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题教学设计1
小学美术课《会飞的玩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优秀作业展示,让学生了解有“关”飞的原理,通过分析飞机会飞的技巧,让学生掌握制作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方面:感受合作制作带来的愉悦,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往,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进行会飞玩具的制作。
设计意图:借助“鸟的翅膀”,引导学生了解“飞”的原理,让学生在对翅膀添加创意设计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并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通过情景创设,将学生引入课堂,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对“飞”的好奇心。(出示课题:会飞的玩具)
2、探究学习A、提升体验: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玩具,想看看吗?请每个同学从盒里拿出一个.边看边想,小组内轻声交流:它的形状什么样的?上面翅膀是怎样的啊?摸上去什么感觉?这个看上去又象什么?(学生欣赏玩具,互相交流)师: 你们觉得它们“妙”在哪儿啊? 生:„
师:对啊,翅膀有直的,有曲的,还有条状的.真是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啊!B、创造设计: 1、欣赏
师:这些美丽的画纸除了自身很美,我们还可以把它制作成我们可玩的玩具呢!(出示纸做的飞机)
(师生一同玩纸飞机。玩具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也是最能调动他们兴趣的,“转转飞”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希奇的,对于怎么玩,学生们更是不明白,由此在激起学生玩的热情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研究学习的欲望)
师:好玩吗?除了这好玩的,还可以用它们制成各种精美绝伦的会飞的玩具呢?(一同欣赏实物玩具)
师:好看吗?其实用纸做的玩具不仅仅这些还有更多呢!(播放多媒体欣赏,来拓宽学生的视野)2、制作步骤
师:如果是你来制作这些,你准备怎样一步步的来创作呢?(板书:选材—构思—制作—组合—调整—试飞)师:刚才咱们不仅仅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作品,还掌握了制作方法.现在你们想自己也创作一个好吗? C、学生学习,教师巡回辅导(分发作业要求板)
师:接下来同学们就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根据作业提示板上的要求小组制作.一件或几件你们自己喜欢的作品。
三、评价作品 1、自我评价
小组内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每组推选一个最好的作品,派代表给大家介绍他的作品。
2、生生互评
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哪个作品,为什么?
3、教师评价
结合学生的意见评选出最佳作品。
四、展示作品
教师在学生作品展示这一环节中,根据当时情况要做到及时改变原来的教学预设,面向全体学生,给了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其意义将是深远的。反映教师良好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
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这是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的。这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呈现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作品特别感兴趣,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展示。如果让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在这一过程中,看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了同学,实际是自我欣赏的过程,也是自我满足的过程。
因此,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一次展示的机会。实际也是给了每个学生一次成功的经验。
五、教学拓展
同学们,美丽的“会飞的玩具”是来自你们的巧手,它们以奇特的形状,瑰丽的色彩和“转转飞”博得了同学们的赞叹.它们是大家雕琢而成的精品,经过同学们的智慧和巧手,创造出更多新颖独特的作品,我们每位同学只要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精于创作那你们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创作家。
(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影响,相互感染,产生一种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再加上音乐的烘托和教师的协助、鼓励,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创作信心。)
第二篇:校本课题教学案例1
小学美术课《搭建框架》----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在学习《搭建框架》这课时,我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带领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了解了本课制作的方法步骤。再通过小组代表间的交流补充,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明白了很多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也明白了多种制作方法是可以结合运用的。本节课我们就地取材,收集本组成员的笔用作搭建框架的材料。
分析:合作学习有益于解决学生美术学习中的水平差异,有益于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在师生、生生的相互作用下,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经验,体验了合作的快乐,促进了学生群性和个性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搭建框架》属于“设计与运用”领域,本课是引导学生利用现有材料,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搭建框架。
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形式下始终以积极、主动状态参与到活动中,感受、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快乐,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给予、相互吸收。这种学习方式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既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拔尖人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和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第三篇:校本课题教学设计2
小学美术《有 趣 的 组 合》------线描想象画
一、导入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片,里面是大家所熟悉的,请大家一块来看看。(出示图片)
师:刚才你们都看到了许许多多的 __人__ ?
师:对。“人”是我们所熟悉的。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的熟悉程度与反应程度高:你有几个鼻子?有多少眼睛?你的耳 朵数量比嘴多还是少?
师:每个人的身体表面都有一些相同的器官,下面请各小组讨论:我们人体表面都有哪些器官?
2.出示“眼、鼻、嘴、耳、手、脚”器官的演示文稿。问: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小结:„„有点变形的器官你们都能准确地说出来,真是太厉害了。
(关于器官的“形状、颜色”学生基本都有说到。如:因手背上多了红点令人印象深刻;脚掌因过大而令人印象深刻;嘴巴因 厚大、鲜红而令人印象深刻;眼睛因黄色醒目而令人印象深刻等。)
二、引导讨论组合画面,初步感知组合画与众不同的形式
1.师:刚才同学的表现不错,尤其是XX说得挺好!老师这有个绿宝瓶(实物),里面有些小器官,老师打算送他们一部分。其他组的同学也想得到吗?想得到就表现给老师看!
