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体美课题教学案例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教学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音体美教师的技能和每个人的特色。完善教研工作机制,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以“三疑三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优效、高效地教育教学。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加强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能力。遵守教育局和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打造成一个有特色的教研组。
二、具体教学目标及措施:
1、认真开展教研组制定的各种教研活动。
2、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沟通教学中的信心。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和交流,积极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追求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实践是重点,以学生为重点,以学生学习为主中心,形成每一个教师的独特教育教学风格。
3、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形成和谐共进学习的工作氛围。形成相互,协作,团结,谦让,爱护,关心的良好教风。
4、把“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充分应运到教育教学
中去,在教学中做到,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养成爱学习,乐学习的好习惯。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学习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主要进展情况:
依照我们制定的实施步骤,我们较好地完成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中期研究工作,我们根据课题组布置的任务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进行特长生培养标准与途径的探索与研究,构建适合相应学科特长生培养的过程、方法与途径的模式。
(1)精心选拔音、体、美特长生,制定培养计划。
每学年度开始,课题组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选拔有专长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初步的培养对象,还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调整,或增加或变换,依据具体情况确立培养目标和措施。由学科实验教师利用每周一、二、三、四、五下午第三、四节课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活动,使学生勇于展现自己的能力,并不断提高体育艺术技术水平。
(2)培养出拔萃的学生,使他们在原来基础上能够不断进步,撰写实验方案;
(3)为方便总课题组对各子课题组的实时跟踪管理,课题组计划建设课题网站,并以省的课题网站对接,以实现课题管理模式上的创新。(4)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出色人才,实验教师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才艺展示。
(5)课题组的教师通过实验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6)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经验交流,撰写经验论文,总结研究经验。(7)通过前期的实验工作,进行反思总结,实验教师从中总结出适合相应学科特长生的选拔标准及其培养方法与途径模式,最后由主持人王文辉老师汇成研究材料,形成报告。
通过前期选拔和培养,我校现已经初步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具有专长甚至多才多艺的学生。
依照我们制定的实施步骤,我们较好地完成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中期研究工作,我们根据课题组布置的任务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确定研究课题,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和实验教师,撰写实施方案,申报课题。(1)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家长对特长生的培养看法。(2)进行课题申报,成立课题小组,做好了成员的具体分工。
我们经过研究成立了以小学体育省级学科带头人王文辉老师为课题组长究报告。课题组成员:宋斌麒(副校长)、黎克科、钟丽娇、孙 品负责美术学科研究;苏小珊、陈静茹、冼玉玲负责音乐学科研究 ;符子(副校长)江、林师能、李明清负责体育学科研究。课题组成员协助拟定实验研究方案,承担具体研究工作及实验数据、资料积累,协助课题负责人组织研究并整理阶段性成果等。
二、进行特长生培养标准与途径的探索与研究,构建适合相应学科特长生培养的过程、方法与途径的模式。
(1)精心选拔音、体、美特长生,制定培养计划。每学年度开始,课题组教师从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选拔有专长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初步的培养对象,还可根据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调整,或增加或变换,依据具体情况确立培养目标和措施。由学科实验教师利用每周一、二、三、四、五下午第三、四节课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活动,使学生勇于展现自己的能力,并不断提高体育艺术技术水平。
(2)培养出拔萃的学生,使他们在原来基础上能够不断进步,撰写实验方案;
(3)为方便总课题组对各子课题组的实时跟踪管理,课题组计划建设课题网站,并以省的课题网站对接,以实现课题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4)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出色人才,实验教师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才艺展示。
(5)课题组的教师通过实验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6)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经验交流,撰写经验论文,总结研究经验。(7)通过前期的实验工作,进行反思总结,实验教师从中总结出适合相应学科特长生的选拔标准及其培养方法与途径模式,最后由主持人王文辉老师汇成研究材料,形成报告。
通过前期选拔和培养,我校现已经初步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涌现出越来(观点明确可操作)重要研究观点:
一、研究各子课题特长生选拔的策略和培养的策略。
教师通过选拔出学生作为培养的对象,运用有效的教学内容、教育手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育途径,有目标的开发有特长学生的体育艺术潜能,并观察学生在体育艺术教育中呈现的个性差异,积累经验,探讨有效的特长生培养途径与方法,优化的体育艺术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
第二篇:音体美课题总结
小学音体美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课题总结
音体美课题子课题一
小学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课题总结
