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点汇总

时间:2019-05-13 01:3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温儒敏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点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温儒敏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点汇总》。

第一篇:温儒敏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点汇总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1.从时代的隔膜和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等方面,分析对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并由此掌握和掌握对于那些时代感强的作品。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结合起来阅读,以达到比较有历史感的评价。

2.分析郭沫若文艺型的人格心理特征,对其天才与凡庸的两面都给以同情的掌握和客观的评价,肯定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建设上的崇高地位。

3.掌握郭沫若研究在20-40年代、50-60年代和新时期以后三个时期的概况。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1.掌握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当前一些否定茅盾的观点,并以此为个案,学习用文学史的眼光观察有争议的问题,逐渐进入研究领域。

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茅盾《子夜》存在的概念化弊病,同时掌握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把握,以及对生活描写的现实主义笔法等对于现代长篇小说新潮流与新局面的开创。了解那种认为《子夜》是所谓“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的贬斥。

3.分析茅盾创作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得失。

4.掌握茅盾在三十年代社会分析派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以及这一流派的文学史地位。

第四讲: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1.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掌握老舍的艺术视点:人性与人伦的关系。分析老舍笔下老派、新派与正派等三类人物形象的内涵。掌握老舍批判传统文明时所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

2.理解《骆驼祥子》可能存在的不同层面的主题意蕴。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掌握老舍对于病态城市文明造成人性伤害的忧虑。

3.从老舍作品的风俗描写、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幽默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去把握“京味”的风格,掌握“京味”小说的源头,并掌握风格评析的一般方法。

4.了解有关樊骏、赵园等老舍研究的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

第五讲: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1.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精神分析派的观点运用、比较文学的视角、传统文化的视角以及接受美学的层面等向个方面,掌握曹禺研究的现状。

2.通过从《雷雨》、《日出》、《原野》到《北京人》等作品,掌握曹禺话剧中的诗意特征等。

3.掌握《雷雨》等经典剧作的内涵,包括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象征性意象、超越客观真实的表现性和多义性。对周朴园、蘩漪的形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解折。

第六讲: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掌握京派与现实保持距离及偏于古典审美的倾向,肯定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掌握京派的共性特征及主要作家。

2.从沈从文的写作心理、姿态,看其作品的特色与得失。理解构成湘西文学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的元素,掌握像沈从文这样对现代化和都市文明持批判态度的作家的观照价值。

3.了解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

第七讲: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1.掌握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以及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

2.从意象营造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艺术的创新和袭旧。掌握张爱玲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掌握其作品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具有的缺陷。注意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特异的地位。

3.掌握两次“张爱玲热”出现的不同情况。包括傅雷对张爱玲的批评、80年代张爱玲被重新发现,并逐渐形成热点的过程和原因。90年代成为研究热点的过程、社会消费心理,及其身世被传媒热炒和商业包装,并在社会上流行的现象。

第八讲:穆旦与九叶诗派

1.了解新诗发展的历史轮廓,掌握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出现的“历史意识的浮现”、“诗歌散文美的追求”和“新诗现代性的拓展”等创作趋向。

2.了解九叶诗派的形成情况,包括他们在40年代的两次聚集、他们同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关系等。掌握九叶诗派的诗学主张及其共同追求。

3.掌握穆旦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和艺术创新的基本要素。

第九讲:现代散文五家

1.掌握“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格外发达的主要情况和原因,掌握现代散文的“闲话体(风)”和“独语体”两个主要语体的特点。通过对几位代表性散文家创作特色的分析,大致把握现代散文的几种主要风格类型,掌握散文鉴赏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2.掌握周作人的“言志”散文以及基本体式,了解“言志派”的其他散文作家。

3.比较“冰心体”与朱自清的抒情文体。4.掌握郁达夫的行旅散文的特点。

5.掌握何其芳散文的特点”独语体“的特征。

第十讲:赵树理评价问题与农村写作

1.了解赵树理小说的创作在解放区文艺界受重视的情况,以及赵树理获此殊荣的原因。了解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点和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以及作家自身的局限。

2.掌握赵树理在五六十年代所作出的努力和他受到的褒贬毁誉,以及人们对赵树理的评价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

3.掌握”文革“后赵树理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者们的主要观点。

第十一讲:“样板戏”及对它的评价

1.了解”样板戏“在中国的戏剧性遭遇。

2.掌握”样板戏“的产生与京剧现代戏的关系,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时代背

”的作用。

3.了解戏剧艺术家和观众在京剧现代戏和“样板戏”创作过程中的影响,以及斗争哲学和道德理想在其中的作用。

4.分析“样板戏”为了适应表现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时期的生活,而在艺术上对传统京剧进行的主要改革。

第十二讲:朦胧诗及其叙述

1.了解由朦胧诗的“朦胧”所引起的论争情况以及发展结果,掌握朦胧诗以及论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朦胧诗进入文学史的情况,掌握舒婷、北岛、顾城的创作风格特点,并比较他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掌握朦胧诗的发展和变异,包括它对新生代的影响和新生代对它的反叛。主要掌握海子等“后朦胧”诗人和韩东、于坚等“第三代”诗人的情况。

第十三讲:汪曾祺与当代小说文体

1.掌握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散文化的结构和由独特的语气、语调和语感形成的语言风格。

2.通过《受戒》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的影响,了解汪曾祺小说对当代小说文体的意义。了解汪曾祺在废名、沈从文,与阿城、贾平凹之间承前启后的作用。

3.了解汪曾祺的短篇小说观和他在小说文体创造上的自觉意识。

第十四讲: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1.掌握“女性文”、”女性主义文学“与”女性写作“等概念。了解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以及其中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主要特点。

2.了解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和创作主题、题材的发展变化以及其中的重要作品。掌握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和王安忆对张爱玲的发展。掌握王安忆小说描写城市变迁与都市女性命运时叙事空间开放性的特点。

3.掌握”三恋“和《岗上的世纪》的主要内容特点和王安忆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了解《叔叔的故事》在叙述手法上的变化和王安忆小说观念发生的变化。

第十五讲: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1.了解现代主义在”五四“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出现时的异同及意义。掌握”先锋"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说明余华与先锋小说的悲剧性命运。

2.掌握余华小说的主要特点、研究者对余华的不同态度,以及余华创作发生变化后的情况。掌握先锋小说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趋势,余华小说从先锋到世俗的变化对于先锋小说的象征性意义。

3.了解马原在先锋小说从发生、发展到变化的作用与意义,先锋小说解除体后,余华、北村、吕新等其他先锋小说家的情况。

第十六讲: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

1.了解王朔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和矛盾现象,人们对王朔截然不同的看法。

2.掌握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化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重要性。

3.掌握王朔作品的大众文化特征,包括消费与娱乐、批量与复制、利用大众媒体等。掌握王朔作品反叛精神和调侃语言等主要特征。

第二篇:如何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如何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即二级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的文学。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原因,也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大学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把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分开,其实两者联系紧密,又同属于一个学科,进入研究写作时完全可以“打通”。

如何进行现当代文学论文的选题,重要的就是靠平时读书、上课思考和问题积累。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听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特别的印象,或者有什么不解的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面的拓展,会发现许多问题前人已经解决了,或者发现原来对自己是问题的,其实通过知识的获取,也已经不成为什么问题了;但也可能有另外的一种情况,即是自己所感觉的问题,学术界也还没有能够解决,甚至是被忽略了,这时你就会围绕这些问题做更多的思考,慢慢就会引起研究的兴趣,很可能就由此产生写论文的冲动与题目。

大家学习现当代文学课程时,可能比较注意如何应对考试,精力多用在理解和掌握课文方面,按照每次课提出的知识点和思考题,去寻求相对标准的思路与答案。这样的学习可以了解必要的文学史知识,培养审美和归纳分析的能力,但考试的目标往往把人给框住了,难于充分发挥学习的创造性。如果不满足于考试过关,就应当把“应试式”的学习再提高一步,转向更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尝试写研究性的论文,就是有利于提高整体能力的综合训练。写研究性的论文和一般考试或做作业有所不同,那就是更强调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能在前人既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最好自成一说,或者能自圆其说,而不止是“回答”得“正确”,符合“标准”。就是说,研究性论文写作,包括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所创新,而不只是简单重复既有的学术观点。如果只读教材,将其中内容和有关材料组合一下,不一定能成为研究性的论文,因为论文多少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或发现。

论文题目的选择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题目选得太难,工作量太大,自己限于能力、时间或材料等条件,做不下来,或者功力不够,做成虎头蛇尾,那就不合适。所以题目的大小难易要适中,最好还有研究的兴趣。如果平时对某个问题早就有所思考,又感兴趣,题目刚好从中产生,那当然就顺理成章了。无论是对论文早有一些准备,还是临时找题目,都必须先做一项工作,那就是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大致情况,逐步收缩范围,从问题入手,掌握学术界对相关课题研究的进展,然后再决定选择什么题目。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中第一条,就是选题的学术意义如何,值不值得做。一般而言,学术界已经有人做过很多,你也提不出什么新的见解的题目,就不值得重复去做了。当然,有些题目尽管前人做过,但如果你换另一个角度、或者使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去重新解读,那也是创新,是“老题新做”,这也是有价值的。因此,在选题之前务必通过了解相关领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来决定自己进入研究的方位。

