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科技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
山东科技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
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鲁发〔2018〕9号)、《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鲁政发〔2018〕7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鲁教计字〔2018〕1号)等文件精神,为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主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理念,立足山东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的工作思路,服务“质量效益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全面增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动能转换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全面形成”的工作目标,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队伍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社会服务为依托,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加强协同创新,提升学校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促进山东由大到强、走在前列,建成全国重要的新经济发展聚集地和东北亚地区极具活力的增长极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22年,学校通过五年的建设,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社会科学研究、引育高端人才等方面获得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形成全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办学格局。
——对接十强产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学校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体系,加强优势学科培育,新增或重组一批新兴交叉专业,优化升级一批传统专业,培育和建设一批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构建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学科群。
——服务十强产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标新旧动能转换人才需求,坚持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和招生数量。面向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拓展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金融人才、卓越文化创意人才等系列卓越人才计划。完善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与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契合度,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针对十强产业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攻关,实现一批关键技术、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突破,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提升科研质量和成果产出水平,完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配套政策,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社科研究,服务社会进步。加强社会治理研究,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化经济建设法律保障,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推动经济发展跨学科创新研究,为政府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服务。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引育高端人才,提供智力支撑。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活动,面向海内外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和“高精尖缺”人才,建设高端智库,打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所需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蓄水池。实施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培育青年拔尖后备人才,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支撑。
到2028年,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卓越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有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形成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长效体制机制,成为山东省创新发展的强力支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到2035年,以矿业为主要特色的学科专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面向能源和海洋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成效显现,力争全部优势和特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有一批原创标志性学术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成效显著。
三、主要举措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精准对接十强产业布局 1.强化优势学科专业建设
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方向,加大高水平学术团队、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建设,构建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学科群。充分发挥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和地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等5个学校一流培育学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等研究方向的学科优势,积极对接新旧动能转换新需求、新目标、新理念,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牵引,逐步建立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机制。将专业认证工作纳入学校“双一流”考核体系,国家级特色专业、省一流学科、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所在学院,近两年内至少要有一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省品牌与特色专业、省高水平应用型自筹经费建设专业群所在学院,近三年内至少要有一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出台相关激励与保障措施,到2022年,所有专业通过国家质量标准认证,不少于20%的工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2.优化完善学科体系
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体系,实施学科增长点培育工程,在新增学位授权及动态调整中,突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导向,重点培植和建设一批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学科专业群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加强新兴学科建设,引导各学科拓展面向新经济、新产业的研究方向,使学科布局更加合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争取到2022年,打造4-6个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学科专业群,培育和建设3个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
按照“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业与学科协同发展”的专业调整目标,构建能上能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学校三校区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办学历史、发展潜力等,重新布局三校区的专业(含专业方向)设置。
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交叉和优势工科强强融合,加快建设新兴工科专业,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力培育建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海洋技术等新兴工科专业以及智能制造、新材料、云计算等新产业相关的交叉专业。加强对传统优势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通过增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或方向等方式,引导各专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在专业优化过程中,进一步凸显我校“一黑一蓝”办学特色,争取到2022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20%以上,为高新产业培养储备2000名以上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 1.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重特色、高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兼顾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制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三种类别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并结合产业发展前沿,把学科应用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标准要求引入教学内容。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创新教育体系与平台。适应新工科工程实践新要求,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建设,保障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强化实验室内涵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落实校、省、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争取50%以上工科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立项、专利研究、学科竞赛等活动,建立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和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依托学校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务训练,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氛围,选育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积极引导学生围绕十强产业自主创业。
(责任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2.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开展研究生分类培养,以知识更新、学术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以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和职业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保持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增长,2022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8500人以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保持60%左右。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培训工作,引导研究生导师主动适应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校内导师主动参与行业企业实践,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接触了解行业实际,强化研究生的针对性培养。引导校外产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围绕新工科及涉海学科建设,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快速提升。加大与国外知名高校及高层次办学机构的合作力度,每年选派研究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生赴海外访学研修,并逐渐实现研修层次和访学比例的稳步提高。扩大来华攻读学位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和多样性,力争到2022年在校留学研究生数量超过150人。
