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读——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 教学案例分析
朗读——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分析
【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力图以此为指导,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文章用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基于以上原因,我在这堂校级公开课上做了些尝试,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有所感悟,让学生走进文本,并进行积累和拓展,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情境描述】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三、品赏朗读,领悟情感
(一)第二段:感悟秋色的五彩缤纷 1.默读课文,寻找颜色
师:孩子们,刚才你们在秋雨里看到了准备过冬的小动物,闻到了水果的香味,还看到了植物有很多漂亮的颜色。那么,秋天的雨都把颜色送给谁了?请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圈出来。(生默读课文)
师:谁能说一说,秋天的雨把哪些颜色送给了谁?
生: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枫树; 秋天的雨把金黄色给了田野;秋天的雨把橙红色给了果树;
秋天的雨把紫红、淡黄、雪白给了菊花。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师:这么多颜色,多漂亮啊!自己再小声地读一读这段话,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我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顺学而导,重点体会、美读银杏和枫树的句子,其他句子略处理,师随机点评。)生1:我喜欢这句话,我想给大家读一读。“你看,她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师:你读得真不错,如果声音能再大些就更好了。还有谁喜欢这句话再来读一读?
生2:读
师:很好,你们见过银杏树叶吗?
生:没有。
师:(显示银杏树和树叶)这就是银杏。看一看,它的形状像什么?
生:小扇子
师:作者的想像多丰富呀,把银杏树叶说成了小扇子。他还把红红的枫叶说成——(邮票)
(出示图文: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师:多美的句子,我也想读,可以吗?
生:可以。师:(故意读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生:老师,你读错了,落了“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师:去掉这两个词也很通顺啊,没关系吧。
生1:我认为不可以。因为如果没有这两个词语的话,根本就表现不出他是怎样把夏天的炎热扇走,怎样邮来秋天的凉爽。师:他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还有谁想说?
生2:不能去掉。假如那些邮票不飘的话,怎么把秋天的凉爽邮来呢? 师:说的多好啊。
生3:小扇子是要扇的,不是摆在那里就能扇走炎热的。师:是啊,“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仿佛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轻柔地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多美啊,多舒服啊!(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朗读指导并不能仅停留在技巧上,更重要的抓住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进行理解、感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不仅写出了轻柔,更使画面倍具动感。从错读到理解再到美读,学生朗读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
师:读得真好。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其他的句子。
生1: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读得真不错。菊花还有什么颜色?(补白)生:粉红、淡紫、金黄„„
师:这么多颜色,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色彩丰富、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
【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
师:还有谁也想读这句的? 生2:菊花仙子„„
师:她在读的时候带着微笑,读出了菊花仙子的美丽。„„
(指导朗读其他句子:指名读、评议→小组读或男、女生读→齐读)3.欣赏录象,感悟五彩缤纷
师:孩子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
(出示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的文字。)
师:多美的景色啊,难怪课文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4.美读全段(音乐、画面)
【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尽管精彩与美丽,但毕竟局限于文字,比较抽象,学生可能无法完全体会与领悟。因此,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再将课文内容以诗的格式写在图片上,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美的享受。在画面与音乐声中,边欣赏图片边模仿扇动的银杏叶、飞舞的枫叶、你挤我碰的水果、频频点头的菊花仙子。学生会很直观很形象地感受到文字以外的美丽,如身临其境。这时再来朗读,会有一种良好的多重效果,更能品味到文章的妙处所在,也更能读出其中的韵味。】
(二)第三段:体会秋天气味的香甜
师: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谁愿意来一读这段话?(略处理)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这一段的教学,主要的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秋天丰收的喜悦。】
(三)第四段:感受秋天动植物的快乐
1.熟读课文
师: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你听到了什么?
生:冬天快要来啦。
师:小动物和植物们也听到了,它们正准备过冬呢。现在,我有个好主意,咱们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生:好!
师:如果想把课文中的内容演好,你们说先要怎么做?
生1:把内容背下来。师:时间短,背不下来怎么办?
