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考试 追寻语文教学本质

时间:2019-05-13 01:2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研究考试 追寻语文教学本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研究考试 追寻语文教学本质》。

第一篇:科学研究考试 追寻语文教学本质

科学研究考试 追寻语文教学本质

一、试题特点

1.创新阅读考查,落实课标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评价建议”中要求“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都是教授“精读”,阅读考查更是仅限于考“精读”,不重视“略读”与“浏览”,导致语文学习“读书”不够,严重影响了语文能力的形成。自2008年起,莆田市语文中考即探索考“略读”能力,2009年、2010年莆田市“略读”考查题型,受到评价组一致肯定,认为这样的略读考查,既落实了课标精神,又发挥了很好的教学导向。代表性题目:[莆田卷]2010 当语言消亡时 陈赛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多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将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逊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消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根据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这些知识难道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 “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塌了。” 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曾经谈到对于这个世界的最大忧虑:“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消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选自《晚报文萃》2010年第2期,有删改)

9.语言的消亡有多种原因,请根据文意写出其中的两点。(4分)10.语言消亡产生的后果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6分)点评:本篇的阅读考查就设两道题,但考查的重点突出,要点准确,可以说很好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略读“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一要求的。2009 人类与洞熊的住房争夺战 阿碧

在几万年前,早期的人类还不会建造有墙和屋顶的房屋,他们像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以洞穴为天然的住房。然而,与不少动物相比,人类打洞的本事实在有限。因此,早期人类和许多动物会争夺较好的洞穴,其中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是洞熊。洞熊是一种凶猛无比的史前巨兽,它们的体型比现在的大灰熊还要大出近1/3,体重则达到了1吨。不过,人类后来却把洞熊赶尽杀绝了。

之前,科学家们认为洞熊是一种食草动物,仅以浆果和草根为食,给人一种温顺的印象。然而,最近在欧洲一处山脉中发现的洞熊骨头化石却表明,洞熊完全不是我们之前想象的温和模样,而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甚至还会吃人。洞熊的骨骼化石常常被发现于欧洲的各大洞穴,它们在约2万年前就已灭绝,当时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为冰雪覆盖。洞熊的生存寿命大约为20年。人类的祖先凭借着智慧,破坏了这些凶猛动物的居住环境,将它们逐出洞穴,赶往深山。据考证,大约1万年前,欧洲最后的洞熊在现今南斯拉夫山区被人类残杀,其尸骨化石上留有人类矛头的清晰痕迹。在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头建筑上,我们可以看见不少洞熊的头盖骨。洞熊由于其庞大的体型,更成为有制造工具能力的古人看重的猎取目标,它们一度成为当时年轻武士、猎手们体验勇敢的最好实验品。

洞熊的消失是一个跨越数千年的漫长过程,虽然人和熊之间反复争夺洞穴的时间要比这长得多。有证据表明,一些洞穴曾经被古人类和洞熊交替占领过。那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人类在洞熊冬眠期间杀死或赶走那些萎靡不振的洞熊;而春季到后,冬眠苏醒、腹中饥饿的洞熊又返回袭击人类,猎杀之并夺回洞穴;这样的战争周而往复持续了很久。在中国著名的周口店遗址,洞熊与其他被狩猎的动物的残余骸骨被发现于当时古人类“篝火晚会”的遗迹中,甚至还包含一些危险的肉食动物的骸骨。人类与洞熊的斗争历史再次证明:人类是一个敢于斗争的物种,并在斗争中不断进化,现在已经是地球上的霸王了。但现在,聪明的“王者”该考虑让利于其他物种了,不应该不断追杀和吞食其他物种。如果所有物种像洞熊一样被人类灭绝了,孤独的人类也该走上灭亡之路了。(《科学与文化》2009年第3期)9.早期的人类与洞熊争夺住房(洞穴)的原因是什么?(4分)10.请根据文意概述早期的人类与洞熊争夺住房(洞穴)的情况。(6分)

点评:本篇的阅读考查就设两道题,但考查的重点突出,可以说是较好地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略读“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一要求的。

2011【略读题例】[莆田卷第二

(三)题](三)阅读下文,完成9-10题。(10分)食品添加剂是“罪魁祸首”吗

近期,“牛肉膏”、“染色馒头”、“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些消费者将矛头指向食品添加剂,认为食品添加剂是“罪魁祸首”。随着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大范围使用,“什么才能吃”颇令消费者头疼。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确与食品添加剂有关,但应正确区分“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物质”,不能因“剂”废食。一些专家表示,谈“剂”色变没有必要,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科普力度,提升公众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科学素养,同时完善食品添加剂有关检测标准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卫生部最新发布《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共包含47种“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品种”,明确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与“食品中可能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区别开来。比如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一度成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其实是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而非食品添加剂。

“现实生活中,容易将'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弄混,将三聚氰胺等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归咎于食品添加剂,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专家表示,这种错误认识加深了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而食品添加剂本身应该说是好东西,其对食品工业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不应让食品添加剂成为非法添加物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的“替罪羊”。据卫生部网站资料显示,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形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因此,现代食品工业不能没有食品添加剂。

业内人士指出,有了添加剂才会有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饭菜才得以延长保存时间、保存营养成分。只有国家公布的,才能称作食品添加剂,而且只要按国家标准使用,配方科学,剂量适当,就不会有危害。若将食品添加剂一棒子打死,现代生活只能退回到原始社会。虽然纯天然的食品没有添加剂,但易变质,进而易引发食物中毒,并且浪费粮食资源。

9.食品添加剂有哪些作用?(4分)

10.本文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6分)[点评]莆田卷的现代文阅读《食品添加剂是“罪魁祸首”吗》是一道较为成功的“略读”试题。莆田卷在“略读”考查方面探索力度较大,整篇文章只设置两道题目,非常简洁,充分体现了“略读”的要求。2.加强“综合性学习”考查,彰显语文学科特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注重实践、综合的特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评价建议”中都单列了“综合性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亮点”,自2007年起我省各设区市中考命题即努力探索“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其中厦门、莆田两市的努力成绩显著。今年莆田卷、三明卷按照课标分类,把“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写作”并列,厦门、宁德、泉州、漳州、南平卷则在“积累与运用”中列“综合性学习”专题,这七设区市的“综合性学习”考查分值都在6分以上(具体分值分布见下表)。“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加强,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设区市 厦门 宁德 莆田 泉州 漳州 三明 南平分值 9 9 10 6 6 10 8 代表性题目I:[厦门卷] 综合性学习。(9分)

学校学生会举办“书香飘海峡,亲情通两岸”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完成以下任务吧。【书之韵】

(1)同学们去参加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会标。这一会标有着丰富的内涵,请仔细观察右图,就图中的某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书”的繁体字为“書”,CSBF为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的英文简称。)(2分)【语之思】

(2)在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同学们参加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研讨会。会上大家就“如何传承闽南方言”这一议题畅所欲言。请你根据与会者提供的材料,也谈谈对如何传承闽南方言的建议。(要求:至少说出两点)(4分)

材料一:目前,在厦门能够说一口流利闽南话的,大多是土生土长的中老年人。闽南文化是联系闽台两岸人民精神家园的纽带,专家呼吁,抢救闽南语迫在眉睫。

材料二:2009年台湾已接待近100万的大陆访客。台湾导游接待厦门赴台观光团时,全程都用闽南语讲解。厦门游客在感受对岸城市迷人风采的同时,领略了不同地域同源文化的魅力。

