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孙绍振教授讲作文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时间:2019-05-12 12:3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孙绍振教授讲作文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孙绍振教授讲作文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一篇:【听孙绍振教授讲作文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听孙绍振教授讲作文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评改一篇中学生的作文

孙绍振

在中学所有课程中,语文课的难度特别大,难在文本解读容易流于学生一望而知的表层,这一点已经获得普遍的共识;更大的难度是作文教学,这一点至今没有得到清醒的认识。近代从西方输入的课堂制是大工业生产方式向教育领域延伸的结果,其原则是针对学生群体的普遍性。而作文教学则应该是个体的,因为每一个学生从用词到立意,从思路的控制到篇章结构,所显示的才气,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可以用西方一个哲学家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来形容。所以作文教学当以手工业方式为特点。

一些作文课上,教师也作些讲评,但是以普遍共性为主,就只能讲到叶子的共同性,对于某一片叶子的特殊生机和缺陷,是不可能涉及的。故作文教学的原则,应该与文本分析有一定的差异,那就是更多地针对特殊的个案。用俗话说,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过特殊个案的分析,不但对个体有效,而且对群体也有效,因为特殊中包含着普遍,正如苹果中包含着水果的普遍性一样。因而作文教学越是过细地分析个案,越是对群体有益,故个案分析是群体有效性的基础。

这是当前作文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般教师对批改作文望而生畏,多数采取逃避政策。表面上看,由于作文教学是手工业方式,工作量太大,但实际上,根本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素养,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不足以对个案作深刻到位的分析,因为,这从某种意义上要求教师具备直接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原创性。具有这种能力(也就是研究能力)的教师在目前并不是多数。

当然工作量太大的问题也不能忽略,哪怕对敬业精神十分强的教师,也不能指望其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作细致的分析批改。但是,在一个班,在一学期的作文中,取一篇、数篇作文作细致的分析,乃至和学生一起重写,应该不算苛求。目前教师晋升职称都有书写一两篇论文的要求,这种要求本来不算高,但许多教师视为畏途,有些地区乃以工作总结之类代替。我想,与其写一些罗列现象、大而化之的所谓工作总结,不如要求其交纳一篇、数篇个案作文的微观分析。理想的微观分析,在我想象中,是什么样的呢?请看我对福建龙岩市一位同学的作文的评注。

“碎石”改变了我 刘蕊畅

“三角形总是要向着圆不断变化。”这是一句我从懂事开始,就一直在思考的人生话语。

(这个开头很鲜明,用一句套话来说:开门见山。从写作方法来看,有一定特点,就是用一个格言式的句子,亮明主题。但是,在表述上有不够周密之处,那就是“我从懂事开始”,这是不太可信的。“懂事”而且是“开始”之时,应该是童年,在那样小的年纪,就开始有了“三角形”向“圆形”转化这种带着哲理性的思考,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表达上的不准确,这个毛病不大,改起来不难,把时间加以限制(如“在我从童蒙未开向青春少年转化开始,就不断体悟到„„”)就可以了。有了比较准确的立意,还不能成为文章,文章要求对主题的内涵加以阐释,要尽可能地深化。从下文可以看出,作者是懂得这一点的。)

大家都喜欢圆,因此会动的东西下面几乎都有一个圆圆的轮子,因为它圆滑、实用,它可以跟随着你随心所欲地运动。而大家却不太喜欢三角形,因为它有棱有角,不依着你,总是有着自己的方向,一不小心还会划伤你,所以三角形总是会被许多人打磨成圆。

(这一段是对“圆”和“三角”的矛盾分析。应该说是有所深化的:把抽象的“圆”转化为人生态度的“圆滑”,把“三角”转化为坚持“自己的方向”、“有棱有角”。这个阐释,使得主题的所指明确了,大体上是到位的。但是,在表述上仍然有瑕疵。“会动的东西下面几乎都有一个圆圆的轮子”,这样的概括性论断,在逻辑上不全面,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会动的东西,涵盖面太广了,从宇宙天体到人造机械,从动物到人类,会动的东西包罗万象,不一定都有轮子,即便人造的机械,如花样滑冰的鞋子,就没有轮子,下面是一把冰刀。概括不准确,就是立意不严密,必然降低议论的质量。)