在这炎炎夏日我组课题也到达了尾声,本学期,课题研究在既定计划的指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全组人员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认真学习,踏实工作,课题组在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师的研究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方式逐步得到了变革。阶段研究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高举理论学习的旗帜,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为了提高课组人员的理论水平,确保课题研究真正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分散围绕课题学习一至二篇理论文章。学习的同时,展开热烈的讨论使课题研究始终处于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学习后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撰写读书笔记,通过理论学习,课题组的人员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也能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老师逐渐向“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转变。
二、求真求实,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研究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真正的提高学生游戏的能力,提高教师创新游戏的运用能力,我们本学期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将课题融入教研之中。每次教研活动,我们做到有课题方面的研究专题。专题学习、课题课堂教学反思讨论等,突出课题研究特色,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开设研讨课、展示课,互相促进,相互提高。结合课题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小学趣味性体育游戏课题课堂教学研究的活动。真诚的探讨教学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并且,每人都针对自己的教学写教研反思,提高了课题研讨的价值。
3.课题研究坚持服务与学生 我们在进行课题教学课堂研究的同时,针对第二课堂学生的开展情况,举行了六十七团中学小学校园足球比赛,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健美操、武术、田径、篮球也开展了各式的专门性活动,为选材的合理有效性奠定了基础,对学生的个人兴趣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势必对我们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4.继续收集与整理体育第二课堂选拔与培养有关案例的同时,我们继续以小组研究的形式来收集和整理实施方案,确立了严格按照体育标准选材的策略,并为所选学生的培养确立了有效可行的方案。总结过去,我们对课题的研究还显的比较稚嫩;展望未来,相信我们的课题在学校的关心下将会健康稳步的开展下去!
三、经过老师学生的相互协作我们有付出也有收获。在经过严格的选材和精心的教学练习下,我组足球特长生荣幸参加了“可克达拉市第一届校园足球联赛”在22个参赛队的情况下,取得了全市第三的好成绩,这为我们今后的教学,训练指明了方向,实现了奋斗目标,我们的课题研究也“接地气、有成果”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训练中再取佳绩。
音体美课题子课题二
小学音乐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课题总结
这学期第二课堂舞蹈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学生很喜爱舞蹈课,在舞蹈教学上,我也在不断的提升自己。现我将本学期工作做一个总结;
舞蹈课的选拔方式是在一二年级八个班中进行选拔,每个学生已舞蹈的方式来进行筛选,选出了24名跳舞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学过舞蹈的,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有部分学生都参加过舞蹈的演出和比赛,有一定的舞台经验。学生都很喜欢舞蹈,对舞蹈很热爱。舞蹈课课程安排是每周四下午第八节课,虽然一周就一节,可是学生积极性很高,训练时都很认真,课堂效果不错,舞蹈课流程总结如下;
一、舞蹈基础训练部分。首先,上课时加进一些基础练习元素和律动,降低难度,使原本较为枯燥的基础强化训练变得更为轻松活泼,并在音乐上也采用一些少儿律动性较强的音乐,其次,为了从整体上训练学生克服身体的自然状态,获得正确的直立感,发展舞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为了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中一个动作或一个组合正反方向都教的细化教学,在授课时只教动作或组合的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把反方向动作或组合做出来,使学生较快的掌握舞蹈规律。既提高学生的舞蹈实际接受能力,又增强了课堂的教学互动性。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民族民间舞部分。有选择的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律及其民族韵律特点进行编排整理、组合,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舞蹈动作素材,拓宽舞蹈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舞蹈的表现力,同时,除了注重民间舞课程难易和实用的选择外,在对学生良好气质的培养上也加进了对学生不同气质舞蹈的训练,通过学习感受具有不同气质特征和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如通过粗犷豪放的藏族和蒙族;细腻柔美的傣族;热情奔放,欢快活泼的维吾尔族等不同舞蹈气质特征的学习、掌握,来改变自身气质的不足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潜能,使学生能有一个健康良好的气质。作为舞蹈教师,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舞蹈演员,但是我有一颗对舞蹈教学的热心,有一颗对学生教育的热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认真教学,多培养一些特长生,能够多排练一些有水准的节目出来,让学生轻盈的身姿成为我们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次基础上我们音乐老师和音乐特长生在学校课间操的改进上出谋划策,并身体力行给各年级学生教舞蹈,健身操,为学校的文化氛围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
音体美课题子课题三
小学美术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的研究课题总结
我们本着素质教育的宗旨,充分开发和激活人体自身的各种潜能,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发展个性特长,依据学生的条件、兴趣及潜力培养的一技之长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我校的美术第二课堂,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施展和提高才能的广阔空间,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着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标,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培养对象:
(1)在3--6年级学有所长的学生中选拔成员。
(2)在美术二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独立思
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自主创新,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二、任务完成情况:
为了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高度关注此项工作,务求实效,同时能更好的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校本教育”开发,努力构建学校办学特色,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优良环境。通过特长生培养计划的实施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发挥,使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和完善各种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措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三.实施措施:
1.成立了绘画和手工制作两个特长班,定期开展以培养兴趣为主导,以绘画和手工练习为主,尊重个性,保护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特长,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美术刊物的习惯,在阅读中不仅要“读进去”还要“吐出来”。并尝试的是情景绘画,涌现出《小老鼠上灯台》、《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比比谁的鱼最大》、《会飞的房子》等一大批好的作品,充分表现出孩子们的才智和创新能力。2.鼓励、关注、培养在艺术等出类拔萃的学生,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我校举行了书画大赛,促进我校美术方面的“名学生”倍出。此外,除了继续做好特长生的培养工作之外,对几年来的特长生的培养工作做全面的总结,制定新的工作规划,以更好的进行特长生的培养工作。
本学期已结束,回顾本学期特长生培养工作,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在学校学科竞赛中,多人获得名次,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特长生培养工作做得好。现将本期特长生培养工作进行总结。
一、根据成绩和平时的表现,确定特长生人选,建立特长生成绩跟踪档案,确保特长生的成活.二、结合各个特长生的情况,给每个特长生定下奋斗目标,让他们有明确的奋斗方向。
三、和班主任商议好特长生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合理科学地培养特长生,让一周的活动多样化,学生学得更有趣。
四、根据特长生实际,科学合理地设计练习题,难度适中,依纲靠本。注意智能训练,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做,让学生思考、回答。设计综合性训练题、模拟题让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答,鼓励学生多写多练。这样,使学生的历史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五、注重历史学法、技巧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六、课堂教学实施主体教育,发挥特长生的主体地位,激发特长生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堂上,我们主要是引导,让特长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找出答案,让学生充分体会创新的乐趣和激情。
七、在教学中,充分调动特长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特长生自主学习。我们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引探教学法、组织特长生小组合作研究,培养特长生的学习历史知识兴趣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八、每次检测,要求特长生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勇往直前。
九、学校与家庭齐抓共管,班科任教师坚持与家长联系沟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切不可让特长生走下坡路。多找特长生谈心,取得成绩及时表扬,多举行竞
赛活动,促使特长生不断进步。这样,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已有成效,但成绩只代表过去。今后,我将继续做好特长生培养工作,争取更好的成绩
总之,竭尽全力,在优生优培和差生转化两个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尽管在某些方面成就不很突出,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争取在下学年争取更好的成绩。
小学音体美组
2016年6月8日
第三篇:课题教学设计 论文 随笔 案例
《我爱我的家乡》习作教学案例
下邽镇中心小学
孙红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写出爱家乡的具体内容,有条理地写出家乡的“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对话交流、回顾学法、同桌评议分享等形式,激发了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习作中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片段实录1.创设情境导于生活
师:同学们,周末,老师在家看电视,中央电视台10频道的《子午书简栏》目吸引了我,主持人诵读了文学家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家乡》,让我一下子停下了手中的遥控器,今天特地带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看剪辑短片《我的家乡》)这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和那宁静的小村庄,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在看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作者的家乡好美啊!生2:看完了短片,我感受到作者很爱他的家乡!
师:好,一个“爱”字包含了汪曾祺先生对家乡的全部情感。让咱们一起走进今天的习作,也像作者一样,用笔去写写生我们、养我们的那片土地!(板书:我爱我的家乡)
片段实录2.以诗引线,“景”中生情
师:说起“家乡”这个词,屠老师不由得想起一句诗来:“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出示课件诗句)家乡那秀美的江水,仍使我记忆忧新!读着这句诗,大家想到了家乡的什么风景?
生1:读着这句诗,我想起了家乡的木兰山!生2:生3:我想到了家乡大悟的空山洞。
片段实录3.以诗引线,“节”中生情
师: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难以忘怀。还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家乡的龙舟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家乡的风俗节日让人难忘,我还想听着你继续往下说节日的场景!
生:我的家乡荆州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举行龙舟赛,吸引了很多游人呢!
片段实录4.以诗引线,“味”中生情
师:家乡的山水家乡的情,家乡的明月照今人。(师生接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思念家乡的佳节,还思念家乡的什么?
