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
上饶县兴园学校 作者:陈飞娟
愉快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课堂教学和愉快教学法两重性质。编辑本段特点
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
这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本身的一个特点,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旨在调动全体同学的内在学习动力。②学生的注意必须指向同一方面
这是相对教学内容而说的,在同一节课内(除复式班外)相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学习相同的内容。③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
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调”就是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内在动力”就是学生的“学”起主体作用,主体的内在动力要以主导的意图为方向。也就是说,没有以主导意图为方向调动主体的内在动力的都不是愉快教学法。④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仍然不是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的正确运用,至少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愉快教学法。编辑本段愉快教学技巧
愉快教学是个大概念。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属于愉快教学。
1、游戏,是最受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在语文课中常用的游戏,就有“套圈答题”、“抽签背诗”、“找朋友”等100多种,效果很佳。
2、想象引导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有位教师在上作文课时,让学生听一首乐曲《森林里的动物》,伴随着节奏,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象,模仿动物,做起各种动作来:有的做大象,移动着沉稳的步子甩着长鼻子;有的学熊猫,四脚朝天,迟钝地嬉戏皮球;有的扮猴子,搔着耳朵,眨着眼睛,爬来爬去„„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些动物的不同神态和动作写下来,学生兴致勃勃,写的文章妙趣横生。
3.动态的图片式: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图片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图片在儿童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它能帮助儿童巩固关于他们已知事物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了解周围环境的越来越多的事物与现象。图片是发展语言、思维、记忆和想象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使一些课本中的静止画面活动起来。这种静态教材动态教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十分集中,而且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境表演式: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受到形象化的感染,既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心理特征。例如,一位教师以《唐老鸭和米老鼠过生日》为题设计了一堂说话课,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唐老鸭和米老鼠过生日那天,唐老鸭打扮得漂漂亮亮,走出家门。瞧,他来了!(教师出示唐老鸭的塑料模型,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指导儿童观察唐老鸭的头部、身子和脚,练习连贯地说话)他为什么这样高兴呢?因为他要去给米老鼠送生日礼物(在欢快的乐曲声中,让儿童模仿唐老鸭高兴的神态和走路的样子)。米老鼠也穿着节目的盛装,出门迎接唐老鸭(教师出示米老鼠的塑料模型,要求儿童仿照前面教给的方法口述米老鼠的样子)。他俩见面后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儿童想象,自编情节说话,并表演对话的情景)?米老鼠请唐老鸭进层去,一同过生日。他们进屋以后会做些什么呢(教师进一步引导儿童补充故事情节,练习说话)?生日这一天,这对好朋友多欢乐,互相祝贺,表演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节目(让儿童边说话边自由编演动作,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5.故事感染式:一位教师给五年级上体育课,教材规定的内容是:①投掷沙包;②障碍跑游戏。他以语文课《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为基本内容,设计了一堂有故事情节的体育课,分为“踊跃参军→苦练杀敌本领→舍身炸暗堡→欢庆隆化解放”四个步骤进行。结果,这堂课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不但达到了体育教学的要求,而且加强了与思想品德教育、语文、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横向联系。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虽然这句话比较夸张,但生动的故事确实令人终生难忘。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之中,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
6.动物操作式: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动手的作用,使训练的形式多样化。一是剪贴作文,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图画剪下来,或者利用彩色纸、绒布、树叶等材料,剪贴成树木花草、小动物、玩具或人物等图样,然后根据图意作文;二是拼图作文,让学生用几何基本图形,拼接成精巧的图案,并展开联想,练习写作文片断;三是摄影作文,让学生自己动手摄影,人物照、生活照、风景照都可成为作文的题材。又如在手工劳动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树根、石块、竹片、木屑、蛋壳、布条等材料,根据他们的形状、色彩、大小、纹理、质地,加上自己的丰富想象,或剪贴或雕刻,或拼接,或组合,制作成一件件充满童趣的工艺作品,让学生快快乐乐学知识,于玩乐游戏中长才干。
7.讨论探究式:讨论探究式即教师围绕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获得完善的解决;或者提出多种解答方案而后通过集中思维,筛选出最佳的答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求异、求活,鼓励创新。
所以当我们面对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还是少点埋怨、苛责,多在提高学习兴趣上,认真钻研教学理论上动些脑筋,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篇:“寓教于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川
◎孔中亚
“寓教于乐”是古代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在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同样也有借鉴作用。笔者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在这里,着重谈谈如何寓语文教学于乐趣之中,即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提高个人修养,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如何做到“寓教于乐”,笔者主要从兴趣、情感、审美等三个方面来阐释。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做到“寓教于乐”的前提条件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探索、实验,从而获得知识。巴普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会产生力量和智慧。这样,他做事的时候,就会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时,通过适时的引导,他的行为也就会从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寓教于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前提,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兴趣,其潜能才能得以发挥,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语文老师来说,只要用心去做,是很容易做到的。