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读小课题案例分析2
朗读要与理解相互依存
——《十年后的礼物》朗读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师:现在大家自己读第4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边读边思考。师:谁来把你画的内容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他帮她提着装满了野果的篮子,一边送她回家,一边微笑着说:“咳,真糟,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你。我口袋里一根丝带也没有,更不要说会唱歌的洋娃娃。”但他答应送给她一件很好的礼物,“不是现在——大约十年以后”。】 师:大家画的是这段话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想想该怎样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从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爱德华十分喜欢这个小姑娘。
师:嗯,那就带着这种喜爱之情再读读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读?表现你对这个八岁小女孩的喜爱。学生试读。
师:“唉,真糟。”这里面除了喜爱之情,还有别的情感吗? 生:这里面还有他没有给小姑娘带礼物的歉疚。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他说“唉,真糟,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你。”他为没有礼物可以送给小姑娘感到抱歉。师:那么怎么表现出这种抱歉呢?你们自己再练练。学生试读。
师:你还听出什么来了?
生:我觉得音乐家对小女孩很真诚。师:你怎么感受出来的?
生:因为他说“不是现在——大约十年以后”。这件礼物肯定了在十年以后送她,说明他对小女孩很真诚。
师:音乐家一再的道歉,一再说要送给这个孩子一份礼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真诚。那真诚的话该怎么说呀?再练练。学生试读。
分析: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以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这样让现在的孩子能够入情入境。于是学生很快进入文本,边朗读边理解,朗读与理解融为一体,这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朗读小课题案例分析1
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
——《狼牙山五壮士》朗读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
(一)、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中,为下面的朗读蓄势。)
(二)、诵读:让我们琅琅地读。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五壮士!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呢?
师生共议得出。如:
a,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b,时代背景的把握
c,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d,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帮助学生回忆 巩固 老师曾做过的朗读指导知识)
1、老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
师对同学们的说法予以肯定,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的朗读见解后都做能大声朗读一下。
(教师激情澎湃的配乐范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的读,感受到了五壮士的豪迈之情,达到了朗读教学和德育渗透的有机融合)。
2、学生自由颂读,合作朗诵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3,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朗读组合,予以鼓励。
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提示:
① 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拖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
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应读的壮烈豪迈一些
③最后一段,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
我们学这篇课文,要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全文各部分,理清结构,品味语言。其间穿插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朗读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分别,用“我喜欢本诗中的 一句(词),因为这一句(词)写出了(表达了)(表现)”的句式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并做表情诵读。
(四)、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播放《狼牙山五壮士》视频,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五壮士的英勇豪迈。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朗读水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有了大幅提高,可谓是声情并茂。)
(五)、颂扬:让我们充满激情的说:
中国人民是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是毫无畏惧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请学生高声朗读自己所写的句子,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案例分析:
这堂课就这样在琅琅读书声中结束了,整节课师生情绪高涨,读书声此起彼伏,连平时极不愿出声的几个学生能跟着大声朗读,积极回答。教学重难点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即兴范读和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得到了突破。整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我大胆的激情范读,更是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广泛好评,感觉震撼力很强。
“课标”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通过这节课的朗读教学,我感受颇深,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有效的即兴范读不仅为自己的教学对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使学生受到五彩斑斓的语言色彩的感染,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而且为语文教学中的学生朗读训练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无形中也树立了老师的“高大”形象。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是因为教师的即兴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态、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
态语言。研究表明:大量的信息需要凭借面部和肢体动作这类体态语言来传递。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 和 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代替的。通过教师的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要注意的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抓住指导的最佳时机进行即兴范读。比如(1)揭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在学生对重点句段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时即兴范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3)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语气。(4)在指导学生品赏课文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狼牙山五壮士》朗读教学中的即兴范读,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们体会到“朗读之妙,妙不可言”。好的朗读教学,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幽回的效果;好的朗读教学,可以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好的朗读教学,它的感染力不亚于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动听的歌曲。朗读教学搞得好,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朗读教学搞得好,能使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如果都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把朗读这一教学手段运用得很得体,处理得有水平,那么,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必能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朗读问题小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第三学段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亦或是教育专家都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85年12月16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机构正式成立,提出推广普通话是一项基本国策,普通话作为国家的宣传语言、教学语言和通用语言。从而为普通话作为朗读教学的重要载体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社会基础。朗读,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语言规范化的主要手段。广大的大中小学生、成百万的教师是普通话最直接的教学者和宣传者。
