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学生“做中学”
在做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七年级数学
上完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所以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的内容和环节,切实的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困惑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层层递进,并贴近生活,具有可实践性。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自己的教学不足。
收获如下:
首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上课时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都能让学生动手、动脑中探索过程中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发现的乐趣,感悟数学的本质。教学模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其次:坚持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比起那种枯燥无味的讲解,这样做非常的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接受。期中在课堂上让学生按要求捏橡皮泥和用绳子围长方形,不但激发探索知识的兴趣,还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课堂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教学中,没能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等等。课堂语言不太简洁,说话比较随便,有待于改进,争取使自己的课堂更严谨;有些地方需方手给学生做的还是放不开:学生在第四环节活动时,小组活动设计不太合理,学生为长方形可以安排三个学生动手做,一个学生做记录,这样更能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在此处用时较多。
课堂教学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最佳途径,只有暴露问题,才能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和同行们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篇: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刘勇)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连江职专 刘勇
“做中学”教学原则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也就是知与行的结合。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做中学”教育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认知中的经验与交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经历并充分体验学习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因此“从做中学”要比传统的“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我校是一所职业学校,到我校的学生大都是初中学校中所谓的差生,他们之间有的是从小就对数学学习感到惧怕和反感;有的是小学数学成绩还不错,但到初中之后,由于学习上的放松、学习环境的变化,好玩心加重,逐渐的学习越来越差,但这部分学生对数学还保留着兴趣与好感。总之绝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都较差。进入职校后,虽然职校对数学学习要求较低,但所学的数学内容和普通高中是基本相同的。高中阶段的数学更加抽象化、符号化,逻辑思维上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会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越学越吃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好数学呢?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兴趣是人追求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动机,改变态度。浓厚的兴趣还能激励人们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牢固地记忆。也能促使人们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最好的方法是在“做”的过程中去“教”,我们将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用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挖掘课本中的“做”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的兴趣。〔案例1〕:在讲授《椭圆》时:
一、课前准备:要求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好一张硬纸板、一根绳子和两个图钉。
二、学生自己动手画椭圆:上课时,让学生将绳子的两端用图钉固定在硬纸板上,然后用铅笔将绳子拉直,笔尖在纸上移动,这时学生就会顺势作出椭圆。
三、观察: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1、作图过程中绳长、钉子的位置有无变化?
2、绳子的长短有无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发现
1、绳子长度不变。(为椭圆定义中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定长留下伏笔)
2、绳子长度必须大于两个图钉间的距离,否则作不出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通过实践验证着自己的想法,品尝着发现的喜悦;
四、总结:得出椭圆的定义及形成的条件,这方面学生可能比较吃力,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自己动手“做”并在教师帮助下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这样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就很容易理解,而且对椭圆的形成条件有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案例2〕:在讲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时:
一、首先,提问:1+2+3+4+„„+100=?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计算,看看有几种算法,比较优劣。(这道题目小学学生就见过,学生觉得好玩,一下子就有了兴趣。)
二、学生提出的方法集中在:1+2+3+4+„+100=(1+99)+(2+98)+„„+(49+51)+50+100=5050。
三、给予表扬,学生大为高兴。(进一步激发兴趣)
四、介绍欧洲数学王子高斯也曾算过,并且是在小学就得出了答案。叫学生猜一猜他的算法,比较一下谁的办法好。(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再一次激发兴趣)
五、告诉学生:高斯的算法;1+2+3+4+„„+100=(1+100)+(2+99)+„„+(50+51)=50101=5050。(表扬部分学生的算法与高斯一样,满足他(她)们的成就感)
六、叫学生观察1,2,3,4,„„100,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差数列)
七、总结高斯的算法,得出:
则Sna1,a2,a3,an是等差数列,(a1an)n,(口诀:头尾相加乘n除2)2 2
八、接下去让学生计算(1)、1+3+5+„+99;(2)、2+4+6+„+100。就这样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就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课后,我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上这节课时间过得飞快,很多问题都是自己推导出来的,很有成就感。这样上课内容非常好记,一点都不枯燥。后来从学生上交的作业来看,确实效果不错。
