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型化教学 走班制方式 常态化管理
课型化教学 走班制方式 常态化管理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点探索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根据2001年4月9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南(试行)》的精神,我校从2001年秋节开始,确定了将综合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切入点,从高一年级开始正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周3个课时,其中2课时用于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用于在综合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科技创新活动,这种课时安排方式一直坚持到现在。
八年多来,我校能够比较规范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和指导。新学年开始,我们都要制订学年度的《桐乡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活动目标、活动形式和方法、组织机构、时间安排、实施步骤等,《方案》还具体制订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关的部门的工作职责以及管理、评价和奖励制度。每学年我们都要举办一次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展示评比活动,从100多个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中评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课题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将其中一部分优秀课题成果编辑成《桐高教育(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专辑)》,每年一期,今年即将出版第八期。同时,我们积极推荐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比赛活动。从2002年开始至今,嘉兴市年年举办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我校每年送评的课题都获得了一等奖,其中《关于桐乡市盲道建设的调查与研究》《铜棒电解食盐水异常现象的研究报告》《智能窗的研究与制作》《简易加油器的研究与制作》等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报告得到了评委专家们的广泛好评。
同时,我校还将综合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进行有机整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如2000年5月我校方涛同学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代表赴美国参加了第51届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2001年11月我校朱彦同学以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校园饮水微生物的检测》参加浙江省青少年科学论坛,获得浙江省青少年科技节中学生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2003年我校吴春华、张露莹同学入选中国青少年Intel ISEF冬令营;2004年4月我校张震涛同学的《互联网点歌台》参加第十八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优秀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和最佳风采奖,并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入围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2005年我校傅开樽、钟明强同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发光二极管补充光照对西瓜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在第20届上海市科技创新比赛上获得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最佳项目奖和浙江省第19届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等。
从2006年秋季开始,我校作为浙江省新课程实验的样本学校,承担了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验重点研究项目,也是国家级课题研究重点项目——《科学创新、调查研究、设计制作、服务体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型探索》课题的研究工作。这给了我们重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机会,希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指导、管理评价模式的研究,全面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体系,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提供借鉴。根据课题的性质和采用研究方法的不同,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分为调查研究类、科学实验类、项目设计类等三种类型。每种综合实践活动类型运用不同的教学(指导)方法,也即按课题类型进行教学(指导),我们称之为“课型化”教学法。“课型化”教学法的一般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将学生的研究课题进行分类→学校根据课题类型进行分班→教师到课型班级授课和指导。通过实施“课型化”教学,我们希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像一般学科课程那样进行“常态化”教学和管理。下面,我把我们学校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做法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
1、动员和培训
由于高一学生还没有全面接触综合实践活动,因此组织召开高一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动员会是必要的。参加对象有高一全体学生、高一年级班主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高一年级主任和学校分管领导,通常我们还要邀请部分校外辅导员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由学校教科室负责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通识培训,包括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意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办法、综合实践活动成绩的考核和学分评定办法等等内容。随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还要邀请有关专家、学科带头人作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辅导讲座。
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我们采取了通识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的做法。首先是通识培训,我们利用教职工大会时间邀请专家或者由学校教务处、教科室向教师们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介绍、专题讲座,使每位教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操作过程。与此同时,我们对课程教师进行重点培训,我们规定每两个星期至少进行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并经常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学和指导。
2、指导教师的确定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分成课程教师和课题导师两类。课程教师全面负责所在班级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课教学、活动指导和学生管理等工作;课题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学科专业性知识的指导,由学生根据课题需要自由聘请,课题导师平常不需要进班活动。
我们采用教师自愿申报的方式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教师。采用课时补贴或者课时津贴的形式鼓励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课程教师,使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教师突破了职务、学科和工作性质的界限,从而调动了全校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实践的积极性,盘活了学校有限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资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目前,我校高
一、高二和高三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既有普通的学科教师,也有校级领导,还有学校图书馆的教师。
3、选题和分组
由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确定一个合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通常我们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课题研究意向调查摸底阶段。在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由学生填写《桐乡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初选申请表》,在申请表中初步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课题类型。(2)联系导师阶段。由学生根据初步确定的课题寻找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再对课题进行科学性、价值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的评价,并对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等提出指导和建议。(3)组建研究小组阶段。学生在班级交流自己的课题,接受其他同学的问辩,根据交流情况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之后,根据“自愿”原则组合成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小组,同时正式确定各个小组的研究课题。
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学生自主,教师指导”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经过多次实践,反复体验和思考怎样的课题才是最合适的。对于研究小组的人员组成,我们同样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同时我们又提醒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不能只考虑同学关系的亲疏远近,还要考虑小组成员的个性特长等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实施
1、课型化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序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和进行活动指导是目前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学校采用组织学生集体听讲座的方法,有的学校采用小组辅导的方式,还有的学校则将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分配给任课教师或者教研组等等,应该说这几种方法都有可取之处,也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我校则采用课型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每个班级每个星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课程教师像上语文、数学课一样进班上课,每节课都要有教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
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过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作统一安排;另一方面将理论教学和活动指导的进度,大到全校性的动员培训、开题报告、阶段小结和成果展评,小到一个班级每周的教学(活动)内容、教学(活动)要求和组织工作等,像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的安排,用表格形式表示,使教师们有据可依。在实际上课时,我们要求课程教师也要像其他学科那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通过实施课型化教学,我们希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像一般学科课程那样进行常态化的教学和管理。
2、走班制方式,使教学资源有效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题性质和采用研究方法的不同,它基本上可以分为调查研究类、科学实验类和项目设计类三种类型。学校根据课题类型进行分班,课程教师在不同的课型班级进行授课,学生则采用“走班制”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采用“走班制”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目前我校还没有一位这方面的专职教师,我们选用与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比较接近的老师担任课程教师。如请教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的老师担任调查研究类的任课教师,请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老师担任科学实验类的任课教师,请物理、通用技术等学科老师担任项目设计类的任课教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同时,由于每个班级只有一种类型的研究课题,担任这一课型教学的老师就不需要去承担其他课型的教学任务,这就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指导,使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学生而言,采用“走班制”这一方式则有利于学生开展同伴互助式学习活动。由于同一班级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性质相同、研究方法相似,因此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活动,同学们很容易互相仿效、互相借鉴。
3、自主性原则,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验)实施指导意见》,要求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活动指导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呢?