(责任单位:研究生院、国际交流合作处)3.实施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面向十强产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金融人才、卓越文化创意人才等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产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探索本硕分段衔接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针对本硕连续培养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和选课体系、学分确认机制。分别对本硕博阶段学习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成果评价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相关专业不同阶段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有效衔接,形成多渠道的学生发展路径。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4.完善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在做好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现有产教融合项目的基础上,完善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鼓励企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设置专业课程,实施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将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和环境引入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对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契合度,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贯通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依托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选聘一批产业教授,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现高端人才培养与新技术研发、教育链与产业链、教学改革与生产流程改造、职业精神培育与企业文化塑造紧密对接。着力打造协同育人的培养平台,力争5年内,建设500个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省级研究生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基地达到40个左右。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合作发展处)
(三)加强重点科技领域研究,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1.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
(1)依托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加强大数据云计算新技术研究。利用学校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引进阿里云ACF基础认证和ACP专业认证,结合山东省不同地域和行业特色,在大数据采集、存储、清洗、挖掘和可视化等方面,积极为行业提供完整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加大在海洋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军民融合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
(2)依托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加强人工智能新技术研究。与腾讯集团等企业在人工智能和信息领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从计算智能理论与应用、人工智能的演化计算、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智能计算与机器博弈等研究前沿的新视角,大力推进具有创新和就业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层次团队培育平台,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
(3)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和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共建山东省煤炭系统大数据分析中心,构建山东省煤炭大数据体系,推动煤炭大数据运用,实现绿色开采,促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传统能源升级改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加强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多元信息挖掘分析技术研究。基于数据融合技术优势,实现面向煤矿动力灾害预警的多源数据的特征保留、简约传输和存储、灾变前兆信息模态的自动构建与更新,建立煤矿典型动力灾害精确预警方法和基于云技术的远程预警平台。——加强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研究。研发矿山云交互式服务平台,搭建以智能云交互数据管道为核心,以矿山物联网全息感知数据为接入端,以存储资源、计算资源、执行资源为管控对象,以矿山生产自动化控制和矿山物联网综合应用为服务目标的矿山物联网云交互服务平台。
——加强矿山安全监测技术研究。突破“监察信息实时高速处理网关、典型违章行为自动识别量化评判、高可靠高性能煤矿安全管控云平台架构”三大关键技术,制定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分级管控等标准体系,研发“互联网+”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等系统,构建面向地方与国家煤矿安全风险管控融合的云平台,提升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分级管控的可信性、智能性、精准性和协同性。
(4)依托基础地理信息与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卫星大地测量及应用、遥感技术与资源调查、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及其应用等工程领域开展研究,实现空间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地理数据处理与自动综合、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空间数据库模型与结构等技术综合运用。
(5)依托青岛市太赫兹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太赫兹功能器件、时域光谱技术、光学太赫兹源、光电传感技术四个方向开展研究,推动该技术在卫星通信、公共安全、传感器等领域广泛应用,服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测绘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电子学院)2.加强高端装备研究
(1)依托山东省机器人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机协作型工业机器人和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研发基地,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机器人开发研究,服务高端装备产业。
加强智能工业机器人研发。面向装配作业的人机协作型双臂七自由度机器人的开发,形成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工作基本规范,建立工业机器人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工业机器人整机系统可靠性评估技术与方法,提高工业机器人高可靠性,重点突破生物技术产业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瓶颈,提升智能装备水平。
(2)依托矿山安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矿山机械工程重点实验室,加强煤矿自动化采掘装备研究,提升煤矿自动化采掘装备技术水平。
——加强煤矿智能化无人化开采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全面开展超大功率智能电牵引采煤机、超大采高液压支架机电液协同智能调姿技术及装备、液压支架放顶煤智能控制决策系统及装备、矿用设备健康状况智能检测及诊断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全面提升煤矿开采装备智能化无人化水平,以装备升级推进生产方式变革。
——加强矿山喷浆粉尘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形成矿山喷浆粉尘控制的成套技术及装备,降低喷浆区域呼吸性粉尘浓度,提高矿山喷浆职业健康防护水平,降低喷浆作业职业病风险。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3.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研究
(1)依托铝离子动力和储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金属离子电池、离子液体电解液、电催化技术、氢能技术、纳米功能器件研究,以构建创新电化学电池体系,促进高效电催化材料、氢能应用为目标,服务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加强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技术研究。推进高性能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的研发、制备与产业化,尽早实现取代高成本锂离子电池与高污染铅酸电池,并广泛应用在分布式储能、电网储能、电动运输工具等领域,助推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发展。
(2)依托山东省高校海洋耐磨腐蚀材料与表面改性重点实验室,开展涉海高品质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和海洋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攻关,进行海洋极端环境下的耐磨蚀材料、海水淡化膜材料研发。
加强耐磨蚀耐热涂层材料设计制备技术研究。建立粉末高温合金、单晶高温合金热障涂层和石化炉耐热合金损伤失效行为及寿命预测的模型和方法,实现耐热合金、耐磨蚀耐热涂层的高效制备、性能优化与示范应用。设计耐磨蚀涂层体系,建立耐磨蚀涂层数据库,开发耐磨蚀涂层在海洋工程、矿山机械等领域示范应用。
(3)依托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重点实验室和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展地下和海底矿产资源综合勘探,实现热干岩、可燃冰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加强地热开发技术研究。根据山东省地热分布情况,开展综合开发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勘查准确度,攻克浅层地热能供暖与制冷关键技术,大力开展孔隙热储、孔隙-裂隙热储回灌技术研究,及完善管理体制研究,促进产业化发展,全面服务于山东省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
(4)依托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加强矿渣微粉、碱性激发剂、低成本胶凝材料和可膨胀充填材料等新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实现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水泥熟料、矿渣微粉、石灰、石膏、膨胀剂、早强剂等复合材料为胶结充填料,大幅度降低充填材料成本,显著提高充填效率,解决因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表塌陷及建(构)筑物损坏等问题,同时对塌陷地进行注浆加固和生态修复,为煤矿绿色开采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支持。
(5)加强重点耗能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关键开发技术研究。以矿山行业为切入点,对工程机械能量回收与利用关键技术进行开发与应用,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及设备,实现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化。
(责任单位:科研处、泰安校区、矿业学院、地科学院、自动化学院、化工学院、材料学院)
4.加强智慧海洋研究
(1)依托海洋测绘重点实验室和海岛(礁)测绘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发展海洋空间信息获取理论与技术、海洋测绘设备检测技术与方法以及海洋空间数据管理、分析与表达技术,为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基础测绘、海岛礁测绘和海洋维权提供技术服务,拓展测绘学科的服务领域。
——加强海洋测绘、海洋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研究。为船舰精密导航、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划界、海面和海底各项工程设计和施工,以及研究海底地壳动态和潮汐变化等提供各种数据,进行海洋科学研究。
——加强海底探测、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信息模型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展应用方法研究,在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军事应用、海况和天气的监测及海洋预报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加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推进岛礁和海上构筑物维权执法决策支持系统研发与应用,采用天基、空基、岛礁基、船基及浮标、浮台基的多种手段组网协同监测,为全海域的权益岛礁和海上构筑物业务化监测、重点岛礁自身变化和免受破坏的实时监测等方面提供关键技术,并建设应对侵权行为的决策模型和业务化系统,实现岛礁和海上构筑物的快速、准确监视监测和维权执法的科学决策分析。
(2)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优势,精心培养一支高水平科研攻坚团队,积极开展海洋能源勘探、海洋资源开采、港口航道与海岸建设、海洋环境治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山东省海洋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责任单位:科研处、测绘学院、地科学院、土建学院、化工学院、海洋工程研究院)5.加强高端化工研究
