一定条件下,发展,转化,深化,甚至走向反面(如《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中的“自信”转为“他信”)。就我而言,在读到孙先生这本著作之前,脑海中所根深蒂固的分析课文的方式,还是我中学时代所接触到的段落划分与段落大意。即便依旧记得当时对这种方式的抵触和厌烦,却依旧想不出怎样去打破这样的好似积重难返的僵局。可以说这种“关节点”分析法就像一盏为我指路的明灯,一支强有力的胳臂,将我从创新无望的深沼中拉了出来,能满怀信心和希望地重新审视阅读了无数遍却依旧从中找不出新名堂的语文课本,重新走上一条从僵化的、枯燥的工具性教学中解放出来,带着感受人文之美的心去从事语文教学的道路。

孙绍振教授在书中提出有关教学改革的另外一点也令我感受颇深。在我中学时期,很多老师讲解作品都采用的社会学的方法,讲解完课文的字词、分段、表现手法之后,总会在中心思想和情感倾向上给课文一个“升华”,那就是将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与时政联系起来。这样的方法,也在我脑海中树立了一个坚不可摧的观念,那就是一篇文章,无论写人写景写物,只要在其中蕴含了深刻政治思想,强烈的政治感情,那便是一篇有价值,有意义的好文章。用如今的一个热词来形容就是: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

在建国初期及之后,这样的“高大上”却发展成“假大空”。于是有人说,最好的散文还是在民国时期,那时的散文家们,将国家动荡,忧国忧民之心恰到好处地融进如画一般的散文中,而不是赤裸裸地表白呼号。对此我之前竟也从未有过疑虑,就如《荷塘月色》一文,我还记得分析完朱自清先生美妙的写景之词后,老师这样告诉我们文中体现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在“四一二”大屠杀之后,知识分子不知何去何从的苦闷之情。不知是该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继续苟且生存,还是投身共产党的革命。产生了不知“哪里去”的“惶惶然”。

而孙绍振教授指出,满足于把政治社会的形势和作者的心灵之间的统一作为最终目标,这并没有涉及矛盾,而是停留在表现对象和文学作品的统一性上。光是寻求作品社会意义是不够的,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深刻的方法。

对这篇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孙教授这样解释:这篇散文的矛盾中心是“自由”,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要传达的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不是哲学的自由,也不是实用的自由,而是一种伦理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因为远离了妻儿,远离了沉重的家庭负担而生的,是一种暂时的心灵的解脱。

为了证实这一说法,孙教授以及他的学生对写《荷塘月色》那段时间,朱自清先生的个人处境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调查,并举出大量的论据,来证实这一说法。

且不说这一说法的正确性与否,不说朱自清先生究竟是出于政治环境还是个人困境而生出这篇《荷塘月色》。孙绍振教授提出的这一观点,推翻了几十年来语文教学中的陈词滥调,能给学生带来新鲜的感受不是吗?这两项说法,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就是值得分析的地方,比让学生感受“高大上”更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况且,谁规定优秀的散文必须和民族、社会、国家联系起来?纯粹的个人感情抒发难道就不值得被肯定吗?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对学生自我的创作也是一种误导。

这就不得不提到孙教授那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震动语文界的《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孙教授炮轰的矛头尤其指向语文高考试卷中的作文部分。首先是,作文所占分数太低,作文是最能体现一个中学生文学素养和水平的项目,在全卷一百五十分里却只占了六十分;其次,作文命题的肤浅化、片面化、以及相当明显的政治和道德教化的倾向性,都大大限制了考生思维和情感的发挥,使他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天真烂漫的愚蠢”,说着大片流传于世、烂熟于心的空话、套话,以迎合考官,求得一个稳妥的分数。

这一点,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延续至今。不知这几年的高考作文是不是有些微改变,反正在我高考那一年,也就是三年前,我依旧是装着一肚子老师精心挑选给我们的“好词好句好论据”上考场,用四十分钟写完一篇毫无个性、过后毫无印象的“三段式”、最后估计评到了五十分的议论文。还记得刚进高中时,语文老师也曾提倡过一段时间的自由写作,不限文体,不限字数,甚至不限思想倾向。那是的语文老师是个挺有才气的小老头,给我们出的作文题也是花样百出又意蕴深厚,非常适合灵感自由地发挥。我记得其中一篇便是命题“以荷为衣”,取自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那时我们刚刚学习了课本中的《离骚》选段,这样不设限制的作文写起来是相当顺手而且开心的。在那段时间,我们一个班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优秀作品。可惜好景不长,到了高二,我们便被强制灌输“标准议论文”的写作方式,还记得那时我的转变相当痛苦,每次月考的语文作文分数都在及格线下,当时的语文老师,一个刚从毕业不久的年轻姑娘常常将我唤道办公室,指着我的试卷惋惜道:“你的文笔还不错,可惜你把议论文写成散文了,不仅架构没有,对题目的理解也是错的。”