我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一个个不规则的三角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而长大后的他们都被成长中的“碎石”打磨成了圆„„我就是一个怀念着三角形时光的圆。

(这一段的功能有二:第一,进一步阐发论题,把论题具体化,抽象的“圆滑”和“棱角”转化为孩子的经验,拉近了与自己的距离。第二,为下面的具体论述作自然过渡。但是,这里论述“三角”(个性)转化为“圆”(滑)的条件时用了一个暗喻“碎石”。这个暗喻有点生硬,没有来由。前文并没有埋伏,后文所举的例子也没有照应,显得突兀而且多余,好像一部机器上一个没有用处的螺丝钉。更大的毛病是把话说得太绝对了。“所有的孩子都是”“三角形”,这话还有点道理,至于说他们“都”被“打磨成了圆”,就显然与事实不符了。照这么说,所有成年人就都不可能有任何个性了。)

小时候,爷爷问我:“你长大了理想是什么呢?”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在江上乘着小船捕鱼,这样不仅好玩,还很轻松自在哩。”爷爷却嗔怪道:“你怎么会喜欢这么没出息的职业呢?算了,生活的经验会告诉你的,你还小。”我奇怪地望着爷爷:“难道捕鱼就是没出息的职业吗?”我带着对生活经验的探索改变了我的回答,现在的我回答是:“我要当法院院长、教育部长。”这时已变成圆的我回想起那个不规则的三角形不禁感慨。

(这个例子,意在说明,自己捕鱼的理想本来别树一帜,但是,与当官(部长)的世俗理念不符,因而不得不在口头上“改变”。例子的潜在意味与论点是符合的,但是,表述上却有很多不周密的地方。第一,前文已经说明,“圆”是被“碎石”“打磨”的结果,但是,这里作为“打磨”者的爷爷却并没有“打磨”,相反十分宽容:“算了,生活的经验会告诉你的,你还小”,这和“打磨”对不上号。第二,“我带着对生活经验的探索改变了我的回答”作为论据,是关键,什么样的“生活经验”怎样“改变了我”是重点的重点,应该细致展开,才能使论题有说服力。然而,这里却只讲了个结果,而且把它压缩成一个定语分句放在复合句中,被淡化了。第三,这个论据的核心是从有棱角变成没有棱角,原来的理想是捕鱼,只是“轻松自在”,并未显出有多明显的棱角。第四,后来说要当“部长”,也并没有十分清楚地表明有多“圆”,因爷爷只是认为以捕鱼为业没有出息而想当部长,很是虚无缥缈,也可以理解为赌气。这是一种棱角的特殊表现,还能算是“圆”吗?还有一个小地方用词不准确:“这样不仅好玩,还很轻松自在。”“不仅”、“还”(相当于“而且”)这是个递进结构,“好玩”和“轻松自在”是同性质的,构不成递进关系。如果说不仅好玩,而且收入也可观,在逻辑上就比较通畅了。)

刚上学的时候,老师说:“同学们,记住了,中国的地图像一只公鸡。”我连忙说:“老师,我觉得更像我家那只会跳舞的花猫呢!” 我那时候相信老师一定会说:“哦,一定很像。”可老师却对我说:“中国的地图是世界上公认的公鸡,你不要再提你那会跳舞的猫了。”于是我知道了老师讲的话一定是对的,至少要听。上中学后,地理老师问我们:“中国的地图像什么?”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公鸡。”看着老师一脸的微笑,我这个被打磨的圆,想起了从前那个不规则的三角形的回答,不禁一阵心酸。