生:我还思念家乡的小吃。师:家乡的小吃透着一股家乡的味道。比如„„(生接答)
生1:糊米粉。生2:热干面。生3:汤包。
师:这可是咱家乡独有的特色小吃,在别的地方很难吃到的哦!还思念家乡的什么?
生:我很想念家乡的小伙伴。
师:(板书:小伙伴)想起曾和他们一起„„(生接答)
生1:捉螃蟹。生2:放鞭炮。生3:摘杏果。
师:真想看看你是怎样写和小伙伴们度过的快乐日子,体会那种甜蜜的回味!
片段实录5.适时归纳,乐于运用
师:古人用诗来述说思乡的情怀,让我们也来表达对家乡的那份情吧!(出示课件)
家乡的()让人(),那()像()一样,()。
生:家乡的东湖让人沉醉,那湖面像铜镜一样,映衬着岸边的柳树。
这节习作研究课由创设情境,导于生活开始,引领学生回忆家乡的风景名胜、风俗节日、特色小吃和人情,鼓励自由表达,然后再由学生实践尝试写完习作片段后,同桌互读互评等级,“☆”分层而评,感于乡情,最后,在习作“反光镜”环节,推荐同龄人的习作《家乡,我眼中的一道风景》,让学生有思于自己的片段尝试,对习作充满希望。
教学反思:
《标准》要求“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回归生活,“我手写我心”。这些要求意在强化这样的理念:正因为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必须“我手写我心”,这就是习作指导的“感性”。对此,叶圣陶先生曾经打了个比方:“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抑制地发生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
2.以说促写,促进生成。这节研究课在“鼓励以说促写,促进习作课堂生成”方面有很高的达成度。教师通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话”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通过 “学生与家乡的对话”让学生领略多彩的环境;通过“学生与学习伙伴的对话”让学生感受群体的合力与智慧;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让学生的习作在教师的指导中不断提高;通过“学生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习作中迸发出心灵的火化,表达出真情实感。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方式手段是有“标杆”的,这就是习作指导的“理性”。案例中,教师把作文方法适时地在说话中渗透,把习作的内容或写作的技巧自然地隐藏在“闲聊”里,“他家乡的糊米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吗?看来,写下爱家乡的具体内容,更能表现出咱们对家乡的深情”,将“能写出爱家乡的具体内容”这一习作目标巧妙地传递到了笔尖上,“家乡的风俗节日让人难忘,我还想听着你继续往下说节日的场景”,把习作的进步撒落在“插话”里,课堂上,老师没有居高临下的面孔,没有死搬硬套的传授,而是像亲切的朋友一样,在孩子们中间来往穿梭,和学生融为一体,孩子们脉搏一起律动,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谈话自然无痕地教给写作技巧、激发写作兴趣,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了从说到写的过渡,注重了对写作方法的适时归纳,让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和表达方法,在“对话”“赏读”“仿写”中打开写作思路。
3.鼓励表达,珍视感受。《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指出:学生在习作中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印象最深的内容,用“家乡的()让人(),那()像()一样,()。”“最让人思念的就是家乡的„„”句式的接说,让学生的习作在对话中生成,珍视了学生个人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将习作指导的“理性”与“感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优化结构,增强实效。课堂教学达到了“优化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的标准。我们知道,一节习作课按照以下几部分“创设情境——观察指导——自由习作 ——习作展评”的教学程式在进行。我们把这种程式换个说法,就成了习作教学的四大模块:“入境”模块——“感悟选材”模块——“我手写我心”板块——“分享评价”模块。案例中,习作的指导分为“创设情境,导于生活――源头活水,乐于表达――实践试写,易于动笔――互评互读感于乡情――习作“反光镜”,思于尝试”这几个部分,合理的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学设计的板块之间循序渐进,“说”、“导”、“写”、“情”相辅相成,优化了习作指导的课堂教学。
习作教学随笔
下邽镇中心小学
孙红利
作为小学教师怎样教小学生写作文?结合大纲我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写作文,“以生活为源,以学生为主,以创新为本,以课堂为突破口“,让学生从小爱写,会写。在低年级阶段,我是通过小学生怎样写作文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兴趣的:
一、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才能从生活中发现产生写的愿望。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生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引导他们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写作灵感。
1、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
不少孩子都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好多常识性的东西其实都不太认识,需要老师有目的地去指导。观察,从大自然开始,如四季的变化,校园春天来临了,芒果树,玉兰花,小草,有了哪些的转变?我带着学生在学校四周围观察一下自己平时熟悉而又陌生的学校,于是孩子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芒果花的颜色是草绿色的,兰花是白色的,会发出香味的,这种树的名字叫印度橡胶。我鼓励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尝试着去种植花草树木,观察每天花草的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用心去关怀家中的小狗小猫,了解动物生活习性。观察家乡校园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
2、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熟悉的人,熟悉的生活,在每天的看似不变中,会发现什么呢?能平淡的点滴记录下来就是一个进步。鼓励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滋味。感受亲情的可贵,在母亲节,为父母献上一杯茶,观察他们的反应;同学考试一百分,或者不合格,看看他们的眼神;自己遇上开心的事,会如何呢?把自己的心情也记一记。一句话,两句话,都是收获。
二、学会写话
1、仿写
有了观察,有了小学生怎样写作文写作的材料,但是如何写呢?同一次旅游,学生都觉得很兴奋,但是有的能够具体详细地说出整个过程,而有些却是无从下手,也有的懂得说,但不会写。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的生活表达与语文表达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在此之间构建一座桥梁,使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降低写作坡度,让学生由仿写开始。新教材版本比较注重写作方面的训练与词语积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词句,学会用词造句,仿照例句写比喻句,写排比句子等。如《三个孩子》中的课后练习:一个孩子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有的 有的有的,熟练驾驭这些词句,就能为写作文铺垫好坚实的基础。指导学生像课文一样去发现身边的美与情,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雷雨》一课时,仿照课文中样子,让学生也写写自己观察到的雷雨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用这样的比喻句,你能够想出更好的吗?
