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关爱学生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关爱学生
周窝镇西章明德小学:高凌飞 *** 邮编053300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爱心教育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首先爱学生的基础是尊重学生;第二,在教学中要给学生适当的赞赏;其次要真诚的倾听学生的心声;最后作为教师还要无怨无悔的奉献,同时还要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总之对孩子多一份爱,多一份责任,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不愧对教师这个称号。
【关键词】奉献 责任 关爱 尊重 赞赏 倾听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教师的职业特征是履行教育教学、教书育人职责。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时时处处地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心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没有爱,一切教育行为都必须以爱心为出发点。
一.爱学生的基础是尊重学生
人类教育的层次要求是尊重,在教学中要建立以尊重为基础的爱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人格、个性、兴趣、爱好和选择等各方面得到尊重,从而实现愉悦身心的教育。只有满足尊重的需求后,人才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和自信的体验,进而使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认识,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自我奋进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可以使学生产生源源不竭的学习动力。这是外推力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教学中应多一些‚“以爱为根,以人为本”的尊重。建立在非尊重基础之上的不明智行为对学生人格和身心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学生的人格长期被侮辱、自尊被践踏、自由被剥夺,教师、学校甚至任社会将在他们心中得不到信任。若此,亲其师信其道的亲和力就不可能形成。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出现心理变态、性格扭曲等现象,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尊重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尊重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二.爱学生就要给予适当的赞赏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赞赏效应赞赏,它是指一个得到价值的肯定的人,在受到赞赏时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快乐心情满足。如果当学生出现问题,教师不妨改变指责、批评的态度,换一种心情,把对他的批评或责备变成一种对他的期待,试一试找到他的闪光点,然后真诚地表达出来,使他感到自己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人,可以会收到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得到意外的惊喜。
在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和体会到赞赏对一个学生成功的重要性。赞赏,它可以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同时也能让他们学会赏识别人。赞赏,它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快
1快乐乐地学习,在家里轻轻松松地生活,最终赢得家长的信任。那么,多给那些艰难跋涉的孩子一份赞赏,一份真爱。让我们用充满爱意的丝雨,用“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甘露,来滋润孩子们纯洁、美丽的心灵,让他们灿烂的生命之花在明媚的成功赞赏中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三.爱学生要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弦,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十分复杂的世界。教师要拔动学生的心灵之弦,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探知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只有善于倾听,才能使学生拥有充分表达的机会。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上随时会出现学生的质疑、反驳、争论,这一切更需要都是学会真诚地倾听。在课堂上,特别是学生自由讨论时,容易脱离都是的预定但这恰恰凸显了他们的思维活跃之处。此时采取的对策就是倾听,正是这一次次的倾听使学生激发出他们的智慧火花,教学相长在这里得到了最直接的诠释;正是这一次次倾听,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失利时,走了低谷,向新的起点奋进;正是一次次倾听,使他们在心理上不再对教师设防线,融洽了师生感情,让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无声地关爱,在为他们加油,在为他们指航。
课上如此,课下亦然。学生们的心声往往在不经意的语言中流露出来,这时,便要求教师以细心地倾听来给予关注,对于那些涉及到他们的学习、成长的关键性问题一定要给以关注,并在工作中逐步尽力解决。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我并没不被重视,让他们更自信地健康成长。
四.爱学生要无怨无悔的奉献
教师的职业本身决定了你必须有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教师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对这种奉献精神的不断延续。教师的爱心会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他们会以各种形式、以爱心去温暖更多的人。但“给予、奉献”并不意味着单向的“失去”和“牺牲”,相反,在奉献的行动中,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自已拥有的智慧和自已的潜能所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便是教师生命的写照。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花,灿烂一片心地;用自己的心为他人建一处花园,添一片绿荫,染一片色彩。奉献就是收获,给予就是回报,无怨无悔。做为都是,我曾这样想: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付出的人不是寻常的人。这类人必定具有崇高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具有天使般的心灵。这类人才是人心的旗帜、人世的脊梁、人群的魂魄。教育中只有拥有这种博大无私的爱的奉献,才能让学生的心灵感爱人性的光辉沐浴,激发起他们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感恩之心、崇高之情,从而对人类创造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并产生常常的敬畏与向往。让学生在人生的烛光里收获知识、开发智慧的同时走进一个丰满而美的精神
世界。我真切地体会到,教育中离不开爱,只有真诚的爱之奉献,才能构筑人类精神的大厦,铸就人们心灵的丰碑。
当教师用各种爱的形式把自己的知识、思想、倾听、赞赏、热爱甚至忧愁给予学生时,当一颗颗心灵因此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提高了自己的生存价值的时候,就是一种主动、积极和快乐的创造。都是在给别人知识的同时,自己的知识也更加丰富起来;送给别人真理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更多的真理,把别人培训成人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人。作为都是就要用这种无声地爱来教育他们,正如杜甫的一首待中所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二篇: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关爱学生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关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世界上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神圣的、不计回报的爱。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关爱学生呢?