依托山东省煤制甲醇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低碳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从煤化工、生物炼制、重油加工、分离装备、反应装备五个方向,立足于源头、过程和末端全方位,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开展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于山东省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
在煤气化制氨、制甲醇、合成烯烃等方面,开展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成煤制甲醇耐硫变换工艺及其所用催化剂,实现煤炭能源的安全清洁利用,助推山东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科研处、化工学院)6.加强智慧城市发展研究
(1)依托地下工程研究院、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全监测监控及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研究城市地下工程科学规划开发利用和安全运营控制新技术,培养高层次地下工程领域复合型人才,促进山东省城市地下公共安全,为山东省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技术创新研究。充分利用学校在地下工程规划与施工及长期稳定性监测监控技术,地下管线探测、探伤和全生命周期规划管理,地下工程施工智能装备研发,地下工程各类灾害预警防治成套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优势,针对裂隙岩体力学特性及稳定性、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技术、混凝土结构理论与试验技术进行研发,积极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相关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为山东省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2)依托交通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通过高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为交通领域全方面和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撑,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智能交通技术研发。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有效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开展ATIS、ATMS、APTS、AVCS 等方面的先进交通技术研发,服务于山东智能交通行业。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土建学院、计算机学院、交通学院)
(四)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加强经济发展创新研究 发挥学校山东省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矿区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研究基地、城市与区域经济系统实验室等平台作用,依托技术经济及管理山东省重点学科,拓展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经济技术研究所、科技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职能,重点围绕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低碳生态经济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加强制度设计、系统谋划和协同推动,服务山东省“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的经济发展策略。
(责任单位:科研处、经管学院)2.加强社会治理研究
围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落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研究。开展健全社会矛盾多方式处置和多主体化解机制研究,以及仲裁、行政复议、调解等方式与诉讼的协调衔接研究。依托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运用大数据对社会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制定甄别和筛选标准,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对安全生产规律和安全事件的分析研究,提升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促进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促进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土建学院、数学学院、文法学院)3.加强经济建设法律保障研究
围绕山东省“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夯实动能转换支撑”要求,紧盯社会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面向法治建设、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围绕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构筑法律保障等开展社会服务。
依托知识产权学院,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创新驱动、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保护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加强海洋战略与法治研究,在海洋权益保护、海岸带管理、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海事司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海洋战略与法治提供服务。
(责任单位:科研处、文法学院、海洋工程研究院)4.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依托山东省科学与哲学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等人文社科研究平台,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对山东省文化资源特征、历史与现状研究,深化孔孟文化精神研究和传承,促进墨子文化创新精神、鲁班文化工匠精神、董子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传承,挖掘始祖文化、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泉水文化、忠义文化等特色文化丰富内涵,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增强文化软实力。
立足学校教育资源,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加强与时俱进的海洋文化建设,依托海洋工程研究院以及相关海洋专业,开展文化教育、科技博览、专家讲坛等活动,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发挥外国语言学研究、英美文学研究、应用翻译学研究等优势,围绕语言能力提升、异域文化交流、思维方式碰撞、国际视角锻炼等领域开展国际文化普及教育。依托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中心等平台,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依托地球科学馆、机器人中心、文体场馆等科普文体基地,面向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文体活动,展示科技成果,宣传文化魅力,激发学习动力,引领社会发展。
(责任单位:科研处、地科学院、自动化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五)加快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强化新旧动能转换智力支撑 1.引进高端专业人才
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需求,实施“山海英才工程”,设立海外引才工作站,建立海外引才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与管理办法,加大引进力度,精准引才。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国际性重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外籍院士、国际著名学术组织成员、全球自然指数最新排名前100位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技术官。汇聚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学校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明显增加。到2022年,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高精尖缺”人才15人,学校省部级以上人才不少于40人。
(责任单位:人才工作办公室)2.培育青年“菁英”人才
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实施“菁英计划”,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内部培养力度,加快人才成长速度,营造使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环境,促进青年技术骨干成长,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构筑“菁英”人才集聚高地。对于与十强产业结合紧密的优势特色学科,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加强有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和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引进,改善师资学缘结构,提高教师队伍高学历、高职称、海外经历、工程背景等人员占比,建立合理的梯次结构。
(责任单位:人才工作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
成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推进办公室,设在合作发展处,承担领导小组日常综合协调工作。各校区、各学院成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组,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二)加强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依托学校新旧动能转换研究中心,凝聚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紧贴十强产业需求,运用大数据分析和现代信息系统,加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相关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和行动方案。
(三)加强督导考核,确保责任落实
聚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工作任务,建立专项督导考核机制,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招才引智等方面进行督导考核,严格落实责任,切实提高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的质量和效率。
(四)加强宣传引导,浓厚舆论氛围
充分利用好学校报纸、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新闻媒体,积极宣传,重视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对各部门、各单位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进行宣传,浓厚舆论氛围,着力提升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能力和水平。
附件:山东科技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山东科技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罗公利
副组长:尹
华
王少鹏
周东华
姚庆国
曾庆良 成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
伟
王
震
王以功
孙鹤汀
李
平
李克周 吴正龙
赵向东
侯贵生
诸葛福民
曹茂永
程卫民 樊铭渠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推进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合作发展处,吴正龙兼任办公室主任。
山东科技大学办公室
2018年6月25日印发
第二篇:山东科技大学服务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