文化大革命之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重新制定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这就为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提供了课程依据。大批语文教师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追求,尤其是一批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如:斯霞、李吉林、于永正、钱梦龙、于漪等总结了自己朗读教学的宝贵经验。广大语文教师学习借鉴,从而使师生的朗读活动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
2002年新课程改革启动,校本教研逐渐为广大教师接受、认同,并付诸课堂实践,开展课题研究。从此,研究语文教学朗读指导、朗读评价及朗读价值的校内研究遍地开花。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江苏、辽宁、湖北等地的中小学先后取得大量成果。“让朗读激活语文课堂”、“用朗读点亮语文课堂”、“用朗读营造生态的语文课堂”等成为语文教师最自信、最有感召力的表达。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一书中说:“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基本式教学方法”表现形态为:“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其中,朗读占到了课时的一半甚至以上的时间,以读代讲,读中领悟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培养正是朗读的重要追求。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对朗读更有独到的见解:“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读透每字每句的确切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筋肉里。”这里强调了熟读、吟咏、揣摩的作用,提出了朗读的高层次要求。杨再隋教授也说:“要充分而有效地读书。读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检测,以提高读的质量。”强调了朗读理解文章“义蕴”的步骤和提高质量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部分对朗读均给出了相关表述,反复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本课题的研究将立足于学生现状,针对学情,以语文界专家、学者的理论作指导,借鉴国内各地的已有成果,立足于改进教学,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性,扎实、深入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以期通过朗读策略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1.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促进小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2.整理总结课外朗读训练篇目及推荐书目,编写《朗读手册》。3.以课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三、研究内容的重点、难点
1.通过有目的、有层次、有步骤的朗读指导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促进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来观照实践,深化教师朗读教学目标意识,促使教师形成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的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开阔研究思路。
2.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法: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基础
1.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成绩,本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18年,语言交流、朗读能力强,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朗读范例。我比较注重教学科研相结合,并对此课题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2.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和资料,尚缺少的条件和资料及解决的途径。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环境保证。首先它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其次也是实验老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三,对于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定会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这些都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研究人员结构及已有的与本研究相关的主要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计划时间2018年4月——2019年10月
(一)准备阶段(2018年4月——2018年 月)进一步调查分析班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前测调查报告;制定研究方案与阶段研究实施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 年 月——201 年 月)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编写校本《朗读手册》。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 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 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 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形成朗读教学策略。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 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三)总结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0月)
在前阶段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成果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教学反思、论文、学生朗读DV
八、课题研究管理及研究主要成员组成
九、研究保障
学校负责承担课题研究实际支出的合理费用
第四篇:朗读小课题随笔4个
五年级语文随笔一
目的明确地进行朗读训练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而且应该认真地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演性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做细致而科学的阶段安排。
一般来说,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该掌握并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现的情境和感情。在学习完课文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体会并表现出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
五年级语文随笔二