到后来,我经过长久的训练,终于能流利地写出一篇格式标准,而且与参考答案中题解相一致的议论文,可是笔下再也流淌不出多漂亮的文字,多独到的思想。

我看孙教授在其《炮轰》文中说,作文训练和考试最基本的目的是,让青年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的头脑复杂而丰富,而不是把他们弄得简单而幼稚。真正优秀的命题,应该有两个特点:第一,诱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多方面深刻地思考;第二,冲破流行的套话,回到自身的个性,找到自我,讲出自己的话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而低水平的考题则是迫使学生不动脑筋,讲一些不经过自己经验检验和理性分析的套话。

结合我自身的经历,对于孙教授以上的观点,我再赞同不过。可是高考作文喊改革喊了那么多年,到我这一届,依旧没有多大的起色。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不敢多动脑筋,那对于高考来说是危险的标新立异。毕竟,高考的重要程度和评价标准摆在那里,能在固定标准内写出优秀作文的学生,除了有能力还要有运气,这无异于一场巨大的赌博。所以,就连不忍看到学生深受其荼毒的教师们,也不得不一遍遍苦口婆心地训练他们写出一篇稳妥的考场作文。

基于此,我对未来怎样教学生写作文,还是十分迷惘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一定会鼓励学生勇敢跳出约定俗成的套话、抛开那些迫使人放弃思考的流行话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情,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再用自己的嘴表达出来。就如孙教授所提倡的“贴近生活不如贴近自我”。

“与其说贴近生活,不如说贴近自我。或者说得保险一点,贴近生活,离不开贴近自我。当然也可以说,要真正贴近生活,必须贴近自我,贴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作文中,却是没有必要的。只有自己私有的、独享的、他人所没有的东西,才是值得你去写一写,去挖一挖的。„„其实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感觉都有不一样的成分,由感觉触发、调动起来的回忆、想象、经验和思想只有那些不一样的才是宝贵的。要把相同的感觉说出来,很容易,因为可以借用流行的、权威的、现成的语言,可是要把独特的感觉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要从现成的流行的语言中突围出来,那可不是很容易的。这难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观念上的,以为越是用熟了的越保险;其实这很可能是用自己舌头唱别人的歌。第二,越是用熟了的越是有一种自动化的力量,不用动什么脑筋,就冒出来了。要把作文写好,就要想尽办法把不动脑筋就冒出来的那些现成话排除掉,努力把自己特有的感受找出来。”

这些观点,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会传达给我的学生。当然,是提倡他们畅所欲言,而不是肆意妄言。对于低俗的、恶趣味的、品位低下的话语,还是要坚决遏止。孙教授在《炮轰》一文中,对诗歌鉴赏一题的“炮轰”,也是十分发人深省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诗歌鉴赏曾以客观题的形态出现过,这是我们这一代未经历过的,可光看孙教授在文中的分析,便觉得整个命题和解答都荒谬至极。本来,“诗无达估”,可高考题却将诗歌鉴赏的答案标准化,这正如孙教授所说“暴露了出题者相当主观而且狭隘的思想”。这个状况到现在有所好转,至少标准的客观题改为主观的表达,可标准答案中的“关键词”,还是或多或少地限制着考生的思维。对于诗歌这一种特殊的问题,其思想和感情的隐含性、多元化,岂是寥寥几个“关键词就能给定义了的?