材料三:“火车行到磅空里,磅空的水滴落来”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齐声诵读的,是一首传统闽南语童谣《丢丢铜》。在新学期,厦门市18所小学以及10所幼儿园成为闽南语教学试点校,大概有1万多名学生开始以这样的方式接受闽南语教育。【物之情】

(3)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圆满落幕。为了让台湾友人带走对厦门的美好回忆,同学们票选出最能代表厦门传统特色的器物--漆线雕,作为馈赠佳品。你希望选择以下的哪一个作为赠品?谈谈你对它包含的祝福之意的理解。(3分)(提示:漆线雕采用传统吉祥图案为创作题材。吉祥图案是指以含蓄、谐音等曲折的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

喜上眉梢 龙凤呈祥 松鹤延年

点评:这道“综合性学习”试题从形式到内容都相当精美。形式上,图文并茂,材料内容既反映时代热点、有地方特色,又蕴涵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的考题既能有效检测出考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激发考生的学习兴趣。2009 代表性题目I:[厦门卷第5题] 探究性学习:(10分)

厦门与金门的各种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天,有一个金门学生考察团到你们学校参观,这些金门朋友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你们班组织的“夏日话扇”活动中……(1)解说扇用途(2分)

林涛借助“Google谷歌”从网络上搜索到一则有关扇子的材料: 数千年来,扇子不断演变完善,种类日趋繁多。民间习惯将扇子大致归为两大类:一曰平扇(如图一),包括羽扇、绢扇、葵扇等,不能折叠;二曰折扇(如图二),即可自如敞开收叠者。在生活中,扇子有多种用途,例如……

(图一)(图二)

林涛搜索来的这则材料不完整,请你续写一句话将扇子的用途介绍得具体些。

(2)辨识执扇人(2分)博览群书的陈韵罗列出古典名著中各具风采的执扇人形象。他问大家:民间习惯称智谋之士为“摇鹅毛扇的人”。这种叫法与下列哪一位执扇人有关系呢?(填序号)

A.薛宝钗“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迎风翩跹,十分有趣。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绢扇来,向草地下来扑。”(曹雪芹《红楼梦》)B.孙悟空“执着芭蕉扇,行近山边,尽气力挥了一扇,那火焰山平平息焰,寂寂除光;又挥一扇,只闻得习习潇潇,清风微动。”(吴承恩《西游记》)

C.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施耐庵《水浒》)

D.诸葛亮“端坐车中,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羽扇招敌曰:'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聊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汝等岂堪与我对敌?'”(罗贯中《三国演义》)(3)感悟扇谚语(3分)

金门朋友也你一言我一语,介绍了不少与扇有关的民间谚语。这些扇谚通俗生动、耐人寻味。请你从下列扇谚中任选一句,简述你对这句扇谚的感悟。

①热天赠扇,雪中送炭。②扇面虽破,扇骨犹在。③葵扇棉袄,因时而用。

(4)画扇赠朋友(3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学们商定:根据古诗名句绘制几把画扇赠送给金门朋友。请你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具体描绘诗句所体现的画面。

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点评:这是一道相当成功的“综合性学习”试题,材料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热点,更可贵的是,命题的立足点在“语文学习活动”,设题点涉及到了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说明性语言表达、名著阅读、文化积累、交际能力、诗歌欣赏等,这样的题目既能有效检测考生语文能力,又能激发考生的学习兴趣。

2008 示例1:(厦门卷第13题)探究性学习:(10分)

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

(1)《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3分)

【资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资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例如右图),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资料四】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五】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 ;人们爱竹,爱它那。(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只需填序号)(2分)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A.野泉声入砚池中 B.清香移在菊花枝 C.梅梢月斜人影孤 D.空谷幽兰绝美人

(3)《竹韵》小报需要一幅插图,陈谨同学建议以吴均《山中杂诗》中的“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为题画一幅画。请你展开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将这幅画描绘出来。(3分)

[附注: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烟,此指云雾。窥,从缝隙中看。]

(4)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竹韵》小报准备增设一个新栏目,以下这则材料也将编入此栏目。请你为该栏目取一个合适的名称。(2分)前不久,《海峡周刊》刊登了台湾人杨先生在厦门创办“竹友园”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营“谈竹庄”的厦门青年刘先生还特地拜访了杨先生。他们在竹友园里赏竹、谈竹,缔结了一段竹友缘。“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两岸竹友倾心竹文化的情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点评] 这是一道很成功的“综合性学习”题,所设情境是学生熟悉的,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所选材料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所设题目既能考查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巧妙地融入地域色彩。

2010代表性题目II:[莆田卷第三部分] 综合性学习(10分)

六十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六十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我们伟大的祖国将迎来她的六十岁生日,普天同庆,举国同欢。某中学准备举行以“祝福祖国”为主题的庆祝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8.校团委会和文学社联合举办“我对祖国说句话”活动。请你抒写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或祝福之意。(2分)

19.学校即将举办大型摄影作品展,下图是小张同学准备参展的作品,拍摄的是父亲和他两代人用过的照明灯具。请认真观察并思考,从这两张照片的对比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

20.这是一段还没写好的庆祝晚会开幕词,清你根据前一句的内容,续写下句。要求:句式相同,前后内容衔接自然,字数大致相同。(5分)我们在灿烂星光下倾听时代的钟声,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亲六十华诞。

点评:本题所选材料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让学生在学习检查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教育;命题创设的情境与考查的能力点都比较适宜,也是一道比较好的“综合性学习”题。2009代表性题目II:[莆田卷] 综合性学习(10分)

音乐让不同国界、不同民族的人心灵相通,音乐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情感共鸣。生活中跳动着各色音符,让我们带着对音乐的热爱之情来完成18-20题。

18.某中学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做了一个关于音乐喜好的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统计表。从表格中,你得出什么结论?(3分)调查统计表

喜欢曲类 革命歌曲 民歌 流行歌曲 人数 11人 18人 71人

19.你班要举行“毕业晚会”,节目中二重唱《朋友》之后是独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假如你是晚会主持人,请你参考示例写几句串台词,把这两个节目连接起来。(3分)

参考示例:歌曲《我和你》与《中国话》的串台词

“我和你”都是龙的传人,我们有着一样的黄皮肤,说着一样的“中国话”。请欣赏独唱《中国话》。

20.不少同学喜欢边听音乐边读书做作业,这个现象引起同学们的热议,有支持的,有反对的。班级为此举行一次讨论会,请筒要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字数不超过60字)(4分)

点评:本题所选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命题创设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考试检测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教育;本题考查了多种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道比较好的“综合性学习”题。2008示例2:(莆田卷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10分)

在这个泪湿衣襟的初夏,汶川的震波震碎了多少人的梦想。我们流泪,我们感动,我们更在行动……为了给灾区的孩子送去力量和希望,某学校开展了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献爱心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下面是本次活动中展出的“5·12”地震后记者拍摄到的三张照片。请仔细观察,用一句话概括这些照片反映的内容。(3分)各届为灾区捐赠急需物资 医护人员安抚受伤的儿童

专家咨询团赴川 答:

(2)下面是学校宣传栏里登出的一则来自灾区的报道,请你读后写一句感言。(3分)爱的姿势(节选)

救援人员发现这位母亲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废墟的间隙,救援人员看到她以膝跪地,整个上身向上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怪异。