灵活地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是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所以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自由诵读等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牵强乱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评读、竞赛读和配乐读。
评读:是对学生或老师的朗读质量作评价,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评读可以是自评或他人评,可以是老师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评老师。既评朗读的感情,又评朗读技巧,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竞赛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时适当运用竞赛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好,哪一个同学读出了感情。学生的好胜心较强,采用竞赛朗读,不但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
配乐朗读: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音乐以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艺术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当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牧童》时,选择悠扬的竹笛曲配乐吟诵。当我随着乐曲声真情诵读时,学生则从中感受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宛如一幅恬淡水墨画的美景。在这动人的乐曲声中,学生感受到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正是由悠扬的曲子展现在学生们脑海里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打造了一次高雅的审美享受。
五年级语文随笔三
教师多做示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在无形中可以指导学生的朗读。因此,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
有的教师可能会说,让学生听音像材料不是一样的吗?况且,他们读得那么好。
是的,学生在听音像材料的时候,他们会觉得那很好,可是,那声音却又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而老师站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却消除了这种距离感,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也正是在这种潜意识中进行的。
当然,这就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自己要能够真正做到准确运用普通话,示范时不添字、不改字、不错读音、不结巴、不重复、不破句,而且情绪饱满,生动自然。
五年级语文随笔四
有计划并长期重视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今天,加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决不是绊脚石,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教师制定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时,要辅之朗读计划。全书中哪些是重点指导朗读训练的文章?这些文章各具有什么特色?哪些是全文指导?哪些是片段指导?都要事先安排好。在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方面,本期要达到什么要求等,都要明确提出来。只有朗读计划周密,教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五年级语文随笔五
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应该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博采众家之长。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我都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当然,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激发兴趣,使学生有阅读的欲望,想阅读。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随时能读到好书。三要教给方法,如浏览法、摘抄法、剪报法、批注法等等,促使学生养成动笔墨、动工具书、动脑子的良好习惯。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形式。
五年级语文随笔六
激发兴趣,把握好朗读的时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如果学生连熟读课文的兴趣都没有,教学活动怎么能展开呢?只有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时,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才会学得生动、扎实。
如教四年级《渔夫的故事》一课时,笔者以选配音演员为由,首先提出“谁先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谁就可以给渔夫和魔鬼配音”的要求。学生为了能选上当演员,非常兴奋,于是课堂书声鼎沸,学生情绪高昂。在这一关键时刻,笔者不失时机地传授学习方法如:自读自思、划圈批注、诵读等方法,学生如鱼得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年级语文随笔七
联系实际,把握好朗读的形式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上的语文教学有如井底之蛙,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有拓宽语文实践领域,学生才能真正获得语文阅读能力。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笔者一般采用自由读、分角色朗读。
如在讲授黄瑞云先生的《陶罐和铁罐》时,笔者就采用了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一个学生扮演铁罐,读出铁骄傲自满、目空一切、爱奚落人的语气;一个学生扮演陶罐,读出谦虚但不软弱的语气。又如在讲授课文《长城砖》时,可采用自由读,让学生体会长城砖开始时自卑,而后经过一次旅行,使它变得自信。当然还有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轮流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朗读,都力求让学生在读的实践中,提高朗读的能力。
五年级语文随笔八
深入领悟,把握好朗读的分寸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如情,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课文内容?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是读的数量,不能平均用力。应视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而定,不能读得太多,也不能读得太少,在文章的精彩之处,应让学生多读,以致熟读成诵。例如讲授看图学文《卢沟桥的狮子》中,第二自然段,应让学生多读,围绕第一句:这些狮子很有意思。怎么有意思呢?它们有大有小;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应让学生围绕这一主要内容多读,才能深入领悟课文所要表现的内容: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
其次是读的质量。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读这类文章,要注意读出人物的特色,读出少年的纯真,中年的成熟,老年的老成。例如《再见了,亲人》中的小金花,在指导中要抓住小金花听到妈妈牺牲的消息时的表现“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应读出小金花对敌人的恨和性格的刚强,还应考虑少年的纯真的性格特点。课文中大嫂的对话,应用中年人成熟的态度来朗读,体现出朝鲜中年人和志愿军结下的深情厚谊;表现老大娘慈母般的胸襟时,朗读时应体现老年人老成的心态。
第五篇:课题研究案例分析
《在活动中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效率的研究》课堂实例分析
字理识字教学片断
《一去二三里》教学片断
(一):
师:看看这些字宝宝,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哪个字吗? 生1:我多读读就会了。
生2:我也看着拼音拼一拼读一读就会了。师:请你看看这个字。(指十)你觉得它跟什么很像? 生:像加号。
师:是啊,十就像一个加号。那用这样的想象的方法,你能记住谁呢? 生1:二像一个等号。
师:是的。只不过二的两横不样长,等号的两横是一样长的。还有吗? 生2:一像一个减号。生3:七像是t。师:老师还能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一个字。请你听故事,猜猜是哪个字。有个儿子很不听话,他的爸爸很生气,就把儿子关在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小房子里,让儿子把脚伸得直直的。猜猜是今天学的哪个字?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四
师:为什么是四呢?生1:四的外面就像是四四方方的小房子,里面有个儿。师:是啊!看,竖,横折勾,(师板书)这就是四四方方的房子,儿子关在房子里(书写撇,竖弯),但儿子的脚是直直的,所以没有勾,爸爸把他关在房子里,当然要关上门。(书写横)齐读四
师:记住了四。老师还有个谜语。听:入字分开!生1:是八。
师:为什么是八呢?