(一)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对于大家写论文应当是有帮助的。这本书的写法带有较多研究的色彩,或者说,是在示范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展开分析论证,可以为选定以现当代文学作为论文范围的同学提供参考。这本教材有16讲,评论了16位作家,同时也论涉了许多相关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其中多数章节都有类似学术史以及研究现状 的内容,介绍了学术界评论界的各种代表性观点和主要的研究成果,建议同学们注意其中罗列的书目以及所引发的问题,也许可以从中找到论文的题目。

如果要更全面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寻找自己进入研究的方位,大家还要看一些学术史或学科史方面的书。如黄修己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对数十年来各种现代文学史研究专著与教材有全面的评述;徐瑞岳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以专题述评方式介绍了各种文体、流派与主要作家的研究历史;崔西璐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概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系统总结了1990年代之前的当代文学研究状况。

(二)期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出版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这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资料库,它每月一期,复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新发表的有代表性的部分学术论文并分专题对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了索引。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已经出版20多年,设有资料专栏,每年还有研究述评,概括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倾向。《文学评论》、《新文学史料》和一些学报,也不时有类似研究述评的论文刊出。有些专题性的研究刊物如《鲁迅研究月刊》、《延安文艺研究》、《茅盾研究》、《郭沫若研究》,等等,也注重资料和研究述评。更重要的资料整理成果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发起编纂的大型丛书《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包括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30种,作家(170位)专辑合集150卷,还有《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索引》合《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等等。这些工具书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便。在选题之前,浏览查阅这 样一些“研究之研究”和相关的资料,对本学科以及某些研究领域的学术进展状况有大致的了解,就像有了一份地图,帮助我们掌握基本的方位,熟悉必要的路向,帮助我们确定选题的范围。

(三)论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等等。

传统做学问讲求先有“书目学”知识,其实现当代文学研究也有这种必要,在选题基本确定后,征求老师的指导,给自己列出一个基本的参考文献书目,认真阅读研究前人的成果,可以从中引发问题,获得启示,形成思路。

这里从同学们学习写作和准备毕业论文的实际出发,为大家介绍一些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向与选题类型。

(一)“作家论”研究。现当代文学有代表性的著名的作家几乎都已经有专门的研究,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所论列的十多位作家,就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选择比较著名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要有所突破,难度比较大。如果全面论述,很难做到不重复别人的观点。所以,对本科生来说,以作家研究特别是著名的作家为题,不宜全面展开,最好集中在某一点上讨论阐述你的新发现,或者尝试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重新阐释问题。举例来说,曹禺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如果全面评论曹禺,再写一部“曹禺论”,必须有大量的前期研究准备,对本科生来说,是太过艰难的任务,不容易完成。但不等于象曹禺这样的著名作家的课题就不能做了,关键是选题要适合。这些年有些年轻学者和大学生就选择某些特别的角度,仍然将曹禺研究向前推进了。如有的运用精神分析方法解析曹禺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与创作实践,有的集中分析《雷雨》“悲天悯人”的主题,有的专门 探讨曹剧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出走模式”及其特殊的意义,有的讨论曹剧的“背景艺术”,有的专门赏析曹禺剧作“诗意特征”形成的因素,有的研究几十年来《雷雨》演出的历史,有的比较分析曹剧的各种修改版本,等等。这些选题范围不大,但角度新颖,便于操作,有利于通过扎实的钻研得出己见,甚至能够在某一点上把研究引向深入。举这个例子是说明,如果以作家作品研究为题,必须先要了解既有的同类研究的状况,根据自己的兴趣、实力与条件,选择比较具体集中的研究课题,尽量不要贪大求全。以小见大往往更能发挥本科生的才能,也更适合做毕业论文。另外,有些作家在文学史上的“等级”不是很高,以往研究较少,但他们的创作有特色,或者能通过他们看到某种文学史现象,也值得作为论题。如《理解路翎》(陈阳春)和《蹇先艾论》(马佳)两篇毕业论文,所论的作家虽然不是最知名的,但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位置,论文以此为题,论述比较全面,对学科也有所贡献。

(二)文学思潮、流派、社团研究。1980年代中期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几乎是热点。一部分是关于重大的文学思潮溯本追源,如考察诸种“主义”的影响和流变,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都已经有专著出现。另一部分是流派社团研究,如学衡、创造社、新月派、现代评论派、左联、九叶派、朦胧诗派等等,研究也比较多了,特别是京派、海派的研究,还有文学的区域文化特色研究,一度成为热闹的话题。最近又有许多人对报刊传媒的研究感兴趣,如《新青年》、《新潮》、《现代》、《小说月报》、上海生活书店等等,都成为讨论的 课题。这些方面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空间,本科论文完全可以就其中某个方面进入研究。例如,文学史对《小说月报》的关注多是1921年经过改革、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主打刊物之后,对该刊在此之前的状况不甚了解,一般评价很低。有的同学就专门考察1921年之前的《小说月报》,澄清了过去的一些模糊的认识。这样的文章选题集中,适合作为毕业论文。当然,这类研究非常强调占有材料,如果以这方面为题,也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也可以充分利用既有的研究成果,把思潮、流派、社团或报刊传媒的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结合起来,生发出一些新的课题。如果切入的角度合适,问题集中,也是适合作为本科生的论文选题,并写出新意来的。如《茅盾与自然主义》,利用关于自然主义传入中国的材料,结合茅盾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际进行分析,就是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

(三)文学史现象研究。即集中考察在文学史上曾经代表某种倾向、形成较大影响的现象,可能是交叉涵盖上述几方面的研究。如蒋光慈的创作艺术成就并不算大,能流传的作品不多,但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大,一度代表文坛的潮流,有的同学就把蒋光慈作为一种文学与文化的现象来研究,从革命思潮、社会心态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与得失。又如这些年“女性写作”成为文坛突出的景观,其中也蕴含某些文化现象,有的论文选择某一个女作家的创作为切入点,涉及社会心理、文化转型诸多方面的探讨,也得出一些深入的见解。总之,“现象”研究应当真正抓住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个案,提升为“现象”的观察与剖析。这方面有很多题目可做,如“红色三十年”、“革命加恋爱”的写作风尚、“赵树理方向”、“红色文学史”集 体写作、1958年民歌运动、样板戏、“王朔热”、“张爱玲热”、“金庸热”、校园文化与文学、80后青春文学等等,都可能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内涵,可以作为某种文学史或文化史现象来讨论。做这类题目除了要占有文学史材料,还要有较多的理论概括与提升,对理论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

(四)文体研究和作品细读研究。即对现当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作为不同的文体创造与衍变的考察研究,也包括诸如“冰心体”“语丝体”、鲁迅杂文、十四行诗、爱美剧、秧歌剧、小说散文化、新诗戏剧化等等。这方面的成果也很多,作为本科毕业论文,可以选相对小一点的文体流变现象或艺术形式的创新作为研究题目。如某一个时期某一方面的文体变化,甚至某一个作家在文体某一点上的创新,都可以作为论文选题。这类选题除了对文学史、文体史脉络的了解,还要求有比较细腻的艺术分析。如《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吴晓东),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不同功能,揭示了鲁迅作品意义表达方式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并关注其对现代小说范式创建的特殊贡献。这种研究,将文体研究和作品细读结合起来了,题目不大,但探讨的问题很深入,有助于理解鲁迅作品价值和现代小说文体的衍变。

(五)文学史的史料钩沉、收集、整理研究。现当代文学的本科论文一般较少以此为题。其实,做史料整理的题目也很能培养学问的功底与扎实的作风。比如考证某一个文学史事件、某一个史料,或者为某一位作家撰写年谱,都适合作为论文的选题。不过这类课题除了必须熟悉文学史、文化史的知识,还要具备查阅资料的基本条件。

(六)跨学科研究和文化研究。这是现当代文学的学科 生长点,应当鼓励同学们做这些方面的题目。比如近来很受学界关注的城市文化形态研究,出版传媒研究,影视研究,图像研究,网络研究,等等,都有可能在和文学研究的结合中产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以上只是大致介绍几种选题的类型与范围,这几种类型也互相交叠,另外还有其他各种选题的路向,不可能一一列举。大家完全可以触类旁通,根据各自的兴趣、条件与特长,在导师的辅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做的题目。

下面再谈谈论文写作中可能碰到的一些问题。

(一)要认真阅读作品,熟悉材料,珍惜自己的阅读印象和体验。人文学科包括中文学科的学术研究要有相对完整的训练过程,通过自己亲身反复触摸研究对象,大量阅读原始材料(尤其是作品)和既有的研究成果,不断地思考、摸索、讨论,才能发现问题,也发现自己治学的潜质以及研究的方位。有些同学论文定题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题目是临时决定的,时间比较紧,那也要尽可能补充那个“发现问题”的准备过程。常常见到有的同学原来准备就不足,题目是仓促决定的,定下来就急于拉框架,出观点,模仿别人的论述,这容易先入为主,以论带史。因此,题目决定后,如果思路还不清楚,先不要着急,必须认真读作品,熟悉材料。尤其是作家作品研究,个人的阅读体验、审美的感觉可能就是阐释问题的出发点,文学研究是特别强调主体性的。自己阅读过程的印象、体验和思考最重要,要抓住一些鲜活的体验、思考的火花,以及一些不解的问题,很可能就在其中生发出新意,所谓创新的基础可能就在这里。