如在教老舍的《想北平》这篇课文时,由于这篇文章写作背景和现在的生活差异很大,老舍先生的生活阅历和现代学生的生活经历差异则更大,所以如何让学生尽快走入文本,了解作者,获得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成为关键问题。可以这样入手,《想北平》这篇文章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故土情结,表达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诗词中表达思乡这一主题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或是近代台湾乡土作家余光中的一些作品。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就会打上浓浓的乡土情结。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老舍作为一个文学大家,远离故土。那么,在他的心中,他的故乡应该是怎么的呢?他对故乡的思念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再让学生在作品中去寻找老舍先生的那颗思乡的心,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获得知识。
二、引发情感共鸣,是做到“寓教于乐”的必要条件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高中语文的教学,应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重视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只有其情感得以激发,才能真正地走入文本,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实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寓教于乐”。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是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而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也指出“扎实的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感状态而达到的。”这一切都说明一个问题: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在苏教版高中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文本中,90%的文本离不开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如在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史铁生关于母亲的一段文字:“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诉所有长大了的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一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一段文字,应让学生反复诵读、体悟。这样,学生自会体会到史铁生那深入骨髓的痛苦,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再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的最后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虽然,时代不同,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但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此种物是人非的悲痛是大家都能体验到的,自然就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也就会真正地进入文本,走入作者,获得情感熏陶。“寓教于乐”也进一步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验。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寓教于乐”的任务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多数是古今中外的精华文章,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艺术美等于一炉。语文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其任务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关注美好的事物,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标准、审美能力。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人以清丽的词乐、和谐的旋律、善于变换的意境,紧紧围绕着“春、江、花、月、夜”描绘出一幅感人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授这首诗歌时,就应该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这首诗歌的“意境美”,王国维说过“词以境界为上”,而这首词就给我们创造出一种迷离恍惚,深邃优美的美学境界。那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就应该精选音乐、图画。让学生在优美而又朦胧的画面中,在优雅的音乐中,随着作者的脚步,步入文本,去体验那亦虚亦实的意境美。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只有不断地运用“寓教于乐”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篇:语文教学如何寓教于乐
语文教学如何寓教于乐
古语有云:“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今人亦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明确认识到:只有充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应时应景地运用情境导学教师应时应景地情境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起来了。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
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锺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激发出神秘的魅力,引领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我在教学《狼》一文
时,我让学生闭上跟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
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深林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
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
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
知道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在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了眼睛,随后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课文:
“有个屠户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取
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培养自身的亲和力所谓教师教学中的亲和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给予学生一种潜在的向心力、感染力。这种力量,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这种力量,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近祥和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亲和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用心理学的理论推
断,学生学习激情的调动与学生学习兴趣关系紧要。爱因斯坦说
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这就取决于教师的亲和力了。就正如一个出色的相声演员,不
见其人,先闻其声;不听其声,先见其容。还不等他举手投足,令人捧腹的戏剧效果已让观众入胜了。那笑容可掬的背后,蕴涵的不就是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吗?