经过努力,救援人员小心地把埋压她的瓦砾清理开,在她的尸体下发现了一个包裹在红色带黄色小被子里、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因为有她的身体的庇护,婴儿毫发无损。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给婴儿做检查里,发现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自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用以下三个词语写一段话,向灾区的孩子送去你的安慰与鼓励。(词语顺序不拘,字数50字左右)(4分)

微笑

珍惜

坚韧不拔

答: [点评] 这也是一道比较好的“综合性学习”题,所设情境图文兼备,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所选材料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让学生在学习检查中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教育。2011【题例】(厦门卷第5题)5.探究性学习(10分)

风筝(亦称“鸢”),浸染古典诗意,装扮现代天空。为筹办新一届厦门国际风筝节,主办单位拟组织“鹭岛竞飞鸢”宣传活动,同学们准备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1)拟写“鸢节欢迎辞”(3分)

刘悦负责拟写“鸢节欢迎辞”。为凸显放风筝的魅力,他特地找来几则参考材料:

【材料一】古代诗文对放风筝的快乐情景多有描述,如宋代《武林旧事》记载“清明时节,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又如清代高鼎《村居》描绘“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材料二】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百子图》都有放风筝的生动画面。现代画家李可染也有一幅名画《牛背放风筝》(见右图),寄寓平步青云之意,表达美好祝愿。

【材料三】扶摇直上,小小的希望能悬得多高呢/细细一线,却想与整座天空拔河/上去,再上去,都快看不见了/沿著河堤,我开始拉着天空奔跑(轶名《风筝》)

【材料四】放风筝时,手牵一根线,看风筝冉冉上升,仿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起了,俯瞰尘寰,怡然自得。(梁实秋《放风筝》)

根据上面材料和你的生活感悟,探究一下:放风筝时,除了风筝,还放飞了什么?请将你探究的结果写在下面横线上,帮刘悦把“鸢节欢迎辞”拟写完整:

来吧,来吧,相约鹭岛鸢节,相约在金色的阳光下,相约在温暖的情谊里。

来吧,来吧,放飞五彩风筝,放飞,放飞。心相约,心相约,相约鹭岛鸢节,不论咫尺天涯。(2)为“鹭岛鸢联”配画(3分)擅长书法的林枫手书了一副鹭岛鸢联。班长提议,为这副对联配上图画,使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请你展开想像,将对联所体现的画面生动地描绘出来。

凤凰花开映鹭岛,风筝竞飞绘蓝天。

[注: 凤凰,此指凤凰木,系厦门市市树。树冠宽广,叶呈羽片状,花大色红。](3)宣传“鹭岛鸢节”特色(4分)

主办单位印了数百份风筝节活动安排表,要求志愿者分发时结合安排表的内容向游客简介鸢节特色。请细读下表,简要说明新一届风筝节将体现哪些特色?(至少说明三点)厦门国际风筝节活动安排表 时间 主要活动内容 ×月×日

周六 上午 开幕典礼,放飞“巨龙”风筝 海峡两岸特技风筝表演 下午 万国风筝大汇演

晚上 厦门风筝队独家表演灯光风筝 ×月×日

周日 上午 各国特技风筝空中角力

少儿风筝汇演(400名厦门儿童在风筝上自绘梦想,放飞天空)

中午 马来西亚特色风筝放飞,空降糖果小礼包

下午 万人风筝大放飞(来自厦门各行各业的数万民众参与)[点评]厦门卷的探究性学习试题以“厦门国际风筝节”作为背景材料,活动性很强,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风筝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魅力,探究意味浓厚。图文并茂,设计较为美观精巧。这道题的瑕疵是第(2)小题“将对联所体现的画面生动地描绘出来”题干表述有点含糊,若改为“……用语言生动地描绘出来”指向性会更明晰些。2011【题例】(宁德卷第二题)

二、综合性学习(10分)

4.闽东是我国著名的古廊桥之乡,一座座飞檐盖顶,杉板遮壁,造型古朴,雄伟壮观的古廊桥直架溪涧,横跨河流。飞桥如虹,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近日,学校举办“寻古风,话廊桥”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一:观廊桥 赋美名(3分)

桥的名字通常有深刻的寓意,或突显特征,或寄寓情感。请你观赏右图听古廊桥,仿照示例,给它取一个恰当的名字,并简述理由。示例:桥的名字:万安桥

命名理由:“万安”即万事平安,它寓示着来往此桥的人一路平安,表达了一种美好祝愿。

桥的名字: 命名理由: 活动二:赏廊桥 抒寄语(2分)

学校组织学生观赏廊桥,抒写寄语,请你仿照上句完成寄语。廊桥美,美在雄伟壮观,美在古朴端庄; 溪水秀。活动三:话廊桥 表心声(3分)

班里举行以“话廊桥”为主题的辩论会,辩题为“古廊桥要不要保护”。请你代表正方,针对反方的观点写一段辩词。(50字左右)

反方观点:“我方认为,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古廊桥已成为历史,没有保护的价值,完全可以用钢筋水泥桥替代它,所以没有必要加以保护。” 正方观点:

活动四:品廊桥 传文化(2分)

桥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让我们搜集有关桥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感受桥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请你写出一个有关“桥”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20字以内)[点评]宁德卷这道综合性学习试题选用闽东古廊桥作为背景材料,文化内涵丰厚。图文并茂,设计较为新颖美观。设题侧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这道题的瑕疵是“活动二”要求填写的内容是“水”,与活动主题联系不够紧密,若以“溪水秀……”作例句,仿写“廊桥美……”,会更合适些。2011【题例】(福州卷第9题)9.综合性学习(6分)

近期,海西中学开展以“话说福州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1)活动一 题写赠言

为展现福州风采,校团委要求同学们把学校编辑的《福州骄子》一书送给亲朋好友,送书前,请结合“话说福州风流人物”这一主题,在该书扉页上题一句赠言。(不必署名)(2分)赠言:(2)活动二 讴歌心灵富豪

根据下面人物事迹简介,给民营企业家曹德旺撰写一则颁奖辞(40字左右)。(4分)

曹德旺,福州(福清)人,福耀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有“中国玻璃大王”之称。2009年,他宣布捐出福耀股份的70%建立慈善基金;2010年,他向西南干旱灾区捐款2亿元;之后又捐赠4亿元修建福州图书馆。他经常说:“人活一世,就是为了给他人带来幸福。”在首届中国“心灵富豪”评选活动中,他位居中国“心灵富豪”榜第二位;今年4月,胡润中国慈善榜揭晓,曹德旺因捐献善款45.8亿元,成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

(提示:撰写颁奖词,要围绕人物事迹,用精练的语言讴歌人物的精神品质。)

颁奖词: [点评]福州卷这道题时代性强,又有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人与事。2011【题例】(漳州卷第4题)4.综合探究。(6分)

为弘扬漳州乡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傩文化”民间采风活动,请你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来吧。【 傩之源】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探究“傩”的含义。(2分)

材料一:“傩”(nuó)字的繁体字由“亻”、“堇”、“隹”三部分合成,“亻”字表示它与人事有关,“堇”是记音,“隹”就是雀,表示它与远古农耕民族对神鸟的崇拜有关。

材料二:傩神就是太阳鸟,是光明的象征,代表人间正气,故用傩祭来逐鬼除疫。

【傩之研】

(2)请概述漳州浦南古傩的特点。(2分)

