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24字”模式
课堂教学“24字模式”及解读
自学感悟:即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新内容的时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对所学知识掌握内化的过程,即对知识进行整合与建构的过程。这里所谓的“新内容”是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来解决的,关键是新旧知识对接时的切入点正确与否,所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不存在“新知识”,只存在知识的转承。通过自学感悟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旧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克服其被动性、依赖性,主动性、独立性、真正改变其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演绎“自学催生自信、自信繁衍成功、成功激活快乐”这样一条路子。
自学检测:即用基础知识点组题,检测观察自学成果。通过组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此为基础去拓展、去链接。这样才能使课堂形散而神聚,否则就会使教学内容泛化。同时,检测后的施教更能实现又学定教,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便于教师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合作交流:即在编组相对固定、同组异质的前提下,更多的关注差生,最大化的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即让优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共同去讨论去思维,共同进步。提升个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意识与能力。因为只有关于合作的人,到社会上才是最具实力的人,因为我们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将自然人培养为社会人。展示占拨:是课堂上学生“我参与我快乐”的集中体现,因为只有让学生在开设的课堂轻松的“说、谈、演、写、吟、唱”;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激情释放,思维扩散,个性张扬。在这里,学生不再是整齐划
一、举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应试的机器、不再是分数的奴隶,而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在这里,学生活动的时空与老师干预的时空达到了有效融合,找到了一个最佳结合点。点评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是释难、是纠偏、是整合与总结。是在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的关键处重锤敲打,通过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恍然大悟、矛塞顿开,使问题的解决通过教师的一点,全盘皆活、迎刃而解。
分层训练:每堂课两设计三类题,基础题、链接题、思考题,使三类学生都有所获。
拓展延伸:第一要把本堂课的知识拓展到生活实践中看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有所用,第二要把所学知识和本科的知识链衔接为后面的知识,做好拓展和铺垫。
第二篇:“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总结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
本学期在陈校长的亲自挂帅下,分别成立了以陈书记和陈校长为组长、各副校长和教务主任、各学科组长为组员的文、理科两个评委小组,对我校所有一线教师进行了以“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为参评标准的赛课活动,通过听评课活动,我们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的每一位老师,对该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来又通过“优质课复评”以及“优质课观摩” 活动的听评,结合各自实际教学的过程体会、人人都琢磨如何运用好该教学模式,确实是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真正感受到了其好处多多,现总结如下:
一、对“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
1.课前预设。所谓“预设”就是授课人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其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机械刻板”或“课堂意外”之类的缺点,恰恰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缺乏精心准备和科学的预设造成的。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多无法事前预料的,因此,最终实际的教学活动还必须根据当时的教学情景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这里,“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因此每个老师应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特点及所授学科特点,充分预设。
2.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就是通过检查预习,根据学情在教学实践中重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变教师的角色,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有效的教学行动策略。“以学定教”是一种多维互动的高效课堂。通过师生的交往活动,既生成问题,又提高智能,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3.精讲精练。精讲,主要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一些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得到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练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往往都是通过练习来实现,设计精巧实用的练习题,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主要开展的工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七年级数学备课组一直在钻研“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每一堂课都认真按照这个模式开展教学,力求在实践中反思与提升自己的教学。下面以我上的观摩课“余角和补角”为例,谈谈我对“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
课前预设环节: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个角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如果没有直观教具,和实践操作,学生的很难掌握,而且本节课内容较多,这样的课很容易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后来通过我们组内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大胆些,补角的概念、性质和余角的完全类似,应该交给学生来完成。于是我连夜修改课件,打破课本顺序重新设置课堂结构,做出最终定稿。
以学定教环节:我提出四个问题检查预习(1.什么是互为余角?2.这样的角互余吗? 3.你会求一个角的余角吗? 4.余角有什么性质?),对于前3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答上,第4个问题对性质理解不透,我准备重点讲解。
精讲精练环节:我通过一个例题展示了余角性质的生成过程,并且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动态演示,加深了记忆。然后对于补角的概念、性质的探究和余角的完全类似,我放手交给学生来完成,效果很不错,习题的设置由易到难,进行了分层训练。
最后,学生自己谈收获,总结所学内容。我布置了上交作业和预习作业。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运用模式的收获
1.课前预习,可以淡化教学的难点,减轻课堂教学负担。同学们的预习以自学为主,学生只有在预习后才能发现自己将要通过老师的教学学什么,才能在课堂上作积极的思考,更好地吸收、理解、掌握新的知识。预习不但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运用,更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这种教学模式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通过看预习提纲,我发现了一些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非常好,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禁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赞叹不已,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3.分层训练有效保证了学生的课内训练度,做到重点问题堂堂清,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练习的设计力求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形式多变、梯度安排,要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理解和掌握,并充分发挥例、习题的作用(如适当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定势,使他们逐步养成灵活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4.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很明显他们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变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这是他们学习的基本。
