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探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魏小萍
[论文摘要] 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并不乐观,并不说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功能性较弱,只能说明信息技术并没有用到数学教学的关键处,为此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科学、合理、高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关键之一。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后,必须寻找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创设创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词] 结合点、互动、仿真实验、创新研究
随着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很多老师只是在对外公开课的教学中使用,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很少用甚至不用。多数老师仅仅把现代教育手段用作电子黑板,给人以高投入低产出的感觉。
实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才能和谐互动,教师才能愿用、乐用,用多、用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难点相结合
1.数学科学的另一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媒体的互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化解。
2.以数学教学为例,几何画板是数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教学软件,它操作简单,功能丰富,动感十足,能够满足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学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课的辅助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几何画板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数学实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够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中平面几何的难点。以“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一课为例,教师设计制作了多个椭圆的构造实验,利用网络教室的操作平台及校园网,以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几何画板”有趣的数学实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完成意义建构,探究椭圆构造的方法,以及和其他圆锥曲线(双曲线、抛物线)的联系。
二.信息技术与仿真实验相结合
即使是数学教学,现在也十分重视数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作为实验必须有自变量和应变量,通过实验探究应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但是中学数学实验由于受到实际器材的限制,有些实验往往只能是纸上做实验,很难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的功能,能够弥补实验条件不足的限制。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的赋值和计算功能,可以开展数学实验,通过实验得出规律。
三.信息技术与创新研究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独到之处。在课题研究中,数学教学中开设数学建模的选修课,在中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的研究,通过数学建设模选修课的设立,借助网络工具,揭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世界,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设计方案、市场调查、查阅资料、加工信息等过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批优秀的数学建模案例获得社会较好的评介,如:微波炉运输包装优化设计,宿舍输水管道问题的研究,概率问题,出现“死亡小组”的可能有多大,跳水池深度的计算,关于公司建立地点选择的问题的研究,探讨红绿灯时间差问题,邮递员投递问题等。
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硬件建设的投入则是教育现代化工程的物质基础,有了良好的硬件,如何用足、用好,使之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要求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要求,学科特点,通过有机整合,开发出适合校本特点的教材,并通过课堂教学和谐互动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所有期刊ISSN 1008-3219 CN 22-1019/G4
2、《中学数学杂志》2006年所有期刊1002-2775 37-1116/O1
第二篇:寻找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结合点
寻找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结合点
景东县民族小学叶志铭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越发广泛地运用更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大量事实证明,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已走进了小学科学教学课堂,其优势正逐渐被人们所认同。本文是作者多年来在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运用的过程中长期研究积累的点滴心得,本文就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把科学课的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如何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成功地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辅助教学,结合实际教学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实验电化教学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电化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传统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很快解决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的问题,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效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一、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新课,使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扩展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让学生用各种感官来感知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如在《灭绝了的恐龙》一课中利用网络收集各种恐龙图片,在授课时进行情景教学,这样就把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了。同时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演示,并且将动态与静态进行有机结合,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
二、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辅助科学实验教学,可以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实验课的操作程序就是按照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分为:提出问题—推理假设—进行验证—作出结论四个阶段开展。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能实现四个阶段活动的开展,还能将微观的、宏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浅显易懂,效果显著,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1、多媒体课件、幻灯增大实验可见度,弥补视觉局限
传统自然实验教学存在许多弊病,有很多内容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无法用实验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有的实验学生也根本无法看见和亲自操作。在科学实验中,教师利用投影仪将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放映幻灯片是最简单、最实用、最广泛的一种电化教学手段。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学生对于日食、月食的发生原因及变化过程很难理解。在教学中,可以用flash动画展示月球、地球、太阳三种天体的位置关系,演示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区时,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这种动画的辅助,使月食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变得比较形象易懂,学生可以借助动画来理解、概括出三种天体的运动关系,帮助学生认识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原因及月相变化等知识。在这里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将这些现象表现出来,起了突破难点,化难为易的重要作用。又如《面包发霉了》、《铁钉生锈了》等实验,学生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到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却在几分种内就非常直观地解决了课题的形成问题。
2、实物投影将模糊变清晰、将枯燥变生动、将复杂变简单、将难点变明了
实验可使学生动起手来,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兴趣。但在教学中,实验也会受到仪器、演示可见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讲解时也会变枯燥、乏味。如《不一样的电路连接》一课,要让学生学会组装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但没有演示板,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组装,学生看不到老师的操作,或站起来争着看从而影响纪律,或只能凭想象。如果用上实物投影展台就能很好地避免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展台上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在大屏幕上直接看到老师做的步骤,简单明了,效果极佳。实物投影也能解决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如在教学《叶和花》一课中,常常对比叶之间的某种关系:叶脉、叶缘、叶序的关系时,把学生带来的叶片选择性投影出来,可以让学生清晰辨认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