第一,了解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如果教师不了解和信任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也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了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 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的苦恼、心事和秘密隐藏起来,不愿意对家长或老师说,只是遇到自己无法解释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找人诉说、请教和指点。因此,一位好的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
第三,关爱每一名学生。教师教书育人,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作为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从心里充满对每一名学生的爱。尽管有的学生有毛病甚至有越轨行为,尽管他可能给教师带来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始终如一。
第三篇: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依法执教
教学中如何做到依法执教
1、掌握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 我国正在建设法治社会,方方面面的法律法规很多,而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并不多,屈指可数只有七部法律。它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你一定要对这些法律有所了解,因为其中有许多权利、义务的规定是与你密切相关的。此外,还有两部法律与当教师的你有关系,也要引起你的关注,这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对其他法律法规的无知与漠视。
2、认真履行教师聘约,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教师的你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首先要解决的是初步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站稳三尺讲台,顺利完成教学工作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新教师要注意,教育教学权是我们教师必须具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项法定义务。
3、课堂言论自由有度
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可以不负责任的发表言论,对教师来讲更是如此。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任,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法要求教师要承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这意味着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向学生传递的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不能向学生灌输那些封建腐朽、没落的东西,不能过多地向学生宣讲当今社会灰色的阴暗面,不能进行宗教宣传,否则的话,你不仅超出了你所拥有的言论自由权的界限,而且超出了你作为教师这一职业所应具有的道德规范,违背了你应履行的教师教书育人的义务。
4、批评教育学生有“法”
学生有犯错误的权利,你有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学生是需要严格要求的,犯了错误就应该批评教育甚至是严厉地批评教育,不能放任不管或者迁就忍让。但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要遵循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要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你的批评和教育都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和爱的基础上,不能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侮辱学生,否则的话,引起不良后果,你有推缷不掉的责任。
5、慎用惩罚
虽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认为对犯错误的学生可以施以惩罚这种教育方法,社会舆论对这个问题也越来越持支持、理解的态度,但我们对待惩罚还应十分慎重。因为惩罚是把双刃剑,运用得法,会成为学生良性转变的转折点;运用不好,会加剧师生间的对抗,引起师生关系的破裂。因此惩罚作为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手段,需要使用者具有丰富的教育法知识、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因人而异,因材施“罚”。必须让学生认识到惩罚手段实际寄寓了教师的爱心、善意与尊重。切记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不要把惩罚变成你发泄愤怒的方式。
6、禁止体罚、变相体罚学生 “十个手指不一般齐”,初当教师你就会发现,你的学生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总有一些学生不愿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按照要求完成你规定的作业、不遵守学校纪律,作为新教师的你很可能拿不出有效的管理手段。这时一些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新教师通常会采取强制、威逼或暴力的手段强迫学生服从他的管理,这些手段往往会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或人身权利,这是缺乏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所应具有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的表现;同时也是新教师不知法、不懂法的表现。如果你想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定要记住《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的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7、不要把学生的隐私公开披露出来 隐私权是自然人就自己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是指未成年人有不公开自己私人生活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教师要教育好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对学生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在了解中肯定会涉及学生的一些隐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的隐私加以保护,千万不能在公开场合披露,以免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但是,不公开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并不等于对学生的个人生活不关心、不过问,更不等于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不批评、不纠正。教师有教育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学生在个人隐私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在保护其权益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去做工作。
8、尽到应尽的注意安全义务
学校和教师有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应尽到注意安全的义务。如在学生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应当把学校的安排、活动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详细地告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违规或违纪行为及时提醒、制止学生;若有意外事故发生,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也就是说教师要尽到事前告知义务,事中监管义务和事后施救义务。
学校教育活动从其本身是否具有危险性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两类:具有内在危险性的教育活动和不具有内在危险性的教育活动。一般说来,体育课、实验课等都具有内在危险性;语文课、数学课等不具有内在危险性。那么在进行具有危险性的教育活动时,教师的注意安全义务要明显加重。此外,学生的年龄越小,要求教师的注意安全义务就越大。
9、保护学生的权利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作为未成年公民拥有宪法、民法、教育法等法律赋予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允许任何人侵犯的。相反作为成年人、作为教师的我们拥有保护学生权利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第八条第五款明确规定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会涉及到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安全权、人格权、人身自由权、肖像权、财产权等多方面的权利。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懂法律、惧怕成年人等原因,对发生的侵犯自身权益的事往往茫然无知、不知所措、任其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首先做到自己不侵犯学生权益,同时遇到学生有危险、某些权利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站出来,大胆维护学生的权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学生的权利。在这方面江苏省金坛市小学教师殷雪梅、新疆拜城县第二中学教师陈金文、浙江绍兴小学教师祝香云、安徽亳州中学教师田俊杰等杰出教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10、采取合法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权利