2.这瓶里有很多器官,由于老师想多带些给大家,而瓶的容量实在太小,它们都变形了(分发瓶中器官)。
问:你认识自己手中所分发到的器官吗?那是什么?知道的同学马上举手告诉大家。(生答)
3.师:有不认识的吗?展示给我们看看,让大家来分辨一下。
(在此故意埋下伏笔,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让他们主动而仔细地辨认变形的器官。(道具:简笔画纸片,让学生熟悉、掌握它们的画法。)
4.师:这些器官是可以另外组合的,你试试将它们摆放成一幅画。请各小组再次合作,各显神通地摆一摆。
注意:a.无须将所有器官都摆上。b.摆放位置确定好后,再将双面胶带撕掉固定。(学生相互讨论,思考,摆放。)小组互评,奖励笑脸,讨论修改部分组合图。(通过比较,插入交叠、遮挡、对称等摆放方式。)
5.小结:各小组将手、脚、眼、鼻、耳、嘴等进行了有趣的组合。(引出课题:有趣的组合,小组合作有着器官的图,经学生与老师小议,讨论,得出了一些简单的构图方式(疏密、轻重等)及摆放方式(交叠、对称、遮挡等),同时,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课题(以线来表现)。
从开始学生观看人的图片到设疑:“你能试着将这些散乱独个的器官重组摆放成一幅画吗?”)
三、引导观察,学生构思
1.师:观察你们所组合的这些画,可以在空白的地方加些什么让整幅画丰富起来吗?(生答)
2.师:方法有不少,我们就选其中大多数同学说的一种———线,来让整幅画丰富起来。你知道线有哪些表现形式吗?(出示范画)请学生观察,找出线的表现形式和绘画所用工具。
四、布置作画
1.师:现在就请大家通过想象,运用线与你所熟悉的器官以及所带的现有绘画工具创作一幅画。(板书:线描想象画)
2.出示作业与要求。
3.教师巡视指导,发掘个性作品。
五、欣赏评价
1.自我评价(描述自己的作品)a.师示范描述范画。b.师帮助描述学生自己的画作。c.学生独立描述自己的作品。2.找出自己的优点或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或帮助他人提出意见。
六、整理小结
1.学生上台展示作品,以“笑脸”作为奖励。(实践证明,采用探究性的学习,鼓励性的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总结:(略)
第四篇:校本教学设计1
校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明白古诗的大意。2、能流利通顺记诵古诗。
课前准备: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体验,导入新课
1、了解古诗所描述的对象,提问学生们对其的了解。2、图画导入,以简笔画形式引入所讲内容,鼓励学生画出对其的理解或想象。
二、识字体验,初读感知
1、解决生字,扫除朗读障碍。2、教师范读,学生感受古诗背景 3、学生齐读,领悟大意
三、设境体验,感悟诗意 1、教师介绍古诗所述意境
1、请学生试讲古诗所述大意或描述对象的特征教师总结 2、请学生试读,及时指出其优点或失误,予以鼓励
四、朗读体验,积累古诗
1、描述古诗意境,配乐齐读古诗
2、请同学借助老师的板书(去掉部分字词)背诵古诗 3、请学生试背诵古诗 4、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5、提问学生,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6、小组合作,检查组内成员,及时反馈
五、总结古诗,回顾所学
六、布置作业,要求熟记
第五篇:教学设计《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安图县两江中学 钟丽娜
本单元起,将从定量的角度来学习化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本课在整个教材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实质、第三单元: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元素种类不变的延续和深化;同时它是化学方程式的教学理论的依据,因此学好本单元,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本课题包括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两部分的内容.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中,教材以实践—理论—实践进行的,从侧面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然后教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介绍化学方程式,用简练的文字准确叙述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②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化学规律美。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其实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中,读书指导法主要体现在学生预习和复习两个环节中,通过作业,帮助学生了解教材,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发展他们的智力。
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发挥实验对学生的认知、学习方法等的激励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具体、可信的事实,从而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思路。
我利用直观演示实验和借助“化学虚拟软件”等多媒体电化教学,让学生把实际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直观化,使其获得全面而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帮助他们从微观角度对质量首恒定律的理解。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体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和重点教学手段的过程,我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前提测评:通过用化学式表示下列化学变化的反应表达式:(由学生作答)
2、新课引入:以设疑形式导入,根据以上的化学反应,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它们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系呢?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使学生目标明确,引起学生悬念。
3、新授:(1)引导读书: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让学生思考实验目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通过阅读发现问题,熟悉教材。
(2)学生实验探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在密闭容器中,P与空气中的O2的反应; Fe与CuSO4溶液反应以及CuSO4与NaOH溶液的反应),探究物质在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物质的质量和变化。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3)讨论探究: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作好实验记录后分析并讨论在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有什么关系。
(4)学生归纳,教师借助“虚拟软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总和。
(5)练习:设计两条基础题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6)结合实际讲述日常生活中事例。蜡烛的燃烧、镁条的燃烧等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