读完《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一书,给我的感受,不仅是更新了教育观念和获得了具体方法的受益匪浅,我想,更多是一种心灵的震荡。我看到了当下语文教学工具化倾向仍然严重和人文化难以实际把握的现状、语文教改的步履维艰、和教师团体中“顽固派”力量的庞大;也意识到自己离做一个真正合格的、称职的语文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取一句孙中山先生的老话作结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一本语言幽默活泼而理论深刻警醒的好书,推荐给大家。愿与君共勉,在不远的将来同为我们深爱的母语的教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三篇:读《孙振耀退休感言》有感

读《孙振耀退休感言》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孙振耀退休感言》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孙振耀退休感言》有感1

我们刚刚离开校园,初入职场,踏入社会,对一切都是茫然的,吴总一定有很多经验嘱咐我们。这篇文章是吴总送给我们的礼物,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触,孙振耀的话很诚恳,那我也想诚恳的来写读后感,做一下自我评价和职业生涯规划,思考自己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要做重要的事

他的退休感言中说:“不做重要的事,就要做紧急的事”,而我就是在秦皇岛培训时没有做重要的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做要紧的事,因为明天我就要去见您,将这篇读后感交给您。虽然在秦皇岛我没有写读后感,却每天都被这件事情困扰着,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觉得还有大事没有做—读后感没有写,然后就在心里焦急,可结果还是睡着了。第二天一早我就想,一天这么长时间,晚上来写读后感吧,可是晚上又被各种各样的想也想不到的事情占据了,于是重复昨晚的状态,所以在整个秦皇岛培训中这件重要的事情我都没有做,心里承受了很大的煎熬,不断的后悔、自责。现在我认真的写读后感,我想这也算我对这其中一个观点的具体实践。不过这种感觉实在是不好过,所以以后我会克服自己不能懒惰,要勤奋,只有将重要的事情做好,才不至于每件事情都让我焦头烂额。

二、要有长远眼光

第一就是“关于工作和生活”人的压力最大的时候是40多岁,父母老了,要看病吃药,要有人看护,还要体面的生活,孩子需要培养,此时肩上的担子是最重的。此时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尤为重要。所以刚开始工作工作高低并不重要,看待工作要有长远的眼光,要看10年后,20年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和工作状态。

三、拒绝高傲与自满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个人都希望成为领导,让人尊敬,但当上领导后,很容易有高傲和自满的情绪,这样是很难取得更大进步的。要想成为一个小头头,只要认真就可以了,可要想成为一名小公司的的总经理,大公司的副总经理,单靠一点努力和认真是不够的,要有很强的坚忍精神,要懂得靠团队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四、快乐的工作

人生短短几十年,而这几十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一个人在工作中得不到快乐,在生活中是不会快乐的,一个人不快乐的根源是因为他不知道要什么,所以他不知道追求什么,不知道追求什么所以他什么也得不到,当他什么也得不到时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价值。当他把这种不快乐、痛苦的感受发泄出去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抱怨,抱怨公司,抱怨老板,抱怨社会,但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抱怨没有好处,只会让人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憎恶现实的`世界。所以不管到何时,我都不会抱怨,我会勇敢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积极的解决,因为问题不解决就用云都是问题,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别人没有办法替你来过,所以不要太在意别人对你的目光,并不是别人说好的工作就是好工作,别人说不好的工作就不是好工作。对个人而言,我生长在农村家庭,从小比较穷苦,我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且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的人,觉得能快乐的工作,舒适的生活,工资和待遇好的工作,就是好工作,现在我正拥有一份这样的工作,而且在待遇和工资方面都超过了我的要求,而且我很快乐,所以我从心底珍惜我的工作机会,我会好好工作。

五、要有希望,是金子总会发光

面对工作时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的,但心中的希望不能灭,耐心的等待,不断的努力,面对人生低潮时挺过去。现实生活中,面对困境,我们常常会有走投无路的感觉,但是我们不要气馁,坚持下去,始终相信年轻的人生没有绝路。只要我们有了正确的思路,就能少走弯路,找到出

路。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困境在前方,希望在拐角,很多人不是迷失在困境里,确是迷失在自己制造的恐慌和绝望里。记得这次在秦皇岛培训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是一个验证心理重要性的实验,用布将一个人的眼睛蒙上让他无法看见,告诉他这次将割开他的动脉,然后就再他的手上割开一个小口,旁过用水滴在地面上发的声音,让他感觉是自己的血液在流淌,最后在第二天的时候发现这个人已经死了,而他伤口上的血液早已凝固在伤口上,伤口没有至他于死,而他的心态却让他死了。一个人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境,只要明早的太阳能够升起,我们就应该勇敢面对,不断地克服,别人想不到的也要想,别人做不了也要做才有可能成功。