山东科技大学服务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山东省煤炭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年)》《山东省煤炭行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学校在煤炭行业的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优势,提升学校服务山东省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抢抓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机遇,立足学校煤炭相关专业特色优势,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队伍为保障,以技术服务为载体,助力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煤炭经济效益提升、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为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做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22年,紧密结合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发展需求,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创新要素支撑体系,助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28年,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合理,以煤炭为主要特色的学科专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围绕煤炭行业发展的科技研发能力显著增强,产出一批助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形成服务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长效体制机制,服务煤炭行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发展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聚焦煤炭行业发展人才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实践教学环节,为煤炭行业输送新旧动能转换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矿山安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坚持项目驱动、技术先行,围绕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煤炭智能开采、绿色开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煤矿装备机械化、自动化,煤矿大数据、信息化,煤化工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开展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助力山东抢占世界煤炭科技制高点。
(三)提高智力保障水平
围绕山东省煤炭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需求,为煤炭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满足山东省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员工知识更新的需要。引育专业化高水平人才,整合校内外专家资源,加强智库建设,为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保障。
(四)紧密与重点煤炭企业合作
充分依托学校煤炭相关专业优势特色,紧密对接重点煤炭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巩固与山东能源集团、兖矿集团等山东省重点煤炭企业的合作,拓展与以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中煤科工集团等为代表的煤炭中央企业的联系,增强学校服务重点煤炭企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和水平。
三、重点行动
(一)构建服务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人才培养体系 1.调整学科专业
针对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申报机器人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应急管理工程、煤矿智能开采等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通过调整或增设专业方向对现有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在现有相关本科专业中,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设置煤炭行业急需的专业课程。以涉煤山东省一流学科、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为依托,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煤炭行业需求、热爱煤炭事业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发展规划处等)
2.创新培养模式
对接煤炭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深入实施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等涉煤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激发学生投身煤炭事业的热情。强化采矿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土木工程等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煤炭行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发挥产业教授、企业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开展研究生分类培养,以知识更新、学术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提高学术型研究生质量;以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和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等)
(二)夯实服务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科技支撑体系 1.绿色开采技术
不断加强煤炭绿色开采技术的前沿研究,为煤炭企业绿色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围绕保水开采、洁净开采、充填开采、煤矸石回填和处理等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并进行技术推广,助力实现煤炭行业的高产、高效、安全,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等)
2.煤矿采空区(塌陷区)治理技术
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省矿山空区治理与环境保护协调创新中心,围绕充填材料及工艺设备、空区精确探测与破坏机理,采空地层稳定与地表变形机理和塌陷预警及防治、采空区综合治理及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建筑垃圾及其他工业固废在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塌陷地复垦及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开展科学研究。着力构建矿山空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采煤塌陷地大型工程建设技术体系,充分运用农业复垦、生态复垦、产业复垦等治理模式,建设采煤塌陷区地上大型工程建设示范基地以及沉陷土地综合利用示范园区,为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与生态修复做出积极贡献。(责任单位:科研处、泰安校区、矿业学院、地科学院、化工学院等)
3.“三下”特殊开采技术
依托采矿工程研究院,深入研究开采上覆岩层运动和地表沉陷规律,以及满足路桥下、建筑物、地下水资源保护所需的合理开采系统和优化参数,拓展沉降控制理论和关键技术,包括用地表废料向垮落法工作面采空区充填系统;研究与应用各种充填技术和组合充填技术,村庄房屋加固改造重建技术,适于村庄保护的开采技术;研究近水体开采的开采设计、工艺参数优化和装备,提出煤炭开采与煤矿城市和谐统一的开采沉陷控制、开采建筑物下压煤、土地复垦和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效率。(责任单位:科研处、泰安校区、矿业学院、土建学院、化工学院等)
4.矿井深部开采灾害治理
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矿山顶板事故防治技术科技研发平台,研究深部矿井及衰老矿井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构建冲击地压监测预警与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新体系,研发水压致裂、大直径钻孔卸压成套技术;研究深部复合灾害发生与防控机理,建立深部复杂水文地质矿井突水危险源辨识模型,研发矿井出水封堵技术与工艺;研究深部矿井换热采热技术与装备,研究温度作用下巷道支护体长期服役工程可靠性,研发深部高温岩体梯度降温原理与综合技术。针对深部煤矿面临高地压、高承压水、高温的不利开采条件,重点解决深井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水害防治、热害防治技术,保障深部煤矿安全高效开采。(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地科学院、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等)
5.煤矿智能开采技术
依托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矿山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整合采矿、机械、自动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科研力量,围绕无人工作面,加快开展智能机器人研发,全面推进“以机代人”“以机换人”,推进由“人力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型;开展实时获取和更新采掘工艺数据的技术研究,包括地质条件、煤岩变化、设备方位、开采工序等;开展根据开采条件变化自动调控采掘过程的控制技术研究;开展开采环境可视化技术研究。实现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通过采掘环境的智能感知、采掘装备的智能调控、采掘作业的自主导航,由采掘装备自动、独立完成采掘作业过程的智能化开采。(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等)
6.矿山粉尘治理技术
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开展矿井采掘工作面防尘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粉尘治理技术研究,包括煤层结构与煤尘的基本微观性质、射流雾化及喷雾降尘的基础理论、厚煤层组合式注水技术及工艺、薄煤层开采工作面防尘技术及工艺、综掘工作面防尘技术及工艺、综采(放)工作面防尘技术及工艺等,为减少粉尘污染、减少粉尘爆炸事故、改善井下环境状况和保障煤矿工人身心健康提供保障。(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等)
7.矿山安全预警技术
依托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围绕“互联网+”和“AI+”在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突破“监察信息实时高速处理网关、典型违章行为自动识别量化评判、高可靠高性能煤矿安全管控云平台架构”三大关键技术,制定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分级管控等标准体系,研发“互联网+”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等系统,打破智慧矿山各平台间的数据壁垒,加强智慧矿山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性分析,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各数据间的关联关系,构建面向地方与国家煤矿安全风险管控融合的云平台,提升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分级管控的可信性、智能性、精准性和协同性,助推新一代矿山安全信息技术发展。(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计算机学院等)
8.智能矿山信息技术
依托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矿山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开展智能矿山信息技术研究,实现矿山信息技术智能化,保障矿山生产安全。包括:基于数据融合的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多元信息挖掘分析技术、数字矿山关键技术及应用、基于三维GIS的矿山装备远程可视化控制系统研究;煤矿井下设备综合监控系统及设备研发,实现井下设备运行参数的实时检测及其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保障设备可靠性、安全性、高效节能;煤岩声发射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煤岩破裂所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实现对采场动力灾害的预测预报;煤矿井下流体管路实时监测系统,研究能够实现动态监测、实时显示、欠压报警、迅速判断故障的管路检测系统,保证矿井的正常安全生产;矿井水害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矿用本安型压力测量仪、矿井粉尘浓度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基于GIS的接地线安全监控系统及变电站综合预警系统等。(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等)
9.高端煤矿装备制造
依托山东省矿山机械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矿山辅助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采掘机械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矿山机电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山东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主要研究包括:煤矿无人化、智能化开采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煤炭开采装备水平,助推装备制造升级;煤矿井下运输系统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展长距离带式输送机和井下弯曲带式运输提升技术与装备研究,为煤矿井下提供复杂工况成套装备,开展矿山设备检测监控、矿山环保与安全技术、矿山设备虚拟样机技术研究;矿山动力机械振动及噪声控制技术研究,为加快发展绿色开采技术与装备,安全、高效、环保型现代化矿井的建设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责任单位:科研处、机电学院等)
10.煤炭深加工(高端煤化工)、洁净煤加工技术
依托山东省高校微结晶强化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煤制甲醇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低碳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主要研究包括:煤化工技术、化工分离工程及设备、高分子及精细化工、矿物资源综合利用等;煤的加工、定向转化与洁净利用;环境与矿物材料、矿物资源综合利用;矿物浮选的工艺与理论研究,浮选新药剂的合成及作用机理研究;重选工艺与设备,矿井煤质技术管理;煤转化及煤制高附加值化学品研究、煤非燃料利用研究、介孔材料合成利用研究、新型煤基材料合成与利用研究、矿物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超纯煤制备技术研究和煤温和液化研究;矿物(煤)分选理论与工艺研究、新型浮选药剂和浮选设备研究、尾矿干排工艺研究以及微细粒尾矿高效浓缩脱水。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开展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于山东省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责任单位:科研处、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等)