在实际操作时我们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己决定研究方案和结果表达方式等。例如,《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材中有一节“选题的可行性分析”的教学内容,怎么上好这一课?在教研活动中有教师提出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们结合课题自己讨论、自己分析和评判的形式进行指导。课堂上教师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根据这么几个问题——你们组选了什么课题?怎么想到选这个课题的?你们组有哪些条件来研究这个课题(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预计达到怎样的研究成果?——进行演讲,演讲完之后由其他课题组同学和老师一起提出意见或建议。再如,调查问卷的设计,如何设计比较好?教师也只是给出一定的原则、标准,如问题的数量不能大多,问句不能太长,问题最好都是选择题,排序应当先易后难、先次后主、同类集中等,根据这一参考标准。如何设计问卷,也主要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有时甚至连这个“参考标准”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讨论生成。可以说,采用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由于实施了“课型化”教学、“走班制”学习,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主要由课程教师负责,减轻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上的压力。学校层面上的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体系,在资金的投入、教师的配备等方面享有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学校制定了《桐乡市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学校制定了《桐乡市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部门工作职责》,明确了各个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例如后勤保障就包括图书资料、实验器材、药品、媒体设备、校内外活动场地等,涉及学校图书馆、语音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部门,我们都有明确规定要求上述部门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给予配合和支持。第三,制定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师行为规范守则。如:(1)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中教师的指导行为规范要求;(2)对学生进行认知基础与方法论教学时教师的指导行为规范要求;(3)校内、室内和校外开展活动时教师的指导行为规范要求等等。
2、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备课组,加强师资培训
我们的做法有:(1)开展校本培训,充分发挥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面的经验和优势,通过“结对拜师”、“一帮一”等形式,进行新老指导教师的传、帮、带。课程指导中心领导每周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录像。(2)备课组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活动,每两周不少于一次。主要采用“分散准备——集体讨论——个人修改”的集体备课模式。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主题发言人。即事先确定1-2位教师写出理论课教学或者活动指导教案。教案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设计、学生活动实施的方法、指导学生活动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准备、活动实施过程中指导方法、学生活动的评价方法等。在备课组进行交流的基础上,让大家提出补充和改进意见,最后形成一个相对完美的教案,由课程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修改后使用。(3)有计划地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参加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教研和观摩活动。如2006年10月份,我们组织教师参观了“2006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观摩了“优秀科学实践活动项目论坛”和“优秀学生项目论坛”两个活动,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老师们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3、编制《桐乡高级中学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加强过程管理
《桐乡高级中学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包括问题记录、初选课题(项目)申请表、课题(项目)设计方案、开题报告评价表、活动记录、数据处理、结题工作整理、过程评价、学分与成绩评定、个人小结等十七项内容。《手册》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套作业使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心不定期地对《手册》进行检查,《手册》的完成情况将作为期末学生成绩考核和学分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随着综合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针对学生需要离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实际情况,我们又及时制定了《桐乡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离校活动申请制度》,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安全地进行。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分认定和成绩考核
根据浙江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的四个基本条件:(1)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课的学习并经考核合格;(2)达到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数;(3)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的结题和答辩工作;(4)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全面履行规定的职责。学分认定的基本过程是:(1)学生将《桐乡市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手册》、综合实践活动的个人年度总结、参加学校或者上级部门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获奖证明等材料上交给班级课程教师;(2)课程教师组织学生本人、他人和课程教师自己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3)课程教师认定每位学生的学分,结果报送班主任;(4)以班级为单位将全体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分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之后,由班主任将学分报送学校教务处审定存档。
我校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除按规定取得学分外,还将获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成绩记入《桐乡市高级中学学生学业及基本素养评价单》。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良好、及格成绩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例如优秀的条件是:(1)所研究的课题在学校开题报告或者课题成果展示评比中被评上校级重点课题或者优秀成果;(2)《桐乡市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填写完整并按时上交。如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课题组成员将被评定为不及格:(1)没有按时完成结题工作;(2)《桐乡市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填写不完整或没有按时上交者;(3)有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行为。
2、综合实践活动班级成绩的考评
学校制定了《桐乡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级重点课题和优秀成果在文明班级考核中的奖励办法》。《奖励办法》规定:学校每年分别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开题展示评比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小论文、多媒体课件、展板)展示评比活动,评选出一定数量的校级重点课题和优秀成果。对评上校级重点课题或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的班级,学校将在文明班级考核中进行奖励。《奖励办法》实行有效地促进了班主任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老师的考核和奖励