生:因为入字的撇和捺分开就是八。
师:真聪明!看,入的撇和捺是并牢的,八的撇和捺是分开的。(板书入-八)师:再猜一个,几字出头!生1:是儿。
师:有点像,但我说的是几字长出头来了。看这是几,他会怎么长出头呢?(板书几)生2:是九。
师:非常正确!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九字的一撇长到上面了,就像那个几字长出头了。
师:会观察还会思考!很好!我们又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了最难的两个字。读读(指板书齐读入-八,几-九)
师:刚才我们想出了很多记字的方法,看(指着板书)用想象的办法记住了一二十七,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了四,还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了八和九。以后,我们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就可以用上以上的方法。
《一去二三里》教学片断
(二): 师:课题中又有两个生字。(标上拼音)请拼音宝宝帮忙读一读。师:看到这个去字,你觉得跟我们以前学的哪个字很像? 生:云
师:是啊。那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 生:去比云字多了一竖。师:很好!老师可以给这个去字写一道加法算式。看(板书:云+1=去)齐读:云加竖就是去。
师:有趣吧?语文中也有数学的加一加。用加一加的方法,谁能给里写一道加法算式呢? 生1:田加土就是里。
师:表面上看是这样。有不一样的吗?(学生们都没有表示)师:看我写的。(板书:日+土=里)知道为什么吗?观察一下这个竖。生(突然醒悟的样子):这一竖是从土字长上去的。
师:是的。里的这一竖是从上到下贯穿的,是一笔。
案例分析:本教学片断中利用字形编成成顺口溜,从而使枯燥的识字变活了,学生在字形猜字谜中认识了生字,并牢牢记住。这种识字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快速记住生字活跃课堂而且还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方法。字理识字在低年级学生的课堂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识字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清、晴、睛、请、蜻、情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形声字归类的方法识字,教材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用转盘识字的方法给基本字“青”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氵、日、目、忄、虫、讠”转出了“清、晴、睛、请、蜻、情”等一串同类的形声字,列出了6个相应的词语“清洁、晴天、眼睛、请坐、蜻蜓”。
第二部分是相应的儿歌和情境图供学生阅读、观察。图的内容是: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清清的池塘映出了水面上荷叶、荷花、小莲蓬的影子,一只只大眼睛的蜻蜓在池塘上空飞来飞去,正忙着捉蚁虫呢。
第三部分是生字:两条绿线内3个字“蜻、蜓、蚊”只识不写,下面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要求掌握音、形、义,田字格中红色的生字是供学生按笔顺描红的,田字格上面要求认识1个偏旁“忄”(竖心旁)。
教学过程:
一、童话中识字
低年级的孩子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识字教学又是枯燥的,如果每节课仅仅让他们机械地读写识字,孩子们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会好,识字教学会陷入一种高耗低效的状况。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这样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师:(出示青蛙图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呀?
生:这是一只青蛙。
生:这是一捉害虫的大青蛙。
师:怎样给它打招呼?
生:(情绪高昂地)大青蛙好!
生:大青蛙,你好!欢迎到我们班做客!