11.软岩巷道支护技术
依托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岩土与结构工程高校重点实验室、地下工程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主要研究包括:基于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开展的软岩物理力学特性、岩体结构面剪切渗流力学特性等试验研究;地应力现场量测,围岩松动圈及其发展演化的现场观测,围岩压力、多点位移、收敛变形、锚杆(锚索)受力、支架受力等矿山压力观测;巷道围岩变形机理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巷道围岩稳定性或变形破坏预测理论研究,软岩工程支护失效机理研究;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过程、支护效果评价的真三轴大型相似模拟试验研究;岩体分级标准、巷道稳定性判据研究;基于微孔隙、微裂隙注浆理论的围岩改性、堵水技术与新型材料;基于增阻大变形锚杆(锚索)、模袋拱架、钢拱架、抗底臌装置等新型支护产品的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实现软岩巷道支护的完备技术,为煤炭系统软岩治理提供支持。(责任单位:科研处、土建学院等)
12.凿岩爆破与井巷快速掘进新技术 依托地下工程研究院、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安全监测监控及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包括:大断面井巷工程掏槽爆破技术、井巷光面爆破与快速掘进成套技术、井巷定向断裂成缝爆破技术、井下超深孔综合性控制爆破、露天采掘控制爆破、井下采煤微差爆破、煤层深孔预裂爆破增透技术等的研究与应用;矿山爆破岩石的动力学特性、破碎效果评价与控制,爆破灾害(空气冲击波、飞石和地震波)动态响应、危害定量评估、预测与控制方法;矿山建筑物(烟囱、煤仓、水塔、运输皮带走廊、大跨车间等)爆破拆除技术;岩巷直眼掏槽的快速凿岩钻车、气液联动凿岩台车、矿用气动锚杆锚索凿岩机及配套钎具的成套技术研制与应用。实现凿岩爆破与井巷快速掘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煤矿巷道开拓效率。(责任单位:科研处、土建学院等)
13.煤炭企业经营管理
依托山东矿区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研究基地和山东省矿区和谐发展强化建设研究基地等平台,积极开展矿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运行模式,能源管理方法、能源管理体系、节能技术管理、能耗成本控制,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煤炭成本管理、材料管理绩效考核、煤炭企业材料定额及物资管理全过程控制,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生态文明煤矿及资源利用规划研究、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煤炭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实现山东矿区经济良性循环发展。(责任单位:科研处、经管学院等)
(三)完善服务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智力保障体系 1.建设行业特色智库
结合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需求,实施“山海英才工程”,引进一批煤炭领域以“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 “泰山学者”为代表的具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实施“菁英计划”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营造使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环境,促进青年技术骨干成长,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青年煤炭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学校煤炭领域的专家资源优势,整合国内外煤炭行业专家力量,创新组织形式,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目标明确的人才智库,服务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强智库交流对接平台建设,为政府、煤炭企业提质增效提供高质量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撑。(责任单位:人才工作办公室、科研处、各学院)
2.拓展继续教育培训
根据国家煤炭行业发展要求和山东省煤炭企业发展趋势,积极对接煤炭生产及安全监管等政府主管部门、煤炭企业及其他涉煤企业对人才培训的新需求,整合学校各类培训资源,合理设置培训模块,开展涉煤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方面的培训,推动煤炭行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适应经济新常态,服务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持续推进奠定基础。(责任单位:继续教育学院、各学院)
(四)提升服务重点煤炭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水平1.服务山东能源集团“3+5”发展战略。
充分依托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围绕山东能源集团改造提升煤炭、煤电、煤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物流贸易、现代金融服务“五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夯实学科支撑,强化技术引领,努力推动煤炭绿色高效开采,煤化工产业优化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现代物流贸易产业不断壮大,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高效规范。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教育培训方面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完善与山东能源集团的人才交流模式,不断强化在干部交流、学历教育、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为山东能源集团加快相关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必要人才支持。(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学生工作处、技术转移管理处、各学院)
2.服务兖矿集团“3+3”发展模式。
围绕兖矿集团推动煤炭开采、煤炭转化和装备制造三个传统动能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人工智能、数据信息和新型能源三个新兴动能迅速崛起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积极筹措资源,汇聚力量,提供支持。助力推动煤炭利用“安全绿色智能”,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示范矿井建设;助力推动煤炭转化“高端精细集群”,促进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推动装备制造“高优先进智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开放融合”,协同做好智慧型矿山、智慧型化工、智慧型制造、智慧型金融等产业;促进数据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协同做好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促进新型能源“前瞻绿色再生”,共同致力生物质能、氢能、太阳能等循环经济领域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发挥好高校人才科技优势,与企业协同发展,助力兖矿集团形成快速崛起、优势彰显的现代产业集群。(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学生工作处、技术转移管理处、各学院)
3.加强与国内重点煤炭企业及省内地方煤炭企业联系合作。
进一步强化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中煤科工集团等大型央企和同煤集团、冀中能源集团等省外重点国有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利用青岛国际港口城市区位优势,凝练学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与相关企业深入融合,着力推进企业产业链国际延伸,企业价值链高端提升,助力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集团。继续加强与济宁矿业集团等地方煤炭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在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紧密对接,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等支持。(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学生工作处、技术转移管理处、各学院)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服务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推进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合作发展处,承担领导小组日常综合协调工作。
(二)加强理论研究
依托新旧动能转换研究中心,加强与煤炭行业集团所属的创新中心、研究中心交流合作,凝聚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紧贴煤炭行业产业需求,运用大数据分析和现代信息系统,加强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相关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和行动方案。
(三)营造良好氛围
发挥学校各类媒体平台的作用,设立服务煤炭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宣传专栏,介绍学校相关政策,交流各单位服务举措,表彰工作先进典型,为推进服务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加强监督考核 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加强监督考核,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起到实效,切实提升学校服务煤炭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的质量和效率。
附件:山东科技大学服务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山东科技大学服务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换
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罗公利
副组长:尹
华
王少鹏
周东华
姚庆国
曾庆良 成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
伟
王以功
尹增德
孙鹤汀
李
平
李克周 吴正龙
侯贵生
诸葛福民
曹茂永
程卫民
樊铭渠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推进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合作发展处,吴正龙兼任办公室主任。
第三篇:“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系列评论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系列评论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系列评论①
抢抓新旧动能转换历史机遇 吹响高质量发展进军号 本网评论员 石非子
金鸡辞旧,玉犬迎新,一声春雷,响彻齐鲁大地。春节假期后第一天,浓浓年味还未散去,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在济南召开。把事关全省发展的重大会议安排在这一天,山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迅速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吹响山东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迈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步伐的信心和决心,抢抓历史机遇,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可见一斑。