(二)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些观点创新。初学论文写作的人容易受教科书的讲述方式影响,总要拉开架势,方方面 面都罗列,结果反而淹没了自己的观点与发现。其实学术论文不能等同于教科书式的通论,一般常识性的内容不必罗列,必须突出创新点并加于充分论证。例如,当代作家汪曾祺有许多人研究过了,再以他为研究对象,就必须某些方面有新的见解,不能重复学术界既有的一般结论。如《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吴宇宏)就突出“传统性”这一方面的论述,有些属于文学史知识的内容,也是一笔带过,不加展开,笔墨重点放到关于传统性的几个层面的解释上,包括仁爱之心,韵白之美,民风余韵,水气阴柔,乐感精神,每一个层面都紧扣着“传统性”展开论析。这样,创新的见解就很突出,超越了以往同类研究。所以在酝酿观点,形成思路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如何把创新的见解,或者阐释问题的新的角度突出起来,整个构思要逐步收拢,放弃那些常识性的一般化的介绍,要让读者明白你的研究创新点和突破点在那里。

(三)要有理论的提升。除了纯粹资料性的论文,一般现当代文学的学术论文写作都要求有理论的分析和概括,而不是就事论事,罗列组合一般的作家生平、时代背景、作品情节或文学史常识。常常见到有些同学写论文已经准备了许多材料,也有一些思考,但写起来感到很平淡,没有多少话好说,或者有些观点提出后不会深入论证,这就是缺少理论的提升。理论分析能力当然不是短时间可以养成,但写作过程也应当是提升理论能力的机会。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去寻求合适的理论。写不下去了,问题难于解释,不妨先放一放,问问老师,寻找和学习某些理论方法,一当找到了适合的理论,就会豁然开朗,文章的思路结构也可能出来了。例如《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吴晓东),所讨论的“人称”与 “视角”问题,一般读者也都会注意到,但其中丰富的形式意义,不加于深掘和解释,又是不容易发现的。一些感觉到的问题,不提到理论的层面,可能终究说不清楚。该文作者可能是先接触到W.C.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理论,也可能是先对鲁迅小说的叙事特色有感触,带着这个问题去读布斯的理论。不管那种情况,论文作者都是注重将作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做理论的解释和提升,所以这篇文章有见解,有理论品格。我们在强调理论提升的同时,应当注意防止机械地拿某种新理论去套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地选择必须适合研究对象,不要喧宾夺主,不要为了标明自己在用某种新鲜理论,而不惜把研究对象当作“证明”理论的“材料”。常常见到有些文章理论架势很大,很新潮,但内容单薄,不过是观点加例子。这种文风不值得提倡。

(四)注重研究的历史感与审美感。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是文学的学科,又是历史的学科,是两者的统一。文学史研究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理论,也有别于一般的文学批评或文学赏析,所以要讲求历史的分寸感,同时有审美的意味。这些年有许多研究现当代文学的文章,着重点不在文学,甚至完全不再顾及文学,而是把文学史作为文化史、思想史的印证材料,文学性的东西被忽略了。作为个人的选择,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那未可厚非。但思想史或文化史的研究,其内容范式都不完全等同于文学史,也不能够代替文学史研究。做文学史的论文,应当注重文学的、审美的因素。还有,讨论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社团流派、事件论争,都应当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要有辨证的知人论世的眼光。如郭沫若《女神》,《理解路翎》(陈阳春),其研究对象路翎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史现象,过去的评论有很大的分歧。如果完全 不考虑路翎作品的生成背景,以今天的流行审美标准来要求路翎,可能就不理解路翎的生涩与反叛。该文把路翎审美追求中的“偏执”,其有意反抗现实主义的挑战,及其创作得失都放到历史的场景中重新做出评价,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连“生涩”也有了特定的内涵。这样的研究没有脱离文学研究注重审美分析的要义,又比较有历史分寸感,有说服力。学术论文写作是综合能力的训练,很难依照什么条条,就可以操作,所有提示与建议,都必须结合自己的实践去摸索体验。

第三篇:温儒敏难忘的北大研究生三年

温儒敏老师“北大忆旧系列随笔”之一:《难忘的北大研究生三年》 温儒敏:难忘的北大研究生三年

人生的路可能很长,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在年轻的时候。也许就那几步,改变或确定了你的生活轨道。1978-1981年,是我在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的三年,就是我一生最要紧、最值得回味的三年。

1977年10月22日,电台广播了中央招生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号召青年报考。我突然意识到可以选择人生的机会来了,很兴奋,决定试一试。当时我从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毕业已7年,在广东韶关地委机关当秘书,下过工厂、农村,按说也会有升迁的机会,但总还是感到官场不太适合自己。我希望多读点书,能做比较自由的研究工作。我妻子是北京人,当然也极力主张回北京。1978年3月,着手准备考研究生。我的兴趣本在古典文学,但找不到复习材料,刚好从朋友那里借来了一本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就打算考现代文学了。临考只有两个多月,又经常下乡,只能利用很少的业余时间复习,心里完全没有谱。好在平时读书留下一些心得笔记,顺势就写成了3篇论文,一篇是谈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结合”的,一篇是讨论鲁迅《伤逝》的,还有一篇是对当时正在热火的刘心武《班主任》的评论,分别给社科院唐弢先生和北大中文系的王瑶先生寄去。这有点“投石问路”的意思。想不到很快接到北大严家炎老师的回信,说看了文章,“觉得写得是好的”,他和王瑶先生欢迎我报考。这让我吃了颗“定心丸”,信心倍增。多少年后我还非常感谢严老师,他是我进入北大的第一个引路人。

考后托人打听,才知道光是现代文学就有800多人报考,最高的平均分也才70左右(据说是凌宇和钱理群得到最高分),我考得不算好,排在第15名。原计划招6人,后来增加到8人(其中2人指定学当代文学),让11人参加复试。我想自己肯定“没戏”了,不料又接到了复试通知。大概因为看了我的文章,觉得还有些潜力吧,加上考虑我的工作是完全脱离了专业的(其他同学多数都是中学教师,多少接触专业),能考到这个名次也不容易,王瑶先生特别提出破格让我参加复试。这就是北大,考试重要,但不唯考分,教授的意见能受到尊重。破格一事我后来才知道,这真是碰到好老师了,是难得的机遇,让我终生难忘。我自己当老师之后,便也常效法此道,考察学生除了看考分,更看重实际能力。

有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我复试的成绩明显上去了。先是笔试,在图书馆,有4道题,3道都是大题,每个考生都不会感到偏的,主要考察理解力和分析力。比如要求谈对现代文学的分期的看法,没有固定答案,但可以尽量发挥。还有面试,在文史楼,王瑶先生和严家炎老师主考,问了8个问题,我老老实实,不懂的就说不懂,熟悉的就尽量展开。如问到对于鲁迅研究状况的看法,我恰好有备而来,“文革”期间当“逍遥派”,反而有空东冲西撞地“杂览”群书,自然读遍了鲁迅,对神化鲁迅的倾向很反感,于是就说了一通如何“拨乱反正”和实事求是等等。大学我只上了两年就“停课闹革命”了,不过还是有“逍遥派”的缝隙,反而读了许多书,积蓄了一些思考,此时不妨翻箱倒柜,大胆陈述。现在想当时回答是幼稚的,两位主考不过是放了我一马。我终于被录取了。

1978年10月9日,我到北大中文系报到,住进了29楼203室。新粉刷的宿舍油漆味很浓,十多平米,4人一间,挤得很,但心里是那样敞亮。带上红底白字的北京大学校徽(老师也是这种校徽),走到哪里,仿佛都有人在特别看你。那种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感觉,是很难重复的。

北大中文系“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一共招收了19名,分属七个专业,现代文学专业有6位,包括钱理群、吴福辉、凌宇、赵园、陈山和我,另外还有一位来自阿根廷的华侨女生张枚珊(后来成了评论家黄子平夫人)。导师是王瑶先生和严家炎老师,还有乐黛云老师是副导师,负责更具体的联络与指导。当时研究生指导是充分发挥了集体作用的,孙玉石、唐沅、黄修己、孙庆升、袁良骏,以及谢冕、张钟、李思孝,等等老师,都参与了具体的指导。校外的陈涌、樊骏、叶子铭、黄曼君、陆耀东等名家也请来给我们讲过课。这和现在的状况很不同。现在的研究生读了三年书,可能只认识导师和几位上过课的教员,学生也因导师而分出不同“门派”,彼此缺少交流。而当年的师生关系很融洽,我们和本教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许多老师都“混得”很熟。孙玉石、袁良骏老师给1977级本科生上现代文学基础课,在老二教阶梯教室,200多人的大课,抢不到座位就坐在水泥台阶上,我们一节不拉都跟着听。吴组缃教授的古代小说史,金开诚老师的文艺心理学,也都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语言学家朱德熙、芩麒祥、文字学家裘锡圭等,三天两头来研究生宿舍辅导,有时我们也向他们请教语言学等方面的问题。有一种说法,认为理想的大学学习是“从游”,如同大鱼带小鱼,有那么一些有学问的教授带领一群群小鱼,在学海中自由地游来游去,长成本事。当年就有这种味道。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王瑶先生。我们上研究生时王先生才65岁,比我现在的年龄大不了多少,但感觉他是“老先生”了,特别敬畏。对不太熟悉的人,先生是不爱主动搭话的。我第一次见王先生,由孙玉石老师引见,那天晚上,他用自行车载着我从北大西门进来,经过未名湖,绕来绕去到了镜春园76号。书房里弥漫着淡淡的烟丝香味,挺好闻的,满头银发的王先生就坐在沙发上,我有点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开场。王先生也只顾抽烟喝水,过了好久才三言两语问了问情况,说我3篇文章有两篇还可以,就那篇论《伤逝》的不好,专业知识不足,可能和多年不接触专业有关。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客套,但很真实。有学生后来回顾说见到王先生害怕,屁股只坐半个椅子。这可能是真的。我虽不致于如此,但也有被先生批评得下不来台的时候。记得有一回向先生请教关于三十年左翼文学的问题,我正在侃侃陈述自己的观点,他突然离开话题,“节外生枝”地问我《子夜》是写于哪一年?我一时语塞,支支吾吾说是三十年代初。先生非常严厉地说,象这样的基本史实是不可模糊的,因为直接关系到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这很难堪,但如同得了禅悟,懂得了文学史是史学的分支之一,材料的掌握和历史感的获得,是至关重要的。有些细节为何记忆那么深?可能因为从中获益了。