(这个例子举得稍微切题一点,至少比上面那个例子好。一是写出了被老师“打磨”的过程,二是点到了“公认”的不一样。但是,这个例子还是不够圆满。因为中国地图像“跳舞的猫”,实在不伦不类,在外形上、内涵上,毕竟不如公鸡那样得到认同。这就可能带来反作用。有棱角、个性,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相当的合理性,任意抬杠,胡说八道,达不到“信念”的层次。对于“棱角”、“个性”,也要有分析,二者都有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对于幼稚的错误,不断修正,是良性的,坚持错误,顽固不化,则是恶性的。)

我曾经想过:人可能是有一双翅膀,只是没发现它而已;地下可能也有一个世界,里面生活的全是小矮人;天上一定有一个仙女城,里面全是可以变出棒棒糖的仙女„„可是这些想法全被一个个“资深人士”痛批了一顿。于是我知道了“资深人士”的话永远是对的,至少你说不过他们。

(这一段枚举式的例子,有点不切论题。人可能有翅膀,地下有小矮人的世界,天上有仙女等,只是孩子的幻想,和论题所说的个性和棱角,一个在幻想的层次,一个在现实层次,不是一回事。把这些幻想和“资深人士”的理性观念拿来对比,并不能证伪“资深人士永远是对的”,退一步说,如果你真诚地相信这一切,就应该和他争辩,表现自己的“棱角”。争辩,多次的争辩,结果是你被“打磨”了,失去了自信,认输了。文章,没有把“打磨”这个立意的核心化为贯彻始终的意脉,也没有把“碎石”的暗喻(其锋利,其反复挫伤)发挥清楚。)的确,生活的“碎石”改变了我,把我这不规则的三角形打磨成一个圆滑、听话的圆。现在这个实实在在的圆怀着对那个不规则三角形的怀念、向往、心酸记录下这篇——“三角形遇碎石变圆记”„„

我禁不住要问:这种改变是必须的吗?

(最后一段写得比较好,不但总结全文题旨,比较全面,而且最后一句用了一个反问句,显得有余味。唯一的不足,就是“圆滑”似乎用词不当,因为全文并没有什么事例显示出作者的“圆滑”,“圆滑”有虚伪的意味,作者所举的事例,充其量只是软弱,不够自信而已。)

抒情叙事散文和议论文固然有根本的区别,一个重感性,一个重理性,然而,作为文章,也有其共同之处,那就是情感和观念的脉络必须前后统一。这种统一,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深层的。在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中,为了达到这样的境地,最起码的要求是,论题和所举论据要高度统一。所谓高度统一,就是不但在表层的语言上,而且在隐含的意味上严密一贯,不可偏离;统一的关键在于把握,使之贯彻文章的首尾。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引用名人格言为主题的方法。但是,引用名人格言,要注意两点。

首先,格言是抽象的,要使它有说服力,而且有血有肉,就得对之论证,这就要有与论题高度一致的事例。事例是无限的,因而,要选择最雄辩的,要用最精确的语言加以严密阐释,文章才有说服力。这篇文章,题旨是不错的,但是,所举事例不够雄辩,不够严密,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其次,对格言要加以分析。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一切格言由于把复杂的生活和思想简化为一两个句子,都免不了有片面性,故将名言反过来,作否定的表述,思路就会活跃起来。知足常乐是对的,但知足就不可能常乐也有道理;笨鸟先飞有道理,但笨鸟不一定能先飞也不是没有道理。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天赋,对某些人来说是深刻的,对某些人来说,则是荒谬的。对一切现成的、公认的、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言而喻的说法的反思,是为文立意深化之道。

这篇文章最大的缺点,乃是对开头所引的格言式的论题没有分析,造成了论题的片面化。“三角形总是要向着圆不断变化”,这太绝对了。反过来说,三角形并不总是向其内切圆转化,也许更有道理。并不是一切有个性的人,都命中注定会变得圆滑。立意要深,就要作层次深化的分析:分析出变得圆滑和坚守个性的不同原因。为什么有些人变圆滑了,有些人则相反?当然,有些教师会说,这样的要求对中学生似乎有点过分了,但是,许多美国小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将不同的观念加以展示,有所赞成,有所反对,再从中提出自己的观念。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英语托福作文考试中,这种“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最高分的标准。