“做中教,做中学”渗透在数学教学中,改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授性教学模式转移到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老师协助解决”的互动教学模式。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通过“做”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觉得数学不那么抽象难学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大了,而且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就会觉得数学原来离我们很近,数学很有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快乐“做”数学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快乐“做”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的一个趋势,强调让学生“做”数学,比让学生知道数学事实更重要。那么,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快乐“做”数学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开展主体性实践活动。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教学时依据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丰富有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们结合郊游活动,让学生认真观察树叶、各种建筑物的形状、动物的长相、景物的分布等,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许多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组织学生参观我市尚湖穿湖大堤上的朝阳桥,除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桥的对称美。
二、加强探究性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推动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读、写法时,我预先布置学生上网查阅有大数目的一些资料并记录。经搜集,学生把含有大数目的材料带到课堂,并在小组中呈现。学生有的带来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是147200000km;有的带来天狼星和地球距离
8.2 ×10 千米;还有的从报纸上剪下工厂几年产品数量数据等。通过让学生参与数学信息搜集,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使学生在开放的信息中不断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教材以外的科学记数法。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问题,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成功,增强了信心,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动脑分析、计算 1
等数学素养,也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数学素质明显提高。
三、注重创造性实践活动。
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既能激发想象的内驱力,又能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根30厘米长的铁丝,让每个学生用这根铁丝围成不同的长方形(没有剩余铁丝)。比比看,谁围成的不同的长方形多。同学们兴趣倍增,人人动手动脑,摆弄、计算、议论„„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并领悟出了不管长方形的长、宽如何变动,其周长都是30厘米。从中渗透了等周原理。这种一题多解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强化应用性实践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基础。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识最终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宽知识面,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应用性实践活动有:
1、展示在同一生活实际中应用多种数学知识。
如学完“统计图表”后,我让学生回家统计家庭一周丢快餐盒情况,并用统计图表示。课上要求学生交流后探讨四个问题:①谁家丢的快餐盒最多?②先估计平均每家一周丢快餐盒个数的范围,再求出平均每家丢快餐盒的个数。③照这样计算,全班49名同学一周要丢多少个快餐盒?④根据以上计算,你想到了什么?这道题既回顾了学生的统计图表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求平均数的知识,还超越数学学科的范畴,渗透了环保意识。答案中许多学生对环境污染、能源浪费、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都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对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2、展示数学知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结合学校实际要求学生了解并计算出勤率、体育锻
炼达标率等,结合工厂实际要求学生计算一个厂某个月的产品合格率,完成任务的百分率等。植树节要求学生统计植树成活率及发芽率计算出要下种子数量的多少,还编出可用来反映各行各业的指标及国计民生状况等问题。
3、展示在不同的生活实际中同一知识运用的不同侧面。
如学习《圆》后,计算圆纸片、圆桌面、大树干的横截面等,课堂上让学生各自交流方法,然后研讨哪种方法更好,最后总结出计算面积最快捷的方法:圆纸片是用对称法折出直径,量出长度后计算;圆桌面是用刻度尺直接量出直径(桌面最宽处)再计算;大树干的横截面面积则要用卷尺先量出树干周长,然后算出直径(或半径)后再计算其面积,等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实践能力。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掌握听、说、读、写多种技能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得知识的主人。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以往那各学生在学习中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以优化的方法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技能,做学习的主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的意思就说: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器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不能占用,以便给学生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成为研讨者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整个身心就会处于积极状态,将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甚至达到忘我的地步,如果学生没兴趣,就不可能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研讨,因此,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中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死海不死》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死海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有的说:死海是死的,没有生物的。有的说:死海是活的,人在里面是不会淹死的。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二、充分保证学生有自学,发现问题的时间,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研究学习的机会。