三、运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构建,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建构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构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课堂教学进网络
我校拥有计算机教室,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们都有一定上网的能力,为Internet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在《塑料》一课的教学中,课前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搜集大量有关塑料材料的使用,并将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在全班交流各自搜集到的图片资料。这样的网络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能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资源是有限的,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
2、通过网络展示学生作业情况及探索成果
学生将科学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输入、处理、分析,借助特定的教学软件,通过控制、切换来分别展示学生的成果,由于大家的作业和搜集的信息各不相同,所以通过作业与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孩子们完整的掌握事物的相关信息资料。同时在展示与交流中,学生可以分享他人取得的成功经验,从而激励自己的探索欲望。有了多媒体网络,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课内外探索成果的展示对象就变得更为广泛,不只是单独面向教师的点评,转而面向与全体师生的交流和点评,有助于学生对理论、实验或实践证据进行反思,同时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信息技术课程和科学课程两者双赢。如制作包装盒时,学生有不同的创新,全年级有200多张作品,要在课堂上一一交流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网络才能实现互动、交流、互评,进一步加强学生设计理念,完成课堂中难于实现的任务。
四、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研究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电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教师不是机械的操作者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作用是辅助教学,利用它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让学生易于接受。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听课中,大部分课件的播放时间达到了四分之三,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讲,而教师则成了课件的辅助工具,起的作用只不过是让课件一步一步往前走,教师只不过做简单的解说,成为电脑的操作者,本末倒置,电脑成了讲课老师的奴隶,而教师成了电脑的操纵者、指使者,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要适量、适度,不是量越大越好,让他牵着鼻子走。
2、找到信息技术与本节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是有效利用好多媒体的关键
一节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一个教学片断,一个具体事例,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到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相对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和一些趣味练习及智力游戏等。例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导入的情景:两个朋友在玩乒乓球,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接着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同学们在这种情景下充分讨论,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入新课。通过这样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促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后,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教学效果,而且随着学科课程的学习,师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将会逐步提高。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从不同角度去看,许多科学学科内容的教学非常适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在实验教学中,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利用好它,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具体的问题简单化,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会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的教学过程也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从而实现科学教育教学现代化,获取时代性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章剑卫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郝京华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
珠街镇中心学校张仁德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
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营造了新的数学学习环境。《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因此,作为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于2008年正式建成校园网络,这为我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网络资源提供和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我们正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践,下面我就谈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点做法与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⒈教师要掌握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促进教育观念转变。
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验。
⒉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作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同时要掌握常用的教学软件的使用,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⒈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之一。每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他们被周围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所吸引。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上设置新的教学情景,巧妙引入新课。如初三几何《圆心角、弧、弦、圆心距之间的关系》这一课的引入,我用一组动画:滚动的汽车轮胎,转动的水车还有快速旋转的风车等,展示现实生活场景,用来说明圆的中心对称性和特有的旋转不变性,进而用这个性质导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⒉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我用《几何画板》先画出任意△ABC,再度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并求他们的和;学生发现他们的和为180°,然后让学生任意拖动其中的一个顶点,使△ABC的形状或位置发生改变,学生发现每一个内角的大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的和还是180°,并且将刚才的数据列成表
格,便于进一步比较与发现规律。于是学生可以猜想: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最后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同样用《几何画板》将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通过割补与另一个角构成一个平角,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定理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⒊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圆幂定理》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将这四个命题的联系用动画演示,由点动到线动,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内在关系,即同一线段上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的长的积是一个定值,于是可以将这四个命题统一归纳成一个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他们的认识与理解和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
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变化,用多媒体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如抛物线的平移、旋转,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还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运动以及每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CAI的演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⒋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如:“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问能够围成什么样的四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展示一个动态的四边形,使四边形的形状可以任意改变,从而中点围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并引导学生探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来四边形的什么性质决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⒌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自主精神