2、写读后感。
读后感在二年级的阶段似是有些难度,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特征,启发学生在读中有所想,有所悟。这个读后感,不要求详细,重要的是能有自己的生活体会。学习《我为你骄傲》,想想你做错了事时,你是如何去认错的,心情如何?说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想法,于是学生就比较容易写出自己发生过类似的事。
3、坚持写周记
最基本的要求是每周一篇周记,内容开始时同老师拟写,使小学生怎样写作文明确,写周记可以写什么,然后渐渐放手,让他们随心所欲去记。周记要作为一篇作业详细批改。但同时更加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写日记,形式,内容不限。可以画画,可以写一句话,可以写一个片段,可以摘抄一段精彩的话。天气日记是孩子们最喜欢写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写出了春夏的雨水,雷声、阳光、人们的衣着,有什么不同,并及时作好记录。有一个学生用日记的形式把整整一个学期的每天的天气变化完整地记录了下来,里面还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三、批改
批改作文是融交流、指导、讲评为一体的开放式作文课堂结构。做到及时交流讲评,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成效的重要环节。
(1)鼓励中学会。善于发现学生文中的闪光点,为优美的词句划曲线或者画红旗,及时给予公开表扬。写得不好的,做好个别指点。
(2)互相评比。作文交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小组中,每一个小作者,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再引导其他学生互评,让他们说出所评作文好的地方。最后教师点评,学生作文即使有不足之处,用商量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见。
论文:
引领学生走进自由表达的乐园
下邽镇中心小学
孙红利
语文素养是构成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基本素质,而作文能力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主要标志。作文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自由表达的过程。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习作的乐园,让他们在提高作文能力的同时又能体验到自由表达的乐趣呢?
一、关注生活,开掘习作的源泉
教学中,经常见到很多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咬着笔头,愁眉不展;抓耳挠腮,无从下手„„勉强写出来也是东拼西凑,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个性感悟。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只有关注生活,学生才会有写之不尽的素材
1、仔细观察生活──获取个性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好的文章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寄托着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文章有了真实的个性感悟,便获取了鲜活的生命。但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对生活的理解、体会,习作时,往往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捕捉不到事物的特征;缺少思考,体会不到生命的精彩。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指导,充分利用偶发事件,校园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等,引导学生对事物产生正确的感知,点燃孩子的情感之火,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为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平时习作指导中,我注重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周围的一切,从一草一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一言一行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既积累了许多表象的资料,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为习作积累了广泛的素材。
2、广泛接触社会──储备习作素材。生活是个大课堂,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仅有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要注重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结合德育处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的过程,体会实践的感受。在“参观南昌科技馆”活动中,我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参观,在众多的科技产品中,引导学生学会有重点地观察
一、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感受科技的发展与神奇;在“走进军营”活动中,我与学生一块行军、训练,引导学生在短暂而又艰苦的军训中体验军人的伟大与坚韧„„当学生把这一切所见所感都装进了自己的“素材库”时,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写作的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何愁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二、加深体验,进入表达的情境。
习作是学生内心情感的表白,个性生活的体现,而这一切都源于孩子独特的生活体验,没有了个性的体验,习作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体验从何而来?来自生活,来自活动。但由于受教学时间及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组织过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生活范围比较小,也不可能事事都能在生活中得到体验。为了丰富孩子的情感,拓宽习作的素材,必须根据习作教学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教师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带领孩子进入一次又一次特殊的体验之旅。这种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可以是活动,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教师的一段激情叙述,还可以是一段多媒体的影像资料,一首动人心弦的乐曲„„通过这种有意识的引领及真真切切的体验,极大地激发孩子的表达热情,学生会迅速进入表达的情境。