师:(出示词卡)大青蛙想考考我们二班的小朋友,谁能把它的名字叫出来?(正音:读准后鼻音“青”)
师:读得真好!谁能给青组词说话?
生:(争着举手)我来!青 青草 青草在风中跳舞。
生:青菜妈妈买了许多青菜。
师:听,大青蛙正在夸奖大家呢!
生:大青蛙,我们做好朋友吧!
师:今天,我们还请来了“青”的几个好朋友(出示有关偏旁)。谁来说说它们的名字?(指名回答;教学:竖心旁)师:“青”见到了这么多小伙伴非常高兴,亲热地和它们一一照了相。
(出示不注音的生字:请晴清情蜻睛)
师:你认识过它们吗?怎么认识的?如果不认识,你能猜出它们叫什么名字吗?跟同桌叫叫他们的名字。(学生自主学习)
随想:要让孩子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就要创设孩子喜欢的教学方法,低年级的孩子就是要引导他们感兴趣的识字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孩子很喜欢,因为他们喜欢小动物,喜欢表现自己,这样极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二、自主中识字
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学习很多汉字,如果一味地读呀些呀,孩子就会厌倦,就不能牢固记住所学的汉字。为让孩子能扎实掌握所学汉字,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出示生字注音的词语:清洁 请坐 晴天 事情 眼睛 蜻蜓)自由读一读,你会发现什么?自由学习。
生:我发现它们的韵母都是后鼻音ing。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是不是这样。(生齐读,体会。)生:它们都有一个“青”字。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
生:它们都是由一个偏旁加一个“青”字组成的。
师:这六个字为什么要加上不同的偏旁呢?(讨论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师:这6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它们的读音都与右边的“青”有关,意思都与左面的偏旁有关,因此“青”是声旁,偏旁是形旁。像这样一部分表示读音,一部分表示意思的字,我们叫它形声字。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很快记住这些字吗?
(学生纷纷举手,说:“我有办法!”“我来说!”„„)师:别着急,先把你的好办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生:我是这样记的:有日是晴天的晴,有目是眼睛的睛,有水是清洁的清。
师:你的顺口溜编得真有趣!
生:我编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水边长着一棵青草。
(谜语刚说完,就有不少的孩子边举手边抢着说:“是个清水的‘清’字!”)生: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眼睛的“睛”字,只要把晴天的“晴”字的“日字旁”换成“目字旁”。
师:你们的方法真好!……
案例分析:
识字教学不仅仅只是把教科书上规定的那几个生字教给孩子,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自主独立识字。如何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呢?
第一,注重教给识字方法,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
第二,自主选择识字方法,体验识字过程中的快乐。在识字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自主识字,体验识字过程中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使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需要。
第三、反复中记字
孩子识字, 认得快,忘得也快。识字是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而“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那如何让生字反复与孩子们见面呢? 师:找生到讲台上来转字盘。(学生分组复习,巩固识字)师:(出示课文插图):谁能看图说一句话,并用上今天学的一个字?
生:有一天,天气晴朗,两只蜻蜓在荷花上飞来飞去。
生:清清的池塘里开满了粉红的荷花。
……
师:有一首儿歌描写了这幅图的意思(出示儿歌:少四个生字),听儿歌,让我们把生字送回家。
(学生选字填空:请、晴、清、情、蜻、睛。)
(学生朗读儿歌)
案例分析:
巩固识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如何让生字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呢?
第一,创设多种途径和方式,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如在本教学片段中,孩子们在玩转盘、看图说话、选字填空、读儿歌中不断与生字接触,自然而然地记住了所学的生字。
第二,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巩固识字。在游戏活动中识字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课文中的生字,采取开火车、送生字回家、猜一猜、玩一玩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调动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使他们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和生字交上了朋友。
第三,把生字放到新的语言环境中巩固认读。把识的字编成句子、儿歌、短文,让学生阅读,在读中巩固识字。在教学片段中,我将刚刚学过的生字,融入到一首儿歌中,让学生认读,从而逐步达到在本课中会认,过渡到在其它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