第二篇:《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书笔记

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最近读了《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顿觉眼界开阔,孙先生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用 哲学的方法去分析文本,从而使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深入而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并深以为然。

事物、观念和形象的内涵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多种规定性 的统一,是不断转化的,而不是单一的、贫乏的、静止的、僵化的、不能转化的。但是,事 物,观念和形象,在表面上又是有机统一的,也就是说没有矛盾的。

文本分析就是要打破这种表面的统一,找出它与现实,与观念,与本身其他因素的矛盾点在哪里,它的内涵是怎样发展变化而来的,又怎样达到了现在的统一,矛盾点、发展变化处就是分析的切入点。也就是说首先要坚信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丰富的、充满矛盾的,都是可以分析的,再次还要有一种方法论的自觉。这种方法论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哲学方法也令人摸不着头脑啊,什么问题?怎么分析?孙先生将这种抽象的、普遍的方法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分析方法,并使其系统化。孙先生的理论简单来说是面对一个文本,坚信它是可分析的,然后用各种方法寻找切入口。面对不同的文本可采用还原法、比较法,通过还原或比较找出了矛盾点或差异点,这矛盾点或差异点就是分析的切入点,然后就可以进行分析了。当然还原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等。比较也有“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艺术形式比较”“历史比较”“流派比较”“风格比较”等。

孙先生在文中举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唐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咱们语文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古 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就是它。表面上看来好像很简单,但你能把它讲清楚吗?它流传千年脍炙人口,肯定有它的好,它好在哪里?好在比喻十分巧妙?当然,读者凭直觉就能感到它的不同凡响,感觉到了,却说不清缘由,想在你的解读中寻找答案,你怎样解释?从整首诗来看它的艺术形象是统一的,我们对它进行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统一的对象加以剖析,找出的它的差异性或矛盾性,然后从矛盾性或差异性出发。当然分析的角度,面对不同的文本是不同的。

对于《咏柳》这首诗中的艺术形象“垂柳”,它并不等同于生活,它是生活中的柳树和作者某一时刻情感的猝然遇合,这种遇合是不现实的、假定的、想象的,那个时刻的情感只有通过这种假定的想象才能抒发,在这里用“还原法”,大自然的柳树和诗中柳树的矛盾就出来了,例如:柳树明明不是玉的,偏偏要说是碧玉的,明明不是丝织品,偏偏要说是丝织成的飘带。为什么要用贵重的玉和丝来假定呢?是为了美化,诗化,表达了诗人珍贵的感情,这就是借助想象,让柳树的特征转化为情感的特征,情感的特征是什么呢?再用还原 法。大自然中的柳树很美,春天来了,温度提高了,湿度提高了,柳树的遗传基因起了作用,柳树开始生长,才有了柳树的美。这种美,大自然中,科学理性中是自然而然的,这种美在 某个时刻突然被作者看到了,他很激动,他感觉这种美,比大自然的美还要美,“碧玉” “绿 丝绦”是爱美的少女精心“妆成”,自然美加上人工美,理由才充分,诗人的情感强化了,这就是以情动人。“二月春风似剪刀”,也不能简单的说是比喻巧妙,谁都能感觉的出来,关键得理性分析它巧妙的原因,我们还来分析它其中的矛盾。首先这个比喻中最大的矛盾是“春风”和“剪刀”,春风是柔和的,怎么会像剪刀一样锋利?冬天的风才是尖利的。但可能也有人会说,二月春寒料峭,春风有时是尖利的,比如现在,二月的春风可不是比冬天风还感觉刺骨。那么为什么偏偏要用“剪刀”作比喻,还可以用军刀、菜刀、水果刀啊!如果说“二月春风似菜刀”“二月春风似军刀”,那就成了一个笑话了,为什么呢?因为前一句是“不知细叶谁裁出”,这里“裁”和“剪”,它们组成一个词组,这是汉语特有的结构,固定的,自动化的联想。当然寻求分析的切入口是有很多途径的,关键要坚信所面对的文本是可以分析,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利用合适的方法从它的内部或外部能找出这样那样的矛盾或差异,再思考矛盾和差异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这样我们就可渐渐抵达文本的深处,从而触摸到文本真实的内涵。这种文本分析的方法也是许多解读大家的方法,只不过孙先生用的更坚决、更彻底,并将自己的分析方法系统化、理论化,变成可操作的方法了。所以不管在哪个领域里,遇到 矛盾和困难不要害怕,坚定的去面对和思考,这个矛盾和困难就是导向你深入或创造的切入口,同时你的思想经过重重困难到达某一深度后,再重新抵达就要容易的多,慢慢的就会形成一种能力。