1、倡导游戏精神──加强个性体验。课堂上的游戏、活动可以刺激孩子的神经,调动孩子的兴趣,让学生身心都进入真实的体验,获得独特的感受。但游戏是为习作服务的,不能先让学生尽情活动,然后进行习作,而是要在游戏过程中适时卖个关子,提个小要求,引导孩子通过观察,体会他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回味,体验自己的情感变化。如:在活动作文课上,有位教师就设计了“摸匣子”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利用手中那神秘的匣子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摸之前”、“摸的过程中”、“摸之后”的情感变化,甚至在他人摸匣子的时候引导其余学生观察他的表情、动作,猜测他摸到了什么,心里在想什么。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总是在最有悬念的时候,在学生最激动、兴奋的时候,让游戏嘎然而止,让时光暂时停留,让学生细细体味此时各自的心情、感受。教师注重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体验的加深,情感的丰富;不是让游戏贯穿始终,而是让游戏精神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
2、打开记忆之窗──进行二度体验。学生年龄小,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容易遗忘,有的虽不至遗忘,印象却很模糊,往往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也不知从何写起。教师生动的语言和多媒体的适时切入则可以迅速打开孩子的记忆之窗,将学生带入曾经熟悉的真实生活,从而进行二度体验,让记忆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为厚重。如;写“我的妈妈”这一主题作文时,学生明明与自己的妈妈朝夕相处,每天都与妈妈之间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但写出来的内容不是“妈妈为我过生日”,就是“妈妈深夜送我去医院”,“自己的妈妈”成了“大家的妈妈”。造成这种现象不是孩子没有事情可写,而是因为年龄小,阅历浅,没有挖掘出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实则值得回味的细节,没有真切体会到母爱的伟大。这种主题的作文课,情感的渲染是关键,没有真实的情感为基奠,学生就会无病呻吟,甚至随意编造。有位教师在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表现母子之情的影片,通过屏幕上入情入境的表演,感人至深的场面,让学生进行一场情感的洗礼,从而体会母爱的伟大。影片播放完毕,教师用一段配乐的深情叙述,将孩子们的思绪引入现实生活,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和妈妈之间的故事。在泪眼蒙胧中,孩子们一个个声泪俱下,有的回忆妈妈是如何不顾自己的辛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照顾自己的;有的回忆自己迷上网吧后,妈妈如何想尽办法帮助自己迷途知返的;还有的回忆自己是如何不懂事,与妈妈闹别扭的„„谁说现在的孩子感情淡漠,只要有适当的契机,孩子们的情感之花就会尽情绽放。
三、多样表达,写实与虚拟并存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作文教学中,听到的最多的倡导是:说真话,写真事。这本无可厚非。要知道长久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的现象早已蔚然成风。据悉:近年来,有些地方的高考作文试卷竟有不少都出现了“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以至引起了社会的震惊和批评。这种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现象不仅影响了作文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说真话,写真事”并不是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只要是真的就行,只要原原本本按照生活的面目写实就行。这样,学生的想像思维,创新能力就会得不到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习作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小学阶段正是人想像力最丰富的时候,是训练想像思维的最佳时段。想像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试想:没有了想像,人类的梦想该是何等的苍白;没有了想像,人类的创新又该从何开始?而文章中的合理虚构正是培养孩子丰富想像力的最好途径,因此,在小学阶段的习作训练中,想像作文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未来的**,二十年后的我,假如„„,看图写话,编童话故事等,都是训练学生想像思维的好素材。要想写好这类习作,则想像、虚构是必不可少的方式,孩子们只有尽情地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地进行虚构,才可能创造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学生人生阅历较少,生活体验有限,可写的素材是有很大的限制的,其实,即便是成年人,他的生活体验也是有限的。如果完全不允许虚构,则学生的写作素材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勉强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干巴巴的,如一碗无味的白开水。所以,即使是写实性的作文,我们也可以在叙述过程中引导孩子适当地进行虚拟,想像所写人物在事情发生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当然,这种虚拟并不是虚假的,它是在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是一种超越了生活的艺术的真实。没有了真实的生活,没有了日常的观察,虚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成了假的,空的。相反,现实生活越丰富,储存的表象素材越丰厚,想像中的虚拟就会越真实,越精彩。所以,我们要在作文指导中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像,合理虚构,让写实与虚拟并存。让作文不仅成为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更成为彰显学生个性,展示创新精神的平台。
作文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难点,不突破这个难点,语文课程改革就无法全面、彻底地开展下去。教师要创设各种机会,创设各种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自由表达的乐园,让多种表达方式并存,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作文自然就不难了。
《编故事》作文教学设计
下邽镇中心小学
孙红利 教学目标:
1、说说自己知道的动物故事,让同学从你描述的故事中体会动物的情感,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2、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动物之间的情感。动物不只是有亲情,还有其他我们没有了解的情感。
难点:理解人类不应该伤害动物,要爱护动物,要与动物和谐相处。解决办法:进行合理的想象,体会动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观看图片,表述自己的观点、故事,分组讨论,分角色模拟对话,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以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一组有关偷猎者残害野生动物的图片。