王先生其实不那么严厉,和他接触多了,就很放松,话题也活跃起来。那时几乎每十天半个月总到镜春园聆教,先生常常都是一个话题开始,接连转向其他多个话题,引经据典,天马行空,越说越投入,也越兴奋。他拿着烟斗不停地抽,连喘带咳,说话就是停不下来。先生不迂阔,有历经磨难的练达,谈学论道潇洒通脱,诙谐幽默,透露人生的智慧,有时却也能感到一丝寂寞。我总看到先生在读报,大概也是保持生活的敏感吧,辅导学生时也喜欢联系现实,议论时政,品藻人物。先生是有些魏晋风度的,把学问做活了,可以知人论世,连类许多社会现象,可贵的是那种犀利的批判眼光。先生的名言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其意是知识分子总要有独特的功能。这种入世的和批判的精神,对我们做人做学问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先生的指导表面上很随性自由,其实是讲究因材施教的。他很赞赏赵园的感悟力,却又有意提醒她训练思维与文章的组织;钱理群比较成型了,先生很放手,鼓励他做周作人、胡风等在当时还有些敏感的题目。我上研究生第一年想找到一个切入点,就注意到郁达夫。那时这些领域研究刚刚起步,一切都要从头摸起,我查阅大量资料,把郁达夫所有作品都找来看,居然编写了一本20多万字的《郁达夫年谱》。这在当时是第一部郁达夫年谱。我的第一篇比较正式的学术论文《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也发表于王瑶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二辑)。研究郁达夫这个作家,连带也就熟悉了许多现代文学的史实。王先生对我这种注重第一手材料、注重文学史现象,以及以点带面的治学方式,是肯定的。当《郁达夫年谱》打算在香港出版时,王先生还亲自写了序言。

硕士论文写作那时很看重选题,因为这是一种综合训练,可能预示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我对郁达夫比较熟悉了,打算就写郁达夫,可是王先生不同意。他看了我的一些读书笔记,认为我应当选鲁迅为题目。我说鲁迅研究多了,很难进入。王先生就说,鲁迅研究比较重要,而且难的课题只要有一点推进,也就是成绩,总比老是做熟悉又容易的题目要锻炼人。后来我就选择了《鲁迅的前期美学思想与厨川白村》做毕业论文。这个选题的确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对我后来的发展有开启的作用。研究生几年,我还先后发表过过《试评<怀旧>》、《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等多篇论文,在当时也算是前沿性的探讨,都和王先生的指导有关。

1981年我留校任教,1984至1987年又继续从王瑶师读博士生。那是北大中文系第一届博士,全系只有我与陈平原两人。我先后当了王瑶先生两届入室弟子,被先生的烟丝香味熏了7年,真是人生的福气。1989年5月先生七十五岁寿辰,师友镜春园聚会祝寿,我曾写诗一首致贺:“吾师七五秩,著书百千章,俊迈有卓识,文史周万象,陶诗味多酌,鲁风更称扬,玉树发清华,惠秀溢四方,耆年尚怀国,拳拳赤子肠,镜园不寂寞,及门长相望,寸草春晖愿,吾师寿且康”。当时先生身体不错,兴致盎然的,万万想不到半年之后就突然过世了。读研期间给我帮助最大的还有严家炎老师。我上大学时就读过严老师许多著作,特别是关于《创业史》人物典型性的争论,严老师的见解很独特,也更能体现批评的眼光,我是非常敬佩的。他的文章问题意识很强,很扎实,有穿透力,为人也很严谨认真,人们都说他是“严加严”。有一回我有论文要投稿,请严老师指教,他花许多时间非常认真做了批改,教我如何突出问题,甚至连错别字也仔细改过。我把“醇酒”错写为“酗酒”了,他指出这一错意思也拧了。那情节过去快三十年了还还历历在目。那时他正和唐弢先生合编那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任务非常重,经常进城,但仍然花许多精力给研究生上课、改文章。毕业前安排教学实习,每位研究生都要给本科生讲几节课。老钱、老吴、赵园、凌宇和陈山都是中学或者中专教师出身,自然有经验,只有我是头一回上讲台,无从下手。我负责讲授曹禺话剧一课,2个学时,写了2万字的讲稿,想把所有掌握的研究信息都搬运给学生。这肯定讲不完,而且效果不会好。严老师就认真为我删节批改讲稿,让我懂得基础课应当怎样上。后来我当讲师了,还常常去听严老师的课,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乐黛云老师是王瑶先生的助手,我们研究生班的许多事情都是她在具体操持,我们和乐老师也最亲近。入学不久,乐老师就带着我们搜寻旧书刊,由她主编了一本《茅盾论现代作家作品》,是北大出版社恢复建制后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书。乐老师五十多岁才开始学英文,居然达到能读能写的程度。她的治学思路非常活跃,当时研究尼采与现代文学关系,以及茅盾小说的原型批评,等等,原先都是给我们做过讲座的,真让我们大开眼界,领悟到研究的视野何等重要。后来乐老师又到美国访学,转向研究比较文学,但根据地还是现代文学,和我们的联系几十年没有断。我非常佩服乐老师,甚至一度还跟着她涉足过比较文学领域。记得北大比较文学学会的成立,大概是1980年吧,在西校门外文楼一层会议室,有20多人参加,季羡林、杨周翰等老先生都是第一批会员,乐老师是发起人,她把张隆溪、张文定和我等一些年轻人也拉进去了。我还在乐黛云老师指导下,与张隆溪合作,编选出版过《比较文学论集》和《中西比较文学论集》,还尝试翻译过一些论文。我的部分研究成果和比较文学有关,跟乐老师的影响分不开。不过我觉得自己的英语会话水平太臭,难于适应这门“交通之学”,后来也就“洗手不干”了。之后也有过赴美留学的机会,我也放弃了,还是主要搞现代文学研究。

那时还没有学分制,不像现在,研究生指定了许多必修课。这在管理上可能不规范,但更有自由度,适合个性化学习。除了政治课,我们只有历史系的《中国现代史专题》是必须上的,其他都是任选。老师要求我们主要就是读书,先熟悉基本材料,对现代文学史轮廓和重要的文学现象有大致的了解。也没有指定书目,现代文学三十年,大部分作家代表作以及相关评论,都要广泛涉猎,寻找历史感。钱理群比我们有经验,他把王瑶文学史的注释中所列举的许多作品和书目抄下来,顺藤摸瓜,一本一本地看。我们觉得这个办法好,如法炮制。我被推为研究生班的班长,主要任务就是到图书馆借书。那时研究生很受优待,可以直接进入书库,一借就是几十本,有时库本也可以拿出来,大家轮着看。研究生阶段我们的读书量非常大,我采取浏览与精读结合,起码看过一千多种书。许多书虽然只是过过眼,有个大致了解,但也并非杂家那种“漫羡而无所归心”,主轴就是感受文学史氛围。看来所谓打基础,读书没有足够的量是不行的。

读书报告制度那时就有了,不过我们更多的是“小班讲习”,有点类似西方大学的Seminer,每位同学隔一段时间就要准备一次专题读书报告,拿到班上“开讲”。大家围绕所讲内容展开讨论,然后王瑶、严家炎等老师评讲总结。老师看重的是有没有问题意识,以及材料是否足于支持论点,等等。如果是比较有见地的论点,就可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与指引,形成论文。这种“集体会诊”办法,教会我们如何寻找课题,写好文章,并逐步发现自己,确定治学的理路。记得当时钱理群讲过周作人、胡风和路翎,吴福辉讲过张天翼与沙汀,凌宇讲过沈从文和抒情小说,赵园讲过俄罗斯文学与中国,陈山讲过新月派,我讲过郁达夫与老舍,等等。后来每位报告者都根据讲习写出论文发表,各人的学术发展,可以从当初的“小班讲习”中找到源头。

那是个思想解放的年代,一切都来得那样新鲜,那样让人没法准备。当《今天》的朦胧诗在澡塘门口读报栏贴出时,我们除了惊讶,更受到冲击,议论纷纷开始探讨文学多元共生的可能性;当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发表后,引起的争论就不止是文学的,更是道德的,政治的。什么真理标准讨论呀,校园选举呀,民主墙呀,行为艺术呀,萨特呀,佛罗依德呀,“东方女性美”呀,„„各种思潮蜂拥而起,极大地活跃着校园精神生活。我们得到了可以充分思考、选择的机会,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生来说,这种自由便是最肥沃的成长土壤。我们都受惠于那个年代。