刚开始干老师让我们学习哲学的时候,我很不理解,我教语文,我应该多学习诗词鉴 赏之类的,干吗要去学习哲学呢,学它有什么用呢?现在我理解了,哲学,它来源于万象,也可用它反观于万象;它是认识世界的工具,是方法,是视角,还可以用它来改造世界。谁 又能说新中国的胜利,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成功运用呢?毛主席对哲学的应用更为灵活和丰富。

第三篇:听孙朝霞教授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听孙朝霞教授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穆棱市农拥幼教中心 臧桂珍

四月份,我有幸听了牡丹江师范学院孙朝霞教授的有关小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讲座,受益匪浅。为了预防和减少学校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特制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我仔细阅读,知道可能引发校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有:课间学生追逐、打闹,学生自行到校外活动或者放学后滞留学校活动;体育活动中不慎碰撞、摔倒;学校使用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和本市的安全标准;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等维护、管理不当;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等,都会引发学生不可避免的伤害。因此,如何应对校园伤害事故、妥善解决和处理此类纠纷,明确法律责任已经迫在眉睫。通过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我有以下体会。

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体会到,对于在校老师、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予以妥善、正确处理,这不仅有利于维护老师、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也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老师、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它不仅避免了家长和学校之间不必要的扯皮,让我们老师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严抓教育管理和校园建设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出台,以法律的形式划定了学生事故伤害的责任范围及其责任人,将学校、老师、学生及其监护人所负的责任明确,将有助于更妥善、更准确地解决处理学生在校期间遇到的人身事故伤害,兼顾学校和学生两方面的合法权益。

我认为,小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一些伤害事故是在所难免的,但在事故的解决过程中往往要牵扯学校、老师太多精力和财力,并且学校往往要成为事故的主要责任人而被推上被告席。不管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学校担大头,这对学校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学校成了事实上的“弱势群体”。

仔细阅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后,体会到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维护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不是帮学校摆脱责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但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也在教育我们学校老师在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作为老师、班主任,一定要尽责尽力教育好学生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当然学生也必须遵守学校纪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在学校期间听从老师的教导,不得从事危及自身或者他人安全的活动。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还提醒我们,如果发生伤害事故,学生或其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完全推给学校,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如不能协商解决,可依法起诉。每位教师都要牢记:当学生发生伤害事故时,要及时通知家长并紧急救助。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当事人的行为是损害后果发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避免了老师、家长和学校之间不必要的扯皮。也让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四篇:听许振明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环工141班

卿汝飞 1408010116 在2016年10月24日下午,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许振明教授应邀到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会在环境学院多媒体教室举行,报告会由院长冯庆革教授主持,院党委书记李桂峰,副院长黄华存,学院部分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生和本科生等100余人听取了报告。