自学是基础,是让学生成为研讨的重要形式。自学,顾名思义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依赖别人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当代教育家叶陶先生说过“学生先听讲,不融化,不会成才。唯有入学而取得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由此可见,自学这种形式对一个人的成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我校许多教师也要求学生自学,但就是时间得不到保证,是一种形式,根本达不到自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消除这一弊端。我认为,自学,首先要目标明确,看什么?怎样看?看后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喜欢什么?接着叫学生相互交流各自汇报,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研讨,最后谈收获,提出探讨性的意见。这样一来,基本上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学者,发现者。
三、改变提问方式,调动积极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必要手段。传统的教法,总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虽然,老师力求提高问题的质量,但仍有一种过于严密“监护”学生的感觉。学生也产生了听从老师指令的依赖感。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破传统的“师传生受”的观念,改变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这两年,我试着以“自问自答”的提问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已提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教学《骆驼寻宝记》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文章层次,提出相应问题:文中一共写了多少种动物参与寻宝?最后是谁寻到了宝?等等。在他们对文章有了整体了概念和层次的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就课文重点、难点部分进行质疑,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大问题“你怎样看待骆驼寻到的宝/在你的眼中,什么是宝?”就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由发表问题。他们有的说:“这个骆驼真苯,寻到宝不会自己用。”有的则说:“这个骆驼不是苯,他只不过是为大众服务。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们围着这个问题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也深刻的多了。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问自答,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锻炼他们,自行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科学评价,着眼创造性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优秀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从不轻易使用“不对”、“错”这些字眼。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评价会打击学生积极性,滋长怯懦畏惧的心理。心理学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判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离开了勇敢,实际上就陷进了平庸,就取消了求异思维,取消了想象,取消了独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科学性。另外,要鼓励学生勇敢地争论,不但对同学,对老师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建议。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提出来的,哪怕有几百分之一的正确成分,教师都应抱百分之百的欢迎态度,给予肯定。这样才能增强他们信心,使他们勇敢地去探索知识。
五、改革练习方式,培养自主性
要在教学中真正形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跟随老师的主导而登堂入室,进而自身“修行”进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会有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培养这种自主性,就要改革练习方式。“布置练习”这是一句常用的教学用语。这个“布置”,带有指令性质,能不能来点儿“弹性”,让学生有自主的余地呢?比如造句,采用“自由造句”,即用教材的某些规定的词语造句,也鼓励学生另造,学会什么词语,就用什么词语造句。句式不限,数量不限。再如,“抄写词语”,可以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去决定抄什么,抄多少,不搞一刀切。这种做法是让学生体现自主意志,给他们松绑,让他们自已去研究,自己去创造,学生也会凭着自己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主动地学习。
六、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以讨论,交流、合作、研究的机会
改变教师一言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研究者,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合作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问题的难易度,留有相应的时间,让学生交流、研究,畅所欲言,大胆想象,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不说套话,点点滴滴都可以。说错了,切忌挖苦、讽刺,否则就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研讨时,限制不要太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任何问题学生只要找到自己的理由就算进了一大步。同时,也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重点放在后进生上。总而言之,让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要给足,不要把学生的手脚捆得太死,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去研究了。
七、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是课改后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小结什么呢?小结收获,小结学法,小结发现等;质疑什么呢?质疑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评价什么呢?评价教材,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社会等。一句话,凡属于学生有什么不同的就要提出来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评价。在班上,我设计了许多统计调查表册,主要是记录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多少。使学生养成了勤于观察,发现问题,不懂就问,有问就去研究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言权和探求知识的能力。这种方法,班内同学人人喜欢,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化静为动,强化感受性