三、帮助学生养成“期待视野”,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论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文体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
赏水平。在具体的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要想充
分发挥学生文学鉴赏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中学生的文学鉴
赏能力,我认为,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是我们语文教
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一、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世
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第二、要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中学生记忆
力旺盛,思维敏捷,要广泛涉猎知识,不仅要学好必修的所有课
程,而且还要懂得所修课程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诸如天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第三、要让学生体验生活,提高他们的情感
感知力和体验力。学生拥有了广阔的“期待视野”,并不意味着他
们就具备了文学鉴赏的能力。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还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去唤起学生的期待视野。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
高超的组织课堂能力,驾驭教材能力和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特
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用自己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
四、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就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
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并且认为:“当一个
人不仅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
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
在培养学生成功感时,要善于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
一次考试成绩的下降,并不等于失败。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再
次表现的机会,直到取得成功,学生就会始终保持必胜的“补偿
心理”的做法。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哪怕是取得微小的进步,也往往能刺激其成就动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
说:“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五、细细体味教材中蕴藉的情感意味苏教版语文八(下)教材选用了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
《窗》。这篇文章写了两个身患重病的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灵。
靠窗病人心地善良,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不靠窗的病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冷酷无情、见死不救。其间一连串的心理变化描写:“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欣赏到
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他凭什么要占据
窗口那张床位呢?”……形象地反映出其灵魂的丑恶。特别是小说的最后,作者以“他看到得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这极为凝练的一句话。写不靠窗的病人梦寐以求、费尽心思的追寻结果,戛然
而止,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灵的力量,令人沉思断想,回味无穷。教师备课时,应深入钻研教材,看清文章的来龙去脉。这样的话,在具体教学中就能言简意赅,抓住要领,深入分析,游刃
有余。学生才能随你的“刀刃”在课堂里活跃地畅游。此外,了
解文章后还应该回味静思,联系自己的生活所见所感,融合作者的构思来体昧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要进入角色。这样无
声文字可以变成教师口中有声语言,笔下优美的域卷。使教师如
见其人,如阊其声,如临其境。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也就是学
生学习迸发兴趣的火花,产生更高的求知欲的时候。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带着兴趣学习,学有所成。
金盆圩中学:陈玉洁
第四篇:浅谈如何做到在语文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
浅谈如何做到在语文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
对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来说,语文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都要靠规范、准确、鲜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笔者结合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活动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放在学校的重要位置上,统一思想认识,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通过对《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不仅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方面的要求,更是开展学校德育及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在需要。为此,我校建立健全了语言文字工作网络,成立了由校长办公室、教导处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规划;教导主任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学校不仅具有语言文字的专门工作计划和总结,而且各学科的工作计划也都含有其内容,尤其是语文教研组的活动记录,更能体现出各年级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视程度。各个年级语文教研组都制定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和培养,并要求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育。
二、注重环境熏陶,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宣传
良好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能够产生宣传、教育和改变孩子们行为习惯的效果。为此,我校在教学楼墙壁上设置了“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 明人”的标语牌;每年推普周来临,我校都会在教学楼前悬挂“全国第×届推广普通话宣传系列活动”的横幅。在教学楼楼梯转角处设置了常年使用的“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横式标语牌;教学楼增挂了每日都能见到的“请讲普通话”的提示牌;校园广播也增设了普通话专项栏目,选播推普文章,努力使普通话成为回荡校园的最美旋律。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表达水平。组织学生开展语言文字用字情况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找出不规范用字,清除了班级不规范用字,净化了校园语言文字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营造出了良好的语言规范化氛围,增强学生的规范化意识,提高了学生对语言规范化的认识。
三、加强普通话朗读训练
语文课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和训练学生使之具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普通话,包括普通话的口语和书面语。当今时代,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有声媒体高度发达,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会说流畅标准的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就没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这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知识时代,就缺乏必需的竞争能力。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的语文课,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还需更加侧重一些。好在,正在试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将“口语交际能力”与“识字”、“阅读”、“写作”并列起来,并且提出了基本的教学要求。1994年10月30日,国家语委、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这不仅是对老师普通话水平的测试,也可用于对学生普通话水平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朗读训练,要从音量、音准、音色、感情方面一步步培养。为了使普通话朗读“音准调正”。就要抓好汉语拼音的学习。可坚持给每一课的生字生词及特别容易读错的字词注音的方法,天长日久,学生们对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必能心领神会,驾轻就熟了。再就是搞好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的规律研究工作,尤其是自己所处方言区的方言语音和自身所操方言语音与普通话标准音的对应规律,可作调查、收集、整理、研究、画表列出,对照认读。只要我们能认真钻研,摸索规律,勤查字典,刻苦练习,我们是能纠正的。经过努力,朗读 “音准调正”了,我们就能在感情的大河中纵情畅游了。