5.这种教学模式,也确实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落到了实处,真正使教师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
四、运用模式存在的不足
在运用该模式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些困惑。这种模式对少数差生,还需进一步探讨。这部分学生自学能力差,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家庭教育跟不上,要求这部分学生提前自学预习,就不能落实到位,甚至有些同学拿来就抄,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五、下学期的打算
1.更好地处理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下学期重点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根据题的难易度,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练;第四,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练习中的困难。
2.要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设计认真做到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采用多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要求,从而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总之,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更为主动地探求问题的答案,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能使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找准了教学的着力点。我们七年级数学备课组的每一位老师,将会认真落实这一模式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为新华中学的教育大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2012-12-17
第三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
1、《在实验中寻找规律》课堂实录与分析
2、《有理数乘、除、乘方运算复习》课堂实录与分析
3、《勾股定理》(01)课堂实录与分析
4、《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课堂实录与分析
5、《课题学习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课堂实录
6、《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课堂实录
7、《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课堂实录
8、《概率的意义》课堂实录
比如说:《概率的意义》或者《勾股定理》的讲解,我会先在课前预习有关内容,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课本和网络资源做好课件准备,在上课前,给上一节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同时在上课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这也就需要题目难度的设定应该是由易到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比如说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可以说说与这些知识有关的故事,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讲解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们与我一起思考,课后布置适度的作业,留一两个拔高题,引起兴趣。做好的作业应该及时批改。
第四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八环节的应用
最初,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八个环节,即: 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两个环节;
导学阶段,包括明确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三个环节;
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推荐作业三个环节。在准备阶段的“身心放松”环节是和谐教学的特色。常用的心理放松法有音乐放松法、诗词放松法、心理想象放松法等。
在导学阶段的“艺术精讲”也是和谐教学的一个特色,要求教师在精讲时不但要注意语言和手势的教学艺术,在板书时要运用纲要信号。艺术精讲还包括在课堂上适当地播放音乐。音乐如果用得好,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创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应用评价阶段的“激活练习”是和谐教学的又一特色。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如可以采取做游戏、抽签问答、接力做题、表演课本小品、抢答竞赛等方式。
如何看待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一轮的课题实验中,王敏勤又提出了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是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借助知识结构图(纲要信号)来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和解决主要问题。
三、是检查点拨,探寻规律。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结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四环节”的教学模式,更便于教师操作,强调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适用于小学生的学习。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验,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别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示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杜郎口中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研究:只有先学,有一定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做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侧面观察分析问题;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写诗作词,用歌声、相声、小品、舞蹈、图画等个性化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经过充分预习,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杜郎口中学的学习经验可以在小学使用。
课堂生成与思维活化的关系
课堂千变万化,需要接纳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课堂中生命体的各种生命信息,所以生成又不能固于预设。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故而,要大力张扬学生富有生命力的个性,拓展其思维的活化,必须做到课堂中的散而不乱,高难度调控。
数学教学必须经历的几个步骤
第一问题引入。
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需要有实际应用作为背景。
第二导向思考。
一个问题的提出对于一群没有任何解决过相关问题的学生而言,要创设一套这样的工具除非这个学生是天才,否则是无论怎么样都做不好的。所以,引导学生朝着寻找和发现这门工具的方向去探究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导向思考是最重要的。也是整理学生凌乱的解决问题思考方式的最有效办法。非常有效,如果力使对了,效果异常明显。如果学生们像疯牛一样拼命朝着你给他们创设的方向跑。那么这一步就成功了。
第三提炼提升。也就是常说的归纳总结。
第四基本巩固
做些基本练习就好了。别做太多乱七八糟的题目。一节新授课,时间也就几十分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搞拓展提高。要知道基本巩固不是说拼命的把新学知识变着法用,那叫做拓展提高。是留在练习课上用的。而且拓展提高也有必要与新授课遥相呼应。基本巩固是要把一节课的内容做个总结练习。例如基本知识点的练习等。
第四拓展提高
新开练习课时,专门拓展提高。教授知识点的提高练习。部分题目如果能把新授课中的那套寻找数学工具的方法用上,那就完美了。
以上的教学方法,个人前面的三部分用过,效果不错。能把一些本来不及格的学生都可以带到及格。这其实已经说明的确有效。只是第四步是我离开数学教学岗位以后才想到的。如果对其有所改进,那么或许效果会更加意想不到的好。
中小学课堂到底该教什么?