2、学生看后说一说感受。
3、播放一组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的画面。
4、看后教师总结: 因为人类的杀戮,不少动物已经灭绝。但可喜的是当前世界各国已经把保护动物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各国都相应的制定了保护动物的法律,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可以说保护动物已经深入人心,今天我再来看一幅与动物有关的图片新闻。(出示图片)
二、观察图片,畅所欲言
1、从图片中你看到些什么?
2、从图片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为写作做好铺垫。)
三、图文对照,明确要求
1、读读课本中的文字,简要说一说图片内容。
2、明确习作要求: 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展开想象,补充情节: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故事情节。
⑴ 什么时间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⑵ 为什么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⑶ 几只小鸭子是怎样失足跌入路旁下水道的?
⑷ 鸭妈妈看到小鸭子跌入下水道,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⑸ 鸭妈妈是怎样向巡警求助的?(求助的方法,求助时的表现,如鸭妈妈咬着巡警的裤管不放,把他拉到小鸭子掉下的下水道旁;鸭妈妈指挥另外的小鸭子把下水道围成一圈,不停地鸣叫,引起了巡警的注意。)⑹ 鸭妈妈是怎样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
⑺ 巡警奋力搭救小鸭子的场面?其他司机怎么表现的?(神态、动作等。)
⑻ 小鸭子被救出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
⑼ 在救助小鸭子的过程中,路人会怎么样?
⑽ 从这个故事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产生怎样的感受?
4、想一想:这张图片要表达的是什么?(动物间浓浓的亲情,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人类对动物的爱护。)根据要表达的中心确定详写的情节。
四、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写具体
五、1、自己选择一个需要补充的情节,想一想:如何写具体?
发言,依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提醒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点工夫:
⑴ 将鸭妈妈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⑵ 将巡警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⑶ 哪些要略写?
六、学生自由习作
1、先口述一下故事情节。
2、学生选择几个情节,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情节写具体。
3、学生自由打草稿。教师巡视,参与习作,随时指导、点评。
第四篇: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四川省武胜县普兴学校 唐伶俐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2.能力目标: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教学方法
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仪器药品
酒精、浓氨水、量筒、水、品红、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等。
【导入部分】
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回答:酒精挥发了。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引导学生探究。
【科学家的设想】: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课件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笨分子图像、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观看放映。
【小结】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板书: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课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板书】“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请思考】在1体积石子中加入1体积沙子,会不会得到两体积的两者混合物? 回答:混合时有些沙子进人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和。
【活动探究1】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0mL 【分组实验】:学生利用桌上仪器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注意观察现象并记录。通过实验发现: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学生分组讨论。【板书】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过渡】从酒精挥发,闻到花香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引导探究】 【课件演示】
操作:
1、在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在加入酚酞试液。【提问】有什么现象?
操作:
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提问】有什么现象?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操作: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 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过一段时间后,有什么现象? 【结论】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请学生分组交流后回答。【投影】知识拓展 【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第五篇:课题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图片(梨、萍果、香蕉、草毒、葡萄),楼梯图,交通情景图。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感知位置
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1.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2.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仔细观察,理解位置
1.上、下。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学生交流。(红灯在黄、绿灯上面,绿灯在红黄等下面,黄灯上面是红灯,黄灯下面是绿灯,红灯下面是黄灯,绿灯的上面是黄灯。)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完整,(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上、下的位置关系吗?身体呢?