根据规定,在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教师和课题导师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检查课程教师各节综合实践活动理论课教学和活动指导的备课情况,检查课程教师和课题导师在《桐乡市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手册》中的记录是否完整,由教科室组织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教师进行评教活动,要求课程教师和课题导师撰写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活动案例、教学反思等等。
学校制定《桐乡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课时补贴(津贴)办法》,对课程教师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实行课时补贴或者发放课时津贴的办法;学校还制定了《桐乡市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和《桐乡市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评比办法》,对于在综合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学校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既能激发教师任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体育常态课如何常态化
体育常态课如何常态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怎样才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课程标准。保质保量地上好体育常态课呢?本人以为,提高体育常态课的教学质量。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一个都不能少。而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认识常态化
“常态课”顾名思义是常规状态下、自然状态下的平常课。“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课不是常态课;过分强调娱乐、休闲功能。以简单的游戏为主。游戏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游戏里没有什么技术成分的课不是常态课;轻视对学生的管理,忽视教学组织的严密性,导致学生懒散,课堂组织松散的课不是常态课;一味满足学生需求,只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教学内容没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的课不是常态课。本人以为,体育常态课应当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有组织有纪律的“正常”的课,应当是有具体的教学目标、适宜的教学内容、得当的教学方法的“实实在在”的课。因此,体育教师依据《课 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好课程教学计划,保证每一堂课都能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经常增强认识,提升课堂的“口味”。不仅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对体育课是可有可无、是学习的“调味品”、是让自己尽情自由活动等认识的误区,而且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成为体育常态课保质保量的重要前提。
二、加强管理常态化
体育常态课中,常常因为学生的拖沓使课堂不能流畅:因为学生的惰性不能很好地互 动;因为一部分人的游离影响课堂氛围。因此,要使体育常态课保质保量,体育教师必须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管理仅凭简单的讲道理是不够的。一定的纪 律约束和一规则意识的养成能有效地约束学生的行为,能让他们明白课堂内哪些是应该遵守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从而使学生能很快地融人课堂。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规则教育”,培养学生遵守各项制度或章程。使学生逐渐把对规则的遵守 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由于大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小组活动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导致活动不能有序进行。笔者常组织学生玩些无规则的游戏。让学生体验 “无规则”是怎样 “不成方圆”的。然后再让学生逐步自主制定游戏规则来完善游戏,再体验有规则的和谐与乐趣。这 样,他们在课堂上就能自觉地融入课堂活动中。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三、处理细节常态化
在体育常态课中,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甚至做与学练内容无关的事情等问题,并不是用纪律和规则就能够完全约束得了的事情,这需要教师通过对课堂上的情况反馈,针对性地 在一些细节上进行巧妙处理,及时将他们唤回到课堂上来。
1.友情互助经常化
在老师讲解示范或者在学生演示环。常常有学生不认真听讲、私自讲话、甚至躲在后面搞打或做自己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在讲解演示完毕后,请学生复述并演示,如果因为不会或害羞不好意思,老师可以让他(她)邀请一个要好的朋友来共同完成,这样既给了他们一个台阶又巧妙地给予了警示,时间一长,大家都能认真观察并听讲了。大大提高 了教学质量。对于这种始终游离于课堂的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不仅会影响组织教学,而且会“带坏”其它同学,使教学质量大大降低。老师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可以采用“迂回战术”,从他们的好朋友中找突破口。老师先在优生中找出问题生的好朋友,然后主动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与这些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将自己的朋友“吸”进自己的练习小组,并与他们一起完成学练内容。几次课下来,这些 “游离”的学生也渐渐地被“吸”进了课堂活动中了。
2.感情交流经常化
对于这些“游离”的学生,还可从他们自身找突破口。通过观察,去发现他们喜欢的运动 或练习,然后再一步步“走近”他们,逐步化解他们游离的心态,使他们真正参与课堂活动。例如有一个学生喜欢做俯卧撑。课堂上除了有俯卧撑环节,其它活动很少参与,于是老师可以在课上有意经常安排俯卧撑练习,并与大家交流出俯卧撑的多种做法,然后布置大家利用课后时间进行练习。老师在课后也积极准备着。在一个“偶然”的时机,老师和他进行了一场PK,并进行了很好的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通过以后的几次交谈,这位同学不仅改变了原来的游离状态,课上练习变得积极起来,而且还带动了其他同学。
四、合理评价常态化
1.明确目标经常化
对于学生而言,在每一节常态课堂上,知识技能学习的评价要是可见的、可操作的,否 则。学生的练习将会无序。因此,老师在每一课的教学中,都会设置不同的练习目标,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学练,使他们都有成功的体验。能有效地根据目标合理进行自评与互评。除此之外,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开始,老师都可以告诉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会达成怎样的一个目标,并在课堂上随时提醒。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会更积极、主动,目的性更强。
2.听课评课经常化
对于教师而言,上好每一堂常态课。除了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要有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安排一项观摩常态课的环节,听课老师根据上课老师提供的教 案。结合课上师生在各环节的表现,“挑刺性”地进行评价。如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教学内容 是否恰当、教学过程是否合理,甚至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表现,教师的处理是否及时、恰当等 等进行评价讨论。这样,经过长期的互相学习,互相督促。大大提高了每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大提高了每一个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每个人在自己的每一节常态课中,能更有效地 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了体育常态课的教学质量。另外也可定期与学生交流上课的感受,让学生谈谈近期体育课的优劣。一来便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二来也利于教师考虑学生的需要进行一些教学上的改变。
3.过程评价经常化