我们的权利有时会受到侵犯和损害,侵害我们的或许是教育行政机关,或许是我们所在的学校,或许是单位领导,或许是同事,还或许是社会上的其他人。无论我们的权利被谁侵犯,冷静地思考、理智地面对、合法地维权是非常重要的。既不能采取迁怒学生、大吵大闹、撒泼耍混等意气用事的方法,也不能采取打人、写匿名信诬陷等违法方法;当然也不能忍气吞声,坐视自己的权益受侵害,而要采用合法的方法维护自身的权益。依据法律的规定,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既可以采取申诉、行政复议、信访等非诉讼方式,也可以采取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等诉讼方式,还可以采取调解、仲裁等法律规定的其它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总之在维权的问题上,既要冷静、大胆,又要合理合法。
第四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呢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呢?
一个优秀的老师,他必然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孩子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师关心爱护学生,首先,要做到了解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如果教师不了解和信任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疼爱学生,也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其次,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的苦恼、心事和秘密隐藏起来,只是遇到自己无法解释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找人诉说、请教和指点。因此,一位好的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学生对于教师给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会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增强信心,健康成长,从而也会热爱和尊敬教师,使教师的威信大大提高。当然,对学生要严慈相济,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要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教师能耐住性子,稳住情绪,用智慧和道理说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即使表面上在听,在顺从,内心也不会服气,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反感。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要寓教于教学之中。寓教于各种活动和师生的接触之中。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既然已对学生提出某种较高标准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常督促,常检查,把要求落到实处,直至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一位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对他们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教师对学生付以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付以慈母般的柔情,那就是一种更崇高而伟大的爱,使他们感悟人生,走向人生。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和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和理解。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年龄一般都较小,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也肯定不及教师。但作为一位教师,要懂得在人格上学生与自己是平等的。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表现出不平等,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特别是在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这样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学生既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其实质如何,效果如何,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表现反映出来。全面了解学生是做好学生工作、搞好教育教学的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教育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目的性,才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艺术技能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对学生缺乏必要的了解,工作中不能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帮而教学成绩平平。也有部分教师虽懂得了解学生的必要性,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或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全面了解学生,最终给教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学生的身心状况,即身体发育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了解了这些情况,教师才能在学业负担、劳动强度、体育锻炼、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各方面分别处理,因材施教,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本着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更好地培养教育学生这一原则去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要把了解学生和搞好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管学生原有基础如何,都不能轻视、歧视,而要对学生保持一颗爱心,一视同仁。这样,才有可能全面了解所有学生。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掌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为切实搞好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帮助。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如个人谈话、走访家长、侧面询问、问卷调查等等。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多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采用个人谈话或走访家长的方法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或因势利导,或循循善诱,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爱,从而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而不是产生敌对心理。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除了专门地搜集信息、了解情况外,教师还可通过平时对学生的细心观察,了解学生在学习、工作、课外活动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对于所掌握的学生情况,教师要认真分析,确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太好的,哪些需要给学生当面指出,哪些需要侧面暗示,哪些是可公开让大家借鉴的,哪些属于学生的私人秘密。在处理这引起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便于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在了解学生过程中,也要及时发现学生具有的特殊才能,如:有的学生具有绘画才能,有的学生具有音乐才能,有的学生具有文学才能,教师应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为他们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以促进他们发展成才。
总之,全面了解学生是做好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一定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以便使教育教学工作目标明确,方法适宜,取得最佳效果。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掌握听、说、读、写多种技能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得知识的主人。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以往那各学生在学习中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以优化的方法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技能,做学习的主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的意思就说: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器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不能占用,以便给学生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成为研讨者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整个身心就会处于积极状态,将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甚至达到忘我的地步,如果学生没兴趣,就不可能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研讨,因此,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中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死海不死》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死海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有的说:死海是死的,没有生物的。有的说:死海是活的,人在里面是不会淹死的。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二、充分保证学生有自学,发现问题的时间,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研究学习的机会。