2.前、后。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一说它们又是怎么排的呢?
学生交流。(摩托车的前面是小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是摩托车;摩托车后面是公交车,公交车前面摩托车。)学生交流中出示板书:“前”“后”。
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联系实际问:汽车有前、后位置关系,(板书:前后)你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______,在这个同学的______(被念到的同学请站起来)从前往后数,他在第几个,从后往前数呢?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
3.左、右。
师:刚才小朋友介绍得很完整,老师很满意,建议小朋友鼓鼓掌为自己鼓励鼓励。
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鼓掌的?(手。)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师:请举起你的右手。
师:左手、右手是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同学互相看看,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找找看。
要求学生摸着说,其他小朋友也跟着摸一摸。
师:认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来活动活动,好吗?
先请同学看屏幕上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再让学生学着做。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你的左、右都有哪些同学呢?
4.相向左、右。
师:现在请同学举起右手。(教师面对学生也举右手)老师举的是哪一只手呢?(留一定时间让学生争执)有说左手的,有说右手的,到底是哪只手呢?没关系,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老师举起的是哪只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师:请同学看屏幕(楼梯图),这是什么?学校要求同学上、下楼梯要靠哪一边?(右边)。这里有两个小朋友,一个要上楼梯,一个要下楼梯,上楼梯要靠右行,应是靠哪边?你能帮他找找吗?(出示箭头)这个小朋友要下楼梯,他靠右行了吗?你怎么知道他不是靠右行呢?又应靠哪边呢?两个同学要同时上、下楼梯,你们看他们都靠右行了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避免相撞。)平时,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
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
师:老师带来一些水果,想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摆一摆(苹果、梨、香蕉、草莓、葡萄)。
按要求摆在桌上。先放苹果,在苹果右边摆上葡萄,在苹果左边摆上香蕉,在香蕉左边摆上梨子,在葡萄右边摆上草莓。
师:一共摆上几种水果?从左往右数,香蕉排在第几个?从右往左呢?
师小结:同一种水果,从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要说清楚是从左数,还是从右数。
师:葡萄摆在苹果的上面,香蕉摆在苹果的下面,草莓摆在梨子的右边。
师:小朋友看看桌面上有哪些学具?(让1名学生说)。你能利用今天所学上、下、前、后、左、右来整理吗?怎么摆就怎么说。
展示摆的结果。(请3位同学介绍。)
师:文具摆放有一定位置,有助于学习,平时,小朋友整理过房间吗?你能帮助图上这位小朋友整理吗?整理之前我们来认识这些生活用具,它是„„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上、下、前、后、左、右把它摆在合适的位置,同桌商量,看哪一小组摆放最妙。(交流。)
小结:老师认为各个小组都有特色,你们回家后能不能也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整理呢?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师指着板书)上、下、前、后、左、右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例如,坐在汽车上,汽车是向左拐,还是向右拐呢,你要懂得判断,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个例子说说吗?学会了上、下、前、后、左、右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进行应用。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如下:
a.注重从学生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引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比较准确的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b.让学生亲自经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习惯,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观念。
c.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
d.利用课堂的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及讲文明、懂礼貌的教育。
2.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并在感悟和学习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利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时老师对这两组位置关系的处理只要求学生会认、会说、会用,不再过多的进行强化性训练。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老师以此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教学时老师把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位置关系做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
专家评析
这节数学课,教师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授课伊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回忆上学路上井然有序的交通是什么在指挥呢?学生想到交通警察,红、绿灯等。随后课件出现交通情景图,让学生去观察红、黄、绿三盏灯和三辆车的摆放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它们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车辆并介绍它的排列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选择权,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个性和见解;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认识前、后,由观察图上物体摆放的位置到寻找教室里人或物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教师充分考虑到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面向全体、重视发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如教学左、右时,让同桌同学互相“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摸一摸”自己肢体上的左右。跟着音乐节奏做一做、摆一摆,体验学习的乐趣。再利用教室里的场景,组织学生观察、交流、正确描述其他人或物与自己的位置关系,建立空间位置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举起右手让学生来猜一猜举的是哪只手?学生有的猜左手,有的猜右手。教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去争论,想办法证明。学生在争辩中发现了问题,情不自禁地喊出声:“老师你转过身来,就和我们一样举的是右手了”。真正领悟到位置的相对性,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发挥了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也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置入具体活动情境教学的新理念。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利用动态的课件(让学生观察上下楼梯是否靠右行)、帮助整理、布置房间等练习。布置学生课外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实践活动。为此,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教育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4.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