根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2009 年 10月下旬,杭州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印发《杭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试行)》的通知”,就初中学生三学年体育考试项目、考试形式、分值分配等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改变了中考体育加试初三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法,结合《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定了杭州市体能技能测试方案,将初
一、初二的体能技能测试按照一定的比值计入学生的中考体育成绩中。这种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练积 极性,而且对保质保量上好体育常态课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要让体育常态课保质保量,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投入到体育课堂中来;而要让每一个学生能投入到体育课堂中来,就要在课各个环节处理上达到“常态化”、“经常化”。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可有可无的细节。
第三篇:安全常态化管理
安全常态化管理
安全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身体力行安全管理制度和要求。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努力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常态化安全管理模式,精细化安全管理标准”是一把敞开的“安全保护伞”,它无时无刻不在呵护着、祝愿着我们的企业健康、平稳的发展和进步。
企业的安全归根到底是人的安全,这既包括人身防护不受侵害的个人安全,也包括人为操作不伤害他人、不造成损失的操作安全,还包括为避免外界影响或自然灾害做好防护、预防、救护的防护安全,所有这些都需要具有安全素质的人来完成,而员工安全素质的首要条件是看其对所从事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和内容的掌握程度。这里所说的员工是指公司全体员工,既包括生产一线的操作工、维修工,也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班组长、厂处长甚至总经理。工人应知应会的内容主要包括:其所从事岗位相关物料特性、工艺条件、生产环境工作条件、岗位操作规程、设备装置结构、原理、性能、用途、岗位风险知识情况的掌握和应急预案知识的掌握以及围绕本岗位所规定的工作标准、劳动纪律、巡检制度、记录制度等;对管理人员而言除了尽可能多和深入掌握所辖管理范围内操作工人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外,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所管辖范围内的工艺流程、管理流程、人员状况、生产状况等,并具有督促、检查、领导本单位员工,完成好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能力,从而真正掌握和控制好生产安全状况。
进行常态化安全管理,就是要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只有岗位职责的差别,没有安全意识的差异。
通过常态化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安全演练等活动的展开,保证了大家在充分理解“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工作重点,基本要求,安全常识,对习惯性违章的安全提醒和纠正以及对集团公司的专项安全管理工作重点”等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本着“保安全就是保自己,保安全就是促生产”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强化安全意识。
开展人员素质限时升级达标活动,进行全员培训、考试,明确责任,严格把关,中管以上人员进行统一考试,然后以职能部门为单位进行一般管理人员(包括生产班长)考试,最后以班组为单位考核岗位员工,实行逐级考核、逐级负责的方式,各级考核负责人要针对考核情况、掌握情况拿出总结报告,安全部门最后进行随机抽查确认,要求全体员工年底前全部达标。
随着常态化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不再满足于员工们劳保用品穿戴整齐,不再纠结于路面行车安全注意事项的全面落实。我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1)班前会上严格履行“三交、三查”内容:交安全、交任务、交技术;查“三宝”、查衣着、查精神状况。(2)开工前进行“三源”的检查:重大危险源、伤害源、隐患源;同时开工前的安全检查、评估等工作同样围绕着“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进行展开;(3)在确认无隐患后的安全操作过程中,安全管理坚持“三负责制”:向上级负责、向从业人员负责、向自己负责。坚持“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坚持杜绝“三违”: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4)面对安全检查结果,我们坚持做到“限期整改,落实整改时间、落实整改人员、落实整改内容”;(5)面对安全生产事故,我们坚持做到““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到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常态化安全管理工作让我们学会了“四个坚持”:“坚持安全教育,坚持反习惯性违章,坚持四不放过,坚持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如果说常态化安全管理模式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外在表现,那么精细化安全管理标准就是安全管理的精髓所在。标准的不断完善,提高了安全管理的工作要求。
精细化管理,就是针对以往的事故案例、最新版的安全管理要求、日常安全检查结果中体现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等情况,进一步细化安全管理工作要求,明确管理目标,优化操作规程,分解并消除安全隐患。
实施精细化管理,我们发现安全管理“5S”法:“整理,整顿,清洁,清扫,保持”,并以此管理制度及时消除作业现场的安全隐患,并提高工作效率。日常安全检查有明确的目标,严格落实八项内容的检查:(1)一查领导思想,提高企业各级领导的安全意识;(2)二查规章,提高职工准守纪律、克服“三违”的自觉性;(3)三查现场隐患,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程序;(4)四查易燃易爆危险点,提高危险作业的安全保障水平;(5)五查危险品保管,提高防盗防爆的保障措施;(6)六查防火管理,提高全员消防意识和灭火技能;(7)七查事故处理,提高防范类似事故的能力;(8)八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是否经常化和制度化,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细化对检维修操作中的电、气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不是电焊、气焊工、无证人员不能焊割焊;(2)重点要害部位及重要场所未经消防安全部门批准,未落实安全措施不能焊割;(3)不了解焊割地点及周围情况(如该处能否动用明火,有否易燃易爆物品等)不能焊割;(4)不了解焊割物内部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的危险性不能焊割;(5)盛装过易燃、易爆的液体、气体的容器(如气瓶、油箱、槽车、贮罐等)未经彻底清洗,排除危险性之前不能焊割;(6)用可燃材料(如塑料、软木、玻璃钢、谷物草壳、沥青等)作保温层、冷却层、隔热等的部位,或火星飞溅到的地方,在未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不能焊割;(7)有压力或密闭的导管、容器等不能焊割;(8)焊割部位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在未清理或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前不能焊割;(9)在禁火区内未经消防安全部门批准不能焊割;(10)附近有与明火作业有抵触的工种在作业(如刷漆、防腐施工作业等)不能焊割。
精细化安全管理标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对安全管理工作目标认识的过程。实现精细化,需要全体安全管理人员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发现安全管理工作的缺陷,通过案例分析和检查结果汇总等的整理工作,不断提高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不断明确安全管理的工作重点。每月进行员工安全职责履行情况考核,在安全大检查中进行抽查,确定抽查比例,并将考核情况、考核结果进行通报。提高今后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
第四篇:走班制教学
什么是走班制?
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走班制三种模式
1.按各校原有模式随机分班,根据选报意向适当增设分层辅导课或选修课;(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2.按选择组合分班和开课,除数学、英语分层和选修课走班外,高一基础课原则上不走班,高二按所有科目适当走班;(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3.完全取消行政班,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课程。(彻底走班)
哪些学校在走班?