难忘的还有研究生同学和当时的学习生活。我们读研时都已过“而立”之年,有些快到“不惑”,而且都是拖家带小有家庭的,重来学校过集体生活,困难很大。但大家非常珍惜这个机会,都很刻苦。每天一大早到食堂吃完馒头、咸菜和玉米粥,就到图书馆看书,下午、晚上没有课也是到图书馆,一天读书十二三个小时,是常有的。最难的是过外语关。我们大都是三十以上的中年了,学外语肯定要加倍付出。常看到晚上熄灯后还有人在走廊灯下背字典的。和我同住一室的任瑚琏,是现代汉语研究生,原来学俄语,现在却要过英语关,他采取的“魔鬼训练法”,宿舍各个角落都贴满他的英语生词字条,和女友见面也禁止汉语交谈,据说有一回边走路边背英语还碰到电线杆,幸亏他那厚度近视眼镜没有打碎。果然不到一年他就读写全能。

我们那时大都还是拿工资,钱很少,又两地分居,除了吃饭穿衣,不敢有别的什么消费。可是碰到好书,就顾不得许多,那怕节衣缩食也得弄到。1981年《鲁迅全集》出版,60元一套,等于我一个月工资了,毫不犹豫就买下了,真是嗜书如命。那时文艺体育活动比较单调。砖头似的盒式录音机刚面世,倒是人手一件的时髦爱物,主要练习外语,有时也听听音乐。舞会开始流行了,我当过一两回看客,就再也没有去过。看电影是大家喜欢的,五道口北京语言学院常放一些“内部片”,我们总想办法弄票,兴高采烈骑自行车去观赏。电视不像如今普及,要看还得到老师家里(后来29楼传达室也有了一台电视)。日本的《望乡》,记得我是到燕东园孙玉石老师家里看的。下午五点之后大家可以伸伸筋骨了,拔河比赛便经常在三角地一带举行,一大群“老童生”那么灰头土脸卖力地鼓捣这种活动,又有那么多啦啦队一旁当“粉丝”喝彩,实在是有趣的图景。

那时的艰苦好像并不太觉得,大家都充实而快乐,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幸福度”不低。记得吴福辉的表姐从加拿大回来探亲,到过29楼宿舍,一进门就慨叹“你们日子真苦!”可是老吴回应说“不觉得苦,倒是快活”。老吴每到周末就在宿舍放声唱歌,那东北味的男中音煞是好听,也真是快活。“不觉得苦”可能和整体气氛有关,同学关系和谐,不同系的同学常交往,如同大家庭,彼此互相帮忙,很熟悉。后来知名的学者,如数学家张筑生、哲学家陈来、比较文学家张隆溪、外国文学家盛宁、经济学家梁小民、李庆云、历史学家刘文立、评论家曾镇南、古文字学家李家浩、书法家曹宝麟、语言学家马庆株,等等,都是当时29楼的居民,许多活动也一起参加。张筑生是北大授予学位的第一位博士,非常出色的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我至今还能想起他常来中文系宿舍,蹲在地上煮“小灶”的情形。中文系宿舍紧靠29楼东头,老钱、老吴、凌宇和张国风住202,他们每天晚上熄灯后都躺在床上侃大山,聊读书,谈人生,这也是课堂与图书馆作业的延伸吧。有时为了一个观点他们可以吵得很“凶”,特别是凌宇,有湘西人的豪气,声响如雷,我们在隔壁都受干扰,但是大家从来没有真正伤过和气。几十年来,我们这些同学在各自领域都取得显著成绩,大家的治学理路不同,甚至还可能有些分歧,但彼此又都还保持着北大29楼形成的友谊,这是最值得骄傲和珍惜的。

2008年1月29日

以上文章选自温儒敏《书香五院》

第四篇: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视频习题答案 温儒敏

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温儒敏

鲁迅的《呐喊》《彷徨》

(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已完成成绩: 100.0分

《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    A、胡适 B、鲁迅 C、巴金

D、老舍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祝福》收录在()。

    A、《呐喊》 B、《彷徨》 C、《而已集》

D、《坟》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   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鲁迅的《呐喊》《彷徨》

(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已完成成绩: 100.0分

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    A、《药》 B、《在酒楼上》 C、《伤逝》

D、《祝福》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  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鲁迅的《呐喊》《彷徨》

(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   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    A、《祝福》 B、《狂人日记》 C、《伤逝》

D、《**》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鲁迅的《呐喊》《彷徨》

(四):鲁迅小说的风格构成已完成成绩: 66.6分

有学者认为,()是一篇类诗体,寓言体小说。

    A、《伤逝》 B、《阿Q正传》 C、《狂人日记》

D、《药》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2

鲁迅小说的风格是()。

    A、剑拔弩张,忧愤深广 B、精粹警拔,自然朴实 C、横眉冷对,忧国忧民 D、怨愤满溢,哀嘶不止

我的答案:C得分: 0.0分

《狂人日记》的反讽结构使小说的主题深化,意蕴更加丰厚,在愤怒的宣泄和抨击背后有着悲剧性的无奈。()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鲁迅的《呐喊》《彷徨》

(五):爱情题材的小说已完成成绩: 75.0分

《伤逝》收录在()。

    A、《呐喊》 B、《彷徨》 C、《朝花夕拾》

D、《坟》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精神胜利法来源于鲁迅塑造的哪一位人物?()

    A、阿Q B、子君 C、孔乙己

D、祥林嫂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阿Q正传》带有“漫画式”特点。()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阿Q正传》是对封建社会造成的精神上麻木的讽刺和批判。()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五四时期的小说

(一):冰心与“冰心体”已完成成绩: 66.6分

问题小说的特点是()。

 A、感性化  B、理性化  C、艺术化

 D、个人化

我的答案:A得分: 0.0分

下列作家不属于创造社的是()。

 A、成仿吾  B、田汉  C、郁达夫

 D、周作人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冰心小说的结构较为单一,但语言非常清丽、婉约。()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五四时期的小说

(二):庐隐、许地山、叶圣陶已完成成绩:分

下列不属于许地山的作品是()。

 A、《命命鸟》

75.0

   B、《辍网劳蛛》 C、《商人妇》

D、《酒后》

我的答案:A得分: 0.0分

下列不属于叶圣陶的作品是()。

    A、《多收了三五斗》 B、《狗日的粮食》 C、《潘先生在难中》

D、《倪焕之》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叶圣陶的创作理念深受俄国作家契科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与许地山审视现实的写作相比,叶圣陶的创作深受宗教影响,体现了一种禅悟。()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五四时期的小说

(三):乡土小说流派已完成成绩: 66.6分

《菊英的出嫁》的作者是()。

    A、蹇先艾 B、台静农 C、彭家煌

D、王鲁彦

我的答案:B得分: 0.0分

乡土小说代表作家不包括()。

 A、台静农    B、许杰 C、王鲁彦

D、郁达夫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格的农村。()

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五四时期的小说

(四):郁达夫与“自叙传”小说已完成成绩: 66.6分

郁达夫的代表作是()。

    A、《沉沦》 B、《茶馆》 C、《尝试集》

D、《守岁》

我的答案:A得分: 33.3分

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不包括()。

    A、对时代病的描写 B、塑造了零余者的形象 C、采取自叙传的形式

D、具有复调小说多元视角杂糅的特点 我的答案:C得分: 0.0分

私小说是日本大正年间产生的一种独特小说形式,又称“自我小说”。()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茅盾的《蚀》与《子夜》

(一):特色与成就已完成成绩: 75.0分 1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不包括()。

    A、《春蚕》 B、《九十九度中》 C、《秋收》

D、《残冬》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蚀·三部曲》不包括()。

    A、《幻灭》 B、《动摇》 C、《追求》

D、《发现》

我的答案:C得分: 0.0分

茅盾的小说具有编年史特点,结构宏伟,笔法写实,被称为“社会科学家”型的小说家。()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矛盾小说的题材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茅盾的《蚀》与《子夜》

(二):人物系列已完成成绩: 66.6分

茅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淑女型,另一种是辣妹型,即时代新女性。()

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子夜》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体现了史诗性的追求。()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茅盾的又一部指摘社会现实的力作,堪称社会剖析小说典范。()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茅盾的《蚀》与《子夜》

(三):《子夜》细读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子夜》中被称为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骑士、英雄、王子的人物是()。

    A、吴荪甫 B、杜竹斋 C、赵伯韬

D、屠维岳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吴荪甫的角色定位是新时代的英雄,这个人物带有强烈的浪漫色彩。()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1989年,蓝棣之发表文章指出《子夜》是“主题先行”的产物。()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社会剖析是茅盾的强项,因此茅盾的小说可以当做社会史来读,完全缺乏想象力。()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茅盾的《蚀》与《子夜》

(四):吴荪甫形象已完成成绩: 66.6分

被认为“多智而近妖”的传统小说人物是()。    A、宋江 B、曹操 C、唐僧

D、诸葛亮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在茅盾的笔下,吴荪甫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农民企业家。()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子夜》中的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所处的典型时代环境造就的。()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茅盾的《蚀》与《子夜》

(五):《子夜》的艺术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创业史》的作者是()。

    A、茅盾 B、周而复 C、柳青

D、老舍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 A、茅盾笔下的吴荪甫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B、吴荪甫的雄才大略最终以破产告终,揭示了三十年代世界性的经济恐慌对中国的影响。C、《子夜》揭示了阶级矛盾加剧、战争频繁爆发以及民族工业凋敝等真实情况。D、《子夜》是一份高级社会文件,因此缺乏想象力和浪漫色彩。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子夜》在表现社会变动、新人、现代生活与现代人格的想象方面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巴金的《家》与《寒夜》