六、工作的意义

我们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赚钱是肯定的,就是能够吃饱穿暖,可是吃饱了之后呢?仔细想一下,我们的时间除了睡觉和吃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事业上,这样说的话,工作已不单单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还成为我们人生的重要的组成,与家庭、亲情、友情融为一体,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甚至工作就是我们的生命,通过每天的勤恳工作来实现人生价值。

我刚刚参加工作,对职业生涯一点不懂,读了孙振耀的退休感言,看到了他辉煌的职业生涯,感触很深,一直影响和熏陶了我今后的职业生涯,指引着我的努力方向。很感谢吴总苦心把这么好的人生感悟拿来让我们学习,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

读《孙振耀退休感言》有感2

今天有幸拜读了《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后九大感言》,感触颇深,触动巨大。关于孙振耀总裁的这九大感言,对于我这样刚刚毕业工作没多久的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可能是因为刚刚工作只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对于自己的工作,有时候会感到迷茫。孙振耀总裁在这篇文章中从九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了自己这些年来对待工作所抱有的态度和个人的选择的职业定位,让我明白工作上的一些道理,给自己起到一个鞭策和鼓励的作用。

首先,孙振耀先生说的刚毕业的学生爱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总是在不自觉地攀比和被攀比着,很庆幸,刚刚毕业的我就能进入广汇这样的公司,拿着让许多同样是应届毕业生的学生们羡慕的工资。正因为如此,才更不应该止步不前,停滞在原地。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年龄,达到多高的水平,永远不要忘记还要学习。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要你稍稍停下脚步,哪怕一分钟,就已经有不知多少人走到你前面了。漫长职业生涯中,赢得初赛的我们,要继续赢得复赛,赢得决赛。

其次,对于孙振耀总裁的这篇文章中,最让我有所启发的,就是第二点,“你工作快乐么?你的工作好么”,我想我们还是因为生活而工作,不是因为工作而生活,是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然而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做到快乐工作,我们始终把工作看成生活之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享受生活,却很难去享受工

作。孙振耀总裁指出,想要让自己工作快乐起来,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发现自己面临就业时,却很少拷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因此,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找准自己的方向,并且为了这个目标及方向不懈努力。“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什么事情都需要坚持,有的时候就是缺少了那么一点点的坚持,结果功亏一篑。所以,对于第一份工作,要做到坚持,在明确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之后,坚持下去,终成正果。另外,孙振耀总裁还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想要当将军,就一定先要把士兵做好。不管是什么工作,想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走的更高更远,就必须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做好眼前的事情,多多充实自己,坚定地、稳定地向着目标前进!

最后,关于选择和等待,“生活每天都在给你选择的机会,每天都在给你改变人生的机会,你可以选择蹲在原地哭泣抱怨,也可以选择咬牙站起来。你永远都有选择。有些选择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积累。人的一生面临着许多的选择,我们常说:选择不对,努力白费。一个错误的选择,即使你在努力也只会使你继续错误下去。认真的面对人生,认真的面对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判断,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可以使我们终身无憾。这个社会目前浮躁之风盛行,我们总是随波逐流,不由自主地浮躁。总想立竿见影,总想天上掉馅饼。这种思想一定会阻碍我们的前行!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结果。努力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让自己的生活比较充实,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目标前行。在年轻的时

候好好吃苦,多经历多磨练,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只要坚定自己,就可以学到更多。一步步得前行,才是根本,不管自身眼光多么长远,目标多么宏大,都是从身边一点一滴开始做起,脚踏实地的向目标迈进。在前进的路上有高山、险滩、急流、挫折、孤寂等但必须坚持下去,放弃就代表从新开始,毕竟该走的路还是要走的,躲是躲不过的。面对生活和工作,永远不要要求生活的给予,而是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努力,保持希望。因为不坚持的最后,永远不知道结果。任何事情,需要时间,需要机遇,需要我们耐心等待。

人的一生是漫长而又短暂的,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停的学习,不断的努力,,更要珍惜自己每一次工作的机会。以上是我的感触。

第四篇:读《孙振耀退休感言》有感

2011年8月5日,盛世绿源大连基地组织我们学习了《孙振耀退休感言》,收获很多,感受颇丰。

首先,作为刚出校园初入社会的青年,要确定自己的目标,找准自己的方向,并且为了这个目标及方向不懈努力。俗话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什么事情都需要坚持,有的时候就是缺少了那么一点点的坚持,结果功亏一篑。所以,对于第一份工作,要做到坚持,在明确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之后,坚持下去,终成正果。