国内北京、浙江等地多所高中近几年正在尝试走班制,广州近几年也有学校实行分层教学。其中,北京11学校将国家的课程校本化,设置了数百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职业考察课程,学生可以自由搭配,私人订制自己的课程。
在广州,越秀外国语学校和恒福中学正在试行走班,知用中学也计划推行。
高考改革政策一落地,走班是一定要做的。现在来看,即使高考不改,走班也可以推广,这激发了学生自己选择,自主发展的潜能。
北大附中和北京十一学校是北京市较早实行“走班制”的两所中学,北京十一学校面向全校4000多名学生,开发出了200多个课程,随着“选课走班制”的推进,课程建设能力将成为校际之间拉开距离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必须具备课程建设的能力,教师也需要有开发课程的本事。”
现状:
1.对于学校来说,完善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也显得更为迫切。
2.“分层走班”可能会导致学校必修课程无法按照行政班“齐步走”的方式开展教学,各个教学班在教学进度上会出现快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影响。“分层走班”为排课带来困难。一些课程要求具有同步性,而国家规定的课时又固定,在教师人数少和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在排课上需要排除很多干扰因素。
3.“走班制”不但会加大教师个人的工作量,而其还会为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数量等带来很大的压力.老师们不仅要分层备课,还要备好每一名学生,平时更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更出有效的教学形式。
4.因为教室容量所限,“标配”教室根本容不下,因此就会面临两个问题,要么扩容教室,要么增加教师。
措施:引入学分制,在具体操作上,将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学段检测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共同构成学科成绩,用于学分认定。
理论基础:分层教学最初是教学法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国内外教育家、教学研究工作者展开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分层教学最初的形式是“班内”分层,有一定的效果但弊端很明显。随后借鉴国外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成熟的模式和实施办法后,提出“走班制”分层教学改革模式。
引言:“走班制”分层教学基于“因材施教”原则而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个体化教学。它的来源是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但它又是分层教学法的创新和扩展。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尚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贡献。“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走班制”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进行分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论。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已有大量的文献,从理论角度、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修改理论当中不完善的地方。这使“走班制”分层教学在理论上更加完善,更好的体现个性化教学。
2.2 现实意义
分层教学法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大中小学校,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外也有不少中小学、职业院校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对“走班制”分层教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并研究分析,寻找各种对策与解决办法,用实证经验证明“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弊端。从国内外实证文献中了解并获取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中来研究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
3.1 国内研究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阶段较晚,并且名称也不统一。分层教学法的起步和研究则较早,始于二十世纪初。最初是以“快慢班”形式出现。分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验研究,给“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从1916年开始,分层教学法研究开始,并大量展开。虽然分层教学法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但大量的学者和教育家都一直致力于其研究,以期待找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
分层次递进教学,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前身,它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并进行了研究。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2003年开始推行“走班制”教学,在全年级占一半数量的6个班级的语、数、外等部分学科实行了“走班制”的尝试。此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十几年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试验多数在中职院校内进行改革与研究,中小学也引进。在中小学和中职院校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经验总结和改进,为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图书馆、知网、万方数据以及Internet网查询,研究分层教学法的相关著作、文献共计1550多篇。专门研究“分级教学”或“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论文有1000多篇。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分层教学研究多应用于中小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而且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形式居多。这些研究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并遇到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高职院校为背景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相对较少,但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国外文献资料中,提及分层教学法的著作有20余本,论文文献有100余篇。
3.2 国外研究
分层教学法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它最先出现于美国。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实行了分层教学法,在中小学校中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学生始终待在这个层次的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因这种方法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了区别对待,受到来自各界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会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学校又重新开始了对分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当中。
