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题教学案例2
小学美术《彩墨游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设计思想:
《笔墨游戏》一课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理念的推进、落实中进行的课堂教学研究。它是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新课程、探索新方法为宗旨的教学设计。课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挖掘这节课的人文内涵以增强学生作品中的绘画因素,激发学生传承、发扬美术文化,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加深对基本用笔、用墨方法的了解,并运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
2.过程与方法(1)在开放式的笔墨游戏中体验、感受笔墨变化,学习水墨的画法。(2)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习组织画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尝试、联系生活、欣赏表现挖掘人文内涵,激发学生传承美术文化的愿望和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国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的了解,会使用绘画语言表现物象。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笔墨造型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请学生观察并比较在生宣纸上作画和在图画纸上作画有什么不同?初步了解宣纸和毛笔的特征。
二、运用实物投影创设游戏氛围,集体感知体验
笔墨游戏A:提出活动要求:分四小组合作做一个笔墨游戏。要求先由同学们大胆地在纸上用颜色或用墨画点画线,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画的像个什么,继续添画。其他同学观察笔墨的变化。教师小结:1.笔墨真神奇,大家画的凑在一起,用笔用墨不同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2.说说学生画得多有趣,寥寥几笔一种新的事物就跃然纸上。
(设计思想:游戏创设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出笔墨艺术的情境,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能够及时地发现笔墨的神奇变化,用笔用墨的不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墨游戏B:再请几名同学到前面通过实物投影进行水墨游戏,其他同学观察参与学习。大量的同学近距离地参与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更好地体会笔墨变化。
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在纸上怎样用墨画一个小水滴”。学生:用中锋变侧锋一笔画成;用线勾成一个水滴;用笔甩上大小不同的水滴;用几笔涂成一个水滴?? 教师:哪种方法是画一个小水滴最简洁的方法?学生选择最佳方法。教师在最佳方法下面紧接着用三笔画了一个更大的水滴。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学画一些小果子,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与老师一起学画。教师示范果子的画法,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尝试画另外一些。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简单添上几笔画出其它的果子。教师边讲解用笔用墨的方法边与学生合作绘画,周围的同学会观察入微。很自然地揭示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画水墨果子。学生在体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思想:这两个笔墨游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国画教学灌输式的教学过程和方法,采取以实物投影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扭转了人们一直认为实物投影的应用是另一种黑板形式的认识。促进了师生交流形式的多样、信息反馈及时,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感受点线魅力以及彩墨浓淡干湿的变化,运用课件,感受理解完整作品.1、比较欣赏一组彩墨作品。
2、欣赏《吴家作坊》感受点线结合的魅力及彩墨在生宣纸上浓淡干湿变化。
3、欣赏名家作品。
4、欣赏儿童作品,为创作准备。
设计思想:感受彩墨作品独特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视野。美术教学是视觉艺术,一张完整的中国画应具备的韵味只有通过视觉感官才会有感触。在教学中通过使用课件欣赏吴冠中经典的作品,不仅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画具备那些韵味,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浓郁的氛围。学生在感受、理解作品的同时会自发地发掘其人文内涵,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人文精神。
四、用音乐创设创作氛围,学生进行练习.1.提出创作要求,完成一件作品,起一个名字。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
2.学生进行创作,体验笔墨情趣播放节奏舒缓、优美的乐曲,创设创作氛围。
设计思想:优美的乐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首合适的乐曲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表现欲望。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陶,绘画表现时才会把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表现出来。
五、总结评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还将学习的内容延伸)教师:有的同学可能画得不是很理想,这没关系。国画必须要有很多很多年的功夫,不然掌握不好笔墨效果。有位画家曾说过“所谓大师,只是失败最多的劳动者”。这就是说同学们要更多、更好地练习,才会用笔墨的韵味表现自己的情绪。我们今天只学会一些小果子的水墨画法。笔墨变化无穷,课下可以用所学的方法继续表现其他的果子。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又回到生活中。点评:a.国画课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技能、技法的讲授。课堂一板一眼,过于死板、沉闷。二是有些老师对新教材理解的误区,用了很多种方法如探究、合作、讨论等,但是忽略了国画课中特有技法的传授。b.这节国画课的方法设计为体验式学习。体现在学习环境的设计上。如课堂开始笔墨游戏的设计,目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游戏是围绕知识点展开的。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笔墨浓淡的变化,以及中锋、侧锋的使用。学生是在开放式学习中感受果子的画法。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学过程非常自然,整个学习过程是师生在互动式的情境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愉悦的,在其中也解决了这节课的知识点。c.这节课的另外一个知识点是画面情趣的表达。教师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让学生看大量的名家作品。学生在欣赏、理解的同时感受一幅中国画应该具有的韵味,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人文精神,从中发掘人文内涵。经典的作品为学生构建了浓郁的艺术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d.课堂结束时,学生受延伸。在美术课中渗透文化的熏陶,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愿望。
第二篇:校本课题教学案例1
小学美术课《搭建框架》----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在学习《搭建框架》这课时,我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带领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了解了本课制作的方法步骤。再通过小组代表间的交流补充,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明白了很多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也明白了多种制作方法是可以结合运用的。本节课我们就地取材,收集本组成员的笔用作搭建框架的材料。
分析:合作学习有益于解决学生美术学习中的水平差异,有益于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在师生、生生的相互作用下,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经验,体验了合作的快乐,促进了学生群性和个性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搭建框架》属于“设计与运用”领域,本课是引导学生利用现有材料,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搭建框架。
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形式下始终以积极、主动状态参与到活动中,感受、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快乐,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给予、相互吸收。这种学习方式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和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第三篇:校本课题教学设计2
小学美术《有 趣 的 组 合》------线描想象画
一、导入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片,里面是大家所熟悉的,请大家一块来看看。(出示图片)
师:刚才你们都看到了许许多多的 __人__ ?