其次,从拥有生命那一刻起,就该接受现实。不该埋怨生不逢时,怨天不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定会打开一扇窗,问题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扇窗的能力。性别、长相、遗传等等因素是与生俱来的,没办法改变的,古人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我们要做的,不是想尽办法去改变不能改变的,而且要找出取长补短的有效途径。坦诚的接受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漫长的生命中,不断完善自己,相信毛主席的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第三,如果,工作=痛苦,那倒不如不去工作。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很艰难很辛苦,但做的好的人根本察觉不到其他人眼里的艰难险阻,就像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建筑上所付出的辛苦,他二人收获了精神上莫大的幸福。所以,要让工作带给你快乐,而不是不开心,不满意,不如意。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不会因为一点点挫折就选择放弃。相反,一个不是很喜欢自己工作的人,从工作那天开始,就一直心存不满,遇到一点点风浪,内心的城墙就坍塌的不成样子。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寻求一份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不过,话说回来,又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的呢。所以,重要的不是寻找,而是喜欢,要培养对现有工作的兴趣,干一行,爱一行,言必行,行必果。

第四,要有长远的人生规划。一生说长也长,横跨数十年,沧海桑田。说短也短,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十年,又只如白驹过隙般,昨日英俊少年,今日或许已经愁满面,鬓如霜。我们有时会用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却不懂得及时抓住这泼出去的水,甚至是想办法挽留住还没泼出去的水。要让水有节奏有效果的流,而不是没计划盲目的一泼。所以,在时间方面,我们要始终记得小学时曾背的滚瓜烂熟的一句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于是,回想起这句谚语,或许有人刚刚恍然大悟,自己依然奔三,小时候的情景却如昨日。所以,一辈子,就那么长,过一天也就少一天,要怎样去过,还真要好好地琢磨琢磨。人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只生态要可持续发展,人生也要学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其实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而且没有人会同意你悔棋。

焦自龙

第五篇:《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书笔记

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最近读了《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顿觉眼界开阔,孙先生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用 哲学的方法去分析文本,从而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深入而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并深以为然。

事物、观念和形象的内涵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多种规定性 的统一,是不断转化的,而不是单一的、贫乏的、静止的、僵化的、不能转化的。但是,事 物,观念和形象,在表面上又是有机统一的,也就是说没有矛盾的。

文本分析就是要打破这种表面的统一,找出它与现实,与观念,与本身其他因素的矛盾点在哪里,它的内涵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又怎样达到了现在的统一,矛盾点、发展变化处就是分析的切入点。也就是说首先要坚信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都是可以分析的,再次还要有一种方法论的自觉。这种方法论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哲学方法也令人摸不着头脑啊,什么问题?怎么分析?孙先生将这种抽象的、普遍的方法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分析方法,并使其系统化。孙先生的理论简单来说是面对一个文本,坚信它是可分析的,然后用各种方法寻找切入口。面对不同的文本可采用还原法、比较法,通过还原或比较找出了矛盾点或差异点,这矛盾点或差异点就是分析的切入点,然后就可以进行分析了。当然还原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等。比较也有“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艺术形式比较”“历史比较”“流派比较”“风格比较”等。

孙先生在文中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咱们语文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古 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就是它。表面上看来好像很简单,但你能把它讲清楚吗?它流传千年脍炙人口,肯定有它的好,它好在哪里?好在比喻十分巧妙?当然,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它的不同凡响,感觉到了,却说不清缘由,想在你的解读中寻找答案,你怎样解释?从整首诗来看它的艺术形象是统一的,我们对它进行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找出的它的差异性或矛盾性,然后从矛盾性或差异性出发。当然分析的角度,面对不同的文本是不同的。