生2:读熟。
师:对呀,读熟就可以了。那你们就好好地读一读第四段吧。(学生熟读课文)
师:在这么多小动物和植物中,你想演谁,就把描写他的句子再来用心地多读几遍,好吗? 生:好。(学生自由选择句子练读)2.师生互动演一演 师:这么快就准备好了,我们先试一试。小喜鹊在哪里?谁演小喜鹊?(指名演)师:我们两个先来试一下,现在我就是秋天的雨,你就是小喜鹊。师:小喜鹊。
生1:哎。
师:冬天快要来了,你在干什么呢?
生1:我正在用树枝造房子呢。师:你真勤劳。孩子们,看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师:谁还想演小喜鹊?
(师生互动表演,依次选出小松鼠、小青蛙、松柏、杨树和柳树的叶子)师:小松鼠。
生2:哎。
师:冬天快要来了,你在干什么呢?
生2:我正在找松果当粮食呢。师:你可真能干!再见。
生2:再见。师:小青蛙,你在哪儿呀?
生3:哎。
师:你在哪儿呀?
生3:我在这里。师:冬天快要来了,你在干什么呢?
生3:我在挖洞呢。师:那祝你睡个好觉吧,再见。
生3:谢谢!师:真是个有礼貌的小青蛙。小松柏。
生4:哎。
师:原来你在这儿呀,你在干什么?
生4:我正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呢。
师:是呀,冬天快要来了,你可要多穿点。
生4:嗯。师:再见。
生4:再见。师:杨树、柳树的叶子。
生5:我在这儿。师:我看到你了,冬天快来了,你在干什么呀? 生5:我要飘到树妈妈的脚下,也准备过冬了。3.指导朗读
师:是呀,孩子们,所有的小动物和植物们都在准备过冬了,多有趣呀!这么快乐的景象,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你的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和植物表演,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在表演中,发展语言,体会情感。避免了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注重了学生、文本、教师三者的对话。让学生在说与动的快乐气氛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表演与朗读中感受秋天的欢乐。】
四、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分析】
任何教育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在支撑。因为理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课堂呈现,课堂呈现决定效果。“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朴归真,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往往是“情动而辞发”,阅读时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让学生情有所感、有所感悟。怎样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上,我始终努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以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沉浸到由语言文字所建构的教材意境中,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一、创设情景,品读感悟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以思带读
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一开始,我让学生带着“秋天的雨都把哪些颜色送给谁?”
这个问题去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2.以悟促读
巧妙地抓住重点词句,引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如:在美范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个句子时,我故意落掉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去理解。通过讨论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3.以情助读
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尽管精彩与美丽,但毕竟局限于文字,比较抽象,学生可能并无法完全体会与领悟。因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然后通过多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本段的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以演激趣,读中品味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本段文字可谓妙趣横生,这恰恰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此,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怎样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创设的情境中去,我采取了以下策略:表演前,学生充分地朗读,积极为自己的出色表演奠定基础;表演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表演后,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次美读,实现了情感的升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有展示才能的舞台,有自主创新的过程。在充分熟读的基础上,师生进行创造性的表演读。“演”是为了读,一个“演”字,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而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此时的教材已不是教材,而是孩子表演的剧本,创造的载体。孩子用心地去演去读,在读读演演的过程中感悟着教材的内涵。
总之,教育以学生为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力争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第二篇: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摘 要】朗读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方法;过程
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这样学生不仅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还能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因此,我认为朗读教学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1)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2)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3)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4)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自觉提高自身的朗?x水平,精心做好课前的朗读教学计划,课堂上认真及时调整朗读教学内容,让学生爱上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聚焦朗读教学 拓展语文课堂
聚焦朗读教学 拓展语文课堂
兰溪市聚仁教育集团振兴小学 张玮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语文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让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展风彩。因为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增强语感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朗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如果这种语感形成了,只要听到不正确的语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马上就会从接受角度感到不适,甚至加以排斥。我班有一个学生,普通话说得很糟,更别提朗读能力了。为了提高该生的语文素养,我从朗读抓起,要求该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该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该生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当别人在朗读出现错别字的时候,他会立刻指出。事实证明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因而语感的领会,主题的把握靠读,读,既是我们中国语文传统的教法,也是学生最佳的传统学法。课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如果是散文和诗歌,读的时间还可以更多些,应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为辅的原则。通过读,学生能领悟教师不易讲清的语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发展智力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小学是人生观形成的初步时期,最容易受到阅读材料思想内容的感染。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学生通过阅读吸取和掌握知识。同时,阅读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人们常说的“读书可使人变得聪明”是有道理的。人的思维要靠语言,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指导阅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的智慧仓库增添一笔财富,不言而喻,阅读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作用是明显的。
3.朗读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因而每次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我都会让学生先把一篇范文读熟,久而久之,学生积累了许多好词佳句,写作文起来得心应手,并且语句优美,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挥内在潜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总之,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审美情趣,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把朗读教学放到应有的地位上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扎实、深入,这样学生才可能在学习中获取、涉猎更多的知识。
第四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反复朗读的意义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下面是我校李秀芬老师《桂林山水》的两个教学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生读)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评析】:
李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
师:(引读、配乐读)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
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师:(出示课件:诗配画一首)大家读这首诗,想想从这首诗中可以知道什么?