1月3日,国务院以“国函1号”文件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既是党的十九大后国务院批准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一场新旧动能转换大幕的开启,必将演绎出无愧于时代嘱托与人民期待的璀璨情节。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预示着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如何从由来已久的“GDP争霸赛”转向“不看总量看质量、不重速度重效益”新态势,是一道必须作答且定要答好的时 代考题;如何笃定决心改造旧动能、培育新动能,特别是在重大工程、关键环节的顺利进行“新”“旧”切换,是全国各地都必须深入研判、科学应对的复杂程式。着力于新旧动能转换,就是为了高质量发展,不能停留在概念上,更不能只是换换标签。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新旧动能转换必然会带来阵痛,对于阵痛期可能带来的“政绩不显”,省委书记刘家义的回答铿锵有力:“此心光明,何惧毁誉”!从2017年4月,山东提出将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抓手、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到2017年6月,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提出,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积极创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新旧动能转换的交响乐持续在弹奏。重构产业格局和生产方式的调整,有绕不过的“堡垒”和关卡,也有躲不掉的风险和困难。但正如《牛虻》一书中说的,记住有一个高尚而又神圣的事业,接受这一事业的心灵必须纯洁得不受任何自私的杂念影响。转换动能的根本指向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是必须坚持奋斗的理由。事实上,新旧转换之间产生的效益已经初显:去年7月,拥有近60年创业史的济钢断尾求生,热火朝天地转向城市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迎来一次华丽转身,这是山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一项力举。这也是中国加速践行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缩影。旧动能在衰退、转型,新动能在蓄积、崛起,山东,这个现代化基础工业的领头雁,又一次在轰轰烈烈的新旧动能转换中,扮演开路先锋。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山东既有南方省份的优势和基础,也有北方地区的问题和困惑,要切实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在优化全国南北格局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也是摆在全国经济面前的一道紧迫考题。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覆盖地域之广、涉及领域之宽、探索要求之高、政策含金量之多,既要着眼长远搞好顶层设计,又要有慢不得的紧迫感。
纵横当有凌云笔,万里风云入壮怀。新旧动能转换的“施工图”,最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山东奋力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攻坚战,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为巩固全国经济稳中向好势头提供重要支撑,需要来一场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无论是滋养“老树发新芽”,还是浇灌“新树长强枝”,关键要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根本在全面深化改革,站在全局高度审视问题,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构筑动能转换的“四梁八柱”。
方向既明,只管风雨兼程。今年必然是山东动能转换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一年,如果在2018这个年份上加一个限定词,可以是“山东动能转换年”。到2022年,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到2028年,基本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建成全国重要的新经济发展聚集地和东北亚地区极具活力的增长极,充分彰显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决心和信心,也是山东经济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是为实现“走在前列”注入的一股强劲动力。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系列评论② 做好动能转换大文章 奏响新时代发展强音
作者:江德斌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全力推进,传统落后过剩产能逐步淘汰或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则大步迈进,蓬勃发展,以互联网+、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新动能,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山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握供给侧改革战略机遇,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将其作为促进山东经济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推手。省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1月3日,在总书记和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以“国函1号”文件批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党的十九大后国务院批准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山东经济由大到强提供了重大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
“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上,党中央交给我省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山东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 刘家义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要意义。党中央对山东发展的谆谆期 许,以及山东面对的重大历史机遇,足以让每位山东人感到热血沸腾,重担在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机遇来得不易,也会稍纵即逝,以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动能正在加速形成,新兴行业呈指数增长,山东如果能借综合试验区建设在这方面“领先一步”,就能步步领先。否则,将面临“掉队”危险。
山东经济总量全国居前,但传统产业占比过大,能耗、污染靠前,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突出,急需找到破局之路。只有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一重大机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新旧动能转换上闯出一条新路,不仅本省发展可获主动,对整个北方格局的改变都有关键作用。
近年来山东坚持做好“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两篇大文章,去掉落后产能为转换拓展空间。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强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令传统产业凤凰涅槃。一手培育新动能,着力在做优做强做大“十强”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新动能的主导力量。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七年来首次回升,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已经起势,并取得显著成效。
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提高山东经济创新力的重大平台;是赢得山东区域竞争优势的强力抓手;是推动山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是山东经济由大做强的历史性机遇。要认识到落实完成这 5 项政治任务的重大意义,抓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率先在北方地区做好动能转换大文章。
创新、改革、开放是加快动能转换的动力之本、活力之源、潜力之要。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也步入新征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带动山东经济迈上新台阶,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思想再解放,加快体制机制再变革,加快领导方式再创新,加快能力再提升,加快工作作风再转变。以更开放的视野倒逼改革,以更大力度的改革推进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动能转换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所蕴含的无穷潜能,必将随时间推移不断被激发出来,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掀起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巨浪,奏响发展强音,助力山东经济由大到强,浴火重生。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系列评论③ 以新作风引领“新旧动能转换”新征程
作者:倪洋军
提起“新旧动能转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早在2017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其中讲到,要加快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协同发力,促进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实体经济蓬勃发展。而山东省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省份,从去年4月份开始,启动实施 6 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并将之作为统领全省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对中国整个经济格局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关键带动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山东省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先行先试的基础上,作为以黄河为界的“南北差距”的中间地带,要抢抓历史机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标定位,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以新作风引领“新旧动能转换”新征程,逐步形成新旧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为全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要把顶层设计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新旧动能转换”的山东新实践,是一项功成不必在我的系统工程,需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更需要突出特点、抓住重点、打造亮点。各级各地要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为总的“路线图”和“白皮书”,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拿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施工图”和“口袋书”,确保务实管用可操作,切实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不断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在优化全国南北格局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为全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弘扬实事求是作风,不能停留在概念上,更不能只是换 7 换标签,同时要努力避免在重大工程推进上的千篇一律和千人一面,使地方经验、区域样本更加鲜活、更加具有生命力。
要把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经济由大到强既要搞好顶层设计的战略谋划,更要慢不得、等不起的行动方案。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雷厉风行、立说立行,各级各地同步并联开展开创性工作,加快构筑动能转换“四梁八柱”,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坚决落实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抉择,坚决打好倒逼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战。同时,要避免和防止一哄而上、一阵风、一窝蜂,坚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发扬钉钉子精神,对一些重大项目、重特大项目要盯得紧、盯得住、盯得牢,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更优良的作风,既要有序改造旧的,更要自觉培育新的,使新旧动能实现良性转换、无缝衔接、科学发展。
要把从严管理与有效激励有机结合起来。管理出效益。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没有严格的管理不行,无论是对资金管理,还是项目管理,乃至对推进过程中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管理,都必须始终坚持从严从实,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不发生方向偏差、不出现腐败问题。要以重大项目作为支撑,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项目突破、带动全盘。要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发挥各方面工作合力,健全完善工作督导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扎实高效推进。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充分调动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敢闯敢 试、敢抓敢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实干者得实惠成为新常态。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深入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