我有幸也参加了这次讲座,许教授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与污染控制”的学术报告。许教授从电子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现状出发,围绕典型电子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电子废弃物(WEEE)机械-物理法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与控制,电子废弃物(WEEE)处理与资源化今后的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在介绍电子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方面时,许教授向大家着重介绍了目前用到的几种高效拆解和破碎分选技术,稀贵金属提纯技术,典型电子废弃物的特定处理方法,以及电子废弃物中非金属成分的资源化。许教授还通过在上海市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改性材料的应用实例进一步说明了电子废弃物处理处置各环节出现的问题与应对措施,并表明了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电器电子产品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快捷、舒适性的同时,随着它的大量报废,我们的身边出现大量报废的电子垃圾,例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计算机、手机、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这些电子垃圾含有金、银、钯、铜、铝、锡等资源,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同时,电子垃圾中含重金属、聚溴二苯醚等有毒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许教授为我们讲授的电子废弃物处理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点。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2%,人均排名却在第53位。据我国45种主要矿产可供利用储量对消费需求的保证程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1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产21种,其它24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202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其他36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特别是铁、锰、铬铁矿、铜、铝铁矿、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为此,在实施加强勘察、集约开发、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科学利用原生资源、节约保护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必须加强废物的循环利用,进行二次资源的开发。比如,利用废旧钢材再生钢材,可以减少97%的矿废物、80%左右的污染,节约90%的原材料,而且两种钢材的性能相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有这段描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 “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等优先主题;《国家“十二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均把废物资源化作为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任务。例如,稀土、贵金属和钨等是重要战略资源,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核工业、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原生资源日益枯竭,二次资源日益增加。

非常感谢许教授给我们讲授的这一课,给我们开启的一扇新的大门,我们受益匪浅。

第五篇:读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有感

读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有感

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一直希望找到一本书能够具体讲述我们在教学中该采用的教学活动。寻求了很久,我发现很多著名的教学专家都注重理论的讲解,并不去深究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终于我发现了《直谏中学语文教学》这本书,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教授身体力行,深入到中学语文教学的第一线,与中学语文教师交朋友,在教学活动中发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总结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剖析中学语文教学低效率的根本原因。

在《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欣赏孙绍振教授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个案分析”,这既是他的学术观点的高度浓缩,又是他的学术方法的一次精彩的大众版演示。比如,在分析鲁迅的《祝福》时,他抛出一个问题,那就是“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穷困吗?”。这样的问题,一般的中学生也有可能提出来,广大的中学老师也都有可能在课堂上涉及。但是,涉及问题,并不意味着明白这个问题的分量,也不意味着清楚这个问题有可能抵达的深度。况且,有意识的、自觉地运用这个问题,推演出一个普遍化的小说艺术的问题,与只是凭本能的感觉提出问题,那是两回事。探究孙绍振教授的解题途径,仅仅通过对祥林嫂“穷死论”的发问,到揭示出结论:“祥林嫂之死,其最悲惨处不在于她物质上的穷困和精神上的痛楚,而在于造成物质穷困和精神痛楚的原因是封建礼教。”以及“广大群众的思想的麻木,在牺牲的弱女子的悲剧面前,居然没有一个人,包括和她同命运的柳妈以及一般群众表示同情,更没有任何一个人对如此荒谬的封建礼教表示愤怒,有的只是冷漠,甚至是冷嘲。更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种麻醉性甚至对于受害者也是一样,连祥林嫂自己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合理。”,再至小说因果性关系探讨,这其中,引动读者思考的环节至少七层之多。环节的多寡与思考的严密与否当然难以成正比例关系,我欣赏的是孙氏思考的每一个环节衔接的有力,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对下一个问题的推动,而下一个问题的获得又都是上一个问题的发问的结果,所以,在孙绍振的个案分析中,问题与问题之间形成了深度,如此,才有可能导致思考的周密。我想,孙绍振的“个案分析”,即使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教师个体,但我相信对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都是有启示的。