【诗一首】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山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如飞龙。有山如军舰,有山如水芙蓉 „„ 生:(汇报)写出了山各种各样的形态。
师:(出示桂林山水挂图)同学们边看图边想像桂林山水的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评析】:
这一片段的教学,李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综述】: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本堂课李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李老师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从这节课可以欣慰地看到,李老师个人素质高,文学修养高,讲解富有文采、激情。本课教学意图清楚,引导学生品味,能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喜爱的情感;其教学手段、方法选择恰当;教学思路清晰,不愧是一节成功的达标课。
这节课的教学也提示我们,“老课文”应如何“新教”?如何真的让学生学有所悟,情感有所熏陶?
总之,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等结合起来,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应做实、做到位,应重视朗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第五篇:朗读教学案例
朗读教学案例
案例:
师:小朋友的介绍真带劲,说得有滋有味,真的吸引了很多小动物,有谁来了? 生:兔姑娘。
师:兔姑娘系着蝴蝶结,穿着美丽的裙子走来了。她被美丽的小路吸引了,她在说什么?
生读小兔子的话:啊,多美的小路啊。
师:听了小朋友刚才的读,兔姑娘在一边翘嘴巴了,还抱怨说:我是女孩子呀!女孩子说话有什么特点? 生1:声音细细的。
生2:声音尖尖的,柔柔的,清脆的„„
师:女孩子们,听男孩们多了解你们,咱们做评委,请他们说女孩子的话。师请女生评价。
生:他们声音变细了,满好的。„„
师:女孩们对你们的评价多高呀,老师再给你们提个建议,如果能够表演读,你们表现更出色。咱们同组中小组合作读,女生做教练指导男孩演兔姑娘。
师:小兔子后面还来了谁?“双手后摆,慢慢地走”老师表演鹿先生,学生边模仿边说。
师:鹿先生为什么走得这么慢? 生1:因为他今天没事做。生2:因为他们喜欢这儿。生3:因为他在欣赏美丽的小路。
师:是啊,他一边看一边说:多美的小路啊。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什么?
生:声音粗一点。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是先生。
师:还有很多小动物经过这儿,有谁?说什么? 生:小狗,多美的小路呀!生:小花猫,喵喵,小路好美。„„
师:(引读)小公鸡从这条小路上走过,说” ____________”;小山羊从这条小路上走过,说:” ____________”;我们一(1)班的孩子从这条小路上走过说:“____________”。评析:
以上是我执教《美丽的小路》的教学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我具体实在地对朗读进行了指导。如兔姑娘从小路上走过时说的话,学生初读时效果很不好。于是我以小兔子自己的话,侧面评价学生的朗读,带动学生的自我评价。而且指导学生读出细细、尖尖、清脆的声音。通过有实效的指导,学生进步不少。
在这个片段中,我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想象小路的美,想象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小路上走过会发出惊叹声。学生的语言真美,想象也很丰富。尤其是最后我设计的引读环节,学生的朗读将小路的美渲染到极致,为后面小路的脏做了铺垫。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朗读,是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我认为,朗读教学的精髓就是教师卓有实效的指导。只有具体实在的指导,学生才能让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感情自然充其量分地流露!
2012年5月30 刘双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