中小学学生到底该学什么?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交织着各种矛盾、利益与价值的冲突,同时也与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水平直接相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有关调研情况表明,我国中小学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素养方面明显不足,离开了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习题集、测验试卷,就不知道让学生练什么;甚至离开了参考答案,就不知道如何解题。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知行合一
新课程从自己的目标定位出发,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往与动手实践。文科教学更多地强调讨论、辩论、实践体验、对话、角色扮演;科学教学强调实验探究、野外考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标列出了学生必做的实验;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许多学科还要求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能力。有个美国人创立了一家非营利性教育组织,主要利用网络进行免费授课。该项目最早给他亲戚的孩子在线视频授课,后来向周围蔓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它使教育活动游戏化,引入游戏中的满分过关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在线学习;采取了反转式教学,儿童在家上网学习,到学校做作业、与同学讨论或接受教师辅导。
1.让学生入境,拉近学生和内容之间的距离
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要在课的伊始或课中某个阶段后使学生快速聚焦到教学内容中来,创设情境是一个好的解决方式。
如教学一年级《平面图形的认识》时,老师说,在图形王国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朋友,快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吧!可以说,这个情境几乎不是情境,它的特点就是带了点感情。如果不带感情,有的老师会直接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一起来看一看。对一年级小学生而言,王国、朋友、打个招呼这些词语都会发挥一些作用。学生上课的感觉不同了,带着对王国的期待,带着对朋友的期待,带着教师认为自己有礼貌的期待,学生会觉得数学课更有意思,学生会高高兴兴地盯着屏幕上要出现的图形,会和图形朋友在这节课里好好相处。学生在愉快而紧张的状态下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所以,平凡的话换个说法,带了点情感色彩,学生多了点情感参与,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2.学生想要成功完成“它”
学生喜欢挑战性的任务,渴望成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只有渴望成功的人才能成功。我们每位老师都希望并帮助学生渴望成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自己渴望成功,并体验自己或自己小组、自己同学的成功。
如柏继明老师《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从北京城区到八达岭要经过南口大桥。过去总是堵车。一堵就能堵两个多小时,中外的游客都有意见。现在那里修了高速公路,张局长为学生提供了一分钟的录像,让学生帮助统计一下 1 分钟经过车的辆数,现在是否还堵车?老师介绍了车的种类,有小汽车、大客车、货车、摩托车四种。
学生被信任,得到“高级”任务后希望很好完成,马上投入地去统计各种车的数量。结果学生的统计结果五花八门,任务失败了。这时老师说,咱们跟张局长说吧,说这个任务咱们完成不了。学生此时更为集中,迫切地说不行。经历了被信任——任务失败——要接受失败之后,学生更为渴望成功。带着更高的积极性,学生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
①有的学生说让老师放四次录像,每次数一种车;
②用慢镜头放,过一辆数一辆;
③还有的学生说每四个人分为一组,一个人数一种车。大家一致认为四个人合作,每人数一种车的方法比较好。
1.适度简化的生活情境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对接,由情境承载学生对问题的研究,会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生活中的问题是复杂的,根据生活经验设计的情境,在生活情境之中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的背景、提出问题并运用模拟操作、角色扮演等方式直观解决问题。
(1)生活中有这种现象,从学生熟悉之处进入。学生有很多生活经验,学习数学时可以调动出他们的经验,使得数学更熟悉、更简单。如《平移和旋转》教学中,教师问学生,游乐园里面有好多好玩的游乐项目,想看吗?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2)在开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完表内乘除法后,教师设计了“小小文具店”这一活动:展示一个文具店的情境,有各种文具,每种文具都有单价及序号、名称。一开始,让学生自由选购,并算出自己买的文具要用多少钱。接着,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给你 50 元,请选购一套文具。”学生在这个情境之下,自然地去思考关于乘除法解决的问题。
(3)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说天天裁缝店接到订货单,要做 100 条红领巾,需要准备多少布料呢?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将这个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找到数学模型,也就是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4)运用模拟操作或角色扮演的策略入情入境解决问题。如,在《相遇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相遇过程中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关系,通过直观的模拟操作,复杂的问题可以变得很容易理解。
(5)生活中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如《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很多教师创设购物的情境,借助元、角、分的模型和小数加减法对接,学生更容易理解计数单位相同的要对齐,这时也就是几元和几元相加减,几角和几角相加减。