(一):巴金与无政府主义已完成成绩: 75.0分

巴金晚年创作的充满忏悔精神的作品是()。

    A、《随想录》 B、《管锥篇》 C、《语丝》

D、《朝花夕拾》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巴金以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上海为背景,描写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的作品是()。

    A、《子夜》 B、《寒夜》 C、《灭亡》

D、《家》

我的答案:D得分: 0.0分

巴金讴歌青春,抒发时代苦闷,真诚地与青年进行精神上的沟通,是“青春型”作家。()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巴金在创作中对无政府主义持批判的态度,反对无政府主义。()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巴金的《家》与《寒夜》

(二):巴金的前期作品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下列不属于巴金爱情三部曲的作品是()。

    A、《雾》 B、《雨》 C、《电》

D、《寒夜》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关于巴金小说的评述,下列选项错误是()。

    A、《雾》重在展现如雾一般软弱、犹豫的性格。B、《雨》充满了阴郁气氛,描写爱情的比重较大。

C、《寒夜》中批判了无政府主义倾向,塑造了多余人形象。D、《电》写的相对明朗,有无政府主义行动的影子,富于戏剧性。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既不满足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灭亡》中的浪漫激情与悲剧交织在一起,宣泄了一种对现实社会决绝的反抗情绪。()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巴金的《家》与《寒夜》

(三):《家》的人物形象已完成成绩: 66.6分

关于《家》的人物形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 A、高老太爷是封建家庭统治者形象,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B、觉慧代表觉醒与反抗的青年。

C、鸣凤代表就立交压迫下的青春与美的毁灭。D、觉新代表反抗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新青年形象。我的答案:B得分: 0.0分 2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不包括()。

    A、《家》 B、《春》 C、《秋》

D、《冬》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家》揭示出旧家庭制度的腐败,对青春和人性的扼杀,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巴金的《家》与《寒夜》

(四):巴金的写作风格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关于巴金前期的创作,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  A、取材于青年生活,主角以知识分子为多。

B、歌颂青春的美丽和成长,诅咒封建黑暗势力对青春的毁灭 C、批判无政府主义倾向,对民主与自由持保守态度。D、在对旧制度叛逆与反抗的同时对理想人生有渴求。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巴金的人间三部曲不包括()。

    A、《寒夜》 B、《憩园》 C、《随想录》

D、《第四病室》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巴金早期作品的缺陷是结构过于复杂,感情过于锤炼,读起来有厚重感。()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巴金的《家》与《寒夜》

(五):《寒夜》细读已完成成绩: 75.0分

关于《寒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 A、不停留于事件描写,着重刻画不同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性 B、通过小人物的悲剧反映出社会和时代的悲剧 C、与《家》的含蓄凝重相比,《寒夜》显得热情澎湃

D、《家》主要写青年的爱情与反抗,《寒夜》主要写中年的情思与坎坷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被生活拖死的人断气时已经没有力量呼叫黎明了”,巴金说的是哪一部作品?()

    A、《寒夜》 B、《第四病室》 C、《家》

D、《憩园》

我的答案:B得分: 0.0分

《寒夜》的主要人物的是()。

    A、汪文宣、曾树生 B、汪文宣、鸣凤 C、觉新、曾树生

D、曾树生、姚小虎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伊底帕斯情节指的是爱恋自己不同性别的父母亲,仇视与自己同性别的父母亲。()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老舍《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

(一):老舍的特色与贡献已完成成绩: 75.0分 老舍市民文学的特点是()。

 A、对封建旧制度的反叛  B、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

 C、对阶级矛盾和社会现实的呈现  D、对城市与人的关系的探讨 我的答案:C得分: 0.0分

下列不属于老舍的作品是()。

 A、《骆驼祥子》  B、《二马》  C、《围城》

 D、《猫城记》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现代长篇小说的三大艺术高峰不包括()。

 A、茅盾  B、巴金  C、老舍

 D、叶圣陶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老舍创作的艺术成就,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对封建旧家庭制度的批判和控诉  B、对北京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出色描写  C、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 D、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描写 我的答案:A得分: 25.0分

老舍《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

(二):底层市民生活成绩: 66.6分

已完成 《离婚》中老张的生活哲学是()。

    A、奋勇向前 B、知足认命 C、积极向上

D、消极颓废

我的答案:B得分: 33.3分

“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出自老舍的哪一部小说?()

    A、《四世同堂》 B、《骆驼祥子》 C、《离婚》

D、《月牙儿》

我的答案:B得分: 0.0分

从《四世同堂》可以看到老舍在老派市民身上倾注的批判性感情,这种感情是很复杂的。()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老舍《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

(三):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关于骆驼祥子悲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  A、祥子的悲剧与动荡的社会背景有关 B、祥子自身固有的缺陷是祥子悲剧的原因之一 C、祥子的悲剧体现了独立劳动者善良愿望的毁灭

D、祥子的悲剧都是虎妞造成的,体现了封建贵族对底层平民的压迫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现象。()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老舍写《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老舍《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

(四):虎妞形象已完成成绩: 100.0分

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  A、老舍小说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欣赏和陶醉 B、老舍小说体现了对北京文化之美的丧失和毁灭所产生的感伤和怅惘 C、老舍在小说中对北京文化的过熟所导致的柔弱和衰败惋叹不已

D、老舍的小说着重于对底层市民文化的批判,对封建贵族文化则持保留态度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从虎妞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出祥子以及老舍,可能潜意识里面都有“女性祸水“的意识。()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从老舍的作品可以看出,老舍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语体风格。()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沈从文的《边城》等小说

(一):湘西题材已完成成绩: 75.0分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大多以()的风俗民情为背景来写的。

    A、闽南 B、湘西 C、北京

D、滇南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2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的特点是()。

    A、热情奔放 B、恬淡自守 C、孤高自傲

D、愚昧无知

我的答案:B得分: 25.0分

沈从文的作品分为两类,一类写湘西题材,一类写都市题材。显然,都市题材的作品更能够体现沈从文的写作特色。()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男子是诚实、勇武的,不驯服,有血性。()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沈从文的《边城》等小说

(二):沈从文的写作意图已完成成绩: 66.6分

沈从文形成了独特的看世界的角度,是()。

    A、静与动 B、常与变 C、瞬与恒

D、新与旧

我的答案:D得分: 0.0分

关于战国策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战国策派是抗战期间兴起的一个以林同济、雷海宗、陈铨为中心的文化流派。B、1940年,在昆明创办了《战国策》半月刊。

C、战国策派曾在重庆《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刊,推崇尼采“超人哲学”  D、战国策派在北京创办了戏剧社,主演战国时期的王侯将相的故事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沈从文将性爱当做生命形式来看,他的中心思想是要肯定人性的自然、和谐、健康。()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沈从文的《边城》等小说

(三):《边城》已完成成绩: 100.0分

《边城》的女主人公是()。

    A、三三 B、萧萧 C、龙朱

D、翠翠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关于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 A、沈从文湘西题材的作品具有悲剧性

B、沈从文在淡淡的叙述中营造了地域文化背景

C、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实在牧歌氛围中讲述悲剧故事 D、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主要以曲折的情节来吸引读者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沈从文写作如写梦,把写小说当成做白日梦。()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沈从文的《边城》等小说

(四):沈从文的美学观已完成成绩: 100.0分

《边城》的魅力在于()。

 A、冲突    B、奇诡 C、自然

D、平静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沈从文认为,文学的功能不仅仅是社会道德的关照,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读者在作品中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在沈从文的美学观里,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沈从文的《边城》等小说

(五):牧歌理想已完成成绩: 66.6分

关于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 A、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也有很高成就 B、沈从文的散文是诗歌化的,诗化的文体

C、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有《湘行散记》、《湘西》等 D、与小说相比,沈从文的散文更加的梦幻,触不可及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沈从文在《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这篇文章中谈到了三个女性,其中不包括()。

    A、丁玲 B、张兆和 C、翠翠

D、萧萧

我的答案:C得分: 0.0分

牧歌式作品指的是用传统的诗歌来表达都市人对传统农牧生活的向往。()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三十年代小说

(一):三十年代文学概述已完成成绩: 100.0分

下列不属于左翼作家阵营的是()。

    A、蒋光慈 B、柔石 C、张天翼

D、沈从文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关于左翼文学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 A、左翼文学的政治意识强烈

B、左翼文学面向底层,描写阶级斗争 C、左翼文学注重现实影响,追求力的美学

D、左翼文学主张文学高于现实,其代表作品仍然呈现出浪漫梦幻的气质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丁玲塑造的莎菲女士形象是一位追求自立,渴望寻求自我的新女性。()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左翼文学是共产党影响下的文学流派,左翼作家联盟集结了包括鲁迅在内的一大批作家。()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三十年代小说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已完成成绩: 66.6分

关于《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人物形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莎菲追求真正的爱情,不屑以世俗的过日子为目标的婚姻观 B、南洋留学归来的凌吉士是莎菲心向往之的理想人物   C、莎菲追求独立的人格和爱 D、莎菲认为家人对她的是盲目的 我的答案:B得分: 33.3分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认为苇弟是理想男友的化身。()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心理刻画是不限于爱情的,也涵括了当时一部分青年的苦闷和追求。()

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三十年代小说

(三):萧红的创作已完成成绩: 66.6分

下列不属于东北作家群的作家是()。

    A、萧红 B、萧军 C、骆宾基

D、郁达夫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萧红的小说建立了自己的文体风格,她的风格是()。