根据现有的研究,美国教育界提出的“分层教学”实际上结合了“小班化”教学方式,与“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逐渐形成走班的选修制。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分层教学法的最初形式是按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分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研究也多是基于中小学校各班中进行分小组的实践研究,并且主要针对教学教法的研究改进。
总结
从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直接研究较少,但间接研究和相关研究――即教学教法研究较为丰富。由于国情和学生数量的不同,国内虽然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也较多,但起步阶段多引用了国外的研究。许多学校在学科教学中采用 “班内分组、分类教学”的方式。但近几年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人数逐渐增多的情况,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不能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优化教学。因此出现对分层教学的新探索,即“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出现。
期待更多大量的文献,给各类学校、高等院校在“走班制”分层教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可借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经验。
参考文献:
[1](英)班克.中等学校的成败[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7.[2]Gordon Dryden.Jeannette Vos Ed D.The Learning Revolution [M].Jalmar Press,1994.[3]李默,郭炳德.“走班”分层打破“快慢”分等[N].中国教育报,2005-11-9.[4]黄晓颖.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7):126.
第五篇:施工质量常态化管理
施工质量常态化管理
1.三检及交接检查制度
为了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避免不合格产品转序,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合同约定标准,特制定此制度。1)各检验批、分项、子分部和分部施工结束,班组长应按照技术交底的质量标准要求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填写自检记录(各分部、子分部、分项和检验批记录)报项目部技术人员复验。2)项目部质检员收到班组自检记录即按企业标准要求进行复查,评定质量等级,对复验部位要有产品验收标识和验收记录,以备月底质量评比进行奖罚。
3)公司工程部对项目施工部验收评比结果按施工质量验收程序(六到位、三定位)进行抽查核定,出具质量检查结论。
4)隐蔽工程检查验收,由项目经理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质检员、班组长和分公司质量管理人员参加,认真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并签字齐全。
5)交接检查时后一工序施工前应对前一工序质量进行检查验收,满足优良、合格标准双方交接。
6)未经过三检及交接检查的分部、子分部、分项和检验批不得进入下道工序,不得报设计、监理、勘察和建设单位组织验收。7)各项检查记录均应整理齐全后归档,作为质量验收和质量管理资料内容一部分。
8)凡不按此制度执行的项目,根据情节轻重,公司将不予办理有关验收手续,并按质量与经济挂钩制度给予处罚。2.实测实量制度
1、目的
通过建立实测实量体系标准,并形成常态化的工程管理制度,客观真实的反应工程实体的质量水平,促进施工单位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理,为集团公司“高品质”的质量方针提供保障。
2、适用范围
廊坊银行项目。
3、人员配置及职责要求
3.1 业主单位(以下称甲方)
3.1.1甲方责任人为工程部各专业工程师。
3.1.2各专业工程师负责指导、督促各自所对接的监理、总分包单位对工程实体进行实测实量。对实测实量结果进行抽检,落实相应单位对出现偏差的项目进行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进行确认。3.2 监理单位
3.2.1监理单位责任人为各专业监理工程师(专人专职)。3.2.2负责督促各自所对接的各总分包单位对工程实体进行实测实量,并对实测实量结果进行全检,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落实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进行确认。3.3总分包单位
3.3.1各总分包单位必须成立实测实量检查小组(2个人),检查小组人员须专人专职,禁止负责实测实量之外其它任何工作。检查小组人员名单须上报甲方、监理。禁止随意更换、抽调小组人员。3.3.2各总分包单位检查小组须对各自所承建工程进行实测实量,并对不合格项进行整改(整改期限)。
4、实测实量检查内容
4.1实测实量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钢筋砼工程、砌体工程、设备安装工程、抹灰工程、水泥砂浆地面工程、防水工程、涂饰工程、墙砖饰面砖工程、地砖饰面砖工程、室内门安装工程、入户门安装工程、铝合金(塑钢)门窗工程。实测实量档案管理及操作流程 5.1 实测实量档案管理
5.1.1总包应结合实测实量操作细则、并依照检查单元建立完善的实测实量档案。实测实量档案主要包括检查记录表及建筑图纸,检查记录表应同建筑平面、立面图相对应(检查部位于图纸上标注,检查数据于记录表上反应)。
6.1.2总包单位应及时将监理、甲方复验合格的实测实量档案资料报送至甲方存档。
6.2实测实量工程管理制度的操作流程
6.2.1总包单位须对所承建的工程进行实测实量自检。在各分项工程完工后应及时进行,对实测实量不合格的,应主动及时整改。施工单位自检的实测实量档案资料各应在各分项工程具备实测条件后5日内报监理进行验收。
6.2.2监理单位需对施工单位所报实测实量自检结果进行30%的比例抽查复验。对复验结果不合格的,监理单位除在实测实量检查记录表上记录以外,还须以监理通知单的形式告知施工单位抽检结果及整改期限。监理单位复检合格后将施工单位的实测实量档案报送至甲方申请复验。监理单位报甲方复验时间应在接到施工单位自检资料5日内完成。
6.2.3甲方对监理单位的实测实量结果依照检查单元随机抽取不低于50%的比例进行复验。对复验结果不合格的,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对施工单位所报验范围全部复检、整改,直至合格。4.质量专项检查制度
对重要工序、关键质量控制点施工、隐蔽工程进行专项检查,由项目工程部组织工程监理单位、总包单位进行检查。总包单位应先行自检并填写工程检查有关内容,备齐有关资料,首先通知内部质量检查工程师检查签证,后送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和签认重要工序、隐蔽工程检查证,否则不得隐蔽或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以确保工程质量。各级管理人员,无论是否参加定期的质量大检查,凡到工地布置、指导、检查工作时,均应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监理单位、总包单位并提出处理意见,督促及时改进。5.质量例会制度
1、项目部每月五日由项目经理组织召开项目部质量例会。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技术员、专业工长、施工班组长均应参加。工程管理部的质量负责人视需要参加月质量例会。
2、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每周一组织超开项目部技术员、专业工长、各施工班组长参加的月质量例会。
3、月质量例会对本月将要施工的过程质量提出要求,由项目技术员负责按周计划分解后,在周质量例会上对各检验批施工质量作出要求。并对上月施工质量进行总结。
4、周质量将各检验批的质量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专业工长负责,并由各专业工长上报本专业各检验批的验收时间(检验批的验收时间不应滞后于项目部周进度计划)。
5、周质量例会时各专业工长应汇报各专业上周施工完而未验收的各检验批工程质量的检查情况,并将各施工班组的自检结果上报技术负责人。