漳州浦南古傩,是一项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的民俗舞蹈,流传于芗城区浦南镇。自唐末出现以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逢年过节的时候,当地百姓常举行古傩民俗活动。浦南古傩与台南南庙保安宫将爷一样,面具格外巨大;表演者不是直接把面具戴在头上,而是顶住筐顶,并用竹子支撑一尊尊将爷的骨架,所以显得体型庞大,迥异于人。2010年8月,漳州浦南古傩的民间傩舞亮相世博,引来了世人的关注。2011年2月,浦南古傩被列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目录。2011年5月,浦南古傩文化研究会申请商标注册。【傩之衍】

(3)浦南古傩文化研究会通过申请商标注册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再拟写两则保护傩文化的具体措施。(2分)

[点评]这道题分设“傩之源”、“傩之研”、“傩之衍”三个板块,既体现了漳州浦南古傩的特点,同时又体现了当前保护非文化遗产的热点问题。3.注重加强学生文化积淀,遵循母语学习规律

作为母语学科,注重加强学生文化积淀,要求学生“多读多背”,是提高学

生语文素养的“法宝”。《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语文课程标准》还在附录中列出建议背诵的50篇诗文和课外阅读的书目。关于背诵,我省自1998年莆田市参加全国中考改革起即重视背诵积累的考查,近年来各市古诗文默写都在10分以上,已成常态;由于传统语文考试不考“名著”,因此在实际语文学习中很难落实名著阅读,新课程实施后,我省中考试卷改革一直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2005年我省的考试大纲即规定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各设区市命题也在这方面做了探索。今年各设区市语文卷加强了名著阅读的考查,绝大多数设区市增加了名著阅读考查的分值,其中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卷的分值为10分,比较符合省纲的要求。

设区市 福州 厦门 宁德 莆田 泉州 漳州 龙岩 三明 南平分值 9 6 8 10 8 6 10 10 10 2010代表性题目:[福州卷] 名著阅读。(9分)

(1)一部《水浒》,凸显一个“义”字。在众好汉眼里,“义”高于一切。请例举《水浒》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义”的两个故事。(2分)

(2)虎年说虎。“景阳冈武松打虎”、“李逵沂岭杀四虎”是《水浒》中的两个精彩的打虎故事,请任选其中一个,概述故事情节。(3分)

(3)名著阅读学习小组在阅读《西游记》后,有位同学对书中主要人物这样评价:“悟空可颂,悟净可敬,悟能可气,唐僧可憎。”针对这一评价,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假设你也参加了讨论,请你在“悟能”和“唐僧”中任选一人,结合原著内容,以“我同意……”或“我不同意……”开头,谈谈你的看法。(4分)

点评:本题能力层级分明,第(1)小题考查是否了解《水浒》;第(2)小题考查是否真正读过《水浒》;第(3)小题考查是否有自己的理解,题目可以较好地检测出不同水平的考生能力。2011【题例】[莆田卷第二

(五)题]

(五)名著赏读。(10分)

15.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4分)⑪“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这句话写的是祥子拉车的情景。()

⑫米开朗琪罗面对的是怀着敌意的城市维也纳,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无人问津。()

⑬“那时正是快要收割的时候,麦子长到至少有四十英尺。我用了一个钟头才走到田地尽头。周围有一道篱笆,至少有一百二十英尺高。”这是写格列佛离开大人国时看到的情景。()⑭“火轮掣电烘烘艳,往往来来滚绣球。大圣三条如意棒,前遮后挡运机谋。”以上四句写的是哪吒与孙悟空打斗时各显神威的情景。()16.请从下面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字数100字左右。(6分)⑪请简述“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情节。

⑫请简述鲁滨孙收伏野人星期五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点评]莆田卷这道题立足于考查名著的浏览,判断题侧重于“面”的考查,“二选一”的简答题侧重于“点”的考查,难度较为适中。这道题的瑕疵是题干“名著赏读”的提法与初中名著阅读“浏览”、“积累”的定位不太吻合。

4.突出能力考查,关注过程和方法,体现课改精神

阅读教学耗时多,收益低,学生阅读能力不能有效提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这令我们反思传统的“精读”考查。传统的“精读”考查更多的是关注文章学、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而忽略学生的个性解读和创新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今年九设区市中考语文试卷重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九份语文试卷的阅读都设有开放性题目,如厦门卷第16题“评点词句”、宁德卷第14题和漳州卷第18题、南平卷第20题的“作批注”,以及三明卷第8题的“修改符号”等,这样的阅读测试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代表性题目I:[厦门卷] 阅读《春卷》一文,完成15-18题。(16分)春卷 舒婷

①春卷的普及范围是这样狭小,只有闽南人心领神会。厦门和泉州虽同属闽南,春卷体系又有不同,一直在相互较力,裁判公婆各执一词,于是各自发展得越加精美考究。

②即使在厦门工作了好几年的外地人,也未必能吃上正宗春卷。隆冬时节大街上小吃摊都有的卖,仿佛挺大众化的。A其实萝卜与萝卜须,吃起来毕竟有很大区别。

③有稀客至,北方人往往包饺子待客,而南方人就做春卷吗?也不。即使上宾有如总统,春卷却也不肯召之即来。首先要看季节,最好是春节前后。过了清明,许多种原料都走味,例如海蛎已破肚,吃起来满嘴腥。第二要有充足的时间备料。由于刀工要求特别细致,所以第三还要有好心情。当然不必像写诗那么虔诚,但至少不要失魂落魄到将手指头切下来。

④霜降以后,春卷的主力军纷纷亮相。但是,抹春卷皮的平底锅还未支起来;秋阳熙熙,小巷人家屋顶尚未晾出一簸簸海苔来。这时候的包菜尚有“骨”,熬不糜;红萝卜皱皱的,还未发育得皮亮心脆;海蛎还未接到春雨,不够肥嫩;B总之,锣鼓渐密,帘幕欲卷,嗜春卷的人食指微动,可主角绝不苟且,只待一声嘹亮。

⑤终于翡翠般的豌豆角上市了,芫荽肥头大耳,街上抹春卷皮的小摊排起了长龙。主妇们从市场回家,倾起一边身子走路--菜篮子那个重呀!⑥五花肉切成丝炒熟;豆干切成丝炒黄;包菜、大蒜、豌豆角、红萝卜、香菇、冬笋各切成丝炒熟,拌在一起,加上鲜虾仁、海蛎、扁鱼丝、豆干丝、肉丝,煸透,一起装在大锅里文火慢煨。⑦这是主题,桌上还有不少文章。

⑧春卷皮是街上买的,要摊得纸一样薄,还要柔韧,不容易破。把春卷皮摊平桌上,抹上辣酱,往一侧铺张脱水过的香菜叶,撒上絮好油酥过的海苔,将上述焖菜挤去汤水堆成长形、再撒上蒜白丝、芫荽、蛋皮、贡糖末,卷起来就是春卷,初涉此道的人往往口不停地问先怎么啦再怎么啦,延误时机,菜汁渗透皮,最后溃不成卷。孩子则由于贪心,什么都多多地加,大人只好再帮垫一张皮。因此鲁迅的文章里说厦门人吃的春卷小枕头一般。

⑨曾经到一个外地驻厦门办事处去玩。那儿几个巧媳妇雄心勃勃想偷艺,要做春卷,取出纸笔,要我一一列账备料。我如数写完,她们面面相觑,无人敢接。再去时,她们得意洋洋留我午饭,说是今天有春卷。我一看,原来是厚厚的烙饼夹豆芽菜,想想也没错,这也叫春饼,福州式的。