辅助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由坐标描点,若学生点击的位置不对,计算机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三、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一些问题:教师不能够充当放映员,让学生在多彩的多媒体世界里读“电子读物”;教师能够自制教学软件(课件)当然好,不过要提倡合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计算
机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
《新标准》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及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模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
数学科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长期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它能使这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媒体的互动,内 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得教学难点得以化解。
几何画板是数学教师最喜欢使用的教学软件,它操作简单,功能丰富,动感十足,能够满足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学实践中通过信息技术课的辅助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几何画板功能的基础上,开展数学实验研究,通过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够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中平面几何的难点。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很重要。它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直观性、形象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数学教学难点得以化解,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使复杂的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景,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
和教师教学的难度。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的功能,能够弥补实验条件不足的限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认识事物,减少抽象思维难度,并且可以减少老师的板演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积极性。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确实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不能完全的依赖信息技术,要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一个辅助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却不得到普及,原因有以下几点:
1、物质条件制约:好多农村学校没有电脑;城市学校不是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
2、教师的个人素质:很多教师还不能熟练的使用电脑。
3、制作课件费时费力:如果能实现资源共享,那该多好。
实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寻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才能和谐互动,教师才能愿用、乐用,用多、用好,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第五篇:构建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构建民政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2006.3.14
近年来,江永县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积极探索民政工作新路子,大力突破民政工作重点、难点、热点和特点,着力开创民政工作新思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崇尚实干,扎实工作,在创新中突破,在突破中发展,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了全县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对如何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当前民政工作状况
1、坚持以人为本,构筑城乡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新平台。一是健全了救济扶困工作负责体制,夯实了救济基础。近两年来,发放救济物资180余万元,确保了3600多户重病重灾、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二是强化管理,完善了低保工作制度。主要乡镇设立了低保服务中心(站),聘请了低保专干。加强了对低保入保对象入户排查和年检工作,对所有低保对象户主进行张贴公示,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全县4230名低保对象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人均低保补差由原来的54元提高到67.8元,并享受水、电、电视收视等配套优惠。三是加大老年扶助工作力度,做到困有所解。把改扩建农村敬老院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投入近100万元对敬老院进行了扩改,入住五保老人100余人。
2、坚持依法行政,构筑了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平台。一是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全县210个行政村第六届村民委会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建立了民主自治章程和理财小组,潇浦镇玉岭村被评为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二是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社区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方便社区群众生活,增加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帮助有劳动能力的特困居民解决就业问题。两年来,全县共实现就业和再就业9000多人,其中国企下岗职工就业3000多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000多人;劳务输出12000多人。同时,做好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备和培训工作,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平等协作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3、坚持政策依据,构筑了优抚和稳定工作的新平台。一是足额发放抚恤定补款。2004年,及时足额发放抚恤定补款118万元,确保了1355名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二是切实做好优待工作。落实了老复员军人安立每人 1
每年60元的医疗补助费和3元自然增长费,并确保优待金入时到位不拖欠。三是拓展安置渠道。2004年,安置退役士兵42人,同时,积极鼓励自谋职业,减轻了安置压力。四是抓好复退伍军人的扶贫帮困工作。两年来,县级领导和各单位对60名困难退伍军人结成了对子,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210多人次,确保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稳定。
4、坚持引导为主,构筑了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的新平台。按照“依法登记,严格管理”的原则,加强了全县社团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大力培育和引导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进一步规范了组织行为,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全县登记社团组织4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5个,成立了蔬菜产销、肉牛产销2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民政工作在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社会进步的稳定作用和对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保障作用,但当前民政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方法的创新不足。思维观念中现代的创新的东西少,单纯依赖国家的“等、靠、要”思想、独家包揽的封闭管理思想、凭老规矩和老经验办事的思想、民政工作小打小闹难有作为思想,还没有很好解决,依然影响民政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是依法行政的观念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深化政务公开工作,把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执法依据、程序和结果向群众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实现“阳光民政”,做得还不够到位。
三是工作理论的升华不精。比如如何对社区职能、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做出科学定位,如何科学地制定行政区划标准,如何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等等调查研究不深入。
四是扶济救助工作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福利事业在养老、助孤、安残、济困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服务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处理到位难,殡葬改革推进慢。
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受特定的历史条件所限,但最主要的还是停留在单纯的业务观点上,宽阔的眼界、战略性的思考和谋划还不够,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还不强。改变这一现状,更需要深入贯彻好“三个代表”思
想,这是工作上水平,有品位,提升和带动各项民政事业发展的政治思想保证。
三、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思考
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能是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因此,新时期民政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始终突出为民、利民的人本思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为民、利民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最高利益,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好标准。
(一)、从全县大局的重点中把握民政工作的着力点,力求和谐发展