孙绍振教授的“个案分析”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方法的改变,分析视角的改变,导入的方式的改变是关键。孙绍振教授的“个案分析”,解剖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但在孙绍振教授的讲解中,我们却发现,新颖的提问角度,缜密的思考“路线”,完全可能使一种名篇显示出独特的新颖的而不是越讲越乏味的艺术力量。

通过孙绍振教授的“个案分析”,我们认识到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相当强的人文色彩,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可能象数学那样完全按照逻辑演绎展开,但是,文学作品间是具有可比较性的,通过内部的和外部的比较来确定某篇文学作品的特征,确定其审美位臵,同样可以赋予文学的剖析以说服力的。

孙绍振教授的“个案分析”还告诉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强调操作性并不意味着只注意微观分析,微观的背后实际上环绕聚集着种种宏观的学术观点、文化观念。一位教师,如果不明白自己要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那是可悲的,但一位教师,接受了一种教学观念,却不清楚这种教学观念的背景和位臵,也是难以将“可操作性”贯彻到底的。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观念的获得和手段的使用,始终处于非常清醒的态度,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人可以拥有知识,但并不一定知道自己的知识处于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中,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外部条件“创造”了你的知识。

所以,我认为,孙绍振教授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可贵之处,还在于以“个案分析”“演示”中学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的同时,不断地以微观的分析“酝酿”“催熟”宏观观点。“个案的分析”中的几乎每一个“案例”分析,都联系着一种具有理论爆发力的学说观点,或是具有针对性的原创观点,或是富有现实解释能力的新的语文观念。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每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成为具有原创性的教师,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希望中学教师提高运用某种教学方法的自觉性,追求更具深度的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设计出更具有人文色彩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案,同时,适当地拓展自己的教学视野适当地追逐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使自我时时处于“研究状态”,这样的要求,可能对于根本地改变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积弊,是有益的。这是我读了孙绍振教授热情、泼辣、简捷、一气呵成的《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最深的感受。

下载【听孙绍振教授讲作文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孙绍振教授讲作文之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金一南教授讲《苦难辉煌》有感

    听金一南教授讲《苦难辉煌》有感 《苦难辉煌》一部让我觉得是散文一般的史诗巨作,他不但让我感受了红色年代的钢铁意志,更让我体味了当今这个年代无法扬起的人生激情。说来随......

    听刘茗教授讲(优秀范文5篇)

    听刘茗教授讲《班主任工作艺术》 我有幸参加了黄骅市中小学班主任的培训,听了刘茗教授讲《班主任工作艺术》,真是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我2000年开始教学,虽说教学这么多年,但只当......

    听周彬教授讲课堂教学的

    听周彬教授讲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的培训心得 2014年4月12日,濮阳县教师阅读工程暨2014年“研训赛”集中活动在建业国际学校如约举行。来自濮阳县各个中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听孙东东教授讲座有感5篇

    敬爱的党组织:今天去听了北大十佳幽默教授孙东东关于《阳春三月,阳光心灵》的专题讲座,感触很深。大学生要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理,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觉得自己......

    听孙剑教授《执行力与学校发展》讲座心得体会

    听孙剑教授《执行力与学校发展》讲座心得体会 泗洪中等专业学校包海军 2013年3月7日下午4时,我校近200余名教职员工齐聚报告厅,听深圳道弘集团金牌讲师孙剑教授给我们带来的《......

    听田永昌教授讲怎样摄影的感受

    听田教授讲怎样摄影后的感受 同和中学 范好德 我们在4月26日上午在平度一中的竹风厅听了田教授讲的摄影方面的知识,我感觉收获很大,在摄影方面从技术到思想都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听王克勤教授讲课后的感受[小编整理]

    听王克勤教授讲课后的感受 单位:迁安市建昌营镇雷庄中心完全小学 姓名:吴宝玉 在迁安市小学、中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开班典礼仪式上,教育局聘请河北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所长......

    听赖达富教授讲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有感111

    听赖达富教授讲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有感 上周我参加了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研活动,活动中教研员杨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赖达富老师讲座时的精彩片段,并且一起交流了自己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