⑩C春卷在厦门,好比恋爱时期,面皮之嫩,如履薄冰;做工之细,犹似揣慕恋人心理;择料之精,丝毫不敢马虎,甜酸香辣莫辨,惊诧忧喜交织其中。到了泉州,进入婚娶阶段,蔬菜类炖烂是主食,虾、蛋、海蛎、扁鱼等精品却另盘装起,优越条件均陈列桌上,取舍分明,心中有数。流传到福州,已是婚后的惨淡经营,草草收兵,锅盔夹豆芽,粗饱。⑾做春卷是闽南许多家庭的传统节目(传统闽南家庭的家务多由女性承担)。小时候因为要帮忙择菜,锉萝卜丝,将大好的假期花在伺候此物真是不值,下定决心讨厌它。我大姨妈是此中高手,由她主持春卷大战,我们偷懒不得。大姨妈的“春卷情结”影响了我们,除夕晚上,我们几个孩子无一不是因为吃多了春卷而半夜起来灌醋揉肚子。⑿每每发誓,轮到我当家,再不许问津春卷。

⒀不料我公公、丈夫、儿子都是死不悔改的春卷迷。今年刚刚入冬,儿子就计较着:“妈妈,今年我又大了一岁,春卷可以吃四个吧?”丈夫含蓄,只问我要不要他帮拎菜篮子。公公寡言,但春卷上桌,他的饭量增了一倍。D只好重拾旧河山,把老节目传统下来。⒁幸亏我没有女儿。⒂可惜我没有女儿。

15.春卷好吃,却不能“召之即来”。结合文章,概括其中的原因。(3分)

16.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结合选文进行评点。(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4分)

17.作者最后庆幸“幸亏我没有女儿”,却又叹息“可惜我没有女儿”。这似乎十分矛盾,但又在情理之中,结合选文及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对此的理解。(4分)

18.在舒婷笔下,春卷是如此富有人情味。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饱含浓浓乡情和亲情的美食。

请任选以下一个情境,描绘你与亲人或朋友共享某一种美食(“春卷”除外)的情景。(要求:字数不少于50字)(5分)(1)节日里(2)饥饿时(3)游玩中

(提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有深情描述故乡美食的文章,如《端午的鸭蛋》、《春酒》)

点评:厦门卷第16题在题干上就点明“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然后要求学生“从划线的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结合选文进行评点”,命题还特别加上“提示”--可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这样的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的方法与过程”,又给予了学生思考的创新空间。代表性题目II:[三明卷] 文中两个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用规定的符号在原句上直接修改。(2分)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1)这里拥有江南保存最好、最大规模的“尚书第”明代古民居建筑群。(2)傩舞,在泰宁鼓乐铿锵、激情奔放地跳了大约1200年左右。点评:“病句修改”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考查的重点应该是在修改能力方面,而非病句知识或病句辨析方面。三明卷的病句修改题较好地体现出新课程考试突出能力考查的优点。

5.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文化熏陶,展现人文学科魅力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应关注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文化熏陶,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发挥语文学科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今年各设区市语文中考命题克服了前两年的选材资源枯竭的困境,筛选出不少文质兼美、反映地方特色的阅读文章(段),如厦门卷第五大题选本土著名作家舒婷散文《春卷》;宁德第(四)大题阅读文章介绍《神奇的福鼎白茶》;泉州卷第(二)大题阅读文段为介绍南安全国重点文物--《蔡资深古民居群》;漳州第三大题阅读文章为“诏安书画之乡”; 龙岩卷第1题文段为介绍入选“口头文化遗产”的龙岩“采茶灯”;三明卷第(二)大题阅读文段介绍泰宁古城、地质公园等,这些文章(段)让考生在紧张的答题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丽,又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这样的试题让学生感到亲切、有吸引力,有益于学生考出水平。

代表性题目I:[泉州卷] 阅读《蔡资深古民居群》一文,完成9-11题。(9分)

蔡氏古民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地处南安官桥镇,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完工于宣统三年,历时近50年。现存汉式古建筑16座,有序地分布在15300平方米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米,南北通宽100多米。轴线取南偏西五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实为闽南地区最佳朝向。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布局严整,设计独特,精工巧饰,远远望去,就像整齐精致的城郭,红墙碧瓦,蕴秀其中,那屋顶连成一片,似海浪汹涌起伏。

古民居的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上铺红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座座雕梁画栋,装饰着精美的木雕、泥灰雕、砖雕、石雕,细腻逼真,富有立体感。门墙厅堂书画点缀,施色有墨、彩、金、素,色彩斑斓,富丽堂皇;篆、隶、行、楷各具韵味;雕琢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故事、山水人物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匾额如书卷、扇、菱,别具一格。门窗圆、拱、菱、方,形式多样,窗棂镌花刻鸟,千姿百态,装饰巧妙。

建筑群体中12座主体民居面积适中,布局规整。东部七座成一排两列组合,由南向北纵深,前后平行;山墙之间留有约两米宽的防火通道,笔直贯穿,透视感极强。西部四座成两排组合。其中一座在整个建筑群体中布局最为完整,功能齐全:东西两侧各设院门,入内是一宽大石庭,庭北正屋两进,并东西护厝,大门居中,额书“莆阳世胄”;庭南有倒一列,俗称“花向”,为佣仆所居。整座建筑占地1250平方米,规模不算最大,但轴线完全对称,等级分明,十分庄严。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举世罕见,它既突出闽南建筑工艺特色,又融入西方建筑风格,极具艺术观赏性和社会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蔡氏古民居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1977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行六人专程到此考察,迪安博士说:“如此壮观的古民居建筑群,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家郑孝燮对此直呼“真是相见恨晚啊!”(摘自《泉州古厝》有删改)

9.蔡氏古民居群的总体特征是什么?(3)

10.文末引用两位专家的赞语有何作用?(3分)

11.下面对文章写法的分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3分)A.以“总--分--总”的方式结构文章,分说部分先介绍古民居群主体建筑的装饰

特色,再介绍12座主体民居的规整布局。

B.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有机结合,使说明的内容既全面又重点突出。C.说明方法灵活多样,如文中画线句,分别采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语言非常平实,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不少。点评:本篇阅读选文受到评价组的赞扬,认为地方特色浓郁;但第11题的命制受到质疑,认为题目选项不够严密,且有模仿高考题目之嫌。代表性题目II:[宁德卷]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20--21题。(8分)神奇的福鼎白茶

①白茶属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福鼎白茶以其神奇的特点在中国白茶中出类拔萃,深受人们的喜爱。

②福鼎有适合白茶生长的独特环境。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为原料茶的福鼎白茶种植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5℃左右,年降水量约1669.5mm,年相对湿度80%,山区平均无霜期228天。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白茶的生长。福鼎市濒临海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除了滨海一带有少数的低山平地外,大多海拔在500--800米之间,有的乃至1000米之上。太姥山就分布在境内的西南部。这种独特的地势有利于海洋暖湿气流进入。千百年来,经过风化腐蚀,形成了很适合白茶生长的红壤、黄壤、紫色土和冲激土。这种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得福鼎白茶与其他地方的白茶相比,具有香气清高、毫香持久、鲜醇嫩爽等优良品质。③福鼎白茶制作工艺自然高超。它的制作讲究“自然萎凋,不炒不揉”。一般来说,绿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制作中要经过采摘、炒青、揉捻、干燥等过程。红茶要经过完整的发酵,制作过程包括采摘、萎凋、揉捻等,但没有炒青这道工序。白茶的制作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作工序优点,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主,通过除梗、去片、蜡叶、红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干,待水分为4-5%时,趁热装箱。由于制作过程讲究天然,以最少的工序进行加工,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因制作工艺自然高超,今年5月份,福鼎白茶的制作工艺已光荣入选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④福鼎白茶还有特别的营养成分。除了含有茶类所具有的茶多酚,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活性酶和多种氨基酸。

⑤现在,神奇的福鼎白茶已成为我市的一个品牌,走进世博会,走进联合国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的美名将盛传天下!