对于《咏柳》这首诗中的艺术形象“垂柳”,它并不等同于生活,它是生活中的柳树和作者某一时刻情感的猝然遇合,这种遇合是不现实的、假定的、想象的,那个时刻的情感只有通过这种假定的想象才能抒发,在这里用“还原法”,大自然的柳树和诗中柳树的矛盾就出来了,例如:柳树明明不是玉的,偏偏要说是碧玉的,明明不是丝织品,偏偏要说是丝织成的飘带。为什么要用贵重的玉和丝来假定呢?是为了美化,诗化,表达了诗人珍贵的感情,这就是借助想象,让柳树的特征转化为情感的特征,情感的特征是什么呢?再用还原 法。大自然中的柳树很美,春天来了,温度提高了,湿度提高了,柳树的遗传基因起了作用,柳树开始生长,才有了柳树的美。这种美,大自然中,科学理性中是自然而然的,这种美在 某个时刻突然被作者看到了,他很激动,他感觉这种美,比大自然的美还要美,“碧玉” “绿 丝绦”是爱美的少女精心“妆成”,自然美加上人工美,理由才充分,诗人的情感强化了,这就是以情动人。“二月春风似剪刀”,也不能简单的说是比喻巧妙,谁都能感觉的出来,关键得理性分析它巧妙的原因,我们还来分析它其中的矛盾。首先这个比喻中最大的矛盾是“春风”和“剪刀”,春风是柔和的,怎么会像剪刀一样锋利?冬天的风才是尖利的。但可能也有人会说,二月春寒料峭,春风有时是尖利的,比如现在,二月的春风可不是比冬天风还感觉刺骨。那么为什么偏偏要用“剪刀”作比喻,还可以用军刀、菜刀、水果刀啊!如果说“二月春风似菜刀”“二月春风似军刀”,那就成了一个笑话了,为什么呢?因为前一句是“不知细叶谁裁出”,这里“裁”和“剪”,它们组成一个词组,这是汉语特有的结构,固定的,自动化的联想。当然寻求分析的切入口是有很多途径的,关键要坚信所面对的文本是可以分析,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利用合适的方法从它的内部或外部能找出这样那样的矛盾或差异,再思考矛盾和差异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这样我们就可渐渐抵达文本的深处,从而触摸到文本真实的内涵。这种文本分析的方法也是许多解读大家的方法,只不过孙先生用的更坚决、更彻底,并将自己的分析方法系统化、理论化,变成可操作的方法了。所以不管在哪个领域里,遇到 矛盾和困难不要害怕,坚定的去面对和思考,这个矛盾和困难就是导向你深入或创造的切入口,同时你的思想经过重重困难到达某一深度后,再重新抵达就要容易的多,慢慢的就会形成一种能力。

刚开始干老师让我们学习哲学的时候,我很不理解,我教语文,我应该多学习诗词鉴 赏之类的,干吗要去学习哲学呢,学它有什么用呢?现在我理解了,哲学,它来源于万象,也可用它反观于万象;它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是方法,是视角,还可以用它来改造世界。谁 又能说新中国的胜利,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呢?毛主席对哲学的应用更为灵活和丰富。

下载读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有感(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有感(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感

    读《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感 工作了十几年,每次在听同事的课时,会发现有些老师一堂课下来,会啰哩啰唆的提了好多问题,有些问题提的让学生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我也常常在反思自......

    【听孙绍振教授讲作文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听孙绍振教授讲作文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评改一篇中学生的作文 孙绍振 在中学所有课程中,语文课的难度特别大,难在文本解读容易流于学生一望而知的......

    读孙振耀退休感言心得体会

    读《HP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后感言》有感 人总是想找到最好的,可是,什么是最好的?你觉得是最好的那个,是因为你的确了解,还是因为别人说他是最好的?即使他对于别是最好的,对于你也......

    读《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 》有感[五篇材料]

    读《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 》有感 通过拜读孙总的退休感言这篇文章,我受益良多,不仅被孙总那睿智的思想深深折服,也让自己在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态度上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读《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后九大感言》有感

    读《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后九大感言》有感刚刚拿到《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后九大感言》,我一口气读了下来。关于孙振耀总裁的这九大感言,全部是有关于工作的,正好自己......

    高考作文检讨史绍典《中学语文教学》2010.8

    高考作文检讨 ■史绍典《中学语文教学》2010.8 对高考作文评说的文字汗牛充栋。当我思考要对高考作文写下一点议论文字的时候在“研究”“检讨”“批评”“批判”诸词之间,总......

    读《鲁宾孙漂流记》有感

    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 寒假,我读了一本十分出色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打开这本外国小说,会使你马上融入作家笛福的小说世界。 这本书的主人公名叫鲁滨逊克罗索,他厌倦了英国的......

    读《鲁宾孙漂流记》有感

    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 128 刘雪 如果一个人遇到困难,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吓倒,而且要保持乐观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这是我从英国作家笛福所写的《鲁宾逊漂流记》里面所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