6、质量例会按期召开,如因故推迟,推后不得超过每月7日,周质量例会不得迟于周二召开。月质量例会必须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召开,周质量例会可由项目经理委托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召开。
7、质量例会应有会议记录,应注明与会人员并如实记录会议内容。
6.工程材料设备及材料复试管理制度
原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特制定此制度: 1)对用于工程的主要材料,各种构配件,必须具有厂家批号和和出场合格证,否则不予验收入库。
2)凡标志不清晰或认为质量有问题的材料,对质量证明资料有怀疑或与合同规定不符的一般材料,根据工程质量要求的程度决定,应进行一定比例抽样复检,需要进行追踪检验,以控制和保证其质量的材料等,均应进行抽查。
3)对进口的材料设备和重要工程关键施工部位所用的材料,则应进行全部检查。
4)材料质量抽查和检验方法,应符合有关规定,要能反映该材料的质量性能,对于重要构件或非均质的材料,还应酌情增加采样量。5)用于主体结构的两块制作,养护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其中拆模试块根据现场模板周转程度而定,首次浇筑的混凝土还需做开盘鉴定试块。
6)试块应按规定时间或温度进行送检施压,并及时取回试压块报告进行汇总,评定,评定应符合国家规范,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7)试块试验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应及时联系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现场实体检测。
8)钢筋焊接试验必须经有上岗证的焊工试焊送检合格后方可开始焊。
9)其他常用建筑材料,构件检测试验按国家现行材料检验试验标准进行。7.质量验收制度
一、隐蔽工程质量验收
1、隐蔽工程质量验收的目的,在于使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做到工序控制,内部层层把关,把质量问题消除在隐蔽之前,从而有效地控制施工质量,求得工程项目整体质量得到保证,使用户得到一个质量上放心的工程。
2、隐蔽工程的概念
隐蔽工程是指那些在上一道工序结束,被下一道工序所掩盖,正常情况下无法进行复查的项目。例如:地下基础工程;钢筋工程;建筑工程的防水工程和地下与水下结构的防水、防腐工程;设备封闭前的内部质量验收;以及埋入设备、结构内部及保温、防腐层的焊接工程等。
3、隐蔽工程验收项目,土建工程参见验评标准“土建工程篇”,安装工程参见有关验收技术规范和验评标准,其中地基验槽应有设计专业人员签字认可。
4、工程具备隐蔽条件或达到专用条款约定的中间验收部位,承包人进行自检,并在隐蔽或中间验收前48小时以书面形式通知工程师验收(合同通用条款第171条,工程报验单A7表)。
二、检验批验收
检验批(工序)的验收应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1、验收的条件:
(1)检验批(工序)的验收应在自检、交接检的基础上,由工长通知质检员验收合格后请监理单位进行验收,并应形成验收文件(统一标准强制性条文第303条第5款)。
(2)工程质量的验收均应在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同上第4款)。
2、验收人员资格:
(1)建设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
(2)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规定的资格。
(3)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由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验收,专职质检员和技术负责人参加。检验批是工程检验的最小单位,是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检验批的合格质量主要取决于对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检验结果。主控项目不允许有不符合要求的检验结果。对检验批的数据主要是靠质量工程师进行收集整理并报验的。
二、分项工程验收
工程分项工程的验收是分部工程验收的前提。从分项工程开始,做好分部工程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对保证工程质量十分重要。分项工程的验收在检验批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情况下两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性质,只是批量大小不同。分项工程合格质量的条件比较简单,只要构成项工程的各检验批的验收资料文件完整即可。由项目工长自行汇总报验。
三、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
分部工程验收在其所含分项工程的验收的基础上进行。分部工程中各分项验收资料文件必须完整。涉及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安装分部工程应进行有关见证取样送样试验或抽样检测。项目在工程报验前,还要经公司质量保证部、科技部、机电部复核无误后再向有关单位报验。
四、单位(子单位)工程验收 单位(子单位)工程检验也称质量竣工验收,是建筑工程投入使用前的最后一次验收,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验收。第一步验收从分项、分部工程验收开始再做一次全面检查;第二步填报“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单位(子单位)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检记录”、“单位(子单位)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记录”。第三步组织竣工前的竣工资料备案、消防备案、电梯备案、人防备案验收。第四步建设、监理、设计及施工单位提交竣工报告。第五步建设、监理、设计、勘察及施工五方在地方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监督下进行竣工验收。8.技术交底制度
为了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每道工序验收质量符合国家规范和企业标准,要求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班组人员熟悉施工步骤、质量标准要求以及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为保证项目施工部在每道工序施工前的技术交底工作得到落实,特制定此制度:
1)根据工程特点对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各分部、子分部、分项均编制技术交底,其内容应全面,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技术交底内容必须满足设计和国家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强制性标准、技术规程、企业工艺标准的规定。
3)技术交底内容应包括:施工准备、操作工艺,质量要求以及产品保护和安全措施等几部份,内容应全面,并且有针对性,不得照搬企业标准。
4)一般工程技术交底由项目施工部技术负责人在分项施工前编制结束,分公司、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审批批准后由技术负责人对各专业班组进行交底。
5)重点和大型工程的技术交底和专项施工方案,由项目施工技术负责人编制,分公司、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审批,公司工程部经理审批后由分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把主要施工措施和重要事项对项目主要管理人员进行交底,项目施工技术负责人向专业班组交底并现场指导施工。
6)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技术交底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编制,对专业班组进行交底。
7)技术交底签字应齐全,交底内容应做抽检工作,技术交底应做到先交底后施工。9.成品半成品保护制度
一、成品(半成品)保护制度
由于各工种交叉频繁,对于成品和半成品,容易出现二次污染、损坏和丢失,影响工程进展,增加额外费用。我们制定成品(半成品)保护制度,设专人负责成品保护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对易受污染、破坏的成品和半成品要进行标识和防护,由各分项工程负责人经常巡视检查,发现损坏的,及时恢复,对成品保护负监督、检查责任。
二、保护措施
1、对土建分部的成品保护措施
(1)墙、板如需开洞、开凿应事先同业主进行联系,业主同意后方可进行。严禁在砖墙板上随意开洞、开槽,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切割结构钢筋。