生活中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熟悉的,至少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例如地铁换乘的问题,有换乘经验的学生则更容易理解相关问题,未经历过换乘,甚至从没做过地铁或公交车的学生则较难理解相关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加强对问题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大量深入一线的调研,并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从教学情境的相关理论、创设情境的目的和创设怎样的情境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讲座中通过大量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创设情境的意义和方法。另外本专题中还通过具体的实例帮助一线教师认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通过此专题的学习将使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念产生更为理性的思考,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处理好算理和具体计算方法的关系
谈到精确计算首先要弄清有关算理和算法的问题。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学生只要把法则牢记于心,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显然这是一种简单而且错误的认识,我们不能想像一个连基本的计算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学生能够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会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一些教师认为,算理非常重要,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会说一整套的程序化的语言,以表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这样学生对于算理真的理解了吗?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1)什么是算理和算法?
到底什么是算理?什么是算法呢?这两个问题可能是许多老师经常思考,但却很少追根溯源,有的认识是浅显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计算中根据小数的意义,并利用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保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才是算理。而运算法则是人们进行计算的一个基本程序或方法,它是具有操作性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等构成的;具体的计算方法(主要指计算法则)是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运算是基于法则进行的,而法则又要满足运算定律。所以,算理为法则提供理论依据,法则又使算理具体化。
(2)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强调算理的重要性并不难被广大一线老师接受,然而从操作层面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却是一个棘手且极具技术含量的问题。新课程计算教学淡化了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计算法则,重在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获得过程,重在展示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重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学生明确了算理和具体的方法,才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看到强调算理的重要性并不难被广大一线老师接受,然而从操作层面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却是一个棘手且极具技术含量的问题。北京小学于萍老师执教的《小数加减法》时,让学生自主进行编题,其中一名学生编出了一道0.8+3.74=,这种类型将要揭示的“小数点对齐”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也是小数加减法总结算法的重要时机。但为了让学生有机会调动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验,经历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过程,此时老师采取的方式是让每个学生自己试做,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道理。
小数加减法在小学“数与代数”的学习领域中占有什么位置?如何把握它与整数加减法的关系?在这节课中又该如何呈现知识的本质,抓住核心概念进行教学?于萍老师的教学实践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始终抓住了本节课知识的“魂”实施教学,她没有满足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而是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逼近数学本质的理解。引发学生对小数加减计算道理的深刻理解,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本质意义是一致的,即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像这样,将“讲理”与“明法”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核心概念,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的目标。
第五篇:课堂教学模式
清水九年制学校“336”课堂教学模式
“336”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在《府谷县县深化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学习、借鉴绥德辛店中学先进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加以总结、提炼而成的,目的是从尊重学生的地位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转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指导思想
以学为主,以导为辅,关注”学困生”。
二、改革目标
学生成为和谐而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人人想学、会学、学会,共同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模式简述
基本理念: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使每一个学生掉队。
课堂模式:“336”教学模式是指三性(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三动(主动、互动、能动)加“六个学习环节”(课前预习、依标自学、互动交流、小组展示,质疑探究、达标检则)的课堂模式。
操作载体:师生共用“导学案”,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四、课堂流程
(一)三个基本形式
一是“小组合作学习”。各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必须按照学生的性格、各科的基础、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AABBCC制,同时要给每组学生编号,依次为1、2、3、4、5、6号),面对面坐。选定一个能关爱“学困生”,顾全大局、公道、正派、集体荣誉感强的本学科基础较好的学生任该组组长,这个组长很重要,是组内的核心。不同的学科组长可以不同。必要时可采取双向选择制,组员选组长,组长选组员。其目的是做到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好差结合,好帮差结对子。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尤其充分关注后进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后进生出头露面,使他们逐步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慢慢树立自信,走向成功。