    A、严谨别致的结构 B、独语体的语言风格 C、散文化和诗化

D、塑造中心人物,线索清晰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呼兰河传》是萧军的代表作。()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三十年代小说

(四):张恨水的创作已完成成绩: 75.0分

下列作品中,哪一部作品是张恨水在抗战时期所做?()

 A、《啼笑因缘》  B、《青衫泪》  C、《金粉世家》

 D、《八十一梦》

我的答案:C得分: 0.0分

下列不属于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是()。

 A、《玉梨魂》

 B、《此恨绵绵无绝期》  C、《泪珠缘》

 D、《小团圆》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张恨水的《八十一梦》主要揭示了官场社会的一些丑闻。()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啼笑因缘》奠定了张恨水作为通俗小说大家的名声。()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鲁迅的杂文

(一):鲁迅杂文概述已完成成绩:1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是()。

 A、《宇宙风》  B、《七月》  C、《现代》  D、《语丝》

66.6分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鲁迅的杂文集不包括()。

    A、《而已集》 B、《坟》 C、《热风》

D、《呐喊》

我的答案:B得分: 0.0分

《集外集》是鲁迅早期的杂文作品,主要发表在《申报》自由谈栏目。()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鲁迅的杂文

(二):鲁迅杂文的价值已完成成绩: 100.0分

鲁迅杂文的涉及面很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 A、鲁迅杂文有对时事政治的评论 B、鲁迅杂文有对社会弊端的抨击

C、鲁迅杂文有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传统文化的分析 D、鲁迅的杂文有对自身生不逢时的哀叹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鲁迅的杂文广博、深邃,带有鲜活的个人体验。()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据统计,鲁迅文章中论及的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人物达4500多种,涉及的书籍文献达5000余种。()

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鲁迅的杂文

(三):鲁迅杂文的鉴赏分析已完成成绩: 66.6分 1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出自()。

 A、《三闲集》  B、《热风》  C、《集外集》

 D、《而已集》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鲁迅的杂文始终把批判锋芒对准时事,一贯写法是对事不对人。()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就是善于勾勒社会相类型形象。()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鲁迅的杂文

(四):议论中的联想与形象化表达已完成成绩:分

《观斗》出自()。

 A、《热风》  B、《而已集》  C、《准风月谈》

 D、《伪自由书》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可以用()来形容。

 A、刀笔吏  B、尖酸刻薄  C、涉笔成趣

 D、泛泛而谈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100.0

《观斗》对中国人的看客心理进行了痛彻针砭。()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鲁迅的杂文

(五):讽刺、幽默与曲笔已完成成绩: 66.6分

鲁迅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集是()。

 A、《朝花夕拾》  B、《故事新编》  C、《呐喊》

 D、《彷徨》

我的答案:B得分: 33.3分

《奔月》取材于()。

 A、后羿射日  B、牛郎织女  C、夸父逐日

 D、女娲补天

我的答案:B得分: 0.0分

鲁迅写《故事新编》中使用了游戏笔墨,善于插科打诨。()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三四十年代散文

(一):三四十年代的散文概述已完成成绩:分

《新脸谱》的作者是()。

 A、鲁迅  B、瞿秋白  C、唐韬

66.6

 D、废名

我的答案:B得分: 0.0分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作者是()。

 A、胡适  B、刘半农  C、萧红

 D、瞿秋白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徐懋庸的作品收录在《打杂集》中。()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三四十年代散文

(二):林语堂与闲适散文已完成成绩:1

《吾国与吾民》的作者是()。

 A、康有为  B、胡适  C、鲁迅

 D、林语堂

我的答案:D得分: 25.0分

林语堂主办的杂志不包括()。

 A、《论语》半月刊  B、《人间世》  C、《自由谈》

 D、《宇宙风》

我的答案:C得分: 25.0分

林语堂提出三种笔调,其中不包括()。

75.0分     A、小品文笔调 B、娓语式笔调 C、幽默笔调

D、个人笔调

我的答案:D得分: 0.0分

林语堂曾主编《语丝》半月刊,是主要撰稿人。()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三四十年代散文

(三):独语与闲话已完成成绩: 100.0分

《汉园集》是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其中不包括()。

    A、何其芳 B、李广田 C、卞之琳

D、徐志摩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何其芳深受波德莱尔、魏尔伦等诗人的影响,其作品特别注重象征、暗示和隐喻。()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从叙事角度可以将散文分为两类:独语、闲话。()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三四十年代散文

(四):三四十年代的散文作家已完成成绩: 66.6分

下列不属于郁达夫散文作品的是()。

 A、《屐痕处处》    B、《钓台的春昼》 C、《故都的秋》

D、《雪国》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咀华集》的作者是()。

    A、丰子恺 B、李广田 C、刘西渭

D、丽尼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梁实秋的散文注重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写人性。()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曹禺的《雷雨》

(一):话剧在中国的发展已完成成绩: 66.6分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

    A、以歌为主 B、以舞为主 C、歌舞合一

D、以人为主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田汉代表中国话剧走向巅峰。()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上海民众剧社是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发起者有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等等。()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曹禺的《雷雨》

(二):《雷雨》的特色已完成成绩: 66.6分

下列人物不属于《雷雨》的是()。

    A、繁漪 B、周朴园 C、鲁侍萍

D、魏福生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曹禺的《雷雨》中,序幕和尾声的作用是()。

    A、塑造人物 B、间离效果 C、制造悬疑

D、前后照应

我的答案:D得分: 0.0分

曹禺写《雷雨》的动机是把它作为社会问题剧,探讨社会问题的。()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曹禺的《雷雨》

(三):周朴园形象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关于《雷雨》的人物关系,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  A、鲁侍萍与周朴园曾经有过一段恋情 B、繁漪是周朴园续娶的妻子 C、鲁侍萍为周朴园生过两个孩子 D、四凤是周朴园与繁漪的女儿 我的答案:D得分: 50.0分

用阶级分析的观点看,周朴园是一个否定性的人物形象。()我的答案:√得分: 50.0分

曹禺的《雷雨》

(四):繁漪形象已完成成绩: 100.0分

《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是()。

    A、鲁侍萍 B、周朴园 C、繁漪

D、四凤

我的答案:C得分: 50.0分

情欲是《雷雨》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周萍这个角色表现的。()我的答案:×得分: 50.0分

张爱玲与钱钟书

(一):张爱玲的创作已完成成绩: 66.6分

下列哪一部作品不属于张爱玲?()

    A、《金锁记》 B、《茉莉香片》 C、《倾城之恋》

D、《京华烟云》

我的答案:B得分: 0.0分

“女结婚员”这一称呼出现在下列哪部小说中?()

    A、《红玫瑰与白玫瑰》 B、《茉莉香片》 C、《金锁记》

D、《花凋》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张爱玲写的最多的是时代夹缝中那种没落的淑女。()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张爱玲与钱钟书

(二):《金锁记》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倾城之恋》的主人公是()。

 A、曹七巧  B、川娥  C、聂传庆

 D、白流苏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关于张爱玲小说的艺术表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情节具有传奇性  B、注重人物心理刻画  C、注重意象烘托艺术  D、语言朴实无华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小团圆》是张爱玲超脱世俗之作,一改以往鸳鸯蝴蝶风格,以抗战为主题。()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张爱玲与钱钟书

(三):钱钟书与《围城》已完成成绩:1

下列人物不属于《围城》的是()。

 A、方鸿渐  B、苏文纨  C、孙柔嘉

 D、魏福生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66.6分 2

《围城》的作者是()。

    A、老舍 B、巴金 C、钱钟书

D、沈从文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钱钟书通过对中国古代十部最有名的典籍的研究,用比较文化的眼光写出了《写在人生边上》。()

我的答案:√得分: 0.0分

张爱玲与钱钟书

(四):《围城》的内涵和艺术成就已完成成绩: 66.6分

关于《围城》的三重意蕴,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  A、《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古老中国的城乡世态。

B、《围城》是社会心理的沉淀,以漫画形式揭示了新儒林的众生相。

C、《围城》带有哲理层面的反思,通过方鸿渐这个人物揭示了人生的盲目性。D、《围城》探讨了国民劣根性,描写了小市民阶层的悲剧日常。我的答案:A得分: 0.0分

《围城》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知识分子阶层过分赞扬,缺乏批判和反思。()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围城》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赵树理与解放区小说

(一):孙犁的创作艺术已完成成绩: 100.0分

孔厥与袁静合著的表现武装斗争的小说是()。

    A、《新儿女英雄传》 B、《太阳照常升起》 C、《创业史》

D、《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的答案:A得分: 33.3分

下列作品不属于孙犁的是()。

    A、《荷花淀》 B、《芦花荡》 C、《钟》

D、《为奴隶的母亲》

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孙犁在解放区时期的创作追求一种单纯之美,带有一种温暖的诗意。()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赵树理与解放区小说

(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已完成成绩: 66.6分

关于《暴风骤雨》的艺术特色,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   A、《暴风骤雨》的生活气息浓郁,细节描写很见功力。

B、《暴风骤雨》写作时受政策指导较为明显,表现的阶级分野界限分明

C、《暴风骤雨》在写作过程中贯彻典型化原则,导致对现实的表现过于简单化。D、《暴风骤雨》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但语言较为单调死板,文学化较强。我的答案:C得分: 0.0分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出了各个阶级之间犬牙交错的复杂关系。()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都是以土地改革为题材,并且都获得过斯大林文学奖。()