1、实现从传统民政到现代民政的思维转变,切实把民政工作作为政府的主要工作来思考、来谋划、来安排、来对待。县、乡镇党委、政府委政府要加强对民政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民政工作作为极为一项事关民生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民政事业的发展纳入县、乡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统一安排部署,统一督促检查,统一考核落实。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的过程中,对于灾害救助、低保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五保供养等民政专项资金,要列足预算、据实核拨,对于老龄工作、社区建设、专项事务管理等在经费上也要给予优先保障。同时加大投入,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民政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条件。
2、要实现民政工作内容的转变,把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求生存作为主要任务转到以扶贫济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并存上来。江永县是一个农业山区小县,是干旱、洪涝、冰冻等自然灾害多发区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每次自然灾害成灾面积大,经济损失重,受灾群众多。对此,在确保安排好灾后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灾区尽快实现信、路、电“三通”,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的同时,要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增强农村抵御灾害的能力,达到“水稻损失烤烟、蔬菜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二三产业补”的效果,实现困难群众特别是灾民能够自给自足,从根本上解决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工作就事抓事的问题。
3、要实现民政工作机制的转变,把过去以民政部门包揽为主的做法转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新机制上来。做好民政工作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努力,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靠政府主导,做好民政工作;靠部门配合,推动民政工作;靠社会参与,搞活民政工作;靠和谐社会,发展民政事业,从而提高
民政工作的亲和力,最大能量地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同时,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社会居民的自觉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坚持和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动员方面长期形成的好传统、好做法,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机制,正确引导群众对待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的威胁,从而减少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
(二)、从社会稳定的难点中选准民政工作的突破点,创建和谐局势 民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根基在群众,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事关社会大局稳定。
1、要落实优抚政策确保稳定。复退伍军人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要围绕完善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体系,进一步落实政策,创新工作机制,搞好协调配合,按照自然增长机制,及时提高优抚对象抚恤救助标准,从根本上解决复退伍军人重访、集访难的问题,形成工作互助、团结稳定、良性发展的局面。
2、要拓展安置渠道确保稳定。解决了安置对象的“出路”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就解决了民政工作“活路”问题。在正常安置的基础上,要想尽千方百计,积极鼓励自谋职业,以减轻安置压力。要立足县情,依托优势,按照“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对象自主创业”的方针,坚持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就业安置问题,努力探索促进和扩大就业的新路子。
3、要依法信访确保稳定。民政工作涉及社会事务的各个方面,来信来访多,做好每件来信来访工作,是解决社会矛盾,为民排忧解愁的重点工作。要按照“责任真强化,制度真落实,问题真解决”的要求,带着真情了解问题,带着亲情解决问题。一是要有效化解新信访案件。定期开展社会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工作,实行信访工作首问责任制、限期办结制等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办结答复,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和久拖不决现象。二是要切实解决老信访案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调解为主动上门服务,公正客观调查核实信访户所反映的问题,符合政策应该解决的,克服困难尽快解决;不符合政策规定的,则安排专人负责作说服解释工作。三是要构建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定期召开镇村干部会议和党政联系会制度,及时分析研究信访工作新动态;认真执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重点案件督办、责任追究、限期办结、领导信访接待等工作制度;抽派专门人员组成工作组,及时办理群众信访案件。
(三)、从群众关注的热点中寻找民政工作的着力点,构建和谐社会
1、要抓住为民解困这条主线,切实保障民生。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保证。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助残、救孤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要进一步建立并逐步规范保障城镇贫困居民基本生活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做到应保尽保;采取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方式,对农村鳏寡孤独实行“五保供养”;要切实解决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加快改革福利事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投入机制,大力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引,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覆盖面广、功能多样、能够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福利服务需求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
2、要抓住城乡基层建设这个重心,落实民权,形成合力。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也在基层。要大力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建设,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增强农村基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积极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强化社区自治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搭建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综合平台,促进社区共建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3、抓住民间组织这支重要力量,充分发挥“第三部门”在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民间组织由于具有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机构的特性,被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第三部门”。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更好地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应注重民间组织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坚持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方针,逐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网络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民间组织管理服务体系。要大力培育适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自律性行业协会、对促进农民增收有巨大作用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适应城市基层管理服务要求的社区公益性和服务性民间组织、社会慈善组织等,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发展重点,调动民间组织发展的积极性,把握民间组织发展的方向。
四、从自身建设的特点中优化民政工作的关键点,扮好和谐角色
新形势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民政部门切实履行职能,为发展市场经济和深化各项改革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又对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优抚安置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有关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以及民政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党委、政府尤其是民政部门决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必须根据民政工作的特点,在改进工作方法和措施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民政开拓创新、依法行政的力度。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切实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要增强法制意识,建立健全民政工作规章制度,以完善的制度管人、管事,在思想上树立不违规、不逾制的观念,公正、平等对待工作对象,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二是要充分发挥民政工作综合协调、服务群众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和“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整合力量,相互协作,推动工作的完成。要丰富“为民”情感,躬行“为民”实践,思民之所想,忧民之所愁,急民之所难,办民之所需,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和权益的代言人、维护人。三是进一步提高民政干部队伍的能力。要以开展好以“三个代表”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强化宗旨意识,始终把“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百姓群众解愁”作为民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作风,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