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做法,可是长期以来,“动手操作”多出现于数学或其他技能课堂,语文课堂上学生动手机会少。其实语文课让学生动手也是相当必要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动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二是“做”。至于“写”,老师们大都重视起来了,而“做”却被忽略了。笔者认为语文课上让学生动手“做”,可把语文课本中的抽象事物、概念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充分感知建立表象,使他们摆脱感性知识材料一束缚。将感性活动与操作活动相结合,顺利形成概念。
比如教学〈风筝〉这课时,可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风筝,来体验一下弟弟做风筝的乐趣。这样操作可以使学生亲身感知。强化感受,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培养学生动脑又动手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共同研究的氛围,才能使学生在知识的大海中自由畅游,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手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自由的宣泄情绪、发表意见,积极的进行自我评价,用自己预期目标去达到既定目标。
关键词:自我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只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心他们学习的过程;关心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水平,更要关心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培养成就感、自信心、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反省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重视各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我认为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最重要最基础的是要秉持这样的数学教学理念: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靠依赖模仿与记忆,应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倡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的差异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的悬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学生通常是信服的接受教师的评定,并在理解教师评价时把自己划归相应的级别。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调控,尤其是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的学生,要采取切实措施,让前者看到自己尚有不足之处,让后者看到自己还有某些优势,使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变得比较客观、全面,从而在各自的起点上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创设机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在学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过程中并不是扮演主角,而是配角,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自己。教师作为配角不意味着付出的心血有所减少,恰恰相反,反而更多,引导家长,引导孩子,就像轮船上的舵手,引领方向的灯塔。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还有正确的数学理念,帮助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高年级学生感知事物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还不够精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较低,部分学生注意力还不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自我评价往往过高或过低,在学生自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评价起到相互促进和自我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心服口服,积极向上。
三、转换角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评价是一门艺术。因此,老师就应该设法提高它的艺术性。由于学生毕竟经验少,自我评价难免会出现盲目性,我们可帮助孩子转换角色来进行自我评价。如班内某同学经常不写作业,我就问“假设你现在就是老师,碰到学生不做作业,你会怎么做呢?”等问题,这样的换位思考就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积极改正。教师在学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过程中并不是扮演主角,而是配角,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自己。教师作为配角不意味着付出的心血有所减少,恰恰相反,反而更多,引导家长,引导孩子,就像轮船上的舵手,引领方向的灯塔。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还有正确的数学理念,帮助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
四、为学生搭建自我评价的舞台
(1)为全班的每一个学生设立确定一个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提高数学成绩,让他们对自己的数学成绩、学习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建立健康的自信心。
(2)尽量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孩子的自我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很多的成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容易表现出的依赖、轻信、接受他人的评价这样的一种状态,他们会敏锐的捕捉到教师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感情、表示的态度等身体态势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达到迎合教师迎合成人的目的。
(3)在教室开辟数学角,放上一些符合学生现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经典数学题,让学生自己做,自己和同学交流,自己对自己或对他人做出评价。每周教师抽出时间总结点评。
五、与孩子交友,创设机会让他们评价自我每个学生都渴望成长,他们喜欢尝试去做一些事情,但缺乏经验,很容易失败。这时一些老师性急,便会立刻训斥学生,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时,我们不妨尝试着与孩子交朋友,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和举动,暂时不做正确的疏导,可以寻找和创设机会引导他们自己去认识和评价自我。班里有一个叫戈星的孩子,每天总是最后一个到班级,他的父母说,这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早上就不爱起床,小闹钟要响好几次才肯起床。这在许多学生身上很常见,这种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克服的。为此,班级开展了“夺红星”的明星活动,每天针对学生在家或在校的表现为自己画星,每月超过百颗的被评为四学会明星。自此,家长说:“现在好了,不用我叫,每天闹钟一响,孩子就自己主动起来了,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画一颗星。”
总之,让学生意识到做自己行动的主人,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让他们自由的宣泄情绪、发表意见,积极的进行自我评价,用自己预期目标去达到既定目标,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主动性,因为只有自评才能自知,只有自知才能自进。