20.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福鼎白茶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1.请你从说明语言和说明方法两方面分析第②段“年平均气温18.5℃左右,年降水量约1669.5mm,”这句话的表达效果。(5分)

点评:本篇阅读选文地方特色浓郁,文体特征鲜明,所设两个题目的考点清晰、准确。

6.2011年中考作文试题充分体现了“开放而有度”的作文命题理念。一方面努力为学生提供较为宽阔的展示个性、开放创新的平台。作文试题绝大多数能够贴近生活,力求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符合《课标》“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等要求。龙岩、厦门、漳州、宁德、三明等市都采用“二选一”的形式,讲究两道作文题的合理搭配,以期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另一方面也适当加强了题目限制与文体限制。由于前几年“话题作文、文体不限”的作文命题形式盛行,导致作文教学放任自流,“四不像作文” 大量出现。为了纠正这种现象,引导作文教学重视常规训练,各设区市作文命题加强了题目限制与文体限制。福州、莆田和南平都是一道命题作文,龙岩两道作文都是命题作文,厦门、宁德和三明都是一道命题作文和一道半命题作文,漳州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和一道材料作文。有些市的作文试题明确限定了文体,例如莆田卷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泉州卷要求“或叙事,或议论”;龙岩卷第一道作文要求“写一篇记叙文”,第二道作文要求“写一篇议论文”。其他市的作文题虽没有明确规定文体,但题目本身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文体倾向。【题例】(福州卷第23题)化解生活难题,跨越学习高度,迎接机遇挑战,架设心灵桥梁,独辟创新蹊径,领略人生风景,常常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不懈努力。少走一步,也许功亏一篑;再走一步,可能柳暗花明。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字数不少于600。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点评]福州卷借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的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作为作文题,其用意在于遏制猜题、押题、套题,引导教师重视并善于利用教材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题例】(泉州卷第18题)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不仅仅是标点符号,它们各自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就所感悟到的意思,结合生活经历,或叙事,或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规范。

[点评]泉州卷借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引发学生遐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各个层面的考生都有发挥的空间。作文要求“或叙事,或议论”,增强了文体意识。另外,“文体自选、规范”要求中的“规范”提得好,具有良好的教学导向性。

二、(2010年)试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作文命题既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又要防止“套文”,这使作文命题“难上加难”。今年作文命题出现“倦怠”现象,九份语文卷的作文乏善可陈。“记忆深处”、“考验”、“最美好的时光”、“ 第一次 ” 等题目有陈题之嫌;“漫步 ”、“走过 ”等题目有成人化之嫌;“打开一扇窗”、“你让我如此美丽”和“有一种美丽叫互助”有抒情化的散文倾向。

2.早在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通知(教基〔2000〕10号)”中就明确要求阅读应“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阅读题目不宜“肢解”文章或拓展太多,这已经形成共识,但今年一些设区市的阅读命题仍出现“考点琐细、考点交叉”的现象:如阅读《那一条紫花布帘》,所设五道题目,有三道都是语言品味题:阅读《今天你“低碳”了吗》,所设四道题,两道考“说明方法”。

3. 命题规范仍需加强。绝大部分设区市语文卷的排版都较往年规范,仅龙

岩卷只有4码,排版显得过于紧密,不利于考生读卷;个别设区市命题的题干表述不够严密、简练,易造成考生理解障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文作为主观性强烈的学科,试卷的参考答案更要体现出规范性、严谨性,今年一些设区市的参考答案显得比较粗疏,经不起推敲。

三、学生学习问题

福州、厦门、莆田、泉州、三明、南平六设区市对考生答题情况的数据分析比较翔实,下面以福州、厦门、莆田、泉州、三明五设区市的数据对学生答题情况作定量定性分析:

五设区市语文中考卷各大块得分率情况表(注:“积累与运用”含名著)设区市 福州 厦门 莆田 泉州 三明 积累与运用 64.05 66.57 63.75 74.47 70.2 文言文 74.29 56.4 55 60.1 44.13 现代文 52.52 52.21 65.65 57.7 63.31 写作 69.54 70.77 65.9 78 73.55

从表中可以看出:福州、厦门、泉州卷得分率最低的是现代文阅读;莆田、三明卷得分率最低的是文言文阅读;总体比较,语基和写作的得分率高过阅读,这说明阅读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的“瓶颈”。具体而言,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以下问题:

1.阅读习惯不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而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甚至只从文章中摘抄答案。

2.阅读能力较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概念化、平面化倾向,充分暴露出学生文化积淀的薄弱--缺乏足够的阅读背景;学生对文章缺乏整体把握的能力,不会结合语境品味语言,不会具体地综合分析,答案“走江湖”。3.语言表达有待提高:一般考生作答流于粗疏,表达不够准确;少部分考生甚至无法自然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语病严重。4.文言文基础需要夯实: 2010年莆田、三明卷得分率最低的是文言文阅读;厦门、泉州卷文言得分则是全卷“次低”;宁德、漳州、龙岩、南平等卷都反映文言文阅读得分低于预期(宁德卷文言文得分率为61%、漳州卷仅为43.6%、龙岩卷为55%、南平卷为54%)。统观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的考查是最具基础性的,但文言文的成绩却是差强人意,这警示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基础的夯实。

九设区市的作文成绩不具备可比性,但作文作为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各设区市对作文考查的思考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

1.“话题作文”与“文体不限”的作文要求造成“套文”现象、文体“四不象”,学生作文表达杂乱无章,写不出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或散文。2.作文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叙事能力。相当多的学生只会平铺直叙,没有详略;不会描写,缺乏细节。

3.作文风气不正,追求文采华美,内容空泛,缺乏真情实感。4.作文的常规训练不足,语言积累不够,作文修改不落实。

四、教学建议

1.正确发挥试卷的导向功能。考试是一个不断改革前进的过程,考试自身也需要不断完善。因此,决不能片面、肤浅地跟着考试走,更不能考什么,就教什么,而是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理念,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把新理念、新标准落实到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所在,学生答卷中存在的年年相似的问题才可能得到最终的解决。

2.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要重视课文教学,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尤其要落实好初中文言文教学。2010年莆田、三明卷得分率最低的是文言文阅读,这应该引起文言文教学的反思。初中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一定的文言文积累是不可缺少的;文言文教学既要重视“言”的讲解,也要有“文”的精彩,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祖国传统文学的魅力。

3.重视阅读训练,努力提高阅读题的得分率。重视阅读训练要标本兼治,治“标”的重点在主观题表达的规范训练(是“规范”而非“标准”);治“本”之法在大量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提高语文水平只能是空话,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略读”,课外要做到让学生“精做题,多读书”,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的名著。

4.作文要加强常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初中生对生活的认识水平。文章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作者的认知水平,优秀作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善于捕捉生活中隐含深刻意义的东西,并能进行深入的思考,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东西,才是我们最值得追求的写作态度。初中生习作,应当倡导生活化、真实化,那些缺乏生活基础的无病呻吟,是不会受欢迎的。