自学是基础,是让学生成为研讨的重要形式。自学,顾名思义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依赖别人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当代教育家叶陶先生说过“学生先听讲,不融化,不会成才。唯有入学而取得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由此可见,自学这种形式对一个人的成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我校许多教师也要求学生自学,但就是时间得不到保证,是一种形式,根本达不到自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消除这一弊端。我认为,自学,首先要目标明确,看什么?怎样看?看后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喜欢什么?接着叫学生相互交流各自汇报,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研讨,最后谈收获,提出探讨性的意见。这样一来,基本上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学者,发现者。
三、改变提问方式,调动积极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必要手段。传统的教法,总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虽然,老师力求提高问题的质量,但仍有一种过于严密“监护”学生的感觉。学生也产生了听从老师指令的依赖感。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破传统的“师传生受”的观念,改变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这两年,我试着以“自问自答”的提问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已提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教学《骆驼寻宝记》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文章层次,提出相应问题:文中一共写了多少种动物参与寻宝?最后是谁寻到了宝?等等。在他们对文章有了整体了概念和层次的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就课文重点、难点部分进行质疑,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大问题“你怎样看待骆驼寻到的宝/在你的眼中,什么是宝?”就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由发表问题。他们有的说:“这个骆驼真苯,寻到宝不会自己用。”有的则说:“这个骆驼不是苯,他只不过是为大众服务。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们围着这个问题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也深刻的多了。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问自答,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锻炼他们,自行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科学评价,着眼创造性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优秀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从不轻易使用“不对”、“错”这些字眼。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评价会打击学生积极性,滋长怯懦畏惧的心理。心理学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判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离开了勇敢,实际上就陷进了平庸,就取消了求异思维,取消了想象,取消了独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科学性。另外,要鼓励学生勇敢地争论,不但对同学,对老师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建议。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提出来的,哪怕有几百分之一的正确成分,教师都应抱百分之百的欢迎态度,给予肯定。这样才能增强他们信心,使他们勇敢地去探索知识。
五、改革练习方式,培养自主性
要在教学中真正形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跟随老师的主导而登堂入室,进而自身“修行”进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会有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培养这种自主性,就要改革练习方式。“布置练习”这是一句常用的教学用语。这个“布置”,带有指令性质,能不能来点儿“弹性”,让学生有自主的余地呢?比如造句,采用“自由造句”,即用教材的某些规定的词语造句,也鼓励学生另造,学会什么词语,就用什么词语造句。句式不限,数量不限。再如,“抄写词语”,可以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去决定抄什么,抄多少,不搞一刀切。这种做法是让学生体现自主意志,给他们松绑,让他们自已去研究,自己去创造,学生也会凭着自己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主动地学习。
六、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以讨论,交流、合作、研究的机会
改变教师一言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研究者,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合作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问题的难易度,留有相应的时间,让学生交流、研究,畅所欲言,大胆想象,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不说套话,点点滴滴都可以。说错了,切忌挖苦、讽刺,否则就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研讨时,限制不要太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任何问题学生只要找到自己的理由就算进了一大步。同时,也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重点放在后进生上。总而言之,让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要给足,不要把学生的手脚捆得太死,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去研究了。
七、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是课改后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小结什么呢?小结收获,小结学法,小结发现等;质疑什么呢?质疑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评价什么呢?评价教材,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社会等。一句话,凡属于学生有什么不同的就要提出来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评价。在班上,我设计了许多统计调查表册,主要是记录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多少。使学生养成了勤于观察,发现问题,不懂就问,有问就去研究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言权和探求知识的能力。这种方法,班内同学人人喜欢,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化静为动,强化感受性
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做法,可是长期以来,“动手操作”多出现于数学或其他技能课堂,语文课堂上学生动手机会少。其实语文课让学生动手也是相当必要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动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二是“做”。至于“写”,老师们大都重视起来了,而“做”却被忽略了。笔者认为语文课上让学生动手“做”,可把语文课本中的抽象事物、概念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充分感知建立表象,使他们摆脱感性知识材料一束缚。将感性活动与操作活动相结合,顺利形成概念。
比如教学〈风筝〉这课时,可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风筝,来体验一下弟弟做风筝的乐趣。这样操作可以使学生亲身感知。强化感受,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培养学生动脑又动手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共同研究的氛围,才能使学生在知识的大海中自由畅游,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