师:对。“人”是我们所熟悉的。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的熟悉程度与反应程度高:你有几个鼻子?有多少眼睛?你的耳 朵数量比嘴多还是少?
师:每个人的身体表面都有一些相同的器官,下面请各小组讨论:我们人体表面都有哪些器官?
2.出示“眼、鼻、嘴、耳、手、脚”器官的演示文稿。问: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小结:„„有点变形的器官你们都能准确地说出来,真是太厉害了。
(关于器官的“形状、颜色”学生基本都有说到。如:因手背上多了红点令人印象深刻;脚掌因过大而令人印象深刻;嘴巴因 厚大、鲜红而令人印象深刻;眼睛因黄色醒目而令人印象深刻等。)
二、引导讨论组合画面,初步感知组合画与众不同的形式
1.师:刚才同学的表现不错,尤其是XX说得挺好!老师这有个绿宝瓶(实物),里面有些小器官,老师打算送他们一部分。其他组的同学也想得到吗?想得到就表现给老师看!
2.这瓶里有很多器官,由于老师想多带些给大家,而瓶的容量实在太小,它们都变形了(分发瓶中器官)。
问:你认识自己手中所分发到的器官吗?那是什么?知道的同学马上举手告诉大家。(生答)
3.师:有不认识的吗?展示给我们看看,让大家来分辨一下。
(在此故意埋下伏笔,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让他们主动而仔细地辨认变形的器官。(道具:简笔画纸片,让学生熟悉、掌握它们的画法。)
4.师:这些器官是可以另外组合的,你试试将它们摆放成一幅画。请各小组再次合作,各显神通地摆一摆。
注意:a.无须将所有器官都摆上。b.摆放位置确定好后,再将双面胶带撕掉固定。(学生相互讨论,思考,摆放。)小组互评,奖励笑脸,讨论修改部分组合图。(通过比较,插入交叠、遮挡、对称等摆放方式。)
5.小结:各小组将手、脚、眼、鼻、耳、嘴等进行了有趣的组合。(引出课题:有趣的组合,小组合作有着器官的图,经学生与老师小议,讨论,得出了一些简单的构图方式(疏密、轻重等)及摆放方式(交叠、对称、遮挡等),同时,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课题(以线来表现)。
从开始学生观看人的图片到设疑:“你能试着将这些散乱独个的器官重组摆放成一幅画吗?”)