第二篇: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色

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色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可喜的是,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语文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本真的精彩。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如何回归本色,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思考的课题。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王崧舟老师说过“生本课堂就是成全学生,成全生命。唯有真正为了师生生命的发展,以生命促成生命,并最终成全师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才是我心目中的生本课堂。”生本课堂是美丽的,因为蕴含着数不尽的教育智慧而美丽,因为学生的成长而美丽,更因为真实而美丽。在课堂中师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学习中,共同享受学习的快乐。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课程,所以在课堂中 应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的最佳平衡点,追寻语文的本真状态,在阅读过程中建立多维对话,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大胆交流阅读的感悟。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番茄太阳》以及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桂花雨》、闫学老师的《纸船》还有低年级的《最大的书》、《三个儿子》等课,都凸显了以读为本,追求读中感悟,没有气势恢宏的语言,没有繁琐细腻的设计,展示了低碳课堂另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美丽!于老师说过,“书忌耳传”,“文贵自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读明白了,才能“文意自得”,“豁然贯通”。在教学中,品读文本应把握文章的主旨,关键是要深入文本推敲词句,赏析感悟,引领学生一遍一遍在语言文字中潜心涵咏,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使内心的感受丰富充盈,使阅读变得生动鲜活。于老师的课平稳扎实,自然谦和,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力求做到教学无痕,深入浅出,留足时间给学生读写,独具匠心的点评教会学生学习,简约的给予带给学生丰盈的收获。老师重视与学生对话呵护学情,与作者对话唤醒学情,与资源对话丰富学情。在《番茄太阳》疑问的教学中,他自始至终抓住“作者在对你说什么”、“有怎样的情感和心情”作为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心灵深处的切入点,从第一小节体会作者“心情灰暗无比”与末一小节作者的心情“阳光温暖”作对比,引发对改变原因的探究作为理解全文的金钥匙,使对话很好的发挥了唤醒学情的重要作用。另外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读书可以由教师示范,写字可以由老师示范,批注可以由老师示范,写回信也可以由老师示范,使教学的痕迹淡出,行云流 水,水到渠成。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一直在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学习体会,写字的体会,朗读的体会,写作的体会,教给学生“字是练出来的,书是读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带给我们很深的启示。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第三篇:追寻本真的语文教学(范文模版)

追寻本真的语文教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0-05-14 13:32:20

泗阳县工人子女学校 王天平

每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期望自己的工作能日渐前进,不断追求教学的本真,受到学生的肯定。作为重点学科的语文,教师更应该不断努力,充分挖掘潜能,让每位学生学好语文,更好的服务其它学科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的需要。

一、“心中有本”是追寻本真的语文教学的前提

“心中有本”中的“本”,是指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课本。

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教师备课的指南。教师要整体领会新课标精神,全面了解教学的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和编排的体系、各教学阶段的双基教学法等,从整体上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可将教学全过程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之下,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重复性。减少无效劳动,使教学有向、有序、有法。

“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材是教书的根本,也是学生的读本。教师教书,吃透教材是关键,也是评议教学的第一要义。

二、“目中有人”是追寻本真的语文教学的关键

观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倡关注“人”的发展更显重要。要想真正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教师就需要“心中有人”,认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潜在性和差异性,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的“要我学”为主动进行的“我要学”。

2.发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语文教育要唤醒学生的潜意识,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积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质疑问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

3.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个性,作为语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认清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正如柳斌同志指出:“无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差异,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刀切和一锅煮的方法,必然会造成死气沉沉的局面,不利于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其后果不是教育的成功,而是教育的失败。”

4.追求教学过程和谐化。《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有效的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有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师生要相互尊重、信任、协调、促进,让学生平等参与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三、“手中有法”是追寻本真的语文教学的途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教课方法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当前,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和方法,二是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方法,三是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和反馈的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必须遵循如下原则:第一,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密切结合为基本特征,实行师与生的合作教学。第二,教学方法要落实语文基本训练,以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目标,教学方法为提高效率服务。第三,教学方法应重视非智力因素为教学的动力,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第四,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必须综合运用,追求教学效果最优化。诚如巴班斯基所说:“我们对各种教学法性能的研究,可以又一次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地使用各种方法”。第五,老师选用教学法,要“博采众长,以我为主”,创造性地实现“我以我法上讲台”,在教学方法使用中体现“我的风格”,是为“这一堂课的这一法”。

第四篇: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本质

这几年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名目繁多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然而,静心思忖,便会发现浮华背后的浅薄,热闹背后的躁动。现今的语文教学的现状仍是不尽如人意的,语文仍被赋予各种各样的其他任务,有太多的任务需要语文教师去完成,越教越复杂,越教越迷惘。语文已经丧失了它的本质。

那么,语文教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读书,研究学问,表情达意。

这一过程应遵循“以个体为主线,语言为支点,思维为桥梁,文本为起点,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终点。”的原则。它包含语言教学、思维教学、个性发展教学三部曲。例如拿起文本,首先应架起语言支点,然后探究蕴涵语言支点内部的思维意义,并以此为桥梁,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然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仍像幽灵一样困扰着当前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的功利心理过重,片面追求高分数或为一时的掌声、赞誉,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兴趣、习惯的培养,淡化了“原生态”的语文教学——读书(于永正语),使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因此我认为应淡化语文课堂的功利心理,凸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努力实现语文学科特点的价值回归。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人文性,忽略工具性,偏于人文内涵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运用。有的实验教师为了体现 人文性,一味追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收益,在教学活动中过多地挖掘课文、字词的人文内涵,忽视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忽略了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教学。

2、着眼学生考卷上的得失,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偏重语音、文字及所构成的词句、语段、篇章等语文物质形式上的训练。

3、语文课堂上的“中央集权制”。现在,我们很多教师为了取得试卷上的胜利,嘴里高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敢把课堂放手交给学生,不辞辛苦,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把45分钟据为己有,唯恐讲得不透不细,本应该是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完全被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所代替,教师不是引导学生亲历思维活动的过程,只是告知孩子们思维的结果。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应该读的课文没有读懂,更谈不上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了。

鉴于语文课堂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以为,要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价值回归,在语文教学中凸现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淡化、摈弃语文教学中浓重的功利心理,认清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认真体会和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要认为“语文课只是语文课而已,它上演的是阳春白雪,是与生活毫不相干的故事,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东西不能教”,恰恰相反,我们应依托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我们不能再“奉教材为圣经”,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在各种场 合学语文、用语文、教语文的意识。要知道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要致力于文本生活化、课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践,让语文课程贴近社会,走进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把语文课堂知识切实转化为学生的生活能力。

其次,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多元性、个性化教育,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着力语文综合素养的实现。要注意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梦想、憧憬和向往,让学生充满幻想,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充满向上的激情,才能热爱阅读,并进而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以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而且在第一、二学段分别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的目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培植了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培养阅读习惯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习惯决定着阅读的品位、能力和质量。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我们教师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开拓者,“让读书成为习惯”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向广大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淡化心底的功利性思想,着眼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技巧,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中思考、感悟,引导学 生亲历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体验思维成功的喜悦,静静地滋养、陶冶情操,进而进行创新。

再次,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注意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真诚地适时适度评价、激励学生。

现代研究表明,科学的理性与逻辑,需要人文的情意滋润和直觉、体验的辅翼,而人文需要理性之光的照耀。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认为:在语文教学的一系列平衡中,更本质的是知识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教育的平衡。科学性(工具性)体现了一个“真”字,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性体现了一个“善”字,人文是“为人之道”。只有两者的水乳交融,才是新课程语文理想课堂的诗境。要实现两者的水乳交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我们语文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友,平等交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运用科学的、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激励他们,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总之,我们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语文课程新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淡化语文教学的功利心理,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让学生进一步读书,研究学问,表情达意。