二是落实“10+30”。教师导学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少于30分钟。三是“课前预习”。学生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课前预习主要解决基础知识问题。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指导预习方法,比如:阅读文本,复习旧知识,接通新旧知识的“焊接点”,准备学具,查阅资料,提出疑难,小疑难同伴互动解决,大疑难留到课堂解决。
(二)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1、课前预习:①预习检查。对课前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进行检查。方法灵活多样(本组自行检查,组与组互相检查,老师检查等)。②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要具体可测,一节能达到,而且要学生大声读,让每个学生都明确。③出示本节课的“预习提纲”或“学习提纲”。这个提纲很关键,是教师备课时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梳理、细化列出的具体问题或内容。它是学生自学交流的依据。必须重点突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能平铺直叙,面面具到。要求设计精准,要点分明,层次清楚,循序渐进,具体可操作。教学生大声一条一条读,让学生明确。
2、依标(纲)自学: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不同,情趣、性格、爱好不同,因此,课堂个体自学时间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留足独立的不受别人干扰的阅读时间,留足全神贯注的凝神思索的自我内化的时间。这一点主要是学生在自学前,教师把学习方法,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中途不再插话,以免打乱学生的思维。要明确的告诉学生出声读课本的哪几页,哪部分,反复读,直到读通、读懂,边读边思考,不会的问,这时候不讨论,教师在教室巡回,个别指导,解决疑问。特别关注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切忌不看文本一窝蜂就讨论。
3、互动交流:各组对照“提纲”开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讨论、释疑。
4、小组展示:组长按内容的难、中、易,派不同的学生展示,其它学生订正。需要写的展示在黑板上,需要说的记在本子上或勾画在课本上,需要动手做的用准备好的学具做。有的内容分块预习,分块展示,有的内容全部预习,分块展示。这一步视内容、科目不同,可以让全班各组都一一展示“提纲”所列的内容,也可以共同预习,各组重点展示不同的内容。
5、讲解、订正、质疑、解答:李镇西说:“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由小组长派人讲解,组员随时补充完善,其它组订正,提出不同意见。对一些探索规律性的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生成性的问题,教师往往不可预料,所以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也正是这种课可能出现的亮点,教师要充分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一步,一是让学生大胆讲解自已展示的成果,其它组员补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二是必须站在自己组的黑板前,借助学具、例题、板书等,直观、具体、有理有据的讲,切忌学生站在座位上空对空讲解,其它学生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这时,教师画龙点睛,适时点拨,统一意见。
6、达标检测:教师和学生(最好是学生)用黑板或纸条出示该节课的练习题,测试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这一步可能因时间问题,检测不成可放到辅导课上完成)。最后回过头来,看这节课学了什么,目标达到了没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导”:
1、帮助组长组织好本组的学生。首先要关注学困生,不能让学困生游离组外。其次,合作交流时要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干。
2、巡回各组,撑握学生自学的时间、进度、遇到的困难,随时点拨、疏通、引导,帮助学生过坎坎。
3、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讲解,可能不完备,不透彻,层次不清楚,要点不明确。解题不规范。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讨论的时间,只要有学生会,教师就不要急忙讲,让学生讲。确实不会时,再统一叫停,统一指导、讲解。教师的“导”是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条主线,是“路标”、是“引桥”。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尤其要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参加活动。要求人人过关,要始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
2、课堂上过不了关的部分学困生,要通过“1+1”帮教结对进行“兵教兵”来解决,或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辅导解决,必须要求学生当日问题当日清并形成制度,要养成“今日事今日完成”的良好习惯。
3、教师要把竞争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奋勇争先,培养学生拒绝平庸,超越自我的意识。
4、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要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无论学生回答与讲解正确与否,只要学生敢于参与、敢于展示,都要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要把关心送给学生,把微笑和信任的眼光洒向每一位学生,用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和温暖的话语羸得学生的热爱,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五、“336”模式下的导学案编写
“导学案”是“336”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编制科学实用的导学案,是顺利实施“336”教学模式的首要因素和前提条件。
(一)导学案编写原则
编写导学案时应注意主体化、课时化、问题化、全员参与、学法指导、层次化、及时化七个原则。
1、主体化原则。学案必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切忌把学案编写成从教师传授知识出发的教案。
2.课时化原则。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问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设计的问题:
①能启发学生思维;②不易太多,太碎;③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④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4、全员参与原则。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只有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才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5、学法指导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6、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7、及时化原则。“导学案”编写印制必须及时,最晚应在课前一天下发给学生,以保证学案导学各环节的逐一落实。
(二)编写导学案的具体要求
1、课题和课型。导学案的类型可有新授课和复习课之分,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2、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
(2)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可操作性要强,要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
3、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研讨的问题与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
4、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渐渗透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及普遍的学习方法,在导学案中要精心进行设计。
5、达标检测。这也是“导学案”的基本内容,可包含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多样的题目,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作为课堂内容及例题讲解后的达标检测,以检验所学知识,培养多种能力。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是:
(1)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2)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3)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每份导学案不一定全部包含以上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适当增减,不同课型的学案亦应有所不同。同时,在一些重要学习板块的设计上要多下气力,力求科学、有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活动,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因材施教。
六、实施“336”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导学案”编制习题化。在设计“导学案”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成一道道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这并不是指抛开课本,而是要合理使用教材,回归课本),认为这就是“导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导学案”进行教学,结果就成了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导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
2、用“教学目标”充当“学习目标”。把教参上或其它资料上的“教学目标”照搬到学案上来充当“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该是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指南针,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应该列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各知识的把握层次,最好能将本节知识与各节、各章内容联系起来,构建起知识网络,明确本节课在课本及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本节课的提纲挈领和核心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
3、自主学习等同于放任自流。安排学生自学时,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 “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仅效率低,更严重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缺陷和漏洞,学生不会的照样还是不会。
4、学生的“满堂灌”代替了老师的“满堂灌”。有些学生在课前预习十分充分,对知识的掌握非常到位,他们在展示讲解的时候,展示讲解非常具体到位,但是,他们往往只顾自己的尽情发挥,而忽视了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教师应该引导展示的学生注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并且欢迎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5、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缺乏有序的组织。在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出现组内学生讨论无序、随口乱说,都急于先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混乱的场面,影响学习效率。教师必须要选出有组织能力的小组长,同时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明确职责,并且要求组员有序的进行发言、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
6、为展示而展示。课堂展示只重形式,甚至进行与文本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无效拓展展示,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拓展展示时,要给予一定的引导或指导,要加深展示的方法、技巧,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如果展示内容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或无关,可以劝说学生放弃那种只重形式的无效展示。
总之,“336”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借助导学案,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当学生能够带着问题、矛盾、困惑、方法、理解走向自我、走向同伴、走向教师的时候,就意味着我校的“336”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充分彰显。
清水九年制学校 2012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