三、引导观察,学生构思
1.师:观察你们所组合的这些画,可以在空白的地方加些什么让整幅画丰富起来吗?(生答)
2.师:方法有不少,我们就选其中大多数同学说的一种———线,来让整幅画丰富起来。你知道线有哪些表现形式吗?(出示范画)请学生观察,找出线的表现形式和绘画所用工具。
四、布置作画
1.师:现在就请大家通过想象,运用线与你所熟悉的器官以及所带的现有绘画工具创作一幅画。(板书:线描想象画)
2.出示作业与要求。
3.教师巡视指导,发掘个性作品。
五、欣赏评价
1.自我评价(描述自己的作品)a.师示范描述范画。b.师帮助描述学生自己的画作。c.学生独立描述自己的作品。2.找出自己的优点或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或帮助他人提出意见。
六、整理小结
1.学生上台展示作品,以“笑脸”作为奖励。(实践证明,采用探究性的学习,鼓励性的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总结:(略)
第四篇:校本课题阶段性小结2
“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那么什么是“合作式”学习呢?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同学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美术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科学分组,落实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采用民主集中制方式,教师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指定成小组。即四、五个人为一小组,每小组的成员一般以好、中、差的程度搭配。小组打破日常的坐位制采取几张桌子拼接在一起,小组成员围坐或其它形式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间关系的融洽,彼此乐于接受,各组间的整体水平也较平均。教师则是排球赛中的“自由人”,随时加入某小组与学生合作练习。组建好小组后,教师的教育重点是指导小组学生间如何“合作”上。即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想法。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侧面,各自的认识水平上参与讨论,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并且能够在相互探讨、争论中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从而培养他们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在小组中把功课较好的同学先树立为榜样,然后由他带动其他成员。
二、情系后进,三步巧转。
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些后进生,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教学中只能顾及班级的整体水平,对后进生的转化就顾及不全,使转化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现在通过“合作式”的学习,教师却能总结出一套对转化后进生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课前选定——课堂合作——课后帮助”三步曲进行。
1、课前选定:指的是教师在学期初让后进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组别,教师私下交待各小组长在学习中选定一些较容易的工序,让后进生完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免得在合作中一下子让后进生接触到难度大的工序,产生恐惧感。
2、课堂合作:指优、中等生在帮助后进生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具体步骤时,后进生也根据优、中等生的建议或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笔表现出来。如:形态的设计或描绘,让后进生参与活动,边看边学,边动手边体会。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使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在合作中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又如:记忆画、想象画、命题画,后进生对主体的造型和整体的构图设计能力较弱,就让优、中等生先动手打稿,待主体内容画好后,让后进生添加一些配景或动手上色时让后进生填填色。这种合作后进生没有发挥出主要作用,但他们确确实实在合作中做出一份贡献,等作品完成后,他们一定会获得一份成就感。同时后进生也在合作中学习到优、中等生的绘画优点,长期的耳濡目染,得到了潜移默化。
3、课后帮助:指的是为了弥补后进生对知识掌握的缺陷,小组中的优、中等生利用课余时间,为后进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料或现场指导、示范等方式进行帮助。优、中等生如果有个别的形象或技法、技巧不懂得如何指导后进生,可向教师询问,过后让教师和优、中等生一起帮助后进生学习,同时要求后进生课余自觉地进行复习,不清楚的地方大胆、虚心地请教师友。这种关心帮助的方法增强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巧妙地为后进生起到补缺补漏的作用。
三、开展评比,引导竞争。
小组间的评比激励机制是促进合作完成优秀作业的催化剂。班级自从建立小组的评比机制以后,同学们在课堂纪律、语言表达、构图设计、色彩表现、内容安排、形象体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因为小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纷纷讨论,献谋献策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统一最好的方案,再一起动手完成作业。如:第10册《废物利用》这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去收集一些废弃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制作。那天各组的同学都带了工具和材料。其中,有一组同学带来了泡沫块、胶水、牙签、颜料等,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个假山泡塑,那假山上怪石磷峋,绝壁苍松栩栩如生。另一组的成员则用废弃的胶卷壳、废纸板、饮料盒等制作了小汽车、货车;有的用易拉罐制成了花篮、摩托车等。真是千奇百怪,件件精美。又如:在教学主题画《冬天的故事》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把在冬天里做过的一些游戏,通过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顿时各小组纷纷讨论开来,商定主题后又一起探讨用什么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我收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优秀作品。有画滑冰堆雪人的,有画篝火晚会的,有画“挤油”取暖游戏的,有画做好事上街扫雪的„„这些画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的材料和表现的形式各具特色。学生们有用水彩求朦胧的白皑皑雪景,用油画棒表现冬天树木的粗犷,用版画体现景物的厚重,用线描勾绘人物的精细„„
总之,件件作品都依照学生的喜好完成,作品充分展现出集体的智慧。那些课程结束前,教师组织作品评比,让全班同学欣赏讨论,发表各小组的意见,然后教师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定出各个小组的名次。前三名的小组在设计好的评比栏上加一面小红旗,到学期结束前汇总一次,对前三名小组成员给予奖励教师的书、画作品。这样一来,各小组同学在互帮合作中,注意到手工艺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独创性。绘画作品注意画面的构图饱满,上色形式的变化,冷暖色彩的搭配,表面装饰的安排等等艺术韵味,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表现性和创造性。