要把鼓励创新与务实干事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没有创新的思维不行,创新慢了更不行。要鼓励各级各地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举的动能转换路径,探索建立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探索以全面开放促进新动能快速成长,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不断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全面创新体系。同时,要防止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能搞不切实际、无法落实的假创新、乱作为。要崇尚实干、真抓实干,力戒搞形式、做虚功,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多发现问题,找准工作短板,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干事创业,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确保到2028年基本完成这一轮新旧动能转换,建成全国重要的新经济发展集聚地和东北亚地区极具活力的增长极。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的及时召开,吹响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全面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持久推进作风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方式,提振干部精气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加快工作作风再转变,牢牢抓住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这个牛鼻子,主动作为、主动担当、依法作为,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努力实现经济质量 9 效益高,生态环境美,人民群众富,社会稳定和谐程度高,为全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再立新功。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系列评论④ 把握大势,勇于成为未来山东发展“弄潮儿”
赵国徽
近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3》的热播,章丘手工铁锅成为“网红”。其实,在章丘手工铁锅成为“网红”之前,章丘手工铁锅手艺已经经历了从“没落”到“重生”的涅槃之路。
铁锅手艺传承人冯全永在2015年对铁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加了铁锅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关键的是寻找代运营公司和电商平台,不仅让店铺重新走上了正轨,而且让章丘手工铁锅走出了国门。借助电商平台,铁匠们的底气十足,最高的手工铁锅售价6999元。
章丘手工铁锅的“走红”何尝不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国人越来越追求高品质、智慧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今天以及未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支撑的“新零售”消费模式,正在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消费体验。传统的“你卖我买”、甚至眼下“网购”模式都会成为“过去式”,由此而带来的是传统制造、金融、技术发展的升级与迭代。
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人才、数据、知识、信息、技术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动能加速集聚的变革。而这对于传统产业占70%的山东 来说,既有着南方省份领先发展的优势和基础,也面临北方地区转型发展的难题与困惑,面对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深刻变革,山东唯有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才不会在未来发展中“掉队”。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有云“四十而不惑”,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国务院“国函1号”让“不惑之年”的山东再次焕发出青春活力。1月3日,在总书记和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党的十九大后国务院批准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推开时光之门,新时代的朝阳已跃升在地平线上”,历史的机遇又一次向齐鲁大地展开怀抱,又一次眷顾山东人民。纵览刘家义书记讲话,我们会发现山东部署新旧动能转换动员,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的难度与紧迫。
“机会难得、稍纵即逝。谁在发展中抓住了机遇,谁就能把握主动,争得先机;与机遇擦肩而过,就会处处被动,受制于人”。刘家义书记“三个维度”看山东,无不让人“居不安,深思危”:让对标先进,我们与标兵的差距越来越大;环顾周边,我们受相邻区域发展的挤压越来越重;放眼开放,我们参与国际合作的区位优势越来越少。
“三个维度”足以撩动每位山东人的敏感神经。去年8月,民间智库“智谷趋势”刊发的一篇文章《时隔十年再看“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在新赛道上,上海已被杭州甩下半个身位》,引发网友、学界的 激烈讨论,虽然文中观点有待商榷,但其所反映出城市竞争发展之激烈、把握发展机遇之重要、创新发展之紧迫,足够山东为之惊醒。
未来山东如何发展?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新旧动能转换,说到底是一场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体制机制、工作模式等诸多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环伺山东周围省市,全省党政干部、普通群众,都应加快思想的再次解放,敢于紧握大势,善于学习广州、江苏、浙江等省市发展经验,勇于成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的“弄潮儿”。
动员大会为未来山东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而《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不仅仅是阶段性的“方案”,而是大势、是变革,我们需要做的更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是真正在未来造福山东子孙后代,引导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久久为功”。
敢于吃苦耐劳的山东人,对未来发展充满殷切期待,相信在改革开放40年的深刻积累之上,依靠山东党政干部的智慧与汗水,必将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发展机遇,为未来不断提高山东人们的生活品质、提升幸福感,为建设一个富裕、现代、美丽的山东而奋斗。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系列评论⑤ 忘路之远近——山东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齐鲁网2月23日讯 春天,是一个奇迹的存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枯草都能发新芽,这个季节注定有所作为。
2月22日,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召开,成为吹响山东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开启了齐鲁大地向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进发的新步伐。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曾几何时,齐鲁大地是一块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地域文化深厚、传统产能巨大、基础设施雄厚,令其他省难以望其项背。渐渐的,公路修得少了,人才却跑得远了;城市建得快了,发展却走得慢了。
庄子曾说过:“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对山东来说,再创辉煌似乎比开创来得更为艰巨。
这让笔者想起齐鲁制药: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厂,蜕变为1990年总产值就突破亿元的领头企业,齐鲁制药用了10年的时间。这大概应了那句老话——十年重见,秀色照清眸。
为了让职工摆脱卖冰棍的困境,齐鲁制药对“挣了钱先去搞研发”的想法极为坚定。从1982年引进第一名大学生开始,齐鲁制药在其后的每年都会引进少则两三名,多则上百名大学生。随着人才队伍不断的壮大、企业结构也逐步得到优化。
正因为有了研发导向,有了人才机制,有了科研美誉,齐鲁制药积聚了新十年发展的底气。
没有人才的企业注定丧失发展的底气,没有人才的地域注定缺失创新的原动力。打造新山东,不再是简单的埋头苦干,而是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一直力求平稳的山东如何阵痛发展,其实是个说短不短的时间考题。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在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剥掉积年累月的习惯,达到浴火重生并非易事。
刘家义书记提出:“各地要立足实际,围绕‘十强’产业,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发展特色,确定好各自培育的重点产业。”他明确指出,“有几个产业算几个产业,以重点产业培育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对山东来说,传统产业偏重既是劣势,却也意味着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传统产业体系规模总量大,竞争实力强,完全有能力在此基础上,借助新旧动能转换的东风进行改革升级,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今年2月。在山东临工的装载机焊接车间,巨大的机器人手臂正在对装载机后车架上驱动桥的部位进行焊接,成为国产机器人行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的一个缩影。
在成功实现这一“两化”融合的曲道奎博士看来,山东产业有很大的优势和非常好的工业基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能主动增强创新动力、活力和实力,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点,便能迎来山东发展的美好未来。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自序》中曾写到:“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今年1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有人怀疑,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起势之局是否能成为我省再次崛起的高光时刻。而以山东人吃苦耐劳、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建设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做到奋起而直追,以忘路之远近。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系列评论⑥ 省委书记撂狠话“报忧“何尝不是山东之喜?
本网评论员 盘和林
在2月22日召开的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刘家义在讲话中历数了山东经济发展的短板,包括改革开放意识不够强,科技创新力滞后,区域优势减弱等,甚至坦诚地指出:“由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的窘境。刘家义强调:“最近,有研究报告认为,我省转调进程总体上落后于广东、江苏5年,有些方面落后得更多。”
俗话说,家丑不外扬,但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却在一个全省性的会议上对外界历数山东经济发展中的“家丑”,不过此举赢得了舆论一片赞誉。
笔者认为,山东省经济发展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从2017年公开的各项核心经济指标来看,经济发展可圈可点,省委书记反弹琵琶说经济差距,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报忧”是摸清了山东经济家底之后的“找短板”,问题导向是科学制定区域经济综合发展以及产业发展等战略与规划的基本前提,因此,“报忧”可以说也是一种生产力。其实,山东省2017年的经济发展亮点不少。根据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7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2678.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4%;山东人均GDP达到72851元,增长6.5%,按年均汇率折算为首次突破1万美元。而人均1万美元是公认的发达国家水平,按这个标准测算意味着山东全省进入发达地区行列。
此次,刘家义是在新旧动能重点工程动员大会上自爆短板的,而在新旧动能转化方面,山东省去年成绩同样斐然。近年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加快,2018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六大高耗能行业低位运行,2017年山东工业发展高度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局面得以扭转。绿色产业、产品蓬勃发展,大气污染防治设备、水质污染防治设备、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3.5%、30.7%和300%。
从这些经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省委书记的反弹琵琶,其意在于鞭策山东的干部职工不能固步自封。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看,一个区域要想保持持久的经济增长,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来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向着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对34个准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着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化来推动和实现的。
对照而言,山东省大致是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迈进的阶段。制造业等产业内部结构从资本密集、能源型产业向以技术密集型转化。轻工、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等产业也是刘家义在讲话中“自爆”的短板,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指明了山东产业跃迁的方向。