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赵树理与解放区小说

(三):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已完成成绩:分

下列作品不属于赵树理的是()。

 A、《小二黑结婚》  B、《山乡巨变》  C、《李有才板话》

 D、《李家庄的变迁》

我的答案:B得分: 33.3分

《小二黑结婚》的故事原型是()。

 A、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B、岳冬至事件  C、郝桂女从军

 D、小裁缝事件

我的答案:D得分: 0.0分

《小二黑结婚》中最典型的旧人形象是三仙姑和二诸葛。()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赵树理与解放区小说

(四):问题小说已完成成绩: 66.6分

66.6

关于赵树理小说特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赵树理小说的结构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具有完整性,讲故事有头有尾。B、赵树理善于将描写融化于叙述之中。

C、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均有突破,有不同于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素质。 D、赵树理的小说不足之处在于不注重时效性,没有真正融入农民生活。我的答案:D得分: 33.3分

赵树理的小说可以称为()。

 A、自传体小说  B、章回体小说  C、评书体小说

 D、自叙传小说

我的答案:B得分: 0.0分

赵树理的小说贴近时代脉搏,基本上都是问题小说。()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赵树理与解放区小说

(五):《白毛女》已完成成绩:1

1945年5月,《白毛女》第一次在()公演。

 A、北京  B、上海  C、延安

 D、南京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白毛女》塑造的违背民间伦理的反派形象是()。

 A、杨白老  B、王大春  C、黄世仁

100.0分  D、穆仁智

我的答案:C得分: 33.3分

《白毛女》具有本土大众性、通俗的色彩,也有西方文化的影响,有文人加工的痕迹。()我的答案:√得分: 33.3分

第五篇:1语文课标解读的几个问题 温儒敏

温儒敏: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若干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今年9月就要实施。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九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需要认真学习、体会和探讨。最好能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和平时培训不同,课标学习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课标的学习,为老师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我虽然参与了课标修订,但这里的意见不是代表修订组的,是自己的思考,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课标的功能是什么?

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10年课改中,我们已经接触和实践过,现在需要总结。课标实施与课改推进是紧密联系的,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其实课标不完全“务虚”,即使是所提出的那些新的理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框架、评价原则,都很切中教学的时弊,并非穿鞋带帽的空论。我们要通过课标的学习,掌握国家对课程教学设定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这些标准具体体现到各个学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这个标准。至于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教无定法,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不同,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创造性的发挥。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激励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创造。

新课标提出的那些标准,有些城市的学校觉得标准低了,而农村有些学校还觉得高了。其实课标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国家标准。如果学校条件好,稍微超越一点课标无可厚非,但不应搞很大的“提前量”。条件差的学校跳一跳也完全够得着,应当努力达到课标的要求。全国的教育不均衡,学校情况不一样,但在这些基本标准和要求上,应当都能共同遵循,课标应当能面向全体学生。

二、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我们老师比较习惯“教学大纲”,而不太习惯课程标准。其实“课程标准”不是新概念。早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过《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民国时期一直沿用“课程标准”这个概念。新中国建立初期,也还是叫“课程标准”,当时有“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到1952年,才改为“语文教学大纲”。当时这是为了向苏联教育模式看齐。

五、六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大纲并不涉及教学理念,只规定每一学期甚至每一课应当传授哪些语文知识,教学内容偏难、偏深、偏窄。教学大纲比较具体,每一教学环节要求是“刚性”的,老师只能照此办理,很少选择性。现在以课标代替教学大纲,应当说是一种进步,是全面的提升。

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取代教学大纲带来什么变革?这得从16年前说起。1996年教育部就义务教育状况组织进行9省区的大型调查,发现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大多数学生不能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中小学比较,我国中小学教学内容较深,但面较窄。以往通过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当时就决定要实施课程改革,首先为义务教育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课标的制定,试图改变过去那种比较偏狭的教学状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于是这些年一个词叫得很响亮:素质教育。回过头看,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这是了不起的变革。前后比较一下可以看到,过去教学大纲以及大纲所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所关注的中心是知识和技能;课标与课改关注的中心则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新课标强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还有一点也是进步,就是从以往按照教学大纲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所以我们学习新课标,不要停留在原来使用教学大纲的水平,眼界要高一点,让自己的课程目标意识更加明确,以观念的变革来带动教学变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早在2001年研制成稿,随后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多种按照课标编写的实验教材投入使用,也就是课程改革。课改推行至今10年了。从2007年4月开始,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着手修订。先对29个省、市、区的课改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征询对课标的内容及试验结果的各种意见。然后修订组用了近4年的时间,反复调研、学习、修改,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课标经过十年课改的试验,集思广益,是全国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并非少数专家的产品,也不是一般的论著,而是国家的政策性文件,学习时要调整心态,认真钻研,考虑如何实施。

三、如何看待前一段课改以及课标实施的效果?

对语文新课标颁布,有些老师可能不是那么期盼,也不见得多有兴趣。大家对原来课标实验稿也有所接触,但现实状况是,课标的实施好像很难,很多学校的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大多数人并不否认改革的必要,但要真正推进新课程,从自己做起,又感到非常艰难,从小学到高中,越往上走,难度就更大。课改10年了,一些地区和学校我行我素,仍是老一套。最让人揪心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减不下来,甚至比10年前加重了。课改在竭力反对竞技式教育,可是“竞技”在不断加重与提前,提前到小学、学前班,甚至“胎教”,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成为集体无意识了。一方面是对现下应试教育强烈不满,另方面又都不敢轻易放弃应试教育;道理上赞同新课程,实际上却又紧张、担心,结果就形成巨大的社会障碍力,大家都很无奈。当然,课改以来也有另一种趋向,就是把课标片面理解为颠覆性的,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与声势。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花架子”并不可能提升教学质量,反而把新课程“名声”给败坏了。

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十年课改真的很艰难,可以用四个字说明:举步维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课改与课标本身有问题吗?不是。主要是这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但社会财富分配差距拉大,竞争加剧,社会心理紧张;最近十多年大学扩招,本来可以让更多青年上大学,可是竞争反而加剧,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所以,课标和课改提出的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这种非常紧张的社会心理面前,被虚化了,很多人认为课标与课改的理念不错,可是在当下难于实施。我们的确应当正视这种现实,看到课标实施和课改推行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但也要看到,老百姓对现行的教育状况是很不满的,他们希望改革,所以课标与课改还是有巨大的潜在动力,势在必行。课改与课标实施举步维艰,但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只能从长计议,适当调整步伐,坚持下去。

在“举步维艰”的同时,应当有信心,给自己打打气。课改与课标的实施还是取得显著的成绩。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象“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课标的实施和课改推行,从理论到实践那么集中强化提倡,使之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同。课改激活了对于教育某些根本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共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大收获。这次课标修订,经过大面积的调查,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注意把课改中实施并逐步得到认可的那些新的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经过4年时间修订的语文课标,比实验稿更完整、更科学,也更有可行性。学习新课标,应当总结十年课改的得失,树起更大的信心,更稳妥有力地前行。

四、课标修订怎样面对这些年的争议?

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围绕语文的争议也特别多。这次课标修订,当然也会注意到各种争议,吸纳那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意见,但更主要的工作,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

这次修订,在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下了很大功夫。比如课程的定位,这次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曾经引起一些讨论。课标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多方面和谐地发展。

关于语文知识的问题,也是有些争论的。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这次修订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了,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显得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

还有,就是“三个维度”问题。过去,语文课程基本目标曾经是“语文知识”,后来则突出“语文能力”,关注点集中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技术层面。新课标则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还有一个问题也需要重视,即课标四个基本理念中的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近年来杜郎口等中学自主学习模式流行,模仿非常多,但一些核心问题如老师的作用怎么体现,合作学习的内容与时机怎样把握,仍有争议,还有待实践中完善。

【作者简介】

温儒敏,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下载温儒敏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点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温儒敏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点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寻求社会最大的共识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评价十多年来的课程改革? 温儒敏:2000年前后,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开始推动课程改革,编写了课程标准,......

    人生应当读的20本书,温儒敏(最终版)

    温儒敏:通识教育应当读哪些基本的书? (2013-04-09 12:50:14) 转载▼我在北大、山大等校授课,学生常常问我应当读些什么基本的书,意思是专业之外的书。最近有位同学要出国,我给她......

    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 温儒敏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 高考改革紧锣密鼓。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

    温儒敏:新高考语文可能有六大改变(五篇模版)

    温儒敏:新高考语文命题可能将有六大变化 | 动向2014-12-22 吴华 京城教育圈教育部最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出台。新高考的考试内容、形式将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上周末在华......

    温儒敏:语文课为何难于引起读书的兴趣

    温儒敏:语文课为何难于引起读书的兴趣 日前在人大附中召开“北京市名著阅读现场会”,我提交了书面发言,并刊载在11月26日《中华读书报》上,题为《如何提升青少年名著阅读的兴趣......

    温儒敏先生谈“部编本”语文教材

    温儒敏先生谈“部编本”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名师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

    温儒敏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编辑:pkuyuwen 日期:2011-12-02 分类:语文前沿 评论:暂无评论 简介:温儒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有显著地变化,大家都感到现在的基础......

    20161107温儒敏讲座: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共5篇)

    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 温儒敏 一、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标 ·新课标提出的新概念——“语文核心素养” 欧盟从终身学习角度,美国从职场需求角度,新加坡从公民教育角度,都曾经提出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