第五篇:语文的本质是什么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吴永军教授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主张”,有的是业已存在并得到大家关注的,有的则是为了“标新立异”而特别提出的。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至少有“简单语文”与“深度语文” 之说(与论争),有情境语文、情智语文、诗意(化)语文、智慧语文、本色语文等等主张,不一而足。其实,这些种种主张背后的实质是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性质所做的独特解读。而这种独特的解读背后又是对“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认识; 而“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背后又涉及到整个基础教育必须要回答的“我们究竟要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这一根本问题。本讲座就将围绕这些问题来逐一展开。先看看各种主张和观点:有些观点似乎更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如:“简单语文”主张“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倡简”强调从本质上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就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多读多写。“务本”就是紧紧抓住语文的本体及文本。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文本”就是教师要钻研文本,还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求实就是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有度就是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另外,多媒体、表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多媒体助读。

当然,“简单语文”也很强调人文性,如国标本苏教版的选文很多都是散发出浓郁“人文性”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例如:它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它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难易适度,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另外,他们认为,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有些又似乎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如深度语文、情智语文、诗意语文等。就“深度语文”而言,强调对于文本多角度、多元化、创新化的深度解读与挖掘,强调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与互动;注重课堂的“文化含量”(思想力量)和“思维含量”(思维深度),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力求“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钱理群语)。窦桂梅的教学案例《秋天的怀念》、《晏子使楚》、《游园不值》、《清平乐村居》《珍珠鸟》等充分反映了这一主张。当然,“深度语文”也很重视“工具性”,如窦桂梅的教学案例中的引导学生读书,换词训练,从“古文”中概括成语,古文、现代文对照帮学生积累等无一不是“工具性”的体现。情智语文、诗意(化)语文、智慧语文等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也都试图关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但似乎更偏重人文性。如“诗意语文”强调通过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涵咏浸润,感悟熏陶,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这似乎在更深层面上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今天常讲的“诗意”、“诗意地栖居”可能来源于德国宗教诗人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在阐述这一观点时认为,诗意地栖居就是保持慈爱与人心的同在。“诗”一词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来使用(所谓“本体论”是指就“诗本身”而言或就其本质而言,即“诗”原本用来干什么的),指人通过语言的诗化活动来显示意义的目的行为。通俗讲,世界本身是荒芜的,诗的活动就是一种赋予世界予意义的活动。l 也就是说,“诗”表达了人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对于可能生活、理想世界的不懈追求,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它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给定的现实、永远向着可能性迈进的创造性活动。因此,诗意语文就其实质是强调语文教学的创造、灵性(灵动)、美、德性,由此为儿童“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上述种种主张,其实质除了对语文性质的不同理解以外,同时,又是对“语文究竟应当教给孩子们些什么”,也即“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不同看法(小学教育是奠基教育、打基础的教育——但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基础,却历来有争论)。笔者认为,上述种种主张并不必然构成矛盾,完全可视为语文教学的不同特色或风格,关键看学生的发展。语文课标关于语文性质的表述以及笔者关于“语文基础”的看法似乎可以消解这些争论。

二、如何理解语文的实质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历来有争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问题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并且还将继续争论下去的重大问题,它决定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对许多基本问题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对此有明确的认识。l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目前指导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最权威、最具法规性的观点,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执行。问题是:如何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及其统一,这是问题的关键。

(一)关于工具性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性质的问题上,“工具论”占有主导地位。“三老”——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是“工具论”的代表人物。叶老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他学科的工具(基础),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终级目标)。叶老认为:国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他一直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基于“三老”的工具论,语文本质上不是一门知识课,而是一门技能课,一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课。在“工具论”基础上,“三老”强调,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听说读写方面培养技能,形成习惯,使技能训练形成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吕老强调,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应当“讲为练服务,不能练为讲服务”。基于“工具论”,许多人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虽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况且,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等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共同属性,而不是语文赖以同这些学科区别开来的属性。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为归宿。关于“工具论”也有不同理解,一种意见认为,语文是交际工具,语文课要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培养训练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种意见认为,语文既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必须指出:语文这个工具在用来交流思想感情时,是负载文化知识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由此决定语文的基本教学目的,即在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进行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关于人文性

关于“人文性”,学界也存有很多争论。就哲学意义上讲,一般认为,“人文”包含“人”和“文”,前者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涉及我们究竟给学生什么样的基础),后者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往往是“人文学科”)。由于作为人文的第一方面的“人”的理念是更重要、更基本的方面,因此,为了强调这更重要的方面,人们有了“人文精神”的说法,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的精神。l 那么,语文的“人文性”又指的是什么呢?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至少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体现人文之“文”(教化之义),即强调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具体讲就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即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注意体验中国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简言之,培养“民族的认同”;

第二,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特别是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

第三,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人文性的含义,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比较好理解。笔者认为,所谓“统一”即两者内在地融合于“语文”一体,是语文根本性质的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两方,我们不能机械地脱离了一方去谈另一方,因为没有脱离了人文性的单纯的工具性,也没有脱离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以这样的观点来观照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存在着脱离人文性来追求工具性和脱离工具性来追求人文性的倾向。前者主要表现在狭隘的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上,这是过去很长时期乃至现在语文教学的“固疾”。作为“工具”来讲,适当的语言文字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何来“出口成章”、“下笔如神”?但是,我们反对的是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缺乏人文性的训练,即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它是毫无价值的。后者则是近几年来在语文新理念指导下出现的“偏差”(不是理念本身问题,而是实践问题)。由于要体现人文性,特别是体现对学生自由以及独特性、差异性的尊重,课堂上“你好、他好、大家好”的“随意性”比较突出,没有了适度的规范化训练,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受到影响。l 实际上,套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们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而“有价值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有价值的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有价值”必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下载科学研究考试 追寻语文教学本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研究考试 追寻语文教学本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追寻诗意的语文

    追寻诗意的语文 [摘要] 全国特级教师景洪春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应该具有诗意和美感,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什么时候教育丧失了诗意和美感,失去了愉悦人性的魅力和滋养人性的功......

    公务员考试的本质

    公务员考试的本质 华图政育 司培元 本质是指基本的、根本的性质,是一事物成其为自身、有别于其它物的固有属性,明晰事物的本质对于准确把握该事物、推动其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语文教学反思-追寻生命课堂[五篇]

    语文教学反思-追寻生命课堂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

    2008年材料科学研究方法考试试题答案

    北京化工大学2007——2008学年 第 2 学期 《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特征X射线谱:当入射波增大到与阳极靶相适应的强度时,会在连续谱......

    教学本质探究

    教学本质探究 教学本质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核心问题。概括和回顾近30年有关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几种典型的教学本质观,并从方法论的高度反思,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对于......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不是一回事。语文的本质确定的是“语文本身是什么”,其外延界定了它是母语教学课程这一学科特性,其内涵则由语文的人文......

    追寻美好的语文生活

    追寻美好的语文生活 余国良 大千世界,生活丰富多彩,人们都在这多彩的生活中追寻适合自己的生活;我是语文教师,也在追寻;不过,我追寻的是美好的使我迷恋的滋润我成长的语文生活。......

    《追寻李白》 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 【教材分析】 本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意在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