四、磨练意志,用于攀登。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合作式”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内容,巧于启发学生想象、构思,还要指导学生敢于冲出传统美术观念的框框,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不要害怕形象画不准确。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提醒学生保留绘画作品的原创作,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如此的课堂,学生的闲言少了,争吵少了,互谅多了,友好、协作更多了。同学的绘画、动手及欣赏能力提高了,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随之提高。
我认为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形式作为集体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给予、相互吸收。这种学习方式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和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五篇:校本教学案例
校本教学案例
“玩中学”器乐 课堂更精彩——口风琴教学
东何小学 骆国钗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普遍较高,喜欢上音乐课的占绝大多数,因为音乐课轻松活泼、基本上没有学习压力,非常适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如何抓住这一有利因素,真正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改变他们对音乐课的喜爱仅仅停留在轻松、好玩、热闹、没有作业的现状,适时、恰当地引入器乐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精辟的论述,道出了器乐教学的价值所在。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不仅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途径。
一、甄选乐器,激发兴趣。
确立了引入器乐教学内容这一宗旨,乐器的甄选就显得非常关键了。首先,所选乐器要易学易会,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易于掌握、能较快地演奏出
一、两首曲调才能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兴趣。口风琴既保持了键盘乐器的特性,又吸取了吹奏乐器的特点,可以说它是一种能吹奏的键盘乐器。在掌握和使用方面,口风琴携带方便,使用比较简单,易于学生接受,因此把口风琴教学引入课堂,为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拓宽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兴趣是需要的源泉”。心理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中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在第一次把口风琴介绍给学生时,要多用心思,采用比较特殊的方式进行。如:可以从听觉入手,请学生欣赏悦耳的口风琴曲,再把乐器介绍给学生;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口风琴是怎样演奏的,并做示范;可以师生配合共同演奏(请学生吹吹管,教师来弹奏键盘)等等。
二、培养习惯,研发策略。
1.教授基本方法
就像学生刚入学时要学习正确的读写姿势一样,口风琴学习的最初阶段也是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演奏方法。首先,教师要告诉学生口风琴各部分的名称,有什么作用,演奏时手型是怎样的,正确的坐姿及站姿演奏方法,执琴手的手型、姿势,正确的呼吸、口风的轻重、气息的运用和恰当的指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提示,以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以上各项要点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都讲解,要做到“随用随讲”,既要打好基础,又要循序渐进。
2.培养正确习惯
口风琴教学内容既可“单独成课”,也可以与其他音乐教学内容相结合,灵活多样,激发兴趣,这是器乐教学的优势。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口风琴的引入让学生的注意力更为分散,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加大,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器乐课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学生要养成哪些正确学习习惯呢?(1)认真倾听的习惯。听乐器介绍,听教师范奏,听欣赏曲目,听方法讲授。(2)认真观察的习惯。观察教师演奏方法,并细心领会、模仿。(3)自觉练习的习惯。在练习时间,自己反复揣摩,巩固提高。(4)遵守纪律的习惯。听从教师安排,保持课堂动、静结合,讲、练结合的合理状态。
3.研发多种策略
少年儿童大脑皮层兴奋性占优势,但不易集中,注意力较分散,耐久性差。换句话说,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容易、保持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多做研究创生一些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跃升为学习的动力。
在口风琴教学的初始阶段,可以采用“手指操训练策略”:在练习手形时,让学生双手“握皮球”,即两只手的十指指头分别对齐,边叩击边念儿歌“拇指拇指碰碰头,食指食指碰碰头„ „”,体会演奏时各手指关节及指尖触键的感觉。
学生双手“握皮球”时还可以模仿以下声音:
时钟打点 5 5 5 5 | 5| 1 1 1-||
齐步走 1 2 1| 3 4 3| 4 3| 1 2 1-|„„
在这样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和音乐记忆能力。
在学生学习口风琴有了一定的基础上,可采用“分、合唱奏策略”:先让学生用学过的音乐知识观察分析乐曲,找出节奏规律做练习铺垫;然后分声部进行视唱、视奏练习,待熟练掌握后进行二部合唱、合奏练习。合奏本身就是二度创作的过程,通过合奏训练,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引导他们正确表达作品的音乐形象与情感。合奏时教师如同指挥,学生就是乐队的演奏员,将课堂作为舞台,让他们充分地展示,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既推动了学习热情,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延伸课堂,以“奖”促学。
随着口风琴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演奏水平也在稳步提升,根据儿童少年的心理特征,他们这时最需要的是被别人肯定。孩子们的表现欲极强,他们把演出看作是很光荣很自豪事情。因此,抓住一切演出、展示的机会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为了追求良好的演奏效果,师生可以共同研讨如何使音乐更丰富、更有感染力。即变换多种演奏形式(齐奏、领奏、合奏等),恰当地加入打击乐器,甚至加入演唱、伴舞、队形变换等等。能够在公众场合下演出,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是很好的奖励,他们会以意想不到的毅力来排除困难,自觉性、积极性倍增,自信心更强。
口风琴教学的引入,使我们的音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运用口风琴辅助音乐教学,还可以解决唱歌教学中音准问题等难点。教学过程也由单一的教唱歌曲发展成既演唱又演奏,即从音乐课的只“动口”变成了“动口”又“动手”,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学生又怎能不喜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