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九大进一步明确的现代经济体系建设重要内容,着力补齐短板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之一。刘家义的“报忧”实际上就是找出制约山东经济发展的短板,是补短板的前提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而来的,以全新的、更高的技术层面的产业来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产业,是重要路径,新旧动能转化后,新的产业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省委书记“自爆”的短板更多在于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互联网产业,以及海洋等区域地位优势等方面所感受的“挤压”。
窃以为,这恐怕也是刘家义提前剧透的山东产业演化的路径,甚至可以看成区域经济规划的一部分。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报忧”也是一种生产力,这种找短板、补短板的战略思维必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找到明晰的路线图,成为山东经济发展跃迁新阶段的新动能。如此看来,省委书记公开撂狠话“报忧”,何尝不是山东之喜?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第四篇:枣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工作简报
第5期
市领导小组推进办公室
2017年6月29日
薛城区谋划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厚植发展新优势
——枣庄市全面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作
系列报道之区(市)篇
(一)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决策部署,薛城区积极作为,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程,聚焦“四新”、“四化”,打造新动能引擎,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
一、高点谋划,找准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切入点
一是科学谋划。围绕省、市要求,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1 集中部署推动。立足全区产业基础,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深入研究上级政策,确立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思路和定位,筛选包装8个重大项目,梳理两项试点工作,申请4项国家政策和10个重大工程、5个重大项目。
二是深入调研。按照“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的思路,逐个调研论证,科学制定项目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在此基础上,聘请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开展产业发展规划编制调研,围绕煤化工、文化旅游、医养结合、新能源等11个重点产业,高起点绘制产业地图,为加快实施新旧动能提供科学遵循。
三是对接政策。梳理当前国家和省、市的财税、土地、人才等相关扶持政策,形成向上争取政策清单,争取纳入国家沂蒙革命老区范围、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政策范围,申请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工程、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园工程、煤化工绿色环保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工程等11个重大工程和鲁南精密铸造产业园项目、医养结合项目、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等5个重大项目。
四是健全机制。成立以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32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规划领导小组,下设推进办公室,明确1名县级同志牵头,全面负责上下协调、制定方案、开展调研、督导推进等事项。建立工作制度,制定会议、调查研究、督查和信息联系、职责分工五项制度,压实工作责任。
二、聚焦“四新”,抢占新旧动能转换制高点
一是推进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建设。围绕基础良好、优势明显的产业,梳理8个重大项目报上级部门,不断加强完善项目库建设,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市项目库。以“四新”、“四化”为发展方向,梳理国内外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名单,抓好项目的论证、合作、引进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接走访,储备一批优质项目。目前,已筛选20余个重点项目开展对接洽谈。
二是推进两项试点工作。作为全市唯一列入 “十三五”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市首个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扩容升级,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金融商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休闲购物中心;突出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已申报城市基础数据库、智慧政务、智慧旅游等项目10个。
三是推进转型升级。依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总投资66.98亿元的工业技改项目32项。金正钢铁与国内民企500强山西华翔集团合作,建设年产9万吨精密铸件项目;东大锅炉引进德国库卡和日本安川焊接机器人先进技术,成为传统产业转型的典型;智赢门窗主导制定行业标准,正在建立国内一流的科技实验室。培育壮大新兴动能,重点培植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中科生态发电二期、润恒光能二期等项目,支持枣矿集团、潍焦集团利用其技术人才优势,实现创新发展、裂变发展。
三、强化创新,发掘新旧动能转换突破点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围绕建优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平台,力争年内新建博士院士工作站3家、各类省级以上技术中心4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合作,建设孵化器2.0科技创新产业公园、绿碳化工中试基地两大平台。目前,孵化器2.0科技创新产业公园入驻项目3个、创新创业团队1个。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制定国有企业高端人才招引意见,计划招引70人,目前第一批已招引20人。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推行全域招商,整合区直部门、镇(街)和产业招商组资源,划分工业转型升级、旅游及现代物流等八大招商领域,每一领域由一个单位牵头,一抓到底、全程负责,避免招、落脱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日本JFE、韩国OCI等企业增资扩股,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引进自营进出口权企业,引导企业培育品牌、开拓市场。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改革“最后一公里”,制发《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工作方案》,完成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镇级行政权力清单编制工作,“减转调”审批事项351项、精简30%以上,清理证明、盖章事项114项。筛选100家重点工业企业实施精准帮扶,开展企业蹲点、项目推进、技术创新等服务。坚持“三个区分”原则,落实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干事、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
报: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战略规划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送:各区(市)、枣庄高新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规划领导小组。
第五篇: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简明学习材料
附件1: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简明学习材料
2018年2月22日,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动员大会,省委书记刘家义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现将新旧动能转换有关情况整理汇总,供大家参阅。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出的背景
新旧动能转换最早是在2015年的下半年由李克强总理提出,当时我国三季度GDP增速跌至6.9%,李克强总理提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旧动能的弱化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提出要催生新动能。随后在2016年1月8日举行的2015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李克强总理会上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要更多利用市场机制化解过剩产能,在传统产业广泛开展“互联网+”行动,推动制造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创新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今年1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希望山东在保持中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上继续挑大梁、在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上继续勇攻坚、在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上始终作表率。4月份,李克强总理来山东视察,刘家义书记、动能转换。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美丽山东目标基本实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
(三)谋划了“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总体布局。三核引领即以济南、青岛、烟台三市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多点突破即以14市的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为重点,打造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融合互动即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互动发展,实现全省整体效益最大化。
(四)提出了做强做优“十强”产业的发展路径。即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慧海洋、医养健康等五个新兴产业,改造升级绿色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等五个传统产业。
(五)提出了动能转换的“三大动力”。即把深化改革、推动创新、扩大开放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动力。
(六)提出了拓展动能转换新空间的“四个统筹”。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海陆联动发展、统筹减排节能绿色发展。
(七)明确了动能转换的“三大支撑”。即把建议一流服务政府、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建设一流基础设施作为动能转换的新支撑。
(一)提出了“一城引领、两廊带动、三园集聚、全域协同” 的总体布局。一城引领即临沂商城,两廊带动即沿G2现代商贸物流走廊和沿沂沭河生态走廊,三园集聚即高新区、经开区和临港经开区,全域协同即中心片区、临港片区、省界片区和生态片区。
(三)提出了实施“8+8”产业培育计划。即机械、冶金、食品、化工、建材、医药、木业、纺织服务等8个传统产业的提升,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农业新六产、文化创意、精品旅游、医养健康、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等8个新兴产业的培育。
(四)提出了构建“五字”开放新格局。即对接济青做活“品”字文章、发力东西做活“融”字文章、招引南北做活“承”字文章、连接内外做活“通”字文章、抢抓机遇做活“创”字文章。
(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县域突破、军民融合、城校融合等领域路径模式,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拓展了广阔空间。
(六)提出了建立清单式落实体系。即建立健全分工清单、负面清单、飞地清单、政策清单,构建形成一张落实新旧动能转换特别是“8+8”产业培育计划的清晰施工图。
(七)提出了“三个100”计划。即初步确定2018年重点实施100个“四新”“四化”项目、培育100家高成长性企业、搭建100个产业创新平台。
四、全县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作情况
问题的规则的全部,新技术简单来讲就是新的操作方法。
——新产业,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新产业就是区别于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
——新业态,业态是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通俗理解,业态就是指零售店卖给谁、卖什么和如何卖的具体经营形式。新业态就是创新的经营形式。
——新模式,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样式。新模式指不同于旧的标准样式。例如电子商务模式,就是指在网络环境和大数据环境中基于一定技术基础的商务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
(二)“四化”: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
——产业智慧化,指将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运行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进行包装。
——智慧产业化,指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是教育、培训、咨询、策划、广告、设计、软件、动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