四、认真抓好规范的书写方式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道路上缺一不可。书写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实际上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按理说,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读九年的书,读完大学,十几年下来,他们的汉字书写能力应该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不仅书写纯熟,而且字体美观大方端正,具有硬笔书法的品位。然而,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个班级里,书写较好的能过半的已不错。尤其男生,要么书写尚可,要么连看懂都显吃力,绝大部分的学生书写仅能让人看明白。而20%左右的学生是让人无法认读的,书写真正达到要求的顶多10%。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1)坚持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练字活动,通过写规范汉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由此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
(3)开展演讲、诗朗诵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感悟到学习普通话的快乐,培养了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这些做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自觉地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语言文字规范化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每一位语言文字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推广有重要意义。每一位语文教师能以身作则,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并认真传授给每一位学生。那么,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全民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语文专业知识整体素质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第五篇:对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的尝试
对语文教学中寓教于乐的尝试
一、巧设开场白,让每节课都有新意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受很多因素影响,除外部动机外,学生自身的内部动机——兴趣,对推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得比较顺利,并富有成效。每日三尺讲台,一方黑板,几页课文,确实容易让人觉得单调乏味。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每节课都保持浓厚的兴趣,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呢?我觉得每堂课都巧设开场白、艺术地导入新课是一大关键。
好的开场白,往往高度浓缩了一节课的主题,体现出教师在这堂课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它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而且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学生也是很好的启迪和教育。语文课课文内容的广泛性,为开场白的设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它可以因时间、课堂内容、学生情绪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一)因情入题法。这里的“情”指的是学生的情绪反应。学生生活于社会、人群中,情绪不可能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任何过于兴奋或消沉的情绪一旦被带到课堂上,便很难保证听课的质量。所以教师在上课时,除了考虑到学生的基储学习能力、适应情况外,还应敏锐地去感受学生的情绪变化,因势利导,通过导入新课将其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比如新学期开始,刚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学生可能因自己的幸运而沾沾自喜。那么,第一次课,清人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说可以令他们懂得学无止境,真正治学者必须坐得住冷板凳,锲而不舍,潜心攻读。而三首词又同时令他们领略了宋词的韵味。中秋节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情牵动着每个学生的心,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咏月》可以让他们在诵读中体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至情。
(二)由近及远法。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陌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对于课本上涉及到的一些学生们所陌生的领域,或是遥远的事物,则可以从身边、从眼前的事物引发开去。例如,说明文中讲到的有关书目的知识,可以从大家熟悉的书籍入手;对于散文中的《天山景物记》,沂蒙山的秀美风光是较贴切的导入话题。
(三)提炼主题法。语文课的每篇课文都有明确的主题,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上,教师对课堂内容的设计,也应体现出这节课的主题。如果能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主题用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一首诗、词去概括,提到每节课的开头,不仅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听课的总纲。如《赤壁之战》可以用《鲁肃以诗息干戈》的小故事去简化一下孙刘联盟的原因作开始,《琐忆》的导入当然是用鲁迅先生那首人人皆知的《自嘲》为好了。
(四)承上启下法。语文课虽是以一篇篇具体课文的讲授为内容,但教材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往往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内在联系。提醒学生认识到这种联系,有助于他们将所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比如某一个单元全是以记人为主的复杂记叙文,那么这几篇课文对人物的刻画会各有特色,综合起来反映了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如果在第一次课时,教师讲了人物描写的方法,以下的各次课便以承上启下法提醒学生不断地温故知新,那么整个单元的教学便会形成一个整体,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这样,巧妙的开场白再配以教师精当、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使每节课都是新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营造出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时间长了,连教师自己也会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体会到教学的乐趣。
二、增强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
语文课是一门对学生全面实施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课程。进入高中或中专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正逐步摆脱具体经验的限制,已能独立地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所以无论从事哪种技能的学习,总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如果我们能根据这一特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就会显著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比如在《天山景物记》、《长江三峡》等游记的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导游小组,让他们迅速熟悉课文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领大家去领略天山或三峡的迷人风光。由于有了这新奇的参与,学生们便表现得格外认真和专注,课文内容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作文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往往有些学生一到上作文课就头痛,对着题目发呆,不知从何落笔,或干脆找几句话应付了事;还有些学生笔下词句流畅却不善言辞。怎么让这些惧怕作文的学生也能下笔千言,而“内秀”的学生能在人前谈吐自如呢?像书中有一题,让学生以《老黄牛和千里马》为题作一篇持论明确的议论文。当时我灵机一动,把班中的学生分成“千里马”和“老黄牛”两大组,双方各持一种论点,布置他们课下准备,下节课当堂辩论。结果学生兴致极高,课下列提纲找资料积极备战,课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连那“不会”说话的“内秀”学生也按捺不住,站起来一抒己见。这样,说与写就自然结合到一起了。
针对这种情况,学习演讲稿的写作时,我干脆让同学们写好讲稿,自选评委、记分员、主持人及选手,来个班内演讲大赛。每次的结果都非常圆满。这样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讲出来就是演讲,写下来就是文章。从此,很少再见到学生上作文课就头痛的现象了。
三、自办小报,开设一方练笔的园地
语文课离不开写作练习,但真正的文章应该是“言为心声”,是学生所见、所闻、所想的真实反映。而命题作文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在课堂教学之外,我领他们开设了一方练笔的园地,学生们以极高的热情,为自己的园地取名为《星河》。
《星河》跨越班级,有自己的编辑、记者、通讯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编辑、排版、油印,在学生中间发行。他们在这片园地里谈身边的事,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交流读书的心得。这样,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组织、社交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他们发表出来的文章,有些可以直接作为范文使用。
总之,教学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而创造性的灵感便来源于那些生动活泼、对世界充满强烈新奇感和求知欲的学生们。只要真正深入到他们中间去,把如何教和让学生如何学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就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