(2)砖墙及其它材质的墙体开洞、开槽应按图纸要求,先划线后再进行施工。开槽、开洞使用专用开槽机及开孔机。
(3)现场设置的施工设备应由木板或其它材料垫离地面,防止油污粘贴在地面上。
(4)在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应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损坏已做好的地面和墙面。
(5)在已施工完的墙内和吊顶上进行安装施工时,施工人员戴了干净手套和穿了干净工作服后方可进行施工。
(6)管道、电气、通风以及顶棚刷油漆时要小心谨慎,切勿将油漆滴落在土建产品上,如有滴落,应立即用汽油或其它溶剂擦洗干净。(7)积极开教育全体参建职工成品保护教育,严禁在土建建筑上乱涂乱画,如发现,将立即责令当事人出场。
2、对安装分部的成品保护措施
1)各专业交叉施工时,相互配合、相互保护,不得路踩已安装好的产品,特别是已保温完的管理和风管。
2)所有精密仪器、仪表元件、灯具、面板、洁具等产品进行封闭围护,以防丢失和损坏。
3)设备安装完毕后,采取防水、防尘等对设备进行密封保护。
3、对装饰原材料的成品保护措施
1)所有原辅材料经验收合格后,由仓库管理员负责材料入库,做好入库手续,并按规定标记清楚,严禁混合堆放。
2)所有材料储存时均制定保护措施,存放时底部使用水平木材垫平,每层之间须以薄木条隔离,且材料堆放最高不宜超过10 层,玻璃须竖直存放在专用支架上,每块玻璃之间有隔离纸。
3)工厂材料搬运中所需运输均应有预防措施,禁止软件、硬件等直接接触,以免损坏材料。
4)材料加工平台须按规定铺垫毛毯,并注意不得有杂物,严禁在平台上施动材料,所有材料移动须垂直抬放。
5)加工完成的材料或成品,须将表面内腔的杂屑全部清除,并进行清洁及加贴保护膜。
6)每道工序的完成人员均须将本人工号打在流程卡上,经自检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并接受质管人员的随时抽检。
7)当班质管员负责加工完成的材料或成品按工艺标准进行检验,并检查流程卡填写情况,在流程卡上签名确认。
8)只有检验合格的材料及成品才进入成品库,成品库管理员对入库材料须按流程卡上的合同号分类存放,并进行清楚标识。
9)材料库及成品均须按规范进行管理,做好防尘、防霉、防火等工作,所有材料均须进行覆盖,且登记造册。
4、对装饰材料包装及运输过程的成品保护措施 1)型材表面除加保护膜外,另应使用专用包装纸捆孔。
2)玻璃板块等除在装饰表面按规定加贴保护膜外,在准备发运装车时应在板块中间加隔离板,并用紧线机捆孔结实,严防运输过程中造成磨擦损坏。
3)所有材料及成品在包装时应注意规格,不同尺寸、品种的料应避免包扎在一起。
4)玻璃板块边安装边清洁,并检查上下防护网,防止杂物掉落污染或损坏玻璃。
5)以厚胶纸或三合板在室内遮挡玻璃部分,以免焊点、防火喷剂、水泥抹灰及其他不利影响等污染玻璃面层或导致其破碎,但以上保护材料不应与玻璃有直接接触。
6)材料表面的保护纸不得任意撕毁,以免材料的装饰表面被硬物划破或被水泥砂浆污染。保护纸除去后留下的多余胶料用清洁剂清洗干净。
7)用保护材料在施工过程中盖掩玻璃片,以防损坏、褪色或污染。8)提供书面材料,证明拟采用的清洁剂可用以工程铝材、玻璃片及涂胶等物料的清洁工作。
9)每批发运的材料包装上均贴有物品标签,注明所标示包装中包含有的材料名称、对应合同号、规格、数量、发运地等内容。10)运输车辆应状况良好,车厢板上铺垫橡胶板,以减少运输震动造成的损坏。
11)应尽量避免在阴雨天气运输材料,如必须运输则应由油毡严密遮盖。
12)押车员应随时注意检查材料包装及摁孔状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车整理。13)材料运输至工地后,工程材料员和技术员应按清单核对数量、规格、质量等并填写回单,对无合格证明及有质量问题的材料一律予以退回。
14)验收合格的材料应立即存放在进工地仓库,并注意按照公司规范进行保护,做好防霉、防盗、防腐等工作。
5、装饰成品保护措施
1)制定详细的成品保护方案,包括成品和半成品两类。其中包括半成品的加工、动输、装卸、保管等、成品的保护方案,根据成品所在的部位、材质、色别等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特别是对已安装好的设备进行必要的保护。
2)制定成品保护等级,易碎易污染易损成品为重点保护等级,贵重成品的保护采取隔离保护措施。
3)编制成品保护标牌,保护标牌根据保护等级及材种不同制定分类,标牌的规格、字体、色别应清晰鲜明,标牌用语应简洁明确。4)成品保护应由专人巡回检查,发现问题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并及时召开成品保护现场会,对施工人员进行产品保护教育。5)对工人进行产品保护技术交底,并定期召开产品保护专题会,组织工人学习产品保护知识,认识到产品保护的重要性。
6)限制成品区人员的进出,非相关人员严禁进入,并建立成品区人员登记措施。
7)成品保护可分固定式成品和移动式成品保护两种,固定式成品采用隔离式保护,移动式成品采用集中式包装保护。8)严格按照工序施工,避免成品因工序错乱而造成的污损。9)加强工程调度阶段的成品保护,避免不同工种施工而产生的成品损坏。
10)地面成品保护:
施工延续阶段,地面铺设保护用的材料;
施工全部结束后,对进入人员进行有效控制,养护期间严禁上人。11)墙面成品的保护
涂料施工时,应注意对以完工的工程保护,防止二次污染发生。施工延续阶段,其它部位施工人员进入已完成墙面区域,需填写施工许可表,方可进入现场,重点部位设立保护栏和保护标志。施工全部结束后,进行人员控制的同时,还应对重点保护部位采用封闭式保护。
12)对成品区实施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措施保护与总体工程的配合和联络体系。
6、吊顶成品保护
1)吊顶安装板安装完毕后,不得随意剔凿,如果需要安装设备,应用电钻打眼,严禁开大洞。2)板材不得受雨淋,并注意防潮。
3)在板材附近,不得进行电气焊,板面严禁接击,防止损坏。4)吊顶内的水管、汽管,在未钉罩面板前应试水试压完毕,以防因漏水而污损吊顶。
5)管道阀门部位,注意预留检查孔,以防上下人操作吊顶。6)安装灯具和通风罩等,不得损坏和污染吊顶。
7)不得将吊杆在吊顶内的通风、水管等管道上,以防损坏暗管。8)吊顶安装完后,后续工程作业时,应采取保护措施,以防污染。9)吊顶应安排在上层楼面、层面防水工程完工后,方可进行施工。
7、石材成品保护
饰面工程半成品、成品保护是一道绝不能省略的工序,因为,在施工操作中,即便全部达到优良标准,最后因保护不善,造成饰面缺陷,同样满足不了功能和装饰效果。
1)柱面、窗套安装后,对所有面层阳角都要用木护板遮盖。2)墙面易污染部位应贴纸或塑料薄膜保护,以保证不被污染。3)拆除脚手时,注意不要碰撞饰面表面,以免引起缺陷。
8、内墙涂料成品保护
1)每次涂饰面均清理周围环境,防止尘土污染涂料,涂料未干燥前,不得清扫地面,干燥后,也不能接近墙面泼水,以免沾污涂料面。2)每遍涂料施工后,应将门窗关闭,也不得靠墙立放铁锹等工具。3)在施工中,如遇到气温突然下降,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4)最后一遍有光涂饰完毕,空气要流通,防涂膜干燥后表面无光或光泽不足。
5)明火不要靠近墙面。
6)门窗、踢脚板等要保持整齐干净。
7)涂料施工完毕,应按涂料使用说明规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养护,涂膜完全干燥后才能投入使用。
9、细木制品成品保护
1)细木制品安装完毕后,最好刷一遍干性油,防止受潮变形。2)细木制品安装完毕后严加保护,不得碰撞,不得刻划,防止污染。10.培训上岗制度
一、总则 明确培训需要,对所有从事与本项目施工人员安全、质量有关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培训的有效性。本制度规定了人员能力培训的机构、职责,能力培训指导方针、原则、内容、方式、实施、要求以及继续教育、岗位资格控制和档案管理。本程序适用于项目所有与质量有关的人员的培训管理与上岗资格的控制。
二、培训范围:特殊工种、机械操作人员、管道安装施工人员、电工、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零工。
三、培训程序
(1)指导方针 操作工人培训是项目施工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管理人员要树立“企业发展、培训先行”的培训理念,通过组织培训与自学等形式为操作工人创造“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机会,提高操作工人整体素质,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2)培训原则 操作工人培训应坚持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与操作技能技能一起抓的原则; 坚持面向项目安全生产,学用结合、满足需求的原则; 坚持科学管理、严格考核、讲求实效、保证培训质量的原则;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
(3)培训方式 各科室管理人员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学员工作难度、工人工作压力等参数选择讲授法、研讨交流法、自学等适当的培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